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还可以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编辑单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部社  长:王浩主  编:侯深渊主  任:居自强地  址:北京市9622信箱邮政编码:100086国内刊号:CN 11-1859/V国际刊号:ISSN 1000-758X定  价:10元/期 想知道审稿多久等问题,可以登陆万方数据库(百度搜索:中国数字化期刊群),输入你要查找的刊物名称,里面有编辑部的联系电话和邮箱,你可以通过电话或电邮的形式询问审稿周期,以及收稿范畴(通过率)。 如还有疑问可追问。

你写信说你不交,他们反对你,就是假的

不是人的

《间谍卫星大揭秘》(焦维新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8tUweJANTAwg 提取码:6opa    书名:间谍卫星大揭秘作者:焦维新 著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它们是游荡在太空的超级“间谍”,站得高,看得远,本事高强,穿透无线电波的隧道,窥探敌人的绝密地带,掀起谍海战场的万丈狂澜。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间谍卫星,揭开幕后的种种谜团。内容简介从美国的U2侦察机被击落谈起,说到美苏在冷战时期发展间谍卫星的情况、这些间谍卫星在收集对方军事机密方面所起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美苏的间谍卫星计划,包括早期间谍卫星和数码时代的卫星。重点介绍现代的间谍卫星,包括高级照相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天基红外监视系统以及为拦截弹道而研发的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并展望了未来的侦察卫星发展方向。作者简介: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空间天气学。 经常应邀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央视网等新闻媒体作关于太空问题的专家访谈节目;每年到中小学作近百场科普讲座。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期刊

“神舟”一号 1999年11月20日发射升空,11月21日返回,飞行1天。 “神舟”一号是不载人的试验性飞船。这是“长征”二号F型火箭的首次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 实验:飞船搭载一些农作物种子,包括各10克左右的青椒、甜瓜、番茄、西瓜、豇豆、萝卜等品种以及甘草、板蓝等中药材。此外,还搭载了有利于心脑血管疾病药物开发的Monascus生物活性菌株。 发射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59次飞行,也是最近3年连续1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起飞约10分钟,飞船与火箭分离,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1分/14圈 搭载物品:一是旗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澳门特别行政区区旗、奥运会会旗等;二是各种邮票及纪念封;三是各10克左右的青椒、西瓜、玉米、大麦等农作物种子,此外还有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 技术应用:首次采用了在技术厂房对飞船、火箭联合体垂直总装与测试,整体垂直运输至发射场,进行远距离测试发射控制的新模式。我国在原有的航天测控网基础上新建的符合国际标准体制的陆海基航天测控网,也在这次发射试验中首次投入使用。飞船在轨运行期间,地面测控系统和分布于公海的4艘“远望号”测量船对其进行了跟踪与测控,成功进行了一系列科学试验。 “神舟”二号 2001年1月10日发射升空,1月16日返回,飞行7天。 这是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 实验: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包括提取乌龟的心脏细胞,观察太空环境对心脏细胞的影响,进而探索生命的奥秘。其他搭载物还有鱼星藻、螺旋藻等各种藻类和灵芝大肠杆菌等菌类。 发射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0分3秒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六十五次飞行,也是继一九九六年十月以来中国航天发射连续第二十三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飞船起飞十三分钟后,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1年1月16日晚上7时22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试验项目:我国第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由轨道舱、返回舱和推进舱三个舱段组成。与“神舟”一号试验飞船相比,“神舟”二号飞船的系统结构有了新的扩展,技术性能有了新的提高,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据介绍,我国首次在飞船上进行了微重力环境下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空间天文和物理等领域的实验,其中包括:进行半导体光电子材料、氧化物晶体、金属合金等多种材料的晶体生长;进行了蛋白质和其他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晶体生长;开展了植物、动物、水生生物、微生物及离体细胞和细胞组织的空间环境效应实验等。 “神舟”三号 2002年3月25日发射升空,4月1日返回,耗时6天零18个小时。 “神舟”三号飞船搭载了“模拟人”,模拟航天员呼吸和血液循环系统中的心律等多种太空生活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为未来航天员进入太空提供可靠的数据。飞船改进和完善了包括伞系统在内的一系列与航天员安全性相关的措施和功能。 实验:“神舟”三号搭载物有鸡蛋空间孵化箱、天曲母菌,还有4个细胞样品,其中有两个样品可产生抗天花粉蛋白抗体和抗衣原体类性病的抗体——这些研究成果将有利于进行生物药物研发,包括治疗艾滋病药物。 发射时间:2002年3月25日22时15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这次发射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66次飞行,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运载火箭发射已经连续24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10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2年4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处于休眠状态的乌鸡蛋;进行空间试验的有效载荷公用设备十项,四十四件之多,包括:卷云探测仪、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地球辐射收支仪、太阳紫外线光谱监视仪器、太阳常数监测器、大气密度探测器、大气成分探测器、飞船轨道舱窗口组件、细胞生物反应器、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固体径迹探测器、微重力测量仪、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据介绍,微重力测量仪、返回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三次参加飞船试验;空间蛋白质结晶装置、多任务位空间晶体生长炉和轨道舱有效载荷公用设备是第二次参加飞船试验;其余设备均是首次在太空作试验。 试验项目:“神舟”三号是一艘正样无人飞船,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状态完全一致。这次发射试验,运载火箭、飞船和测控发射系统进一步完善,提高了载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飞船上装有人体代谢模拟装置、拟人生理信号设备以及形体假人,能够定量模拟航天员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动参数。这次发射,逃逸救生系统也进行了工作。这个系统是在应急情况下确保航天员安全的主要措施。飞船拟人载荷提供的生理信号和代谢指标正常,验证了与载人航天直接相关的座舱内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 “神舟”四号 2002年12月30日发射升空,1月5日返回,耗时6天零18小时。 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行时完全一致,解决了前三次无人飞行试验中发现的有害气体超标等问题,运载火箭和飞船完善了航天员逃逸救生功能。 实验:进行了包括曾被广泛关注的细胞“太空婚礼”——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两项空间细胞融合试验,为空间制药和培育生物新品种探索新的方法。其他搭载物还包括蔬菜、花卉种子和树苗等,如专为西部开发和北京周边绿化而搭载的杨树苗和红豆杉苗。 发射时间:2002年12月30日0时40分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69次飞行,也是自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 27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火箭点火升空十几分钟后,飞船成功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月5日19时16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6天零18小时/108圈 搭载物品:除了大气成分探测器等19件设备已经参加过此前的飞行试验外,其他的空间细胞电融合仪等33件科研设备都将是首次“上天”。一场筹备了10年之久的两对“细胞太空婚礼”也将在飞船上举行,一对动物细胞“新人”是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另一对是植物细胞“新人” ———黄花烟草原生质体和革新一号烟草原生质体。专家介绍说,在微重力条件下,细胞在融合液中的重力沉降现象将消失,更有利于细胞间进行配对与融合这些“亲热举动”,此项研究将为空间制药探索新方法。 “神舟”五号 2003年10月15日发射升空,定于10月16日返回,飞行21小时。 飞船进一步完善了应急救生系统,从起飞到着陆都精心设计了救生方案。” 实验:舱内未安放任何科学实验仪器,旨在保障航天员足够的活动空间和安全。航天员一日三餐甚至包括鱼香肉丝等有中国特色的食物。飞船还搭载总计1000克花卉、蔬菜、水果种子,利用空间技术手段促进改良遗传。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1月被正式批准,拟定将发射6艘飞船,即“神舟”一号至“神舟”六号,并实现飞船的安全载人和返回。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有关人士最近接受了《科学探索杂志》记者的采访。这位专家表示,载人飞船的主要用途是作为空间站的运输器,未来的每一艘“神舟”飞船发射后,都会有一个轨道舱留在太空轨道,成为“空间实验室”。但空间实验室只能相当于一个“单间”,通过多次发射,多个轨道舱在太空对接,才能形成真正的“空间站”。多个轨道舱通过多次对接后,空间站才能算得上一个功能齐全的“单元”,各舱之间可分可通,航天员可以从一个舱钻进另一个舱里进行各种工作。 发射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 发射火箭:新型长征二号F捆绑式火箭,此次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71次飞行,也是继1996年10月以来,我国航天发射连续第29次获得成功。 飞船进入轨道所需飞行时间:9时10分,船箭分离,“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准确进入预定轨道。 返回时间:2003年10月16日6时28分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着陆地点:内蒙古中部阿木古朗草原地区 飞行时间/圈数:21小时/14圈 搭载物品:除了中国飞天第一人杨利伟外,“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内还搭载有一面具有特殊意义的中国国旗、一面北京2008年奥运会会徽旗、一面联合国国旗、人民币主币票样、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纪念邮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纪念封和来自祖国宝岛台湾的农作物种子等。 试验项目:神舟5号将尽量减少机舱内的实验项目及仪器,以腾出更多空间来供航天员活动并执行科学观察任务,可以说这一次的任务主要是考察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适应性。 新技术应用:首次增加了故障自动检测系统和逃逸系统。其中设定了几百种故障模式,一旦发生危险立即自动报警。即使在飞船升空一段时间之后,也能通过逃逸火箭而脱离险境。

神舟一号 时间:1999年11月20日6时发射,21日回收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 神舟二号火箭 时间:2001年1月10日1时发射,1月16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神舟三号火箭时间:2002年03月25日22时发射,4月1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神舟四号 时间:2002年12月30日零时发射,2003年1月5日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神舟五号时间:2003年10月15日9时整发射,21小时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神舟六号火箭时间:2005年10月12日9时整发射,115小时33分钟后回收 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回收地点:内蒙古中部四子王旗 神州八号时间:2008年9月25日21点10分04秒988毫秒地点:甘肃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神舟九号时间:10月12日9时发射时间:预计2011年11月1日   发射地点: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载人航天发射场(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   发射目的:属于航天发射第二步第二阶段空间实验室阶段任务,建成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为中国航天第三步建设空间站做准备。

【联订代号】 8364 核心期刊 【刊名】 空间电子技术 【邮发代号】 【刊期】 季刊 【出版地】 西安 【CN号】 61-1420/TN 【ISSN号】 【主办单位】 航天集团504所(西安空间无线电所)

还可以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

《空间电子技术》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年创刊,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年创刊,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 其他期刊 《航天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太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应用》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期刊列表  名称主办单位空间电子技术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工程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国际太空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卫星应用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真空与低温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资料来源:

还可以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缩写为CAST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是中国主要的空间技术及产品研制基地,中国空间事业最具实力的骨干力量之一,成立于1968年,隶属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该研究院主要从事空间技术开发、航天器研制、空间领域对外技术交流与合作、航天技术应用等业务,铸就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嫦娥一号卫星中国航天发展的三大里程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拥有职工20000余人,全院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2100余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8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2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院士9人,11名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和4100多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希季、闵桂荣、叶培建、吴宏鑫中国工程院院士:闵桂荣、屠善澄、戚发轫、范本尧、周志成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希季、闵桂荣、屠善澄、戚发轫、张洪太、李得天、李明、杨孟飞、杨宏等                                    根据2016年4月研究院官网显示,研究院有7个产业基地,有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防科技工业创新中心1个,天津市重点实验室1个。

感觉还可以,但是个人推荐中国58期刊网的《大科技》《大科技》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海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4-7344,国内统一刊号:CN 46-1030/N。邮发代号:82-907。全文上数据库。《大科技》现开设:科技论坛、百科探索、管理科学、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技术理论、学术争鸣等。《大科技》杂志刊物影响:科技论坛: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教育研究:为教育教学新成果的暂时提供阵地。百科探索:各领域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园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网址

还可以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 索引序列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期刊
  •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网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