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内篇,皆极新学术,所以供专家攻研者,其选材说理不厌高深;第二部分为外篇,凡其所说,但求可行,不为高论,供一般国民阅读;第三部分为杂篇,包括记事、书信及新书介绍等。这本刊物出版后,被国内有关学者誉为吾济之理想杂志。在这之后,学校又先后出版过《自觉月刊》、《同济杂志》、《同济医学月刊》等多种学术性刊物。新中国成立后,同济大学于1956年开始编辑出版《同济大学学报》,为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季刊,16开本,1966年被迫停刊,1978年复刊,1995年起改为双月刊,1997年改名为《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起改为月刊。自1956年至2011年底,该刊已出版发行了39卷共290余期,发表了学术论文7300余篇。在这些论文中,不乏有学术大师的力作。如两院院士李国豪先生生前曾多次在本刊发表论文,其中他在学报1994年第4期发表的学术论文至今仍被相关学术研究引用。由于学报所刊登的论文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学术水平、创新性以及较强的应用价值,所以经常被国内外有关科技人员参考、引用和应用,为促进我国科研发展和学术交流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该刊2002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2003年荣获“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4年荣获“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2005年荣获“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科技期刊”;2006年被评为“首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2007年入选“第六届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08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08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2009年荣获“第四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2010年被评为“第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入选“2010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1年入选“2011年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入选“2011年中国300种精品科技期刊”。纸板发行方面,不仅在国内有大量的订户,而且通过中国国际书店向国外发行,并与德国、日本、美国等60余所大学建立有刊物交流关系。网络发行方面,根据国内4个期刊全文网站及本刊网站的不完全统计,2010年网络阅读量近200万次,论文下载量50万余次。影响力方面,根据2011年12月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年复合总被引频次为6756次,复合影响因子为904,在我国431种综合类科技期刊中分别排名第5和第20;在我国151种土木建筑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958,排名第17;在我国135种交通运输类专业期刊中复合影响因子149,排名第8。根据2011年11月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统计数据表明:该刊在我国71种理工科大学自然科学学报中综合影响力排名第2。出版单位:同济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李杰;主任:赵惠祥 刊名: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Section)主办: 同济大学周期: 双月出版地:上海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009-3060CN: 31-1777/C邮发代号: 4-637历史沿革:现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创刊时间:1990 德法哲学建筑文化与城市研究管理与经济法学论坛文化产业研究语言学与语言教育国际问题研究政治学 创办于1980年,本刊是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理论为指导,贯彻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主要反映本校的两个文明建设,刊发学术文章,反映科研成果,指导教学实践,交流科教学术信息,促进科教学术的繁荣发展。收录情况被美国《化学文摘》(Chemical Abstracts,C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收录,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解放军医学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国生物医学期刊引文数据库CMCI》收录;进入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 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经验交流短篇报道调查研究叙评综述(增刊) 2004年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优秀编辑出版质量奖”首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9年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 投稿前最好先阅读本刊,以便对本刊有基本的了解。尤其要注意以下问题。1 作者和单位的中英文名字、所在地、邮编分别列于中英文题目之下,单位的英文名称应是系统内认可的、符合规范的。2 个人署名作者在2人(含2人)以上以及集体作者,应指定一位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应有简短的中英文自传:姓名、性别、学位、职称、主攻研究方向,放在文稿第一页的左下方。副高职称以上的作者应有亲笔签名。3 受资助的情况(资助单位、项目名称、合同号)用中英文分别列于文稿左下方。4 所有稿件都应有中英文摘要。一般科技论文的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作者应能使读者通过阅读摘要就能掌握该文的主要内容或数据。为便于国际读者检索并了解文章的基本信息,英文摘要应比中文摘要更详细。5 每篇文章应标注中英文关键词各3~8个。6 缩略语、简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清楚外,在首次出现处必须写出全称并注明以下所用的简称。如新术语尚无合适的中文术语译名可使用原文或译名后加括号注明原文。7 用于表示科学计量和具有统计意义的数字要使用阿拉伯数字。8 研究对象为人时,需注明试验组、对照组受试者的来源、选择标准及一般情况等。研究对象为试验动物时需注明动物的名称、种系、等级、数量、来源、性别、年龄、体重、饲养条件和健康状况等。9 药品、试剂使用化学名,并注明剂量、单位、纯度、批号、生产单位和生产时间。10 仪器、设备应注明名称、型号、规格、生产单位、精密度或误差范围。11 图和表格与文字的内容不要重复,图、表应有自明性,即不看正文就能理解图意、表意。图题和表题均应中英文对照。12所引的参考文献应仅限于作者亲自阅读过的。未公开发表或在非正式出版物上发表的著作如确有必要引用,可用圆括号插入正文或在当页地脚加注释说明。原文作者若不超过3人应将作者姓名依次列出,中间用“,”隔开,3位以上作者则列出前3位,逗号后加“等”。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蔡建国,男,1953年生,汉族,浙江绍兴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副主任、同济大学亚洲太平洋研究中心主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委员 。自1980年至1987年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1987年起留学日本。曾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任教15年,历任日本新泻国际信息大学专任教授,2001年辞去日本专任教授职务回国工作。历任同济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发展委员会委员、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兼任日本樱美林大学客座教授、孔子学院中方理事长、中方院长。研究专业和领域:历史学、国际关系·中日关系。学术兼职:国务院侨务办公室第一、二、三届专家咨询委员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华日本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理事上海市国际关系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宋庆龄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委员日本日中关系史学会评议员《国际观察》编委《同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委《公共外交季刊报》编委上海市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专家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及上海市科委《浦江计划》人文社会科学组评审专家社会兼职:曾任第八届全国青联常委,第九、十届上海市政协常委,第十二、十三届中国致公党中央常委、第五、六、七届上海市副主委,第一、二届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第九、十届上海市侨联副主席,第一、二届中国侨联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第七、八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海外交流协会副会长。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研究。 教育简历: 1984年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毕业,1987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学硕士,1990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历史与理论博士学位。1993年4月 香港中文大学建筑系访问学者;1999年至2000年,法国巴黎第一大学艺术与考古学系、巴黎大区文物保护部与法国南锡市建筑与遗产管理部访问学者。 学术兼职: 上海市建筑学会历史保护专业委员会委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委。 近年教学与学术成果: 主编、参编著作3本,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主持科研项目十余项,部分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集体奖)与2003年度上海市优秀城市规划设计三等奖。

江南古镇,香港三联出版社、上海画报社出版,香港、上海,1997年,阮仪三、邵甬城市遗产的概念与保护,同济大学出版社,上海,2004年,邵甬 江南水乡古镇的特色与保护,阮仪三、邵甬,《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一期;诗情画意 重振古镇风采,阮仪三、邵甬,《同济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一期;历史城镇的旅游规划,邵甬,《现代旅游规划设计原理与方法》,吴承照主编,ISBN 7-5436-1624-6/G730,青岛出版社1998年;江南水乡传统城镇的保存规划研究,阮仪三、邵甬,《城市与设计学报》, ISSN 1028-1207,1998年第五、六期;精益求精、返璞归真,阮仪三、邵甬,《城市规划汇刊》,1999年第三期;江南水乡城镇的特色、价值及保护,阮仪三、邵甬、林林,《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一期;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邵甬 阮仪三,《城市规划汇刊》,2002年第三期;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城市遗产保护——以上海市思南路花园住宅区为例,邵甬、 阮仪三,《城市规划汇刊》2003年第二期;理念、创新、空间,参编第四作者,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丽江古城的保护和社会发展,邵甬,《理想空间》第四辑,2004年6月;江南水乡古镇保护规划,邵甬,《理想空间》第四辑,2004年6月;La point de vue de la Chine,邵甬、周俭,《Pierre d’Angle》,ISSN 07 53 5783, 2006年第2期,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protection and enhancement of heritage, 邵甬、Alain Marinos,《Balanced Urban Revitalization for Social Cohesion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ESCO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7Conservation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Lijiang, a World Heritage site,邵甬,《Balanced Urban Revitalization for Social Cohesion and Heritage Conservation》, UNESCO International Seminar, 2007Research of the special history urban landscape: Chinese Social Community,邵甬、韩翠翠,《12th International Seminar Forum UNESCO-University and Heritage》,5-10 April 2009, Hanoi, The Socialist Republic of Viet Nam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彭震伟,改革城乡土地制度统筹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城市规划,2012-3彭震伟、屈牛,我国同城化发展与区域协调规划对策研究,现代城市研究,2011-6彭震伟、孙婕,中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城乡土地资源配置,时代建筑,2011-3罗长海、彭震伟,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机制探析,上海城市规划,2010-1彭震伟、陆嘉,基于城乡统筹的农村人居环境发展,城市规划,2009-5彭震伟、高璟、刘文生,红色旅游中的历史街区保护规划探析——以云南省“扎西会议”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为例,城市规划,2007-7陆嘉、彭震伟、李玉琳,庄园模式在我国农村地区发展中的应用探讨,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刘文生,城市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动态评估研究,2007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年会论文集,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9月彭震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理想空间——新形势下的城市总体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彭震伟、孙婕,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村人居环境体系比较,城市规划学刊,2007-2彭震伟,上海大都市地区新城发展与规划的思考,城市,2007-2彭震伟,城镇密集地区农村居住模式的思考,城市规划学刊,2006-1彭震伟主编,《全国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学生优秀作业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7月莫霞、彭震伟,农村居住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陆嘉、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经济与环境》,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赵民、彭震伟,城市规划教育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发展创新改革——世行贷款21世纪初高等理工科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结题成果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2005年6月彭震伟、高璟,南桥新城城市空间发展策略研究,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刘文生,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城镇空间引导方法探讨,理想空间——上海郊区城镇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彭震伟、樊保军,论小城镇建设中政府职能的转变,城市规划,2004-9彭震伟,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框架和案例,城市规划汇刊,2004-4彭震伟,经济发达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区域协调,城市发展研究,2003-4彭震伟、陈秉钊、李京生,中国小城镇发展与规划回顾,时代建筑,2002-4陈恺龙、彭震伟,上海半城市化地区小城镇透视,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彭震伟、路建普,上海城市人口布局优化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2-2彭震伟、张磊,新世纪我国城市规划决策机制的思考,规划师,2001-4彭震伟主编,《全国注册城市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彭震伟,上海郊区小城镇发展的特色问题,上海城市发展,2001-2彭震伟,现代城市规划发展与城市规划专业课程建设的思考,《挑战与突破——面向21世纪土建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0年彭震伟,城市发展的文化动力与城市规划的思考,规划师,2000-1彭震伟,城市规划专业社会经济类课程体系建设,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1黄建云、彭震伟、张捷,城市新区规划中的特色塑造——贵港市城北中心区规划设计,规划师,1999-4彭震伟,新时期我国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思考,《资源短缺条件下的城市规划探索》,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彭震伟主编,《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彭震伟,迈向21世纪中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的思考,城市规划汇刊,1998-1彭震伟,上海大都市的小城镇与城乡协调发展,《为了上海的明天----上海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彭震伟,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土地定级研究,《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4卷第2期(1997)彭震伟,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发展趋势研究,《上海城市的更新与改造》,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年Peng Zhenwei,Evolution of,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nctions of Small Towns in a Metropolitan Area: Some Thoughts on Small Town Development in Shanghai, Development of Small Cities, AURN, UBC PRESS, 1996彭震伟,新形势下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初探,城市经济研究,1995-6彭震伟,大都市地区小城镇发展的职能演变及其展望,城市规划汇刊,1995-2Peng Zhenwei,Market Towns in Metropolitan Shanghai: A Case Study of Hongmiao Town, Small Towns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URN, UBC PRESS, 1995彭震伟,大都市地区集镇的发展特征及其对策,《上海人居中心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年彭震伟,城市居住用地规划中的区位分析,城市规划汇刊,1990-3彭震伟、周宇、齐宏,北京西单商业区变化与发展研究,城市规划,1989-4

主编《无线电塔桅钢结构》,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年《塔桅结构》,同济大学出版社,1989年《钢结构设计原理》,同济大学出版社,1991年《高耸结构设计手册》,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年《高耸结构振动控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国家标准《高耸结构设计规范》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委员会标准《塔桅钢结构施工及验收规程》,中国标准化协会出版社,1997年论文:在《同济大学学报》、《建筑结构学报》等发表论文50余篇1972—1974上海电视塔设计工程负责人 荣获1977年全国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上海市科学大会重大科技成果奖1986年上海市70年代优秀设计奖1974现在主持200m以上钢结构电视塔共20多座,如268m洛阳电视塔、272m开封电视塔等主持99m高,建筑面积10000m的沈阳国税局大厦(钢结构高层建筑)设计授予国家教委颁发“国家级教学优秀奖”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1996年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上海市人民政府颁发,1993年。主题研究钢结构和塔桅结构。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1] 《在“共和理想”与“权力欲望”之间——〈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研究》,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思想史研究》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捆绑》,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3] 《思之和合——论歌德思维模式之拓新》,载《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4]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兼论德法文化合作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目标》,载刘立群、连玉如主编:《德国欧盟 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 《歌德〈铁手骑士葛兹〉所反映的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载《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6] 《论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9]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载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卫礼贤比较为中心》,载《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11]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3]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14]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论席勒的“艺术家理想”》,载叶朗主编:《意象》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 《北大德文系1920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学术》,载陈平原主编《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6]《〈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17]《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18] 《宗白华的留德经历及其对德国社会的体验》,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19]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载《新文学》第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20]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与中国社会》(第2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6年;又刊于《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国际汉学》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21]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2] 《行政官与演说家——〈蔡元培演讲集〉导言》,载《现代中国》第7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又刊于叶隽:《蔡元培:大学的意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23]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24] 《作为并峙双峰的“席勒戏剧”与“莎剧世界”——兼论马克思的“席勒化”问题》,载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25]《“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论〈强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载《德国研究》2005年第2期[26]《“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7]《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意义》,载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28]《“英雄伤逝”与“民族统一”——〈华伦斯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9]《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载《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30]《论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载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主编:《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西文论文、学术书评](选)[1],in Wei Maoping & Wilhelm Kühlmann () : Deutsch-chinesische Literaturbeziehungen – Vortr?ge eines im Oktober 2003 an der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bgehaltenen bilateralen 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300-[2], in Jean-Marie Valentin(H) : Akten des X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Paris 2005 ? Germanist im Konflikt der Kulturen ? Band Bern: Peter Lang, S261-扩展版见, in Zhang Yushu(H):Literaturstra? Band Wuerzburg: Verlag Koe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S257-[3] , in Golz, Jochen & Hsia, Adrian(H): Orient und Okzident – Zur Faustrezeption in nicht-christlichen K Koeln, Weimar & Wien: Boehlau Verlag, S233-[4] In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 Volume 3 Number 2 December 213-[主要学术书评、文章](选)[1]《西方古典学研究的认知史意义》,载《哲学门》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中德文学关系的符号学解读及其理论自洽问题》,载《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3期第148-151页。[3]《德国古典时代的戏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文化纵横》2009年04月号第113-117页。[4]《回到中西平等对话的原点?——兼论文化关系研究的“学术范式”问题》,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第68-75页。[5]《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哲学之士”》,载《读书》2009年第7期第90-94页。[6]《在理论维度与历史语境之间——读<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0期第75-79页。[7]《蔡校长的教育伦理意识》,载《读书》2009年第10期第164-168页。[8]《开启中国现代学术的理论思维时代》,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第38-42页。[9]《德国精神的现代之光——卫礼贤与史怀泽》,载《书屋》2009年第12期第29-31页。[10]《大风歌罢煮青梅——德法之争的学术史与思想史意义》,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11]《研究范式的意义与限度》,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日内瓦学派”研究的学术史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13]《从“编写”到“撰作”——兼论文学史的“史家意识”问题》,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8期第35-39页[14]《步入“国际汉学”时代与“跨文化汉学”的建构——兼论学刊的中国气魄》,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8期[15]《以精神底气审视制度问题》,载《读书》2008年第10期[16]《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珍奇的物质〉及其他》,载《译林》2008年第5期[17]《“古典图镜”:席勒、歌德的魏玛岁月》,载《文景》2007年第2期。[18]《接受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读“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4期。[19]《德国排行榜单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失落》,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0]《留英学人的思想史意义及其功用追问》,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21]《一船明月一帆风——作为开风气人的李石曾》,载《书屋》2007年第8期。[一般报刊文章、书评](选)[1]《<玛丽亚·斯图亚特〉:席勒与审美教育论》,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行云飞去明星稀》,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8月25日[2]《“东学西术”,此之谓乎?》,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3]《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8日[4]《一代英雄谁范公?》,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4日[5]《胸怀“救国经世”大志的陈寅恪》,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12日[6]《在魔性与神性之间的浮士德精神》,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日[7]《当年驱车同奔西——冯至与吴宓的交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日[8]《“德国学”建立的若干原则问题》,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4月14日[9]《期待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互动》,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5日[10]《基础性工作的学术史意义——评<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4月24日[11]《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以李长之、冯至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30日[12]《“双星东耀百年间”——歌德、席勒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5月19日[13]《留德一代的德国学术史观》,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5日[14]《德国学术模式启迪下的常规学人道路——念季羡林先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5日[15]《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杨丙辰、宗白华与季羡林、李长之师生情》,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3日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 索引序列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 同济大学学报主编是谁啊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