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度重要选题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度重要选题

发布时间: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度重要选题

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是这样地区别语言和语言游戏这两个概念的:语言包括语词或句子,这些概念都是工具;而语言游戏,则是语言概念即语词或句子工具的具体使用。 关于语言,维特根斯坦列出了名词,颜色词,数词等概念,以及关于语词的组合即字词组合和意象组合之类的词组或句子概念。对于后者,维特根斯坦列举了一般人的观点,即仿佛可以这么认为,字词语言允许无意义的字词组合,但意象语言却不允许无意义的意象。维氏本人却不以为然,他说,当我们认为这种语词组合没有意义,就仿佛把它排除在了语言之外,并由此界定了语言的范围;但是这种界定范围即划出一条界线,却即可以用粉笔在地上轻轻一划,也可以只是用手大致指着“你就差不多停在这儿”,而只需听到这话的人明白大致在什么地方停就行。也就是说,所谓语词、语词组合或意象组合等语言的界限,是难以真正划出来的,这完全取决于语言实际使用的需要。 而关于语言的使用,也因此相应地分为语词的使用和句子的使用两种。但是语词的使用又不是和句子的使用截然分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谈论语词的使用就是谈论语词在句子中的使用,而谈论句子的使用则是谈论语词如何组合成句子,以及语词的使用如何影响句子的使用等内容。 语言游戏的概念是语词使用和句子使用的最佳融合。也就是说,只有在语言游戏的场合,我们谈论语词的使用和句子的使用才是有意义的,否则,空洞地谈论语词或句子,只能是空洞,即等于什么也没有说。语言游戏是个极简单而又富于灵活性的概念。说它简单,是因为它说到底就是一个句子,因为只有句子我们才会用来说事,只有句子才是可以表达完整意义的载体;说它灵活,是因为句子可长可短,有时可以仅由一个字构成(如“水!”),有时又可以由一串话构成。 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是由语言的多样性直接决定的,但是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却又远远超出语言的多样性本身。也就是说,语言游戏的多样性最终根源于语言对现实世界、人类生活的无穷创造性。关于语言游戏的种类,《哲学研究》只是列举了十来种,如下达命令,以及服从命令等,实际上,就语言创造的无限潜力而言,语言游戏何止千万种。 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反之,只要人类创造思想、创造生活的脚步永不停止,那么语言就意味着推陈出新,永远不停止变化。 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一种新的看待生活、世界的方式。语言是对人类生活、思想的表达与描述,而一种新语言的产生,则意味着发现了一种新的说话方式,一个新的比喻,一种新的画法,或一种新节奏,一种新曲式。比如,维特根斯坦设想的“视觉房间”就是一种这样的新语言,“视觉房间”是一个新的表达方式,它所描述的对象就是一个虚构的风景:视觉房间是一个没有拥有者的房间,你不可能在里面走来走去,因为它里里外外都没有主人,维氏为此还作了一个比喻,即设想一幅风景画,风景画里有一所房子,有人问,这房子是谁的?一种可能的回答是,坐在屋前长凳上的农夫的,不过这个农夫却走不进他的房子,等。由上,“视觉房间”表达式就是对所设想的视觉房间的描述,而设想的视觉房间就相当于人类所创造的某种思想方式、或生活形式之一,同时人类在进行这种创造的时候,也创作出了一个新的名词,新的表达方式,即“视觉房间”。 想象的语言来自于人类的创造,它们表达同样来自于人类的创造的想象的思想、生活等,这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语言、语言游戏的多样性的最佳诠释。 人类自诞生以来,就在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记载、表现自己思想、生活的变化历程,其中语言方式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之一;除此之外,还有音乐、绘画、建筑等表现方式。所有这些表现方式背后所反映的历史,就是人类思想、生活的发展史;而同时,我们也知道,不仅人类思想、生活的发展史反映在语言里,即使就语言本身的演变历史,音乐、绘画、建筑的历史,等等,也同样反映在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里。所以,语言表达方式本身就是反映包罗人类思想、生活、文化等所组成的万象世界的,正因为这样,语言、语言游戏的庞大组织才会呈现今天这样汪洋大海的气势,而就新语言、新的表达方式的产生及层出不穷而言,这个汪洋大海还在继续蔓延着;而这恰恰就反映了人类创造语言的语言本质所在! 但是语言游戏又是一个相当难以辨认的复杂的东西。比如说“水!”有时你可以看作是一种呼叫,有时你可以看作是孩子们在学习水这个字的读法的一种语言游戏,有时你甚至可以看作是一种指物定义游戏,等等。所以,维特根斯坦说,语言分析的关键(问题)不在于通过我们的经验来解释一种语言游戏,而在于确认一种语言游戏。 确认一种语言游戏是针对解释一种语言游戏的概念而提出的,维特根斯坦说,解释一种语言游戏意味着你在作出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设,而这些假设是可以被证伪的,因此,解释一种语言游戏的后果可能就最终导致否定这种语言游戏,这就是解释一种语言游戏的自相矛盾之处。而确认一种语言游戏则不同,它是纯粹描述性的语言分析活动,它强调把语言游戏和语言游戏的所有相关背景都作为一种原始事实接受下来,因为,语言游戏本身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一个和其他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概念,而确认一种语言游戏就是确认该语言游戏以及所有相关背景。所以,确认就是描述,确认就是分析,确认就是语言的语法注释。 维特根斯坦说,虽然并没有单独的一种哲学方法,但确有哲学方法,就像有各式各样的治疗法。而维氏所一再强调的哲学方法,即语言分析。 维氏还说,我们所追求的清晰当然是一种完全的清晰。而确认一种语言游戏的过程同时也是使语言清晰化的过程,这也就是说,当我们确认一种语言游戏,也就等于理解了该语言游戏,也就等于知道了我们要用一个这样的语言游戏来描述什么样的人类活动方式。 之前我们已经说过,语言游戏是用来反映人类思想、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观念的。而确认一个语言游戏,就意味着使抽象的语言向人类的思想、生活、文化等现象的复原;所以确认一个语言游戏,就意味着复认包括该语言游戏在内的人类思想、生活、文化背景之和。 以上可以看成是从宏观方面来分析语言以及语言游戏。但是从微观方面来讲,我们在使用语言,我们在用语言进行各种各样的人类活动,这从根本上还依赖于我们对语言用法的理解,依赖于我们对语言用法涉及的语词、句子等概念作出精致入微的区分与辨别。所有这些,都可以看作是对某语词、句子等概念的分析或语言的语法注释;这些区分辨别有时是非常困难的,对此我们几乎要对这些语词或句子所有的出现场合进行合理的设想以及反复的比较,为此,维特根斯坦提出,要综观语词或句子用法的全貌。维氏还说,一大团哲学的云雾凝聚成一滴语法(即一种分析),由此可见,概念的区分是多么的不容易。我在想,《哲学研究》的篇幅之所以那么长,主要原因就在于维特根斯坦不辞辛劳地想对尽可能多的语词、句子等概念作出精细入微的区分。下面让我们通过具体的例子来看看维特根斯坦是如何从微观上区分各种各样具体的语词和句子概念的。我们先从语词或词组谈起: 1、意图的自然表达“什么是意图的自然表达?——看看猫怎样悄悄地接近一只鸟;看看一只想要逃脱的野兽。”在这里,维特根斯坦通过举例子、比喻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了“意图的自然表达”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东西。 2、什么是随意行为“考察一下对随意行为的如下描述:‘我决定五点钟的时候敲钟;五点了,我的手臂做出了这个动作。’……人们愿这样来补足前一种描述:‘五点了,看哪!我的手臂抬起来了。’”在以上的例子里,有两种对随意行为的描述,即“我决定五点钟的时候敲钟;五点了,我的手臂做出了这个动作”和“……五点了,看哪!我的手臂抬起来了”。而就后一种描述而言,维特根斯坦批评说,这个“看哪”恰恰是这里用不上的东西。也就是说,人们在用语言描述随意行为如“我举起我的手臂”时,并不在前面加一个“看”字,即不说:“看,我的手臂抬起来了!”所以,如果我们确认了一个表达随意行为的语言游戏,我们就不需要在该语言游戏的相关表达式前面画蛇添足地加一个“看”字。维特根斯坦最后总结出随意行为的用法特点:随意动作的特点是惊奇的阙如。 3、关于“非要”、“尝试”等词的用法例如有人说“我非要到达这所房子不可。”维特根斯坦分析说,如果这里没有任何的困难,你就不能说,“我能够试图非要到达这所房子吗?”这也就是说,“试图”,“试图非要”,“非要”等词出现的场合,往往和某种困难联系在一起。再比如,如果我的手臂健康得很,通常我们就不说“我正尝试把手臂举起来”。以上讨论的主要是语词的用法,或叫语词概念的精密分析、区别;同样,对于句子的精密分析,维氏也举了不少生动的例子。 4、“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有人说,“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如果那是说,每个句子的目的都是表达一个思想,那么,这就大大悖谬了。诸如,像“下雨了”这样的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思想呢?在这里,维氏通过建立反例的方法,轻而易举地反驳了“语言的目的是表达思想”这一带有独断性质的一面之辞。 5、“椅子自己想道:……”“椅子自己想道:……在哪儿想?在它的某个部分?还是在它的体外:在它周围的空气里?抑或不在任何地方?那么这把椅子的内在语言和它旁边的那把椅子的内在语言之间有什么区别呢?——那么,人的情况又怎样:他在哪儿对自己讲话?除了这个人在对自己讲话这种地点规定之外,难道不再需要其他的地点规定?——怎么一来,这个问题就似乎没有意义?而同时,椅子在哪儿和自己讲话这个问题却似乎索求一个回答。——原因是:我们想知道椅子在这儿会是怎样被比拟成一个人的;例如,它的头是不是在椅背的顶端,等等。” 从以上这段探讨“椅子自己想道:……”这个句子的用法里,维特根斯坦不厌其烦地提出了很多近似于诡辩似的问题。其实,认真思考这些问题,就能够把该句子的使用场合不费吹灰之力地想象出来。比如说,在童话故事里,在孩子们的话语里,椅子正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和人进行比较,才获得了生动形象的特征。 而从对“椅子自己想道:……”这个句子的使用分析出发,维特根斯坦还提出了对另一个相似句子即“人怎样对自己讲话”的比较分析。对后一个句子,维氏的评论相当简短:“在心里对自己讲话是个什么样子;这时发生的是什么?——我该怎么解释?就按你怎么能教会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句话的含义那样做。”在“对自己讲话是个什么样子?”这个问题里,维氏的回答是“就按你怎么能教会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句话的含义那样做”。也就是说,你怎么教会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句话的含义,就意味着人对自己讲话是个什么样子。而且,按照维特根斯坦“使用即含义”的观点,教会一个人“对自己讲话”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当然得诉诸这句话具体的使用;这也就是说,凡是对“对自己讲话”这个句子运用得当的地方,就是这个句子的含义所在。 由以上我们可以看出,维氏不管是分析语词,还是分析句子,都是根据该语词或句子的具体使用场合来作出判断的。而语词和句子的具体使用,又形成了一个个表达人类现象的语言游戏;或者换句话说,维氏区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语词或句子概念,正是在表达人类现象的语言游戏背景之中展开的。 就语言分析的特征而言,维氏并不承认有一个确定的终极分析,他称自己所谈论的分析,其实是就某种程度而言的分析,也就是说,一个语言游戏可以被分析到什么程度,这完全取决于人的不同经验以及人们对语言游戏本身不同程度的理解,如果把“经过分析”的形式看作是“没被分析”的形式的根据,那么“可靠的根据是看来可靠的根据”。 但是,维特根斯坦还说,在哲学里不推演出结论,哲学只确认人人认可的东西。这也就是说,从另一种意义而言,语言分析又都是有终极的。语言分析的最终目标也就是哲学的目标即确认人人认可的东西。 关于“人人认可的东西”,正是语言表达式所描述的根本内容。语言的本质或意义,是对万象世界、人类生活的表达、描述。也就是说,从语言到语言的分析,表面上看只是一种语言形式对另一种语言形式的替换与改写,但是被替换后的语言形式却是更加清晰和更加容易接受的表达形式,而我们之所以强调被替换后的语言形式的更加清晰和更加容易接受,恰恰因为它们是对人类思想、生活形式、文化等原始现象的描述。 也就是说,语言分析的最终结果,就是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世界如其所是的最基本的思想、生活、文化等共同认可的物质、精神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式。 比如,报道天在下雨这个事实的语言游戏揭示了“报道”这种普遍的人类活动方式和“下雨”这样普遍的自然现象。其中,“报道”活动和“下雨”就是该语言游戏所揭示的终极即“人人认可的东西”。 当我们通过语言分析的方式抵达了“人人认可的东西”这一属原始现象层面的内容,也就再也没有问题可以问了,因为人人都认可,所以,这也就意味着关于语言的哲学问题到此已经完全消失。由上可知,哲学问题完全消失正是建立在对语言的分析的完全清晰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维氏的哲学问题应当完全消失又不仅仅是指语言问题,我们知道,语言问题的最后归结是人类最终人人认可的思想观念、活动方式以及文化背景之和。而任何具体哲学命题首先是用语言形式表达的,所以哲学命题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语言表达式本身,而对语言表达式可以问的问题,同样也对哲学命题有效,因此,关于语言表达式的追问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关于哲学命题的追问,如果说关于语言表达式的追问最后有一个终极,那么关于哲学命题的追问也同样有一个终极,而不管其最后的终极是什么,但它必定也是某种最简单的东西,而这种最简单的东西,则可以看作是具体某种哲学的初始命题或出发点。 下面让我们我们用例子来说明以上观点,比如说尼采哲学。无疑,我们所说的“尼采哲学”正是一个这样具体的哲学命题。而对于这个命题,我们可以设问如下:你所说的尼采哲学究竟指什么?一种可能的回答是悲观主义哲学。我们进一步设问如下:那么什么是悲观主义的哲学呢?一种回答可能是悲观主义的哲学指的是关于人生痛苦、无聊等的人生观哲学。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设问:那么人生痛苦、无聊指什么?一种可能的回答是某种情绪、心理状态。为什么人生会有痛苦、无聊这些情绪?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欲望是什么?欲望指的是人对某种得不到或还不具有的东西的欲求。等等。如此追问下去,我们会发现,最终我们会问无可问。比如说,你继续问:那么你所说的情绪、心理状态指什么?要么你回到上一层,情绪、心理状态指的是人生痛苦、无聊等的情绪,但是这等于什么也没有回答,因为你在这里是在进行循环说明;要么你扮演喜怒哀乐等情绪,比如说眉头紧锁、一脸倦容等。这就是分析的终极。维特根斯坦说,如果到这里他还不理解,“这时我们只好摇摇头,把他的话当作一种稀奇的反映,不知拿这种反应怎么办才好”。也就是说,任何问题都有分析的终极,而当它抵达最普遍的人类行为、生活形式、文化习俗等层面,那就再也问无可问了。而这些问无可问的东西,则是一切具体哲学命题的基本出发点,当然也是语言表达式的分析终极即“人人认可的”东西。 为此,维特根斯坦有一段精彩的评论阐述他的哲学考察的意义:“我们的考察是从哪里获得重要性的?——因为它似乎只是在摧毁所有有趣的东西,即所有伟大而重要的东西(就像摧毁了所有建筑,只留下一堆瓦砾);(其实,笔者加)我们摧毁的只是搭建在语言地基上的纸房子,从而让语言的地基干净敞亮。” 按照维特根斯坦的理论,“语言的地基”就是那些关于人类思想、行为方式、文化习俗等原始现象的东西,而其他一切的构造、建筑包括传统哲学、文学艺术、具体的社会科学等都只是建立在该地基之上的虚构。 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从本质上来讲,通篇都是在讨论语言问题,以及由语言问题引发的各种哲学问题。而语言问题,说到底就是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而关于语言的使用问题,实际上就是语言的语法问题。语法概念是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的重要概念,该概念对于其后期哲学的重要地位相当于其前期所倡导的“逻辑”概念在其前期哲学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在本质内涵上进一步包含了“逻辑”的概念。维氏说,把什么不把什么称作(逻辑上)可能的,就完全依赖于我们的语法啦,即那无非是语法允许或不允许的东西。也就是说,后期维特根斯坦讲述语法可能,其本质就是在阐述语言的逻辑可能;只要语言的语法允许的东西,就是语言的逻辑可能性。很明显,维氏这里所谈的逻辑,显然是比其前期狭义的“逻辑”概念更大、更具包容性的东西。所以,后期维特根斯坦实际上是站在更高的视界,把他前期受限的“逻辑”概念,进一步扩充到“语法”概念。那么,这一扩充究竟有何意义呢? 我们知道,《逻辑哲学论》把语言归结为逻辑,从而也就把语言使用限定在逻辑规则限定的范围,也就是说,语言的正当使用即要有所说必须在逻辑规定的范围内说,而在逻辑规定的范围之外,只能保持沉默(P88);这就是《逻辑哲学论》中所表达的基本观点。而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把语言归结为语法,而语法又是一个关于语言实际使用的泛规则概念,因为语法毕竟是从语言的实际使用中归纳出来的,也就是说,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形决定语法规则,这意味着语法规则并不是死的“逻辑规则”,而是可以根据语言的具体使用不断进行扩充、完善、修正、乃至放弃的活规则。维氏之所以强调语言游戏之为一种游戏,不仅仅因为游戏“有规则”约定,更因为游戏“也有旨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逻辑规则”是严格限定的,而语法规则则是任意的。但是从另一种意义上来看,语法规则又不是一种任意的规则,语法大可以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但是同时它又反过来指导我们的具体语言实践。这也就是说,从语言实践中归纳出来的语法规则,反过来也规定哪些语言的使用是正当的,而哪些语言的使用是不正当的。这就是维特根斯坦“语法”概念的约定内涵。 就《哲学研究》而言,对语言所展开的所有考察在某种意义上都可以称为语言的语法考察:第一章是语言的语法类型考察,第二章是语言的本质特征考察,第三章是语言的活动方式考察,第四章是语言诸概念工具的语法分析,第五章、第六章是语言的语法分析的终极目标。综上,语言的语法实际上解决了两个问题:一是语言诸概念工具的比较、区别问题,当然这种比较、区别,只能是建立在语言具体使用基础上的比较、区别,而不是语言固有含义(即字典含义)上的比较、区别,虽然在某种意义上前者以后者为基础或依据;二是语言同人类世界、人类生活的联系问题,当然这种联系,也是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中建立起来的,它不是在静态中以某种固定方式(即狭义的“逻辑”方式)和人类所在的“实在世界”一一对应,而是在动态中以不断变化的方式(即语法方式)表现人类所在的世界以及其之上的所有思想、生活、文化之和。对第一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常说的话是“我在寻找语法上的区别”;对于第二个问题,维特根斯坦常用的表达是“本质在语法中道出自身”。(P221,P136) 由上,我们可知,《哲学研究》的内容虽然斑驳陆离,但是其内在的线索却是明朗清晰。遗憾的是,后期维特根斯坦本人由于多种考虑,既放弃了生前出版此书的构想,也放弃了使本书系统化、线索化的努力。他说,“我本愿奉献一本好书,结果不曾如愿,可是能由我来改善它的时辰已经逝去。”时光荏苒,但是,历史已经充分证明,那仍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宏篇巨著!

《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中国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社会科学战线》各重点大学的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学报)。推荐百度搜“核心期刊”

有的在研究未来的社会体系。有的在研究道德经和量子理论。有的在研究基本粒子和原子序数。有的在研究怎样把意识植入到机械中。有的在研究精神环境模拟。有的在构造数据化世界。有的在研究经济体系怎样才能达到真正的平等。有的在研究生命和无生命属性之间的更具体化的关系。有的在研究宇宙的膨胀坍缩与人类精神的关系。有的在研究适应机制的原因。有的在研究怎样制造性别。

这不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知识嘛,哈哈,我就是学政治的,很好答啊!楼上的那些都不标准~~!哪有那么长的~?!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产生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需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实践是认识发展的的根本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不断地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提供新的经验,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认识的最终目的是把理性认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着眼于我国现代化建设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检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否正确,就要将主观的认识理论与客观的社会主义建设相对照,看二者是否相符合。认识能够反作用于实践。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法商研究杂志2021年用稿选择题

86年

一、培养特色(一)MBA专业研究(培养)方向法商管理方向(企业合规与公司治理)融商管理方向(资本金融与投融资管理)管理创新与创业方向商业大数据分析与决策方向财务会计方向财富管理与战略管理方向上述第1、2、3、4、5为全日制、非全日制通选培养课程方向;第6为非全日制额外定制培养课程方向。(二)班级特色全日制班:培养以工商管理为基础,以铸造法商、融商管理能力为核心,以法商、融商人脉圈为支撑的,具有扎实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和金融学知识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法商、融商管理者。非全日制班:培养已经在工作岗位和事业中取得突出成绩,进一步提升法商、融商综合素养,拓展法商、融商人脉资源,卓越的企业管理者、高级法务人员、金融业领袖人才和商业菁英。二、2021年招生计划三、奖学金、助学金(一)一志愿新生奖学金适用于:一志愿报考我校且被录取的考生。奖 项:按照联考成绩排名(联考成绩相同时参考复试成绩)设立一、二、三等奖。奖 金:5000元—30000元。具体详情另行通知公告。(二)在读期间奖助学金奖学金:在读期间MBA学生可申请在校生奖学金。(1)国家奖学金:根据教育部政策规定,全日制非定向在读MBA学生可参评国家奖学金。(2)MBA奖学金:全日制及非全日制在读MBA学生均可参评中心各项奖学金。具体奖项有:学业奖学金、学术奖学金、竞赛奖学金、贡献奖学金等。(3)其他奖学金:学校规定的MBA学生在读期间可参评的其他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根据国家助学金发放相关规定,学校为全日制非定向培养的学生发放12000元(共两年)的研究生补贴。(具体以教育部及学校相关政策通知为准)四、报考条件(一)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立场坚定,政治合格,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符合报考规定的体检标准。(二)考生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已获国家承认大学本科学历,毕业后有三年以上(含三年)工作经历(2018年9月1日以前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已获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两年以上(含两年)工作经历(2019年9月1日以前获得学位证书);已获国家承认大专学历,毕业后有五年以上(含五年)工作经历(2016年9月1日以前获得毕业证书)。五、全国MBA联考报名全国MBA联考报名采用网上提交报考信息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考生应在教育部规定的研究生报考报名时间内,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按要求填写并提交个人报名基本信息、网上缴纳报名考试费,然后按规定时间到指定报名点现场摄像、确认报名信息。具体报考事宜及相关政策,以国家文件和我校研究生院网站公布的通知为准。六、中国政法大学2021年MBA入学考试(一)初试(全国联考)初试科目:综合能力、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共计2门;具体内容以教育部颁发的《2021年MBA联考考试大纲》为准。考试时间:考试日期以教育部统一规定时间为准。考试地点:参考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官网《2021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国政法大学考点报名公告》,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2021年考点。(二)复试复试科目:复试面试、政治理论笔试、外语(英语、俄语、日语、德语、法语、西班牙语)听力测试。复试比例:根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具体要求实行差额复试,具体情况以中国政法大学MBA教育中心官网通知为准。七、中国政法大学2021年MBA录取1、第一志愿考生:联考成绩达到学校分数线,通过学校复试,经总成绩(联考成绩+复试成绩)排名后,在当年招生计划内择优给予预录取资格。预录取考生通过考生申请条件真实性复查、档案政治审核及体检后,即被正式录取。体检由中国政法大学统一组织,体检不合格者,取消入学资格。考生信息及材料如弄虚作假,我校将取消其录取资格,已入学的取消学籍,责任由考生自负。2、调剂考生:是否接受调剂根据当年的报考情况、上线情况及录取情况而定。请及时关注官网招生信息。中国政法大学2021年MBA项目招生简章详细内容解析的内容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希望对2021MBA的考生有所帮助。有需要的话请使用环球青藤提供的 免费预约短信提醒,帮助你更快的获取考试动态。

语句层次吗?

教育研究杂志2021选题

1、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目录: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提要: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关键词或主题词: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关键词是用作机系统标引论文内容特征的词语,便于信息系统汇集,以供读者检索。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主题词是经过规范化的词,在确定主题词时,要对论文进行主题,依照标引和组配规则转换成主题词表中的规范词语。  5、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与步骤;  结论。  6、一篇论文的参考文献是将论文在和写作中可参考或引证的主要文献资料,列于论文的末尾。参考文献应另起一页,标注方式按《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进行。  中文: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版地、版者、版期):作者--标题--出版物信息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

教育研究选题的途径:(1)从有关理论中演绎研究问题:从教育理论发展方面提出课题,要揭示原有理论同经验事实的矛盾,还要揭示理论内部的逻辑矛盾;不仅包括学科系统规划建设中的若干未知的研究课题,还包括已有教育理论传统观念和结论的批评怀疑以及学术争论中提出的问题。(2)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问题:解决社会实践的紧迫需要。这是一种直接性来源。例如:《北京古树神韵》图书就是献给第29届北京绿色奥运的一份特殊礼物。(3)从过去研究中发现问题:从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和有关学科发展的趋势及前沿中挖掘课题。这是一种间接性来源。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即从前人的理论总结基础上派生、外延与升华出来,从而选出具有更高价值的能充实、完善甚至能填补其空白的课题。如“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系列著作”出版工程,是“中国森林生态网络体系工程建设”等系列研究的成果集成。(4)从与专业人员接触中发现问题:研究者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不仅要寻找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其内在的规律性;还要从争论中发现问题,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敏感性,自觉培养教育智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在实践中发现,关注问题。

2021年期刊重点选题

学术论文是对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者创新的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是对一个学术课题的实验性、理论性或预测性的、或者是对引用到实际取得新进展的已知原理的科学总结。如何撰写一篇好的学术论文?一、在撰写之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你需要撰写的论文,一篇论文需要分成哪些步骤。2、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方向确定选题和方向。3、搜索相关文献资料,并且阅读大量相关书籍。4、确定题目,制定研究的具体步骤。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很多观点在当时是对的,但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该研究问题的答案也随着变化。所以在选题上要敢于质疑,但是质疑的前提必须是有理有据,并不是随便怀疑。学术论文的语言精炼、简洁。核心概念不宜过多,最多只能有两个核心概念。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的研究内容就非常难把握了。核心概念一旦太多,学术论文的全篇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研究的实质性内容就会被覆盖。选择文献也需要根据几点要求进行选择:1、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2、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论文,3、选择以研究视角来梳理文献,4、不需要千篇一律的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学术论文体现了作者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会很强。就一定可以撰写出一片具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写作方法与技巧1、论文的理论框架论文的论点在阐述的时候一定要有一个理论框架,特别是硕士论文,不可以只是一、二、三、四的罗列。论文的理论水平往往就从这里彰显了,理论和观点的差别就是系统性。理论框架如同纲,纲举目张,论文就成一体了,否则会有拍脑袋的嫌疑,别人也会质疑结论的覆盖面和价值。2、请重视摘要写作在审阅几届学生的学术论文的时候,往往发现学生不会写摘要,也许是不重视摘要写作所致?摘要对于论文非常重要:决定了编辑、评审人员是否会采用你的论文,读者是否会阅读你的论文。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摘要也反映了你的学术能力简单概括地向别人介绍你的思想

选题要恰当毕业论文写作,选题是关键,论文查重在学习撰写毕业论文时首先就应该学会论文如何选题。在进行毕业论文的选题时,应着重注意选题要恰当。题目大小适中,对实际工作有一定指导意义;应结合当前科技和经济发展,尽可能选择与社会发展及实际工作相结合的题目。一个题目太小了则不利于展开理论上的探讨。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揭示课题的实质。提问式。交代内容范围。用判断句式。 用形象化的语句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以上便是论文如何选题的一些说明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看文献:获取创新灵感、发现问题要怎么做才能在看似人人都会的“读书”中找到研究创新点?看文献。这一条在很多学术论坛也曾被众多的过来人奉为“真理”。很多人都有一个共通的致命问题:动手太少,看期刊太少。很多发SCI的,一般看国外期刊,现在很多图书馆的数据库也都扩充了国外期刊数据资源,建议大家有机会就一定要多看。这样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这一本期刊、浏览到你的这个领域顶级期刊相关的研究。一些人为什么没有找不到创新,有可能就是根本不知道自己研究的领域到底有那些方向。经常阅读一些顶级、学术前沿类的期刊,可无形中培养你的学科敏感性——在电脑搜索关键词是最常用的搜索方式,但是,却不能保证输入的关键词是最新的。所以,大家尽可能广泛的涉猎。创新要看不同主题的文章,很多来源于交叉和其他学科。优秀科研从业者需要具备灵敏的科研嗅觉,这种敏锐性是经过长期的思考和残忍的淘汰培养的——有时候你经过了几天乃至半个月的苦思冥想得到的idea,很可能别人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做过了。所以,除了通过科学高效的方法,确保永远获得最新最前沿的领域研究动态动向以外,还要兼顾:A 大量地、仔细地阅读文献,多听学术报告、多与同行探讨,从中获得启示,不能急于求成。B 总结感兴趣领域内尚未探讨过但很有意义的课题;C 总结争论性很强的问题,反复比较研究方法和结论,从中发现切入点;D 善于抓住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以解释的问题,往往会成为思维的闪光点;E 细致地拟定方案,论证可行性。二、突破学科“空白处”“空缺处”及“交叉口”学位论文选题有一定难度,有利于挖掘研究生潜力,发扬创新精神,在前人基础上有所突破,表达自己的新见解、新观点,成一家之言。❶“空白处” “空白处”是本学科领域尚未涉猎的课题。首先不得不说的是:大多情况下那种“你所从事的领域中大家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这种问题其实是不多的。所以这再一次要求了你对现有领域研究进展的了解程度。同时,如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新问题;新产品、新工艺的应用等——这类课题参考文献又较少,甚至无所借鉴。研究空间虽广阔,但实际的学术价值和现有理论基础是否足以支撑,理论框架、模型是否成立,也未知可否。所以这类课题,如果没有相当的研究基础与给力的团队支撑,还是知难而退的好。当然这类选题风险大,出彩的机会也一样大。有实力的研究生可以在充分的了解总体研究状况基础上,灵活运用联想、推理、演绎、判断等思维方式,达到对客观事物的主体认识。还可从现实生活中提出研究空白和忽略的薄弱环节加以研究,提出独到见解,使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如美国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大多是从公司管理和生产中提出来的问题,在书本上很难找到现成答案。有了新颖观点,论文就有了灵魂。❷“空缺处” “空缺处”是在本学科领域已有人研究但还有探讨余地的选题。或不同意既往观点,或对旧主题独辟蹊径,选择新角度阐述问题;或纠正研究方法的错误或缺陷的选题。可从下列几方面探讨:其成果有无不完备、不深入、不妥当之处?某学科领域中,哪些问题尚待解决?已解决的问题中,哪些需要补充或修正?当前理论争议焦点是什么?争论焦点在哪里?代表性意见是什么?占上风的意见有何不足?相反意见有何可取之处?许多重大创新都是建立对权威的挑战,都是在问题的碰撞中激发出火花,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类课题是对前人成果的发展性研究。例如《论时空的现代认识》就是对前人成果扬弃的成功范例。此文考察牛顿、爱因斯坦和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把现代物理学和宇宙学时空观引入哲学领域,认为时空取决于物质分布和运动状态,是事物广延性、持续性的尺度,时空本质属性是它构成非线性单一的四维连续区,在客观上有机融合而相互制约,是对前人时空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创新。❸多学科“交叉口”交叉学科的背景知识,是思维开阔的重要基础。交叉学科学习对拓展思维非常有益。在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科学技术发展呈现相互渗透、相互交叉、相互综合的趋势。在学科与学科交叉地带,不断涌现一些新的学科门类,如文艺心理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必然带来新问题,要求研究生在前人尚未探索的多学科交叉新领域选题,在学科综合和比较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想。诸如传播社会学,公关心理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等学科就是在学科边缘结合部上开拓、发展的;而接受美学则是对受众忽略的“无人区”的开拓和兴起。在同一部门的各阶段之间也存在这种机遇。比如中国古代文学的1234~1271年30余年时间,杂剧、散曲如何发展?至今仍是研究空白,人们对此不甚了解。采用这种方法选题,要注意学科之间或学科内各阶段之间的渗透性、互补性、承接性、转折性、突变性等。三、综合比较与社会调查❶ 综合法大致分为“综述”和“述评”两类。“综述”要求归纳、总结学术界对某一问题的全部研究成果。所谓“全部”是相对而言的,可以是某一阶段的“全部”,也可以是某一次会议的“全部”。“述评”要求在此基础上加以评论。选择这类课题,首先要全面占有资料,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概括和分类。评价他人成果时,力求客观公正,不带感情色彩;发表自己意见时,要有独到见解,有理有据。❷ 比较法 首先要确认对象具有可比性,即属于同一种类或同一条件、同一关系。既有纵向比较,也有横向比较。纵比是历史比较,即比较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内的具体变化,例如儒家思想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问题,横比是不同的具体事物在同一标准下的比较,确定其相同与相异之处,并探索原因何在。如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横向比较。 ❸ 社会调查法学位论文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服务,选题的确定,应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注重社会调查,从社会实践中搜集第一手资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最终确立选题。真正做到选题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四、材料提取,拟想验证启发法❶ 材料提取法阅读材料是多多益善,要勤于动手、认真思考、归纳分类。要弄清哪些属于本学科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哪些属于本学科争论的焦点问题。经过反复琢磨和提炼升华,形成自己的选题。 ❷ 拟想验证法 是指先有拟想,而后通过阅读资料并验证来确定选题的方法。根据自己平素的观察和学习,初步确定选题范围,再阅读大量资料,了解学术界的探讨。如有一位研究生以《我国企业资产重组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讨》为题探讨国企怎样摆脱困境问题,这个选题就是在搜集大量有关国企资产重组成败案例的资料基础上确定的。 ❸ 启发法 教师在讲授中,将课堂知识与课外阅读相结合,就某一问题论证的观点、依据、方法给研究生以启发,开拓思路,使其找到合适的选题。如教师讲授市场营销理论时,学生深受启发,联想到某企业加强品牌管理的成功经验,由此确定《关于企业名牌战略再思考》的课题。五、回溯法这种方法是从事物结果或现状着手,进行逆向思维,追根究底,寻找矛盾的根源,确定选题。比如《红楼梦》的研究论文,大多以脂砚斋评语为论据。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这些评语有可疑和自相矛盾之处。如目前已知最早的手抄本乾隆甲戌(1754年)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第五回批语写道:“作书者视女儿珍贵之至,不知今时女儿可知?余为作者痴心一哭,又为近之自弃自败之女儿一恨。”其口气显然出自与“作书者”不同时代的后人。但据大量脂批推断,脂砚斋又是比作者年龄大的至亲好友,参与小说的修改、校定和誊清等工作。如第十三回末批语写道:“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因命芹溪删去。”其中“芹溪”即曹雪芹。1754年曹雪芹30余岁,而批书者已自称“老朽”。这是其自相矛盾处。可疑之点如:甲戌本第一回末批道:“至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直至30年后的乾隆甲辰(1784年),才出现第一个全书以《红楼梦》命名的八十回手抄本。在此前所有手抄本均题名《石头记》。但在甲戌本第五回却出现这样的脂批:“设言人亦应如此法看《红楼梦》一书,更不必追究其隐寓。”如何解释上述问题?可以采用“回溯法”,追究甲戌本发现的经过。1928年2月,胡适发表文章,宣称他买到甲戌本,并公布他研究甲戌本的结果。但此后30余年,胡氏对此书及其来历一直秘而不宣,直到1961年台湾影印此书时,他说:“我当时太疏忽,没有记下卖书人的姓名住址,没有和他通信,所以我完全不知道这部书在那最近几十年时的历史。”据此,有的红学家提出脂批的真伪问题,引起学界关注。如果选这个题目,不妨定名为《脂批疑案考》。六、移植与怀疑法❶ 移植法指借鉴其他学科的方法研究本学科的问题,在正确理解其他学科基本原理和方法基础上,与本学科特点和规律有机地结合。随着现代科学发展,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不断涌现,打破传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分界,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成为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特点,这是移植法的客观基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将一门学科的方法和理论引入另一学科,往往会导致新的重大突破。研究生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科研究对象与思维方法之间的联系,从其他学科的研究中得到启发,找到发现问题的工具。在文学研究领域,尝试用移植法写出的论文,如林兴宅以系统方法研究鲁迅的《阿Q正传》,成功地解开了阿Q形象之谜;李正民借鉴熵定律和耗散结构理论研究文学发展规律,提出“文学散化律”和中国古代文学史分期的新见解;周先民用心理分析方法解释李商隐的“无题诗”,揭示了前人所未道的深层心理奥秘。 ❷ 类比移植法 类比移植的重要前提是必须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或联系点,包括选择类比对象和类比推理两个环节。前者要以研究目的为依据,选择自己熟悉的,或生动直观的东西作为类比对象;后者通过比较考虑其相同点或相似处,找到类比移植的着眼点。类比移植有以下三种情况:①概念类比移植。如生物学中的“向性”概念,引申到教育领域的师生关系研究上,就出现了向师性概念。教师如何借用学生的向师性特点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②理论体系移植。如在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时,可以借鉴美学标准体系———材料美、形式美和表现美,把课堂教学艺术分为教学材料的运用艺术、课堂教学形式的组织艺术、课堂教学的表现艺术。③方法移植。这里既有思维方法移植,又有研究方法移植。从理论发展历程看,理论发展上的任何一次根本性革命,都与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的革命息息相关。方法的移植是最高层次的类比移植。❸ 怀疑法学术无禁区,科学无止境。今日被认为的真理,明天也许就成为谬误,因此对任何理论观点和实践行为,研究生都可以持怀疑态度,对已有结论、常规、习惯、行为方式等合理性作非绝对肯定,或作否定判断。怀疑必然会引起研究生对事物的重新审视,从中发现新问题。

空缺处-0702

哲学研究杂志社

<圣经>

你就尽力试试啊!发表在这些大的杂志唯一的问题在于你自己的水平而不是看你是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还有这鸟蛋地方啊!sorry我都是比较鄙视纯哲学的 有那份心思直接去研究佛经好了祝你成功!

没有。我说没有的

社科院的《哲学研究》是国内级别最高的哲学刊物。也是最权威的,但它的权威性来自它主办单位的级别,所以他内容的权威性我就不说了。另外,《中国社会科学》的影响要比它大,但《中国社会科学》不仅有哲学内容还有其他的领域。还有,马哲的特殊地位使自己也有与《哲学研究》级别与权威相当的刊物。国外的就更加公说公权威,婆说婆权威了。

  • 索引序列
  • 哲学研究杂志社2021年度重要选题
  • 法商研究杂志2021年用稿选择题
  • 教育研究杂志2021选题
  • 2021年期刊重点选题
  • 哲学研究杂志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