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1999年11月获湖北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2001年12月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02年11月论文《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的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12月,获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2003年六月,获浙江大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博士论文《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被浙江大学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并参评2004年度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论文《南渡前后岭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奖三等奖。 自1999年起,发表论文有:1、《系统开拓重构——评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江淮论坛》1999年2期。2、《尊词与辨体——宋词独特风貌形成中的一对矛盾因子》《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此文为2000第四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摘录)。3、《宋词分期研究述评》,收入《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4、《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词学思想史——评<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期。5、《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与人文关怀——评余恕诚<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2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与尚永亮先生合写)。6、《花间词情民间风味——刘过情词初探》《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2期。7、《评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6期。8、《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3期。9、《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复印。10、评《金元词通论》《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11、《<唐诗风貌>简介》,蒋寅、张伯伟等主编《中国诗学》(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2、《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一阕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3、《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与美国印地安纳东亚系助教尹罗兰(LARA I INGEMAN)合作撰写)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又同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3期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14、《宋诗人庄绰、林季仲、郭印、曹勋生卒考辨》《文献》2004年第1期。15、《齐梁名士 宫廷文人––––南朝梁江陵庾氏世家》,收入《中华文化世家丛书》(荆楚卷),曹月堂、舒怀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3月版。16、《宋室南渡前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8、《南渡前后贬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浙大学报2004年第5期。19、《宋室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学活动为切入点》20、2004《文学遗产》国际论坛会议论文。《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21、《秦桧与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与郑玲合作),《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6期  22、《和战之争与南渡士人的分野》(与李本红合作),《安徽史学》2006年5期。  23、《书即师也》,光明日报2006年1月。  24、《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 文学遗产2006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科举与江湖诗派的漫游》,2007年1月。  26、《略论晚清目录学家丁丙的词学思想》(与陈瑶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  27、钱建状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8、《科举与宋代文学的期集》,《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5期。  29、《围绕赵明诚诸子与李清照生平创作的几个问题》,《庆贺吴熊和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0、《南宋进士分科考试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教育史研究》转载。  31、《考官的雅集——同文馆唱和诗发覆》(与杨唐衍合作),《教育与考试》,2009年8月。  32、《山谷词与唐诗》(与孙宗英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33、《以<全宋文>补<全宋诗>二十则》(与苏碧铨合作),《中国韵文学刊》2009第第4期。  34、《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与尚永亮教授合作),《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35、《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新美术》2011年第6期。  36、《宋徽宗朝停废科举真相辨证》,《科举学论丛》2011年6月。  37、《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38、《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文学遗产》2012年5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9、《落花无言 人淡似菊》,收入《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一书,2012年9月。  40、《宋诗人刘潜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11月。  41、《宋代的科名崇拜、科名歧视与文学传播》,《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42、《北宋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仕履订补》,《新美术》2013年3月。  43、《如是我闻——忆吴熊和师》,文学遗产(网络版),2013年3月。  44、《定量分析在词学研究中的成功尝试》,《词学》 ,2013年6月。  45、《宋史文苑传的史料来源与史料价值》,《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7月。 (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大学2006年10月版。  本书所选取的,是宋代文化、文学研究中尚属薄弱而又亟待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为一个时代提供文化面貌、文人精神、文学风貌的解剖图。努力在文化、文学与士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点,是本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本书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南宋初期而言,大量北方士人的南渡,给宋代文化、文学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是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改变。因此,举凡南渡士人阶层与类型、南迁路线、士人地理分布等关涉文化版图重组的重要因素,是本书力图说明的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第二章,即以此为中心而展开。而政局变化、时势内涵、地理环境、士人生活、南宋政府安置士人政策措施与文学进程、文坛风气之深层联系,亦是本书全力关注的重点。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其说明之着重点即在此。具了解之同情,力图展示两宋之际南渡士人生活的原生万言书,是本文切入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因此,虽然本书选取的只是士人中的一种类型——“词人”来作为说明对象,但意图却是借此来突出一代士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对当时的文化生态的重组、士人的文化创作的新动向进行剖析,故在说明文化、文学的总体特征与风貌时,重点并不放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史料,力图对人所处时代之背景与生活之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文史互证,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实践的原则。表现在文中,一方面,对于宋诗、宋词、宋文的解读,本书与既往的艺术批评和鉴赏的文学研究方法有有所不同,更为关心的是这些文化成果中可供利用的史料价值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士人的全新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对于士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动态,往往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重在剖析其成因,而不仅仅是风貌描述与价值判断。  主要社会评价: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著文指出:“从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钱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文献的搜罗与考辨;二是从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寻找视角,提炼观点。……在南渡词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积累的情况下,钱著在材料、观点、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心得与创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文学年鉴》2006-2007,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70-372页)。  (二)、《宋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编,主要从科举、贬谪、地理文化三个层面来考察宋代文学,旨在揭示宋代文学所涵盖的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编为考证编,将制度史、社会史、风俗史的知识运用与传统考据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宋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迹、流传本事和作品进行了考证、辨析和辑佚。  本专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专著努力将制度史、风俗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知识运用于宋代文学研究当中,充分吸收当代宋史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切入点,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若干个中介点(如科举中的行卷风尚、期集风尚、士人漫游等)。  二、从研究成果来看,本专著所提出的宋代士人的行卷风尚长期存在,宋代江湖派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士人觅南举有着密切的关联,宋室南渡以后南方文学的崛起、文学重心的南移以及文学版图的重组等观点,皆为前人未曾触及或未予充分关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空白。  本专著所运用的考据方法据有一定的启示性。例如运用宋代的科举史知识(宋代的锁院制度、考试阅卷流程)来考证苏轼科场舞弊案的真伪,从宋代婢妾买卖制度考证李清照的生平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文学研究是相当重要。本专著以例证加深、细化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社会评价:  本专著的大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江海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其中《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作者作》三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前两篇还为人大复印资料2007第4期、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另外,《“福唐独木桥体”考辨》一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一文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梁建国《2008年宋史研究动态》一文亦加以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6)(三)《宋史文苑传笺证》,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耗时七年,依托《宋史文苑传》,广收博采,对宋代近百位作家的生卒年、籍贯、家世、仕宦经历、著述等作了详细的考订。主要观点为:  (一)、《宋史文苑传》,其最直接的史源是宋代《国史》。比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文类聚》、《范仲淹集》、《郡斋读书志》、《容斋随笔》、《嘉定赤城志》、《京口耆旧传》等诸书所引宋代《国史》片段,知和㠓、陈充、谢炎、曾致尧、苏舜钦、杨蟠、米芾、张耒、吕南公等皆《国史》有传,其所记诸人事迹并能与《宋史文苑传》互参。而《新安文献志》所载《国史洪湛传》、除个别文句稍异《宋史洪湛传》,其余全同,民国《适园丛书》本《山谷先生年谱》所引诸多《国史黄庭坚传》原文,则与《宋史文苑传》全同。  (二)、宋代诸朝《国史》,本之《实录》、而又参之宋人碑志、行状、家传、文集、笔记。因此,宋人碑志、文集等实为《宋史文苑传》的原始史料来源,但非直接史源。(三)、《宋代文苑传》固然有不少舛误之处,但其作为信史的地位不容置疑。以吕南公为例,本传谓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不复以进取为意。四库馆臣斥其为不经之说,谓“《宋史》荒陋,此亦一端”,然考诸本集,此实吕南公自述如此。《宋史》实不误。类似此例,不烦再举。(四)、《宋史》致误,或沿《国史》(如米芾之籍贯),或因传写(如误书“张唐卿”为“孙唐卿”),或因转述史料不慎(如误唐庚事为其兄唐瞻事,《贺铸传》误程俱诗序为词序)。或因误读原文(如记晁补之世系)。而更多的“错误”,实为《宋史》数事并举,或后事而前叙,删汰改换之际,未之熟思深考,遂致叙事失次、不确。也就是,《宋史》之书法,导致诸多疑似之误,非真误也。因此,后世学者取资《宋史》,当深味其意,未可遽断其是非。  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为:  (一)弥补了《宋史》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不足。(二)本课题既考《宋史文苑传》之失,又举其正,从而以实证研究纠正了长期以来对《宋史》的若干偏见与深度误解,还其信史之本来面目。(三)辑录了近百位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宋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笺证》。  社会评价:  一、本书中的部分成果,曾以《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宋诗人刘潜卒年考》、《宋代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事迹订补》为题,公开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江海学刊》2012第3期、2012年第6期、《新美术》2013年第3期上。二、本书出版后,陆续收到了武汉大学王兆鹏、尚永亮、北京大学钱志熙、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等学者的来信,对其学术价值予以肯定。三、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之后,《古籍新书报》、,《中华古籍网》、《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国内报纸、网站皆曾予以报道,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二、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所谓推荐专家,指的是你所写的论文必须有论文涉及领域的专家的点评和推荐信,厦门理工学院的学报才会受理。就这个意思。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要求

1999年11月获湖北大学研究生优秀奖学金。2001年12月获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2002年11月论文《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获浙江大学董氏文史哲研究奖励基金会的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年12月,获浙江大学光华奖学金。2003年六月,获浙江大学校优秀毕业生称号。 博士论文《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再造——宋南渡文坛的历史文化考察》被浙江大学评为校优秀毕业论文,并参评2004年度全国百佳优秀博士论文。论文《南渡前后岭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获厦门市第六次社科奖三等奖。 自1999年起,发表论文有:1、《系统开拓重构——评刘学锴<李商隐诗歌研究>》《江淮论坛》1999年2期。2、《尊词与辨体——宋词独特风貌形成中的一对矛盾因子》《湖北大学学报》2000年3期(此文为2000第四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摘录)。3、《宋词分期研究述评》,收入《词学研究年鉴》(1995——1996),武汉出版社2000年3月版。4、《一部有特色的断代词学思想史——评<清代前中期词学思想研究>》《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3期。5、《古典文学研究中的理论提升与人文关怀——评余恕诚<唐诗风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2期《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1期(与尚永亮先生合写)。6、《花间词情民间风味——刘过情词初探》《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2期。7、《评刘尊明<唐五代词史论稿>》《中国图书评论》2002年6期。8、《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3期。9、《一种奇特的词体——“福唐独木桥”考辨》《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复印。10、评《金元词通论》《宋代文学研究年鉴》武汉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11、《<唐诗风貌>简介》,蒋寅、张伯伟等主编《中国诗学》(第七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2、《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一阕考》,《文学遗产》2004年第5期。13、《南渡士人的佛教因缘与文学创作》《浙江大学学报》2003年第3期(与美国印地安纳东亚系助教尹罗兰(LARA I INGEMAN)合作撰写)此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3年第八期全文转载,又同时为《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3年3期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14、《宋诗人庄绰、林季仲、郭印、曹勋生卒考辨》《文献》2004年第1期。15、《齐梁名士 宫廷文人––––南朝梁江陵庾氏世家》,收入《中华文化世家丛书》(荆楚卷),曹月堂、舒怀等主编,湖北教育出版2004年3月版。16、《宋室南渡前期的政局变化与词坛风气》《厦门大学学报》2004年3期。17、《宋室南渡与词坛唱和之风的兴盛》,《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18、《南渡前后贬居岭南文人的不同心态与环境变化》,浙大学报2004年第5期。19、《宋室南渡与文化版图的重组——以宋代文人及其文学活动为切入点》20、2004《文学遗产》国际论坛会议论文。《江淮论坛》2005年第6期。21、《秦桧与绍兴文坛的谀颂之风》(与郑玲合作),《集美大学学报》2006年6期  22、《和战之争与南渡士人的分野》(与李本红合作),《安徽史学》2006年5期。  23、《书即师也》,光明日报2006年1月。  24、《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 文学遗产2006年11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25、《科举与江湖诗派的漫游》,2007年1月。  26、《略论晚清目录学家丁丙的词学思想》(与陈瑶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7年第2期。  27、钱建状 《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  28、《科举与宋代文学的期集》,《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5期。  29、《围绕赵明诚诸子与李清照生平创作的几个问题》,《庆贺吴熊和教授从教50周年论文集》,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10月版。  30、《南宋进士分科考试的形成契机——兼论宋代科举史上的经义与诗赋之争》,《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0月。《北京大学学报》、《教育史研究》转载。  31、《考官的雅集——同文馆唱和诗发覆》(与杨唐衍合作),《教育与考试》,2009年8月。  32、《山谷词与唐诗》(与孙宗英合作),《古典文学知识》2009年第6期。  33、《以<全宋文>补<全宋诗>二十则》(与苏碧铨合作),《中国韵文学刊》2009第第4期。  34、《贬谪文化在北宋的演进及其文学影响》(与尚永亮教授合作),《中华文史论丛》2010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摘录。  35、《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新美术》2011年第6期。  36、《宋徽宗朝停废科举真相辨证》,《科举学论丛》2011年6月。  37、《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第3期。  38、《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文学遗产》2012年5月。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39、《落花无言 人淡似菊》,收入《追求知音的教学境界》一书,2012年9月。  40、《宋诗人刘潜卒年考》,《江海学刊》2012年11月。  41、《宋代的科名崇拜、科名歧视与文学传播》,《厦门大学学报》2012年11月。  42、《北宋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仕履订补》,《新美术》2013年3月。  43、《如是我闻——忆吴熊和师》,文学遗产(网络版),2013年3月。  44、《定量分析在词学研究中的成功尝试》,《词学》 ,2013年6月。  45、《宋史文苑传的史料来源与史料价值》,《厦门大学学报》2014年7月。 (一)《南宋初期的文化重组与文学新变》,厦门大学2006年10月版。  本书所选取的,是宋代文化、文学研究中尚属薄弱而又亟待开的一个重要方面,力图在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为一个时代提供文化面貌、文人精神、文学风貌的解剖图。努力在文化、文学与士人的社会生活之间寻找中介点,是本书研究的一个出发点,也是本书需要实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南宋初期而言,大量北方士人的南渡,给宋代文化、文学带来最深刻的影响是文化版图的重组与文学命运的改变。因此,举凡南渡士人阶层与类型、南迁路线、士人地理分布等关涉文化版图重组的重要因素,是本书力图说明的研究的对象。本书的第二章,即以此为中心而展开。而政局变化、时势内涵、地理环境、士人生活、南宋政府安置士人政策措施与文学进程、文坛风气之深层联系,亦是本书全力关注的重点。本书的第三章、第四章,其说明之着重点即在此。具了解之同情,力图展示两宋之际南渡士人生活的原生万言书,是本文切入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因此,虽然本书选取的只是士人中的一种类型——“词人”来作为说明对象,但意图却是借此来突出一代士人的生活状态,进而对当时的文化生态的重组、士人的文化创作的新动向进行剖析,故在说明文化、文学的总体特征与风貌时,重点并不放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史料,力图对人所处时代之背景与生活之环境进行深入的探讨。文史互证,是本书在研究方法上力图实践的原则。表现在文中,一方面,对于宋诗、宋词、宋文的解读,本书与既往的艺术批评和鉴赏的文学研究方法有有所不同,更为关心的是这些文化成果中可供利用的史料价值及因此而表现出的士人的全新的心态与精神面貌;另一方面,对于士人的文学创作和思想动态,往往由外向内、由表及里,重在剖析其成因,而不仅仅是风貌描述与价值判断。  主要社会评价:安徽师范大学叶帮义教授著文指出:“从历史文化学研究的角度来看,钱著至少有两点值得肯定,一是文献的搜罗与考辨;二是从材料出发,发现问题,寻找视角,提炼观点。……在南渡词的研究成果已有相当积累的情况下,钱著在材料、观点、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心得与创新。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宋代文学年鉴》2006-2007,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370-372页)。  (二)、《宋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考察》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专著分上下两编,上编为理论编,主要从科举、贬谪、地理文化三个层面来考察宋代文学,旨在揭示宋代文学所涵盖的广泛的社会内容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下编为考证编,将制度史、社会史、风俗史的知识运用与传统考据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宋代重要作家的生平事迹、流传本事和作品进行了考证、辨析和辑佚。  本专著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三点:  一、从研究视角来看,本专著努力将制度史、风俗史、政治史、文化史的知识运用于宋代文学研究当中,充分吸收当代宋史界已有的学术成果,并以此为切入点,找到了历史与文学的若干个中介点(如科举中的行卷风尚、期集风尚、士人漫游等)。  二、从研究成果来看,本专著所提出的宋代士人的行卷风尚长期存在,宋代江湖派诗人群体的形成与士人觅南举有着密切的关联,宋室南渡以后南方文学的崛起、文学重心的南移以及文学版图的重组等观点,皆为前人未曾触及或未予充分关注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相关空白。  本专著所运用的考据方法据有一定的启示性。例如运用宋代的科举史知识(宋代的锁院制度、考试阅卷流程)来考证苏轼科场舞弊案的真伪,从宋代婢妾买卖制度考证李清照的生平创作。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充分吸收相邻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于文学研究是相当重要。本专著以例证加深、细化了对这一理论的理解。  社会评价:  本专著的大部分章节曾在《文学遗产》、《中华文史论丛》、《厦门大学学报》、《浙江大学学报》、《中国韵文学刊》、《江海学刊》等重要刊物上公开发表过。其中《糊名誊录制度下的宋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南渡词人的地理分布与南宋文学发展的新态势》、《<东坡词>误收<青玉案>作者作》三篇发表在《文学遗产》上,前两篇还为人大复印资料2007第4期、2012年第7期全文转载。 另外,《“福唐独木桥体”考辨》一文为人大复印资料2002年第9期全文转载。《南宋进士分科考试制度的形成契机》一文为《北京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论点摘编。梁建国《2008年宋史研究动态》一文亦加以评述(《中国史研究动态》6)(三)《宋史文苑传笺证》,凤凰出版社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耗时七年,依托《宋史文苑传》,广收博采,对宋代近百位作家的生卒年、籍贯、家世、仕宦经历、著述等作了详细的考订。主要观点为:  (一)、《宋史文苑传》,其最直接的史源是宋代《国史》。比对《续资治通鉴长编》、《事文类聚》、《范仲淹集》、《郡斋读书志》、《容斋随笔》、《嘉定赤城志》、《京口耆旧传》等诸书所引宋代《国史》片段,知和㠓、陈充、谢炎、曾致尧、苏舜钦、杨蟠、米芾、张耒、吕南公等皆《国史》有传,其所记诸人事迹并能与《宋史文苑传》互参。而《新安文献志》所载《国史洪湛传》、除个别文句稍异《宋史洪湛传》,其余全同,民国《适园丛书》本《山谷先生年谱》所引诸多《国史黄庭坚传》原文,则与《宋史文苑传》全同。  (二)、宋代诸朝《国史》,本之《实录》、而又参之宋人碑志、行状、家传、文集、笔记。因此,宋人碑志、文集等实为《宋史文苑传》的原始史料来源,但非直接史源。(三)、《宋代文苑传》固然有不少舛误之处,但其作为信史的地位不容置疑。以吕南公为例,本传谓熙宁中,士方推崇马融、王肃、许慎之业,南公度不能逐时好,遂不复以进取为意。四库馆臣斥其为不经之说,谓“《宋史》荒陋,此亦一端”,然考诸本集,此实吕南公自述如此。《宋史》实不误。类似此例,不烦再举。(四)、《宋史》致误,或沿《国史》(如米芾之籍贯),或因传写(如误书“张唐卿”为“孙唐卿”),或因转述史料不慎(如误唐庚事为其兄唐瞻事,《贺铸传》误程俱诗序为词序)。或因误读原文(如记晁补之世系)。而更多的“错误”,实为《宋史》数事并举,或后事而前叙,删汰改换之际,未之熟思深考,遂致叙事失次、不确。也就是,《宋史》之书法,导致诸多疑似之误,非真误也。因此,后世学者取资《宋史》,当深味其意,未可遽断其是非。  学术贡献与理论创新为:  (一)弥补了《宋史》在文献整理方面的不足。(二)本课题既考《宋史文苑传》之失,又举其正,从而以实证研究纠正了长期以来对《宋史》的若干偏见与深度误解,还其信史之本来面目。(三)辑录了近百位宋代作家的生平事迹的大量资料,进一步充实了宋代文学研究的文献基础。笺证》。  社会评价:  一、本书中的部分成果,曾以《苏轼元祐三年科场舞弊辨伪——兼论李廌落第原因》、《宋代书画家生平事迹考辨四则》、《宋诗人萧贯生卒年考》、《宋诗人刘潜卒年考》、《宋代书画家郭忠恕、李建中、黄伯思生平事迹订补》为题,公开发表在《浙江大学学报》2008第3期、《新美术》(中国美术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江海学刊》2012第3期、2012年第6期、《新美术》2013年第3期上。二、本书出版后,陆续收到了武汉大学王兆鹏、尚永亮、北京大学钱志熙、台湾成功大学王伟勇等学者的来信,对其学术价值予以肯定。三、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这一重大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之后,《古籍新书报》、,《中华古籍网》、《文学遗产》网络版、《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信息网》等国内报纸、网站皆曾予以报道,并给出了相当高的评价。  二、本书作为《历代文苑传笺证》的重要组成部分,曾获厦门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格式

身边的艺术特色包括了很多的内容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论文的参考文献格式怎么写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国家一级出版社名单大学类 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教育类 高等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教育科学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少儿类 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 接力出版社 明天出版社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社科类 安徽人民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重庆出版社 党建读物出版社 法律出版社 湖南人民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解放军出版社 经济科学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青岛出版社 山东人民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上海人民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外文出版社 学习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中国金融出版社 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社会出版社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科技类 电子工业出版社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人民交通出版社 人民军医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电力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中国人口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古籍类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黄山书社 岳麓书社 美术类 安徽美术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吉林美术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江西美术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中华书局 文艺类 长江文艺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人民音乐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清代有“乾隆三大家”或曰“江右三大家”,是指袁枚、蒋士铨、赵翼,于是有人把袁、蒋、赵都说成是性灵派的主要代表。其实蒋士铨虽然与袁、赵私交甚好,文学观点亦不无相通之处,但是在思想要害问题上却大不一致。钱钟书曾指出:“袁、蒋、赵三家并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同,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如果要评性灵派三大家的话,那就是主将袁枚,副将赵翼,殿军张问陶。性灵派主将袁枚与副将赵翼以及殿军张问陶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都作出了卓著贡献。王英志《性灵派三大家简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对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三大家作了中肯评析。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张问陶研究文集》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张问陶与袁枚、赵翼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是什么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13条[1]曹宇明充分发挥鲁迅作品的现实教育作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04)[2]郭亚明“回到鲁迅那里去”——鲁迅教学研究之一[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4)[3]郑颖娜,李维民新课程背景下的鲁迅作品教学思考[J]考试(教研版),2007,(03)[4]寿永明鲁迅及其作品的大学教学[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1)[5]张龙福还原鲁迅的本来面目——鲁迅作品教学的思考[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03)[6]曹红丽,易灿辉新课程背景下的文本解读——对鲁迅作品教学的几点思考[J]文教资料,2008,(30)[7]黄建萍鲁迅作品教学的感悟[J]文学教育(下),2009,(03)[8]张悦体认鲁迅,因“人”到“文”——鲁迅文学作品教学路径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08,(07)[9]薄景昕鲁迅作品教学的困境、对策及出路[J]中学语文教学,2008,(09)[10]胡志金倾听生命的呐喊——鲁迅作品生命教育价值摭谈[J]语文建设,2008,(10)[11]陈月华品文先品人——鲁迅作品教学刍议[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6,(02)[12]孙郁难以言说的鲁迅[J]语文建设,2008,(09)[13]王栋生正确认识鲁迅作品的语文教育价值[J]语文建设,2008,(10)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共找到5条[1]逄增玉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几个基本问题[J]东北师大学报,1998,(03)[2]郭亚明鲁迅:平凡与伟大——鲁迅教学研究之二[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01)[3]李菀鲁迅:不朽的丰碑——鲁迅作品在高中语文新教材中的教学研究[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3)[4]彭榕华鲁迅作品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历史回顾[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04)[5]朱寿桐研究作为精神资源的鲁迅[J]学术研究,2001,(09)

袁枚、赵翼、张问陶,并称为“清代性灵派三大家”。清代有“乾隆三大家”或曰“江右三大家”,是指袁枚、蒋士铨、赵翼,于是有人把袁、蒋、赵都说成是性灵派的主要代表。其实蒋士铨虽然与袁、赵私交甚好,文学观点亦不无相通之处,但是在思想要害问题上却大不一致。钱钟书曾指出:“袁、蒋、赵三家并称,蒋与袁、赵议论风格大不相同,未许如刘士章之贴宅开门也。宜以张船山代之。”。如果要评性灵派三大家的话,那就是主将袁枚,副将赵翼,殿军张问陶。性灵派主将袁枚与副将赵翼以及殿军张问陶支撑起乾嘉时期队伍庞大的性灵派,为使文学特别是诗歌创作回归表现真情、个性的健康轨道,扫除模拟复古的风气,发扬开辟新径的创造精神,都作出了卓著贡献。王英志《性灵派三大家简论》(《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4期),对清代乾嘉时期性灵派三大家作了中肯评析。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号船山,四川遂宁人,清代名相张鹏翮玄孙。乾隆五十三年(1788)举人,五十五年(1790)三甲第55名进士。五十八年(1793),任翰林院检讨;嘉庆五年(1800),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十年(1805),任江南道监察御史,巡视南城;十四年(1809),擢吏部郎中;十五(1810),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十七年(1812),称病辞官;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病逝于苏州,归葬蜀中故里蓬溪县金桥乡两河口。张船山一生致力于诗书画创作,著有《船山诗草》及《补遗》,共26卷。张船山是清代乾嘉诗坛大家,不单是清代蜀中诗冠,也是清代第一流的诗人和著名诗学理论家,为性灵派后期的主将和代表人物。胡传淮所著《张问陶年谱》《张问陶研究文集》对了解张问陶的生平事迹可资借鉴。张问陶与袁枚、赵翼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 索引序列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经验要求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格式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多少字
  • 厦门教育学院学报投稿要求是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