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楞严经》里的“一心三藏”,“万法唯心所现”,是《法华经》的一大事因缘,十个如是,是《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法不一,义理相同,都是圆教一乘的法义。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的基本教义:1、关于善恶因果与修行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道德说教方面。佛教的善恶因果观与修行法门,既与其它一切宗教、道德说教有共通之处,又自有其殊胜之处。2、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方面的,这是佛教教义的理论方面、哲学方面、辩证思维方面。佛教关于生命和宇宙的真相的理论,是建立在佛教修行(主要是禅悟)基础上的成果。当然,从具体内容上看,这两大方面是不可能截然分割开来的。3、佛教的基本教义主要是:缘起、法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因果业报、三界六道、三十七道品、涅盘,以及自成一体的密宗法义等。

阿弥陀佛!佛教的本质与核心:佛教即是佛法。佛法的本质,即是教导人类成佛的方法。成佛即是成就觉悟「宇宙真理」的人类。佛法不是「宇宙真理」,却是教导人类证悟「宇宙真理」的方法。所以,佛法的核心,即是教导人类透过学习佛法,证得觉悟「宇宙真理」的大智慧,由觉悟「宇宙真理」而能超越世间的一切烦恼苦,乃至解脱人类生老病死苦的束缚,并证得超越时空的不生不灭的「真我」,获得大圆满、大解脱、大自在、大妙乐。说明:佛:指已经觉悟真理之人。通常指释迦牟尼佛,因为释迦牟尼佛是世人所公认已经究竟彻底觉悟真理实相的人。 佛法:教导人们觉悟的方法。通指释迦牟尼佛教导未觉悟的人们觉悟真理实相的方法。佛教:是以佛法教导人们成佛的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开创者。真理:谓真实不虚的根本道理也。真者真实不虚,理者根本道理。即谓究竟根本的「万法实相」,即谓「宇宙万法」真实不变的究竟根本「真理实相」,也就是「包含人的生老病死」、「宇宙万有的生住异灭」的「一切万法的真理实相」,简称为「万法实相」。「真理实相」只有一个,所以称之为「真理」。此意味著我们未觉悟真理的人,所认识的自己的身心不是「真实的我」,所认识的世界都不是「真实的世界」。真理是无始无终不变的;真理是释迦牟尼所发现的,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创造的。什麼是真理的核心内涵?简言之:万法皆空,万法皆假,万法唯心。即万法唯是吾人现前一念心所变现之唯虚无实之如幻空相。人无我、法无实也。觉悟真理有什麼好处?证见「真我」与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真相」,则不再受「伪我」与一切世间万事万物的「伪相」所迷惑,永离一切贪嗔痴的束缚,乃至永离生老病死等一切烦恼与痛苦,超越一切时空的束缚,证得「超越时空」的不生不灭「真我」,获得大圆满、大解脱、大自在、大妙乐。感恩。阿弥陀佛!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的教义1、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这就是“三法印”,指出了世界一切现象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断变化的;并不存在一个所谓的“自我”,因而也没有自有永有的神明,人也不应该执著于灵魂的说法,因为这一切都如同梦幻泡影,是因缘和合而成;只有究竟的涅磐圆寂才是真正的寂静和平安。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是一切诸佛教导众生,尤其是人,正确对待因果的态度。尽管一切如镜花水月,但业报昭彰,丝毫不爽。所谓“万般带不走,唯有业随身”。3、既然我们得到了宝贵的暇满人身,就应该万分珍惜这个生命,利用它来修学佛法,所谓“知苦、断集、慕灭、修道”,根据佛陀所教诲的“十二缘起”法,参破无明业障,勤修“四正勤”、“八正道”,皈依三宝,依戒起修,最终证得无上正等正觉。4、在自己修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发“菩提心”,效法佛菩萨的大悲、大慈、大行、大愿,自利利他,普度众生,虽说力不遂心,但发愿十分重要,总要尽力而为,在此过程中,要勉力修行“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的“六度万行”。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谛就是要人们消灭造成痛苦的原因,道谛是向佛教徒指明解脱的途径,可概括为八正道。扩展资料:佛教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参考佛诞)。西方国家普遍认为佛教起源于印度,而印度事实上也在努力塑造“佛教圣地”形象。历史派别原始佛教佛教产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名悉达多·乔达摩(公元前565年~公元前486年)。20岁时离家成道,此后被尊称“佛陀”,意为觉悟者,简称“佛”,所传宗教被称为“佛教”。佛陀示现涅槃后的数百年间,佛教传遍印度次大陆,称为原始佛教,这段时间称为原始佛教时期。南传佛教在第一次佛教分裂后,原始佛教分成了上座部和大众部。上座部诸派向南传播,盛行于斯里兰卡,遍传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地区,后传入中国云南,广西等地。称为南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所传诵的三藏经典使用的语言主要是属于巴利语系,故又称为巴利语系佛教、巴利佛教。藏传佛教藏传佛教主要流行于西藏、云南、四川、青海、新疆、甘肃、内蒙古等省、自治区,藏族、蒙古族、裕固族、门巴族、珞巴族、土族群众普遍信仰。回鹘佛教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域、敦煌出土了为数极为丰富的古代回鹘文文献,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佛教内容。这些文献填补了历史记载上的许多空白,为古代回鹘佛教、历史、文学、语言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知的资料,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涌现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对回鹘佛教文献的研究可以说是20世纪西域古代佛教研究中成果最为辉煌的领域。在世纪之交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回顾,具有继往开来的意义。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意思

佛教最早由佛陀创立教导,它的核心,就是对心的修习与训练,达到清楚、明晰、智慧。目前这种最传统原始的佛教,依然保留在缅甸、泰国、斯里兰卡一代。而且被欧美心理学界研究,目前推广出一些诸如正念认知疗法等。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佛教是释迦如来创造的,因为佛陀所讲经论非常的多而且分量非常的大,后代祖师大德根据不同的经典而创造了不同的门派,在中国有八大宗派,净土、密宗、法相、天台、禅宗、律宗、华严、法性,密宗也是佛法的一个宗派而已,普贤如来传密法于龙树菩萨,后由莲花生大士传入西藏,在西藏生根发芽。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路不一样,但是目的是一样的。

应该是"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静寂)。 三法印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佛教允许在谨守三法印的价值与教义上,对其他方面进行方便性变动、改变、变化。只要不违反三法印,可以用各种方式传教、修行,如密宗的密法加速修行,也因此使佛教富於变化与多样性,相对的有部分宗教对于教义、教规、教条、传法、授法、修法等有著较严格的坚守性,不允许任意或随时地需求而变异。

佛教的核心是信仰。佛教虽有“哲学的宗教”之称,但它毕竟是宗教,信仰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对人能够觉悟成佛的信仰构成了佛教的本质特征。但佛教与一般宗教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脱是“慧解脱”,佛教是围绕着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行从而获得智慧实现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都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扩展资料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彰显了印度佛教中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从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2、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与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都将主体自身的为善去恶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对中国佛教这一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中国道家所倡的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在中国佛教中成为主流。4、崇尚简易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5、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佛教传入中土,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6、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传入中土后,又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但中国佛教通过各种“判教”而对佛教内部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调和与融合。7、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净、律各派的发展。8、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王权政治力量强大和宗法伦理影响深远密切相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众生平等,忍内顺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

佛教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宣扬的种姓制度。它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刻苦修行,才能摆脱“苦”,到达“极乐世界”。中国古代的宗教乃至传统文化,也多有从善恶报应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的,诸如:“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人而不好善,祸虽未至,福其远矣”等等。再进一步说,即使佛教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从业报轮回的角度去劝人弃恶从善,然而,在古印度宗教文化史上,早在佛教之前,“业报轮回”已经是婆罗门教的一个基本教义。因此,“业报轮回”思想本身,算不上是佛教的发明。佛教在这方面的真正贡献在于,对传统的“业报轮回”思想进行创造性的改造:把婆罗门教建立在“三世恒存”之“真我论”基础上的“业报轮回”思想,改变成以“缘起法”为理论基础的“业”自身的报应,亦即“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圣严法师在佛学入门一书中提到 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四点 苦(包括苦苦、坏苦、求不得苦、怨憎会苦和爱离别苦) 空 无常 无我 原文 佛教的教义 佛教的经典,实在太多,多得使你无法以业余的时间来读完它。我们中国的法师,希望读过全部的佛经,最常用的方式是把自己和社会的世俗环境隔离,关在寺院中的一间房内,经过数年的阅读和体验,才能对佛经的全体,有若干程度的了解。像我本人,就是经过六年这种生活的人。至于一般的人,譬如目前有好多在大学里专门研究佛教经典,并且向学生教授佛经的学者,他们很少能把全部的佛经作总体的研究,同时由于他们缺少修行的实际经验,故也无从确切地了解佛经,充其量,他们是从文字的表面上得到一些印象而已。但是佛教的教义,从原则上说,并不如一般人所想像的那样困难。它的根本思想,仅仅四个项目:苦、空、无常、无我。 (一) 苦 一个人,如果没有苦难的感受,便不容易对自己作警惕,更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所以在美国有一所学校,在训练学生道德生活的课程中,使每一个学生均有一周的时间,来体验生理机能有残障时的痛苦。也就是分别地将学生们,或者蒙上眼睛,或者绑起腿子,或者捆住双手。结果,这些学生的同情心特别高,彼此间的互助精神也特别显著。 当然,在人类的思想之中,也有不承认佛教所说的苦是真理的,我们无意要说服任何人,佛教只希望把佛所见到的真理,告诉愿意知道佛教的根本教义是什么的人们。在佛经里面,对于苦的观念的说明,有几种不同的分类,今天我想介绍的是五分类,即是: (1) 苦苦──包括四个型态的苦的现象,那是人人都知道的:生、老、病、死。 以现在人的知识判断,婴儿初生之时,尚无知觉意识的作用,应该是不知道 苦或不苦的,所以这个生字,是指出生这个事实而言,由于生而为人,便因 他有了身体而注定了必将会病、会老、会死的前程。有的人未老即死,或者 终其身不知病为何物,但他不能不死。所谓「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 死,其言也善。」原因即在对于死亡所感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痛苦所致。年 轻的人,体魄特别强壮的人,比较不容易接受宗教信仰,原因即在于他们对 于苦的感受不太强烈。 (2) 坏苦──有人反对佛教主张的「人生在世,有受皆苦」的说法,他们认为, 人生虽有痛苦的遭遇,但也同样有欢乐的场合,譬如「久旱逢甘霖,他乡遇 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乃是人生的赏心乐事。对于这一点,佛 教并未忽略,佛教却想进一步地为你指出:天下没有不谢的花朵,人间亦无 不散的筵席。若从世间相的生起、完成、变异而复归于消失的这个事实来考 察,虽有偶然的美景良辰,它的结局则终归于消失。所以有些人在没有成功 之前,吃尽千辛万苦,到达成功之际,又会患得患失,尚未引退之前,便已 忧虑到,退休之后的下一步应该如何走法的问题。总之,世相是经常变迁的, 不可能让你抓住一样使你觉得绝对可靠的东西。 (3) 求不得苦──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在受到挫折之时,会以「天下不如意事, 常十之八九」这句话来宽慰他们自己。生在世间,不可能一无所求,最基本 的,是求食物、求衣著、求异性。其次若有余力,则求名望、求财富、求权 势。一个人的能力越大,他的欲望也越高。有些人不为他们自己求任何东西, 却又不能不为他人的利益而求。事实上,有求必应的,在世间上是不多的, 当在你求得之先,必已付出了相等的代价。 (4) 怨憎会苦──在人世间,往往是好景不常,而又冤家路窄的事很多,你所喜 欢的事物,很难保全不变,你所厌恶的事物,又偏偏常常在你的生活中出现。 (5) 爱别离苦──不论是父母骨肉、夫妻眷属、亲密的朋友,生离和死别,乃是 最能使人断肠的苦事。有的人,你爱得他好苦,他却并不爱你;有的人虽然 相爱,却有不得不分离的情况发生;有的人虽然终身相守,却不能避免死亡 的有先有后。 以上五种苦相,即是我们的人间相,因为我们的身心,是过去世的行为留下来的结果,佛教称之为苦因与苦果。如不及时中止,因果的循环,便无了期。中止苦因的方法,便是修行,此到下一次再讲。 (二)空 佛教被称为空门,故在香港,有些赌钱的人,就怕早上在街头遇到尼姑,他们迷信,空门中的光头,会使他们输得既空又光。其实,佛教的空,根本不是那个意思。如果不懂佛教所讲「因缘」二字的道理,你就无法懂得佛教所讲的「空」 是什么意思。所谓「因缘」,是指世间事物的形成和毁灭,均有它的因素,佛教称这种因素为「因」,又将这种因素与因素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称为「缘」。正由于一切的事物和现象,无一不是集合了许多的因素而完成的,如把各种因素分解开来,任何一种特定事物和现象,均不可能存在。佛教,要人去除烦恼的方法,首先使你明白世间的事物,无一不是暂时由各种不同的因素集合而成的幻象,这些幻象,使你幻觉它们的存在,其实,除了因素,并没有事物,因素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不致于对称心的事物起贪心,对不满的事物起怨恨了。可见,佛教所讲的「空」字,并不是一切都没有的意思,而是要你在努力促成其事之后,不要把它摆在心里,那是去除烦恼的最好方法。因此,由「空」的意义的说明,也必须了解,它会告诉我们如下的两种意义: (1) 无常──一切事物的现象,既都是暂时的各种因素的聚和散的活动,只要因 素的位置和形状有变动,事物的聚和散的活动,也就跟著变动,佛教把这种 聚散活动的相状,分为「生、住、异、灭」的四种形态。这四种形态,从来 不停留,所以是无常而不永恒的。 (2) 无我──人类的烦恼,多过于其他的动物,只因为人类的自我观念,比其他 的动物更强烈。自我的观念,带来自私的行为,凡是遇到和这自私的行为相 抵触的事物,便会引起烦恼。构成自我观念的基本因素,便是我们的肉体, 再渐渐地向外扩张,有了我的财产、我的家属、我的名誉、我的事业,我的 权势、我的思想等等。人们为了维护这些「我」及「我的」观念,努力奋斗, 也为了这个我而招致烦恼。从「因果」的观点上说,佛教是鼓励我们积极向 上的;从「因缘」的观点上说,佛教是主张放弃我见的。世间一切事物,包 括每一个人的身心在内,无一不是由因缘促成的幻象,根本找不到「我」的 观念可在何处生根。所以是「无我」。但是,此处仅从理论上,分析给你听, 使你明白,你的「自我」并不可靠,也不实在,当你有任何痛苦而无法立即 解决的时候,不妨试著想想,至少可以使你减少一些因痛苦而引起的怨恨和 忧郁。至于亲自来体验「无我」的身心境界和宇宙境界,那是要在开悟之后。 要想开悟,必须亲自修行。 希望对您有帮助!阿弥陀佛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意思呢

我觉得佛教的核心还是究竟解脱。无论是小乘的出离,还是大乘普度众生的菩提心也好。空也好,有也罢。念佛也好,持咒也罢。其实所有的手段都是直指一个核心,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佛陀也是因为这个目的,才教导众生佛法的。

佛教的核心是信仰。佛教虽有“哲学的宗教”之称,但它毕竟是宗教,信仰无疑是其最核心的内容,对人能够觉悟成佛的信仰构成了佛教的本质特征。但佛教与一般宗教的重要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解脱是“慧解脱”,佛教是围绕着如何通过信奉佛法而修行从而获得智慧实现解脱这一根本目标展开。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我国古代建筑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现存的河南嵩山嵩岳寺砖塔,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的唐代木构建筑等,都是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史的宝贵实物。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都是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扩展资料从思想文化的角度,中国佛教的特点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1、形成了以融会般若性空论为特色的心性学说,彰显了印度佛教中将人的内在心性作为解脱之道的思想。这种思想的理论表达因与印度佛教的根本教义“无我”说不合而在印度佛教中并未得到充分的发展,但它与中国传统的灵魂不死观念和儒家的心性论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受到了中土人士的欢迎,从而在中国佛教思想中占据了主流地位。2、肯定人人皆有佛性,人人能成佛,鼓励每个人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解脱,这与儒家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都强调“人皆可以为尧舜”,都将主体自身的为善去恶作为道德完善和人的本质实现的基本条件是一致的。儒家的人性论思想及其对理想人格的塑造和追求,对中国佛教这一特点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3、重“顿悟”的直观思维方式,这与中国道家所倡的重直观、重体悟的思维方式不谋而合,因而在中国佛教中成为主流。4、崇尚简易性。佛教传入中国后,其理论和实践虽然都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在中国得到最广泛流传的却是印度佛教中所没有的禅宗和净土宗,而这两个宗派都以理论的简要和修行方式的简易为特色,这特别适合了中国普通民众的需要。5、对传统思想文化的调和性。佛教传入中土,以“随机”“方便”为理论依据,努力调和与儒、道等思想的矛盾冲突,不断援儒、道等传统思想入佛,从而形成了它显明的调和性的特点。6、佛教内部的融合性。印度佛教有大小乘、空有宗等的区别,传入中土后,又受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而形成了不同的学风或学派宗派,但中国佛教通过各种“判教”而对佛教内部各种理论学说进行了调和与融合。7、禅的精神和修行方法深深地浸淫到中国佛教的方方面面,影响到教、净、律各派的发展。8、中国佛教与社会政治和伦理有密切的关系,这显然与中国王权政治力量强大和宗法伦理影响深远密切相关。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佛教文化的独特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佛教

用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第一,救度一切众生,让一切众生学佛离开轮回的苦。第二,自己要觉悟要最终证悟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断除一切烦恼了悟空性。这两点就是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法与其他教派最大的不同就是其他教派首先要自己好然后才帮助别人,而佛教把救度众生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观音菩萨已经开示过当今这个年代,除了自己修行还有救度众生才是最高尚的,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也最大。如果只管自己自修就是小乘,不一定得到救度。为了利益众生能够撑佛法有许多的方便法门。 佛法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不排除其他教派。一位基督教的教徒在修行上遇到麻烦,请教佛教的一位修行高人,这位高人让他念诵指定经文后,让他最终消除障碍后回到自己的教派继续自己本行的修行。这是佛法的宽厚和与众不同的胸襟。那位高人并没有说你还是继续学佛吧,学基督干什么,完全尊重他人的意见。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胸怀。如果还有教派界限说明还有一点分别。 因此佛教的核心也可以归纳成宽容和大气。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楞严经》里的“一心三藏”,“万法唯心所现”,是《法华经》的一大事因缘,十个如是,是《心经》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说法不一,义理相同,都是圆教一乘的法义。

  • 索引序列
  • 佛教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意思
  • 佛教的核心价值是什么意思
  • 佛教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意思
  • 佛教文化的核心是什么意思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