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500字左右能论出来点儿什么呢,是作文吧。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皇帝”到底是神还是人呢?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民族历经沧桑,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吗? “皇帝”就是传说中的人物吗?我国古代中有“三皇五帝”的称发,他们分别是指:“五帝”是指东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和中央黄帝。 经过研究之后,人们总结了两个观点:1、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电之神,后来才崛起而为中央黄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后来,他战胜了东、西、南、北四个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国。黄帝和炎帝停战言和后组成的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2、黄帝实有其人,他应该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在五个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学者们认为,这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古史称他为“以土德为王”。 后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黄色,把黄色演变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历代帝王穿的“龙袍”、“马褂”都是黄色,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

历史小论文中国古代史

读本科的时候,一位负责中国史课程的老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意见,先秦秦汉的历史太早,史料太少,很多研究进行不下去,明清以至近现代的历史太近,史料太多,一个人穷尽一生的精力也读不完,宋朝的历史在中间一段,史料的数量也正好合适,一辈子勤奋用功可以读完。原话已经模糊了,大致意思就是这样,这位女教授自己正是从事宋史的研究,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回顾以前读过的中国古代史的论著,并对比了一下近现代史的研究,确实有各自的优长与短处,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分割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秦汉的研究,很多时候由于史料匮乏,在旁征博引之后只得出一个并无新意的结论,同样的内容在近现代史领域只会以寥寥数语简单提及,决不会长篇大论。职是之故,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显出深度和新意,古代史研究者又经常会走入小题大做、过度解释的误区,即使许多名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辛德勇对田余庆《论轮台诏》中汉武帝晚年政策转变问题的反驳,有些地方未免强词夺理。然而,史料匮乏这一限制条件,却又促使古代史研究形成了某种比较优势,以个人的阅读体会,这种优势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第一个方面,由于史料相对有限,迫使研究者不得不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解读,做到每一个字句都弄懂弄透的地步,也因此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个方面,研究者为了扩大论文的容量,在选题时会有意无意将时段拉长,以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而这样也就获得了以长时段观察问题的视角。以胡宝国对于《史记》《汉书》中籍贯书法的对比研究为例,他发现,《史记》在列举人物籍贯时,经常还会有赵、楚、燕、齐等诸侯国名称,而《汉书》则基本上改为郡县的名称,由此考察了在汉朝中央集权强化的背景下人们区域观念的变化。这样的研究,在近现代史领域就颇为罕见,首先,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横无际涯的史料,似乎很难以同样的细致去捕捉到这样一个问题,其次,近代史的许多研究往往倾向于对“一时”“一地”“一事”进行掘井式的深入探索,并且引以为傲,而鲜少在更长的时段上进行比较。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研究的利弊得失,与古代史可以说是正相反对的。由于时间相对较近,许多史料都没有湮灭,甚至还有不少当事人在世,因而可以聚焦到某一个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往往也由此失去了长时段的视角,形成为价值不大的重复建设,不论甲地乙地,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特别是有些问题,至少需要以几个百年的时段来分析,才会看出它的本质,较短时间的个案研究就不免显得局促狭隘。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

500字左右能论出来点儿什么呢,是作文吧。

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皇帝”到底是神还是人呢? 我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这个民族历经沧桑,对于它的起源众说纷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吗? “皇帝”就是传说中的人物吗?我国古代中有“三皇五帝”的称发,他们分别是指:“五帝”是指东方太皋、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和中央黄帝。 经过研究之后,人们总结了两个观点:1、黄帝是神话传说中的雷电之神,后来才崛起而为中央黄帝。相传他长有四张脸,能同时顾及到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无论什么地方发生了事情,总逃不过他的眼睛。后来,他战胜了东、西、南、北四个天帝,建立了自己的神国。黄帝和炎帝停战言和后组成的统一的部落联盟,成为中华民族的祖先。所以,今天的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2、黄帝实有其人,他应该是原始社会末期一位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在五个天帝中,是管理四方的中央首领,又因专管土地,而中原的土地是黄色的,故名“黄帝”。学者们认为,这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对黄土地的崇拜。古史称他为“以土德为王”。 后世之人以此而崇尚黄色,把黄色演变成一种权力和尊贵的象征。历代帝王穿的“龙袍”、“马褂”都是黄色,就是由此引发而来的。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

而且文献的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前后时代的文化的延续,就像今天习惯于阅读白话文的我们,在阅读文言文时会感到吃力、晦涩一样。当唐朝的人去阅读汉代的文学典籍例如史记的时候同样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对前代的文章进行解释、注释等。而且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古典文献的载体大多是纸质书籍,但是作为文献的载体实则有过众多的变迁,因为纸张没发明之前,古人所采用的记录用品可谓多种多样,例如兽骨、竹简等,这些记录品各有优缺点,而且不易书写,极大的影响了当时文化的发展以及文学的传播。古典文献而且文献的发展以及应用一直都是由文人来攥写的,文献越往后期发展则越成熟,越来越标准化,但是也就造成了后面的编纂文献的人不得不按照前人已有的格式来进行攥写,但是有的人却觉得这样过于形式单一,过于单调,反而不愿意采用相同的格式。因此就有着众多的大学者开始想办法自创一种文献编纂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因此在文献的编纂中就出现了众多不同的文献类型。从甲骨文到纸质文献的演变甲骨文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古典文献以及较为成熟的系统文字,迄今为止在殷墟出土的甲骨以及其上面所刻写的文字多达四千五百个,但是真正可以被解读的甲骨文字却不到一半,由此可见甲骨文的考证之艰难。但是通过已经解读出的文字依旧可以推算出甲骨文上面主要记载的是殷商时期的统治者进行占卜的相关事宜,一大部分是卜辞,有一部分也记载了当时的一些事件,对于研究商代的历史文化有着巨大的意义。之所以称其为甲骨文主要是由于这些文字刻写在龟甲、兽骨之上,主要是龟的腹板以及牛羊的肩胛骨等,这是我国最早的文献载体,而且甲骨相对之后的竹简等便于保存不易腐烂,但是却不容易获得,数量有限。甲骨文十二生肖而在甲骨文之后主要是将文学刻写于金石之上的,金,主要是指当时的青铜器皿,而且上面刻写的也大多是有关祭祀的事件,但是更为详尽,内容丰富;石,则是主要指雕刻于石头上的文字,例如秦刻石鼓文、曹魏时期的"三体石经"等皆是石刻文字,但是金石文字其最大的缺点就是难以刻写尤其是青铜器皿之上的文字,极为耗费人力,而石刻文字又极易磨损,而且重量太大,难以挪动,在数百年乃至数千年的风吹日晒中,早已经失去了原本的样子。青铜器皿在先秦以及汉代的时候最为常见的书写物品乃是竹简以及帛书,但是其中缣帛作为书写材料极为不便,而且价格昂贵,不易保存,哪怕其质

四书五经,二十四史,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四大名著

这可多了,中国的历史文献海量啊~《史记》这个没问题吧《资治通鉴》这个没异议吧《二十四史》这些书可是官方正史哟,其中首推《史记》和《三国志》~其他的神马《四库全书》啥的也挺厉害的~对了,倾情推荐春秋战国时期的书,像孔子、老子、韩非、墨子这些子写的书或写他们的书都是经典,那是中华文明的起源啊,影响了中国五千年呐,直到现在还在影响中国的书~

秦汉时期开始,在以记录王朝更替为主线的中国古代历史文献中,有关古代少数民族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匈奴、鲜卑、丁令、貉族、肃慎、羌族、藏族、苗族、越族、濮族、种诸族等古代少数民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许多不同的角色,共同演绎出一部民族兴衰存亡、民族融合、民族大团结的中华民族发展史。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小论文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因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由于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怀王十五年(前304),张仪由秦至楚,以重金收买靳尚、子兰、郑袖等人充当内奸,同时以“献商於之地六百里”诱怀王,致使齐楚断交。怀王后恼羞成怒,两度向秦出兵,均遭惨败。于是屈原奉命出使齐国重修齐楚旧好。此间张仪又一次由秦至楚,进行瓦解齐楚联盟的活动,使齐楚联盟未能成功。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屈原亦被逐出郢都,到了汉北。怀王三十年,屈原回到郢都。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顷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屈原的作品计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屈原的作品是他坚持“美政”理想,与腐朽的楚国贵族集团进行斗争的实录。他的“美政”理想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离骚》)。所谓“举贤授能”,就是不分贵贱,把真正有才能的人选拔上来治理国家,反对世卿世禄,限制旧贵族对权位的垄断。他还以奴隶傅说、屠夫吕望、商贩宁戚的历史事迹为例,说明了不拘身份选拔人才的合理性。所谓“循绳墨而不颇”,就是修明法度,即法不阿贵,限制旧贵族的种种特权。屈原的“美政”理想反映了他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的尖锐对立,表达了他革除弊政的进步要求,而其最终目的就是要挽救祖国危亡,使楚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与此相关,屈原的作品还深刻揭露了楚国政治的黑暗、楚国贵族集团的腐朽和楚王的昏庸,表现了他坚持“美政”理想、坚持节操,“虽九死而犹未悔”的斗争精神;同时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矢志献身祖国的决心。屈原虽遭谗被疏,甚至被流放,但他始终以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为念,希望楚王幡然悔悟,奋发图强,做个中兴之主。他明知忠贞耿直会招致祸患,但却始终“忍而不能舍也”;他明知自己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危险,在“楚材晋用”的时代完全可以去别国寻求出路,但他却始终不肯离开楚国一步。表现了他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及其“可与日月争光”的人格与意志。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是浪漫主义诗人的杰出代表。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志士,屈原爱祖国爱人民、坚持真理、宁死不屈的精神和他“可与日月争光”的巍巍人格,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无数中华儿女,尤其是当国家民族处于危难之际,这种精神的感召作用就更加明显。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并称为“风、骚”。“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在中国历史上,屈原是一位最受人民景仰和热爱的诗人。据《续齐谐记》和《隋书·地理志》载,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投江自尽。中国民间五月五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一 应当重视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 中国近代政治史的研究,在一段时间里,相对而言,显得有些被冷落。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是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兴起,并成为热点。当时回顾过去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着重在革命史、政治史,觉得有拓宽领域的必要,于是文化领域受到人们的关注。但是在“文化热”中,又出现贬政治史的现象,有的研究者认为政治史的研究是浅层次的、表像的,只有文化的研究才进入到历史的深层,才是中心。随后,中国近代社会史也引起学者们的兴趣,对它的研究方兴未艾。但是,也出现与“文化热”中类似的说法,贬抑政治史的研究,甚至有主张用社会史取代历史的。这些说法是否确切,是值得推敲的。我虽是研究中国近代文化史,但并不认为文化是历史的中心。在同白寿彝教授的一次谈话中,曾经谈到什么是历史的中心的问题。白先生认为:历史主要是写政治,政治是历史的脊梁,经济虽是基础,但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更要受政治的制约,文化不能作为历史的中心。话虽不多,却很精辟。 美国著名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在前几年曾发表《文明的冲突》一文,引起了国际上强烈的反应。这篇文章认为未来国际冲突不是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冲突,而是西方文化和儒学文化、伊斯兰文化的冲突。显然,这是把文化作为社会的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不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社会中,文化无疑有其应有的作用,但它不居于中心地位,不起决定作用。就现实国际社会而言,首要的是经济、政治利益,美国向他国推销其价值观、文化,也是为了实现其经济、政治利益。海湾战争,其根本因素也不是所谓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这篇文章的基础上撰成《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一书,对他在“文章中提出的问题提供一个充分的、深刻的和更详尽论证的解答”。尽管他在书中仍然力图说明根本因素是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也不能不承认“海湾战争是冷战后文明间发生的第一次资源战争”。他说:“最关键的问题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将由依靠西方军事力量保护其安全的沙特政府和酋长国政府控制,还是由有能力并有可能利用石油武器反对西方的独立的反西方政权的控制?西方未能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却获得了某种使海湾国家在安全上依赖西方的胜利。战争之前,伊朗、伊拉克、海湾合作委员会和美国曾为获取对海湾地区的影响展开了竞争。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1]这里认为这场战争的关键是争夺对“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储备”的控制权,“战争之后,波斯湾变成了美国的内湖”,都说到了实质所在。同是伊斯兰文化的国家,为了石油、战略地位等经济的、政治的利益,彼此之间可以打起仗来,也可以支持、参与美国组织的对伊拉克的战争。这正说明,海湾战争的根本因素不是由于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两种“文明间”的战争,而是经济、政治利益的冲突。 贬抑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一个缘由,是有些研究者认为以往中国近代史写的政治史,是阶级斗争史,有的人甚至指责为“阶级斗争为纲”。恩格斯在1888年为《共产党宣言》英文版所写的序言中指出:“(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是“构成《宣言》核心的基本思想”[2]。列宁也说:“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如果坚持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研究的指导,那就离不开阶级分析和阶级斗争学说。至于将阶级斗争等同于“以阶级斗争为纲”,那是对不同性质问题的混淆。 对于中国近代政治史研究的弱化,还因为以往史学界着重于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这些重大事件的研究,成果颇多,再做研究起点较高,向前推进难度较大,要下更大的功夫。然而这些大事件也不是没有可以继续研究的,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完全弄清楚,有些问题也有待深入。即如孙中山,近些年又陆续发现一批有关的资料,还没有很好地加以运用研究;关于他的思想等方面的评论,研究者的见解也颇有分歧;何况迄今尚未有一部学术价值高的、有份量的传记。 重大事件自是中国近代政治史的重要内容,但不等于中国近代政治史,不是它的全部内容,中国近代政治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不应当忽视。中国近代文化史、社会史的研究,扩展了中国近代史的领域,无疑是有意义的。但不宜扬此抑彼,政治、经济、文化乃至军事、外交等都同样需要研究,都有研究的必要和价值。 二 注重微观研究,也要重视综合研究 近些年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趋向细化,具体问题的研究受到重视,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的、微观的研究很有必要,这是综合研究的基础,但是过分细化就会流于“碎化”。近代中国一百多年的历史,时间不短,人、事繁多,对全部细节或微小问题逐一加以研究,既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即使研究了,也说明不了什么问题。细化的研究需要斟酌所择取的题目有没有研究价值,而有研究价值的题目也不应只是就事论事,叙事清楚,还要将它置于大背景中来考察,以小见大,说明问题。 在具体的微观研究的基础上,要注意开展综合的研究。长期以来,中国近代史分门别类的研究,专题的研究,已经做了不少,有条件做综合的研究。 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分科、分专业,文学、史学、哲学等等各自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在历史学中,又有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世界史以及各种专门史之分。而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又有专攻某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别。这种

读本科的时候,一位负责中国史课程的老师曾经提出过这样的意见,先秦秦汉的历史太早,史料太少,很多研究进行不下去,明清以至近现代的历史太近,史料太多,一个人穷尽一生的精力也读不完,宋朝的历史在中间一段,史料的数量也正好合适,一辈子勤奋用功可以读完。原话已经模糊了,大致意思就是这样,这位女教授自己正是从事宋史的研究,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触。回顾以前读过的中国古代史的论著,并对比了一下近现代史的研究,确实有各自的优长与短处,而且这两个方面又是互相联系、难以分割的。中国古代史,特别是先秦秦汉的研究,很多时候由于史料匮乏,在旁征博引之后只得出一个并无新意的结论,同样的内容在近现代史领域只会以寥寥数语简单提及,决不会长篇大论。职是之故,为了让自己的研究显出深度和新意,古代史研究者又经常会走入小题大做、过度解释的误区,即使许多名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比如说辛德勇对田余庆《论轮台诏》中汉武帝晚年政策转变问题的反驳,有些地方未免强词夺理。然而,史料匮乏这一限制条件,却又促使古代史研究形成了某种比较优势,以个人的阅读体会,这种优势至少在以下两个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第一个方面,由于史料相对有限,迫使研究者不得不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解读,做到每一个字句都弄懂弄透的地步,也因此经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第二个方面,研究者为了扩大论文的容量,在选题时会有意无意将时段拉长,以解决资料不足的问题,而这样也就获得了以长时段观察问题的视角。以胡宝国对于《史记》《汉书》中籍贯书法的对比研究为例,他发现,《史记》在列举人物籍贯时,经常还会有赵、楚、燕、齐等诸侯国名称,而《汉书》则基本上改为郡县的名称,由此考察了在汉朝中央集权强化的背景下人们区域观念的变化。这样的研究,在近现代史领域就颇为罕见,首先,研究者面对浩如烟海、横无际涯的史料,似乎很难以同样的细致去捕捉到这样一个问题,其次,近代史的许多研究往往倾向于对“一时”“一地”“一事”进行掘井式的深入探索,并且引以为傲,而鲜少在更长的时段上进行比较。中国近现代史领域研究的利弊得失,与古代史可以说是正相反对的。由于时间相对较近,许多史料都没有湮灭,甚至还有不少当事人在世,因而可以聚焦到某一个点进行深入的研究,然而往往也由此失去了长时段的视角,形成为价值不大的重复建设,不论甲地乙地,得出的结论大同小异。特别是有些问题,至少需要以几个百年的时段来分析,才会看出它的本质,较短时间的个案研究就不免显得局促狭隘。

500字左右能论出来点儿什么呢,是作文吧。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1500字

1、战国时期:封建城市兴起,商业兴盛,但此时城市基本上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商业活动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官僚地主和大商人。2、西汉前期:国家统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进商业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大都会。3、隋唐时期:封建国家长期统一,政治安定,封建社会进入繁荣时期,商业也呈现繁荣景象。长安、洛阳商业盛极一时,唐都长安的城市建设表现出极高的水平。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4、北宋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5、明朝时期:城市经济、商品经济非常活跃,这个时期城市经济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两个方面:①城市的生产性和商业性更为突出,对政治中心的依赖性大大减弱。②江南一些城市出现的手工工场,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引进玉米和甘薯,清代广泛推广; 6、清朝前期:商业在明代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一大批城市产生。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农业生产商品化。

我自己写的,望采纳: 品中国古代史 先说宋朝。中国古代有三个宋朝(先秦也有宋,只不过是宋国),一个是刘宋王朝,一个是韩氏后宋,还有一个是赵宋王朝。我今天要讲的是赵宋王朝。 赵宋王朝如何建立的?还要从后周说起。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突然一病而死,宰相范质受顾命扶助柴荣幼子柴宗训继立为恭帝。但这个皇帝年仅7岁(有人说5岁。反正不管,都是小孩子)翌年正月初一,风闻契丹和北汉发兵南下,后周执政大臣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然而大军到陈桥驿这个地方时,发生了一场大事情——陈桥驿兵变。最后黄袍加身,赵匡胤变成了皇上。一盘波折后,北宋建立。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赵匡胤本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是一名大将!赵匡胤当上皇帝后,也害怕啊!害怕什么?害怕万一别的大将和自己一样,发生兵变,于是便产生杯酒释兵权。因为赵匡胤的一点想法与作为导致宋朝在军事上长期萎靡不振,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再说隋朝。我认为隋朝是中国各朝代中最悲惨的朝代。为什么? 隋朝仅仅存活了37年,比起唐朝,相差甚矣!但唐朝的繁盛,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隋朝的坚实基础。(这个我们后面在说)隋朝是大家被忽略的王朝。尽管隋朝短命,但它的功就非常大。比如结束分裂,统一全国;修建京杭大运河,沟通南北;东征高句丽;开科取士,科举是从;开发西域 但隋朝为什么会灭亡?隋炀帝!如果从隋文帝的功与隋炀帝的过相比,用七个字说:“老子英雄儿混蛋!”像东征高句丽,导致隋朝的国力大减;像夺位的丑事;下江南不再回,导致天下大乱这一切都导致隋朝加快灭亡。 最后说唐朝。 唐朝,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它的强盛基础在哪?就在于隋朝的功就。如果没有隋朝的开创科举、修建京杭大运河等等,唐朝的强盛何在? 除了扎实的基础,还有初唐的贤君功臣。比如唐太宗;魏征、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李靖、秦叔宝这些人也为唐朝的强盛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唐朝为什么会灭亡?大家都说“红颜祸水”,都说如果没有杨贵妃,唐朝灭亡得也不会这么快。对不对?不完全对。我认为唐朝灭亡有三大因素: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唐玄宗宠爱杨贵妃,导致了安史之乱,但光凭安史之乱,还无法灭亡唐朝,但起了一定效果。所以,中唐时期与后唐时期是很悲惨的!它浪费了初唐与隋朝的功就,于是唐朝的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为什么我要说这三个朝代?因为这三个朝代具有代表性。隋朝,中国各朝代中最繁盛的朝代之一,只可惜隋炀帝的骄奢淫逸;唐朝 世界 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只可惜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宋朝,经济最繁华的朝代,只可惜重文轻武,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仔细品味中国古代史,会让你感觉悲哀、伤感、凄凉

  • 索引序列
  • 中国古代史历史论文
  • 历史小论文中国古代史
  • 中国古代历史文献
  • 关于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小论文
  • 中国古代历史论文15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