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西方教育论文

中西方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中西方教育论文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不同‍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劳动者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拟就中国与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  ,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受到古代教育糟粕的影响,具有许多不容回避的问题,在这里我以一个学生的视角看我国教育制度和西方教育制度之间的差距,由此提出个人的一些看法,与诸位同学讨论,算是一份参考资料吧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人各有志"并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走从小学到大学的道路.然而现在各个学校之间竞争异常激烈,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我国大力倡导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丢进了大西洋,每日让学生埋首故纸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度高考书."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制约了学生的

中西方学校德育的比较及启示2007-08-12 14:53作者:牟艳杰 摘 要:中西方的文化背景不同,社会结构不同,从而导致其学校德育也存在着诸多差异,透过这种差异分析,可以更为清晰地认识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借鉴国外经验,从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学校德育。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西方比较;启示 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社会领域的急剧变迁,引发出的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学校道德教育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课题。通过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找出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借鉴西方先进的德育经验,这对于加强和改进我国学校德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西方学校德育的差异分析 1.德育概念上的差异 “德育”,顾名思义,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的确指的是道德教育,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我们知道,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德育”一词(拉丁语mores)原意即近于习俗,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渐次分化,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与此相应,西方的道德教育,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但分化不充分,传统影响甚大,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德育内容上的差异 应该肯定,中西方学校德育内容都是极为丰富的,但其侧重点不同。相对来说,中国重视家庭伦理教育,而西方重视社会公德教育,产生这种差别是因为双方的社会结构不同。 在中国,“家庭”“宗族”的地位特别突出,而“社会”意识却非常淡薄,人们往往把“社会”等同于“国家”或“家庭”,甚至把“家”与“国”也等同起来。家庭生活道德规范与社会生活道德规范相通而融为一体,因此,中国德育的内容中家庭伦理成分多一些,“家庭伦理外化”、“社会公德弱化”现象也比较严重,而西方社会中个人和团体的地位比家庭和宗族的地位要高,所以他们特别重视社会公德教育。 3.德育方法上的差异 我国有着悠久的德育传统。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学校德育比较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并强调学生自身的“内省”和“了悟”,因此,在德育方法上比较常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情感陶冶、实际锻炼、修养指导等。而西方社会由于受民主、自由、尊重人格尊严等价值观的影响,在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等指导下,更加注重对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培养,从而比较推崇道德讨论、案例研究、角色扮演、价值澄清等德育方法。 二、西方学校道德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合理界定“德育”概念 德育即道德教育,扩大德育的外延,把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甚至法制教育、心理教育都纳入进来,这对以上各方面的实施都是不利的。品德的形成、世界观和人生观的确立、政治觉悟的提高、法制观念的明确、心理的发展各属于不同层面的问题,其过程与机制相差甚大,不能以一样的手段、方法,通过一样的途径,遵循一样的原则来实施。如教育实践中学生的许多心理问题被冠以“品德问题”处理,不但无效,反而有害。相对而言,道德教育的研究比较深入,理论建树也比较多,而思想教育、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却几乎还是一片空白,在概念上若把它们混为一谈,这既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和理论建设,也不利于道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此外,我国使用的是“大德育”概念,而西方国家使用的是“小德育”概念,这也不利于我国与西方国家进行交流和对话,不利于我们充分地从西方国家的德育研究成果上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的精华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无论是海内外新儒家,还是阿尔多诺·汤因比、赫尔曼·卜尔等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他们都认为这种道德文化能够促进国家乃至世界的健康发展。新儒学的勃兴,除了本身在理论上进一步的深化和完善以外,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富于儒家文化血统的日本、新加坡、韩国以及香港地区、台湾地区“亚洲四小龙”的经济腾飞,从而使新儒家在论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对经济现代化起促进作用时,获得了最有利的证明。李光耀在总结自己治理新加坡40年的经验时指出,在新加坡的总人口中76%是华人,华族文化注重五伦,他们把社会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而不接受美国人那种无限的个人主义;他们坚信教育和学业成就能为个人、家庭和国家带来好处,因此都主张培养子女,让他们接受训练和教育。这样,新加坡变成了一个凝聚力更强的社会,培养了技术和知识与日俱增的人民,有了一批最富才智、办事能力强的精英分子,加入参政治国的行列,从而加速了经济增长,使新加坡成为一个有秩序、犯罪率低的社会,这和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是—致的。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的经济发展成就,也使新儒家为自己的观点找到了新的论证材料。新儒学思想由海外波及国内,并同国内新儒学思想彼此呼应而风靡全国,归根结底也是因为顺应了国内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振兴经济的大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把儒家经典作为幼儿道德启蒙教材,可见儒家道德文化在人们心目中已重新受到青睐并有重振雄风之势。 3.吸收和借鉴当代西方德育理论、方法、模式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西方道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无疑是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地吸收到民族道德文化结构和民族道德心理结构中去。西方是在多元化政治、多元化政党和多元化信仰的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以自由、平等、尊重、法制、人权等价值观为核心的稳固道德价值体系的。虽然道德教育理论派别林立,虽然也有社会危机和社会动荡,但这个体系始终没有被冲垮。我们只有在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西方道德中对我们有用之处,才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稳固的德育体系。 当代西方学者在对道德教育现象进行微观研究时提出了许多道德教育理论,如存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人本主义道德教育理论、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等等,这些理论不仅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了道德教育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设计出具体的操作模式。例如柯尔伯格等人主张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道德讨论以促进学生道德判断力的逐步提高;拉斯思等人设计了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帮助儿童价值澄清;麦克菲尔、诺丁斯等人主张尊重儿童人格,引导他们设身处地地去体谅他人、学会关心,动之以情地开展道德教育;谢佛提出要形成一种与儿童道德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道德气氛;纽曼设计的社会行动模式以培养学生作用于事物、影响他人和开展公务活动的能力。 总之,当今学校德育的重心应从单纯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和训练良好道德行为习惯转向注重培养适应当代价值多元特点的道德判断力、道德敏感性、道德行为能力,从重视直接的道德教学转向强调间接的道德教育,从封闭的学科性教材转向开放的情景性教材,从以教师的教导、说服、劝诫为主转向以学生的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社会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黄向阳.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朱永康.中外学校道德教育比较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4]袁桂林.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 [5]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论文

(⊙o⊙)…很简单啊。前提就不一样了,西方是先选择聪明的小孩,先分类,明确兴趣,然后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比如聪明的对科学感兴趣的小孩,那就要努力奋进,挑灯夜战,学习考试进名校,比如对做饭感兴趣,就进厨师学校呗。也就是说以兴趣爱好特长为方向。中则是以钱程为目的的,都想以后赚大钱,至理名言是书中有黄金书中有美女,不管是啥材料,就是智商80的刚及格的小孩也是奋战在大学的路上。结果就是西方人才全面,中则瘸腿,应对考试的人才很多。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的不同‍  家庭教育是人生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在即将跨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国在培养跨世纪人才的教育工程中,都很 重视家庭教育这一环。这个问题在我国也早已成为热门话题,引起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极大关注。然而,时至今日,我国不少家庭的家教仍未走出误区,甚至影响劳动者良好素质的形成。本文拟就中国与 西方国家的家庭教育作一粗浅比较,或许能为我国家庭教育的改善提供某些借鉴。  一、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西方国家育儿的着眼点在于,培养孩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基于这种观念,西方国家的很多家庭都十分重视孩子从小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靠自身的力量。因此,要从小就形成自立的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而独立生活能力来自从小的锻炼。所谓锻炼是多方面的,诸如劳动锻 炼、坚强意志的锻炼、忍耐力和吃苦精神的锻炼等等。但最根本的是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和劳动能力的锻炼。通过参加劳动,让孩子从小就形成独立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爱劳动的习惯;在劳动和艰苦的环境中去克服困 难,磨炼意志,发展各自的才能和特长,增长才智,并形成刻苦、节俭等品质。就是在这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促其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的育儿观有很大不同。中国的一些家庭育儿往往着眼于孩子将来有出息、有个好职 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基于这种企盼,多数家长认为,父母对孩子的责任就是让他们生活得好。孩子成长中能给他们多少幸福就给他们多少幸福。一句话,若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为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除生活上加倍关心外,父母最关心的是孩子的智育。为使孩子学习好,能成龙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公民意识等则很 少考虑,有的甚至不考虑。由此看出,中国家长的育儿与西方国家明显不同。  二、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方法  由于育儿观上存在着根本的差别,导致教养孩子的方式方法也完全不同。西方国家的家长从锻炼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出发,对孩子的教养采取放手而不放任的方法进行。所谓放手,即从孩子生下来,父母就设法给他们创造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的锻炼。普遍做法是根据不同年龄让孩子做自我服务性的劳动和各种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动手中发展他们的爱好和特长。如一个美国家庭中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他们在家中都各有自己的角色和本事:10岁的男孩周末负责帮父亲割草、浇花、打扫院庭;12岁的女孩能根据不同的食品配方烘烤出各种各样美味的点心;8岁的小女孩会编织五颜六色的茶杯垫[1]。这显然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在中国家长看来,这似乎不可思议,可在西方国家并非个别现象。至于西方国家的中小学生兼报童的例子,更是枚不胜举。据英国报纸推销站联合会统计,全英约有50万送报童[2]。稍大一些的中学生打工也是寻常现象,而且都得到家长支持。一位英国人说:"孩子打工挣钱,家长都不反对,甚至还鼓励,一则可节约一些开支,更重要的是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意识。让孩子知道钱必须用劳动去换取",因而懂得不要乱花钱。上述各例,都说明西方国家家长在培养教育孩子方面是完全放手的。但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放手而不放任。所谓不放任,一般反映在三个方面。第一,宁苦而不娇。西方国家的家长特别重视锻炼孩子的吃苦精神。中、日孩子在"夏令营中的较量"活动中,日本孩子自我管理出色,拉练中集体动手准备野餐,有的孩子带病坚持拉练,个个都能吃苦耐劳,意志坚强。这并非一日之功,而是平时吃苦锻炼的结果,也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的结果。欧美等国的儿童、少年,从小就从事送报、打工等劳动,这本身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炼。在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了。这对娇惯子女的中国家长是难以接受的,甚至可能有人认为这是"残忍"的。第二,家富而不奢。西方国家的家庭,经济条件多数优于中国国民的家庭,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如德国的家长给孩子零用钱的原则是:定期发给,数额多少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家庭收入的实际情况而定。如孩子需预支某些"必需品"用 钱时,家长会断然拒绝,其良苦用心是培养孩子的节约意识。而且,零用钱绝不作为奖励孩子的手段,目的是教育孩子懂得,他们努力学习完全是为了自己将来成为有用之材。对孩子的零用钱,美国家长更为"苛刻"。 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约有68%的受访青少年学 生以打零工赚取零用钱[3]。更令人惊叹的是美国首富洛克菲勒,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10亿美元财产的大富翁 ,但其子女的零用钱却少得"可怜"。他家帐本扉页上印着孩子零用钱的规定:7-8岁每周30美分;11-12岁 每周1美元;12岁以上每周3美元。零用钱每周发放一次,要求子女们记清每一笔支出的用途,待下次领钱时交父亲检查。账目清楚,用途正当者,下周增发5美分;反之则减少。洛克菲勒认为,"过多的财富会给自己的子 孙带来灾难"[4]。这句蕴含着哲理的话,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 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法国人拉纳的儿子打碎了一位朋友的窗玻璃,拉纳夫妇并未道歉,而是让儿子自己抱一块玻璃去赔偿认错,还要求朋友对孩子不要有丝毫原谅的表示[5]。西方国家 家长这种放手而不放任的家教方法,其优长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与西方国家相比,中国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法有不少欠妥之处,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第一,社交上的"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而限制孩子与外界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对方的态度,由此常常发展成家长间的争端或摩擦,对孩子产生的却是负面作用。第二,生活上的"包办代替"。中国的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生活上以"包办代替"包揽孩子衣、食、住、行为快,怕孩子脏着、累着而不让他们沾家务劳动的边。总之,这种"包办代替"从横向涉及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纵向一直延伸到孩子成人。于是就出现了三、四岁的孩子不能自己穿衣吃饭,五、六岁的孩子不能自己扣扣和系鞋带。城市的小学生多由家长接送还不算,有的连书包都由家长替背;中学生还要由家长给洗衣服;大学新生入学很多由家长"护送",甚至连床铺都由家长给铺好。总之,中国的不少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要亲自把孩子"从脚跟武装到牙齿"。第三,经济上的放任。为数不少的中国家长,对孩子的经济要求百依百顺,有求必应。且不说经济宽余的家庭,就连经济拮据的家庭,家长也要勒紧腰带,甚至东挪西借来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和欲望,以适应互相攀比的消费风气。对孩子的零用钱普遍表现"大方",随要随给。孩子上街一、两站也要乘车,甚至发展到一些中、小学生上下学"打的"、花钱雇人值日、做作业,更有甚者  ,有个别学生(大款子女)考试时花钱雇人替答卷。这纯粹是由家长的溺爱、娇惯,特别是经济上的放任所造成的。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育儿观和教养方法的不同,其教育结果也表现出明显不同。西方国家的儿童、少年从小就表现出:(1)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他们18岁开始就不依靠父母、家庭,即使在读的中、小学生,乃至大学生,很多都靠自己打工补助自身的消费需用。就是很富裕的家庭,在读的孩子打工的也不少,如,美国一位教授正在读大学的女儿每周末就在一家餐馆做跑堂工作①。(2)具有适应市场经济的头脑。西方国家一些家庭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当家理财",学会一些推销、与顾客沟通的能力等"经营之道"。实践使他们深知钱来之不易,从而养成了精打细算、勤俭度日的习惯。英国一住在约克郡的兄弟俩(12岁、14岁),在其父职业的影响下,独立地成立了"洗车公司"。哥俩干活认真,取费低廉。宁可多走路也去价格较低的商场买工具、车蜡、洗涤剂等,以降低成本,赢得顾客②。(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事。由于从小的艰苦磨炼,西方国家的青少年不怕苦,有克服困难的毅力;遇事镇定沉着,能与周围人们和谐相处,有作为社会成员而独立存在的信心和勇气。这些素质和技能,为将来走向社会谋职、就业奠定了基础。  与此相反,中国的儿童、少年乃至大学生,虽然学业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立意识,依赖性强,做事被动,胆怯;缺乏适应环境和应变能力,不懂得恰当交往的技巧,人际关系差;怕苦怕累,只要求别人照顾,却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知关心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笔者曾亲耳听一位母亲伤心地讲述她念大学的儿子时说:"我儿子学习很好,但什么也不会干,而且非常自私,只关心他自己,根本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我们有病他从不在意,可他自己有点小病,就催我们带他到大医院 去看医生,嫌校医院水平低而不去那里就医。"她接着自责地说:"这不能怪别人,都怪我们从小把他惯坏了。"试想,只关心自己,连亲生父母都不关心的人,还会有什么社会责任感可谈呢?  综上不难看出,两种不同的育儿观和不同的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education and Western First in our country children are demanded to study many subjects from a young age And they are often forced to accept their parents' opinions about While in western countries, children are taught in a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y can learn some life skills from their environment But they don't need to finish any work by their instead, they can develop interest of their They have more chances to take some activities and develop their But they can not learn so much basic knowledge as Chinese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

学术堂整理了一套完整的教育论文发表流程,供大家参考:  一、选刊  选定一种期刊杂志作为自己的投稿对象怎么选呢,先看自己学校或者单位评职称需要投什么级别的刊物现在很多都要求必须是核心期刊,这个可以上网搜一下具体都有哪些然后打开这个期刊的网址,看下期刊的具体分的板块,是不是跟自己文章相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  二、写作  如果你的论文已经写好了,论文格式就根据投稿要求进行修改,不同的杂志社对论文的格式要求不一样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要求操作的哦,包括查重的时候也是一样的  三、投稿  最普遍的就是邮箱投稿了,但是现在假网站,假邮箱很多,一不小心就上当这里给大家推荐一个很靠谱的方法:在知网的版权页上列有期刊的投稿邮箱或者官网地址点击"原版目录页浏览"还可以查看封皮、扉页以及版权页等信息  四、反馈通知  投稿结束并不是什么事情都没有了,恰恰相反,这才是刚开始作者的文章可能立意选题都比较好,结构框架也十分明了,但是出现漏洞的机率还是有的,所以一般都会需要修改论文一般需要三审,修改意见会发送至作者邮箱或者在投稿系统中显示,作者一定要随时关注邮件/系统动态,避免出现信息不及时的情况  五、缴纳版面费  现在的刊物一般都要收取一定的版面费,按文章的字数占几个版面还有刊物的等级来收取一定的版面费只有少数的不收取版面费  六、签收样刊  出样刊的时候,杂志社一般会预留样刊寄给作者,以便作者需要时用但是有一点,杂志社可能不会存多余的样刊,作者拿到样刊后一定要保存好,以免丢失  最后说下,不管发表什么级别的期刊,请提前准备比如发普刊,建议提前3个月左右投稿,核心的话建议至少要提前一年开始准备,切记现用现发是不可能的!也切记病急乱投医!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今传媒就可以啊~你可以去今传媒官网上了解下,他们网站有简易投=自助投稿系统~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与技巧初中

要把自己的联系方法说清楚,还有你的标题要醒目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我个人觉得要百发百中还是找中国论文榜靠谱。

根本不可能的,除非文章非常出彩。想要中稿率高,文章结构要清晰,语言要标准地道,数据表格,图片能够加分。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和技巧初中

qingjiao

我个人觉得要百发百中还是找中国论文榜靠谱。

这个是没有太大的技巧的,先是要把自己的文章写好,然后就是去投稿就可以了

原创性要保证,抄袭率不能超过30%,杂志社都会先做查重的;论文格式要合期刊杂志社的胃口,每个期刊的要求不一样,可以先找早发表网问。

  • 索引序列
  • 中西方教育论文
  • 中西方教育的比较论文
  •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
  •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与技巧初中
  • 陕西教育论文投稿方法和技巧初中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