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发布时间: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知道~~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4,N2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2, N2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K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2, N3, 145-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ducation, V28, N5, 577---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18, Issue 1, November, 33-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1, N1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ducation,,V26, N6, 560-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du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du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during July 9-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du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 ( with Wang Sibin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1, N1, 107-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生就业难”

不是北大08版核心。北大08版地质类核心期刊: 岩石学报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地质论评 地学前缘 地质学报 地球化学 地球科学 矿床地质 沉积学报 地质科学 中国地质 地球学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浙西下寒武统地震事件沉积及其构造意义(项目批准号41072077),53万元,2011-2013年。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联合资助重点项目),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Pb-Zn-Cu-Ag成矿系统及发育机制 经费50万元(项目批准号 U0933605,总经费170万元)。2010-2013年。 中国地质调查局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江西1∶5万陀上、鹿冈、乐安县幅区调(基[2010]矿评01-15-11),2010-2012年,540万元。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调项目 青海沱沱河-玉树地区大型逆冲推覆构造与Pb-Zn-Ag成矿作用研究 经费60万元(项目编码:1212010818096,总经费300万元)。2008-2010年。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8)年规划项目,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类型及其成因研究,08YJ72,2008-2010,项目负责人。 江西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9)年规划项目,龙虎山旅游地学资源特色及可持续开发研究 2009-2011,4000元,项目负责人。 教育部重点科技项目,江西省丹霞地貌形成机制及其旅游景观特色研究,2004-2006年。 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寒武系大陈岭组沉积异常与古海啸的关系,2006-2007年。 江西省科技厅科技制作项目“江西省资源与环境信息展示系统”,2001-2002年。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招标立项课题 龙虎山和龟峰丹霞地貌的典型独特性研究,2008-2009年。 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貌景观形成机制与景观保护研究”,2002-2003年。 中国核工业地质局280所,四川盆地中南部中生代沉积演化与铀成矿条件研究,2005-2006年。 江西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项目,江西龙虎山地质遗迹及其多媒体展示,2007年。 鹰潭市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委员会 仙水岩地貌景观发育规律及保护措施研究 2006-2007年。 江西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理委员会,龙虎山-龟峰申报中国丹霞地貌世界遗产综合报告编写,2007-2008年。 龙虎山风景旅游区管委会,龙虎山-龟峰丹霞地貌特征与多媒体展示,2005年。 郭福生著 浙江江山古生代沉积演化及其构造控制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年2月郭福生著 大别造山带地壳组成演化与铀金成矿背景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9年2月郭福生主编 江山地质概论及区域地质调查实习指导书(第二版)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9年7月。辜骏如 郭福生 夏菲主编 铀矿资源技术经济学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4年10月周维勋 郭福生译 世界铀矿床录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0年12月 (执笔翻译16万字)彭花明 夏菲 郭福生 等编 宝石学 原子能出版社,2006年郭福生主编 地球科学概论 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9年9月郭福生,姜勇彪,刘林清,张策 江西广丰盆地白垩纪红层及丹霞地貌景观发育特征 世界的丹霞(第一届丹霞地貌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9,261-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等 一种特殊类型硅质岩的特征与成因研究 地学前缘,2003,10(4)郭福生等 混合沉积、混积岩和混积层系的讨论 地学前缘,2003,10(3)郭福生等 沙漠环境的时空演化特征及其成因探讨 世界地质,2003,22(2):152-156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寒武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探讨 地层学杂志,2003,27(4)郭福生等 从动力地质作用原理探讨沙漠化成因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3,24(3):157-郭福生等 浅谈我院开设《地球科学概论》公共基础课的实践与体会 中国地质教育,2000,(1) 郭福生, 刘林清, 杨志等 江西省丹霞地貌发育规律及旅游区划研究 资源调查与环境,2007,28(3):214-222郭福生、刘林清、花明、叶张煌 江西省丹霞地貌景观资源区划与双红旅游区刍议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5(4)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石炭—二叠系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研究 地球化学,2004, 33(1)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藕塘底组陆源碎屑与碳酸盐混合沉积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沉积学报,2004,22(1)郭福生,彭花明,邹晓明等 龙虎山风景区科普旅游功能开发的研究 双休日(旅游文化与经济论坛),2004,(11):7-10郭福生, 姜勇彪, 郭国林等 江西龙虎山景观特色及其形成机制 经济地理,2006,26(增刊):126-128曹秋香郭福生等 浙江江山丁家山组层状硅质岩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因探讨 沉积学报,2008,26(5):797-803曹秋香郭福生曹养同 地质公园研究概论 水利科技与经济,2007,13(5):317-319姜勇彪,郭福生,孙传敏等.江西弋阳县龟峰丹霞地貌景观特征与形成机制探讨.山地学报,2008,26(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丹霞地貌特征、成因及其国内对比.山地学报,2009,27(3).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孙传敏.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姜勇彪,郭福生,刘林清,彭花明.龙虎山丹霞地貌区河流阶地地貌面的热释光测年研究.东华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3).曹养同郭福生 国家地质公园对旅游业发展的意义述评 地质找矿论丛,2007,(2)曹养同郭福生 地质公园的建设历程述评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2):52-彭花明、郭福生、严兆彬等 浙江江山震旦系碳同位素异常及其地质意义 地球化学,2006,35(6)朱志军、郭福生、孟显云等 马尔柯夫链分析在甘肃礼县地区上石炭统东扎口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6 V29 N4张红军郭福生李满根陈少华 普通高校扩容后定编探析 东华理工学院(社科版),2006年,(3)杨志郭福生刘林清 基于MapGis的江西省丹霞地貌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6,29(1):64-杨志,郭福生 龙虎山旅游电子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05,11(3):188-190郭国林郭福生刘晓东 丹霞地貌砂岩的微观化学风化作用电子探针研究 中国岩溶,2006,25(2):172-176严兆彬,郭福生等 浙西寒武系大陈岭组地震事件沉积的初步研究 地质学报,2005,(6)严兆彬,郭福生 碳酸盐岩C,O,Sr同位素组成在古气候、古海洋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地质找矿论丛,2005,(1)罗能辉,郭福生 浙江江山寒武系三叶虫生态组合与古环境意义 东华理工学院学报,2005,(4)夏菲 郭福生 彭花明 辜骏如 用Visual F0实现盈亏平衡自动化 工业技术经济,4李详 郭福生 MAPGIS二次开发中图数松散耦合机制的实现方案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4,(10)李祥 郭福生 论基于Mapgis平台的多媒体信息展示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计算机工程,2004,30(10)

(2001至现在)宋涛、王星(2001),数据挖掘在政府统计中的应用,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1, 05王星等(2002),统计学与数据挖掘,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 , 01赵绍忠、王星(2002),聚类分析在数据挖掘中的应用,统计与信息论坛,2002 , 04王星、袁卫等(2002),用统计学构筑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中国统计, 2002, 10王星等(2004),数据挖掘在保险业中的作用,统计与精算,2004 , 06王星(2004), 关联规则中的序贯抽样算法研究,统计学博士论文内容摘要(2002-2003),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10: 83-90郝丽,刘乐平,王星(2004),数据挖掘在体育统计中的应用,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王星(2005),序贯抽样算法在关联规则计算中的应用研究,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05, 01王星,谢邦昌(2005),连续属性决策树所建立的垃圾邮件识别器的稳定性研究,统计研究,2005 , 02王星(2005),对一类序贯抽样关联规则算法的改进与分析,统计与决策(理论版),2005, 03王星(2007),统计机器学习方法进展,第五届数据挖掘与现代企业商务智能会议,中国人民大学,2007, 03王星(2008),稳健统计机器学习,第六届数据挖掘与现代企业商务智能会议,中国人民大学,2008,04王星(2008),老百姓如何使用食品安全数据,中国统计,2008, 10王星(2009),Walsh平均中位数估计在Gamma分布中的探讨研究,数据分析,2009, 03王星(2009),多值问题Cochran检验的推广与分布探讨,统计学评论,2009,04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大学生就业难”

刊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办:华东理工大学周期: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8-7672CN:31-1779/C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华东理工大学学报(文科版)创刊时间:1986 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经济学与经济管理政治与法律哲学与文化语言与艺术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国家、市场和家庭关系中的性别与权利配置”,《学习与实践》,第1期2012年,“福利的理念和中国社会政策的限制”,《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八辑2011年,“风险社会中的大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的发展”,《探索与争鸣》,第1期2011年,“社会政策的比较研究:概念、方法及其应用”,《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3期2011年,“ Social work and social policy in the aging context of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V4,N22011年,“经济不安全和全球化背景下变迁的中国福利体制”,载于王卓祺主编《东亚福利制度:全球化、文化和政府角色》,社会出版社2011年,“转型进程中城市社区发展和公众参与的理论分析”,《中国民政》,第12期2010年,“转型时期我国福利体制的改革与社会政策的发展”,《学习与实践》, 第1期。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社会科学》, 第4期。2010年,“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第4期。2010年,“福利体制比较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对意义与真实世界的探究”,《社会福利研究》,第2辑。2010年,“中国福利体制建构与发展的社会基础:一种比较的观点”,《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2010年,“地理学在社会政策研究领域中的含义和应用”,《地理学评论》,第2辑。2010年,“转型经济国家的社会变迁与制度建构:理解中国经验”,《新华文摘》,第16期。2009年, Ku, HB, Ip, D and Xiong, YG (guest editors) Special Issue on Disaster Relief and Social Work in China,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2, N22009年, 转型过程中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化与本土化实践的理论分析 , 载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报告(1988-200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收录于 高全喜(主编):《大国策 全球视野中的社会转型》,第131-14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K HB, Ip, D and Xiong, YG“ Social work in disaster intervention: accounts from the grounds of Sichua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Routledge), V2, N3, 145-2009年,Xiong, YG A book review on Indicators of Social Development: Hong Kong 2004 , Social Work Education, V28, N5, 577---2009年,Xiong, YGSocial Change and Social Policy in China: National Adaptation to Global Challeng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Japanese Sociology (Blackwell-Wiley), V18, Issue 1, November, 33-2008年,“志愿服务发展关键在日常化与制度化”,《人民政协报》,6月24日。2008年,“以自由的名义追求工作的快乐”,《中国青年》,1月。2008年, “ A book review on East Asian Welfare Regimes-From Confucianism to Globalization”, China Journal of Social Work, V1, N12008年, “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立:中国与波兰的比较”,《学海》,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年第5期论点转载)。2008年,“‘震’兴公民社会的道德基础”,《政工研究动态》,第13期。2008年,“第五讲社会福利制度”,《社会工作》,第11期。2008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研究”, 《社会政策评论》,第二辑,第83-111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我国私营医院‘公营化’运行机制分析:新制度主义的视角”,《江苏社会科学》,第3期(与王颖合著)。2008年,“转型经济国家社会保护机制的建构:中国与波兰的比较研究”,载于谢立中(主编)《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比较研究及其启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年,“个人努力奋斗永远是成功的源泉”, 《中国青年》, 7月。2007年, “Development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new policy initiatives: Issues and challenges”, Social Work Education,,V26, N6, 560-2007年, “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第5期。2007年, “医疗救助中公民身体与国家治理关系研究---以山东省T市医疗救助为个案的研究”, 《学习与实践》,第12期(与曾宪才合著)2007年,“ In Search of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Analyzing the Welfare Regimes in East Asia: China, Japan and Korea Compared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Fourth Annual East Asian Social Policy research network (EASP)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 Restructuring Care Responsibility: Dynamics of Welfare Mix in East Asia ”, held at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Japan during 20-21 October,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 Understanding social policy in China through its reforming social assistance scheme: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new challenges ”, a plenary speech at the 15th ICSD Symposium “ Seeking Harmony and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World of Conflict ” held in Hong Kong SAR during 16-20 July, ( Invited speaker )2007年,“国家力量、社会结构与文化传统---中国、日本和韩国福利范式的理论探索与比较分析”, 《江苏社会科学》 ,第4期。2006年,“劳动的价值与意义是永恒的”, 《中国青年》, 11月。2006年,“无名者的青春与凝视的社会记忆,为摄影家黑明《走过青春》一书做的跋”, 5月。2006年,“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elfare pluralism in reform China: An assessment of China’s welfare regime ”, 《社会政策学会志》(日本社会政策学会 主编),法律文化社,日本东京。2006年,“In Search of Legitimacy and Professionalism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The Growth of NGOs in Reform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0th IPSA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 World Congress held in Fukuoka, Japan during July 9-2006年,“第三章 福利经济学及其对现代社会福利思想的影响”, 载于《现代社会福利思想》,钱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五章社会福利制度”, 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概论》(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后现代主义与当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反思”,《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论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过程中的实践逻辑与体制嵌入”,载于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社会责任感的终极意义在于行动”,《中国青年》, 12月。2005年,“明星梦与精英文化的再生产”,《中国青年》,5月。2005年,“e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中国青年》,1月。2005年,“论当代社会变迁中的社会资本建构与市民社会发展”,《广东社会科学》,第5期。2005年,“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期。2005年,《社会问题读本》“导读”,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重建社会公德的民间力量”, 《中国新闻周刊》, 7月访谈。2004年,“The Emergence of Social Protection in the Post-Communist Countries: China and Eastern Europe Compared”, Paper Presented t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elfare State? World Society,Transnational Social Policy and 'New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al Countries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China) during 7-9 February, at the Hans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 Delmenhorst, G2004年,“我国城市弱势群体自助组织的社会资本的建构与发展”,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第3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何欣合著)2003年, “论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发展中的专业性与专业自律问题”, 《转型期的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1论文集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中国上海)。2003年,“第三章国外社团的发展情况”、“第四章有关社团的主要理论”,载于 王思斌(主编),《社团的管理与能力建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3年,“市民社会向何处去”,《中国发展简报 》冬季刊,第17卷。2002年, “从城市贫困问题探讨中国社会政策模式和分析框架的建构”, 《中国社会工作研究 》第1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大二分法与福利国家的性别化:西方社会工作的现代性思考”,《长沙民政学院学报》第6期。2001年, “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 《 社会学研究 》,第1期。2000年,“Enterprises’ contribution to social welfare in reform China”, Proceedings of the 9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Social Welfare in the Pacific Rim, 14-17 November, Tokyo, J ( with Wang Sibin )2000年,“宏观实践模式与当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载于《华人社会工作本质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0年,“社工专业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第1期。1999年,“关注‘单位’研究最新动向”, 《中华读书报》, 6月2日。1999年,“21世纪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专刊。1999年,“论国家、市场与福利之间的关系:西方社会政策理念发展及其反思”,《 社会学研究 》,第3期。1999年,“我国城市居家老年人晚年生活满意程度研究: 对一项调查结果的分析”,《 人口与经济 》,第4期。1999年,Xiong, YG“ Social policy for the elderly in the context of aging in China: Issues and challenges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lfare for the Aged, V1, N1, 107-1998年,“成年子女对照顾老人的看法”, 《 社会学研究 》,第5期。1998年,“高龄化过程中城市老年人的社区照顾: 论家庭、社区与政府之间的联结”,《 香港老年学报 》,第12卷第2期。1998年,“宏观社会工作在当代中国的意义”,《 中国社会工作 》,第4期。1998年,“需要理论及其在老人照顾领域中的应用”,《 人口学刊 》,第5期。1998年,“中国城市家庭的代际关系与老人照顾”,《 中国人口科学 》,第6期。1996年,“A question never ends by itself: What is happening to our social work education ”, Paper presented at Joint Congress of IASSW, IFSW, APASWE and HKASW, held in Hong Kong, July 26-29, 2009年,《社会政策:理论与分析方法》(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社会政策概论》(修订版)(主编),华文出版社。2008年,《需要、互惠和责任分担---中国城市老人照顾的政策与实践》(专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社会政策概论》(主编),华文出版社。2004年,《社会工作导论》(副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撰写三章)。2002年,《中国就业妇女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译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不知道~~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1)稿件需用计算机打印,并寄软盘。用字要规范,字迹和图要清晰;打印的稿件需加大字号和行距。作者可通过E-mail投稿,但不要和文字稿重复。(2)题名(含中英文)。应符合索引要求,一般不超过20个字。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的内容,并符合题录。(3)作者姓名(含中英文)。英译名用汉语拼音,姓全部大写,名字第一字母大写,双名间加连字符。(4)作者单位。包括部门、单位、省市名,邮编。英文邮编之后加列国名。(5)摘要(含中英文)应尽量写成报道性,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方法和结论等。应具有独立性和自明性、并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一般以300字内为宜。(6)关键词(含中英文)。是反映文章主题内容的名词和术语,应尽量从汉语主题词表中选取,第一关键词应能体现出文章的学科分类,每篇文章给出3-8个关键词,写在摘要下方。

你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CSSCI(2014-2015)来源期刊。

  • 索引序列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cssci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