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视频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视频

发布时间: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视频

三星堆的宝藏到底有3万件。

详情请看:

下面是中山大学的,我觉得他的中文系还是很厉害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专业必修课 文学概论 中国现代文学史 语言学概论 现代汉语 基础写作 新闻写作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秦两汉文学史 古代汉语 魏晋隋唐 文学史 宋元文学史 外国文学 明清文学史 美学 中国文学批评史 古代典籍导读 专业英语 限定选修课中西方道德比较 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 中国现代杰出人物生平与思想评价 当代西方经济理论与实践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评析 *当代西方社会思潮评析 *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与中国战略 学年论文 毕业论文 教学实习 写作(一)(写100篇文章) 写作(二)(写8篇书评) 基础必修课大学英语( 1-4 级) 思想道德修养 毛泽东思想概论 邓小平理论概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计算机应用基础(文) 高等数学 一 就业指导 形势与政策教育 体育 军事教育 公益劳动 任意选修课古文字学 音韵学 训诂学 现代汉语语法学 先秦诸子研究 古代戏曲简史 词史研究 唐诗研究 审美心理学 文艺美学 二十世纪欧美文学 马克思恩格斯文艺理论发展简史 中国现代文学 名家选讲 中国现代 名作选讲 新时期文学思潮 民间文学概论 汉语方言调查 汉语修辞学 汉字文化研究 汉字学 应用语言学 汉语词汇史 出土文献学概论 秦汉简帛的语文学研究 书法研究 中国古代小说史专题研究 苏轼研究 宋元诗社与文人集团 《红楼梦》研究 中国词学批评史 广州方言研究 《诗经》导读 电影美学 比较文学概论 大众传播学导论 西方 文论选讲 东方文学 邓小平文艺思想研究 西方二十世纪文学理论 俄罗斯古典作家论 鲁迅研究 文艺辩证学 港台文学研究 新时期小说流派 新诗研究 跨世纪文学研究 文学与电影 文学批评方法学 粤籍现代作家作品研究 中国近代文学专题研究 应用英语 古代戏曲与宗教 公务文书写作 以上是本科生的培训计划。

全国的都一样的只是人家用的老师好。教材好。很多东西都是人家老师自己编的外人看不到的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

你问的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呢

历史是首师大文科类做好的专业 数学是理科类最好的专业

作为国家首批基础学科历史学人才培养基地,本基地班以“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为理念,旨在培养受过系统、扎实的专业训练和素质教育,有学术创新能力的高层次、高质量、少而精并具国际眼光的历史学专门人才,以及一批受过历史学专业良好训练、具有创新精神和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人才,适应国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多方面需要。要求学生通过系统科学的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中外历史基础,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较强的操作应用能力,品德优良,身体健康,具备“三基”(基本理论、基本文献、基本技能)、“四性”(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思辨性、交融性)及初步的独立研究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通史、世界通史、中国历史典籍导读、古代汉语、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学论文写作、中国历史地理、中国经济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文化史、世界主要宗教以及各类专题课和专业选修课等。特色课程有:出土文献与民间文献通论、中国史专题seminar等。本专业享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待遇,毕业生可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教学与科研工作,或在文化部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宣传教育和文秘等相关工作,优秀毕业生可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被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的比例为50%)。 本试验班于2000年在国内首创,按照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设置专业课程,重要课程采用外文原版教材,旨在培养专业基础扎实、视野开阔、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既能从事世界史专业教学与研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层面需要的高级人才。要求学生系统学习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精通外国语,其中英语通过国家六级证书考试,法语达到借助字典阅读专业书籍的水平,掌握从事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善于思辩和写作,初步具备独立从事世界历史和外国问题研究的能力。主要专业课程有:世界通史、中国通史、西方史学史、西方历史典籍导读、世界经济史、西方政治思想史、国际关系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美国史、英国史、德国史、法国史、日本史等。本专业享受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行政管理、外事、文秘等工作。 本专业高度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考古学人才,以满足社会不同领域对高素质的考古专业人才需求,完成国家历史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培养任务。要求学生系统掌握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科技手段在考古学领域运用的常识,能独立从事田野考古工作及相关研究。具备较扎实的历史学专业基础知识,能熟练运用至少一门外国语言,以及历史文献及史学方法、成果解决考古与文物研究方面的问题。主要专业课程有:中国考古学、田野考古基础、田野考古实习、考古学文化研究方法、考古学史、博物馆学概论、文化人类学、中国通史、世界古代史、中国古代历史文献、古代汉语、古文字学及各类专题课和专业选修课等。本专业享受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基地班待遇,毕业生可在大专院校、各级考古研究机构、各类博物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也可在文物管理部门、海关、新闻出版机构从事与文物考古、文物鉴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这个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课程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当代文学语言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化 中文工具书语言工程与中文信息处理文学原理高级汉语汉语修辞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化语法研究中文工具书使用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民间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汉语方言学理论语言学文字学版本学古文献学史散曲研究实验语音学基础索绪尔语言学理论说文解字概论诗经汉语史西方文论经典研究西方文学理论史文言小说研究专题 中国现代散文研究《论语》《孟子》选读中国古代文化中文工具书及古代典籍概要汉语和汉语研究《论语》《孟子》导读古代汉语 文学概论民俗研究大学语文沈从文研究 专书选读现代汉语词汇词义研究近代汉语研究古音学语言学前沿问题讲座当代语言学<说文解字>研读<马氏文通>研读现代文学批评史汉学师承记研究汉书艺文志研究欧美汉学文本导读宋诗史料学清代考据学现代学术史研究中国古代画论研究系统功能语法汉魏六朝文学要籍导读近代作家研究客家方言语法研究国际汉学研究比较诗学论著选读德国美学东渐史专题接受问题专题研究语言学讨论班电影理论与批评实践欧美文学导读卞之琳研究当代批评理论研究 中国说唱艺术研究历史语言学专题欧美经典小说专题研究上古音研究语言接触实例分析语义分析中国古代小说评论史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当代文学前沿研究 文艺美学认知语言学生成音系学<文心雕龙>研究文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教案

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养二、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重点 历史学的特点;历史学和历史教育。难点 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教材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本课教材主要从“历史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历史学包含的内容”“历史学与历史教育”等方面向学生简略介绍了历史学是什么。第一目“一门特殊的学问──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学问”教材从历史学研究对象与其他学问的最大区别;历史学研究对象的几个特点,即历史学研究对象的不可重复性;研究对象是运动的与研究成果的相对静止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内容的广泛性与研究成果所能包含内容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研究对象的客观性与认识主体在反映历史运动过程中的主观性之间的矛盾等方面,来说明“历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从现存最早的史书──《春秋》到“成一家之言”的《史记》,再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君主石勒设立“史学祭酒”的过程,来说明中国的历史学有悠久的历史。从宏观方面划分,历史学有自然史和人类史。从世界范围来看,历史学有地区史、国别史、国际关系史等来说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广泛性。对于历史学研究的对象的划分,根据不同标准将历史分为几个系列,主要有这么几种:时间系列:通史、断代史、阶段史等;空间(地域)系列:世界史、国别史、地区史等;内容系列:综合史(总史)、专门史、资料汇编、年表、历史地图等;人物系列:个人、血缘群体、专门群体等;另类历史:文学、艺术、宗教、神话、音乐、戏剧、影视、民间故事等。历史学是人们认识和研究历史的学问。有了历史就有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具体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历史学既要研究人类的实践活动本身,又要研究影响人类实践活动的各种因素,还要揭示人类实践活动的内在规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上述问题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之间展开交流与讨论。第二目“历史学包含哪些内容”教材从“历史观”“历史资料”“史学方法”“历史编纂学”等方面阐述历史学所包含的内容。历史观是历史学的核心,是历史学的根本问题。历史事实是无穷无尽的,而历史的解释者却只能从自己的视角去解释历史,不同的人解释历史或同一个人变换不同视角解释历史,就会产生不同的历史意义。不仅如此,历史意义并非隐藏在历史文本背后,而是常常决定着历史学家对历史事实的取舍及其价值判断。因此,历史解释就成为历史学家按照自己的意愿、目标和价值观念去“复原”人类历史演变轨迹的载体,而历史学家在历史解释中所反映出的意志、愿望和追求,则会形成历史的观念,影响着他们对历史事实的发现、取舍和认知,最后结构成人类历史的图景。所以说,历史观是历史解释的核心所在,这就决定了历史观会成为历史学的根本问题,成为历史学的核心。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什么是历史资料?历史资料是与历史密切关系的材料,它是人类在以往长期的社会活动过程中,遗留下来的各种痕迹。历史资料的内容很多,一般可以分为四个方面:(1)史迹遗存。这类史料是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尚存的各种实物。具体包括:地上和地下的遗址和遗迹。(2)传世和出土的文物。(3)历史文献。这类历史资料是指具有历史价值的文字记录。具体包括:历代史书、档案、铭刻、调查资料等。历史资料的基本作用。历史“一度性”的特点决定了在史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直接面对研究对象、通过直接的观察进行工作,而只能依据间接的材料,即历史资料来从事历史研究。历史资料是历史学家复原和认识客观历史的“中介”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离开了历史资料,历史研究也就无从谈起了。历史资料是研究和认识历史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掘历史资料并详实地占有历史资料,是开展史学研究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历史资料的局限性。在史学研究中,历史资料虽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亦有局限。首先,与实际历史相比,历史资料的数量有极大的局限。无论是史迹遗存还是文献资料都是如此。其次,史料的质量也有局限。由于历史文献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到时代性、阶级性、个人见解、见识程度等多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各种文献资料都带有不同程度的片面性。因此,在了解和认识历史资料的作用时需要引起注意。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通过具体尝试历史资料的收集和运用,体会和认识历史资料在史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史学研究的方法也是历史学的重要内容。史学研究方法,是人类认识历史的“桥梁”。由于历史内容极为丰富,并具有多层次性的特点,史学方法也就不能单一化,而应该丰富多样。史学家在具体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时,亦根据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是搜集史料和考订史料的方法。古往今来的历史学著作,凡足历史比较法。通过搜集和整理获得了史料,并不是历史研究工作的终结,它标志这一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史学家将通过对所掌握史料的分析,得出结论,形成认识。对史事进行分类和比较,是史学研究的必要方法。历史比较法的范围也很广,它可以从多种情况作比较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两种比较。历史的研究,基本上是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纵向研究是上下古今的研究,横向研究是一个朝代、一个国家或地域之间的研究。因之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也就成为比较史学研究的两个方面。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即从古到今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两种形式的运动:即波浪式运动和螺旋式上升运动。纵向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人类历史总体发展统计方法在历史学中是经常使用的,特别是在经济史、人口史等的研究中应用特别广泛、重要。在过去的史学研究中,定性多,定量少,因而在说服力方面是不足的。弥补这方面的不足要靠加强对社会生产力的研究,以统计方法将所搜集得来的数据系统化,用来说明事物的量的发展。从这种量的发展中,达到对事物的质的认识。这样,把定性研究放在定量的基础上,这种研究的科学性就增强了。科学研究都是老老实实的,以统计方法作研究也是同样如此,而不能例外。首先要认真搜集数字,分门别类,辨别数字中的真伪,然后进行排列,进行比较和分析、解释,从而得出结论第一单元 第2课 历史学什么教案学习总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研究法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列宁有一句名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就是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1)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观察世界、观察国情的基本方法,也是观察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阶级首先是来自于经济的分析,因而阶级分析运用到经济方面自然是顺理成章的。阶级分析也能够运用到政治上。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政治为经济服务,当权者集团的政治措施、方针、政策是为特定的阶级利益而制订的。阶级分析还同样可以运用到意识形态、思想领域。意识形态、思想都是由特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各种思想无不打上经济基础的、阶级的烙印。(2)辩证的分析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即是用辩证分析具体的矛盾事物淘宝精品辩证法基本上有以下三种法则:对立统一法则;质量转化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运用辩证法分析历史上的各种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第二,对问题的观察分析,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确定历史的范围,也就是放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之内。第三,同一种思想,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可能产生不同的历史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适当引用典型史学研究的案例,帮助学生体会在史学研究中,各种研究方法的作用及运用,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初步尝试和体验运用史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具体历史问题,从而促进其研究历史的能力不断提高。第三目“历史学和历史教育”

《冯谖客孟尝君》教案  --------------------------------------------------------------------------------  发表日期:2005年8月12日 已经有5158位读者读过此文  文史哲合一的传统  中国学术历来有文史哲不分的传统,先秦诸子散文其实是哲学著作,所以我们会讨论精神超越的问题。又是历史文献,所以我们会谈论“轴心时代”。又是文学作品,在理性的思辨中处处折射出形象思维的光彩,比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毛泽东就直接引入自己的词作),“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更不用说庄子散文中的盘旋而上者九万里的鲲鹏,以及《秋水》中的河伯海若等形象。它们成为中华文学的重要源头。  《战国策》  《战国策》,出自战国中晚期各国史官之手,记载当时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史实。成书于秦,经西汉著名学者刘向整理编订。  《战国策》属国别体,全书分十二国策,本篇选自《齐策》。  《战国策》不但是一部史书,还是一部优秀的散文集,它记载和描述了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的活动,文笔恣肆,语言流畅,写人叙事形象传神,具有浓厚的艺术魅力和文学趣味。比如这篇《冯谖客孟尝君》就写得人物形象生动有趣,故事情节一折三波。  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讲解  冯谖客孟尝君  ◎冯谖xuan1,齐国游说之士。客,做门客。◎孟尝君,齐国贵族,姓田名文,齐闵王时为相。其父田婴在齐宣王时为相,并受封于薛,故本篇中有"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之说。田婴死后,田文袭封地,封号为孟尝君。孟尝君好养士,据说有门客三千,成为以养士而著称的"战国四公子"之一。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曰:"客何好?"曰:"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曰:"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曰:"诺。"  ◎属,通嘱。◎好,hao4,爱好,擅长。◎诺,答应声。  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曰:"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曰:"食之,比门下之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曰:"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以,因为,因为孟尝君的态度而轻视冯谖。◎食si4,通饲,给人吃。◎草具,粗劣的饭菜。具,供置,也能作酒肴。◎有顷,不久。◎铗jia2,剑。◎比,比照。◎揭,举。◎过,拜访。◎客我,待我以客,厚待我。  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曰:"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给ji3,供给。  后孟尝君出记,问门下诸客:"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冯谖署曰:"能。"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孟尝君笑曰:"客果有能也,吾负之,未尝见也。"  ◎出记,出了一个文告。记,古代一种公文文种。◎计会kuai4,会计。◎责,同债。债的本字。◎署,署名,签名。(可见"记"不能作帐册,而当作告示。)◎负,辜负,对不住。  请而见之,谢曰:“文倦于事,愦于忧,而性懧愚,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曰:“愿之。”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责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  ◎谢,道歉。◎愦kui4,心思烦乱。◎懧,同懦。◎不羞,不以为羞。◎约,缠束,约车即套车。◎券契,债契。债务关系人双方各持一半为凭。古时契约写在竹简或木简上,分两半,验证时,合起来查对,故后有合券之说。◎市,买。◎反,同返。  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  ◎合券,验合债券。可知前面不应解为“债务契约”。◎矫,假托。◎按:此节描述《史记》更合情理。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窃以为君市义。”  ◎下陈,堂下,后室。  孟尝君曰:“市义奈何?”曰:“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臣窃矫君命,以责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孟尝君不说,曰:“诺,先生休矣。”  ◎区区,少,小,此亦隐指放债之利。◎拊,抚育,抚慰。◎子其民,视民如子。◎贾,做买卖。贾利之,做买卖获利。(不必视为名词作商人解。)◎说,通悦。◎休矣,算了吧。  后期年,齐王谓孟尝君曰:“寡人不敢以先王之臣为臣。”孟尝君就国于薛。未至百里,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孟尝君顾谓冯谖曰:“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曰:“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期ji1,一年。◎齐王,齐闵王。◎就,归。◎国,指孟尝君的封地薛。◎顾,回顾,旁顾。  孟尝君予车五十乘,金五百斤,西游于梁。谓惠王曰:“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强。”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冯谖先驱,诫孟尝君曰:“千金,重币也;百乘,显使也。齐其闻之矣。”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  ◎乘sheng4,古代四马一车为一乘,亦可泛指车。◎梁,大梁,魏的国都。◎放,放逐。◎虚上位,把上位(宰相之位)空出来。◎先驱,驱车在前。◎反,返。  齐王闻之,君臣恐惧,遣太傅赍黄金千斤,文车二驷,服剑一,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寡人不足为也,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  ◎太傅,官名,为辅弼国君之官。掌制定颁行礼法。◎赍ji1,辞海有三义,1、以物送人;2、旅人携带之物;3、带着,抱着。此显然以3为适。◎文车,文饰华美的车辆。◎驷,四马驾的车,比较:乘不一定是四马,驷一定是四马。◎服剑,佩剑。◎封书,写信,古代书信用封泥加印,故曰封书。◎谢,赔礼道歉。◎不祥,教材说糊涂,或不吉祥。其实祥还通详,审慎,不详即失察。◎被,遭受。◎祟,灾祸。被于宗庙之祟,即遭受祖宗责罚。◎沉,沉溺。◎谄谀chan3yu2之臣,阿谀奉承的奸臣。◎不足为,不足道。◎顾,顾念。  冯谖诫孟尝君曰:“愿请先王之祭器,立宗庙于薛。”庙成,还报孟尝君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  ◎纤介,介同芥,纤丝与草籽,比喻级微小。  参考资料:  说"书契"  林澐  关于中国古代文字的产生,古书有不同的说法。先秦时代的《易·系辞传下》中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系辞传下》中又说,"作结绳"和"作八卦"都是庖牺氏的事。虽然"后世圣人"究竟是谁没有说,总之是庖牺氏以后的事了。后来假托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中说:"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把结绳说成是伏牺氏以前的事。但仍然认为:书契的发明晚于结绳,而且是代替结绳之用的。  "书契"一词,今天的《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都列出两种解释,以《辞源》为例,一是"犹言文字";二是"契约之类的文书凭证"。而且,从这些辞书所举的书证来看,都认为《易·系辞传下》和《尚书序》中的"书契"是指文字而言,而《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是指契约之类的凭证而言。  其实,这些辞书中列出的两种解释,都不是"书契"一词的本义。  在纸发明以前,用简牍为主要书写载体的时代,"书契"本来是人们生活中习见的一种事物。它一般是一式两份,一方面在两件简牍上都写上字,另一方面把两者并在一起,同时在一侧刻上一定数量的齿,然后由当事双方各执其一,作为便于验对的凭证。用文字记录有关事项,刻齿就起到今天盖骑缝章的作用。今天在居延、敦煌等地发现的汉代简牍中,可以见到很多这种又写了字又刻有齿的"书契"。有的是涉及粮、钱、物出入往来的凭据,有的是出入关卡的通行证,有的是执行边防任务的证件,不一而足。据日本学者米刃山明的研究,刻齿不但起验对的作用,不同齿形和齿数还起着记录有关数值的作用。〔1〕  《周礼》中提到的"书契"正是指的这种东西。例如《周礼·质人》"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儥(买)者质剂焉。大市以质,小市以剂。掌稽市之书契,同其度量,壹其淳制,巡而考之。犯禁者举而罚之。凡治质剂者,国中一旬,郊二旬,野三旬,都三月,邦国期。期内听,期外不听。"东汉学者郑玄注释这段文字时说:"质剂者,为之券藏之也,大市人民、牛马之属用长券;小市兵器、珍异之物用短券。""书契,取予市物之券也。其券之象,书两札,刻其侧。"可见郑玄还了解这种在市场上做买卖时曾经广泛使用的券契,它既是交易的凭证,又是发生纠纷打官司的依据。"书两札(札也就是简),刻其侧"扼要而准确地表现了券契的特征。《周礼·小宰》中也提到"书契","以官府之八成经邦治:六曰听取予,以书契;七曰听卖买。以质剂"  郑玄注文中引郑众的说法:"书券,符书也"也是对的。关于汉代的符券可以举一个例子。在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一件木质的符券,长5厘米,宽2厘米,正面写着"平望青堆燧警候符左券齿百",下端有一穿孔,穿着一条黄绢绳,以便佩带。这件警候符的上端右侧有一个刻齿,齿的缺口中有一个左半的"百"字。〔2〕看来,在验证持符者的身份时,不但要把这件"左券"和右券的刻齿对上,还要使缺口中的百字的两半密合。这比单靠刻齿对合更加郑重其事。  因为竹木易朽,汉代以前的书契现在还没有发现过。但战国文献中常提到"左契"、"右契"。如《老子》中有"是以圣人执左契,不责於人。"《礼记·曲礼》中有"献粟者执右契",《战国策·韩策》中有"操左契,而为公责德於秦、魏之主",等等。还有的文献中提到券契的齿,例如《管子·轻重甲》"与之定其券契之齿,釜区之数。"《列子·说符》"宋人有游於道得人遗契者,归而藏之,密数其齿。告邻人曰:'吾富可待矣。'"《说符》的记载明显反映了刻齿兼有记数值的作用。由此可见,现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成书的《易·系辞传》中使用的"书契"一词,理应是指这种既写字又刻齿的券契。  汉代以后。简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唐代的陆德明对这种刻齿的券契已经不甚了了,他在《经典释文》中解释《尚书序》"书契"一词时说:"书者文字,契者刻木而书其侧,故曰书契也。一云:以书契约其事也。郑玄云:以书书木边言其事,刻其木,谓之书契也。"他不知道书契上的文字本来是写在简牍的正面的,而契才是刻在简牍的侧面的,把郑玄说的"书两札,刻其侧"误解为写字也是写在简牍的侧边。还把他的这种理解强加在郑玄头上。当然,像上文提到的警侯符,在侧边是写一个百字用以合符的,所以陆德明说的"书其侧",不能说全不对。但应该强调的是,真正能起到"言其事"作用的文字,本是写在简牍正面的。陆德明所提到的另一种解释"以书契约其事也",已经不再把"契"理解为刻齿,就使"书契"一词变成"起契约作用的文书"之意。这种倾向,早在东汉已经出现了。郑玄在注《周礼·小宰》"六曰听取予,以书契"时,不采取郑众"符书"的说法,而主张"书契,谓出予受入之凡要。凡簿书之最目、狱讼之要辞皆曰契。《春秋传》曰:'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就把契虚化为"总帐"、"案卷"的抽象意义了。唐人贾公彦作疏时曲意附和郑玄的说法,批评郑众说:"云'书契,符书'也者,谓官券符玺之书。此据官予民物,何得为符玺之书解之?"这是因为贾公彦根本不知道汉代的"符书"是什么样子,把它误解为有官印的文书。其实,在居延和敦煌简牍中,不少官方的钱物出入凭证正是和符书一样有刻齿的。所以《周礼·冢宰》的"书契",和《周礼·质人》的"书契"一样,也是"书两札,刻其侧"的券,并不需要另作解释。就是《左传》中的"晋侯使士�平王室,使王叔氏与伯舆合要,王叔氏不能举其契。"其中提到的"要",在当时也正是书契形式的合约,而不是一般意义的文书。  东汉时代是一个纸和简并行的时代,刘熙《释名·释书契》中说:"书,庶也,纪庶物也。亦言著之简、纸,永不灭也。"正反映了这种过渡性的历史特点。该篇中还提到"契,刻也。刻识其数也。"可见古来简牍侧面刻齿纪数的习惯还没有全然淡出人们的意识。但是"书契"一词毕竟不是人人都知道其本义了。随着"书契"之"契"在含义上的虚化,人们对"书契"一词的理解就越来越偏重于文字一义了。所以,班固在作《汉书》时使用"书契"一词,就几乎完全当成"文字"的典雅的说法了。如"自书契之作,先民可得而闻者,经传所称,唐虞以上,帝王有号谥,辅佐不可得而称矣,"(《古今人表》)"自古书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载籍博矣。至孔氏籑之,上继唐尧,下讫秦缪。"(《司马迁传赞》)。特别是对中国文字学产生巨大影响的《说文解字》,在其《叙》中先说"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蹏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接着又说"仓颉之初作书",也是把"书契"和"书"作为同义语换用的。因此东汉以后的文人学士,绝大多数都承袭了这种习惯的用法。伪古文尚书序的作者,正是把"书契"作为文字的同义语来用的,所以在"造书契"之后,紧接着就说"由是文籍生焉"。  到了唐代,像陆德明那样还能重视"书契"一词原始意义的学者,不止一个。颜师古在注《汉书·古今人表》"书契"一词时,就提出了"契,谓刻木以记事。"  而李鼎祚《周易集解》中把《系辞传》中的"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解释为:"百官以书治职,万民以契明其事。"他们虽然都主张书契之契不能虚化,但把它分别解释为文字和刻木,还是没能弄明白古时的"书契"究竟是什么东西。  根据以上分析,今天在辞典中为"书契"作解释,至少应该列出三条:第一条最原始的意义,应该是"正面写字、侧面刻齿以便验对的竹木质券契"。可引《周礼·质人》及郑玄注和《周礼·小宰》及郑司农注为主要书证。第二条是"有契约性质的文书",可引《周礼·小宰》及郑玄注为主要书证。第三条是"指文字",可引《说文解字叙》中先说仓颉造书契,后又说仓颉作书为主要书证。但是,第二、第三种解释其实都是汉代人的认识,所以先秦文献如《易·系辞传》中提到的书契,显然应该按其原始的意义来理解才对。  近代殷墟甲骨发现后,最早的甲骨研究者之一罗振玉认为从甲骨刻辞可以"知古书契之形",  他说:"仓颉之初作书,盖因鸟兽蹏迒之迹,知最初书契必凹而下陷。契者刻也,《荀子》之锲即契之后起字。小而简册,大而钟鼎,莫不皆然。故龟卜文字为古人书契之至今存者。"〔3〕他对"书契"一词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刻出来的文字"。到1912年发表他收藏的甲骨文时,就起名叫《殷墟书契》,后来又陆续出了《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这样一来,甲骨文就被很多研究者称为"书契"了。虽然早在1904年孙诒让的《契文举例》一书中已经把甲骨文称为"契文",但这只是说甲骨文是刻成的文字而已。经罗振玉这样一发挥,就把古已有之的"书契"一词重新被诠释为刻成的文字了。  甲骨文被发现后,古文字学界和一般知识界长期流行一种误解:认为商代既然没有纸,写字就只能用刀刻在甲骨上的。罗振玉知道甲骨文中的"册"字是象简册之形的,所以竹木制的简在商代也肯定已经存在。但他大概相信蒙恬造笔之说,所以他认为先秦简册上的字也是刀刻的。这种"书契"就是用刀刻成的文字的见解,影响很广,例如朱自清在《经典常谈·〈说文解字〉》中就说:"'契'有'刀刻'的义;古代用刀笔刻字,文字有'书契'的名称。"《辞海》还把这种观点写进辞条"书契"中,"①指文字,契就是刻,古代文字多用刀刻,故名。"  其实,田野考古证明,早在文字产生之前的仰韶时代,陶器上美丽流畅的花纹就是用毛笔绘制的,陶器上不同形式的记号也是用毛笔作出来的。原始的有很强图画性的文字,自然应该也是使用毛笔写的。在早于殷墟的时期,郑州小双桥遗址中就已经发现过朱笔和墨笔写在陶大口尊上的文字。〔4〕殷墟的卜用甲骨上不仅有刻的卜辞,同时也存在朱墨两色的书写文字。〔5〕此外还有写在石器、玉器上的文字残留下来。而商周时代的青铜器铭文,也是先用毛笔写出来,再制成范的。〔6〕商代和西周时代实际存在大量毛笔写的简牍文字,只是因为比甲骨刻辞和铜器铭文易朽而不能保存到今天。认为那时人们只能用刀来刻字,完全是因为考古工作开展不够充分,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  所以,对于学术界已经通行的用"书契"作为殷墟甲骨文代称的做法,可以不持异议。但对于不顾历史实际,把"书契"解释为刻成的文字,而且当作这个词的原始意义,则是应该坚决摈弃的!最后,还想附带谈一个问题。和罗振玉把甲骨文称为"书契"相联系,有一些学者便主张我国文字是因宗教的用途而由神职人员创制的。这同样也是一种以偏概全而造成的误会。先秦的"书契"既然并不是指甲骨文,而是指既写字又刻齿的用途不一的契券,这种有字契券的主要用途是在处理经济事务和行政管理事务,所以我国文字的产生原因,显然不应仅从宗教用途考虑。  【参考文献】  〔1〕[米*刃]山明刻齿简牍初探--汉简形态论载日本木简研究第十七号,胡平生简牍刻齿可释读载中国文物报,1996,3月3日第三版介绍了米刃山明的研究成果  〔2〕敦煌县文化馆敦煌酥油土汉代烽燧遗址出土的木简,汉简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3〕罗振玉殷商贞卜文字考余说第四  〔4〕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995年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掘华夏考古  〔5〕刘一曼试论殷墟甲骨书辞考古  〔6〕洛阳市文物工作队1975-1979年洛阳北窑西周铸铜遗址的发掘考古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2月第1期  古代货币单位"钱"  货币是由于商品生产发展到需要相互交换时才产生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就统一了币制,规定货币分为两等:以黄金为上币,用镒为计算单位,一镒就是二十两;以铜为下币,用钱为计算单位,秦汉的一两是二十四铢钱,就是说一斤(十六两为一斤)铜可铸钱32个。到汉代也还是这样将货币分为两等,只是每个铜钱的份量减轻了,有了八铢和五铢钱的。王莽时期,五铢钱非常盛行。  古代说"赐百钱"就是赐一百个铜钱,铜钱是圆形方孔的,秦时称"秦半两",即一个铜钱重半两,叫十二铢钱。铢是表示钱的重量的单位,这些都不能与现在的人民币来进行准确的换算。  作为货币的黄金,古书上常不用镒、两计算,而说多少"金",如"马一匹百金"、《河上贫者》中说"千金之殊"等。到底一金是多重呢?这是战国时代量制的说法,但由于各诸侯国量不同,因此一金的重量也不同,有的一金就是一斤,有的一金是一镒。近年来出土的楚国金币就是一斤币,重半斤。到了六朝以后,开始流行银币、金币都以两为计算单位,铜币用"文"为量词了。钱成了铜币的通称,现在我们说一个铜钱,那时就叫"钱一文",如《宋定伯捉鬼》说"得千五百文"就是卖羊得了一千五百个铜钱。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下载

1472年,一个名叫巴布洛的意大利人在古波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游历时,在设拉子附近一些古老寺庙残破不堪的墙壁上,见到了一种奇怪的、从未见过的字体。这些字体几乎都有呈三角形的尖头,在外形上很像钉子,也像打尖用的木楔,有的横卧着,有的则尖头朝上或者朝下,还有的斜放着,看上去像是一只尖利的指甲刻上去的。巴布洛非常诧异。这是文字吗?还是别的什么?他带着这种疑惑回到了意大利。但是,当时没有人对他在西亚的这个发现感兴趣,人们很快淡忘了这件事。欧洲人并不知道,这就是楔形文字。 一百多年后,又有一个意大 利人造访了设拉子,他就是瓦莱。瓦莱比巴布洛要勤奋,他把这些废墟上的字体抄了下来。后来,他在今天伊拉克的古代遗址,又发现了刻在泥板上的这种字体,因此他断定这一定是古代西亚人的文字。瓦莱把他的发现带回了欧洲。他让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了这样一种奇怪的文字。 按这种说法,应该是瓦莱吧

历史是首师大文科类做好的专业 数学是理科类最好的专业

沈刚, 性别: 男   职称: 教授   所在系别: 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室   是否博导: 是   最高学历: 研究生  最高学位: 博士   讲授课程: 秦汉文献研究  秦汉出土文献导读  秦汉史料学  专业论文写作与论著导读(合开)

你问的是本科还是研究生呢

出土文献选读教程视频

《国学教程》(张衍田 撰)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提取码: 9cfa书名:国学教程作者:张衍田 撰豆瓣评分:9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13-1页数:862内容简介:本书系北京大学历史系退休教师张衍田所撰,吸收了民国以来的“国学”概念,意在以文献为纲,向读者全面介绍国学的内容全书分上下二编:上编介绍了出土文献,下编介绍四部传世文献,并举出各部要籍

千字文,康熙字典。

  • 索引序列
  •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视频
  •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
  •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教案
  • 出土文献导读课件下载
  • 出土文献选读教程视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