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健康周刊杂志创刊时间

健康周刊杂志创刊时间

发布时间:

健康周刊杂志创刊时间

西安《健康生活周刊》是一份健康生活类专业周刊报纸,她不是最近才创刊的,她已在全国出版发行三年有余了。《健康生活周刊》每周三全国同步出版发行,每期发行量超过20万份,全年50期,每期零售价5元,是全国发行量较大的健康类专业报纸之一 。北京中国高层决策协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为《健康生活周刊》的合作单位。 《健康生活周刊》内容贴近生活,融医药行业动态、全球健康热点解析、健康实用方法、个人科学用药,家庭健康常见问题处置、读者互动等实用性、科学性、权威性、服务性内容于一体,倡导公众健康生活方式,培养健康意识;坚持在健康生活服务类报纸中,突出主流声音,引导大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满足广大读者对医药、卫生、保健等信息的需求,揭露假医假药和损害人民健康的行为,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已形成较大的忠实读者规模。

陕西日报《健康周刊》是陕西日报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陕西日报是中共陕西省委机关报,陕西日报前身是延安时期的《边区群众报》,是毛主席党中央关心下创建的最早的省委党报。《健康周刊》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辉煌胜利的历史时刻创刊,是在喜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一光荣历史前夕创刊,是在中华民族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科学发展观复兴中华的历史关键时刻创刊。《健康周刊》肩负着中国医改和全民健身运动推进宣传的光荣使命,肩负着为人民健康提供可靠医疗咨询的重大使命,《健康周刊》将恪守党报立场,反映人民心声,为祖国社会主义繁荣富强而努力服务。《健康周刊》每周一在陕西日报两个版面出刊。

为了任务啊。。。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

约稿通知书(核心遴选)  《中外妇儿健康》是由武汉大学(前湖北医科大学)主办,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创刊于1993年,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刊号:CN42-1709/R,国际刊号:ISSN1672-6383。本刊以科学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为办刊宗旨,力求及时准确的反映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基础医学研究、临床医学研究、预防医学研究以及药学研究的新成果、新方法、新理论、新动态。用医学的科学理论和临床技术指导医务工作者的医疗服务实践,为广大医务工作者提供良好的教育机会和学术交流的平台,致力于全面提高医师的综合素质。为医生评职、考核、晋级提供重要依据。《中外妇儿健康》杂志旨在深入医学领域的研究与探讨,汇集医学科研、医护、管理人员以及各级医科院校广大师生的研究成果和医学实践的宝贵经验,集学术性、前沿性、实践性为一体,致力打造医、药、护、管、卫及科研人员交流展示成果的平台。  一、本刊栏目设置:  征集论文栏目开设:论著、临床经验、医学教学、学术探讨、专题访谈、老中医经验、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临床护理、病例报告、医学影像、药物与临床、临床报道、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经验方法、药学研究、影像检验、护理探讨、调研分析、医院管理、医学教育、医学论坛、综述等。  7、投稿要求: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角注在同页左下方;并附第一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月、最高学历、职务、职称、工作单位、详细通信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以及E-mail)  8、计量单位:  按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为准。标点符号、数字用法等均按国家标准执行。计量单位的书写必须规范,不应使用已废止的单位。  9、图 表:  凡文字能说明的内容尽量不用表和图,正文、表、图三者中的数据不应重复,统计表应另纸绘出附在稿件中,以便审阅。表有表题,图有图题及各自的编号,采用三线表或王字表,表中数据务必核实,纵横之和一致,小数点后最少保留一位。统计学处理结果用p<5,p<05,p<01三档表示。  10、参考文献:  只限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期公开出版的主要文献,外文限五年内,中文限近三年内,按文中首次出现的次序编号,在右上角用方括号注明,内部刊物或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均不列入。  二、其它合作:  欢迎有一定组稿能力和宣传能力的医院院长、各科室负责人及相关工作者参与进来,在其所在地建立工作站,为当地医务工作者与本刊合作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有意者请与本刊编辑部联系。本刊愿与各大医院、科研机构、个人诊所密切合作,以协办单位的方式参与进来,促进双方共同发展,有意合作者请来电了解详情。本刊封一、封四愿意为有突出临床经验工作者展示个人行医风采提供平台,有意合作者,请提供个人彩色办公照 (每张不能同一背景,需供本刊选择)和个人登记照片各四张,并撰写简历一份,一并提交本刊,经录用后将以彩页的方式刊登。  编辑部地址: 武汉市武汉大学工学部68栋1楼《中外妇儿健康》杂志社 邮 编:430072

该刊不是核心期刊。基本信息如下:曾用刊名:中外女性健康;中外妇儿健康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出版周期:半月ISSN:2096-0417CN:42-1869/R出版地:湖北省武汉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邮发代号:38-534创刊时间:1993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表

《中外女性健康》杂志是经国际新闻出版总署正式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武汉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是一个国家级的期刊,它被中国龙源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等全文收录。晋升没有特殊要求的话,能用上,审稿周期在1~3天,我们医院的投这个期刊是通过创新医学网投稿的,他们是长期合作关系,所以在版面和时间上都是最优惠的,反正挺快的,医学编辑都很负责任,成立的十年,口碑挺好的。还有《中午女性健康》是个正规的期刊,你可以查询到她的3个期刊号。

是真的,《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新闻出版总署可查~为发挥武汉大学的医学资源优势,弘扬武大的学术宗旨,契合期刊即将变更的业务范围、办刊宗旨,增强其学术性,适合其专业化发展的方向,现特按照《出版管理案例》、《期刊出版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特变更期刊名称《中外女性健康》为《中外女性健康研究》,并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批准。作者在投稿过程中,认准杂志社协办单位:医护服务网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是

《中外医学研究》属于省级普刊,目前由知网、万方数据等网站收录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中外医学研究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JST基本信息主办单位:黑龙江省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出版周期:旬刊ISSN:1674-6805CN:23-1555/R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邮发代号:14-83创刊时间:2003出版信息专辑名称:医药卫生科技专题名称:医药卫生综合出版文献量:36371 篇总下载次数:1995468 次总被引次数:121250 次评价信息(2020)复合影响因子:233(2020)综合影响因子:193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

中外女性健康属于国家级杂志,被万方数据库收录,在创新医学网上可以查到

健身气功杂志创刊时间

的身体我做主 从广播体操到健美操,从偏方疗法到健身俱乐部。30年的改革开放让我们对自己的身体,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认识。1957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新闻简报《工间操》,记录了人们在工作间歇做广播体操的场景:这么大的雨,怎么做工间操啊。他们可真有办法,就在这开辟了一个新操场,当初设计这座房子的人绝不会预料到,走廊还能起这样的作用。这样的场景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之后。在中国各地,不管刮风下雨,只要广播里的音乐一响,阳台屋顶上,街道上,甚至是路边,都会出现做广播操锻炼的人。张闳(同济大学教授):广播体操它是一种现代身体文化和现代公民政治的一个雏形。因为中国有一个东亚病夫的噩梦,这样的噩梦始终缠绕着他,他必须要群体性地摆脱这样的东西,而怎么样才能使得身体健康呢?在当时的状态下是不可质疑的,必须是很早起来,以这样的方式来运动机体的各个部分,才可能会获得健康。广播体操开始音乐: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现在开始做广播体操。1951年12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开始播放广播体操口令,每天清晨,千百万人随着广播乐曲做操,这成为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新鲜事。从两年前开始,新生的政权一直在为建设现代化的中国而努力。作为现代国家的一个重要指标,国民的身体健康开始受到国家重视。1951年,全国体育总会推出第一套广播体操。在火热的建设年代,政府倡导“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锻炼身体是手段,目标是更好的投入工作。张闳:你健身,或者使身体体制强壮,更重要的是要投入到革命的生产劳动当中去。你加不加入群众性的健身运动,不是由你个人选择的,这是革命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的是统一的服装,整齐的动作。对于许多人来说,广播体操更多是一种标识, 它提醒着工作、学习时间的开始,提醒人们把自己的身体激活。张闳:农耕时代是被鸡所唤醒,被鸡鸣狗叫所唤醒,如果你不需要被生存奔波可以选择不起来,天阴和天晴你可以有所选择,但是在广播体操为标志的现代国家的秩序里面,人没有这个权利。在新中国,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有着整齐划一的特点。到了1980年代,随着人们对个体自身身体的关注,更多的健身方式开始出现。 1980年,中国最早的一本健身刊物《健与美》创刊,人们可从这本杂志上看到更多健身的选择。1983年,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停播广播体操音乐。同年,中国老年人体育协会正式成立。此后,钓鱼协会、风筝协会、龙舟协会等群众体育组织先后问世。1983全年,体育期刊上发表的健身气功文章为176篇。气功开始在社会上流行。人们希望靠自身的努力掌控自己的健康。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快乐学习》。荀子曾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我首先想和同学们谈谈学习的苦和乐得问题。“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程门立雪……在知识的海洋上自古以来就是以苦作舟,苦不堪言!人们常说:“学生时期是一生最苦的阶段。确实在理。清晨,闻鸡起舞,迎着晨风操练,伴着晨曦涌读的是学生;晚上,更深夜静,挑灯苦战的也是学生。在安静的课堂上,大脑随着老师的讲解不停的转,眼看,耳听,手写,心记,全神贯注,不得松懈。为了一道没解出的题,急的抓耳挠腮,下了课还在思考着难点、疑点,甚至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考试成绩上不去,各方面的压力便随之而来……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题磨得人憔悴”,苦不胜言!

练习太极拳可以同时练习气功吗?《中华武术》杂志已请专家做了解答。我是既练太极拳,又练养生站桩功的想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认识,以资交流,并向专家请教。  一般认为太极拳是动中求静,气功是静中求动,两者相反相成,我也一贯持此看法并加以实践。但近来我在想,这两者的动与静二样吗?:首先,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太极拳动的是四肢身体,气功动的是意念引导下的内气;太极拳静的是心态平静,气功静的是肢体外表,可见两者的动与静的内涵是不相同的。其次,气功静中求动是求内气运动;而太极拳动中求静只是一个手段、一种方法(以静御动),静不是目的,它真正追求的目的,也是内气的动,心平气和(静),才能很好地运用意念(用意不用力)并在拳势的导引下达到内气运动。  由于这两者都是以促进内气运动为目的,故具有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殊途同归的功效;对于养生来说,不但可以同练,而且最好同练。为什么?  因为太极拳要达到内气运转比较费时,光是练拳架从不会到精熟,在业余条件下,没有几年功夫是不行的。而练站桩身上没动作,专心松静,用意念,随呼吸导引内气在体内转,一门心思;就比较容易“得气”。当你在站桩过程中有了内气潜转的真切感受,便能帮助你在练太极拳时,通过放松用意不用力,再配以拳势呼吸,也就会比较容易捉摸到内气随拳势而流动。再反过来,由于拳势的整体性、多样性、多变性,忽左忽右;忽进忽退,这就必须要有相当于大周天的内气周身运转相配合。这样的内气周身运转,也就会促使你在站桩中,内气运转由原来的小周天任督二脉运转,扩展到遍及全身的大周天运转。但我的这种”大周天”不像传统练法那样繁琐:要记忆十二经络;有关穴位,以及来龙去脉,既不大容易弄清楚,又难操作,弄不好还要出偏等。我是采取随意用多种方式运转,既可按身体需要随便选择,又可增加趣味以免单调乏味。这种内气的随意运转处于有规律与无规律之间,总的规律是:吸升呼降,气沉丹田(升,沿督脉及四肢外侧;降,沿任脉及四肢内侧),吸蓄呼发,让内气“满身能跑”,(杨澄甫语)。其实这种内气的随意运转,近乎《十三势行功心解》中所说的“气以直养而无害”,是指内气的自然调养修炼,也就是通过吐纳、导引,用意念推动内气的运转和强化;  练太极拳也好,练气功也好,能明白这个理,就像是走在阳光大道上,信心十足。倘或一知半解,难免有摸黑弄堂的迷茫。  太极拳能否用于实战这个话题,已争论很久。即使在旧中国的民国初期的比武中,太极拳也是败多胜少,当时的太极拳家向恺然先生说:“在一次武术比赛之后,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的,多未胜利。而北平方面,所去应试之人,其胜利者,虽十之七八也曾练太极拳,但在报名时,却未声明以太极拳为专长……此番南京考试(注:指中央国术馆南京国考)之结果便可证明练太极拳者不如练外家拳容易致用也。”向先生还评论了太极拳的得失,他说:“练太极拳者,每有存心轻视外家拳之习气,论拳理,太极拳自较外家拳精细,但外家拳亦自有其好处。”目前,人们普遍认为,太极拳只是玩的,只是健身的一种途径(健身体操),而不能应用到实战中去;笔者早年也曾对太极拳的实战功效产生过疑惑,但随个人不断修炼和体悟,逐渐加深了认识,现就个人经验分析一下为何太极拳在益于养生的同时也具备强大的实战功能。  太极拳实际上具备一套完整的技击训练体系,完整的太极拳修炼应包含自我训练及实战训练两个部分,自我训练包括站桩、盘架、推手(包括程序化的单推、双推、大捋及沾手和接手)、功力(包括静态与动态训练)、发力、抗击打训练等。以上每种训练方式,实际上都有其独特的功效,分别培养了技击实战中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养,个人可根据自身的具体状况进行有选择的训练。有必要指出的是,单靠盘架和程序化推手的训练是不能成为实战高手的。  在自我训练有一定基础后,便可进行技击实战训练,在此需要指出的是,自我训练与技击实战训练是两种不同层次的训练,它们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自我训练是实战技击训练的基础,而实战技击训练是在对方不断变化的情形下,自己随机应变,逐步培养充分发挥个人拳学素养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主要训练与对方的距离感、时间差、角度、速度、步法的灵活变化、灵敏性与本能、击打发放的力度等,是在动态当中,针对于实战状态的综合训练,如缺少此过程,就很难发挥出太极拳的技击威力了。  笔者曾系统接触过形意、八卦、大成、少林、太极、无极等多派武学,在实践中,深切体验到其拳理皆是相通的。从前贤们的理论可以明确一点,那就是太极拳的拳理,是慎密而奥妙的,太极拳自产生之日起,便与实战紧密相关,直接服务于实战。只不过太极拳在历代延传过程中,由于老师的保守或个人资质领悟能力的不同,致使不同的人对太极拳实质的把握也是千差万别,太极拳的上乘功夫,历代除极少数拳家外,很少有人能充分体悟其内涵。  笔者幼年即嗜武学,尤其对太极一门情有独钟,为探求太极真谛,也曾不计艰辛,遍访明者求其点滴真意,经多年探索体悟,对太极的技击内涵颇有所得。可以说太极拳为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奇珍异宝,但若一味炫耀已成为历史的前辈的高超武技,不思进取,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免使此瑰宝在我辈手中遗失,那将是中华武学的巨大损失,我辈也会成为历史的罪人而愧对后人。因此我辈总结前辈宝贵的武学理论和实践经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使之发扬光大、后继有人。故笔者大力呼吁:“武界应团结互助,共同为挖掘保护太极拳精髓而尽力。”  近来,传出一种狂妄的叫嚣声,说传统中华武术根本与散打无法相提并论,只是一种花拳锈腿,根本不能用于实战当中。观持此种论调的人,他们并没有真正领悟传统武术的真谛,仅凭一些表皮的功夫和一点道听途说,便主观臆断,自认为掌握住真理。传统武学,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博大精深,应作为一门严谨的学术看待,而钻研学术,必须做到客观公正,冷静思考,亲身体验,并且富于实战,只有这样学术才可有真正发展。  请参考

2010年至2014年6月,该校共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项目125项,横向项目524项,直接服务于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科研和技术转化项目408项。获省部级科研奖励20项,出版专著与教材204部。截至2014年6月,在研国家自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2013年学校发表研究论文978篇,其中,SCI 19篇,EI 31篇,CSSCI(含扩展)82篇,核心期刊203篇,一般期刊643篇,高水平论文占25%;出版专著及教材35部。2013年学校在SCI ,EI ,CSSCI发表研究论文共132篇,核心期刊203篇,高水平论文占25%。科研经费快速增长,近五年科研经费累计达5891亿元,年均科研经费达到21万元。2013年学校科研经费达到5700余万元。 截至2014年6月,学校建有隶属于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的“新抗生素菌种保藏管理中心”1个、原国家计委批准设立的“国家新抗生素工业性实验基地”1个、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生物医药类)”1个。拥有“抗生素研究与再评价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肉类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新抗生素创制及产业化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基地”、“四川动漫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平台6个;拥有“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等四川省教育厅高校重点实验室及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9个。 省部级科研平台(含省高校科技平台):模式识别与智能信息处理实验室、肉类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实验室、成都流域饮用水源地保护研究实验室、四川景观与游憩研究中心、四川休闲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动漫发展研究中心、药食同源植物资源开发四川省搞笑中南光电实验室、生物医药四川省高校试验示范中心、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加工油粮加工专业分中心、食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肉类加工技术研究与应用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食品加工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等。 厅局级科研平台: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四川省中医药实验室(二级)、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肉类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功能性食品行业中心、成都市杂粮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体育局健身气功科研基地等共建平台或中心:四川省科技厅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四川省科技厅生猪产业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市科技局成都市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会展经济发展研究院等。 馆藏资源 据2014年4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成都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总量达7万册,订购中外文期刊3051种,报纸90余种,并新进了重庆智舍外刊服务系统,通过文献传递弥补了馆藏外文资源的不足;在注重纸质文献资源建设的同时,图书馆还着力推进数字化资源的建设,数字资源已达31TB,拥有电子图书76万册,先后购进了中外文数据库23个,资源类型覆盖期刊、图书、学位论文等,并自建了巴蜀名人资源库等7个特色数据库。 学术刊物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经国家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管,成都大学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创刊于1982年,刊期为季刊。获得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并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编辑委员会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并被中国期刊网(CNKI)、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以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多家知名数据库及文摘期刊全文收录。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双月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据“中国知网”发行情况统计报表,2009年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机构用户总计由2006年的1693个增加到1847个;国家个人读者发布由21个国家地区增加到34个。2010年7月20日“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第二届特色栏目评比”中,《学报》开设的“三国文化”栏目由2007年的“优秀栏目”升格评为“全国地方高校学报名栏”;同年8月,该栏目又在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首届栏目评选中被评为“四川省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优秀栏目”。 《教育与教学研究》,原名《成都教育学院学报》(1987年创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9年2月批准更名为《教育与教学研究》,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等当中都有较大影响。2010年被四川省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省级优秀学报。

  • 索引序列
  • 健康周刊杂志创刊时间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表
  •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杂志创刊时间是
  • 健身气功杂志创刊时间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