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经验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经验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555555554358

一、 电子邮件投稿应该用什么格式?主题:投稿栏目、文章名、发表笔名。内容:文章的全部内容。落款:您的真实联系地址、邮编、姓名、邮箱地址、固定电话、手机、QQ号码(注明QQ名)、其他您觉得有必要留的联系信息。除了以上内容,一概不欢迎。二、 为什么不欢迎使用附件?大家知道,很多病毒是通过邮件附件传送的,就我知道,很多杂志社的电脑上都装了病毒粉碎机这个软件,就是说在处理电子邮件的时候,有附件的系统一律删除。这意味着您辛苦的文字永远不会被编辑看到。另外,附件来稿格式不同,往往因为软件问题而打不开,或者,打开是乱码。所以,为了您自身利益,别使用附件投稿。三、 来稿之前知道自己的文字适合什么栏目吗?每个杂志都是由无数个栏目组成的。你在来稿之前,必须确定自己的文章适合哪个栏目。这样,在邮件的主题里列出来,编辑在看稿的时候,也有更强的目的性。此外,这么做,也代表着你对杂志的熟悉程度。编辑在文章归档的时候,也方便。编辑都很懒,喜欢省事省心的作者。四、 一个月来几篇稿子比较适合?个人觉得,不要超过三篇。有一次,一个作者一下子给我发来二十多篇文章。从好的方面想,这是作者信任你,将他的文章全部都给你挑选;但是,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如果你这么多文章都是没发表过的,那是否意味着这些都是被其他编辑筛选下来的?别的编辑不要的文章,我要来干什么?五、 截稿时间是什么样的概念?截稿时间分为两种,一是杂志每月交稿时间;二是临时征稿截止时间。对于第一个时间,我个人觉得写手没必要太计较。因为杂志是做长线,你这一期赶不上,放到下一期好了。对于第二个时间,那么就是说,在截稿之前你可以去按照要求来写,但是,一旦过了时间,就没必要再写再投稿了。因为时间一过立即定稿,就算你写得再好,也不会用。个人经验是宜早不宜迟,因为我们在临时组稿的时候,往往时间没到就取得了适合的好稿子而提前定稿了。六、 字数要求的含义是什么?简单点来说,能少就不要多。规定多少字那你就写多少字,不可以任性多写几百一千字让编辑删。毕竟,你字少了,只要文章不错,我空出来的版面还可以安排其他一些东西;但是,你字多了,虽然你恼潞芷粒蛞晃依恋蒙玖耍喑隼吹淖质又痉拍睦铮?七、 为什么不能有错别字?一个作者在线问我,我给你的信刚发过去,几千字的文章,你怎么一分钟就看完说不要?你这是什么工作态度?我回答很简单:你的文章我没看就退了,答案是你去注意一下你的文章标题。其实,答案很简单,他的标题上有一个错别字。文章中的个别错别字可以原谅,但是,标题都写错了的作者,你觉得他的文笔和责任心会怎么样?文章中的错别字也别太多。多了,编辑会坏了胃口,不想再将你文章看下去的。所以,恳请各位,在发稿之前,至少将文章读三遍,没必要来考核编辑的改错字能力。请写手注意“像”与“象”,“的、地、得”等的使用区别。标点符号的使用也是问题。八、 编辑是否有义务给作者回信?应该回每一封信,但是,做起来,不现实。虽然我现在依然做到每信必复,但是,我也怀疑我自己能坚持多久。你要问答案?随便你去一个论坛,一天回两百个帖子看看就能理解我的感受。毕竟,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编稿子和做栏目上。我不给你回信,不是不尊重你的劳动,是我实在没时间。大哥,我一天看稿下来,也真得很累。九、 是否应该要求编辑给自己修改文章?可以要求,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理由同上。十、 我请编辑在线看我文章有错吗?没错。但是,做好编辑拒绝的准备。因为很有可能编辑在看其他的稿子,在和其他的作者做交流等等。你临时插上一脚,编辑怎么可能会随便分心来满足你?十一、 留用是否代表一定发表?留用和发表是两个概念。编辑拿了你的稿子,是觉得你这篇适合杂志。但是,我们每一期杂志都会在好稿子中挑选最优秀的稿子。我个人也有稿子在印刷之前被拿下的经历。是否发表,要等杂志定稿后才知道。一般编辑会通知您稿子已用。要是一个月都没通知,那就意味着稿子被毙了,赶快给别家吧。十二、 是否应该按照编辑要求改文章?必须。只有编辑才知道栏目要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文字。在这里别怀疑编辑的能力。一个好作者,必须要学会按照编辑的要求修改自己的稿子。我知道有一个女孩子写稿子还可以,就是对自己太溺爱了。编辑请她自己修改一下稿子,她抛下一句:你觉得我稿子不好,那么就别用啊,我给别人去。大家想想,这样的话说出来之后,编辑以后还会请你写稿子吗?十三、 是好文章就一定可以上杂志吗?不一定。好文章也要适合杂志栏目设置。栏目设置之外的文章,再好也没法用。毕竟,杂志不会随便迁就作者开栏目。十四、 什么是再好杂志也不用的文章?敏感话题、太颓废故事、畸恋等等等等。杂志要求有十不准。十五、 网络语言和杂志语言的区别是什么?比如:“我靠”、“昏倒”等等网络词汇不要随便出现在杂志上。网络上喜欢用的碎句子,杂志也不喜欢。非网络题材栏目,也最好别在文章中用太多的网络专用词汇。其他的自己多看杂志,慢慢领会。十六、 为什么杂志喜欢用名家的文章?第一期杂志定稿名单出来后,很多朋友问我,为什么你们那么喜欢用名家?为什么不多给普通人机会?我反问了一句,你看过卡拉OK冠军开演唱会的吗?名家之所以是名家,那是他文章里的确有一般写手没有的东西。但是,究其实,我们对待用稿还是坚持只看文章不看人。第一期稿子也毙了很多名家的文字,但是,也发了几个写手的杂志处女作。有这个疑问的人,建议还是多勤奋多努力,学会提高自己。毕竟,所有的名家都是一步步走出来的。别嫉妒别人眼前的光环而忘记别人背后的艰辛。十七、 投稿需要使用你的幽默感吗?一个写手给我来稿的时候,信的最上面有一句:字数多了,你删吧,我有点懒。很幽默吗?我相信这个作者在写的时候是微笑的,但是,我的回信很简单:抱歉,我比你更懒。虽然编辑删稿改稿是职责,但是,这么无聊地使用自己的幽默感有必要吗?编辑心情好觉得这是你的幽默,但是,心情不好的时候当你这是什么?十八、 谦虚一点有必要吗?没必要,除非你硬要让编辑相信你写得很烂。谦虚是美德,但是,你自己将自己的文章说得一无是处,那么,还给编辑看什么?对自己有信心一点,兄弟。十九、 引用和抄袭的概念是什么?引用只可以是一句话,一个小片断,一个闪光点。但是,你拿人家的文章来改头换面说是自己的,自己心里亏不亏?我在征求职场故事的时候,收到不下于二十篇讲自己在应聘的时候,地上有张纸屑、有个拖把、有一毛钱等等,因为自己做了举手之劳的事情,而被老板看中,一跃而成为公司上层精英。我不管这个故事真还是假,但是,大家N年前就看过有这样的故事出现,现在又拿出来,你说算是引用还是抄袭?二十、 为什么我们不欢迎文章发表之前贴网络?文章不是不可以贴网络,但是,在发表之前你贴网络了,谁可以保证你的文章不被抄袭?我知道的一些地方小报经常在网络上拿文章拼自己版。我自己的随笔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本来一家杂志已经决定发了,但是,在定稿之前发现当地的报纸上抢先登了出来。开始怀疑我一稿多投,但是,我自己压根就不认识这家报纸。我能说什么?自己撤稿了。二十一、 一稿多投的概念是什么?一篇文章给两家以上的媒体。从我个人的角度上讲,做写手写文章,非常希望可以一搞多投,而且我也这么做过。但是,我现在做编辑了,自然要为杂志的利益角度上考虑。毕竟,我们不希望自己做出来的杂志都是别人吃过的剩饭。对于一稿多投的作者,一般我们会选择放弃。别到时候解释自己不知道,这个是行规,不知道也要接受处罚。

推荐几个每稿必复的好编辑和E-mail 来源:中国投稿在线 2005-10-9 15:15:00 《京华时报》家长里短.生活幽默 张莉丽 家长里短 (华小克)家庭之友 解新锋(辛雨)《家庭科技》《家家乐》杂志社编辑葛颂 《家家乐》杂志上半月编辑吴桐《今日文摘》杂志 警探 副刊 《江南视野》《家庭》张佩玲 家庭保健报副刊 金莲花 江苏法制报 副刊 《金陵晚报》副刊朱晖先生 《今晚报》副刊 张晓明 今晚报特稿部穆娴静编辑 今晚报副刊部霍春光编辑 《解放军报》副刊 《江淮晨报》综艺.娱乐 陈晓敏 金沙江文艺 《今古传奇.故事版》郑鸣 今古武侠 今日早报 镜报副刊 检察日报 《检察风云》杂志社 蔡鹰扬 《健康博览》 李开《健康之友》赵聪慧 家庭教育导报 家庭教育 教育信息报副刊 教育时报副刊 教育导报 副刊 教学月刊(中学文科) 教师之友 女报时尚. 王相明编辑(海兰察)飞快的回复,提出中肯意见女报纪实. 肖海生编辑 不论用否,都会很快回复言情时代. 黄花菜编辑 好就一个字爱人. 田华编辑( 悠然) 2周内必有回复女士》的晓洁 每稿必复 从事文学刊物编辑工作十五余年,对作者不规范的投稿感触颇深,现将投稿应该注意的事项告诉广大作者,以便提高投稿命中率。 一、 稿件首先要书写整齐,字迹不要潦草,稿纸要用方格纸。不少作者在这一方面不太注意,抄写得乱七八糟,字迹潦草。更有甚者,随便将一首诗抄在烟盒上或写在用过的稿纸背面。有些作者虽然用稿纸抄写但未用方格稿纸等等。对于这一类来稿,编辑一般都不会认真去阅读。一是阅读起来太费劲。二是编辑感觉到作者创作不严谨,投来的稿件质量肯定好不到那里去。三是不用方格稿纸抄写,若稿件刊用修改起来也不方便,算行距,字数也不好计算。 二、 投稿时作者要谦虚。不少作者投稿时总爱附言。作者附言可以说五花八门。附言适当地介绍一下自己未尝不可,但要言简意赅,谦虚有礼。记得我刚参加工作在一家市级文学刊物作编辑工作时看到过不少类似的附言:我是某协会会员,某华人文学联谊会会员``````在全国各地文学大赛中多次获奖,可以说我是有一定影响的作家、诗人。今寄诗作几首,在你们这类市级刊物上发表应该是绰绰有余吧``````。诚想,有哪一位编辑愿发这种骄傲自大的作者稿件。你既然这么高的水平,既然眼中没市级刊物,何以给市级刊物投稿呢!当时,我还年轻,耐着性子看完诗作,其实所谓的诗作连上县级刊物的水平都达不到,纯粹是作者自吹自擂罢了。再者作者往往不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总认为自己的稿件水平高,真应了那句“孩子是自己的好”的谚语,来稿时总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稿件,甚至讲已得到了某主编的肯定或得到了某位作家的赏识。其实,稿件的好与坏,编辑阅完便知,作者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往往适得其反。因此,投稿时作者一定要谦虚,不要过高地宣传自己。 三、投稿要有的放矢。目前,国内报刊林立,据不完全统计,文学报刊在国内有一千余家,再加上各类报纸的文学副刊,那就数不胜数。经常有作者埋怨自己的稿件得不到编辑的赏识,除了质量外,不外乎是作者没找对投稿的报刊。其实,每一家报刊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用稿的标准,不能写完稿不加选择就投,那肯定是不容易投中。一般来讲,报纸副刊发表的文章都要比纯文学刊物发表的作品水平低,而且报纸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一般都要配合本时期报纸宣传主题,也可以说是应景之作。如果是这种稿件,一般不易在纯文学刊物发表。当然,也有一些大报副刊发表的文学作品水平并不低,这要看是什么报了。文学刊物一般分为市级、省级、中央级。通常来讲,级别的不同,所选稿件质量就不同,比如说《小说月报》、《小说选刊》可以说选载的都是小说精萃,一般作者的作品不易被选中。如何让自己的稿件提高命中率,首先要了解自己的创作水平,根据自己的创作水平向相应的报刊投稿,这样就容易投中。 四、 稿件最好不要寄给某一位编辑。作编辑久了,认识的文友也就多了。因此,编辑的私人信件或寄给编辑的稿件就多了,案头上压满了来信、来稿,处理都处理不完。编辑部都有专门的收发人员,来稿及时登记,及时分发,一般都不会积压,反而寄给某一位编辑的稿件常常会积压,得不到及时处理。 五、 稿件要自留底稿,便于一稿多投。现在所有报刊都不退稿,一是工作量大;二是支付不起大量的邮费。一般来讲二个月(有约定的除外)内未见采用通知可另投它刊。稿件还是要多投几家报刊(同一时间不要一稿两投),说不定被哪一家报刊选上了。未发表不一定就是水平低,关键是要有的放矢的投稿。 六、给报纸副刊投稿切忌投长稿。众所周知,报纸副刊的容量极其有限,稿件字数太多,版面无法容纳,编辑修改起来费时费脑,在这种情况下,编辑一般都会选择其它稿件,稿件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七、 寄稿时要在稿末写清固定地址、邮编、姓名,以便编辑联系。不要认为这是一件小事,有不少作者往往忘了在稿末写地址,使编辑无法与作者取得联系。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邮箱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4,N2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2, N2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K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2, N3, 145-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ducation, V28, N5, 577---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18, Issue 1, November, 33-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1, N1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ducation,,V26, N6, 560-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du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du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during July 9-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du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 ( with Wang Sibin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1, N1, 107-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要求

一般都是TXT的。你也可以打印在纸上再投稿啊

参考

《社会工作》是江西省民政厅主管、主办,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大陆最早的一份社会工作专业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为CN36-1263/D,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672-4828。1988年创刊,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国际著名社会学家雷洁琼题写刊名,著名专家学者郑杭生、卢谋华、王思斌、王青争、孙士杰等担任学术顾问。被评为江西省首届优秀社科期刊,江西省一级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为推进社会工作学术繁荣,从2013年开始,《社会工作》改为双月刊。她立足中国大陆,以全球社会工作为研究视野,关注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栏目主要栏目有专题讨论、学者论坛、理论新探、实务研究、社会调查、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分析、社会工作教育、社会工作方法、社会福利、大学生论坛,以及研究述评、书评等。专题讨论:针对当前社会工作发展中某一亟待破解的问题,提出跟进的理论与对策。学者论坛:介绍社会工作、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心理等应用社会学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理论新探:介绍、展示国内外社会工作最新的前沿理论。实务研究:针对社会工作实务实践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社会工作职业化的制度建设中的构建经验,探讨应对方略。社会调查:通过质性的、量化的方法,分析、发现社会发展和社会工作中的有关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社会问题:分析社会发展和社会变迁过程中由贫困、犯罪、灾害,人口迁移,环境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带来的系列问题,并寻求解决对策。社会政策分析:研究分析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领域的政策,以及对弱势人群的福利制度安排,特别探讨中国大陆福利政策和制度中存在困境和未来发展趋势。社会工作教育:总结社会工作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实务经验;探讨社会工作学科建设理论和发展方位。社会工作方法:解析社会工作实务实施的操作流程与方法,特别注重发现和提炼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模式。社会福利:解读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养老、医疗、就业、救助等领域的制度构建。大学生论坛:展示在校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的学习成果和学术创新。投稿须知(一)来稿文种必须为中文,符合社会工作、社会福利、社会政策等专业领域的内容要求,均为原创。篇幅一般以8000~10000字为宜,重要的可达20000字。(二)来稿一律不收取任何费用,以质选稿,择优录用。为保证文稿学术质量,用稿实行专家匿名评审制和编辑三审制。(三)来稿论述(叙述)符合专业规范,行文遵循国际公认的学术规范。引用他人成果时均采用夹注加以注明,即引文后加括号说明作者、出版年份及页码。引文详细出处作为参考文献列于文尾,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份、书名(或文章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单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参考文献按作者姓氏的第一个拼音字母依A—Z顺序分中、英文两部分排列。英文书名(或期刊名或报纸名)用斜体。作者本人的注释均采用当页脚注,用①②③④⑤……标明。(四)稿件正文标题下分别是作者、作者工作单位、邮政编码、摘要、关键词。附上英文题目和摘要。(五)文稿正文层次最多为5级,其序号可采用一、(一)、1、(1)、1),不宜用①。(六)来稿中的图表清晰,符合出版质量要求。(七)硕士研究生及以下投稿者需指导老师写出推荐意见。(十)期刊有修改删节文章的权力,凡投稿者均被视为认同这一规则。不同意删改者,须在文中声明。(十一)参考文献示例[1]胡杨玲,周林刚,2012,《弱势群体社会工作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基于残疾人公共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2]中国残疾人联合会,2012,《2012 年残疾人事业统计年鉴》,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3]张翠娥,李容,2011,《武汉市残疾人社区服务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社会工作》(学术版)第16期。[4] Tytler, A F,2001,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5]Brekke, S J,2012, Shaping a Science ofSocial Work,Research on Social Work Practice, 22 (5)投稿邮箱

最好是能自己带着作品直接去,他们挺优秀的,对人也挺好的,做个社会的一份子,做个对于社会有用的人。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官网网址

行业性的形成  第一个受薪社会工作岗位出现在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但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则是在马塞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  行业性工作出现的原因:  (1)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  (2)1877年成立的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后,开始使用受训人员与案主建立联系。  (3)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布雷姆纳总结了睦邻组织运动的影响,认为在与穷人友好接触时,工作者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痛苦。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2]  专业的产生  19世纪未、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受到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人们假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原因一旦确定,解决方法也随之出现,社会病态也就可以消除。社会工作教育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发展。一些学院纷纷开设社会工作有关课程,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里士满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里士满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初步形成  (1)在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方面,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于1919年成立,并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此后,该协会陆续制定了一些重要教育政策,重新确定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  (2)霍利斯·泰勒20世纪50年代初的报告和贝姆的研究对社会工作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多社会工作学院开始讲授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4)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开始建立。  专业化  按照弗莱克斯纳(Flexner)的观点,专业化有六条标准: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这些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朝向自我组织,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按此标准,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尚非一个专业,但他呼吁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一个专业。可以说,这是人们自觉地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专业的开端。  虽然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专业争论不休,但是相当数量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工作已是一个专业。除了格林伍德外,莫接莱斯和谢弗也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因为社会工作已创办了指导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独立协会,制定了专业行为的伦理守则,兴办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院,并使教育方案获得认可,成功地在一些国家取得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执照,引导着公共教育运动把社会工作传播给公众,实现了社会工作在助人专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日俱增的专门化和限制加入专业的机会而走上了专业轨道。  一些学者对专业化进行反思,出现了“去专业化”思潮,认为社会工作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过度专业化不但会导致其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而且会偏离对社会变革的承诺。  国内概况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中国实行。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中国社工时报》(CNSWTimes)目前正处在筹备运作阶段,其目标是办成中国第一份全国性、综合性社会工作类报媒。自运作以来,我们坚守以传播社工理念、弘扬社工精神为己任,倾力打造社会工作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平台,为推动中国社工事业的发展努力做出我们一份微薄的贡献。本刊筹备阶段主要以网络为平台,目前集中于博客交流平台。条件允许之后运营筹备网站建设,以及报媒的电子版制作。CNSWTimes,力求第一时间永久免费提供社会工作最新资讯。内容包括北京、上海、深圳、东莞、武汉、青岛等内地和港澳台地区以及国际社工业界资讯、求职招聘、资格考试、社工实务、理论研究、社工组织、社工督导等实用信息;同时以博客、QQ群为平台为社工同仁提供便捷的咨询和交流渠道。助人自助、专业服务,社会责任、共建和谐,让我们一起为中国社工事业的当下发展作出自己一份微薄的贡献!《中国社工时报》(CNSWTimes)(筹)由“CNSWTimes编辑部”制作,定位为一份独立的社工类电子刊物,每月编制一期,并通过邮件和网站发布。同时,不定期以专刊形式发布某一系列专题。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官网下载

经济实力不断增长,人民生活安居乐业,军事实力飞速发展,航天事业蒸蒸日上。各行各业呈现可喜可贺的局面!

行业性的形成  第一个受薪社会工作岗位出现在美国环境卫生委员会紧急救济署,但真正成为一个行业则是在马塞诸塞州慈善委员会成立之后。  行业性工作出现的原因:  (1)社会问题需要受薪人员来解决  (2)1877年成立的布法罗慈善组织会社在使用了数年“友善访问员”后,开始使用受训人员与案主建立联系。  (3)1886年睦邻组织运动在美国兴起,布雷姆纳总结了睦邻组织运动的影响,认为在与穷人友好接触时,工作者不仅需要知识,而且要理解普通大众的生活和痛苦。随着行业性社会工作的发展和行业协会的成立,作为行业的社会工作与关心社会福利的志愿群体开始区分开来。[2]  专业的产生  19世纪未、20世纪初以后,社会工作受到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的极大影响。人们假定,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寻找问题的原因,原因一旦确定,解决方法也随之出现,社会病态也就可以消除。社会工作教育在这个时期也逐渐发展。一些学院纷纷开设社会工作有关课程,为社会工作从行业性工作向专业性工作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和知识的储备。  里士满在1917年出版的《社会诊断》标志着专业社会工作的诞生。里士满也因此被人们誉为专业社会工作的创始人  初步形成  (1)在社会工作训练和教育方面,美国社会工作学院协会于1919年成立,并于1932年颁布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最低限度课程。此后,该协会陆续制定了一些重要教育政策,重新确定了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  (2)霍利斯·泰勒20世纪50年代初的报告和贝姆的研究对社会工作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3)20世纪50年代中期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规模和内容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诸多社会工作学院开始讲授统一的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  (4)社会工作的专业组织开始建立。  专业化  按照弗莱克斯纳(Flexner)的观点,专业化有六条标准:伴随个人责任的智慧操作,素材来自科学和学习,这些素材逐渐变得实用且轮廓分明,拥有可传授的与人沟通技术,朝向自我组织,逐渐在动机上成为利他性的。按此标准,弗莱克斯纳认为社会工作尚非一个专业,但他呼吁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一个专业。可以说,这是人们自觉地要把社会工作建成专业的开端。  虽然对社会工作是不是专业争论不休,但是相当数量的学者倾向于认为社会工作已是一个专业。除了格林伍德外,莫接莱斯和谢弗也认为社会工作已成为专业。因为社会工作已创办了指导专业成长与发展的独立协会,制定了专业行为的伦理守则,兴办了以大学为基础的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院,并使教育方案获得认可,成功地在一些国家取得了社会工作实践的执照,引导着公共教育运动把社会工作传播给公众,实现了社会工作在助人专业中的地位,并通过与日俱增的专门化和限制加入专业的机会而走上了专业轨道。  一些学者对专业化进行反思,出现了“去专业化”思潮,认为社会工作应保留某些最初的和独特的品性。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工作的过度专业化不但会导致其基本的人道主义价值的丧失,而且会偏离对社会变革的承诺。  国内概况  专业社会工作20世纪50年代以前就已传入中国,1952年的院系调整被取消。1987年民政部和北京大学签订了联合办学的协议,决定在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这标志着社会工作教育在中国内地开始恢复。  上海浦东新区在2000年前后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设立社会工作站,这成为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标志。  2003年3月,上海出台了《上海市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论证暂行办法》,同年11月,开始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这些都标志着社会工作者的资格开始在中国实行。  2004年6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了《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试行)》,该标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中国社会工作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从教育领域逐步发展到实务领域,并在国家层面和全国范围开始推广。  2006年7月20日,人事部、民政部联合发布了《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国人部发[2006]71号)  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2007年8月20日,深圳通过社工“1+7”文件,社会工作专业化在深圳获得迅速发展。  2007年10月,民政部确定75个地区和90个民政事业单位为民政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  2008年6月,进行了首次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3万名考生参加了考试,20086人取得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4105人取得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证书。

摘 要: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理论教学与实践督导相脱节、专业价值观与技巧方法割裂、从业人员实际数量与客观需求相差悬殊、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存在衔接障碍、本土建设与借鉴域外经验存在冲突、地区和专业领域发展不平衡、社会尚未给予足够支持。应当采取如下思路应对挑战:加强实习督导、解决政策瓶颈问题、教育与培训相结合、注重价值观内化、重视本土建设、消除发展不平衡、争取社会认可与支持。关键词:社会工作;挑战;应对思路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在当下中国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起源西方、发展己逾百年的社会工作,由于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与构建社会和谐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日益受到重视。从2006年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来,社会工作在政策①教育②和实务③方面发展迅速。然而,从社会工作发展的整体状况以及社会工作的实际效果来看,还不能认为社会工作发展的"春天"己在全国成为现实。事实上,当代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在教育、政策、行业乃至整体发展过程面临诸多挑战。一、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挑战社会工作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督导没有形成一体化体系作为一门实务操作性极强的专业,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的港台地区的社会工作教育,除接受过系统理论教育外,还必须具有相关时长的有专业督导的实务学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自从1980年代开始起步,进入90年代后期,呈现加速发展态势。其间,专业师资十分缺乏,大批教师来自非社会工作专业。专业教育出现过于重视理论而忽视实务督导的倾向,其结果导致专业发展违背了社会工作教育规律。多数教师由于缺少社会工作一线的督导与实务经验,无法很好地对学生实习进行有效督导。⑴因为实习督导是社会工作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此环节一旦缺失或者效果不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价值观就难以内化,专业技巧与方法也会仅停留在书本上。学生在这样的督导下,常常感到茫然与困惑。服务对象和普通民众难以看到专业社会工作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实效,从而对其产生一定的质疑、怀疑乃至否定。专业社会工作教育的数量及规模与客观需求相差悬殊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起步于1980年代后期,经过二十余年发展,专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为高职高专、本科、专业硕士(MSW)等不同层次的教育,近年毕业人数2万,包括2008年开始实施的国家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的通过者以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不足30万人。⑵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人才与普通大众的比例测算,我国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要达到300万人才能满足社会需求,这一政策计划将在2020年实现。⑶单从规模而言,当下中国社会工作者的需求缺口巨大。不仅如此,在这当中能够有效发挥社会工作的专业功能、符合当下社会需要的社会工作者又少之又少。基于此,国家在政策上对专业社会工作者调整为2020年达到145万人,⑷这意味着从现在算起,我国年均要培养不少于10万人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然而,专业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必须要符合教育规律,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如何既保持专业教育的质量,又快速提升专业人才的数量,是一个摆在本土社会工作建设面前的难题。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实际社会工作者之间存在衔接障碍中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特征常被简称为"教育先行”,也就是说,专业教育推动了政策和行业实践发展。二十余年来,我国各类高校培养了十几万专业社会工作人才。但是,在2006年之前,这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毕业之际由于全社会没有社会工作专门岗位工作而无法专业对口就业。虽然,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实则覆盖整个社会福利与社会事业的各个领域,然而,直至今日,从全国范围内看,专业社会工作岗位仍然缺失。这些领域的实际从业人员,大多数人并非专业社会工作者出身。这些人员在职业生涯中,拥有丰富的经验,为服务对象提供着实际服务,实际发挥了专业社会工作者应当起到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他们是实际的社会工作者。但问题是,这些传统或者实际的社会工作者,在工作理念、方法与技巧上,与专业社会工作者都有很大差别。如何平衡两者之间的冲突与矛盾,是推进中国当下社会工作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技巧及方法存在相互割裂倾向社会工作是专业价值观及技巧、方法高度统一的专业,相互支撑,不可割裂。社会工作价值观与专业方法与技巧的不统一会导致过于重视技巧而忽视价值观内化。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工作价值观是社工专业的核心与灵魂。在当前社会工作教育以及实务当中,常常对专业技巧与方法强调得多,而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并未达到应有的重视程度。实际上,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如果没有强烈的专业价值观的支撑,从业者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面对服务对象日复一日的重复性工作,是难以坚持下来的。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专业发展相对内地成熟一些,但也开始反思过于注重专业技巧而忽视社会的问题。除教育外,在政策与行业发展过程中,社会工作介入前后对服务对象的改变一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因为这一改变常常难以用一套客观的量化标准测量,所以这一直是各国政府购买社会工作项目验收的难题。目前各地很多政府的一般做法是要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项目汇报时需要明确提出个案、小组和社区社会工作的数量。殊不知,这样做会导致一线社会工作者为在完成规定时间内的项目而将注意力集中到运用社会具体工作方法的工作量上。造成的结果是,社会工作者难以将时间和精力致力于在价值观指导下,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有效帮助受助者。这种割裂了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方法技巧的情况非常不利于刚刚起步的本土社会工作的长远发展。社会工作本土化与借鉴域外经验之间关系未调适作为舶来品,专业社会工作起源于西方工业化时期,如何在中国生根发芽,苗壮成长,避免水土不服、生搬硬套,是构建中国本土社会工作绕不开的问题。当下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内容基本与世界上国家及我国港台地区相同,追溯社会工作专业起源,可以发现其专业性与职业化是逐步发展起来。最早开始时就是一些爱心人士在社区做慈善,之后逐步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助人技巧与方法,专业逐渐成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我国港台地区,社会工作的发展都是经过一个比较长的历史发展时期经过长期在各方面的积累才真正成熟起来。例如,社会工作在香港今日己被公认为是一个尊荣的职业,但在香港学习期间,一位香港资深社工专业的老师告诉笔者:在三十年前,社会工作还是一个大多数人不愿从事且社会非常不理解的专业。因此,今日我们在推行社会工作的时候,一定不要把今日他固和地区的社会工作现状作为原因去看,实际上今天的情况正是其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地区和专业领域的发展不平衡随着国家对社会工作在政策层面的推动越来越大,社会工作行业领域发展呈现出个别地区发展迅猛和绝大多数地区发展迟缓的情况。社会工作整体发展形势好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部和经济发达地区,如广东、上海与北京等地区。这些地区不仅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多,且有一定数量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政府也相应成立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机构,如北京的社会工作委员会(社会建设办公室)、广东省的社会工作委员会等。与"北上广"地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地区的社会工作发展形势多数处于初创阶段,表现有三:一是由于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资源稀少导致社会工作人才数量缺口大;二是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几乎没有或者成立很少;三是政府专门负责社会工作的机构和人员远不如"北上广"地区多。这些因素导致社会工作在绝大多数地区的支持力量不足。这种社会工作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是未来一个时期必须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此外,社会工作在某些领域推进速度较快,如社区、医院等,但在诸多领域如司法、教育等却推进缓慢。如何在有需要的领域发展专业社会工作,也是必须应对的一个问题。社会尚未给予足够认识与支持当下中国社会在客观上非常需要社会工作介入,然而,事实却是社会对社会工作高度不知晓、不了解。一旦社会了解社会工作,情况将大不一样。例如,2010年,"富士康十三跳"事件,当让外界感觉己经一发不可收的时候,深圳市紧急启动应对危机,派驻专业社会工作者介入,最后恢复常态。⑸如果社会可以给社会工作者提供施展专业的机会与平台,假以时日,一定可以显现出与其他方式应对危机、解决问题截然不同的独特成效来。然而,当下社会大众还未认识到专业社会工作的重要性与其独特功能,导致在社会快速转型过程中,无法发挥专业社会工作的润滑剂、缓冲器与安全阔的作用。二、应对思路上述挑战显示当代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诸多矛盾、冲突与悖论,但也恰恰反映了社会工作在我国正处于全面发展的上升期。针对这些挑战,可从以下思路进行应对。在现有教育体系下,社会工作教育要更加重视实践教育,加强实习督导体系建设社会学和心理学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学科支撑,与这些相对成熟的学科相比,社会工作常常被误认为理论系统性不足,专业独立性不够。但如果深入探究社会工作专业的独特性,似乎不全在理论方面,而在其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拥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有效性和不可替代的价值。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功能发挥,最主要是做好实践教学,尤其是实习督导。一是区分不同层次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面临的具体问题,如高职高专存在的问题是如何有效完善实习督导的模式,本科教育首先要破解学生实习时间太少的教育政策难题,社会工作专业硕士(MSW)主要是尽快形成不同于本、专科专业教学模式。二是对于专业教育者,一方面要尽快提升来自外专业的教师专业教育水平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还是要建立专业教师必须积累实践教学经验的制度,让教师在督导学生之前,自己先拥有实务能力。三是对于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从其入学开始,就要系统培养其从事公益事业的习惯、能力与旨趣,教育单位要尽快形成学生从志愿服务到专业服务以及形成认知、见习与定岗循序渐进的实习模式。在政策制度层面,尽快解决近年来一些制约社会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自从2010年以来,仅在中央层面,就颁布了多个社会工作的政策。关于如何发展中国本土社会工作,这些政策不可谓不全面周密。然而,如何保证专业社会工作发展不随政府工作关注重点转移而成为明日黄花,根本解决之道是推动上述政策的核心变为国家立法内容。从目前的情况看,社会工作立法应当先从国务院行政法规试行,制定《社会工作管理条例》,俟条件成熟后,再由全国人大制定《社会工作法》。此外,要在《国家职业大典》修订过程中落实社会工作者从工人技术岗位到专业技术岗位的定位转换,真正解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准入与保障问题。最后,进一步发挥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新时期的行业推动作用,厘清目前在一定程序上存在的交叉职能,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行业发展方面的不同功能。⑹坚持培训和教育并行,加速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在坚持社会工作自身专业的基础上,要兼顾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和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队伍建设,平衡好两支队伍的关系,取长补短,共同促进社会工作发展。在未来相当一个时期,中国社会客观上需要的社会工作者人数和规模宏大。由于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培养教育需要一个过程,难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发展,所以如何通过培训等方式让实际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掌握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重要。在当下,要清醒看到,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最高目标应致力于如何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和谐"应当是社会工作专业追求的最高目标。因此,凡是有助于社会和谐,并且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可发挥独特作用的力量都应当成为推动社会工作发展的积极力量。社会问题的解决与人的需求满足是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专业社会工作和实际从事社会工作者,完全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形成发展社会工作的合力。更加注重专业价值观内化教育,纠正片面强调技巧、方法的倾向虽然忽视社会工作价值观似乎己经成为世界社会工作发展不容忽视的现象,[7]但当下中国在这方面的问题尤为严重。尽管社会工作专业教育机构己达300多家,每年培养逾万名的毕业生却只有少量从事社会工作专业。在最需要专业人才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往往难觅著名高校的社工专业毕业生,虽然这些学生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也非常认同这个专业,但职业选择往往是当前社会认可度高的非专业岗位。这一现象实则折射出当下社工教育对专业价值观教育并未深入,一定意义上,毕业生不能躬身深入社工一线的社工教育不能说是成功的。今后,社工教育要更加重视学生专业价值观内化教育,可以开设专门的价值观课程,同时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育人全程均时刻强调价值观教育。在一线实务机构选择社工时,不仅考查应聘者的专业知识与方法,还要注意其是否真正将价值观内化。在遵循社会工作各国普遍发展规律的同时,探寻本土社会工作专业建设道路正因为西方和我国港台地区的专业社会工作己经从实际证明了其在化解人际纠纷、预防社会矛盾、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国才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力推进社会工作,以期实现社会和谐。如果仅仅看到别国和地区的社会工作今日在其社会由于职业化和专业化而获得的尊荣,便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国的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己经实现,这种逻辑思维实则是倒果为因的。在中国当下,我们必须付出艰辛努力,在扎实工作的同时要充满创新意识,才有可能探寻到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之路。这就需要:一是要从中国的大传统、小传统和现实中寻找可供借鉴的本土经验与方法。二是在社会工作实际发展中去一点点地累积经验,不断校验外来的理论并使其本土化,避免水土不服。三是在遵循世界社会工作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前提下高度重视我国香港、台湾地区以及新加坡这三地的社会工作发展经验,同时参考韩国等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国家的经验。当然,最终中国社会工作发展之路必然是要走自己的道路,发展出适合当下国情的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体系与实践原则。采取分步骤、逐步推进的模式,解决目前社会工作地区和领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中国国情复杂,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差异大,因此,开展专业社会工作的具体模式不宜整齐划一,而应当因地制宜,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适合各自情况的方式。如在当前城乡二元的社会结构尚未完全解体的情况下,社会工作推动应当先从城市开始逐步到乡村,而推动时应当从大城市逐步过渡到中小城市,农村从迫切且容易开展的领域做起。要采取多种手段,争取专业社会工作获得社会的认可、理解和接纳其他国家和我国港台地区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历史经验证明: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离不开社会的理解与大力支持。这主要体现在社会给予专业社会工作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只有社会的公益慈善氛围形成,社会工作者引领志愿者从事公益事业的局面方能实现,也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的事情社会办。此外,虽然可以说"社会工作诉诸很强的人道主义和精神层面的元素,它坚持不受世俗的舒适、荣耀、金钱的诱惑,”⑻但是这不意味着这一职业的从业者不需要体面生活,获得社会尊荣。目前个别地区出现的"社工荒",根本原因还是一线社会工作者的待遇普遍不高,在自己都无法满足基本吃穿住行基本生存情况下,社工如何能安心助人?可以肯定地说,社会对社会工作支持力度决定了社会工作发展的速度和方向。因此,在目前社会普遍对社会工作尚不知晓和认知的情况下,专业社会工作的政策制定者、教育者和行业从业者要积极向社会普及与宣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及其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的独特作用。只有社会工作专业共同体一起争取社会给予的专业发展的空间与平台,社会工作专业在解决人的需求问题方面的天然优势才有机会向社会呈现出来。当然,上述应对社会工作发展挑战的思路,关键在于落实。正如挑战并非相互独立一样,应对思路也必须综融起来,符合当下中国时空条件。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全面安排,合理布局,逐步推进,相信克服这些挑战之际,亦是中国社会工作道路形成之时。(作者:民政部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社会工作教育,民政理论与实务。)注释:①2006年以来,中央和地方先后颁布了多部有关专业社会工作的法规,详见王杰秀、邹文开主编《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2011-2012年),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出版第2-8页。②根据2013年8月最新一届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年会上发布的数据,目前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成员单位已经达320多家,而1994年社工教育协会成立时会员单位仅有20余家。③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多地出现了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以北京、上海和广东为多。参考文献:[1]朱静君-中国社会工作实务纵深[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12:9-10[2]崔静:我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已达30万人[EB/OL] [2013-08一13 J [3]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MJ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12[4]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民政部等19部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EB/OL] [2013-08 -28J[5]刘丽波2010年度十大社工事件揭晓[N]公益时报,2011-01 -19[6]徐道稳-社会工作就业准入制度研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 :58---65[7]张英阵,许雅惠-译者序:什么是社会工作[ M ] //BRENDA DUBOIS, KARLA KROGSURDMILEY社会工作概论张英阵,译台北:双叶书廊有限公司,2012:2-3[8J弗莱克斯纳-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吗[M] //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十辑)北京:中国社会文献出版社,2013 :211

  • 索引序列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经验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邮箱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投稿要求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官网网址
  •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杂志官网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