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

想多了解中国历史看一本书是远远不够的,我建议你去看《中国上下五千年》,了解一下中国历史的框架,如果想了解更深,再去读二十四史。

介绍:  中国第一份全面关注自然、文化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权威杂志  刊宗旨:透析文明遗存,彰显人文关怀。  地球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并不完全属于人类,而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21世纪,人类的关注重点也许会转向自然和环境,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遗产》杂志愿与同道一起,以关注遗产为起点,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  《中华遗产》杂志是由中华书局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协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支持的中国第一份全面、系统、深入的遗产行业类杂志。《中华遗产》杂志将成为中国遗产地和将要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的重要通道。  ●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主办: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958年被指定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最基本的典籍和文献。  ●权威组织协办和支持: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支持。  ●权威人士出任顾问和学术委员:  全国人大许嘉璐、彭佩云、费孝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同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同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先生等出任顾问;王蒙、启功、冯其庸、罗哲文、傅熹年、谢辰生、谢凝高、郑孝燮、冯骥才、郭旃等著名专家学者出任学术委员。  ●权威专家学者撰文供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撰写了发刊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班德林先生为创刊号题写了贺辞;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确保了杂志内容的权威性。  还不错的,这是它的网站,    你说的背景是不是指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其实如果可以,都买O(∩_∩)O~ 我个人比较喜欢国家人文历史。还有填字游戏!O(∩_∩)O~ 文史参考小故事挺多的(有野史)╮(╯▽╰)╭ 中华遗产的主体不是国家历史╮(╯▽╰)╭ 看历史原名就是国家历史,不错! 推荐:国家人文历史、看历史、文史参考(按顺序) O(∩_∩)O~希望能帮助到您!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网址

介绍:  中国第一份全面关注自然、文化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权威杂志  刊宗旨:透析文明遗存,彰显人文关怀。  地球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并不完全属于人类,而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21世纪,人类的关注重点也许会转向自然和环境,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遗产》杂志愿与同道一起,以关注遗产为起点,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  《中华遗产》杂志是由中华书局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协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支持的中国第一份全面、系统、深入的遗产行业类杂志。《中华遗产》杂志将成为中国遗产地和将要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的重要通道。  ●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主办: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958年被指定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最基本的典籍和文献。  ●权威组织协办和支持: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支持。  ●权威人士出任顾问和学术委员:  全国人大许嘉璐、彭佩云、费孝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同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同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先生等出任顾问;王蒙、启功、冯其庸、罗哲文、傅熹年、谢辰生、谢凝高、郑孝燮、冯骥才、郭旃等著名专家学者出任学术委员。  ●权威专家学者撰文供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撰写了发刊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班德林先生为创刊号题写了贺辞;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确保了杂志内容的权威性。  还不错的,这是它的网站,    你说的背景是不是指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你好。我是历史专业的大学生我认为《国家历史》《百家讲坛》《百科新说》三本不错

如何区分省级、国家级期刊

1、《大众考古》:《大众考古》为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2013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大众考古》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管,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具体承办,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担任总编辑兼主编。2、《文明》:《文明》杂志于2001年12月正式创刊,秉承以影像记录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传承人类文明的理念与哲学。《文明》作为被众多国际组织和美国,以及欧洲等许多重要国家广泛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国家文化品牌,是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连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3、《看历史》:《看历史》是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锐新闻杂志。《看历史》杂志的前身是 《国家历史》杂志。全国各大城市报亭、书店有售。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4、《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集事实政论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资讯类杂志,刊物依托人民日报特有的时政优势和丰富的报道资源,以“读时事历史,揽天下风云”为宗旨,立足时事,钩沉历史,纵横中外,斟酌古今。5、《文史月刊》:《文史月刊》是由山西省政协主管,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国家级文史档案及人文社科类学术杂志。该刊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历史发展运作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考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人文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史月刊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

世界历史:美国通史(共6册)(精)300多,世界文明通史(共10卷全彩版)(精)1000多。 中国历史:中国通史(全十二卷共二十二册)上海人民出版社60

楼主要是真心想了解历史 那就 二十四史 别听其他人扯淡 那些都是后人根据古代史书编写的

1、《大众考古》:《大众考古》为中国第一本面向社会大众兼具专业权威的科学普及性考古学杂志,2013年7月1日正式出版发行。《大众考古》为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由凤凰出版传媒集团主管,江苏人民出版社主办,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具体承办,南京大学贺云翱教授担任总编辑兼主编。2、《文明》:《文明》杂志于2001年12月正式创刊,秉承以影像记录世界,展现中国人的人文情怀,传承人类文明的理念与哲学。《文明》作为被众多国际组织和美国,以及欧洲等许多重要国家广泛关注和认可的中国国家文化品牌,是以北京为中心和起点,连接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平台。3、《看历史》:《看历史》是2007年成都传媒集团出版的杂志,是中国第一本以历史为切入点的新锐新闻杂志。《看历史》杂志的前身是 《国家历史》杂志。全国各大城市报亭、书店有售。经新闻总署批准,2010年4月更名为《看历史》。4、《国家人文历史》:《国家人文历史》是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一份集事实政论与人文历史于一体的资讯类杂志,刊物依托人民日报特有的时政优势和丰富的报道资源,以“读时事历史,揽天下风云”为宗旨,立足时事,钩沉历史,纵横中外,斟酌古今。5、《文史月刊》:《文史月刊》是由山西省政协主管,山西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主办的大型国家级文史档案及人文社科类学术杂志。该刊记述中国包括山西近百年来历史大事,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反映历史变迁,深刻揭示历史发展运作规律。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众考古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明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看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家人文历史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史月刊

创刊于2004年12月,由中华书局主办,协办:中国国家文物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中国第一份全面关注自然、文化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权威杂志刊宗旨:透析文明遗存,彰显人文关怀。地球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并不完全属于人类,而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21世纪,人类的关注重点也许会转向自然和环境,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遗产》杂志愿与同道一起,以关注遗产为起点,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中华遗产》杂志是中国遗产地和将要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的重要通道。 ●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主办: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958年被指定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最基本的典籍和文献。●权威组织协办和支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支持。●权威人士出任顾问和学术委员:全国人大许嘉璐、彭佩云、费孝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同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同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先生等出任顾问;王蒙、启功、冯其庸、罗哲文、傅熹年、谢辰生、谢凝高、郑孝燮、冯骥才、郭旃等著名专家学者出任学术委员。●权威专家学者撰文供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撰写了发刊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班德林先生为创刊号题写了贺辞;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确保了杂志内容的权威性。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的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它包括“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目前我国已申报成功世界遗产35处。其中文化遗产22处,自然遗产5处,自然与文化遗产4处,文化景观1处,口述物质遗产3处,数量居世界第三位。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大会于1972年10月17日至11月21日在巴黎举行了第十七届会议,会上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注意到世界各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越来越受到破坏的威胁,一方面因年久腐变所致,另一方面社会和经济条件使情况恶化,造成更加难以对付的损害或破坏现象,而任何文化或自然遗产的破坏或丢失都会使全世界遗产枯竭。 考虑到一些国家保护这类遗产的工作不是很完善,原因在于这项工作需要大量投入,而有些国家却不具备充足的经济、科学和技术力量,故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考虑到为此有必要通过采用公约形式的新规定,以便为集体保护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建立一个根据现代科学方法制定的永久性的有效制度,使这些全人类的世界遗产得以留存,于是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在1972年11月16日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的评定 世界遗产的评定标准主要依据《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第二条规定。遗产项目要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必须经过严格的考核和审批程序。 每年举行一次的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将对申请列入名单的遗产项目进行审批,其主要依据是该委员会此前委托有关专家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进行实地考察而提出的评价报告。 对各国提名的遗产遗址的考察,主要由该委员会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保护联盟(IUCN)组织专家进行。前者总部设在巴黎,成立于1965年,是国际上唯一从事文化遗产保护理论、方法、科学技术的运用与推广的非政府国际机构,有80多个国家会员和4500多名个人会员;后者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成立于1948年,原名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宗旨是促进和鼓励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保护与永久利用,成员包括分布在120个国家的富方机构、民间团体、科研和保护机构。两者受世界遗产委员会委托,分别对提名列入《名录》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地进行考察并提交评价报告。 世界遗产的标准 两个前提:①真实性(最基本的前提)②保护管理(由相关管理机构,制定法律规章还有经费) 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 1、文物: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的综合体; 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 3、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世界文化遗产的具体评定标准共有六个,符合其中任意一条(除了第六条不能单独存在)就可以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A代表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例如金字塔,长城。 B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个文化区域内产生过重大影响——例如:凡尔赛宫(欧洲建立最早的,规模最大的,布局和规格影响欧洲两三个世纪) C.一种文化的特殊证明,例伊朗的波斯波力斯宫 是波斯帝国时期留下的,壁上的雕刻反映了波斯当时的情况,各国进贡情况,是文化证明。复活节岛,只遗留了巨大的石雕像,其他古物没有留下,只有靠石雕像来研究当时的历史。 D.一个历史时期的典范。区别于第二条,典范是指更多方面的影响,例如梵蒂冈,影响6-7世纪,所有东西都是精华 E.难于保存的突出例证,例如印第安人保留区; F.与某些重大事件或先行传统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着直接和实质的联系。此条款不能单独成立。例如耶路撒冷、自由女神像 自然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给自然遗产的定义是符合下列规定之一者: 1、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2、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3、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只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 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文化景观及其他 文化景观这一慨念是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6届会议时提出并纳入《世界遗产名录》中的。 这样,世界遗产即分为:自然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与文化遗产混合体(即双重遗产,我国的泰山、黄山、蛾眉山——乐山大佛属此)和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代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一条所表述的“自然与人类的共同作品”。一般来说,文化景观有以下类型: 1、由人类有意设计和建筑的景观。包括出于美学原因建造的园林和公园景观,它们经常(但并不总是)与宗教或其它纪念性建筑物或建筑群有联系。 2、有机进化的景观。它产生于最初始的一种社会、经济、行政以及宗教需要,并通过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相联系或相适应而发展到目前的形式。它又包括两种类别:一是残遗物(或化石)景观,代表一种过去某段时间已经完结的进化过程,不管是突发的或是渐进的。它们之所以具有突出、普遍价值,还在于显著特点依然体现在实物上。二是持续性景观,它在当今与传统生活方式相联系的社会中,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作用,而且其自身演变过程仍在进行之中,同时又展示了历史上其演变发展的物证。 3、关联性文化景观。这类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与自然因素、强烈的宗教、艺术或文化相联系为特征,而不是以文化物证为特征。 此外,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古迹遗址、自然景观一旦受到某种严重威胁,经过世界遗产委员会调查和审议,可列入《处于危险之中的世界遗产名录》,以待采取紧急抢救措施。 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2003年10月通过的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的项目: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公约》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的非物质性的涵义,是与满足人们物质生活基本需求的物质生产相对而言的,是指以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为目的的精神生产这层涵义上的非物质性。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 中国世界遗产 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单 文化遗产: 长城 北京故宫 北京颐和园 北京天坛 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孔府、孔庙、孔林 武当山古建筑群 西藏布达拉宫 丽江古城 平遥古城 参考资料:

h

介绍:  中国第一份全面关注自然、文化和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的权威杂志  刊宗旨:透析文明遗存,彰显人文关怀。  地球是个巨大的生命体,它并不完全属于人类,而人类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在21世纪,人类的关注重点也许会转向自然和环境,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所生存的空间将会越来越小,环境越来越坏。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遗产》杂志愿与同道一起,以关注遗产为起点,将目光投向更远的将来。  《中华遗产》杂志是由中华书局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联合协办,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民俗摄影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支持的中国第一份全面、系统、深入的遗产行业类杂志。《中华遗产》杂志将成为中国遗产地和将要申请成为世界遗产的地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沟通的重要通道。  ●权威出版社中华书局主办:  中华书局成立于1912年,1958年被指定为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的办事机构,受到毛泽东、周恩来、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方面成绩卓著,出版了数以千计的研究和介绍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遗产方面的最基本的典籍和文献。  ●权威组织协办和支持: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协办,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的支持。  ●权威人士出任顾问和学术委员:  全国人大许嘉璐、彭佩云、费孝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陈奎元副主席、建设部部长汪光焘同志、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同志、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同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代表青岛泰之先生等出任顾问;王蒙、启功、冯其庸、罗哲文、傅熹年、谢辰生、谢凝高、郑孝燮、冯骥才、郭旃等著名专家学者出任学术委员。  ●权威专家学者撰文供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章新胜同志撰写了发刊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班德林先生为创刊号题写了贺辞;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同志、国家文物局巡视员兼世界遗产处处长郭旃同志、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等都发表了相关文章,确保了杂志内容的权威性。  还不错的,这是它的网站,    你说的背景是不是指的是它的发展历程?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有:黄山、泰山、峨眉山-乐山大佛、武夷山。泰山泰山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古称东岳,一称岱山、岱宗。绵延起伏长约200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32米,山峰突兀峻拔,雄伟壮丽。从山脚到山顶,沿途古迹名胜30多处,中路有王母池、斗母宫、经石峪、壶天阁;西路有黑龙潭、扇子崖、长寿桥等。中西两路会合后为中天门,登天险十八盘,有南天门、碧霞祠、瞻鲁台、日观峰。登日观峰看日出,更为胜景。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泰山雄峙于山东中部,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在神话中其往上最接近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东邻便是神仙居住的仙山蓬莱与瀛洲,故诗曰泰山“魂雄气壮九州东,一敞天门旭日升。百代帝王趋受命,万方处士向蓬瀛。(左河水)”泰山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烟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远流长的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山脉绵亘100余公里,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千米,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被誉为“五岳之首”。泰山隶属于泰安市。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主峰玉皇顶,在泰安市城区北,东经117°6′,北纬36°16′。贯穿山东中部,主脉,支脉,余脉涉及周边十余县。黄山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境内。古称黟山,唐改黄山。由花岗岩构成。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有三大主峰;莲花峰(8米)、光明顶(1860米)、天都峰(1810米)。风景秀丽,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著名,并称“黄山四绝”。七十二峰各具特色。有玉屏楼、云谷寺、半山寺、慈光阁、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仙人洞、白鹅岭、百丈瀑等名胜古迹,是我国最著名的风景区之一。1990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黄山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山高谷深,气候呈垂直变化,局部地形对气候起主导作用,云雾多、湿度大、降水多,形成特殊的山区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山顶年均降水3毫米,年均雨日6天,多集中于4-6月,积雪日9天,雾日259天,大风7天,年均温9℃,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最长无雨期40天。景区林木茂密,溪瀑众多,大气质量常年保持Ⅰ级,空气PM5日均浓度5微克/立方米,空气负氧离子浓度长年稳定在2万个/cm3以上,有“天然氧吧”之称。峨眉山-乐山大佛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西南,海拔3099米。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传为普贤菩萨说法道场。唐宋时期,佛教日趋兴盛,梵宇琳宫,遍及山峦,有佛龛百余,洞窟40个,又有万年寺、报国寺、洪椿坪(千佛禅院)、洗象池、金顶华藏寺等名胜。乐山大佛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东南凌云山栖鸾峰临江峭壁。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71米,肩宽24米,故又名凌云大佛,为世界最大的石佛像。199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峨眉山保存了从前寒武纪以来比较完整的沉积地层,为研究地壳及生物演进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地质史料:岩浆侵入与喷溢所产生的侵入岩与火山岩,为研究上地幔的深部作用过程、岩石圈的拉张破裂、地壳的动定转化,提供了典型的实例;燕山运动、喜马拉雅运动所产生的复杂的地壳构造变形,又为研究地壳的表层构造,提供了充分的依据。同时,新构造运动,在峨眉山地质构造背景上所产生的雄伟壮观,类型多样的现代地貌,为生物类群的滋生繁衍和别具一格的中—高山地生态王国的建立提供了先决条件,这些背景和条件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演绎整体,造就了峨眉山的美学形象、科学内涵和在世界山岳型风景区中独领风骚的特殊地位。武夷山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位于江西与福建西北部两省交界处 。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红色砂岩构成的低山,海拔600米左右。为喀斯特地貌静观集中地。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桃源洞、流香涧、卧龙潭、龙啸岩等名胜和冲佑万年宫(武夷宫)、紫阳书院(武夷精舍)旧址及历代摩崖题刻。建阳、武夷山、光泽三市交界处建有武夷山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并被纳入国际“人与生物圈”自然保护区网。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中国共计拥有48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1项。由于数量众多,现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1、万里长城(12,文化遗产)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多千米。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明清皇宫-北京故宫(12,文化遗产)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逾600余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3、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2,文化遗产)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兵马俑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举世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它对于深入研究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 秦始皇兵马俑也是我国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甘肃敦煌莫高窟(12,文化遗产)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5、安徽黄山(12,自然文化双遗产)黄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它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世界各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6、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2,自然遗产)九寨沟位于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树正、菏叶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全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九寨沟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地质结构复杂。这里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以明朗的高原风光为基调,以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这“五绝”而驰名中外。九寨沟历来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圣水”,东方人称九寨沟为“人间仙境”,西方人把它誉为“童话世界”。7、云南丽江古城(12,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都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8、中国丹霞(8,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包括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和龟峰、浙江江郎山及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中国“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发育中一个独特的例证,其丰富的地貌特征展现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观, 中国丹霞相对现有世界遗产,是山-水-林配置最好的丹霞(红层)地貌区,使中国丹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生态环境多样、景观配置最佳的杰出的丹霞景观的代表。9、浙江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5,文化景观)西湖景区以“西湖十景”及诸多历史遗迹为代表,体现中国传统园艺、绘画、诗词文化元素,还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对13至20世纪东亚地区的园艺景观也有显著影响。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最多;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最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10、中国大运河(6,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创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直至公元1293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中国于1985年12月12日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成员国。截止2015年7月8日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结束,中国共计拥有48项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4项,世界自然遗产10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遗产总数名列世界第2位,仅次于意大利的51项。由于数量众多,现列举十个具有代表性的世界遗产项目:1、万里长城(12,文化遗产)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分布于我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多千米。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长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与埃及金字塔齐名的建筑,还是人类的奇迹。在两千多年前,劳动人民以血肉之躯修筑了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2、明清皇宫-北京故宫(12,文化遗产)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逾600余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 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面积为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拥有殿宇9000多间,宫内现收藏珍贵历代文物和艺术品约100万件。故宫黄瓦红墙,金扉朱楹,白玉雕栏,宫阙重叠, 巍峨壮观,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最高水平的体现。3、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2,文化遗产)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兵马俑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举世罕见,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它对于深入研究秦代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艺术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材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 秦始皇兵马俑也是我国泥塑艺术的顶峰,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添光彩,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4、甘肃敦煌莫高窟(12,文化遗产)莫高窟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东方卢浮宫”,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莫高窟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的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5、安徽黄山(12,自然文化双遗产)黄山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它集中国各大名山的美景于一身,尤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历来享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黄山,在中国历史上文学艺术的鼎盛时期曾受到广泛的赞誉,以“震旦国中第一奇山”而闻名。今天,黄山以其壮丽的景色——生长在花岗岩石上的奇松和浮现在云海中的怪石而著称。对于世界各地的游客、诗人、画家和摄影家而言,黄山具有永恒的魅力。6、四川九寨沟风景名胜区(12,自然遗产)九寨沟位于岷江上游、四川省阿坝州境内,因沟内有盘信、彭布、树正、菏叶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全区面积约720平方公里,大部分为森林所覆盖。九寨沟是长江水系嘉陵江源头的一条支沟,地质结构复杂。这里高差悬殊、气候多样、山明水秀。以明朗的高原风光为基调,以高峰、彩林、翠海、叠瀑和藏族风情这“五绝”而驰名中外。九寨沟历来被当地藏民视为“神山圣水”,东方人称九寨沟为“人间仙境”,西方人把它誉为“童话世界”。7、云南丽江古城(12,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中心城镇,海拔2400余米。是一座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城,也是中国罕见的保存相当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丽江古城历史悠久,古朴自然,兼有水乡之容、山城之貌,它作为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城市,从城市总体布局到工程、建筑,都融和了汉、白、彝、藏各民族精华,又有纳西族的独特风采,是研究中国城市建设史、建筑史、文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遗产。8、中国丹霞(8,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包括广东丹霞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江西龙虎山和龟峰、浙江江郎山及贵州赤水等6个丹霞地貌风景区。中国“丹霞地貌”是红层地貌发育中一个独特的例证,其丰富的地貌特征展现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丽景观, 中国丹霞相对现有世界遗产,是山-水-林配置最好的丹霞(红层)地貌区,使中国丹霞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典型、最优美、生态环境多样、景观配置最佳的杰出的丹霞景观的代表。9、浙江杭州西湖文化景观(25,文化景观)西湖景区以“西湖十景”及诸多历史遗迹为代表,体现中国传统园艺、绘画、诗词文化元素,还反映出中国农耕文明独特的景观审美传统,对13至20世纪东亚地区的园艺景观也有显著影响。西湖是历史上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的审美实体,是东方审美体系中最具经典性的文化景观。与世界上以自然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人文景观最多;与世界上以人文景观著称的湖泊相比,西湖的自然景观最美,是自然美与人文美完美结合的典范。10、中国大运河(6,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的运河,创始于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400多年的历史。从此以后,中国人民一代接一代,以其勤劳、智慧和坚强的毅力,由短到长,由局部到整体,不断地开凿整修,持续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直至公元1293年,终于完成了一条由杭州直达北京纵贯南北的人工大运河。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跨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二市,沟通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

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修缮工程实施时间:1953年至1955年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李良姣、李全庆、梁超、何凤兰、姜怀英、汪德庆、李竹君、贾瑞广。山西永乐宫建筑群搬迁保护工程实施时间:1958年至1964年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杜仙洲、金荣、王仲杰、刘世厚、陈长林、李惠岩、吕俊岭、张中义、陈继宗、王真、梁超、赵仲华、贾瑞广、张智、崔淑贞、秦秀云、王德庆、律鸿年、姜怀英、何云祥、黎辉、张思信等。北京十三陵昭陵保护维修、复建工程实施时间:1985年至1992年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张之平、杨新、贾克俭、袁毓杰、闫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山西云冈石窟保护工程实施时间:1974至1998年项目主持人:余鸣谦;参加人员:姜怀英、贾瑞广、蔡润、李哲元及云冈石窟解廷藩等。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实施时间:1977年至1979年项目主持人:罗哲文;结构设计人:崔兆忠;设备设计人:白丽娟;参加人员:傅连兴、陶宗震、杨玉柱、李建勋、张思信等。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实施时间:1997年至1998年项目主持人:余鸣谦、杨新;参加人员:崔兆忠、孔祥珍、袁毓杰、顾军。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大修工程实施时间:1977年至1980年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孔祥珍、梁超、李全庆、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杨玉柱等。河北承德普宁寺大乘阁落架大修工程实施时间:1963年至1999年项目主持人:祁英涛;参加人员:李全庆、李方岚、孔祥珍等。河北正定开元寺钟楼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项目主持人:孔祥珍。参加人员:袁毓杰。河北定州开元寺料敌塔维修加固工程实施时间:1995年至2001年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张立方、孙刚、甄文宜、鲍雷、程俊峰等。吉林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地保护规划与工程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3年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李宏松、顾军、陈超平、葛川、王金华、刘忠平等。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92年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审核人:罗哲文;参加人员:贾克俭。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门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8年。项目主持人:李竹君。福建泉州洛阳桥修复工程实施时间:1993年至1996年。项目主持人:杨玉柱;参加人员:许言。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缮工程勘测、设计实施时间:1981年至1982年项目主持人:梁超;参加人员:杨新、孙致云等。宁夏拜寺口双塔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86年项目主持人:崔兆忠,参加人员:贾克俭、袁毓杰、闫明、孙燕英等。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勘测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78年至1981年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玉柱、贾瑞广、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青海塔尔寺建筑群一期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6年项目负责人:姜怀英;参加人员:杨招君、刘江、顾军、李宏松、王金华。广州西汉南越王墓维修加固工程实施时间:1988年至1990年项目负责人:蔡润、王志良。柬埔寨吴哥古迹周萨神庙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98年至2006年项目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顾军、刘江、王磊、李宏松、胡源、乔梁。三峡工程库区文物保护项目实施时间:1994年至2003年项目主持人:李宏松;参加人员:王金华、陈超平、胡源、鲁民、何流等。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实施时间:1994 年至1996年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张同生;参加人员:杨新、袁毓杰、莫涛、闫明、颜华、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杨烈、崔兆忠。北京恭王府府邸保护维修工程设计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5年项目主持人:杨新;子项负责人:丁燕、袁毓杰、闫明;参加人员:张秋艳、永昕群、查群、杨招君等。湖南岳阳楼基础滑坡治理实施时间:1992年至1995年项目负责人:李竹君;基础抗滑工程设计:冯丽娟。青海塔尔寺大金瓦殿维修保护工程设计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项目主持人:杨新;参加人员:章忠民。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设计研究院负责地质及基础勘察。西藏布达拉宫维修保护工程第一期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89年至1994年工程主持人:姜怀英;参加人员:贾瑞广、袁毓杰、陈超平、许言、莫涛。第二期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时间:2002年至2007年工程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颜华、袁毓杰、莫涛、闫明、杨招君、杨新、刘忠平等。新疆伊犁昭苏圣佑庙维修工程勘测、设计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5年项目主持人:丁燕;参加人员:永昕群、闫明、颜华、陈超平。福建泉州德济门遗址保护工程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项目主持人:查群;参加人员:付清远、王志良。天安门城楼、城台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时间:1997年至2003项目负责人:张之平故宫中和殿区古建筑群保护维修工程实施时间:2003年项目主持人:张之平;参加人员:丁燕、肖东、闫明、颜华、袁毓杰。甘肃天水伏羲庙文物保护工程设计实施时间:2002年8月项目主持人:沈阳;参加人员:肖东等。 宁夏西夏陵保护规划实施时间:1999年至2000年项目负责人及文本编写人:付清远;审定人:王景慧、黄克忠;参加人:高洪莉、赵中枢、张文奇。新疆吐鲁番地区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项目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员:黄克忠、高洪莉。湖南里耶古城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时间:2004年至2006年项目负责人:沈阳;参加人员:王金华。内蒙古阿尔寨石窟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7年项目负责人:王金华;参加人员:付清远。内蒙古大窑遗址文物保护规划实施时间:2003年至2004年项目负责及编写人:冯丽娟;顾问:张森水;审定人:付清远,参加人员:葛川、汪英华。黑龙江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实施时间:2001年至2002年规划编制主持人:付清远;参加人:陶刚、高洪莉。 1.国家科技支撑课题铁质文物综合保护技术研究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马清林空间信息技术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京杭大运河为例)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课题负责人:孟宪民2.国家级其他项目清代建筑世家样式雷族谱校释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崔勇濒危馆藏壁画抢救工程-馆藏壁画保护综合研究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马清林、郭宏南方地区贴金彩绘石刻保护修复关键技术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保护为例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詹长法、王金华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侯卫东文化遗产灾害风险评估及防灾体系建设—不可移动文物地震风险评估初步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课题负责人:侯卫东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珍贵古籍及文物资料抢救保护实施时间:2009年课题负责人:赫俊红新疆出土文献的保护与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刘绍刚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项目二期(茶胶寺)实施时间:2005年至2014年课题负责人:侯卫东3.国家文物局课题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第一阶段要求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课题负责人:侯卫东碳酸盐石质文物劣化定量分析与评价系统研究实施时间:2006年至2008年课题负责人:李宏松文化遗产资源特性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于 冰新疆且末古国出土玻璃的科学分析与综合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成倩文化遗产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1年课题负责人:刘爱河可移动文物标准体系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高峰4.国家文物局委托课题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代码编制规则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李战崎成立国际标准组织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委员会的可行性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范佳翎馆藏铁质文物保护技术手册实施时间:2009年课题负责人:马清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体系建设预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张谨文化遗产保护传统技术与工艺科学化问题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梁宏刚古建筑木构稳定性分析与安全性评定预研究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课题负责人:王林安重庆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保存状况研究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课题负责人:王金华古代发明创造数字展示项目可行性研究实施时间:2007年至2008年课题负责人:张谨5.基本科研业务费课题:(按主要研究领域分类)1岩石类(含石窟类)课题(1)重庆大足千手观音金箔的破坏状况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田兴玲(2)安岳石窟圆觉洞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实施时间:12-12课题负责人:王金华(3)河南龙门石窟潜溪寺石窟岩体构造特征及渗水机理研究实施时间:8-6课题负责人:张兵峰2广西花山岩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1)岩画渗水病害热红外成像探测及机理研究实施时间:9-9课题负责人:吴育华(2)三维激光扫描和GIS技术在野外大型岩画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5-11课题负责人:黄玉琴(3)石灰岩质文物裂缝注浆材料及工艺研究实施时间:8-8课题负责人:周 霄(4)广西花山岩画颜料脱落及褪色病害保护修复技术研究实施时间:8-8课题负责人:孙延忠(5)花山岩画环境监测方法与指标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刘意鸥(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与遗址加固修复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时间:2-12课题负责人:李 黎3木构建筑类课题(1) 应县木塔斗栱静动力荷载下力学性能研究实施时间:8-8课题负责人:王林安(2)木结构文物建筑变形现状信息采集系统建设——以应县木塔现状信息采集为例(二期工程)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颜 华(3)应县木塔二层明层倾斜变形及其对整体结构安全影响研究实施时间:6-12课题负责人:王林安(4)古建筑木材横纹承压增强加固技术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王林安(5)辽代木构建筑大木结构研究实施时间:3-3课题负责人:温玉清(6)木结构建筑不完全落架维修方法研究—以奉国寺大雄殿为例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王雪莹4大运河相关课题(1)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编制导则及实施方案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李宏松(2)大运河淮安段遗产本体调查方法研究实施时间:8-8课题负责人:于 冰(3)大运河扬州段水利遗产真实性研究实施时间:6-12课题负责人:崔 明(4)大运河遗产可持续发展利用研究—以淮扬区段和南运河为例实施时间:6-12课题负责人:赵 夏5土遗址类课题(1)南越王宫署土遗址保护材料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王云峰(2)北方地区非露天条件下既有土遗址加固材料保护效果评估研究实施时间:6-6高句丽壁画保护工程相关课题(1)高句丽墓葬壁画制作材料分析与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实施时间:8-12课题负责人:成 倩(2)高句丽墓葬壁画微生物的检测研究-以麻线安子沟等四座墓为例实施时间:8-12课题负责人:葛琴雅(3)高句丽墓葬岩土结构前期调查与评价研究实施时间:9-12课题负责人:葛 川7金属类课题(1)室外铁质文物保护材料长期有效性评价研究实施时间:8-8课题负责人:沈大娲(2)沧州铁狮子加固方案支撑节点部位应力状况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永昕群(3)高度矿化青铜器腐蚀特征与成因初步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张治国(4)浙江瓯海出土西周时期青铜器腐蚀与土壤环境关系研究实施时间:7-7课题负责人:马菁毓8其他研究领域课题(1)柬埔寨吴哥古迹茶胶寺建筑保护修复史研究实施时间:6-12课题负责人:温玉清(2)海洋出水陶瓷、金属和木质文物保护前期研究实施时间:7-12课题负责人:李乃胜(3)南海诸岛文物考古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实施时间:6-12课题负责人:范伊然(4)天津近现代工业遗产评价与保护体系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王晶(5)国保单位申报标准研究实施时间:2008年至2009年课题负责人:刘文艳(6)意大利文化遗产登录制度与我国国保单位评审制度对比研究实施时间:2009年至2010年课题负责人:王乐乐 科研期刊:《出土文献研究》《文物科技研究》《中国文物科学研究》工程与科技保护专著:《西藏布达拉宫修缮工程报告》《周萨神庙(世界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大足石刻保护》《中国古代建筑——蓟县独乐寺》《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1-4)》《天衣有缝-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中国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基础工作类专著:《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新中国出土墓志》《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译著:《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国外文物保护科技编译参考》《国外文物保护机构介绍》《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文物保护研究论著:《内庭圆明园内工诸作现行则例》《壬寅消夏录》《文物保护科技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文物科技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地方志书目》《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中国文物科学研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新中国出土墓志》《银雀山汉墓竹简》《睡虎地秦墓竹简》《张家山汉墓竹简》《吐鲁番出土文书》《敦煌悬泉月令诏条》《尹湾汉墓简牍》《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教育培训主要出版物: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班讲义;“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一、卷二;中意合作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东亚纸质文物保护——第一届东亚纸张保护学会研讨会论文集;文物修复理论——中文版;“文物保护与修复的问题”卷三、卷四;天衣有缝——中国古代纺织品保护修复论文集。 出版物:2010年4月,首届“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结果揭晓,我院《中国文物保护与修复技术》、《艺术品中的铜和青铜:腐蚀产物,颜料,保护》两部图书从全国164种入围图书中脱颖而出,分别评为“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优秀图书”奖和“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最佳译著”奖。《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嘉禾吏民田家莂》——获2002年国家古籍整理图书二等奖《睡虎地秦墓竹简》——获首届全国古籍图书一等奖《吐鲁番出土文书》——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2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首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获得江苏古籍图书二等奖工程项目:北京大学红楼维修加固工程——获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奖。天津蓟县独乐寺修缮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护科技进步二等奖。风化石质文物的渗透加固——1992年4月获国家文物局科技进步三等奖香港志莲净苑仿唐木构寺庙建筑群复建设计——获得2002年优质工程奖第一名获得2000年香港十大优秀建筑奖获得美国建筑学会亚洲惟一大奖(1998年)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画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7获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山东临沂金雀山帛画揭裱技术——获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奖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竹、木、漆器脱水修复技术——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吉林集安长川一号高句丽墓壁画保护——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集体奖出土彩绘陶俑的保护处理方法—北周李贤墓彩绘陶俑保护方法的研究——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北周李贤墓壁画的揭取和修复新技术——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四等奖AC—I型防紫外线胶片的研制与应用——获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索引序列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网址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邮箱
  •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