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发布时间: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曾在《湖南日报》《新湘评论》《人民检察》《中国刑事法杂志》《中国检察官》《湖南社会科学》《理论前沿》《检察实践》《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报刊上发表文章数十篇,主编《刑事和解制度研究》《名家评案:化解社会矛盾的司法诠释》等书。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图书出版中心 人文社科出版中心 承担着人文社科和社内重点图书的出版工作。 理工出版中心 图书选题涉猎土木、建筑、机械、交通运输、电工电子、计算机、化工、汽车等领域,理论与科技应用兼并,以满足广大读者的科技需要。 医药卫生出版中心 专业出版医学书籍,包括医学专著、教材、科普等书籍。 有色金属出版中心 是一个集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市场推广、教学科研服务、电子音像出版、数字出版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部门。 数字出版中心 主要业务内容包括有色金属数字出版、出版社ERP系统管理、图书和期刊数字化、电子书合作。 期刊出版中心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以有色金属材料和冶金学科为主的高技术、基础性学术期刊。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主办、荷兰爱思唯尔(Elsevier)公司和科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英文版高科技、基础性学术期刊,以有色金属的材料与冶金学科作为主要报道对象。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是中南大学主办的以材料、冶金、选矿、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英文版) 是国家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以材料、选矿、冶金、化学化工、机电、信息、地质、采矿、土木等专业学科为主的科技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为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的医药卫生类综合性学术期刊。 临床与病理杂志 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南大学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医学学术期刊。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以“高起点,严要求,超常规”为发展思路,遵循“学术至上,不唯人,只唯稿”的取稿原则,依托本校,着眼全国,在征稿方式、审稿机制、编稿流程诸方面不拘一格,求新求严。 创新与创业教育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提倡学术自由和独立思考,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创新性、学术性和应用性;坚持在征稿方式、审稿机制、编稿流程诸方面的不拘一格和求新求严。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反映我国铁道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和新材料,重点介绍铁路重大工程中的科技成果和国际上铁道科学技术的新发展。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科版) 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由中南大学主办的社科及管理类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公开发行。 行政办公机构 办公室 - 总编部 - 发行部 - 出版部 - 财务部 - 中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教材科) -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1、《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研究》(独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民事诉讼理论探索与程序整合》(独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版。3、《民事证据法学的认识论与价值论基础》(独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3、《诉讼费用研究——以当事人诉权保护为分析视角》(合著,排名第一),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4、《模拟法庭:原理、剧本与技巧》(合著,排名第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一版,2013年第二版。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合著,排名第一),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6、《民事诉讼理念变革与制度创新》(合著),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月版。7、《民事诉讼理论与改革的探索》(与何文燕教授合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0月版。8、《民事诉讼原理研究》(合著,排名第三,共计7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版。9、《中国统一证据法(专家建议稿)及其立法理由》(参著,共计80余万字,教育部重点研究项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专家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司法部重点研究项目),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版,排名第三。11、《民事司法救济制度研究》(合著),韩国延世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版。12、《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版,合著,排名第二。13、《民事诉讼法法典专家修改建议稿及立法理由》(合著),法律出版社2008年5月版。14、《民事诉讼法释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勘校,排名第一。15、《民事诉讼程序监督制约机制研究》,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排名第一。16、《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7、《对话与交融:中美证据法论坛》(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8、《如何当好调解员:中美调节培训启示录》(主编),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19、《马萨诸塞州证据规则指南》(主译),湘潭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代表性学术论文 廖永安、何四海:民事诉讼当事人异议的法理分析,载《法学杂志》2012年第12期。 刘方勇、廖永安:回归价值本源——巡回审判制度的考证与思索,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廖永安、张庆霖:论仲裁调解书撤销制度的确立,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建立申诉终结机制的几点思考,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易玲、廖永安:民事执行权微观配置再思考——以民事执行权法律性质分析为切入点,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 廖永安、刘方勇:社会转型背景下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路径探析,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3期。 廖永安、邓和军:《〈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载《现代法学》2009年第1期。 廖永安、胡军辉:论法院调解的既判力,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我国民事司法证明活动中的价值权衡及选择,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廖永安: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对我国民事送达制度改革的再思考,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4期。 廖永安、颜杨:我国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科学定位与制度设计,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6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地域管辖制度之反思,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案件类型之界分,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6年第2期。 廖永安、魏小凡、文新: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兼评《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载《中国司法》2006年第7期。 廖永安、文新:论宪法的司法适用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廖永安、魏小凡:以人为本与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订,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11期。 廖永安、刘方勇:潜在的冲突与对立——诉讼费用制度与周边制度关系考,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2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中弱势群体保护论纲,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律责任制度之构建,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 廖永安、熊英灼:关于我国执行收费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载《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诉讼中的拟制自认,载《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民事自认的效力,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廖永安、雷勇:论民事诉讼监督制约机制立法——以法院诉讼行为为研究对象,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胡军辉、廖永安:论案外第三人撤销之诉,载《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文新、廖永安:法院乱收费现象的透视与思考,载《咸宁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廖永安、胡军辉:试论我国民事公告送达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11期。 廖永安、黎藜:论民事诉讼法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以消费者权益保护诉讼为考察对象,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廖永安:《诉讼费用交纳办法》之检讨,载《法商研究》2008年第2期。 廖永安、雷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复议制度的改革与完善,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 廖永安、李世锋:我国民事合议制度之运行现状——以一个欠发达地区基层法院的民事审判为考察对象,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姜霞、廖永安:重构我国仲裁证据制度之探析,载《求索》2008年第5期。 廖永安:我眼中的恩师——江伟先生,载《中国审判》2008年第6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费用的性质与征收依据,载《政法论坛》2003年第5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审判权作用范围之重构,载《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 廖永安、冯杨:我国民诉法修改的若干问题——兼评《民事诉讼法专家修改建议稿(第三稿)》,载《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廖永安:论单位、团体内部纠纷的自律性处理与民事审判权的界限,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江伟、廖永安: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载《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 廖永安、王春: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负担的立法缺陷与完善,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第3期。 廖永安、李旭:对我国陪审制的否定性评价,载《金陵法律评论》2003年第2期。 廖永安、崔峰:当事人诉讼行为与民事法律行为关系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廖永安、赵晓薇: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与司法公正关系考——兼论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的立法缺陷,载《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诉讼内外纠纷解决机制的协调与整合,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4年第3期。 廖永安、赵晓薇:中日民事诉讼费用制度比较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载《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 廖永安:我国民事诉讼主管范围之问题评析,载《现代法学》2005年第1期。 廖永安、王春:我国民事与刑事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廖永安:法院诉讼行为要论,载《法学家》2003年第2期。 廖永安:论诉的利益,载《法学家》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李胜刚:我国民事诉讼费用制度之运行现状 以一个贫困地区基层法院为分析个案,载《中外法学》2005年第3期。 廖永安:论我国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协调处理,载《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 廖永安:民事诉讼费用——构成及影响因素,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当事人诉讼行为理论初探,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 廖永安:对民事诉讼中法院“不作为”行为的思考,载《法商研究(中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关于错案责任追究制度的反思,载《江苏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廖永安:如何正确看待错案责任追究制度──兼与杨贵宏先生商榷,载《法律适用》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实事求是、有错必纠”原则之再思考,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4期。 廖永安:对民事审判中“以事实为根据”原则之检讨,载《河北法学》1999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我国民事简易诉讼程序之重构,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江伟、廖永安: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廖永安:论当事人诉讼权利与法院审判权力的对立统一,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廖永安、何文燕:民事抗诉程序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2期。 邵明、廖永安:完善我国民事证据制度的新话题,载《人民司法》2000年第5期。 廖永安、刘健:论法律专业教学方式的改革,载《煤炭高等教育》2000年第1期。 廖永安、叶久根:民事诉讼认证制度中若干问题之再思考,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年第2期。 廖永安、彭熙海:论必要共同诉讼,载《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载《湖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廖永安: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2期。 江伟、廖永安: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冯晓青 、廖永安:合作作品法律认定新探,载《知识产权》1994年第3期。 廖永安、李武松:论对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法律保护,载《法律适用》1995年第1期。 廖永安、张辉:论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立法的缺陷与完善,载《广西法学》1995年第Z1期。 廖永安、李武松:民事诉讼中人民法院“不作为”现象探微,载《法律适用》1996年第3期。 廖永安、王焕平: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法律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完善,载《法学探索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山东法学》1996年第2期。 廖永安:论民事诉讼程序的监督和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2期。 廖永安:民事司法赔偿范围探微,载《政法论丛》1996年第1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之界定,载《法学评论》1998年第5期。 何文燕、廖永安:民事诉讼目的简论,载《诉讼法论丛》1998年第2期。

外审过了,是说明你的论文在质量上达到发表要求,但是不是采用,由主编来决定。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岳麓书院与传统文化管理科学与工程哲学、法律与伦理中国语言文学研究外语研究法学理论与实践新闻与传播 刊 期:双月刊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湖南大学出版单位:湖南大学期刊社编辑出版: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湖南长沙主  编:王道平副 主 编:蓝甲云编辑部主任:蓝甲云编 辑:李克琴 龚惠琼 张海英国内刊号:CN 43-1286/C  国际刊号:ISSN 1008-1763

1、史际春、冯辉:《论错法如何纠正》,《新视野》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论点摘编。2、史际春、冯辉:《“问责制”研究——兼论问责制在中国经济法中的地位》,《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3、冯辉:《“经济安全问题”的语境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4、冯辉:《政府强制拆迁应遵循公权与私权的对立统一》,《北京房地产》2009年第2期。5、史际春、冯辉:《改革开放30年:应运而生的中国经济法》,《朝阳法律评论》第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6、冯辉:《制度、制度竞争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纪念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7、冯辉:《中国经济行政法的语境透视与变异解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8、史际春、肖竹、冯辉:《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冯辉:《论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理论界》2008年第11期。10、冯辉:《论企业的公平借贷权》,《月旦财经法杂志》2008年第13期。11、冯辉:《“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物品难题的法经济学与法社会学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12、冯辉:《论民族性格对法律移植的影响——理论与模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3、史际春、冯辉:《论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功能协调为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14、史际春、冯辉:《经济法与经济法治》,《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15、史际春、张扬、冯辉:《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法学家》2007年第5期。16、周万春、冯辉:《论信贷公平的实现障碍及其法律对策》,《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17、刘士平、冯辉:《试论当前行政法制度的变迁——从两起个案谈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8、刘定华、冯辉:《论信贷公平》,高晋康、谈李荣主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冯辉、赵迅:《试论当前国内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策略?缺陷、成因与弥补》,《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20、骆悟捷、冯辉:《论烟草专卖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21、蒋悟真、冯辉:《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论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2、刘士平、冯辉:《农业产业化中的纠纷及其法律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23、冯辉:《论国际法的理念》,《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刘士平、冯辉:《关于“教委指定行为”的法律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一、著作1、柴发邦、江伟、刘家兴等著:《民事诉讼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82年。2、江伟、杨荣新主编:《人民调解学概论》,法律出版社1990年。3、江伟、邵明、陈刚著:《民事诉权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4、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修改建议稿(第三稿)及立法理由,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二、译著1、В·К·普钦斯基著:《美国民事诉讼》,江伟、刘家辉译,法律出版社,1983/1993。2、米尔顿·德·格林著:《美国民事诉讼程序概论》,江伟译,法律出版社,1988。三、主编教材和专论(一)民事诉讼法柴发邦、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讲座》,第三期全国法律专业《民事诉讼法》师资进修班,西南政法学院1983年出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江伟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释义》,华夏出版社1991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柴发邦主编,常怡、江伟副主编:《民事诉讼法学新编》,法律出版社1992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江伟主编:《中国民事诉讼法专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杨荣新主编:《民事诉讼机制的改革》,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年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2003年第二版(修订版)。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2005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自学考试教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江伟主编:《研究生统编教材·民事诉讼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江伟主编:《民事诉讼法专论·研究生教学指导用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二)证据法江伟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王利明、江伟、黄松有:《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法律出版社2000年。江伟主编:《 中国证据法草案(建议稿)及立法理由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江伟主编:《证据法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年。(三)公证、仲裁与律师1、江伟主编:《公证法学》,法律出版社,1996年。2、江伟主编:《律师、公证与仲裁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四、主编期刊和论文集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论丛》(以书代刊),法律出版社。陈光中、江伟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诉讼法专论~1997年卷),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1998年。江伟主编:《中国民事审判改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江伟主编:《比较民事诉讼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文章一、发展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一)发展民事诉讼法的总体思路1、《建议民事诉讼法先于民法颁布施行》(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民主与法制》1981年第5期。2、《民事诉讼法概说》,发表于《百科知识》1982年第1期。3、《经济体制改革与民事诉讼法》(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7年第4、5期。4、《新民事诉讼法的重大突破》,发表于《法学评论》1991年第3期。5、《谈民事诉讼法的补充和修改——为民事诉讼法正式颁行而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1年第3期。6、《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立法的若干理论问题》(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5期。7、《民事诉讼法的新发展》,发表于《法制日报》1991年5月27日。8、《简论民事诉讼法与实体法的关系》(与赵金山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8年第6期。9、《实体法与诉讼法的关系要论——民事实体法与诉讼法分离的历史小考》(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出版。10、《实现民事诉讼现代化》,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月1日。11、《评民事诉讼法的修订及其主要缺陷——兼论民事诉讼的进一步完善》(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湘江法律评论》2001年第4卷。12、《民事诉讼法的宪法化》(与邵明合作),发表于《民商法前沿》2002年第12辑。13、《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14、《中国民事诉讼基本理论体系的建构、阐释与重塑》(与刘学在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5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15、《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7月出版。16、《民事诉讼法修改势在必行》(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1月28日。17、《民事诉讼法典修订的若干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4年第2期。18、《民诉法修订的指导思想与立法框架》(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4年2月4日。19、《略论民事诉讼法的修订》(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4年第3期。20、《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学论坛》2005年第3期。21、《将“公益诉讼制度”写入<民事诉讼法>的若干基本问题的探讨》(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中国司法》2006年第6期。(二)发展民事诉讼法学的总体思路22、《市场经济与民事诉讼法学的使命》,发表于《现代法学》1996年第3期。23、《民事诉讼法学的研究成就及其发展的若干问题》(与邵明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8年第4期。24、《走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9年第6期。25、《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与邵明合作),收入《与时俱进的中国法学》,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26、《董必武诉讼法学思想初探》(与吴泽勇合作),收入《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27、《十年来我国民事诉讼法学研究概述》(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9年第2期。28、《民事诉讼法学的回顾与展望》,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5期。29、《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程荣斌、张建华、刘春玲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1期。30、《1994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萨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5年第1期。31、《1995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肖建国、王谢春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6年第1期。32、《1996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1期。33、《1997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单国军、徐卉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8年第1期。34、《1998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1期。35、《1999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刘敏、张艳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0年第1期。36、《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与熊跃敏、吴泽勇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1期。二、民事诉讼法学基本理论(一)诉权论37、《关于诉权的若干问题的研究》(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38、《论股东诉权》(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39、《论救济权的救济——诉权的宪法保障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二)诉讼标的论40、《论诉讼标的》(与韩英波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7年第2期。41、《论诉讼标的与诉讼请求的关系》(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42、《请求权竞合与诉讼标的理论之关系重述》(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3年第4期。43、《民事诉讼标的新说在中国的适用及相关制度保障》(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3年第5期。(三)既判力论44、《论既判力的客观范围》(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96年第4期。45、《论判决的效力》(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6年第5期。(四)诉讼模式论46、《民事诉讼中当事人与法院的作用分担——兼论民事诉讼模式》(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9年第3期。47、《论民事诉讼模式的转换与法官的释明权》(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6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出版。(五)诉讼法律关系论及程序保障观48、《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与常怡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84年第1期。49、《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制度基础》(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7年第3期。50《民事诉讼程序之协调与整合》,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1年12月15日。(六)民事争议与刑事争议、行政争议的协调处理机制51、《民事行政争议关联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52、《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机制研究》(与范跃如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2005年第4期。三、民事诉讼法具体制度(一)当事人制度53、《论民事诉讼当事人与民事主体的分离》(与王强义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2期。54、《论集团诉讼(上、下)》(与贾长存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6期、1989年第1期。55、《离婚诉讼中的第三人问题》(与熊志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3年第4期。56、《关于代表人诉讼的几个问题》(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4年第3期。57、《论民事诉讼中无独立请求权第三人的确定》(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58、《合伙不具有民事诉讼主体资格》(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商研究》1999年第1期。59、《修改公司法应增加股东代表诉讼制度》(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2000年8月6日。60、《当事人适格的识别》(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0月28日。61、《民事法律关系义务人提起确认之诉的适格性》(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4日。62、《法人的法定代表人起诉法人适格性探讨》(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3年11月18日。63、《牵连诉讼中的事实认定问题》(与杨剑合作),发表于《人民法院报》 2005年9月13日。(二)人民检察院与民事诉讼的关系64、《试论人民检察院参加民事诉讼》(与刘家兴合作),发表于《法学研究》1981年第1期。65、《论人民检察院在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地位》(与王强义合作),收入《民事诉讼检察监督》,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88年出版。66、《民事诉讼检察监督若干问题探讨》(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1995年第6期。67、《论检察机关提起民事诉讼》(与段厚省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0年第6期。68、《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69、《民事行政检察监督改革论纲》(与张慧敏、段厚省合作),发表于《人民检察》2004年第3期。70、《略论检察监督权在民事诉讼中的行使》,发表于《人民检察》2005年第18期。71、《检察机关提起民事公益诉讼若干问题的探讨》(与杨剑合作),发表于《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三)保全制度72、《完善我国财产保全制度的设想》(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3年第5期。73、《民事诉讼中的行为保全初探》(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中国政法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四)审判程序74、《论开庭审理》(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90年第5期。75、《民事审判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傅郁林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1999年第6期。76、《走出民事再审困境的出路》,发表于《人民法院报》2001年11月12日。77、《论审判独立的制度保障及其与审判监督的关系》(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78、《论我国民事诉讼一审与上诉审关系之协调与整合》(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2002年第6期,收入《公正与效率的法院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79、《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责任诉讼机制研究》(与王铁玲合作),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第2期。80、《我国民事诉讼主管之概念检讨与理念批判》(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4年第4期。81、《民事再审程序的价值取向与申请再审程序的完善》,发表于《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82、《论民事再审程序的完善:制度整合与程序刚性》(与杨剑合作),发表于《法律适用》2006年第7期。(五)证据制度83、《关于产品责任诉讼中的举证责任》(与宗琴娟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8年第5期。84、《民事诉讼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的思考》(与尹小亭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1991年第2期。85、《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与刘敏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1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6、《关于我国制定统一证据法典的意义和若干设想》(与邵明合作),收入《中国民事证据的立法研究与应用》,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0月出版。87、《科学裁判与证据》(与刘荣军合作),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0年年会论文。88、《论证据制度中的衡平原则》(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89、《论民事举证责任分配的价值蕴涵》(与肖建国合作),第三届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2000年。90、《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与吴泽勇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91、《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确立的反思》(与孙邦清合作),发表于《证据学论坛》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92、《统一证据法的基本架构》,发表于《诉讼法学研究》第6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93、《在经验与规则之间——论民事证据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政法论坛》2004年第5期。94、《经验与规则之间的民事证据立法》(与徐继军合作),发表于《法学》2004年第8期。95、《专家证人若干问题的探讨(上、下)——以我国证据立法为背景》(与谢文哲合作),发表于《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六)执行制度96、《民事执行制度若干问题的探讨》(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95年第1期。97、《完善代位申请执行制度之两点建议》(与单国军合作),发表于《政治与法律》1998年第5期。98、《民事执行存在问题的病理探析》(与刘荣军合作),第二次全国民事诉讼法学研讨会论文,1999年。99、《论执行行为的性质与执行机构的设置》(与赵秀举合作),发表于《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1辑。100、《论我国强制执行法的基本构造》(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学家》2001年第4期。(七)非讼程序101、《论公示催告程序》,发表于《中国法学》1991年第6期。102、《论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的交错适用:兼析程序法之适用》(与杨燕妮合作),发表于《东吴法学(苏州大学学报)》2000年特刊。(八)涉外民事诉讼程序103、《论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与刘永娥合作),发表于《法律学习与研究》1988年第6期。四、民事纠纷的非讼解决机制(一)仲裁制度104、《企业承包经营合同的可仲裁性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制日报》1992年12月7日。105、《仲裁范围初探》(与王国征合作),发表于《法学家》1993年第2期。106、《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比较研究——兼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立法之完善》(与肖建国合作),发表于《法律科学》1995年第2期。107、《论人民法院与仲裁机构的新型关系──为《仲裁法》的颁行而作》(与李浩合作),发表于《法学评论》1995年第4期。108、《当事人意思自治与现代仲裁法》,发表于《法学杂志》1997年第1期。(二)调解制度109、《论市场经济与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与李浩合作),发表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110、《德国民事诉讼上的和解制度介评——兼论对改革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启示》(与熊跃敏合作),发表于《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111、《简论人民调解协议的性质与效力》(与廖永安合作),发表于《法学杂志》2003年第2期。五、WTO与民事诉讼法112、《WTO协议与中国民事司法制度的完善》(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2001年第1期。113、《论WTO争端解决机制与我国的对应之策》(与王景琦合作),发表于《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114、《WTO争端解决机制与中国对该机制的运用》(与张力合作),发表于《中国改革报》2002年1月14日。六、比较民事诉讼115、《英国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新动向》(与刘荣军合作),发表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出版。116、《两岸交往中的民事诉讼问题》,收入《海峡两岸交往中的法律问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7月出版。七、破产法117、《论破产法》(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诉讼法学论丛》,1985年出版。118、《论我国制定破产法的客观必要性》(与刘春田、甄占川合作),发表于《中国法学》1986年第1期。八、会议报告与书评(一)会议报告119、《民事诉讼法立法与实践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1990年11月在全国诉讼法学术讨论会(杭州)上的发言。120、《关于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补充》,1991年10月在湖南法学会民法学经济法学会上的发言。121、《中国民事诉讼程序的改革》,1995年8月在亚太法协第十四届大会上的发言。(二)书评122、《充满时代气息的民事审判权理论及其架构——评黄松有博士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123、《充满时代气息的审判权理论与构架——评专著〈中国现代民事审判权论〉》,发表于《人民司法》2004年第7期。124、《民事诉讼宪法理念开拓性研究的一部力作——评刘敏著<裁判请求权研究>》,发表于《金陵法律评论》2005年第1期。

教育政策‚教育学原理‚学校变革与发展主要研究领域及学术观点如下: 重点探索教育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机制,教育管理体制与学校制度创新;侧重从宏观层面把握中外教育政策变革趋向,透析教育政策价值嬗变,关注以教育公平为核心的教育政策价值取向。主编《教育政策观察》集刊,关注、审视和反映教育政策变革的理论前沿、热点难点问题和发展趋向。主持编译美国盖洛普公司跨越40年的权威教育民意调查报告。主张追求教育公平是我国教育政策的核心价值,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较早提出从“跨越式发展”走向“均衡发展”、从“数量均衡”、“区域均衡”走向“内涵发展”、“过程公平”的教育变革模式,提出建立“教育财政成本分担”机制、建立“国家教师”制度等政策建议。 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3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范国睿、等.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范国睿.教育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教育政策研究丛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教育周刊》.奥巴马的教育蓝图[M].范国睿,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范国睿.教育政策观察(第1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范国睿‚刘涛‚王佳佳.美国公众眼中的公立学校——1969-2007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报告.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范国睿.教育系统的变革与人的发展[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范国睿‚程灵.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范国睿‚赵连根‚王浩.文化变革与学校发展——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陈桂生‚范国睿‚丁静.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袁耀明‚范国睿.为了儿童的全面发展[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3.范国睿.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务[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范国睿.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范国睿.解读建平教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马钦荣‚范国睿.变革与创新——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学校教育改革成果巡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范国睿‚董君武.现代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范国睿.关注重量‚尊重选择‚促进公平[A].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范国睿‚何颖.中国教育政策观察:2009[A].范国睿主编.教育政策观察(第2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3-48。Jianping Shen‚ Sue Poppink‚ Yunhuo Cui‚ and Guorui Fan‚ LessonsPlanning: A Practice of Processional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ment[A].Greg S Goodma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ader: The Art and Science of How People Learn[C].NY: Peter Lang P‚Inc‚ 2010: 460-范国睿第一章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架构与实践取向[A].叶澜.基础教育改革与中国教育学理论重建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11-范国睿.以实践智慧构筑诗意教育[A].崔允漷主编.课程·良方[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52-360.范国睿.西方教育学史[A].陈桂生‚范国睿‚丁静.教育理论的性质与研究取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A]‚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5[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313-319.范国睿‚王加强.教育管理学[A].叶澜主编.中国教育学科年度发展报告2005[C]‚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39-263.范国睿‚罗刚.城市化进程中的学校教育变革[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9-231.范国睿‚罗刚.学校教育质量的发展性评价[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75-400.范国睿等.当代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现状:问题与对策[A].叶澜主编.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的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研究报告集[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81-294.范国睿.西方学校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A.熊川武等.教育研究的新视域[C]‚沈阳:辽海出版社‚2003.范国睿等.摆脱旧教育传统束缚‚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A].陈玉琨主编.中华名校管理集萃[C]‚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范国睿.西方教育学史略[A].瞿葆奎.元教育学研究[C]‚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范国睿.市场经济与教育[A].瞿葆奎.教育基本理论之研究[C]‚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738-900.范国睿等.探索集——华东师大二附中教育科研论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编委之一.范国睿.构筑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桥梁[A].侯锁生教育思想研讨会文集[C]‚闸北区教育局‚闸北区教育基金会‚1998.范国睿.中学德育[A].叶上雄.中学教育学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第5章.范国睿.论学校管理思想与方法的改革[A].高等财经教育研究论文选[C]‚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范国睿‚何颖.2009年我国基础教育若干政策评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0‚(08)‚6-14;(CSSCI) 转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2010(09)‚15-23。范国睿.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机制与外部促进[J].基础教育‚2010‚(01)‚1-10。范国睿.提升每个学生的学校生活品质[N].中国教育报‚2010-11-15‚(02)。范国睿.卡潘/盖洛普教育民意调查的特点、价值与启示[J].教育发展研究‚2009‚(1):76-79.(CSSCI)王加强‚范国睿.教育生态分析:教育生态研究方式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7):7-10.(CSSCI)孙翠香‚范国睿.学校变革成本分析---以政府主导型变革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08‚(19):21-26.(CSSCI)张丹‚范国睿.古巴教育改革的经验与反思[J].外国教育研究‚2008‚(10):83-86.(CSSCI)范国睿.“曝光式教育”不可取[J].思想理论教育‚2008‚(4).范国睿.当代国际基础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建构[J].教育发展研究[J]‚2008‚(03/04).(CSSCI)赵瑞情‚范国睿.多元文化价值导引健康教育生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06).(CSSCI)王加强‚范国睿.如何处理课堂教学的生成资源[N].中国教育报‚ 2008-03-21‚(6).王加强‚范国睿.浦东新区历史名校学校文化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07(11):29-32.(CSSCI)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8年第3期转载。)范国睿‚王加强.当代西方教育生态问题研究新进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7‚(9).(CSSCI)(《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6期转载。)卢维兰‚范国睿.我国中小学教育宏观政策的演变[J].师资建设‚2007(5).王友文‚范国睿等.脏话曝光能否触动学生文明反思[N].中国教育报‚2007-11-14‚(2).Jianping Shen‚Sue Poppink‚ Yunhuo Cui‚ and Guorui Fan‚ LessonPlanning: A Practice of Professional Responsibilityand Development‚ Educational Horizons‚ Vol.85‚ Number 4‚ Summer‚ 2007.(SSCI)范国睿‚李树峰.内涵发展: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趋向[J].上海教育科研2007‚(7).(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教育》(G3)2007年第11期转载。)范国睿.论校长的文化使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范国睿‚赵瑞情‚王加强.历史文化名校的现代化转型[J].教育发展研究‚2007‚(4A).(CSSCI)[圣卢西亚]黄凯玫(Cadelis Lane Ambrose)‚范国睿.加勒比海地区的教育改革:背景‚现状与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7‚(7).(CSSCI)[圣卢西亚]黄凯玫(Cadelia Lane Ambrose)‚范国睿.摆脱枷锁:圣卢西亚教育改革的问题与策略[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7‚(6).(CSSCI)Fan G.R.(Fan Guorui)‚Criticalreview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education adjustments to the market economy‚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39 (5): 17-37SEP-OCT 2006.(SSCI/SCIE)范国睿.欧美主要国家的学校公民教育:基于教育政策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6).(CSSCI).范国睿.追求诗意的教师生活[J].上海教育科研‚2006‚(2).(CSSCI)范国睿.从时代需求到战略抉择:社会转型斯的学校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6(1).(CSSCI).(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小学学校管理》2006(4期全文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6年2月‚总第131期。)范国睿.感恩是生活的起点[J].教育科学研究‚2006‚(4).范国睿.略论校长的文化使命[J].上海教育科研‚2006‚(7).(CSSCI)赵瑞情‚范国睿.实践智慧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6‚(7).范国睿.教育公平与和谐社会[J].教育研究‚2005‚(5).(CSSCI).收入‚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科学2006[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檀传宝.发展教育学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7-115.叶澜‚李家成‚杨小微‚范国睿.推进素质教育:转换思路才能打开新局面[J].人民教育‚2005‚(21).(《新华文摘》2006年第5期全文转载‚题为“转换思路才能打开素质教育新局面”)。范国睿‚蒋建华.让学校组织焕发生机与活力[N].中国教育报‚2005-2-5‚(3).(专访)范国睿.政府·社会·学校——基于校本管理理念的现代学校制度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05‚(1).(CSSCI)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教育学》(G30)2005年第4期全文转载。)范国睿.从自我评估到系统保障:行动中的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研究杂志‚(台湾)2005‚(9).范国睿.校本管理与学校发展规划[J].教育科学研究‚2005‚(1).Guorui‚Fan‚“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to StudentLearning in Class Size Reduction: A Case in Shanghai”‚ Report on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Reform: Learner-centered Approach Towards Education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September 6-10‚ 2004‚The Ambassador Hotel‚ Bangkok‚ Thailand.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Forum on Education Reform‚ The Office of the Education Council(Thailand)/ UNESCO Bangkok‚2004..范国睿.现代学生应具备何种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4-10-15‚(2).范国睿.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及其变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4‚(10).(CSSCI)范国睿.复杂科学与教育组织管理研究[J].教育研究‚2004‚(2).(CSSCI)收入:中国教育学会编.中国教育科学2005[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范国睿.民办教育的促进与保障——解读《民办教育促进法》[J].教育发展研究‚2003‚(7).(CSSCI)范国睿.公办民办一同起跑——民办教育研究者的解读[J].社会科学报‚2003-8-28‚(2).范国睿.成长在都市边缘[J].民办教育动态‚2002‚(1).范国睿.我的教育变革观[J].福建教育‚2002‚(1);福建幼儿教育‚2002‚(1).张晓峰‚范国睿.论学习型城市的构建[J].开放教育研究‚2002‚(2).张晓峰‚范国睿.城市化视角下农村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1).范国睿‚陈洁.走近“网络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2001‚(1).(CSSCI)范国睿.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教师师教育研究‚2001‚(2).(CSSCI)范国睿.走向学习型组织的现代学校[J].教学与管理‚2001(3).英配昌‚范国睿.关于教师评价模式的个案研究——兼论传统教师评价模式的弊端及新模式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3).(CSSCI).范国睿.新世纪重点中学改革与发展的思考[J].山东教育科研‚2001‚(2-3).(CSSCI)范国睿.“文化生态与教育发展”论纲[J].教育探索‚2001‚(4).范国睿‚项政‚汪一欣.在自主自律中主动发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2).(CSSCI)英配昌‚范国睿.认知区决策模式在中小学管理中的应用[J].北京教育‚2001(9)课题组.南模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特质的研究[J].徐汇教育‚2001‚(10)‚增刊.范国睿.教育哲学与教育科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1).(CSSCI)范国睿‚王雪雁.现代成人教育与培训:新理念与新模式[J].长白学刊‚2000‚(5)(CSSCI)范国睿.历史地全面地发展地审视‘减负’问题[J].教育发展研究‚2000‚(6).(CSSCI)

  • 索引序列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