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行星科学小论文

行星科学小论文

发布时间:

行星科学小论文

月球是地球唯一一颗天然卫星: 轨道半径: 距地球384,400千米 行星直径: 3476千米 质量: 35e22千克 古罗马人称之为Luna,古希腊人称之为Selene或阿尔特弥斯(月亮与狩猎的女神),另外在其他神话中它还有许多名字。 理所当然,月球早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道。它是空中仅次于太阳的第二亮物体。由于月球每月绕地球公转一周,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角度不断变化;我们把它叫做一个朔望月。一个连续新月的出现需要5天(709小时),随月球轨道周期(由恒星测量)因地球同时绕太阳公转变化而变化。 由于它的大小与组成,月球有时被分为类地“行星”,与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分在一起。 月球由苏联飞行器月球2号于1959年代表人类第一次拜访,这也是人类第一次在非地球星体上探索。第一次在着陆则在1969年6月20日(你记得你在哪儿吗?);后一次在1972年12月。月球也是唯一一个被采回表面样本的星球。在1994年夏天,月球被Clementine飞行器大范围地作了地图映象。月球勘探者号如今正绕着月球转。 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引力场形成了有趣的现象。最显而易见的便是潮汐现象。月球正对地球一点的引力为最大,反面一点则相对弱小一些。地球,特别是海洋并不是完全地固定的,而是朝月球方向略有延伸的。从地球表面为透视角观察的话,会看到地球表面的两个膨胀点,一个正对月球,另一个则正对反面。这效果对海洋比对因态地壳强烈得多,所以海洋处膨胀得更高。另外因为地球自转比月球在轨道上快,膨胀每天一次,每天的大潮一共有两次。 但是地球也并不完全是一个流体,地球的自转导致地球在正对月球下方的膨胀非常轻微。这意味着由于地球自转扭力及月球上的加速度影响,使地球与月球之间的影响力并不十分确切地存在于两球心连线上。这也使得地球不断向月球提供自转能量,使得自转速度每世纪减慢5微秒,也使月球公转地球轨道每年增加8米。(相反的结果也导致了火卫一和海卫一的不寻常公转轨道)。 不对称的引力交互作用也使月球自转同步。比如,它的轨道位相始终相对固定,使得朝向地球的一面不变。由于地球的自转因月球的影响而减缓,所以在很早以前,月球的自转速度也因地球而减缓,不过在那时作用力要强烈得多。当月球的自转速度减缓到适合自己轨道周期时(这样膨胀点就在地球正对点),就没有任何的多余扭力了,这样月球的情形就稳定了。这种情况也类似地发生在太阳系其他卫星上。最终,地球的自转也将慢到合适于月球周期,就像冥王星和冥卫一的情况一样。 自然,月球也显得不太稳定(由于它的不太圆的轨道)以致于较远端的一部分度数可不定时地看到,但大多数远端表面(左图)一直无法完全观测,直到苏联飞船月球3号1959年上天对其进行拍摄才解决了问题。(注意:这里并没有什么“黑暗面”在月亮上;月球的所有部分都能得到半日照时间。一些对“黑暗面”的称谓往往是指月亮不为人所见的另一面,因为“黑暗”有“不为人知”之意。这种称谓在今天不够正确)。 月球没有大气层。但是来自Clementine飞行器的证据表明可能在月球南极,处于永久阴暗面的大环行山处有固态水--冰。这如今已由月球勘探者号飞船证实。显然月球北极也有冰,这样未来月球探索的代价将略微便宜一些! 月球的外壳平均厚68千米,从Mare Crisium下的零公里到背面Korolev环行山的107千米。地壳下是地幔,可能也是它的内核。然而它并不像地球的地幔,月球的只是部分特别炽热。奇怪的是,月球的质心与它的几何地理中心向地球方向偏移了2千米。同样,在这一侧其地壳也较薄。 月球表面有两种主要地形:巨大的环形山与古老的高原和相对平滑与年轻的maria。maria地形(覆盖月球表面达16%)是由火山喷出的炽热的熔岩冲蚀出的。大部分的表面是由灰土层尘埃与流星撞击的石头碎片覆盖。出于未知的理由,maria地形集中于靠近于地球的一面。 大多数靠近地球的环形山,火山由科学历史上的著名的称谓命名,如第谷,哥白尼和托勒密。背面的则多用近代的命名,如阿波罗,加加林和Korolev(因为第一张照片由月球3号拍到,所以具有显而易见的俄罗斯偏向)。另外,类似于近地区,月球背面也有巨形环形山South Pole-Aitken,直径2250千米,深12千米,使它成为太阳系最大的撞击盆地,并在西侧形成了山中山,成了太阳系中重环山的典型。(从地球上看;左侧图的正中)。 阿波罗号和月球号计划带回了一块重382千克的石头样本。这些提供给了我们有关月球的详细知识。它们具有特别的价值,在月球上着陆后的廿年,科学家们还是在这快最期的样本上做研究。 月球表面上的绝大多数石头看来都有30到46亿岁,这与地球上的超过30亿岁的极稀少的石头有偶然的巧合。这样,月球就提供了太阳系早期历史的在地球上无法找到的证据。 根据早先的对阿波罗样本的研究,有关月球的起源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种理论:co-accretion同生说,主张地球与月球同时形成于太阳星云;fission分裂说,主张月球是由地球上分裂出去; capture捕捉说,主张月球形成于其他地方,后来为地球所捕捉。这些理论证据都不足,但是来自月亮石头的最新和最详细的信息引出了impact撞击说:地球曾被一个大物体(相当于火星大小甚至更大)撞击,月球则是由喷射出的部份形成。不断又有新信息被发现,但撞击说如今被广泛接受。 月球并没有全球性磁场,但是它的一些表面石头存有剩余的吸引力,表明月球早期曾有过全球性磁场。 由于没有大气和磁场,月球表面赤裸裸地遭受太阳风的攻击。在它剩余的40余亿年光阴里,大量来自太阳风的氢离子将植入其表面。由阿波罗返回的样本证明了它对研究太阳风的价值。月球上的氢可能在未来当作燃料

关于宇宙的作文500字每天在我身体里,总有许多事发生,有时是星球爆炸了,有时是哪儿又多了个黑洞,有时是那儿又产生了新生命!没错,我就是无边无际的宇宙。以前,是一个渺小的星球,爆炸了。在那一片混沌间,产生了我。我无限膨胀,没有东西能阻挡我的吞噬,我也是初始的黑洞。如今,在我身体里每天都有许多事,就比如那如同可爱的小女孩一样的地球吧,不久前,地球上有一种狂暴的生物,叫恐龙,它们的破坏力太大了,这种摧枯拉朽的力量把地球糟蹋得面目全非,地球向我求助。我气坏了,直接一颗半径为3367千米的小行星飞过去,灭绝了恐龙这种生命,却造就了人类的崛起。可是,我最近又接到了地球的求助,我疑惑不解,人类这渺小的生物,我打打喷嚏,或吹一口气,都能轻易杀死这小生命,他们何以毁灭地球?但是,我低估了这些小生命的破坏力,他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东西,还有工业烟尘,把臭氧层毁坏,把河水弄浑,把森林伐光……我又是怒从心头起,想再灭绝人类。地球却向我求情了,她说:“人类已经知错了,他们开始保护我了,你能恢复我的原貌吗?”我说:“不是我不帮,人类得自食其果,我帮不了。”说完我又去另一个星系去解决纠纷了,同时,我让火星密切关注地球动态,一旦地球有什么伤害就得秘密报告我。火星一开始还不太情愿,可当我对它允诺当它对地球照顾的很好,我就赐予它生命时,它很高兴地接受了任务,所以它现在和地球是邻居关系。还有,人类们,你们一旦再毁坏地球,你们会自取灭亡的。

天体物理学论文研究小行星

天文学家近日发现,离太阳系很近的波江座ε(Epsilon Eridani)系统拥有由两个岩石小行星带和一个外层冰带构成的三重环带系统。其中,靠内的小行星带与太阳系中的十分相似,相比之下,靠外的小行星带中的质量要大20倍。此外,新的发现或许意味着,还有人类未发现的行星在限制和塑造着它们。相关论文将发表在2009年1月10日的《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 尽管比太阳略小、略冷,但波江座ε这颗恒星还是与太阳十分相像,它也是为数不多的距离太阳系很近(排名第九)且拥有行星的恒星。波江座ε与地球的距离约为5光年,用裸眼就能看到。不过,该恒星比太阳年轻不少,大概年龄为5亿年(太阳约为46亿年)。 在可比较的年代范围内,波江座ε及其行星系统表现出了与太阳系惊人的相似性。论文合著者、美国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的Massimo Marengo说,“研究波江座ε就像通过一台时间机器看我们太阳系年轻的时候。”论文通讯作者、地外文明搜寻(SETI)研究所的Dana Backman也认为,“该系统看起来或许很像生命最初在地球上扎根时的太阳系。” 太阳系在火星与木星之间有岩石小行星带,它距离太阳约3个天文单位(AU,1天文单位为日地间平均距离),总质量约为月球的1/20。在最新研究中,利用NASA施皮策空间望远镜,研究小组发现,在距离波江座ε约3AU的地方,也存在一个同样的小行星带。此外,在距该恒星20AU的地方还有一个小行星带,它的质量与月球相当。 此前天文学家发现,与太阳系最外层的库珀带类似,距波江座ε约35至100AU的范围内延伸着冰带物质,不过其质量约为库珀带的100倍。 理论学家推测,当太阳在5亿岁时,它的库珀带应该与波江座ε现在的冰带看起来很像。而从那时开始,绝大部分的库珀带物质流失出去,一部分摆脱太阳系,另一部分则在约39亿年前的“后重轰炸期”(Late Heavy Bombardment)事件下,投入了太阳系内部行星的怀抱。研究人员认为,波江座ε未来也有望经历类似的“大清理”。Marengo表示,“由于该系统与年轻的太阳系非常像,因此可以猜想它也会有相似的演化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施皮策发回的数据显示,围绕着波江座ε的三个环带间存在间隙。最佳的解释就是存在一些未知的行星,通过引力在限制和塑造它们,正如土星的卫星约束着土星环一样。 Marengo说,“行星是解释我们发现的东西最容易的方式。”研究人员预测,质量介于海王星和木星间的三颗行星可以完美的吻合最新观测结果。此前的研究已经侦测出了最内部环带附近的候选行星。不过,最新研究排除了当时关于其高椭圆轨道的推测,因为如果是这样的话,这颗行星的引力破裂(gravitational disruption)将清除新发现的靠内小行星带。 研究人员认为,第二颗行星应该隐藏在靠外的小行星带附近,而第三颗应该在波江座ε冰带的靠近内边缘,也就是大约35AU的地方。未来的研究将验证这些推测,并且揭开人类目前未见的世界。(科学网 任霄鹏/编译)

浩瀚的宇宙魅力无穷,它吸引着无数的科学志士为之求索探秘。千百年来,人们为了认识天体和宇宙的奥秘,不屈不挠地探求着。伟大的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有一句名言:“人类的天职是勇于探索”,中国古代诗人屈原说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可见探索天文知识是人类永恒的科学主题。 天文学是人类运用所掌握的最新的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知识以及最尖端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宇宙中的恒星、行星、星系以及其它像黑洞等天文现象进行专业研究的一门科学它是一门集人类智慧之大成的综合系统。 天文学主要研究天体的分布、运动、位置、状态、结构、组成、性质及起源和演化。 随着天文学的发展,人类的探测范围由目测的太阳、月球、天空中的星星到达了距地球约100亿光年的距离,根据尺度和规模,天文学的研究对象可以分为:行星层次,恒星层次以及整个宇宙。 天文学的一个重大课题是各类天体的起源和演化。天文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随时同许多邻近科学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天文观测手段的每一次发展,又都给应用科学带来了有益的东西。 天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对于人类的自然观有很大的影响。古代的天文学家通过观测太阳、月球和其他一些天体及天象,确定了时间、方向和历法。这也是天体测量学的开端。如果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6千年了。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是真的。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正在不断的进步,而且人类的目标就是移居其它星球,所以我觉得这是真的。

行星科学杂志

a href="%CA%CA%BA%CF%C8%CB%C0%E0%BE%D3%D7%A1%B5%C4%D0%C7%C7%F2&tn=news&from=news&ie=gb2312&bs=%D0%C7%C7%F2&sr=0&cl=2&rn=20&ct=0" target="_blank">%CA%CA%BA%CF%C8%CB%C0%E0%BE%D3%D7%A1%B5%C4%D0%C7%C7%F2&tn=news&from=news&ie=gb2312&bs=%D0%C7%C7%F2&sr=0&cl=2&rn=20&ct=0 有你找的吧!科报网伦敦、北京4月25日综合电 一个由瑞士、法国和葡萄牙的天文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今天宣布,他们利用欧洲南方天文台设在智利的天文望远镜,首次发现了一个可能适合人类居住的新行星,该新行星的气温与地球相似,而且可能有水。该发现是人类探寻宇宙生命研究中的一个重大里程碑。 新发现的行星编号为“吉利斯581c”,位于离地球不远的天秤座,质量是地球的5倍,大小是地球的5倍。它围绕距地球大约5光年的编号为“吉利斯581”的红矮星旋转,它距该红矮星的距离大约为地球距太阳距离的14分之一。由于红矮星比太阳小得多、暗得多,也冷得多,科学家推测,这颗新行星的平均温度大约在0摄氏度至40摄氏度左右。在这种温度条件下,水可以保持液体状态,也比较适合生命生存。 到目前为止,天文学家已发现大约200颗地外行星,不过由于这些行星的温度或者太高,或者太低,或者行星质量过大,均不适合人类居住。 发现地外行星十分困难,科学家可以通过观察是否存在重力使母星的轨道发生偏差,来发现一些看不到的行星;也可以通过光谱分析,观察由于恒星自转所导致的光谱变化来发现行星。 这颗新发现的类地行星是由日内瓦天文台斯蒂芬·乌德拉领导的研究小组,利用位于智利拉斯拉的6米太空望远镜和高精度径向速度行星搜寻光谱仪发现的。 科学家推测,吉利斯581红矮星有三颗行星围绕其旋转,距其最近的一颗为吉利斯581b,温度较高,体积约为地球的15倍,公转周期为4天。第二颗就是这颗类地行星581c,公转周期为13天。第三颗行星为吉利斯581d,温度较低,体积约为地球的15倍,公转周期为84天。 参与研究的米歇尔·梅耶表示,目前科学家对该类地行星的温度范围的估测还不十分精确,目前尚不知道新行星表面是乱石遍地,还是冰水交融。小组专家认为,新行星应该也有大气层,不过,大气层里到底有些什么尚是个谜。如果大气层太厚的话,新行星的气温也会升高。 这颗类地行星的发现,再次激发起科学家探索地外生命的热情。美国哈佛史密斯天文中心的戴维表示,如果一个行星是与地球相类似的岩石星球,它的表面就可能存在水,也可能存在生命。甚至有人设想,由于太阳存在了大约50亿年,已经“人到中年”,太阳今后可能会变成红巨星,届时地球的温度将变得越来越高,将不再适合人类居住,而这种围绕红矮星旋转的行星将成为50亿年后人类的避难所。 但科学家也表示,这种几率应当很小,虽然这颗类地行星的母星属于距太阳最近的100颗恒星之列,但即使利用目前人类制造的最快宇宙飞船,也需要50亿年才能将人类带到目的地。尽管如此,根据这颗类地行星的温度条件及其距离地球的距离,无疑它将成为人类探索太空及搜寻外星生命的重要目标。 科研小组已将这一发现提交给《天文学与天体学》杂志。

在类地行星上存在大量甲烷的情况有两种:一是火山喷发,另一个就是生命存在。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甲烷和二氧化碳的比例分析出是否存在生命。我们知道一开始的地球也是没有氧气的,直到厌氧生物藻类出现,才产生了氧气。在这之前地球上就已经有生物存在了。所以分析甲烷的比例可以更准确的分析类地行星上是否出现了生物。

因为甲烷是原始物种最开始吸收的物质,所以说寻找甲烷的存在,很多时候可以证实是否那里有生命存在,能否适合人类居住。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行星科学期刊

土星的光环,一些石头渣子,冰块,冰块里面混有石头渣子组成。木星有,海王星,天王星都有。地球质量太小,无法吸引那些星际碎片成环

伽利略 ,威廉·赫歇尔 ,第谷·布拉赫, 郑永春,开普勒 都是非常有名的科学家,为这个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地球,很重要。

摘抄自百度百科:地球物理学领域的知名国际性期刊有美国的《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和《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德国的《地球物理学年鉴》和日本的《地球,行星和宇宙空间》等。

行星地球论文

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漫谈地球 一、 地球的宇宙环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指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环境,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理解。宏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天体系统中所处的位置,即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微观层面上是指地球在太阳系中所处的位置。在无限的宇宙空间中,地球只不过是沧海之一粟,它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中。 二、 地球的特点 1、 自身构成特点 (1) 内部构造: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在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形成包层,这就是地球大气层。 (2) 运动周期:地球就像一只陀螺,沿着自转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着。她的自转周期为23小时56分4秒,约等于24小时。 同时,地球还围绕太阳公转,她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轨道的半长径达到149,597,870公里。 公转一周要25天,为一年。 2、 普通性与特殊性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从质量、体积、运动等方面看,地球只是其中的普通一员,但是,存在生命尤其是高级智慧生命又使地球成为太阳系中特殊的一员。 (1) 普通性 地球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地球在太阳系中并不居显著的地位,但由于人类定居和生活在地球上,因此对它不得不寻求深入的了解。 它是行星地球, 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地球是第3个行星,它与太阳的平均距离是496亿千米,这个距离叫做一个天文单位。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地球的质量、体积、平均密度和公转、自转运动,与其它行星相比,尤其与类地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按八大行星离太阳的距离来说,地球处于第三位;按质量和体积比较,地球都处于第五位。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速度,在八大行星中,既不是最快,也不是最慢,其平均密度与其它类地行星也差不多所以,从这些方面看,地球确是一颗普通行星。 (2) 特殊性 自身条件:地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由于地球在太阳系中是唯一具有水圈和生物圈的行星,其大气圈也是独特的。它具备了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充足的水分,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份,适宜的太阳光照和温度范围等,在地球上产生了目前所知道的唯一的高级智慧生命——人类。从这种意义上说,地球是宇宙中一颗特殊的行星。 外部环境: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看,主要有以下两个有利条件:(1)太阳在过去50亿年中没有明显的变化,并还将保持这种状态达50亿年之久,这就使地球有稳定的光照条件,生命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没有被中断。(2)太阳系的各大行星和大多数小行星都以近似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运动,不仅公转方向一致,而且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所以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之中。 三、 地球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家园 它是美丽的。我们要爱护她,保护她。

1、搜一下家乡在北纬多少度至多少度之间,东经多少度至多少度之间2、描绘一下家乡的地貌(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是否有河流经过,含沙量大不大,位于那个气温带(亚寒带、温带、亚热带、热带),什么气候类型,季风影响是否强烈,季风风向,降水量3、植被覆盖情况,工业分布状况,是否常发泥石流、洪涝灾害,是否有酸雨4、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当地人口增长处于哪个增长阶段5、经济来源的变化(比如从农业转变为手工业),经济增长情况6、当地的生活习俗、特色建筑、著名小吃、娱乐项目照着一条条的写就可以了写这个不用着急,照着课本,很好编的

  • 索引序列
  • 行星科学小论文
  • 天体物理学论文研究小行星
  • 行星科学杂志
  • 行星科学期刊
  • 行星地球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