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主管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办单位: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编辑单位:《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编辑部社  长:王浩主  编:侯深渊主  任:居自强地  址:北京市9622信箱邮政编码:100086国内刊号:CN 11-1859/V国际刊号:ISSN 1000-758X定  价:10元/期 想知道审稿多久等问题,可以登陆万方数据库(百度搜索:中国数字化期刊群),输入你要查找的刊物名称,里面有编辑部的联系电话和邮箱,你可以通过电话或电邮的形式询问审稿周期,以及收稿范畴(通过率)。 如还有疑问可追问。

你写信说你不交,他们反对你,就是假的

不是人的

《间谍卫星大揭秘》(焦维新 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8tUweJANTAwg 提取码:6opa    书名:间谍卫星大揭秘作者:焦维新 著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内容简介:编辑推荐它们是游荡在太空的超级“间谍”,站得高,看得远,本事高强,穿透无线电波的隧道,窥探敌人的绝密地带,掀起谍海战场的万丈狂澜。本书将带领大家走进间谍卫星,揭开幕后的种种谜团。内容简介从美国的U2侦察机被击落谈起,说到美苏在冷战时期发展间谍卫星的情况、这些间谍卫星在收集对方军事机密方面所起的作用。系统地介绍了美苏的间谍卫星计划,包括早期间谍卫星和数码时代的卫星。重点介绍现代的间谍卫星,包括高级照相侦察卫星、雷达侦察卫星、电子侦察卫星、天基红外监视系统以及为拦截弹道而研发的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并展望了未来的侦察卫星发展方向。作者简介: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1965年考入北京大学,1970年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研究的主要领域为空间探测技术、行星科学、空间天气学。 经常应邀到中央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以及央视网等新闻媒体作关于太空问题的专家访谈节目;每年到中小学作近百场科普讲座。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网址

还可以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中国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探空火箭、探空气球开展了高层大气探测。在七十年代初期开始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开展了一系列空间探测和研究,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环境探测资料。开展了空间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及相应的国际合作。从八十年代末开始利用返回型遥感卫星进行了多种空间科学实验,在晶体和蛋白质生长、细胞培养、作物育种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中国空间科学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若干创新成果,在空间物理学、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对外开放的国家级实验室,建立了空间有效载荷应用中心,具有支持进行空间科学实验的基本能力。利用“实践”系列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对近地空间环境中的带电粒子及其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探测,并首次完成了微重力流体物理两层流体空间实验,实现了空间实验的遥操作。日地空间探测。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环境研究。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地址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还可以

感觉还可以,但是个人推荐中国58期刊网的《大科技》《大科技》杂志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海南省科学技术厅主管,海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科技类期刊。国际刊号:ISSN1004-7344,国内统一刊号:CN 46-1030/N。邮发代号:82-907。全文上数据库。《大科技》现开设:科技论坛、百科探索、管理科学、科研成果、教学研究、技术理论、学术争鸣等。《大科技》杂志刊物影响:科技论坛: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的交流平台。教育研究:为教育教学新成果的暂时提供阵地。百科探索:各领域工作者的学术交流园地。

这个不清楚哦!没有关注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下载

啊?你玩我啊 发射都没发 哪来的视频? 神舟七号运载火箭将于2008年发射具体时间有资料称,神舟七号发射时间:08年10月第三周。 世所瞩目的“神舟七号”究竟何日发射?中国第三次载人航天飞行何时圆梦?大公报报道,在北京2008年奥运会结束后,中国“极有可能”在金秋10月内的第三周,即从10月12日至18日七天内,选择确定一个72小时(即三天)的时间段作为最佳窗口期,择机发射“神舟七号”,实现中国航天员的首次太空行走。 报道说,今年的中国,伴随着奥运的成功举办与“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有望“双喜临门”。 根据权威消息,从10月12日至18日的一周内,有五个连续的72小时(即三天)可供选择,这一时间段内一个连续的72小时(即三天)将作为最终的窗口期。根据目前中国所掌握的技术,9月即可对下一月的云层密度丶风向等影响飞船发射的天文气象情况做出精确预测。届时,将在选择确定的最佳窗口期内,再最终确定“神舟七号”的具体发射时点,这一过程将由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总指挥“拍板”决策。 倒计时确保“万无一失” 一些民间航天爱好者预测,火箭的发射日期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自然丶物理条件,不能为所欲为。“神舟五号”的发射日期是2003年10月15日,“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是2005年10月12日。从此亦可初步推断出“神舟七号”也应在秋天丶特别是10月内发射。 据悉,目前,“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准备工作已进入倒计时阶段,神舟飞船七大系统——航天员系统丶应用系统丶飞船系统丶火箭系统丶发射场系统丶测控系统丶着陆场系统均已启动,涉及到的解放军总装备部丶国防科工委丶中国科学院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等各大单位均在为此而紧张备战,“万无一失”这个耳熟能详的口号被反覆强调。 原定去年发射延到今年 有观察家表示,此前,2006年全国“两会”期间,曾亲自按钮点火,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送上太空的全国人大代表丶总装备部原副部长丶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原副总指挥胡世祥中将曾透露,“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有望于今年升空,而且肯定是“多人上天”。一同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丶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丶“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则表示,因为工作周期,“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去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今年。随着2008年的到来,“神舟七号”的发射时间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据指出,神七将搭载三名宇航员,中国航天员将首次进行太空行走,非常激动人心。

空间技术历史人造卫星中国于1970年4月24日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 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自主研制和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截至2000年10月,中国共研制并发射了47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飞行成功率达90%以上。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四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和“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也即将形成。中国是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卫星回收成功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的国家。中国的气象卫星、地球资源卫星主要技术指标已达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国际水平。近几年来,中国研制并发射的6颗通信、地球资源和气象卫星投入使用后,工作稳定,性能良好,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运载火箭中国独立自主地研制了12种不同型号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适用于发射近地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太阳同步轨道卫星。“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近地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9200千克,地球同步转移轨道最大运载能力达到5100千克,基本能够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自1985年中国政府正式宣布将“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投入国际商业发射市场以来,已将27颗外国制造的卫星成功地送入太空,在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市场中占有了一席之地。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共实施了63次发射;1996年10月至2000年10月,“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21次发射成功。航天器发射场中国已建成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并圆满完成了未来5年启动“北斗”导航系统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各种运载火箭的飞行试验和各类人造卫星、试验飞船的发射任务。中国航天器发射场既可完成国内发射任务,又具有完成为国际商业发射服务和开展其他国际航天合作的能力。航天测控中国已建成完整的航天测控网,包括陆地测控站和海上测控船,圆满完成了从近地轨道卫星到地球静止轨道卫星、从卫星到试验飞船的航天测控任务。中国航天测控网已具备国际联网共享测控资源的能力,测控技术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载人航天中国于1992年开始实施载人飞船航天工程,研制了载人飞船和高可靠运载火箭,开展了航天医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工程研究,选拔了预备航天员,研制了一批空间遥感和空间科学试验装置。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标志着中国已突破了载人飞船的基本技术,在载人航天领域迈出了重要步伐。 空间技术的未来规划 ●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产业规模。●完善“北斗”导航试验卫星系统,启动并实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计划。●研制并发射新技术试验卫星,加强新技术、新材料、新器件、新设备的空间飞行验证,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提高产品质量与可靠性。●研制并发射“育种”卫星,推进空间技术与农业育种技术的结合,扩大空间技术在农业科研领域的应用。●研制空间望远镜、新型返回式科学卫星等卫星,开展空间天文、空间物理、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加强对空间环境与空间碎片的监测能力,初步建立空间环境监测预警体系。●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等载人航天工程后续工作。●实现绕月探测,突破月球探测基本技术,研制和发射中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后期工作。●提高航天发射场综合试验能力和效益,进一步优化航天发射场布局,提高航天发射场设施、设备的可靠性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航天测控网的技术水平和能力,扩大测控覆盖率,具备初步满足深空探测需求的测控能力。

据新华社北京电 全国政协委员、载人航天火箭系统顾问组组长、“神舟”五号火箭总指挥黄春平昨日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神舟”七号发射时间将推迟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发射计划将拖后到2008年。 黄春平说,发射计划延期,“并不是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工作周期决定。”“神舟”七号火箭每一个部件都需要经过复杂的工作周期,首先要进行单样技术攻关,攻关合格后再设定方案、原理考核,之后进入抽样阶段。这一阶段要解决两方面的任务,一是要通过性能指标测试,二是原材料、加工等工艺能力要在工厂的生产能力范围内。抽样合格后,再修改设计,做试样生产,再进行产品实验,最后进入工厂生产。此外,还要请相关专家进行测评。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工程,要一步一个脚印,不能急于求成”。 黄春平介绍,与“神五”、“神六”不同,“神舟”七号火箭在研制上的关键点是宇航服和气门闸。因为“神舟”七号将实现太空行走,航天员能否从舱内气压骤然适应真空环境,气门闸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据悉,“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对航天员的考核要求更高。由于航天服内的压力比正常情况下低,有可能会使人体组织内的氮气释放,在血管内形成气栓,导致减压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员在穿好航天服以后,必须在气闸舱内充分吸氧,协助工作的航天员回到内舱(即轨道舱),关闭内舱门,然后气闸舱开始泄压到真空,与飞船外的真空状态保持一致,此时航天员可以出舱活动。而完成舱外任务回到舱内时,还要对航天服进行一定的减压,再对气闸舱充气。 “航天员出舱活动是一项高难度、高风险的活动。”专家介绍,“神舟七号”时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员必须在地面做充分的试验和训练,其地面训练一般在一个对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里进行。这种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试验房里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拟太空的失重现象,然后航天员在水池里面进行出入舱和舱外操作训练。 专家称,“神舟七号”将具备航天员太空行走的几项必备条件。首先,会提供航天员在舱外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和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舱外航天服,它具有防微流星、真空隔热屏蔽、气密、保压、通风、调温等多种功能,航天服的手套既密封又灵活,头盔透明密封。其次,出舱背包有控制系统和通信系统,其控制系统配有的喷气装置使航天员可以借此控制行走方向。据悉,航天服和背包构造复杂,技术难度大,造价昂贵,美国生产的一套航天服约为150万美元。第三当然是必须拥有技术操作熟练、身体健康、心理素质稳定的航天员。 “目前,‘神舟’七号的其他部件都差不多了,只有宇航服还要攻关,宇航服的研究进度决定了‘神七’进度。”黄春平又补充说,“不过,中国完全有能力解决。” 黄春平说,为了适应真空的环境,“神舟”七号宇航服从气密、通信、排泄、通讯、电源、活动关节等各方面,都要比“神六”有较大提高。 “神舟五号”时,我国的载人航天还只是对一人一天上太空的考核,当时杨利伟仅待在返回舱里,轨道舱的舱门是紧闭的。此次“神舟六号”虽然在外形上与“神舟五号”几乎一样,不同的是,两名航天员将从返回舱进入轨道舱,从事多人多天的空间飞行作业程序。专家打了个形象的比喻,“两名航天员就是在‘一室一厅'里活动。”而到了“神舟七号”,航天员除了在“一室一厅”里活动外,还将走出“厅”,从轨道舱侧面的窗口出来在太空行走。 据介绍,“神舟七号”对航天员的生命保障系统、出舱设备、结构气密性要求更高,因此“神舟七号”会在外形上与“神舟六号”有明显的不同,相关系统也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轨道舱。 通常飞船发射上太空后,航天员在进行出舱活动之前,会先在气闸舱内进行2-3小时的适应性准备,在气闸舱内穿戴好舱外航天服,背上背包,带好用品。实行太空行走的航天员所穿戴的航天服体积庞大,地面重量就达125公斤,根本不像在地面穿衣戴帽那么容易,必须在其他航天员的帮助下才能穿上。“所以‘神舟七号'时上天的航天员起码得两人,这样可以相互配合,至于会有多少人出舱活动则未定,估计会是一人进行太空行走。” 据黄春平预测,“神舟”七号将有三名航天员,一个要出舱行走,一个在轨道舱迎接,返回舱还要留人。出舱活动将有行走、操作、拧螺钉等安装设备等项目,为今后建立太空空间站作准备。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东方红一号卫星,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自行研制,于1970年4月24日21时35分发射。该卫星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卫星设计的工作寿命20天,至1970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与地面失去了联系。由于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近地点高度较高,因此东方红一号卫星至今仍在轨道上。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在中国有些比较好的杂志是直接EI或者SCI送检的,只要是被此杂志录用的文章,最终会被EI、SCI数据库收录。这只个数据库不是发表文章的地,发表的就去* 品 优 刊。

可以登录ei 中国网站查询最新的收录名录,2013年删除了好多期刊,包括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等好几个大学学报都给取消收录了,同时也新增了一些收录,比如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还可以

  • 索引序列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网址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下载地址
  • 中国空间技术杂志电子版下载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期刊电子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