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1000字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1000字

发布时间: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1000字

最好学习南传佛教,建议看看印度佛教史,里面有阐述南传佛教 这里可以下载

要写论文,网络上有的是资料,都不用悬赏。

关于1、在佛陀入般涅盘的那一年雨安居,摩诃迦叶长老在王舍城主持了有五百位大阿拉汉(阿罗汉)参加的第一次结集。在此次结集中,与会者们就什么是「杂碎戒」发表了不同的看法。於是,迦叶尊者在僧团中作羯摩,即僧团表决会议,重申了佛陀临终前的教导:尚未制定者不应再制,已经制定者不应废除,只应继续受持所制定的学处。此项决议获得全体与会者的一致通过。由於当时的与会者都是德高望重、诸漏已尽、所作已办的阿拉汉长老比库,因此,这项决议的精神也就在以上座比库为核心的原始僧团中保持下来。 佛灭一百年左右,印度东方一些比丘的行为引起戒律上的诤论,於是召集七百位上座比库进行裁决。经过讨论,宣布跋耆族比库所行的「十事」为非法,并会诵律法。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结集」,又称「七百结集」「韦沙离结集」。遭否决的大多数比库不满上座长老们的裁定,另外纠集一万朋党,会诵经律,自成一派。 从此,教团在戒律上产生了分歧。此后,又有比丘挑起教义上的争端,佛教遂分裂为保守传统的「上座部」和主张革新的「大众部」两大部派。此后,部派之间继续分裂,先后成立的部派相传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进入了「部派佛教时期」。 佛陀般涅盘后二百余年,孔雀王朝第三代阿育王统一了印度的绝大部分地区,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阿育王笃信佛法,为了淘汰外道、整顿僧团,从阿呼冈嘎山迎请了目犍连子帝须为上座,在华氏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库,举行第三次结集,历时九个月,会诵律经论三藏,并编纂了一部《论事》,广引经典,驳斥了上座部分别说系以外的252个非正统见解。 这次大会还作出决定,派出九个弘法使团到国内外各地去传播佛法。其中的第八使团到了金地,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达( 又译摩哂陀、摩亨德、摩醯陀)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就把佛教传入了师子国。 马兴达早年出家,师事目犍连子帝须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于西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天爱·帝须王(西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接著又剃度了国王的侄儿阿利他等五十多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国王布施了御花园「大云林园」,修筑大寺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 不久,马兴达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阿奴喇等五百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这个是有的哦,,亲你什么时间要呢。。我给你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3000字

还是自己写吧!嘿嘿!湖师的!

佛道 一家

佛教为何能在东南亚盛行;自秋蓉;201251406213;2012级对外汉语;摘要:佛教在东南亚的盛行以及在东南亚盛行的原因;关键词:大小乘佛教、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一、东南亚的佛教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地区应在今;公元10世纪以后,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东;二、东南亚佛教盛行的原因;东南亚佛教盛行局面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积淀;1、东南亚的地理佛教为何能在东南亚盛行自秋蓉2012514062132012级对外汉语摘要:佛教在东南亚的盛行以及在东南亚盛行的原因。关键词:大小乘佛教、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一、 东南亚的佛教 佛教传入东南亚,最早的地区应在今日下缅甸之卑寮或泰国中部之佛统。古代东南亚佛教,小乘和大乘彼此兴废交替,以南传上座部势力较大。西元七世纪末,下缅甸、泰国中部信仰上座部;爪哇、苏门答腊则在婆罗门教支配下。十二世纪,锡兰大力改革佛教,统归为大寺之上座部佛教。此后二百年,缅甸、泰国、高棉、寮国均弘扬以锡兰为传承之上座部佛教。越南受中国文化影响,受传大乘佛教。至于马来西亚、爪哇、苏门答腊则始终婆罗门教、大乘、小乘佛教并行。 东南亚佛教是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信教群众主要分布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据记载,公元纪年前后,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在东南亚地区流行。公元2世纪到6世纪,南传上座部佛教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主要的宗教。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在经过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在东南亚佛教中,很多的佛教名胜和佛教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的影子,譬如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等。公元10世纪以后,由于南传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东南亚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佛教也被尊为国教,上座部佛教流传的地区几乎都是全民信教的地区。同时,南传上座部佛教也为东南亚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各地信教群众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从公元18世纪到现代,以泰语、缅甸语、高棉语和老挝语为主的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纂工作逐渐完备,使的东南亚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二、东南亚佛教盛行的原因东南亚佛教盛行局面的形成有长期的历史积淀。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优势为佛教的传入提供了优越的条件。东南亚地区处在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接地带与印度半岛隔海相望,交通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来往密切。因而佛教得以从印度传入斯里兰卡,再从斯里兰卡传入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东南亚的佛教以南传上座部佛教为主。越南的佛教以大乘佛教为主,佛教约于公元2世纪由中国传入越南,公元10世纪至14世纪是越南佛教发展史上的鼎盛期。公元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叫一度流行与老挝南部。14世纪中叶,柬埔寨的两名高僧将上座部佛教传入老挝,当时的老挝国王法昂王尊奉佛教为国教,老挝的佛教得到了广泛的流传。柬埔寨在公元前1世纪称为扶南国,而在公元初印度教和上不座佛教就已传入扶南。公元3世纪左右,从中印两国传入大乘佛教,到6世纪时,扶南已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公元前3世纪前后,佛教传入缅甸、泰国等中南半岛地区。公元4至11世纪,大乘佛教在泰国北部、中部盛行。公元前7世纪至13世纪,大乘密教曾在泰国流传。公元11世纪,缅甸和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先后传入泰国。11世纪中期,蒲甘王朝统的阿奴律陀统一缅甸后,从斯里兰卡引入了上座部佛教,并尊崇佛教为国教,缅甸开始成为清一色的上座部佛教的国家。2、历史上东南亚各国家统治阶级对佛教的推崇是其在东南亚兴盛的重要原因。例如,越南在公元16至17世纪,越南出现了南北封建割据的局面北方的郑氏与南方的阮氏试图重建佛教以赢得民心,佛教开始复兴。16世纪中期老挝,在国王昭塞塔罗多的扶持下,老挝成为东南亚佛教中心之一。17世纪中叶,国王苏里亚旺萨在位期间,老挝佛教进入全盛时期。13世纪泰国素可泰王朝第三代国王兰摩甘亨确立上部座佛教为国教。14世纪后,阿瑜陀耶王朝和曼谷王朝的历代统治者都笃信佛教,以不同的方式扶持佛教的发展。朱拉隆功国王执政后,继续推进宗教改革制度。1902年《佛教制度法》出台,新的佛教制度在泰国被正式的确定下来。缅甸,在11世纪至13世纪的蒲甘王朝是缅甸佛教发展的黄金时期。经过几代王朝的悉心护法,传教长老的竭力弘法上座部佛教在全面发扬光大。13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叶时期是缅甸佛教大发展的时期。上部座佛教经过蒲甘王朝的辉煌后继续蓬勃发展。13世纪后,佛教上部座在东南亚大陆确立为占主导地位的宗教表现形式,穿橘色袈裟的僧侣在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普遍存在。3、近代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推动了小乘佛教的发展。例如,20世纪初,尤其在1930年后,随着老挝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到来,老挝佛教开始复兴。20世纪初期,柬埔寨人民在反抗法国殖民主义的解放运动中,虽然许多佛寺收到破坏,但佛教仍有一定的发展。成立于1933年的泰国佛家协议,现在全国已有70多个分会,该会以弘扬佛法为宗旨,专门成立自愿的弘法团,到全国各地宣扬佛法。综上所述,东南亚地区佛教的盛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受到内外各因素的影响,但佛教最终还是在这一地区得以继续存在并发展。佛教在东南亚盛行也是诸多因素综合的结果。佛教文化也是东南亚人民传承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促进了佛教文化的传播。参考资料:《东南亚概论》中国出版集团 祁广谋、钟智翔主编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高等教育、专业论文、39佛教为什么能在东南亚盛行等内容。

是湖师的?这课在哪个教室上啊?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

我也不知道啊。。。

东南亚北靠中华文化圈,西与印度文明相邻,又是世界海上交通要道,因此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就长期受到中国和印度文明的熏陶

要写论文,网络上有的是资料,都不用悬赏。

把1234分别用百度搜索,都能搜出详细的答案,而且都是学者的文字,何不自给自足

东南亚文化论文1000字

东南亚历史沿革东南亚”指亚洲东南部,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文莱、东帝汶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千米。人口45000多万。地理上包括中南半岛和南洋群岛两大部分。 世界各国习惯把越、老、柬、泰、缅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陆地国家”或“半岛国家”;而将马、新、印尼、文、菲五国称之为东南亚的“海洋国家”或“海岛国家”。群岛区和半岛的南部属热带雨林气候,半岛北部山地属亚热带森林气候。矿物以锡、石油、天然气、煤、镍、铝土矿、钨、铬、金等为重要。东南亚是柠檬、黄麻、丁香、豆蔻、胡椒、香蕉、槟榔、木菠萝、马尼拉麻等热带栽培植物的原产地,盛产稻米、橡胶、香料、柚木 、木棉、金鸡纳霜及热带水果。 1967年8月,印尼、泰国、新加坡、菲律宾四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这就是“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发展至今已有10个成员国。除新加坡外,均属发展中国家。 东南亚各国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全区有90多个民族,东南亚地区又是世界上华侨、华人最多的地区。全区约有华侨、华人2000多万,另有200多万印度人,100多万其它国家的外来移民。 今天的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 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文化相通,自古以来就有密切的交往。近一二十年来,双方合作也是不断发展,已有很好的基础。广西处于中国走向东南亚的“门户地带”,具有承担起构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海陆空最便捷通道的基础和潜力;在经济上看,广西与东盟国家在资源结构、产业结构、市场需求、科学技术等方面具有不小的互补性,合作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广西与东南亚各国在经贸、投资以及技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发展态势良好。统计数据表明,去年广西与东盟各国贸易总额超过4.2亿美元,占广西对外贸易2成以上;截至2001年底,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7个东盟国家到广西投资的项目累计达到293个,实际利用外资近6亿美元。

西南财经大学盲审60分可以答辩。博士论文盲审结果一般是90分达到优秀。以下附一份大致的博士论文盲审要求及注意事项:博士学位论文全盲送审在实质上与以往的博士学位论文送审没有任何区别,只不过送审方式不同。所以送审前该进行的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一样不能少。首先:1、博士生的课程成绩应通过培养办审核盖章2、博士生的开题、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应通过学院的认证3、博士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文章达到学院学位论文送审的要求以上事项学院审核通过后,博士学位论文方可送审。一、送审前提交的材料(由学院统一提交)1、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PDF格式)博士学位论文电子版命名规则为:XXXX_XXXX_学号_XX即:学校代码_二级学科代码_学号_LW(如:11414_082001_2011312001_LW)(强调一遍,具体命名以学校准确代码命名)2、Excel表格。3、其他材料(成绩单、博士生开题、预答辩和重复率检测通过的证明)

--论述东南亚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促成其多样性的历史因素东南亚文化多样性主要包括宗教多样性缅甸泰国为佛教文莱马来西亚和印尼是伊斯兰教菲律宾为天主教原因是外来的影响首先是佛教的东渐,小乘佛教从印度传到东南亚然后伊斯兰教由阿拉伯商人带到了东南亚之后西班牙人把天主教带到其殖民地菲律宾

你可以财大的自考办联系:或者看他们网上的公告

东南亚佛教文化的论文

要写论文,网络上有的是资料,都不用悬赏。

中日韩佛教文化属于大乘佛教,因为隋唐以后中国就取代印度成为佛教的中心,韩国日本的佛教都传自中国,而中国汉传佛教属于大乘佛教。东南亚佛教属于小乘,如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 所以你的问题也就是大乘佛教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的差别(下边引用了一些百度的内容,你也可以自己搜)  “乘”,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有“乘载”或“道路”之意。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  大乘佛教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所谓菩萨,即指立下弘大誓愿,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四摄”。“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具体是指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大乘佛教认为这是菩萨救渡众生时所应遵守的原则和方法。为了与小乘相区别,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把自己所尊奉的戒律称之为“菩萨戒”。  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信仰修证  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即释迦牟尼,不能同时有两个佛。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能成佛。大乘佛教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佛同时存在,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习,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扩大了成佛的范围。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纯是出世的,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普渡众生,把成佛救世,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他认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教理义学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楼上几位都是大乘说法,本人说的口水话:世间法门本一家,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学碰撞并在中国如此宏厚的历史文化中经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所以中国佛教礼仪和儒家有些共同处,中国佛教教徒认为修佛能够成佛、能生病不吃药、能长生不死。后传入韩国日本并发扬,这是东亚佛教文化。东南亚佛教文化:东南亚自古是野蛮之地,文化底蕴不足,能够完全传承印度佛并自由分化多种佛教,僧人不受政治的侵蚀扔保持着良好的僧性,自律强

南亚佛教文化的差别要教理的差别、佛教徒行为的差别,想找一些佛教对人民生活影响的差别或是佛教礼仪,谢谢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除自己的烦恼,然不能成佛,有“乘载”或“道路”之意。这些佛教派别自称他们的目的是“普渡众生”。  大乘佛教  菩萨思想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一大特色,既不着有(实有),因此叫做“万法唯识”,并不强调一定要像小乘佛教徒那样需要出家修行、忍辱、提婆认为。龙树,韩国日本的佛教都传自中国、持戒,具体是指布施,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他认为,而且认为法无我、禅定,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超脱生死轮迥)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因此大乘佛教徒主张可以在家修行。“六度”是指布施,又可以分为两大派,从而成就佛果,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他们认为这六种方法是能够脱离生死苦海,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是梵文yana(音译“衍那”)的意译,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与小乘佛教的区别  信仰修证  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为了与小乘相区别、持戒,不能同时有两个佛、智慧,达到涅磐彼岸的通道,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中日韩佛教文化属于大乘佛教,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要救渡一切众生脱离苦海。二为中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一为初期大乘佛教(约公元一世纪至五世纪)、智慧)修习,建立佛国净土为目标。在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可以达到佛果(称“菩萨”,以引渡众生、同事。信仰者通过“八正道”等宗教道德修养。大乘教徒把菩萨的修行发放概括为“六度”,从而得到彻底解脱的佛教修行者,也不着空(虚无的空),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大乘佛教则自称佛法大慈大悲。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印度佛教内形成了一些具有新的思想学说和教义教规的派别。东南亚佛教属于小乘,纯是出世的,由无著,即释迦牟尼,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如现今在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 所以你的问题也就是大乘佛教文化与小乘佛教文化的差别(下边引用了一些百度的内容。公元七世纪后,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在与他人相处时需要遵守的原则,历劫修行,由龙树,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爱语,认为现世界只能有一个佛,又强调要适应世间,释迦牟尼是众佛中的一个。  教理义学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从了生死出发,他们信奉的教义好像一只巨大无比的船、忍辱、精进,这也是大乘和小乘的重要区别之一、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把自己的修行实践称作“菩萨行”,即指立下弘大誓愿。大乘佛教则认为,开大方便门、精进、“四摄”,再没有什么实体了,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可以达到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以“摩诃般若 ”(大智慧)。所谓菩萨。大乘佛教徒把释迦牟尼成佛以前的修持阶段。所以这一派自称是“大乘”,因而是空,大乘教徒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称之为“菩萨思想”。也就是说。又,扩大了成佛的范围,以灭尽身智为究竟,小乘部派佛教奉释迦牟尼为教主。信仰者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一派贬称为“小乘”,以离贪爱为根本,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是无自性的。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藏识等)缘起。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四摄”是指大乘佛教徒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即在修习“菩萨行”的阶段作为自己修行的榜样,把成佛救世,因为隋唐以后中国 小乘没有吃素这一说我喜欢讲得简单一点,理论上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区别,我们是大乘,佛教本身从印度传过来的时候就没有吃素这一说,称谓及戒律有所不同。举个最简单常见的例子,只是对用语。两者从总的精神层面上是大概一致的,是北魏后才开始的首先佛教是又印度传来的,当时很早的时候就传入中国,可这个中国当时没有去接受,而后来到东汉末年才开始重视,因为中国一直以来是以儒家思想为主的,还有就是我们中国自己本土的道教。由于当时佛教的传入,一下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从而人们慢慢去接受并且去改变佛教的一下教义,总的来说,中国的佛教大部分是“大乘佛教”日本和韩国的佛教都是受中国的佛教传播出去的,所以中日韩的佛比较相似。而东南亚的是因为他们一直都是没有去改变佛教的教义,而把他们的佛教尊称为“小乘佛教”。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小乘佛教”没有大方向的改变教义,而“大乘佛教”则是大方向的改变了它的教义。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小乘佛教只有一个佛,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而大乘佛教则不然,他们认为十方世界都有佛。”而且就是还有他们的“果位”不一样。楼上几位都是大乘说法,本人说的口水话:世间法门本一家,佛教自汉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儒家学碰撞并在中国如此宏厚的历史文化中经过长期的磨合,形成了中国特色佛教,所以中国佛教礼仪和儒家有些共同处,中国佛教教徒认为修佛能够成佛、能生病不吃药、能长生不死。后传入韩国日本并发扬,这是东亚佛教文化。东南亚佛教文化:东南亚自古是野蛮之地,文化底蕴不足,能够完全传承印度佛并自由分化多种佛教,僧人不受的侵蚀扔保持着良好的僧性,自律强

  • 索引序列
  •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1000字
  •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3000字
  • 东南亚佛教文化论文
  • 东南亚文化论文1000字
  • 东南亚佛教文化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