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

唐朝时《真元妙道要略》一书最早提到了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仁宗时成书的《武经总要》记载了许多火器的制作方法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了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②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定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③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 西周:商高讲过“勾三股四弦五”这一勾股定理特例,载于《周髀算经》。 东汉:《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唐朝:著名数学家王孝通撰写的《缉古算经》,首次提出三次方程式正根的解法,能解决工程建设中上下宽狭不一的计算问题,是对古代数学理论的卓越贡献,比阿拉伯人早三百多年,比欧洲早六百多年。明代:数学家程大位编著《算法统宗》,奠定了后世珠算法基础。 清代:蒙古族数学家明安图推出“割圆九术”,将其研究成果整理成《割圆密率捷法》。他用解析几何方法把三角函数和圆周率的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齐民要术》:北魏贾思勰著,是现存一部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梦溪笔谈》:北宋沈括著,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 《农政全书》:明末徐光启著,论述了农学理论,并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是我国古代优秀的农学著作。 《天工开物》:明末清初的科学家宋应星所著,被后人誉为“17世纪中国工艺百科全书”。 《河防一览》:明朝潘继驯所著,总结了我国古代治理黄河水患的经验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先秦时期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医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隋唐、两宋时期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元朝时期阿拉伯与波斯科学技术传入中国。翻译诸如托勒密的《天文大集》、伊本·优努斯(又译作尤尼)的《哈基姆星表》(又译作《哈基姆历数书》)等天文学著作。中国人在此时开始使用阿拉伯数字。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王恂与郭守敬等完成编制《授时历》。《授时历》以2425天为一年,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只有26秒的差距。1303年,朱世杰著成《四元玉鉴》,将“天元术”推广为“四元术”(四元高次联立方程),并提出“消元”的解法。朱世杰亦研究各有限项级数求和问题,而且在此基础上得到高次差的内插公式。一般认为欧几里得的著作《几何原本》前六卷是明代的徐光启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帮助下翻译并引进中国的,但有学者认为早在元代,此书已经被来华的穆斯林带到中国。[3] 中医学有很大发展,出现了金元四大学派。医药学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出现了“兼收并蓄、互通有无”的局面,大大丰富了医药学知识的内容。《回回药方》是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回回医药学典籍,是一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骨伤和皮肤病等科,具有中西特色的医学典籍。1291年,郭守敬指挥修建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通惠河是中国工程建设史上的杰作,其运用的巧妙方法与现在国外一些运河采用的技术是基本相同的。王祯编著的《农书》有37卷,现存36卷,是中国古代一部对农业生产进行全面系统论述的著作。《农书》全书约有十三余万字与300多幅图画,全文分为《农桑通诀》、《百谷谱》、《农器图谱》三大部分。《农桑通诀》包括对农、林、牧、副、渔及水利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论述,提出“顺天之时、因地之宜、存乎其人”的农耕思想。《百谷谱》对各种农作物的品种、特性、栽培、种植、收获、贮藏和利用等知识加以介绍,将农作物分为谷、蔬、果、杂等六大类,为中国农作物分类学奠基;而对于植物性状的描述,也是此前书籍不曾有过的。《农器图谱》则是《农书》的重点部分,该部分就田制、仓廪、舟车、灌溉、蚕桑、织纤、麻芒等分为20门类,详细介绍了257种农业机械,而且配绘图谱306幅并加以文字说明,其价值超过以往所有农业机械书籍。在活字印刷术方面,王祯设计出木活字及转轮排字架,并于1298年用木活字排印《旌德县志》;其《造活字印书法》(附于《农书》书末)是最早的系统性介绍活字排版印刷术的科技文献。明朝时期明朝科技成就灿若繁星,在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涌现了许多名家巨作。数学数学方面,王文素著《算学宝鉴》,程大位写成集珠算理论之大成的著作《直指算法统宗》,徐光启翻译了《几何原本》,李之藻著《同文算指》。天文学天文学方面,出版名著《白猿献三光图》(作者不详)载有一百三十二幅云图,赵友钦著《革象新书》,徐光启吸收西洋历法成果编成《崇祯历书》,李之藻著《浑盖通宪图说》,王锡阐著《晓庵新法》。安装中国第一架天文望远镜:"筒"(yong)。地理学地理学方面,编成《郑和航海图》,徐霞客著《徐霞客游记》,出现最早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顾炎武著《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建筑学建筑学方面,明初大兴土木工程,兴建紫禁城以及修建万里长城,计成写成园林万里长城学名著《园冶》。医学医学方面,明成祖组织编成《普济方》,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杨继洲著《针灸大成》,陈实功著《外科正宗》,吴有性著《瘟疫论》,张景岳著《类经》,明朝还在世界上最早种痘预防天花。农学农学方面,俞宗本著《种树书》,朱橚著《救荒本草》,马一龙著《农说》,屠本畯著中国现存最早的海洋生物专著《闽中海错疏》,喻仁、喻杰合著兽医学著作《元亨疗马集》,徐光启著《农政全书》,玉米、地瓜、土豆、花生、烟草、西红柿、向日葵、南瓜、辣椒从美洲传入。军事学军事学方面,茅元仪著《武备志》,出版名著《火龙经》,赵士祯著《神器谱》,孙元化著《西法神机》,焦勖著《火攻挚要》,王钲编成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机械工程专著《新制诸器图说》,戚继光著《纪效新书》、《练兵实纪》。兵器科技兵器科技方面,1372年造碗口铳,1377年造手铳(小口径管形),14世纪末发明“神火飞鸦”,1453年造铜火铳(滑膛式),1524年在北京铸造佛朗机炮,16世纪中叶发明“火龙出水”,1558年造出中国第一批火绳枪一万支,称之为“鸟嘴铳”,1580年戚继光发明"自犯钢轮火"(其效类似地雷),1642年南京出现遂发火枪。物理学物理学方面,朱载堉著音律学著作《律吕精义》,宋应星著《天工开物》,方以智著《物理小识》,万户进行世界最早的火箭升空试验,孙云球制造放大镜、显微镜等几十种光学仪器,并著《镜史》。清朝时期康熙时,经过三十余年的筹划、测绘工作,制成了《皇舆全览图》。乾隆时,又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最后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根据测绘的新资料,制成了《乾隆内府皇舆全图》。这两份地图,至今仍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乾隆时官修《医宗金鉴》九十卷,征集了不少新的秘籍及经验良方,并对《金匮要略》、《伤寒论》等书作了许多考订,是一部介绍汉医临床经验的重要著作。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强调解剖学知识对医病的重要性,并对古籍中有关脏腑的记载提出了疑问,通过对尸体内脏的解剖研究,绘制成《亲见改正脏腑图》二十五种,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  王锡阐著《晓庵新法》、《五星行度解》等十几种天文学方面的著作,肯定了西洋历法先进的地方,也指出了其中的许多缺点和错误,对日食月食的算法、天文数据的应用、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岁差常数等问题,都提出了比较中肯的意见,促进了中国历算学的发展。  梅文鼎整理和阐发中国古代的历算学,同时也研究和介绍西洋科学,著有天文、历法、数学方面的书籍达86种。其著作《中西数学通》,几乎总括了当时世界数学的全部知识,达到当时中国数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在该书的《方程论》部分,阐明了中国古代方程的独创性,指出这种算法是西洋所没有的;在《勾股测量》、《九数存古》等部分,也证明了中国古代算法的成就;在《堑堵测量》、《几何补偏》部分,介绍了西洋的球面三角学,并对西洋立体几何作出论述和发展;而在《筹算》、《度算》、《比例数解》等部分中,则解释和介绍了西洋的对数、伽利略的比例规等方法。  明安图著有《割圆密率捷法》四卷。因当时从欧洲传进的割圆三法(圆径求周、孤背求正弦、弦背求正矢)只有公式,而没有公式的证明方法,于是创用“割圆连比例法”证明了三条公式,而且进一步创造了“弧背求通弦”、“通弦求弧背”、“正矢求弧背”等一系列的新公式,是中国用解析方法对圆周率进行研究的第一人。  龚振麟于1841年首创铁模铸炮法,并著有《铸炮铁模图说》,是世界上最早论述铁模铸造法的科技文献之一。  李善兰独立发明对数微积分,并在组合恒等式方面提出李善兰恒等式。1872年发表了《考数根法》,是中国质数论方面最早的著作。

黄河

1、《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被西方学者称为中国古代的百科全书,已有多种外语译本。是一本笔记体学术著作,广泛地记载了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成就。全书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气象、数学、地质、地理、物理、生物、化学、医药、工程建筑、工艺技术、语言文字、文学、卜筮、史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该书是中国古代八大科学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2、《水经注》: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在后世散失了,所以保存了许多资料。  3、《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汉族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由于汉族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汉文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4、《九章算术》:其作者已不可考。一般认为它是经历代各家的增补修订,而逐渐成为现今定本的,西汉的张苍、耿寿昌曾经做过增补和整理,其时大体已成定本。最后成书最迟在东汉前期,现今流传的大多是在三国时期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刘徽为《九章》所作的注本。  它是中国汉族学者在古代第一部数学专著,是《算经十书》中最重要的一种,成于公元一世纪左右。该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总结了战国、秦、汉时期的数学成就。同时,《九章算术》在数学上还有其独到的成就,不仅最早提到分数问题,也首先记录了盈不足等问题,《方程》章还在世界数学史上首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它是一本综合性的历史著作,是当时世界上最简练有效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5、《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公元533年-544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的最完整的农书。  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shāng],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果树栽培可通过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等,对中国古代汉族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6、《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明末地理学家徐霞客经过34年旅行,写有天台山、雁荡山、黄山、庐山等名山游记17篇和《浙游日记》、《江右游日记》、《楚游日记》、《粤西游日记》、《黔游日记》、《滇游日记》等著作,除佚散者外,遗有60余万字游记资料,死后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世传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数种,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作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卓有重要的价值。  7、《本草纲目》:药学著作,五十二卷,明朝李时珍撰,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代汉族传统医学集大成者。李时珍在继承和总结以前本草学成就的基础上,结合作者长期学习、采访所积累的大量药学知识,经过实践和钻研,历时数十年而编成的一部巨著。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科学资料,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溶入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也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8、《天工开物》:初刊于1637年(明崇祯十年)。《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中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有人也称它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作者在书中强调人类要和自然相协调、人力要与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它更多地着眼于手工业,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况。  《天工开物》共三卷十八篇,全书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尤其是《机械》篇详细记述了包括立轴式风车、糖车、牛转绳轮汲卤等农业机械工具,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

纲目”名书。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加以变革。序例(卷1、2)相当于总论,述本草要籍与药性理论。卷1“历代诸家本草”,介绍明以前主要本草41种。2、《农政全书》《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基本上囊括了中国明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于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农学著作。先秦诸书中多含有农学篇章,其他的大型农书,无论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还是元代王祯的《农书》,虽然是以农本观念为中心思想,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3、《徐霞客游记》《徐霞客游记》是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创作的一部散文游记,在原稿的基础之上,王忠纫手校、季梦良续成稿本,成书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4、《天工开物》

(详细)明代中叶开始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对明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发展同样有着促进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四大科技名著问世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最厉害,听闻周文王以伏羲八卦制16/32/64挂又著书《易》可惜现在剩下一部,如果三部回合,应该可以理解天地,宇宙,人,自然,还有来回

中国科学八大名著:《水经注》、《农政全书》、《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绝对正确!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论文

一、明清之前领先世界的原因1、首先与当时的中国综合国力有关。秦汉、隋唐、宋元等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王朝。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过历史的文明古国,为科技成果的继承创造了条件。3、中国形成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国家,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许多发明和科技成就,是由国家组织和领导的。4、统治阶级重视教育的发展,培养了许多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5、统治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科技的交流和发展。二、明清中国科技文化落后于西方的原因1、中国虽然在明清中后期产生了资本主义关系的萌芽,然而腐朽的封建剥削制度和重农抑商传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物质基础和动力。2、封建闭关政策既使中国失去了外贸主动权,更隔绝了中外文化的交流。3、科学技术没有应有的地位,占主导的是科举制度,特别是明代的八股取士制度与清代的“文字狱”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这些文化政策使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失去了创新探究的条件。4、封建专制加强使中国科技创新失去了原有的外部条件。总之,腐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中国科技发展的根本条件。三、中国古代科技特点1、在内容上,应用性很强,对事物的发展规律探索不够。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少实验,缺乏理论探究,创新性不强,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因而不能长足发展。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没有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的意识。4、科学技术没有取得应有事物社会地位,科学人才的社会地位不高。5、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明清时期才逐渐落后于西方。四、明清时期中西方科技发展的差异1、在内容上,中国在科学上的主要成就属于应用科学,如《本草纲目》等:西方科学家的重点研究是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探索。2、在研究方法上,西方科学家进行的研究注重实验方法:中国主要采取传统的整理典籍和总结经验的方法。16世纪中西方科学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的差别,正是近代科学与传统科学本质差别的体现。

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史的主要内容包括: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宗教、史学、文学艺术、教育、体育等方面。二、基础知识(一)科学技术1.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人称“蔡侯纸”。这种纸原料易得,造价低廉,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4世纪起,造纸术传到朝鲜、越南、日本,8世纪传到中亚,又经阿拉伯传到非洲、欧洲。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有利于人类文化事业的发展。印刷术:隋唐时期已发明雕版印刷术,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我国印制的《金刚经》卷子。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00年。元朝又出现锡活字、木活字,后又用铜活字、铅活字。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到朝鲜、日本,向西传到埃及和欧洲。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倡才能读书和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指南针:战国时,人们用磁石制造出指示方向的司南,后来人们又用磁针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普遍应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时,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火药: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发明的。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记载了制成火药的方法;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北宋广泛使用火药和火药武器;南宋时发明了“突火枪”,管形火器的出现,开创了人类作战的新阶段。13世纪(元朝)时,火药和火器经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2.医学夏商周:对疾病进行了分类,并使用石镰等医疗工具。战国:名医扁鹊被奉为“脉学之宗”,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诊断疾病;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的诊断法;《黄帝内经》问世。西汉:编订了战国问世的《黄帝内经》,奠定了我国医学的理论基础。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后人称他为“医圣”。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誉为“神医”,制成麻沸散,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方法,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唐朝:唐太宗时,办了分科较细的医学校,比西方早200年;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编定和颁布的药典,比欧洲早800年;孙思邈著《千金方》,被后人称为“药王”;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明朝: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全面总结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3.数学西周:西周初年商高讲过勾股定理的特例“勾三股四弦五”。春秋:发明九九乘法表;公元前1世纪以前编写的《周髀算经》,记录了我国古代早期的一些数学成果。东汉: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魏晋南北朝:魏晋时数学家刘徽运用极限理论,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南朝何承天推算圆周率数值是3.1428,祖冲之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的七位数字,这一成果比外国早近一千年。他所写的数学专著《缀术》到唐朝时被定为学校课本,并为《九章算术》作注。4.天文历法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个月份的物候、天象、气象和农事情况。商朝:沿用夏历,并实行干支纪日法,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纪日方法;商朝甲骨文中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留下世界上公认的哈雷彗星的最早纪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的固定系统,基本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比欧洲早一百六十多年。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一年中的季节都已测定。西汉:武帝时制订“太初历”。公元前28年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阳黑子的记录。东汉:张衡对月食作了最早的科学解释,创制了浑天仪和地动仪,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早一千七百多年。隋朝:天文学家刘焯编制的《皇极历》,创立计算日月运行的新方法,是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在《皇极历》的基础上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系统周密,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僧一行还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测量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北宋:沈括创制“十二气历”,比英国编订出类似的历法早八百多年,这种制度更加简便,有利于农事安排。元朝:设立太史局编制新历法。天文学家郭守敬制造了十多种天文仪器,推算一年为365.2425天,编成了《授时历》。《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5.农学及其他科技著作北朝: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发展史上的珍贵遗产。英国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称《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的里程碑”。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被国外称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6.建筑隋唐:隋朝著名建筑师宇文恺主持修建了大兴城和东京洛阳城,唐在此基础上,扩建为长安城。其设计合理,规模宏大,体现了当时城市建筑的高超技术;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李诫编写的《营造法式》,对建筑材料、结构、样式等都有详细说明,是我国当时城市建筑史上的杰出著作。金代:卢沟桥以其坚固实用、美丽壮观而闻名中外。元朝:元大都建筑宏伟,城内有完整的排水系统。明清: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布局体现了皇权。著名木工蒯祥主持北京宫殿、园林、寺庙、陵寝的设计营造。(二)思想、宗教、史学 哲学思想春秋: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被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维护封建制度和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杰出的军事指挥家孙子(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是一部闻名世界的兵书。战国:墨家学派,代表人物墨子,鲁国人,代表作是《墨子》。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邹国人,代表作是《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苟子(荀况),赵国人,代表作是《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具有进步性。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庄周),宋国人,代表作是《庄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韩非子,韩国人,代表作是《韩非子》。兵家,代表人物孙膑,齐国人,代表作是《孙膑兵法》。西汉:董仲舒建立新儒学,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东汉:唯物论者王充,著有《论衡》,深刻批判神学,从无神论出发,反对厚葬,提倡薄葬。南朝:无神论者范缜,著有《神灭论》,提出精神和形体是统一的,形亡而神灭的观点,是对我国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重大发展。唐朝: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唯物论思想家柳宗元和刘禹锡都反对韩愈的“天命论”。宋朝:主要哲学思想是理学,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是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明清:有四位著名的进步思想家,他们是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李贽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黄宗羲,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有一定影响。顾炎武,反对君主专制政治;王夫之提出政治上要“趋时更新”。2.宗教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人我国中原地区。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请来了两位高僧,并为两位高僧建了白马寺以供传教,于是佛教在我国逐渐传播开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空前盛行。南朝梁武帝在各地广建佛寺。隋唐时,佛经广泛传播于民间。隋文帝和武则天时,在全国广建庙宇,大造佛像。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来源于战国时期道家思想和神仙方术。东汉时道教在我国民间兴起,唐朝皇帝以道教尊奉的教主老子李耳的后代自居。道教在当时有着特殊地位,从长安、洛阳到名山幽谷,到处有道教踪迹。隋唐时期,从西亚传来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都受到尊重。3.史学方面春秋: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编成《春秋》,是现存完备而系统的最早史学著作。西汉:司马迁写的《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我国历史编写史书的典范。东汉:史学家班固,用纪传体写成我国第二部断代史《汉书》。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叙述从战国到五代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编年体通史。(三)文学、艺术1.文学方面春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又称《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战国:屈原创造出新的诗歌体裁楚辞,是古代诗歌的大解放。两汉:以汉赋和乐府诗最为突出,汉斌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班固的《两都斌》,张衡的《二京赋》。乐府诗,由民歌加工而成,形式朴素,是文学宝库中的明珠。名篇有《孔雀东南飞》、《十五从军征》、《陌上桑》。魏晋南北朝:文学具有承上启下的特点。建安时期,有内容充实,风格苍凉的建安文学。代表作有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有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的田园诗。代表作有东晋陶潜的《归园田居》、《归去来辞》。北朝时期北方民歌成就最高的是鲜卑族的《敕勒歌》和叙事诗《木兰辞》,南方民歌有《采桑度》。唐朝:唐诗构成文学史上的巅峰。初唐时期的陈子昂,是唐诗革新的先驱;盛唐“诗仙”李白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诗圣”杜甫是安史之乱前后大动荡时代的一面镜子,他的诗被称为“诗史”;中唐自居易被誉为“人民的诗人”;晚唐诗人“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的咏史诗感人至深。两宋:成就主要是“词”,有豪放派苏轼(北宋)、辛弃疾(南宋);婉约派柳永(北宋)、李清照(两宋之交)。元朝:成就主要是“元曲”,元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关汉卿是元朝最优秀的剧作家,代表作有《窦娥冤》。明清时期:成就主要是小说,明朝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和吴承恩的《西游记》。清朝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艺术方面(1)绘画春秋战国:长沙楚国出土的《妇女凤鸟图》和《御龙图》,是我国现存的最古老的帛画。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壶身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精美帛画,是汉代艺术的珍品。汉代的画像石、画像砖,艺术性强,是了解当时人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活的珍贵资料。三国:曹不兴是我国佛像画的始祖。东晋:顾恺之擅长画人物,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朝:画家展子虔善画山水、车马,画技精湛,承前启后,人称“唐画之祖”。唐朝:杰出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著名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公权。宋朝: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北宋东京汴河一带沿岸风光和繁华景象,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不朽作品。(2)雕塑秦朝:秦始皇兵马俑、秦砖。两汉:汉瓦当,东汉成都的说唱俑和洛阳的杂技俑。魏晋以后:因佛教广泛传播,在一些地方修造了石窟,如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等。隋唐: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宝库。(3)音乐春秋战国: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全套青铜编钟和其他乐器,说明了音乐的发展。隋唐:受西域和周边邻国的影响,乐曲风格多样,著名的有《秦王破阵乐》。(4)书法东汉末:书法逐渐成为一种艺术,著名学者蔡邕是当时有名的书法家。三国:曹魏的钟繇,开始把字体由隶书转化为楷书,是汉字书法的一种进步。东晋:有“书圣”王羲之,代表作有《兰亭序》、《黄庭经》,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唐朝:盛唐颜真卿创立“颜体”,代表作有《颜氏家庙碑》;中晚唐之际的柳公权创立“柳体”,代表作有《神策军碑》;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怀素有《自叙帖》。宋朝: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台称“宋四家”。(四)教育、体育1.教育春秋: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突破了官府对文化教育的垄断。西汉:汉武帝在长安办学,还在天下郡国设立学校,初建地方教育系统。唐朝:唐朝学校制度完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中央有国子学、太学、地方有州学、县学、乡学等。专业教育开始确立,有算术、天文、医学等专业学校。安史之乱后,私人办学增多。宋朝:宋代学校制度比较完备。私人讲学的书院在北宋兴起。明朝:科举制度规章严格。科举为三年一试,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中央官学初名为国子学,后改称国子监。在地方设有府、州、县学。各级学校的教育体现出君主专制的强烈色彩。明中期以后,书院比较兴盛。东林书院以其评议朝政的活动而著名。清朝:清朝前期的科举和学校,基本承袭明代制度,在教育上进一步加强思想控制和文化专制。清代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2.体育春秋战国:产生蹴鞠(古代的足球)活动。秦汉:蹴鞠、角抵、击剑、秋千等活动流行。隋唐:我国古代体育发展到空前兴盛的时代,摔跤、拔河、秋千、围棋等广泛流行。最盛行的活动是马球和足球,唐朝时,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到了日本。三、规律和认识(一)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经济的发展,为科学技术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由经济决定的政治状况,为科技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相应的社会环境;统治阶级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从事科技文化事业的人才;统冶者实行开明的对外政策,有利于我国科技文化的正常发展;统治者对外来宗教采取“兼容并包”,促进了我国文化的丰富多彩;国家统一和民族融合,加强了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前代科技文化成就,为后代科技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发明的大量产生,促进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数学、天文历法成就和古代农书的编辑,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造纸术的发明,火药和火器制作的出现,火药爆破法、采矿技术、金属冶炼技术、造船技术等的应用,促进了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对外交往范围的扩大,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的发展,为欧洲航海家发现新大陆和环球航行提供了条件。但另一方面,科技能否转化为生产力,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条件,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人的观念等。明清时,已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封建上层建筑严重地阻碍着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当然不能给科技发明的运用开创广阔天地,也就不能产生超越这个社会水平的近代科技发明。(三)教育方面 孔子的“私学”,使学在官府发展到私人讲学,反映了奴隶制教育形式崩溃及新教育形式的萌芽。2.从汉武帝至隋唐、宋元明清,官办的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制经历了建立、完善、衰败的发展过程。汉武帝儒家教育加强了中央集权,唐代教育和科举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明清教育则具有强烈的君主专制色彩。3.封建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教育的发展,知识的传播必然为科技进步创造条件。但在中国封建社会,由于中国封建教育是以培养封建官吏,适应封建统治需要为目的,即所谓的“学而优则仕”。所以,这对科技进步作用是极为有限的,甚至于封建社会晚期教育与学风对科技进步起了反作用~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有哪些

我国古代有很多时至今日仍然惊叹不已的科学成就,比如造纸术、再比如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

古代我国人民的智慧是很富有创造性,主要科技成就包括养蚕潮湿,竹子栽培,冶铁的钢铁冶炼技术,还有针灸造纸术指南,针灸,地动仪,水牌瓷器等

中国八大古典名著是:《东周列国志》《封神榜》《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红楼梦》

中国科学八大名著:《水经注》、《农政全书》、《九章算术》、《齐民要术》、《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本草纲目》、《天工开物》。绝对正确!

古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

李明珍的《本草纲目》:是一部具有总结性的药物学巨著,成为世界医药学的重要文献。市民在为您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总结,记述了中国在当时世界具有先进水平的技术。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合作者关于农学创新研究成果。是明代末年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巨著。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一则以日记体为主的地理著作,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经做了详细记录,在地理学和文学上做出卓有价值的贡献。

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科技成就是最具代表性的四大发明,即火药、造纸术、指南针和印刷术。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有一部素负盛名的科技著作,这就是北宋卓越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写的《梦溪笔谈》。《梦溪笔谈》集前代科学成就之大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部科学技术著作。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文献
  •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
  •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论文
  • 中国古代科技文献有哪些
  • 古代重要的科学技术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