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生物学英文文献读后感

生物学英文文献读后感

发布时间:

生物学英文文献读后感

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素质教育及其启示作者:未知 来源: 一、美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美国重视科学素质培养始于60年代初,到90年代提出2061计划更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教育的目标。就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教育而言,60年代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态度和技能,教材中的体现是增加大量的实验活动,把科学方法的学习放在首位。如《生命科学的概念与挑战》,第一单元为“科学方法与技能”,讲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生命科学、什么是科学技能、什么是科学方法、什么是科学实验、什么是测量系统、你如何用测量系统进行测量、显微镜是什么、显微镜的结构。在整套教材每一章后面都有与科学研究有关的内容,它们是:生命科学生涯、科学联系、科学研究人员、科学与社会、(学校)活动、科学回顾、课下活动。 又如《生命科学的焦点》,它也将“科学方法”作为独立的一章,介绍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原理,并将相应的训练体现于教材中心。[1]其对科学方法训练的目的要求为: 使学生了解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步骤,包括: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接受或摒弃假说——得出并报告结果。 使学生掌握应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所需要的一系列过程技能。其中基本的过程技能有:观察、分类、推论、交流、认识和利用空间关系、测量、应用数学方法;复杂的过程技能有:解释资料、形成假说、分解和控制变量、实验、构建模型、形成操作性定义。[2] 美国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及技能教育,科学方法的训练内容也比较全面。2061计划中指出:各种科学领域中知识的探索和技术的应用都随着时间的发展和新设备的出现而不断变化,但各种科学探索的过程是相似的,科学研究都需要有证据、可以进行操作的假设、逻辑及理论上的分析、得出并解释理论结果、努力识别和避免偏见。[3] 因此,美国更注重行为教育而非单纯的理论学习。例如,对喝生水会引起疾病问题的学习,教师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生水里有细菌、不卫生,而是让学生对生水进行卫生检查、测定,并提供多种有关的数据和材料,然后由学生分析自己的研究结果和材料,回答为什么不能喝生水。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这些简单的科学研究过程,学习和应用科学方法,并懂得了如何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正是美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和素质的体现。 此外,通过了解生命科学的发展历程和进展、了解科学家的工作、回顾科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学生也可从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思维过程,并学习科学家坚韧不拔、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的联系及科学的本质。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设计和结果,要求学生各自报告结果、开展讨论、各抒己见、大胆怀疑,体现了科学态度的培养,并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二、英国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态度教育 与美国相同,英国也是在科学教育中重视科学方法训练和科学态度培养的国家。在60年代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英国推出的纳菲尔德生物学就具有此明显的特点。如它的教师指导书中指出:要训练学生进行科学研究计划的方法、提出问题、设计实验(特别是应用对照);使学生懂得生物学不仅建立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怀疑、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及互相交流的基础上。[4] 在教材的编写上也体现了这种要求。如《生物学引论》[5]即是其中一套教材, 其中充满了科学研究的气氛。 将“探究—发现”教学理论引入教材 教材在编写方式上注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每章教材的开始总是以谈话式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欲望。然后,指出观察、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这样的结构反复出现,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自己获取有关的知识。例如,第四章“生命是如何开始的”,连续让学生进行如下活动:观察煮熟的鸡卵、观察生鸡卵、观察开始孵化了的鸡卵,在暖房参加鸡卵孵化的管理工作。随着这些活动的逐步进行,学生的知识逐渐增加,最后达到对鸡卵的结构、受精卵的产生、鸡的个体发育等知识的学习。在一些不易安排学生活动的地方,教材采取对可能进行的活动、可能发生的现象等进行描述的方式,提供学习的背景知识,然后提出问题。所以整套教材没有纯粹的学术知识的介绍,而是提供了引导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材料。 重视科学方法的教育 首先,教材用两章的篇幅将研究生物的方式、方法交给学生,这里包括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步骤和方法。第一章“研究生物”分为以下几部分:(1)研究什么。介绍了一些常见的生命现象, 及我们可以在哪发现生物体;(2)你发现了什么。 使用放大镜分类鉴别所观察的生物体。给出近30种动物的图画,让学生按这些动物进行观察,并试着进行分类;(3)从其它方面研究生物。观察动物的结构,研究动物的运动,寻找动物活动的证据;(4)观察研究动物的各种行为。 这里以研究动物为例,介绍了两种研究方法:观察法、分类法。提示了科学研究应从问题开始,首先应明确研究什么,接下来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使学生明白研究内容及相应方法。第二章介绍了测量、记录、数据处理、分析等方法,学生练习列表、填表、绘图表等技能。 其次,将观察、实验有机地融入课文中。课文的编排是按提出问题、实验活动,再提出问题,再实验的方式,处处闪烁着科学研究的火花。 第三,每章后都提供与本章内容有关的背景材料,介绍有关的科学发现过程,这是可供学生阅读的学习材料。在这些资料中,包括了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更重要的是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这些思维过程正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思维过程。 不难想象,教材的这种编写方式,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学生能力是极为有利的。 80年代中期以来,英国政府开始制订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其科学课程中主要关注的是科学方法、科学意识、科学与社会的联系教育,对于概念学习的要求层次并不高,对于科学方法训练的要求比较全面。如1995年的《国家科学课程》中对11~14岁学生的实验与调查能力要求是:设计实验过程;收集证据资料;分析资料并得出结论;认识所获资料中的优点与不足。[6]北方考试与评价委员会制定的1998 年《生物学》教学大纲中有关的评价目标为:在进行实验和调查活动中,学生能设计活动程序,用正确而系统的方法进行测量、观察、分析和评价资料,并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联系;交流科学观察的结果和思想,用一系列科技术语及恰当的科学和数学方法进行讨论;评价有关的科学信息,并从中作出有见解的判断。[7] 可见,英国的生物学课程不仅重视系统的科学方法的训练,还将设计实验及科研过程纳入教学要求,要获得中学普通证书,学生还必须具备进行科学交流及评价的能力、应用数学知识解释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勇于并能够提出独到见解。这些要求将科学方法教育与科学品质培养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科学教育在重视训练科学方法的同时,重视科学态度教育。如实事求是、独立思维的科学态度;加强学生的集体精神与合作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与生活的联系;等等。如初中的科学教学目标中规定,在一系列探索活动中鼓励学生进行合作;鼓励学生在成员不同的各种小组中活动,发挥各种作用,包括领导作用,小组可以由两人组成到由全班学生组成;鼓励学生自省他们对小组活动有何贡献并发展合作精神及集体工作能力。教学目标还规定,鼓励学生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认识并报告在活动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和不准确的根源,识别异常结果并在可能时予以考虑;鼓励他们意识到他们探索活动的局限性,从而知道并非所有的探索活动都能获得保险的、“正确的”解答。 三、对我们的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美英中学生物课程教材中的科学方法及科学态度教育,在以下方面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全面而完善的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的认识与训练。使学生认识、经历科学研究的过程,并训练其使用有关的具体方法完成每一步骤,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思维方式和操作方式。我国中学生物教材中,在体现科学方法训练方面还不够全面,主要是简单的具体方法训练,如观察、分类、实验等,对于如何发现并提出问题、形成假说、设计实验、模型化、给出定义等则没有体现或体现不够充分。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造力是科学素质之冠上的一颗明珠,科学方法教育的成功导致创造力的提高。英国生物课程中对于实验设计能力的要求,美国生物教材中大量的学生“课下活动”,这都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表现。另外,他们都注重鼓励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畅述自己的观点。这种求新、求异的精神,是创造性人才不可缺少的素质,这一点在我国的文化及教育中是极其薄弱的,甚至是被压抑的,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应在这方面勇于革新和突破。 多渠道的信息交流能力训练和集体协作精神教育。信息的获取与交流将是信息时代公民的生命,与他人的友好合作是信息时代发展的重要基础,美英的科学教育都看到了这一点。如他们都提倡学生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既要进行语言交流,还要写出各自的研究报告进行书面交流;要求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美国2061计划关于“科学的思维”中专门提出交流技能,要求从一般阅读到能清楚地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阐述基本观点、指示和信息;用表格和简图组织信息,绘制草图;阅读和理解大众媒体中出现的科技新闻。我国的教育往往把交流能力的训练归于语言课、把集体精神的培养归于思想品德课,这种泾渭分明的划分是无益的。我们的生物课程教材改革,应打破这种框架的束缚,在提高学生的交流能力上有所加强,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上有所体现。 注重科学史教育。美英教材中都有大量的科学史料,以期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正如美国的2061计划所说,科学训练的详细知识本身即是一系列有说服力的世界观。2061计划还指出:科学素质包括按照文化和智慧的发展史来看待科学探索。它包括知道科学世界观来源于长期积累下来的许多小发现和认识世界的方法的迅速改革;了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及我们的文化传统是非常有益的;懂得一些被证实了的重要思想,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事物的产生原理是非常有用的。我国的生物教材改革在此方面有所改观,但只是出现于阅读材料中极少量的内容,阅读材料应去掉一般性科普知识介绍,加强生物学发展史、生物学家生平、生物学知识与社会、生物学知识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介绍。

Acta Biologica Hungarica 2014-12-01 Regulation of auxin, abscisic acid and salicylic acid levels by ascorbate application under heat stress in sensitive and tolerant maize Burcu Seckin Dinler, Emel Demir, Yasemin Ozdener KompePMID 25475985 Abstract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effect of ascorbic acid (5 mM) on some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and three hormones (auxin, abscisic acid, salicylic acid) was determined under heat stress (40 °C) in maize tolerant (MAY 69) and sensitive SHEMAL (SH) at 0 h, 4 h and 8 Heat stress reduced total chlorophyll content (CHL), relative water content (RWC) and stomatal conductance (gs) in SH but did not lead to changes in MAY 69 at 4 h and 8 However, pretreatment with ascorbic acid increased (CHL), (RWC) and (gs) in SH under heat stress while it reduced MDA content significantly in both We also observed that heat stress led to a reduction in SA level but increased ABA and IAA levels in SH, whereas it increased SA and IAA levels but did not change ABA level in MAY 69 at 4 Furthermore, in SH, ASC application under heat stress increased SA level and decreased IAA and ABA levels at 4 h, but it had no effect on SA and ABA at 8

答。所谓“感”,可以是从书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书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读书而引起的对社会上某些丑恶现象的抨击、讽刺。读后感的表达方式灵活多样,基本属于议论范畴,但写法不同于一般议论文,因为它必须是在读后的基础上发感想。“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如果是走马观花地读,囫囵吞枣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了解,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英语文献读后感

你自己写比较好,,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相信自己

一、读后感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文体,就是在你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出你的感受来第一部分:由读而引出感这一部分就象一个帽子或引子一样,交代清楚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想这一部分一般来说要简明、开门见山,不要饶圈子只要概括性说出感受就可以了第二部分:具体的感受过程写法应采用边叙边议的方法,叙就是叙述所看的书报的感人的情节,议就是抒发我们的感受要有层次有顺序把感一步一步推向顶点叙述时要简述,抓住要点,不要抄原文议论要真实得体,这样才能感人这其实就是议论文的论述部分第三部分:把感受落实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感的目的就是要指导我们的实际行动,要不感就没有意义了这一部分就是要把感受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把感受落到实处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所作所为同书报感动自己的人或事比较,找出差别,提出改进的方法或建议二、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1)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亮明基本观点(3)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 (4)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

读书笔记的话,一般90抄一下豪瑟好就应该就可以了,外文的文献

这时翻译: 最受欢迎的奥斯汀卷《傲慢与偏见》的主题,以一种温和的爱情和婚姻的幽默的表现手法。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她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所描绘的几个年轻女性的婚姻不同的血统,经济地位和视野的知识。简单介绍了大量的关于生命的是什么。整本书的机智,以及盛产女作家洞察力和这种倾向和意图无法逃避的生活圈子,揭示她,她的一些观点世间的生活。 The most popular among the Austen's volumes is Pride and Prejudice that takes the theme of love and marriage in a mildly humorous way of As a female writer, she shows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 marriage by depicting several young women of different descent, economic position and horizon of A simple theme introduces a great deal of what is about The whole book teems with authoress' wit and And this inclination and intention cannot escape from the reach of her living circle and reveal some of her points about worldly 傲慢与偏见的读后感检举 回答人的补充 2009-08-12 18:39 Do not know this how many times is read this article the Taoist Stan ding, hate BoXiHe, JiChuan small They enjoy the scroll, impressive-looking, sculpture, painting, however, made a hole in the full antiquities, has never again belongs to C China's high, only buy mini The monk tower in writing technique is very excellent, ironically, irony, express feelings PenBo Another group to dunhuang documents into We should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读这篇《道士塔》了。,;恨斯坦丁、伯希和、吉川小一郎……他们尽情地、冠冕堂皇地把书卷、画像、雕塑掠走、但无论如何,那满满实实的一洞古物,已绝不再全属中国了。属于中国的,只有高价买回的微缩胶卷。 《道士塔》在写作手法上也极为优秀,讽刺、反语恰到好处,抒发感情时喷薄有力。还有一群为了敦煌文献倾入一生心血的专家。 我们应该反思

生物论文读后感

《昆虫记》读后感 看了《昆虫记》后,这本书使我十分着迷, 原来昆虫世界有这么多的奥秘,我知道了:凌晨,蝉是怎样脱壳;屎壳螂是如何滚粪球的;蚂蚁是怎样去吃蚜虫的分泌物。还弄清了:“螟蛉之子”是错误的,蜂抓青虫不是当成自己的儿子养,而是为自己的后代安排食物。 第一次读《昆虫记》,不知怎么的它就吸引了我。这是一部描述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平实的文字,清新自然;幽默的叙述,惹人捧腹……人性化的虫子们翩然登场,多么奇异、有趣的故事啊!法布尔的《昆虫记》,让我没有梦幻感,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觉到放大镜、潮湿、星辰,还有虫子气味的存在,仿佛置身于现场一样。被我忽视太久了的昆虫的身影,及它们嚣张的鸣叫,一下子聚拢过来,我屏住呼吸,然后,凭它们穿透了我心灵的幽暗。是法布尔,让我看到了昆虫跟我们人类在生与死,劳动与掠夺等许多问题上都有着惊人的相似。《昆虫记》不是作家创造出来的世界,它不同于小说,它们是最基本的事实!是法布尔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夜,是独自的,安静的,几乎与世隔绝的寂寞与艰辛。我仰起了头,这一刻,我非常想仰起我的头,像仰望星空一样,来对待昆虫们存在的奥秘。它使我第一次进入了一个生动的昆虫世界。 于是,我接着往下看《昆虫记》。 接着往下看,《昆虫记》是一个个有趣的故事:“螳螂是一种十分凶残的动物,然而在它刚刚拥有生命的初期,也会牺牲在个头儿最小的蚂蚁的魔爪下。”蜘蛛织网,“即使用了圆规、尺子之类的工具,也没有一个设计家能画出一个比这更规范的网来”, 丰富的故事情节使我浮想联翩。 看着看着,这些虫子们渐渐地清晰起来,我思考着:如果我们保护环境,不污染环境,这些虫子是不是还会在呢?现在的环境恶化,又是不是在以后还会有呢?我仔细地想着这彼此之间的关系,这一次的阅读,《昆虫记》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门。 当我继续阅读《昆虫记》时,我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我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高鼻蜂毒针的作用时间与效果,萤的捕食过程,捕蝇蜂处理猎物的方法,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设计下一次。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我感觉到了 “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昆虫学家法布尔以人性关照虫性,千辛万苦写出传世巨著《昆虫记》,为人间留下一座富含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散文宝藏。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在作者的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他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多么可爱的小生灵!难怪鲁迅把《昆虫记》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我叹服法布尔为探索大自然付出的精神,让我感受到了昆虫与环境息息相关,又让我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细微的观察。《昆虫记》让我眼界开阔了,看待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理解问题的深度也将超越以往。我觉得 《昆虫记》是值得一生阅读的好书, 我想无论是谁,只要认真地阅读一下 《昆虫记》,读出滋味,读出感想,一定可以知道得更多。

去“携手论文网”看看,那里有很多的文章,也许有你要的。

你从网上查几篇,拼凑一下,把名字改成你自己的就可以了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英文

科学的研究是无止境的,我们只要研究下去,历史就会永远存在。永远走在科技先进的前端。

医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的发展历史得到的启示就是医学越来越进步了,人类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啦,越来越难治啦!

第一章 绪论  第1 节 医学免疫学概述……………………1  一、免疫的概念与功能…………………1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2  三、免疫应答的类型和作用特点………4  四、免疫性疾病…………………………5  五、免疫学的应用………………………5第2 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和重要成就………6  一、传统免疫学时期 (18 世纪~20 世纪初)……………6  二、近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初~20 世纪50 年代)……8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20 世纪60 年代初~21 世纪初)…9  四、获得诺贝尔医学与生理学奖的 免疫学家及其贡献………………10  五、21 世纪免疫学发展趋势…………12第二章 抗原  第1 节 抗原的特异性……………………13  一、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分子结构基础——抗原表位……13  二、抗原表位的分类…………………15  三、半抗原-载体效应………………16  四、共同抗原与交叉反应……………16第2 节 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17  一、抗原的异物性……………………17  二、抗原的理化特性…………………18  三、宿主的特性………………………19  四、抗原进入机体的方式……………19  五、佐剂的应用………………………20第3 节 抗原的种类及医学意义…………20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是否需要Th 细胞参与进行分类……………20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进行分类……………………………21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进行分类……………21  四、其他分类……………………………22第4 节 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22  一、超抗原………………………………22  二、丝裂原………………………………23  三、佐剂…………………………………23第三章 免疫球蛋白  第1 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5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25  二、免疫球蛋白的辅助成分…………27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28第2 节 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29第3 节 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31  一、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的生物学功能………………………31  二、免疫球蛋白恒定区的生物学功能………………………31  第4 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和功能…………………………33  一、IgG …………………………………34  二、IgM …………………………………35  三、IgA …………………………………35  四、IgD …………………………………36  五、IgE …………………………………36第5 节 人工制备抗体与应用……………36  一、多克隆抗体………………………37  二、单克隆抗体………………………37  三、基因工程抗体……………………38第四章 补体系统  第1 节 补体系统概述……………………40  一、补体系统的命名…………………40  二、补体系统的组成…………………40  三、补体系统的生物合成和 理化性质……………………………41第2 节 补体系统的激活…………………41  一、甘露糖结合凝集素途径的激活过程……………………………41  二、旁路途径的激活过程……………44  三、经典途径的激活过程……………45  四、补体系统三条激活途径的比较……46第3 节 补体系统活化的调节……………47  一、自身衰变调节……………………48  二、血浆中补体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  三、膜结合调节蛋白及其主要作用…48第4 节 补体系统的主要生物学作用………49  一、溶菌和细胞溶解作用……………49  二、调理作用……………………………50  三、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50  四、炎症介质作用……………………50  五、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51第5 节 补体系统异常与疾病……………51  一、补体的遗传性缺陷………………51  二、补体含量的改变…………………52第五章 细胞因子  第1 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53  一、白细胞介素………………………53  二、干扰素………………………………55  三、肿瘤坏死因子……………………55  四、集落刺激因子……………………56  五、趋化因子……………………………56  六、生长因子……………………………57  七、其他细胞因子……………………58第2 节 细胞因子受体……………………58  一、细胞因子受体的种类……………58  二、细胞因子受体的特性……………59  三、可溶性细胞因子受体……………59第3 节 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60  一、细胞因子的理化特性……………60  二、细胞因子的产生和分泌特点……60  三、细胞因子的作用特点……………61第4 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62  一、参与固有免疫和炎症反应………62  二、参与适应性免疫和免疫调节……62  三、刺激造血细胞的增殖与分化……63  四、诱导细胞凋亡和直接杀伤靶细胞………………………63  五、促进创伤的修复…………………63  六、参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63第5 节 细胞因子与临床…………………64  一、细胞因子异常与临床疾病………64  二、细胞因子与临床疾病的治疗……64第六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与黏附分子  第1 节 白细胞分化抗原…………………66  一、参与T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6  二、参与B 细胞识别抗原与活化的主要CD 分子……………67  三、参与免疫效应的主要CD 分子…68第2 节 黏附分子……………………………69  一、黏附分子共同特性………………69  二、黏附分子的种类…………………69  三、黏附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72第3 节 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74  一、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免疫缺陷病……………………74  二、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自身免疫性疾病………………74  三、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移植排斥………………………75  四、CD 和黏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与肿瘤………………………………75第七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的抗原系统  第1 节 HLA 复合体及其产物……………76  一、HLA-Ⅰ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二、HLA-Ⅱ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7  三、HLA-Ⅲ类基因及其编码的分子………………………78第2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及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8  一、HLA-Ⅰ类分子的结构……………78  二、HLA-Ⅱ类分子的结构……………79  三、HLA 分子与抗原肽的相互作用……………………………79第3 节 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和功能…………………………81  一、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分布…………………………………81  二、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表达特点……………………………81  三、HLA-Ⅰ类和HLA-Ⅱ类分子的主要生物学功能…………………81第4 节 HLA 复合体的遗传特征………82  一、单倍型遗传………………………82  二、多态性………………………………83  三、连锁不平衡………………………83第5 节 HLA 在医学上的意义……………84  一、HLA 与同种器官移植的关系……84  二、HLA 与输血反应的关系…………84  三、HLA 与疾病的相关性……………84  四、HLA 异常表达与疾病的关系……84  五、HLA 与法医学和亲子 鉴定的关系………………………85第八章 免疫器官和组织  第1 节 中枢免疫器官……………………86  一、骨髓…………………………………86  二、胸腺…………………………………91第2 节 外周免疫器官……………………95  一、淋巴结………………………………95  二、脾脏…………………………………96  三、皮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97第3 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98  一、淋巴细胞归巢……………………98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及其生物学意义………………………98第4 节 免疫赦免组织……………………98  一、眼……………………………………99  二、脑组织………………………………99  三、睾丸…………………………………99  四、哺乳动物的胚胎…………………99第九章 固有免疫系统及其应答  第1 节 组织屏障及其作用………………100  一、皮肤黏膜及其附属成分的屏障作用……………………………100  二、体内屏障……………………………100第2 节 固有免疫细胞……………………101  一、吞噬细胞……………………………101  二、树突状细胞………………………104  三、自然杀伤细胞……………………105  四、具有固有免疫特性的T 细胞和B 细胞…………………108  五、其他固有免疫细胞………………109第3 节 体液中固有免疫分子及其作用……………………………110第4 节 固有免疫应答……………………110  一、固有免疫细胞的识别机制………111  二、固有免疫应答作用时相…………112  三、固有免疫应答的特点……………112  四、细胞自噬与固有免疫应答………113  五、固有免疫应答与适应性 免疫应答的关系…………………114第十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第1 节 抗原提呈细胞……………………115  一、树突状细胞………………………115  二、单核-巨噬细胞…………………117  三、B 细胞………………………………117第2 节 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117  一、MHC-Ⅱ类分子提呈外源性抗原………………………117  二、MHC-Ⅰ类分子提呈内源性抗原………………………118  三、MHC 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120  四、CD1 分子提呈非蛋白类抗原……120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  第1 节 T 细胞………………………………121  一、T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1  二、T 细胞亚群及功能………………125第2 节 B 细胞………………………………129  一、B 细胞表面分子及其作用………129  二、B 细胞亚群…………………………130  三、B 细胞功能…………………………132第十二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  第1 节 适应性免疫应答概述……………133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133  二、适应性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133  三、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134第2 节 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34  一、T 细胞对抗原的识别……………134  二、T 细胞活化、增殖及分化………135  三、T 细胞的效应功能………………141第3 节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142  一、B 细胞对TI 抗原的免疫应答……142  二、B 细胞对TD 抗原的免疫应答……143第4 节 黏膜免疫应答……………………148  一、肠道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的组成…………………………………148  二、肠道黏膜免疫应答………………149  三、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150第十三章 免疫耐受  第1 节免疫耐受的发现和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151  一、天然免疫耐受现象的发现………151  二、在胚胎期人工诱导的免疫耐受实验……………………………151第2 节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和特点…………………………152  一、免疫耐受的细胞学基础…………152  二、T、B 细胞免疫耐受的特点……153第3 节影响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54  一、抗原因素…………………………154  二、机体因素……………………………155第4 节免疫耐受的形成机制……………156  一、胸腺内T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6  二、外周T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7  三、骨髓内B 细胞中枢免疫耐受机制……………………………159  四、外周B 细胞免疫耐受机制………159第5 节研究免疫耐受的意义……………160第十四章 免疫调节  第1 节分子水平的免疫调节……………161  一、抗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二、抗体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1  三、免疫细胞活化/ 抑制受体介导的免疫调节……………………………162  四、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的反馈性调节………………………163第2 节细胞水平的免疫调节……………164  一、抗原提呈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4  二、辅助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三、细胞毒性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四、调节T 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5  五、其他细胞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6  六、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介导的免疫调节……………………………166  七、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对T/B细胞的调节………………………167第3 节整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8  一、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8  二、免疫系统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168第4 节群体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BCR 库和TCR 库多样性与免疫调节……………………………169  二、MHC 多态性与免疫调节………169第5 节基因水平的调节作用……………169  一、MHC 对免疫应答的调节………169  二、非MHC 基因的免疫调节………170第十五章 超敏反应  第1 节Ⅰ型超敏反应……………………171  一、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和细胞………………………171  二、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3  三、临床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4  四、Ⅰ型超敏反应防治原则…………175第2 节Ⅱ型超敏反应……………………176  一、Ⅱ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6  二、临床常见的Ⅱ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77第3 节Ⅲ型超敏反应……………………178  一、Ⅲ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78  二、临床常见的Ⅲ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0第4 节Ⅳ型超敏反应……………………181  一、Ⅳ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181  二、临床常见的Ⅳ型超敏反应性疾病………………………182第5 节各型超敏反应比较及其与疾病的关系…………………………182第十六章 自身免疫性疾病  第1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概述……………184  一、自身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184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分类…………185第2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186  一、遗传因素……………………………186  二、抗原因素……………………………187  三、淋巴细胞方面的因素……………188  四、机体免疫调节机制紊乱…………189第3 节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及其免疫损伤机制……………………189  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189  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损伤机制……………………………190第4 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原则……………………………192第十七章 免疫缺陷病  第1 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194  一、原发性B 细胞缺陷病……………194  二、原发性T 细胞缺陷病……………195  三、联合免疫缺陷病…………………195  四、补体系统缺陷……………………197  五、吞噬细胞缺陷……………………198第2 节获得性免疫缺陷病………………198  一、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主要诱发因素……………………………199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9第3 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203第十八章 移植免疫  第1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类型…………………………204  一、宿主抗移植物反应………………205  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206  三、移植排斥反应的特殊情况………206第2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206  一、介导移植排斥反应的同种异型抗原……………………………207  二、同种异型抗原的识别机制………207  三、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的效应机制……………………………209第3 节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防治…………………………………210  一、供体的选择………………………210  二、移植物和受者的预处理…………210  三、免疫抑制治疗……………………211  四、诱导同种移植耐受………………212  五、移植后的免疫检测………………212第十九章 肿瘤免疫  第1 节肿瘤抗原……………………………213  一、根据肿瘤抗原特异性分类………213  二、根据肿瘤抗原诱发和产生情况分类……………………………215第2 节机体抗肿瘤免疫机制……………216  一、适应性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效应机制……………………………216  二、固有免疫应答介导的抗肿瘤 效应机制……………………………217第3 节肿瘤免疫逃逸机制………………218  一、肿瘤抗原的免疫原性微弱或抗原调变……………………………218  二、肿瘤细胞表面膜分子的异常表达……………………………218  三、肿瘤细胞“抗原覆盖”或“封闭因子”作用…………………219  四、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耐受……………………………219第4 节肿瘤的免疫诊断和治疗…………220  一、肿瘤的免疫诊断…………………220  二、肿瘤的免疫治疗…………………220第二十章 免疫学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1 节抗原或抗体的体外检测…………222  一、抗原-抗体反应的特点…………222  二、抗原-抗体反应的影响因素……223  三、常用抗原-抗体检测技术及其原理……………………………223第2 节免疫细胞及其功能检测…………234  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234  二、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分离………235  三、淋巴细胞功能测定………………236  四、吞噬细胞功能测定………………239第3 节免疫分子基因检测………………240第二十一章 免疫学防治  第1 节免疫预防……………………………241  一、人工主动免疫……………………241  二、人工被动免疫……………………244  三、我国计划免疫……………………245第2 节免疫治疗……………………………246  一、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247  二、分子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8  三、细胞为基础的免疫治疗…………249  四、免疫基因治疗……………………250医学免疫学词汇中英文索引………………251  参考文献………………………………………260

以下是读后感写作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首先,要读好原文。“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文献学读后感

[文献读后感]母亲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发展的关系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探讨了母亲评价与幼儿数学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文献读后感。它通过对不同受教育程度、子女性别的不一样来作为变量,得出结论:母亲对子女数学能力的评价存在明显的高估倾向,而这种倾向与母亲的受教育程度没有太大关系。而且文章还说,适当的高估有利于子女后期数学认知的发展。由此可见,父母对儿童的影响力有多大,读后感《文献读后感》。在日常生活当中,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个导师。你想你的小孩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就必须自己身体力行地做给他看,让他知道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如此才有利于他的成长。不可像有些父母,说的和做的永远不一致。这样,会使小孩产生疑惑,价值观是非观被扰乱,并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在现在的社会中,有太多可以误导小孩子的现象发生了。社会教导孩子要诚实,善良,勇敢,环保。。。。。。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呢?或许我的话题扯远了,但是,每当看到父母教育的孩子的相关报道时,都会联想到现在的中国教育模式。我希望我可以当改变它的那一位,或许力量很微弱,也要发出正能量

_5_dg&ie=gb2312&bs=%D6%DC%EA%CA%BC%F2%BD%E9&sr=&z=&cl=3&f=8&wd=%B6%C1%BA%F3%B8%D0&ct=0

  • 索引序列
  • 生物学英文文献读后感
  • 英语文献读后感
  • 生物论文读后感
  • 免疫学文献读后感英文
  • 文献学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