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发布时间: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西方文化有三个源头: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希伯来文化(基督教文化)。

西方文化三大源头:古希腊的文化艺术、古罗马的政治法律制度、基督教。基督教是总称,天主教是基督教早期的名字,东正教是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后,由此基督教也分为天主教与东正教,两个教皇。后来十字军东征打出拯救限于异教徒(伊斯兰教)包围中的东边的弟兄们的旗号,一路烧杀抢掠,打了几百年,到后来连对自己弟兄(东正教徒)也大打出手了。原因就在掠夺财富。骂克斯。韦伯写过《《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说:新教是资产阶级萌芽后,开始出现的与天主教不同的基督教形式。主张要证明是上帝的儿子,就必须为工作而工作,为劳动而劳动,不是为了享受而劳动的。所以这正好顺应了资产阶级发展早期,需要资本的原始积累,就是尽可能把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而不是像以往那样,用于个人的奢侈消费。所以,新教徒看到失败者,绝不同情的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失败就意味着他不是上帝的选民。这种宗教文化思想也造成整个社会风气,也是如此。但这是资本主义早期纯粹的思想,到后期就变质了,比如美国刚开始时清教徒注意,后来特别是现代,提倡鼓励提前消费、过度消费,就远离了早期的思想。造成地球资源的枯竭等资源社会等问题。这也是西欧国家反对的过快发展经济,从而忽视人们精神生活享受的方面。

圣经与西方文化、中西文化交流、中世纪经院哲学对后世的影响12~13世纪西欧“新春天”与文艺复兴的对比文艺复兴中的“异端”成分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西欧宗教地域划分的历史由来三十年战争对欧洲的影响

这个问题还真很文学。不太好回答,但试我作以下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1、基督教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可以说是根深地固般的了。2、基督教教导要认罪悔改使罪得赦免,并且在旧约、新约里都有关系属灵生活的记载与要求(就是要亲近神,因神的赦免使罪得赦,讨神喜悦)。只有过悔改追求圣洁得胜的生活,我们才能更像耶稣的性情,与神的关系更亲近,属灵生命得以成长,这是指的门徒的属灵追求方面,内在的。但这个内在能够影响人的外在,因为耶稣是智慧的、温柔的、怜悯人的、爱的,这些都是道德标准里最高尚的,因此,一个追求效法耶稣的人也必然会成为一个强者(有完全的性格、沉静的思考、更新的知识)3、西方文化中,有忏悔,有不断否定和不断更新,不能不说这些都是出自于基督教的教导。而且非常多的科学家是出自于基督教的信仰,比如许多著名的大科学家(不一一例举)、白求恩是信奉基督教的,太多了。这个题目太大了,回答如上,如果您确实非常感兴趣,建议您可以仔细研究研究。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题目

文化奠定了一个国家的深沉底蕴,更见证了这个国家成长和发展的里程。如果说用我们现在很肤浅的思维来说一下我眼中的中国文化,我感觉,似乎有些一滴水激不起千层浪的感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在我的眼中她睿智,高深莫测。她沉稳、驰骋江山,她是一个长者,时刻在教育着我们该怎么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自己的一切。可是仅仅是偶尔浅尝则止,很浮浅的我们这一代人,又何来的评判中国文化是什么呢?其实我觉得老师给我们这个命题,是很好的,她不是让我们去评价中国文化,也不是让我们很草率的说说文化的命脉,她更多的是让我们去反思中国文化,反思我们这一代人跟中国文化的关系,是为了让我们在那种寻思中前进。于是有了这个角度,我的思绪也开始增加了,我眼中的中国文化也开始五彩斑斓起来。

去下载几篇相关论文参考参考就搞定了。如果没地方下载,就去淘宝的《翰林书店》店铺,店主能帮你下载论文

文化背景中,话语的语用意义被赋予始料未及的意义,涉及交际应酬的词语也都打上了民族文化的烙印文化背景的差异要求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充分考虑西方的文化背景,按照西方语言习惯进行表达翻译,否则便贻笑大方了外国人见面打招呼无外乎说"吃了吗(Have you had your dinner?)"或"干什么去(Where are you going?或Where have you been?)"之类,英美人对此肯定迷惑不解----以为你要请他(她)用餐或干涉他(她)的行动相反地,英美人见面打招呼时多讨论天气或直接询问工作,生活进展情况中国人以卑谦为美德,多用谦称,如,"鄙人","拙作","寒舍","贱内","犬子","薄酒","愚见"等,而英美文化中没有这种厚此薄彼的"自贬"传统如何在翻译中准确把握蕴含的文化背景,对异族文化中容易引起误解的语言概念进行必要澄清,显得尤为重要现举数例,逐一解析赠送别人礼物时,说"别嫌弃,一点意思"<翻译>I hope you like it Please accept it <解析>赠送礼物是希望别人喜欢并让人接受,中国人的表达过于谦恭,太过于婉转而美国人倾向于直接表意翻译时应有所注意受人夸奖时,说"惭愧;不敢当;哪里,哪里;岂敢"<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Thank you for your compliment;I am pleased /glad that you think so;I am very flattered by your praise 等<解析>中国人的谦逊在英美人眼中有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对于褒奖,英美人则坦率接受,但很礼貌的致谢翻译时要注意语言习惯和文化差异,不能照直翻译,否则就会出现"where,where(哪里,哪里)"这类中式英语的笑话了去车站,机场去接客人时,说"你一路辛苦了"<翻译>Did you have a good fight /trip/journey?<解析>如果直译为"You musst be tired /",客人会对你产生误解,认为你说他体质差,身体虚弱这种文化概念上的错误应该极力避免送客人时,说"您走好,恕不远送"<翻译>应体现出以下信息:Good bye !Watch your step!<解析>翻译此类中国文化场景中的常用语,要挖掘句子表达的内在意义,不宜直译老师讲完课,学生们说"老师您辛苦了"<翻译>Did you enjoy your class time?<分析>中国文化中,学生如此问候老师会让老师欣慰,认为学生懂事,体贴人而英美文化中,如此问候却被视为对老师的贬低,对老师能力的否定翻译时要变化成婉转的方式表达,避开容易引起误会 的地方你向朋友致谢时,朋友说"别见外"<翻译>My pleasure!Don't mention it!Not at all!<解析>别见外,言外之意是说乐于帮助,不值一提的小事,翻译时不要"望词生译"接受礼物时,说"让你破费了,不好意思"<翻译>It's so lovely !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分析>英语美人多说"thank you",中国人则多讲"no ,no ",中国人讲求客套寒暄,英美人则多率直有礼貌翻译时要把握说话者的主旨,根据语言习惯来翻译 综上可以看出,由于文化背景,语言习惯的不同, 特定环境的中文表达在翻译成英文的时候与中国人传统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我们要在交流与学习中培养英美人的思维方式,竭力避免中式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做出贡献。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

二、轴心时代的变革 轴心时代是二十年代带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里提出的概念。他说,从公元前600年左右一直到公元之交的600年时间以内,在旧大陆的三个文明地区,不约而同地出现了一批伟大的人物。三大文明就是指西方、印度和中国。而这些伟大的人物对自己的文明所产生的影响,是其后没有任何人可以望其项背的,他们基本奠定了这三种文化的精神脊梁。比如说西方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一直到后来的耶酥都出现在这段时间,印度的佛教创始人释迦摹尼,中国的孔子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全部都是出现在这个时代。所以这个时代被称为“轴心时代”。 我认为,就这个概念的提出来说,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比较遗憾的是有两个问题他没有阐述清楚。第一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近乎奇迹的情况?第二是在这个时代中西方文化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关于这两个问题,我在一本书里谈到: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轴心时代来临之前的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尊神祀鬼”是殷商人的特点。帝是他们崇拜的最高神,帝在甲骨文里是代表一种花蕊,象征着生生不息的本根,也就是对生殖的崇拜。 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周人不再相信自然神,天成为至高神,天和周人没有任何的血缘关系,他是一个普遍意义上的神。那么他根据什么来保佑人们呢?是根据德,“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以,周代呢就把德看作是取得天命的一个核心。而周代的“德”还不是指内心的道德,而是指外在的礼仪。“遵礼守法”是为德,“非礼枉法则无德”,所以周朝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朝代。“遵礼敬德”是周人的一个显著特点,所以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他们的精神内核的变化。 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变革的最重要的就是把外在的礼仪规范转化成为一种内心的道德自觉——仁。这个变化是中国轴心时代发生的最重要的变化。所以孔子一生当中都在谈一个字“仁”,这是儒家思想的一个核心概念。“仁”是“礼”的基础,人首先要有内在之仁,才会有外在之礼。所以“礼蹦乐坏”的实质是人心不古,人心不仁。所以,表面上看孔子好像是一个守旧派,面对“礼蹦乐坏”感到很悲哀,而事实上他是一个革新派,他不是要恢复周礼,而是要把周礼的外在之礼建立在内心之仁的基础上。尽管对“仁”有很多种理解,我们认为最为经典的就是“仁者爱人”,就是爱人之心。后来,我们又把它进一步理解为“忠恕之道”也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欲欲人,己欲达达人”啊!说到底也就是仁爱之心。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他认为“仁”就是“亲亲”嘛。就是每个人都爱自己的亲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由此推出一个社会的泛爱关系,然后,他提出“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之心是与生俱来的。因此,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 这就是轴心时代,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 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笑)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所以,这就是中西方文化在“轴心时代”发生的根本变化。 三、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国完成了由外向内的收敛的过程以后,所有的知识分子就开始在内心的道德上下工夫了。因此,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是儒家的知识分子对外在的宗教逐渐淡漠起来,他们更多是注重自己内心的道德自觉,而不是外在的上帝决定论。所以从这个角度讲,中国文化比西方文化更具有人文主义的色彩,而不是神本主义。 但是,中国人对六合之外的东西是不太谈的,采取“存而不论”的态度。儒家知识分子对鬼神一贯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推崇父母在世的时候尽孝,君主在世的时候尽忠,讲究的是现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道德标准,而不讲究彼岸的那些东西。其实这个思想在周公旦的时候就说的非常清楚了:“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归”,也就是说,说的是鬼神,其实是用鬼神来推行道德教化,是劝告你此生此世好好的做善事。孔子也始终对鬼神之事不感兴趣,“子不语怪力乱神”之事,“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孔子的很多话语都表明了他是一个彻底的无神论者。一次他的一个弟子问他“人死后,有知也?无知也?”,孔子的回答可谓充分表现了他的大智慧:“吾欲言有知,又恐孝子贤孙妨生送死;吾欲言无知,又恐不孝子孙弃而不葬;至于死后有知无知,死后自知之”。(大笑)也就是说,论鬼神的目的是为了起到教化人从善的,无论多么高深玄奥的东西,都必须以现实的行为准则为落脚点,从善、积德,方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内涵,是一种协调的现实精神。在西方,学术界称它是一种伦理文化。 西方文化主要是以基督教文化为主,它是一种超越的浪漫精神。它不断地超越现实,对六合之外的事情更为关注。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在此只是做一个总结。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去百度搜索一下看看,我记得有的

大家知道,无论是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是源远流长,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我们说西方文明如果从克里特文明开始算起的话,距今已经有4千5百年左右的历史了。而我们中国文明呢,我们常说中国文明5千年的历史,而实际上只有3100年左右,即便是从夏代开始,至多也只有4100年。但是西方学术界只承认我们的文明史是从商代而不是从夏代开始。因为,他们认为夏代只是一种传说,没有任何证据证明它是一个文明,尤其是没有找到文字。没有文字的文化只能算是一种原始文化或者是一种传说西方文明主要来自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和基督教文明三大源流。这三大文明之间是具有极大反差的,到了近现代文化,这三大源流才算是百川归海,都汇入西方近现代文化之中。中国的文明源流主要是讲先秦,在先秦时候,大凡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就以华夏自居。 到了汉朝,应该说还是长治久安的,历史上有一个说法"雄汉盛唐",也就是说汉朝很强大。中国人变得文弱是在汉代以后,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开始讲究仁义而不是霸道了。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中国自从宋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被南移了,南方逐渐繁盛起来了。 首先看中国,它的变革是经历了一个三步曲的过程。商代,中国和其他原始文明一样,都是一种亲代文化,都带有很浓郁的迷信色彩。我们最早的甲骨文就是一种专门用于占卜的宗教文字,为祭祀所用。西方学术界有一种观点,就是文明最早产生于寺庙之中,庙就是最早的城市中心。周朝取代商代,不仅仅是政权的更替,更为主要是宗教的变化。接下去是先秦的孔子孟子们所进行的儒家思想的变革。 到了孟子,对此又有了系统化的解释,一个人只要去向自己本性发掘,就一定能把自己本性中的美好善良的东西发掘出来,成为一个善人和圣人。因此,只要每个人都"修身、齐家"就能"治国、平天下",最后达到一个大同的理想世界。中国文化完成的一个重大变革,这个变革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现世的人自我的道德修养,而不太关注外在的上帝鬼神之类的东西。也就是说,中国儒家把大同社会的理想最后落实到每个人的修身养性的工夫之上。同样,西方文化在这个时候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希腊文化、到罗马文化以及基督教文化,它是一个超越的过程,而不是内敛的过程。到最后,中国文化强调一切从内心做起,西方文化强调一切由外在的上帝决定即上帝决定论。中世纪有一句名言:没有任何一只麻雀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出于上帝的特殊意志。中国文化强调内心的修炼,"内盛外王,成己成物 ",由内向外。中西方文化发生了根本变化。yi般来说,西方人重利轻义,东方人重义轻利或义利兼顾。东方人的意识就是义字当先,古时的关羽不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义气英豪也被当时的人们大加赞赏,我想这也是由于古时的多方思想而造成的一种文化意识5000年的文化也是造成这种重礼的不可忽视的原因相对而言,短短的西方文化更注重利益,这也正是现实主义的表现,从侵华战争及西方的一切生活都可以看出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可以称为不虚伪,实事求是的作风。当然,这也只是针对东方的绝大多数而言的。在东方比如中国人的生活中,谦让是一种美德,而西方人对此不知如何是好。西方人在多数时候为了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义。东方人强调整体性和综合性,而西方人则重视个体性在很多问题上中西方的差异是的,西方人看《梁山伯与祝英台》不一定看不得懂,这里头最大的问题就是中西方文化间的差异,从而造成了中国人细腻含蓄的倾情和西方人的直接表露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中国古代的大家闺秀想必西方人一定毫无想象,更不必说中国古代的“男尊女卑”及古时的家法等一切束缚主义的思想。

基督教文化论文选题方向

那个论文是好久交哇?我上周去的时候教室都没人的嘛,晕,我QQ124187317。麻烦加哈,我问下情况,我是美院的也选修的那个,

我自己写的,可以给做参考听过一个很有学问的牧师的一场布道会,这个牧师叫唐崇荣,他讲的题目是《世界的宗教与文化》,非常佩服这位老人的浩瀚的知识面以及在多学科领域的建树,高屋建瓴,只有当一个人有如此高的学问的时候才有资格或者才有能力来讲述这样大的一个题目,我很震撼。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无神论,认为最科学的学问就是进化论,好像接受这两种理论就是一个现代的有科学头脑的人。其实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我们所学的。唐牧师的布道会讲的内容很多,我单挑出以下几个题目:无神论是怎么回事?进化论真正的起源在哪里?无神论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以及对现今社会的危害所带来的结果怎样?马克思的经济学错误在哪里?凡事信奉马克思经济学以及使用马克思经济学的国家现在是一种什么状况?等等的论述,以我理解的角度与你分享。从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老子,墨子,孟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回教的默罕默德,到康德,黑格尔。我们知道,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顶端,是确立文学,法律,科学等等哲学之下的建筑的方向的,很多的方法论都是从哲学里衍生出来的。古希腊的哲学中有绝对静止和绝对运动两种思想,学过马克思哲学的人都知道,马克思的唯物论也就是无神论相信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现象,变动是本质,古希腊人说“一个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马克思的哲学源头在古希腊,在古希腊对于绝对运动还是绝对静止已经争论不休了,争论的结果是产生一个折中的论点——只有永恒的神的位格是绝对静止的是没有变化的,因为他是自有永有者,而他所造的万物,运动是绝对的,然后又有一个反论点与它对立,然后继续争论,争论不休。无神论的另一核心观点认为物质是万物的本质,只有客观存在的物质才是真正地存在,不相信有灵魂以及上帝的存在,因为当时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的科技水平还无法证明这个,科学就是这样有局限性,所以有科学所佐证的理论同样有其局限性,有局限性就不是真理。那么我们对待科学的态度是什么呢?享受科技成果,理性的态度对待科学但不应将科学作为信仰来盲从,科学本身就是上帝的普遍启示属于文化的范畴,举个例子:地球本身绕太阳转这是真实的,但是你从来没有亲眼见过地球绕太阳转,你就相信地球确实绕太阳转,没有见过的你相信了,这就是信仰的态度这就不是科学的态度。科学的进步就是在不断否定以前的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步的,所以科学本身具备上帝普遍启示的真理性,但是每个阶段的科学的发展都有其局限性所以就不是真理。现在在实验室里用科学的手段无法证明灵魂的存在,那么应当否认灵魂的存在吗?灵魂从何而来?人死后灵魂归于何处?唯物论根本无法解释这些问题。马克思师从黑格尔,很多理论是黑格尔的成果。无神论否认上帝的存在,否认上帝创造万有,认为是偶然和必然的结果。那么,当你站在一座高楼大厦精美的建筑面前的时候,你会问这是谁设计的是谁建造的?这只是一座建筑而已,那么我们精美的人体,美好的自然界,充满奥秘的宇宙就没有创造者吗?砖头自己碰来碰去这属于偶然,能必然碰出一座精美的建筑来吗?不能!你让一只猴子拿着26个英文字母让它随便甩,这纯属于偶然事件吧,它能必然甩出一步莎士比亚全集来吗?有人测算过,让它甩150亿年,它连一句话都甩不出来。所以唯物论试图用偶然和必然来解释我们宇宙的存在,解释自然界的存在,解释我们的存在,根本解释不了。再说进化论,达尔文在写进化论差不多50年以前,德国的思想界已经受了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历史论是一元历史的发展,在他的历史论中有进化的理论,但是黑格尔也不是进化理论的始创者,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就已经有他对自然界的进化的认识了,他认为自然界最小的成分是“原子”,此“原子”非后来我们所说的原子,说动物是从海里慢慢慢慢爬到陆地上来成为陆地上的动物,所以先有海里的植物和动物再有陆地上的植物和动物,最后才有人,达尔文就是沿着这条哲学论点进行研究论证的,最后就形成了他的进化论。古希腊的古代文化灿烂辉煌,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这师爷孙仨的时候到了顶峰。马克思,达尔文都直接或间接地深受其影响。但是,达尔文在其物种起源中所用的词语很多都是“假如,假设”等等不确定的字眼,这就不是科学,如果随便接受这种假设观点就不是科学精神。但是他的这本书经过他的追随者的出版发行,就很快在欧洲引起轩然大波,有批判的有肯定的,很遗憾的是欧洲的很多贵族阶层将其视为时尚,好像不懂这个就OUT了。但是这本书里面一个重要的理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就成为当时统治阶层向外扩张侵略的理论工具,加之当时的强国经过工业革命之后国内的需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其增长的需要了,所以他们认为落后的就一定会被灭掉被淘汰,所以就有大规模的向外殖民,战争杀戮。一个不好的理论的影响竟然恶到这个地步,达尔文恐怕也没有想到。文化是人类对大自然或者对上帝的普遍启示的回应,而宗教是人类对上帝的特殊启示的回应,这样就可以解释在世界各个角落的人类族群都有自己的文化,而只有在一些特殊的地方才会产生宗教的原因了,像耶路撒冷犹太教、基督教、回教都产生在那里。《圣经》创世纪,记载上帝对亚伯拉罕说话,新生儿出生后第八天行割礼。我们知道,以色列人小孩儿出生后到第八天是要行割礼的,割礼就是割包皮。当时亚伯拉罕不清楚为什么要到第八天,而不是其他的天数,虽然搞不懂但是亚伯拉罕照做了,这个传统就一直延续下来。直到4000年后的今天,英国一个科学家研究发现,新生婴儿的血小板第一天第二天浓度是比较高的,到了第三天第四天浓度降到最低,从第五天开始浓度升高直到第八天血小板浓度是最高的,以后又逐渐降低,所以第八天行割礼伤口好愈合,这个道理4000年以前上帝就已经晓谕亚伯拉罕知道了。圣经里还有很多教训当时的人搞不懂只有照做,后来才证明确实是对的,有些教训启示直到现在还是搞不太清楚,圣经太深了。我前面溯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渊源,再看马克思的无神论和他的经济学。马克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而不是上帝,神是人类在处于蒙昧时期对于自然界所产生的恐惧而主观臆想出来。在这里他混淆了迷信与信仰的不同,他的这个对于神的解释恰恰适合迷信这个词语。再看马克思经济学,资本,剩余价值,资本家,劳动者,资本主义,他说这是不对的,要打破它,走社会主义道路,人民公社,最后走到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声明一点,按劳分配是中国人独创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分配模式,马克思没有讲。我们可以看看遵循马克思经济学这条路走的社会主义国家,走到最后都走到死胡同了,还是中国人聪明一点及时的转向了,悬崖勒“马”。但是我们也有血的教训,就是1976年以前还是那样走的。为什么按照他这一套走不通了呢?因为他的出发点就错了,他否认上帝的存在,用人类有限的智慧,堕落的理性来解释世界认识世界,所以他走不通了。人的智慧是有限的,神的智慧是无限的,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体现的是他的智慧,人都是上帝照着自己的形象所造,所以人也具有神性,所以人也有智慧,但是人的这点智慧才真正是有局限性的,照着圣经中上帝所给人类默示的做,永远不会做错。但是否认上帝,不依照上帝的应许和默示而是照着人的堕落的理性来做一定会错。另外再说佛教,从古印度传过来,也是讲人的罪性,也讲人死后的去向,佛教很重要的一个学说就是轮回说,说灵魂轮回来世今生,我们的灵魂来源于以前的人或动物,死后灵魂又到了另外的新生的人或动物,这也是有句老话叫早死早托生。但是轮回学说有重大的漏洞,说人的灵魂来源于以前死去的人或动物,那么我就要问了,最初的人的灵魂来源于哪里?肯定不会来源于人,因为最初的人之前没有人,你说来源于动物的话,到现在人是一直在增加,那么动物就一直在减少了?现在人已经到了70亿,维持人每天生活必需的肉得多少?肉也是动物的肉啊,养殖的供我们吃的动物也是动物啊,也有灵魂啊,人口到了70亿,那供应人吃的动物数量就更多了,动物数量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现在的物种虽然在减少但是动物的总量是在增加的,现在的人和动物的总量肯定多于古代的人和动物的总量,那多出来的这些人和动物,灵魂从哪里来呢?再往前追,最初的动物的灵魂又是从何而来呢?轮回学说解释不了,漏洞太多!佛教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上,再加上他的避世的理论,难怪只有出家人才算真正地佛教徒。中国从古至今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难怪缅甸泰国这样的国家搞修正,男人做了和尚也可以结婚生子,早已失去了佛教避世自修悟道的本来面目。佛教的轮回自身漏洞太多,所以这也不是真理。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他的一本书中有一个人物叫伊万说过一句话成为世界名言“如果没有上帝,我什么都可以做”“If no god ,everything i can ”,其实这也是无神论者的心声。毛泽东讲“人定胜天”,非常可笑的一句话,你怎么胜天?天还在那里,你人已经腐烂掉了。人在宇宙中何其渺小,生命何其短暂,宇宙多大?银河系多大?太阳多大?地球多大?你多大?现在天文望远镜观测到32亿光年以外的一颗恒星,那颗恒星发出的光跑了32亿年,我们才看见,也就是说我们看到的是它32亿年以前的光景,现在存在不存在我们都不知道。人能活多大年龄?还讲人定胜天,不是神经病是什么?有人说这叫豪迈,我看这叫说大话!这样的句子多了“与地斗,其乐无穷,与天斗,其乐无穷”,现在仔细想来都觉得狂妄可笑,真是不知天高地厚。无神论最适合像毛泽东这样的独裁者,毛泽东也像中国历朝历代的独裁者一样没有民主,掌握着生杀予夺大权,做什么都不用怕,“中央集权的人民民主专政”换了个好包装,手段再高明还是独裁、专政!那怎么统治人民的思想?搞愚民统治嘛,搞一搞文化大革命,来大革文化命,有知识有文化的人都被批斗了,有的甚至迫害致死,让他们统统都闭嘴!排除异己,搞阶级斗争,经济顾不上发展了。有人说是江青四人帮搞的,和毛泽东关系不大,他已在晚年被蒙蔽了,这更说出独裁者的悲哀,你的国家元首为什么非坐到死呢?当然我看也未必是真被蒙蔽了,刚发动的时候还是清醒的嘛,其本质是为了其独裁统治。我说这些,未必当事人和毛泽东周边的人和当时的文人学者不这样想,只是没有人说,当时毛泽东已经被造成神了,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把他从神坛上拉下来,包括改革开放到现在,他还是半人半神,受万民敬仰。但是人就是人,总要朽坏,再过20年,像我这样说的人会越来越多,角度也会有各种不同。独裁者从来都不要神,而是喜欢把自己搞成神,不然就把百姓搞成弱智。10年文化大革命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没有文化,最贫穷,道德最沦丧的国家,我们马不停蹄的追赶了30年,人均GDP还在世界100名以外。文化大革命使得没有文化的人把迷信当成是信仰,而有文化的人把信仰当成是迷信,直到现在我们的政府才发现原来信仰和迷信不是一回事。无神论不相信上帝的存在,我告诉你,上帝不会因为你相信他他就存在,也不会因为你不相信他,它就不存在,无神论者为什么一定要否认上帝存在呢?因为如果没有上帝,他什么都可以做。不用害怕上帝来惩罚审判!今天看看我们的社会道德已经沦丧到一种地步,小孩儿被车压没有人救,老人被车撞倒没人敢扶,毒奶粉在毒害我们的下一代,地沟油天天上饭店的餐桌,瘦肉精不仅仅双汇用,其他肉类企业也在用只是暂时没有被查到,不仅仅养猪的用,现在养牛的养羊的也有用的,离婚率逐年升高,搞婚外情的越来越多,包养二奶小三成为炫耀的资本,官员贪污腐败已经成为常态,企业之间三角债,不讲诚信,偷税漏税,有钱人为富不仁。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害怕的嘛!没有可敬畏的嘛!什么都敢做,法律不可怕,因为是人执行的就会有漏洞可钻,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上帝,我什么都可以做!”,政府已经看到道德沦丧给社会的危害性,但是社会各界精英们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改变这一切,这就是人没有上帝,不认识上帝的恶果,马克思的无神论的恶果,证明了人的堕落的理性是最终走向灭亡的

如何选论文题目1、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应当在自己特长的范围内选择自己兴趣较大的题目,否则很难写出有特色的、满意的论文。2、选题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应选择本学科中在理论上具有指导意义,对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实用价值的题目,如果你对某一选题有哪些理论应当总结、修正、发展;哪些实际工作中的问题应当解决,如何解决心中无数,免强写这样的题目也只能泛泛而论,质量不高。(1)资料来源。主要考虑对拟选题目研究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是否初步掌握,需要的第一手资料有无可能取得,即没有现成资料又不能取得第一手资料的题目就很难研究下去。(2)考虑时间、经费条件,选择难度和范围适中的题目。选题的难度过高、范围过大、很难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题太易、范围太小又会影响论文本身价值和考生自身潜力的发挥。3、初步确定选题后,应准备一个书面材料,以便在与指导教师交流时将有关问题确定下来。书面材料的内容包括:(1)明确所选题目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准备解决什么理论问题和实际应用问题。(2)对研究的题目,自己掌握了哪些资料,还缺少哪些资料,准备怎样解决?(3)对撰写所选题目论文的初步设想,列出论文的框架结构;论文分成哪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写什么问题,从哪些方面来写,这也就是论文的粗纲。(4)写作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订出详细的提纲、论文初稿、的时间安排和各阶段工作的大体步骤。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中西方小说的比较 一、中西方小说的发展史 中西方的小说,都是以神话传说为其渊源的。古时候,科学不发达,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劳动人民想象出了许多主宰世间的“神”,对神人格化的描写,就是神话;将人神化的描写,就是传说。中国的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三皇五帝的故事,西方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北欧神话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作品。 东西方最初的小说,是与历史紧密相连的,是作为史料的补充记载事件的。中国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故事,汉代史书中的人物传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西方古巴比伦的《吉加美士史诗》,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等都属于这一类小说,这类小说已具有小说讲求虚构的特点,但仍不是文人的创作,是直接从民间搜集记录下来的,所以这类小说情节比较简单,文笔比较粗糙。班固所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造”是对这类小说准确、形象的评价。 中国的小说是到唐代才脱离历史记录而成为文学创作的。唐代的文化有了很大的发展,文人的思想也更加开阔,这时传奇应运而生,李朝威的《柳毅传》、白居易的《长恨歌》、陈鸿的《长恨歌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造而成的。唐代小说多为虚构想象而讲求文采,不仅仅是历史性质的东西了,但作为史的志怪志人小说也并没停止。传奇小说到宋代就逐渐衰落了,随之而兴起的话本,经过文人加工就变成了许多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这类小说是文人采用民间创作而再创作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有明显的说书人的语言风格。由这里再发展,便成为文人的独立创作而不再加民间的东西来加工了,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开辟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是现实主义文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后的《红楼梦》更是把中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推到了顶峰。“五四”以后,中国小说家开始借鉴西方小说的写作手法,逐步走出了一条新路。 西方小说,则是在“文艺复兴”后快速的发展、成熟起来的。中世纪的西方小说发展近乎停滞,14世纪末的“文艺复兴”推翻了教会对文学的控制后,15世纪末西方出现了提倡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以描写现实生活和刻画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为内容的人文主义小说,这类小说是为配合当时欧洲反封建而产生的,同时它也定下了西方小说以记叙凡人凡事为主的基调。意大利 伽丘的《十日谈》,西班牙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是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品。随之出现是古典主义小说,其主张用典雅的民族规范语言去写作,这种小说在17世纪的法国发展得最完备。代表作为注 高乃依的《熙德》,古典主义小说的的兴起使西方小说语言得到了一次大幅的提高。18世纪开始流行以宣传科学知识,启蒙大众意识为目的的启蒙主义小说,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德国歌德的《浮士德》,英国笛福的《鲁滨逊飘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等,这类小说的出现是为了给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大造舆论。19世纪,浪漫主义小说,现实主义小说和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交替占据小说领域的主导地位。浪漫主义小说如法国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富于想象、构思奇特、语言奔放、感情炽烈。现实小说则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描绘典型人物和典型生活现象,英国的狄更斯、法国的都德为这类小说的代表作家。批判现实主义小说着力暴露封建制度的腐朽没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深刻批判现实的罪恶,法国巴尔扎克和莫泊桑,英国的夏洛蒂、勃朗特,。俄国的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美国的马克·吐温等一大批作家的作品都属于这一类。时值今日,这三类小说仍是西方文坛最主要的三类小说。 东西方小说发展史就大致如此。 二、中西方小说的特点 除了小说的基本特点外,中西方小说还具有如下各自的特点: 1、中国传统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但性格单一,少变化,缺乏主体感。西方小说则多注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强调挖掘人物内心的潜意识,善于写出丰满、变化、主体感强的人物性格。再《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只有通过人物的对话及动作引出矛盾冲突,但安娜·卡列尼娜卧轨前的一系列矛盾却只用他的心理描写就能够表达清楚;林黛玉在吟诗作对中表现她的才气,而保尔用内心独白表明他的理想;张飞只具有忠勇这一性格特点,但简·爱的性格却是由勇敢、坚强、热情、善良等许多性格揉和而成的。总之,在人物描写方面中西方各有特色。 2、中国小说较之西方小说情节更加曲折,故事更为完整。情节曲折、故事完整是中国小说独特的艺术传统。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志怪小说就具有曲折生动的特点。唐传奇中许多名篇的布局,异常宏伟,严谨而巧妙,故事情节发展富于戏剧性。明清的长篇小说内容参差错落,波澜起伏,错落有致,结构缜密,浑然一体。如《红楼梦》,处处设伏,回回转折,写尽贾府故事。西方于情节方面出众的作品虽也不少,但终不能与中国小说相比较。 3、中国小说语言简练生动,西方小说内容丰富翔实。中国小说吸收了民间艺人语言,同时继承了古代散文的优良传统,常常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事件、人物。西方小说中包含着作者广博知识,涉及社会许多方面,因而内容丰富翔实,人们可以从中获得许多领域的知识。恩格斯就曾说过他在巴尔扎克小说中获得有关的19世纪法国国内的状况比他从任何报告中获得的都多。中西方小说有这样不同的特点,也与中西方的美学观念不同有一定关系。 4、中西方小说都曾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封建文化使得中国小说发展极为艰难,明清人士更以写小说为耻辱,以致许多伟大的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无法保障,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封建文化使得西方小说在几乎整个中世纪中发展极端缓慢,许多有才华文学家被迫为教会服务,写一些宗教性质的枯燥空洞的文章。 三、中西方小说未来的发展前景 清朝末年,中西方已开始系统的认识对方,中西方小说的优点也不断地被对方借鉴。当然,由于历史原因,中方借鉴的多一些。直到今天,中西方的小说家们仍不懈的努力研究者两方小说中的艺术魅力,虽然语言的不同对相互的艺术鉴赏有一定的影响,但美是相通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西方小说艺术最终会取长补短,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到达新的艺术高峰

The Ten CommandmentsMoses called together all the people of Israel and said to them, "People of Israel, listen to all the laws that I am giving you Learn them and be sure that you obey At Mount Sinai the Lord our God made a covenant, not only with our fathers, but with all of us who are living There on the mountain the Lord spoke to you face-to-face from the I stood between you and the Lord at that time to tell you what he said, because you were afraid of the fire and would not go up the "The Lord said, 'I'm the Lord your God, who rescued you from Egypt, where you were "Worship no god but ""Do not make for yourselves images of anything in heaven or on earth or in the water under the Do not bow down to any idol or worship it, for I am the Lord your God and I tolerate no I bring punishment on those who hate me and on their descendants down to the third and fourth But I show my love to thousands of generations of those who love me and obey my ""Do not use my name for evil purposes, for I, the Lord your God, will punish anyone who misuses my ""Observe the Sabbath and keep it holy, as I, the Lord your God, have commanded You have six days in which to do your work, but the seventh day is a day of rest dedicated to On that day no one is to work—neither you, your children, your slaves, your animals, nor the foreigners who live in your Your slaves must rest just as you Remember that you were slaves in Egypt, and that I, the Lord your God, rescued you by my great power and That is why I command you to observe the S""Respect your father and your mother, as I, the Lord your God, command you, so that all may go well with you and so that you may live a long time in the land that I am giving ""Do not commit ""Do not commit ""Do not ""Do not accuse anyone ""Do not desire another man's wife; do not desire his house, his land, his slaves, his cattle, his donkeys, or anything else that he " 注:《十诫》选自《旧约》的“申命记”(Deuteronomy)。中世纪以来,在基督教教会的极力推行下,“十诫”成为传统西方社会的道德准则,对西方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把它的具体内容同中国文化的传统价值观作一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异同。一方面,中西文化泾渭分明。前者表现出入世的、宽容的特征,如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中国人“见神就拜”,相信“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后者则表现出强烈的出世与排他倾向,这一点在第1—4诫中可以看出。另一方面,中西文化也具有共同的道德追求,第5—10诫可以为证。当然,当代中西文化均已发生很大变化,这一点,还望读者明察。

  • 索引序列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选题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题目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
  • 基督教文化论文选题方向
  • 基督教与西方文化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