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发布时间: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创所所长

引用知道贡献者0558的回答:呗

李经纬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中医史学泰斗。生于1929年,陕西咸阳人。1955年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卫生部1956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分配到医史研究室。1976年—1982年 奉命组建医史研究所任所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现正致力于海外博士生的培养,首次招收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先后接待日、美、德、新、台学者进修考察。素以发掘古代中国医学发明创造、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疾病史、医史理论研究和主持编撰中医、医史工具书著称。1987年主持卫生部下达《中国医学通史》四巨册之编撰工作,任该书常务副总编;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中医学名词术语译释研究。代表性著作或牵头编撰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中国古代医史图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等20 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发明举隅》、《中国古代免疫思想、技术与影响》、《传统医学发展与政策因素》、《关于评价医学家学术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创办中国医史博物馆。1982年正式开馆以来,颇受国内外学者注目。1983年以来,应邀 访问:泰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今日中药展览及中医药交流大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专家组组长);日本(先后三次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东南亚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研讨会,第86届日本医史学术大会特别演讲等);美国(先后两次作为中国科学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纽约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150周年学术大会及在圣地亚哥召开的第5届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德国(参加中德合作项目研讨);英国(参加在剑桥召开的国际第6届中国科学技术史会议);加拿大(中医免疫与肿瘤治疗经验交流)等。近年来先后三次应邀访台,研讨两岸中医药学学术交流前景等问题,作医学史学术报告,博士授课等,受聘为立夫基金会要员。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正式建立于1982年5月28日,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级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科研创新体系,编制50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史文献研究机构。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有所长办公室、科研教育办公室、医学史研究室、中医文献研究室、民族医学研究室、古籍数字化研究室、术语与工具书研究室、医药文物研究室(含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研究专题工作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所;同时,也是《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中国药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目前在岗人员4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8名。藏书5万余册,文物1000余件等。注册资本:44万人民币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薛凤奎 男,1939年1月生,辽宁省沈阳市人。辽宁中医学院教授、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现任辽宁沈城中医门诊部主任。

1947年至1948年兼任《中国针灸杂志》主编,1949年兼任华北国医学院教委会副主任委员及教授。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北京市中医进修学校和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任教。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前身)成立前为筹备组工作人员。上世纪80年代起分别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是谁

1955年冬,参加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主办的全国第一届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以优异成绩结业,分配在中医研究院工作迄今。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研究生部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医文献研究室主任、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所长等职。兼任国务院古籍小组成员、当代中医药技术中心顾问、中国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副主委等,是我国中医临床文献学科带头人。

李经纬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中医史学泰斗。生于1929年,陕西咸阳人。1955年西安医学院毕业后,分配卫生部1956 年参加第一届全国西医学习中医研究班学习,1958年分配到医史研究室。1976年—1982年 奉命组建医史研究所任所长。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医史文献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华医学会医史学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史杂志》总编。现正致力于海外博士生的培养,首次招收新加坡、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的中国医学史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并先后接待日、美、德、新、台学者进修考察。素以发掘古代中国医学发明创造、隋唐医学史、外科学史、疾病史、医史理论研究和主持编撰中医、医史工具书著称。1987年主持卫生部下达《中国医学通史》四巨册之编撰工作,任该书常务副总编;1991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课题:中医学名词术语译释研究。代表性著作或牵头编撰有《中国古代医学史略》、《中国古代医史图录》、《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大辞典》《中医人物辞典》等20 余种。发表论文百余篇,主要有《中国古代外科成就》、《中国古代医学科学技术发明举隅》、《中国古代免疫思想、技术与影响》、《传统医学发展与政策因素》、《关于评价医学家学术思想的几个问题》、《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等。 创办中国医史博物馆。1982年正式开馆以来,颇受国内外学者注目。1983年以来,应邀 访问:泰国(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今日中药展览及中医药交流大会,任中国代表团顾问、专家组组长);日本(先后三次参加在东京召开的东南亚传统医学现代化研究研讨会,第86届日本医史学术大会特别演讲等);美国(先后两次作为中国科学代表团成员参加在纽约召开的美国科学促进会150周年学术大会及在圣地亚哥召开的第5届国际中国科学技术史学术会议);德国(参加中德合作项目研讨);英国(参加在剑桥召开的国际第6届中国科学技术史会议);加拿大(中医免疫与肿瘤治疗经验交流)等。近年来先后三次应邀访台,研讨两岸中医药学学术交流前景等问题,作医学史学术报告,博士授课等,受聘为立夫基金会要员。1992年获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特殊津贴。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级别

可口可乐

中国科学院属于国务院的事业单位,按照行政体制它不应该分行政级别。如果硬按级别属于准正部级,它下面的研究所为厅级。不过科技研究人员大都按照职称拿工资,只有管理人员套行政级别。

中科院是部级,下属的研究所当然是厅级

简介: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正式建立于1982年5月28日,隶属于中国中医科学院,上级主管单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5年科技体制改革被纳入国家中医药科研创新体系,编制50人,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医史文献研究机构。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设有所长办公室、科研教育办公室、医学史研究室、中医文献研究室、民族医学研究室、古籍数字化研究室、术语与工具书研究室、医药文物研究室(含中国医史博物馆)、《中华医史杂志》编辑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中医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研究专题工作办公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全国民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我所;同时,也是《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史分会、中国药学会药史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目前在岗人员42人,其中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18名。藏书5万余册,文物1000余件等。注册资本:44万人民币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在中国医学史上,任锡庚算不上一号重要的人物,而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恰好经历了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慈禧太后掌权的年月,经历光绪宣统两任帝王,一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而且他勤奋地用日记的方式把经历过的许多东西都记录了下来。这批东西,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一位姓张的老收藏家发现,并用了当时的天价买了下来。清朝最后一任太医院掌印御医任锡庚的唯一一套传世手稿之一《九龙虫志》,手稿里面记载了一味名为九龙虫的奇药,以及任锡庚对它的研究心得,十分神奇。根据书中记载,九龙虫是一味自南洋传入中国的药,九龙虫本身并无疗效,但如与其他药混合使用,会使其他药的疗效倍增,但是也有一些配伍的禁忌。《九龙虫志》对九龙虫的用法及禁忌进行了详尽的记述,其中有不少任锡庚认为最适宜添加九龙虫的药方。洋虫(《药性考》)【异名】九龙虫(《纲目拾遗》)。【来源】为拟步虫科昆虫洋虫的全虫。任锡庚在太医院呆了30多年后,写了一本《太医院志》,详尽地记载了太医院的规章制度、日常事务、历史渊源流变,以及许多逸闻,算是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中国正在由戴逸先生主持修撰《清史》,其中单列医药卫生志,委托我来做,其中涉及太医院医药史的部分,就参考了任锡庚的著作。”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李经纬说。根据任锡庚的记述,清朝的太医院原址在今天的东交民巷,占地广阔,大堂内悬挂康熙帝手书五言:“神圣岂能在,调方最近情,存诚慎药性,仁术尽平生。”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太医院左院判黄升的,后来就成了镇院之宝。大堂之外,还有二堂三堂,以及诸多的厅房,有的办公,有的则是教学用。清太医院沿用明朝旧制,最高的领导称为院使,是正五品的官阶,以下为左院判,右院判,然后是御医,御医为正八品的官。御医以下为吏目、院士、医生等,这就不入流了,但是他们都被统称为太医,可见太医和御医是有着明显区别的。在《太医院志》里,任锡庚详尽地记载了御医的考核和提拔,甚至还把考试卷子都录入其中,这也使我们知道要成为一个御医是多么的艰难,竞争是多么的激烈。首先,一名医生想进入太医院,必须先成为里面的学员,这就必须通过考试,而要报名参加考试,比如有一个6品以上的官员推荐。考试统统为面试,由院里资深太医当面出题,由于名额有限,即使被录取,也要等到太医院的上一批学员毕业才能进去。进去后要读3年书,每年考核两次,考核采取各种加密措施,比如分组抽卷密封等杜绝作弊,考核通不过者留级。3年考核都合格,礼部来考一次,通过了,就成为太医院的医生。医生做久了,如果院士有空缺,就可以会考补缺,这时间通常是6年,成为院士后,就有机会参加新的考核,从而有可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御医,从进入太医院到成为御医,至少需要10年修炼。当然,也有些由各省直接推荐上来的名医,可以直接参加御医考核,甚至在皇帝大病难愈时,也会让各地推荐良医。但不管推荐来的医生名气有多大,都必须先经过太医院的考核才能进宫去给皇帝看病。

谈允贤这个名字可能连很多学医的朋友都很陌生,随着一部由刘诗诗、霍建华主演的古装传奇剧《女医·明妃传》在国内播出而被大家熟知,其历史原型是明朝女名医谈允贤,与晋代的鲍姑、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合称古代四大女名医。《女医明妃传》海报  《女医·明妃传》主要讲医学世家出身的谈允贤在全家被奸人陷害后,在祖训不允许行医的情况下偷偷学医,从开始的拯救普通百姓,再到救天下女子,最后到不止救人身体还要救人灵魂乃至救国的伟大壮举,终成一代名医的故事。电视剧中有谭允贤怀过明英宗朱祁镇的孩子和被封为皇后的情节,历史上的女医,谈允贤真的有帮助明英宗朱祁镇多次缓解危机以及被封为皇后等事迹吗?  谈允贤是我国古代少数有文字流芳于世的女医者。其著作《女医杂言》共收录病案31例,孤本现藏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根据《女医杂言·自序》及谈氏侄孙谈修所写跋语,谈允贤是江苏无锡人,“以女医名邑中,寿终九十有六。生平治人不可以数计”,且“年益高,术益神”。《女医·明妃传》剧照  其祖父谈复曾获封奉政大夫、南京刑部郎中,是当地名医,“以医药济人,衣食常不给,而所得悉施贫者”,祖母茹氏对医药也十分精通。其父亲谈纲曾任南京刑部主事及广信、莱州郡守。谈允贤的家世可以得到《无锡金匮县志》等地方志的佐证。  谈允贤从小聪慧,祖父不愿以女红拘束她,希望授予她医术。在祖母的指点下,谈允贤十余岁便通读《难经》、《脉诀》等书。婚后不久,谈允贤气血失调,她通过自己患病医治的经历体察用药,“凡医来,必先自诊视以验其言,药至亦必手自拣择,斟酌可用与否”。祖母临终前将全部验方和治药之具传授给她。受限于封建社会的礼教大防,当时许多闺阁千金和富豪眷属得了妇科病,往往羞于请男医诊治,并常常因此延误病情。谈允贤行医之后,“相知女流眷属,不屑以男治者,络绎而来,往往获奇效”,很快成了当地有名的女医生。《女医·明妃传》霍建华饰演朱祁镇  谈允贤50岁时,将祖母传授的医术和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撰写成《女医杂言》。该书采用追忆体裁,先详述病情、病史,后列治法、处方,记载的患者均为女性,病证多为妇科病,包括月经不调、习惯性流产、血崩、不孕等。患者年龄最大的96岁,最小的6岁,其中育龄妇女占多数。  《女医杂言》是我国医案发展史上较早成书的医案专著之一。该书早年被现代著名中医医史文献学家范行准先生收藏,范老曾言“现存较早的个人医案,据我所知,或为十六世纪明正德五年(1510年)无锡谈允贤(1461-1556年,杨某妻)……自辑治验30案为《女医杂言》一书……及汪机门人所辑的《石山医案》”。《女医·明妃传》刘诗诗饰演的谭允贤?  据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郑金生教授考据,在谈允贤之前成书的医案只有4部,其中《仓公诊籍》和《罗谦甫治验案》为后人辑录,只有南宋许叔微《伤寒九十论》和元代朱丹溪的医案专著真正撰成于谈允贤之前。  在《明妃传》中,经历了人生坎坷波折的允贤从未放弃事业的追求,在宫廷中开创了女医制度,又在民间设立医馆,广招学徒,既做到了悬壶济世,又从实际意义上提高了古代女性的地位。多年后,明朝政局稳定,朱祁镇主动离开权力中心,遍走江湖,只为寻找允贤共度此生。《女医明妃传》黄轩饰演朱祁钰?  历史上的朱祁镇确实存在,即明英宗朱祁镇,明朝的第六任皇帝。然而历史上的女医谈允贤,跟明英宗是不大可能有什么交集的,因为英宗于1464年驾崩时,谈允贤生于1461年,也就是说明英宗死的时候谈允贤才3岁,所以关于电视剧中的谈允贤和明英宗的剧情都是虚构出来的。

  • 索引序列
  •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创所所长
  •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是谁
  • 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级别
  •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