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数

    3

  • 浏览数

    277

口秋口秋
首页 > 论文问答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3个回答 默认排序
  • 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

地主李东家

已采纳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城美的创造》,《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论文有:“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 “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 “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等。附主要著书和参编书籍:《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参编)《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共著)《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参编)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参编)《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译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999年以前发表论文1、实验小区的模式语言初探,《南方建筑》,1991,N1(1991年全国建筑论文竞赛二等奖)2、理性的桎枯――城市规划中“红线”概念的反思,《新建筑》,1992,N2,ISSN1000-39593、城市历史保护的生态观,《城市规划汇刊》,1992,N4,ISSN1000-33634、城市特色维持与历史保护,《城市规划汇刊》,1992,N5,ISSN1000-33635、中国城市规划基础理论问题之我见,《城市规划》,1992,N5,ISSN1002-13296、我国十年改革时期的城市规划,《华中建筑》,1993,N2,ISSN1003-739X7、近代上海城市特征分析,汪坦、张复合主编《第四次中国近代建筑研讨会论文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ISBN7-112-020758、《名城美的创造》(共著), 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3,ISBN7-5629-06279、近代上海都市构造とその特性に関する分析,《日本建筑学会研究报告集》,1996,ISSN1340-421010、上海外滩歴史地区の景観保全计划に関する研究,《日本建筑学会论文集》,1997,N496 ISSN1340-42101999年度发表论文1、国外文物登录制度的特征与意义,《新建筑》,1999,N1,ISSN1000-3959,B09762、英美日三国文物登录制度之比较,《城市与设计》(台湾)N9/10,1999/9,ISSN1028-12073、历史性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城市规划》,1999/7,ISSN1002-13294、历史环境保护与都市景观创造,《城市规划汇刊》,1999/6,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法制的形成过程与特征,《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V27S,1999年12月,ISSN0253-374X6、日本文化财登录制度与近现代建筑保护,张复合主编,《中国近代建筑研究与保护》(一),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ISBN7-302-03652-7/TU?1497、城市设计思潮备忘录,《新建筑》,1999,N6,ISSN1000-3959(译文)8、城市是时间的艺术,《文汇报》,1999/07/27,CN31-0039、公园绿地与阪神?淡路大地震,《城市规划》,1999/10(译文)ISSN1002-13292000年度发表论文1、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问题研究,《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2、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的保护与旅游发展,《建筑师》N94,2000/6,ISBN7-112-04327-1,张松、吴承照、阮仪三3、《城市规划法》修改的理论问题初探,《城市规划》,2000/3,ISSN1002-13294、作为图式描述的城市——《城市设计的系谱》一书评介,《城市规划汇刊》,2000/4,ISSN1000-33635、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9,V40S1,ISSN1000-00546、《城市规划原理》(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用书),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6,(参编),ISBN7-113-04272-0/TU?36707、日本近代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8、亚洲历史环境保护的动向——以日本为例,《时代建筑》,2000/3,9,ISSN1005-1359TU(译文)9、产业遗产:都市新话题——工业老建筑的保护和利用,《文汇报》,2000/5/8第9版,CN31-0032001年度发表论文1、荆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挹略,《华中建筑》,2001,N1,ISSN1003-739X,张松、阮仪三、顿明明2、《中国的历史城市——迈向景观保护和社区再生》,(日本)鹿岛出版会,2001/7,(共著),ISBN4-306-07231-2C30523、《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2,ISBN7-5323-6228-04、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法律、政策与公众参与,《华中建筑》,2001/4, ISSN1003-739X5、话说上海“万国城镇”的建设,《时代建筑》,2001/1,3,ISSN1005-1359TU6、《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考试应试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5,ISBN7-5608-2272-X/TU?400(参编)7、发掘工业厂房新价值、维系都市文化多样性——近代上海产业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上海画报》,2001/7,ISSN1004-22028、源于个性城市的特色设计,《规划师》,2001/5,朱晓明、张松,ISSN1006-00229、越南河内还剑湖历史地区的保护与再开发,《时代建筑》,2001/3,9,ISSN1005-1359TU(译文)周瑾10、破墙透绿看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11、关注上海的花园洋房,《文汇报》,2001年11月2日第14版,CN31-0032002年度发表论文1、21世纪日本国土规划的动向及启示,《城市规划》,2002/12,ISSN1002-13292、城市之变——北京、上海、广州三城阅读杂记,《时代建筑》,2002/3,ISSN1005-1359TU3、小桥流水人家——江南水乡古镇的文化景观解读,《时代建筑》,2002/4,ISSN1005-1359TU4、我这二十年,《规划师》,2002/4,ISSN1006-00225、中国西部名城“拆”“留”之间的积极保护,董鉴泓、张松,《城市规划汇刊》,2002/4, ISSN1000-33636、江南古镇旅游开发的问题与对策,熊侠仙、张松、周俭,《城市规划汇刊》,2002/6, ISSN1000-33637、美国历史性场所国家登录制度初探,张松、周旋旋,李百浩主编,《第二届中德现代建筑技术研讨会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6,ISBN7-5629-1807-48、东京湾:“蓝”“绿”重于“金”,《解放日报》,2002/1/18,CN31-0019、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国家文物局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12(参编),ISBN7-5006-3399-8/K?40110、上海的“空间”遗产,葛红兵主编,《城市批评——上海卷》,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月,ISBN7-5039-2131-5/G?3092003年度发表论文1、营造从何开始,《时代建筑》,2003/1,ISSN1005-1359TU2、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守特色,《城市规划汇刊》,周俭、张松、王骏,2003/2,ISSN1000-33633、日本的历史城镇和传统街区保护实践,《小城镇建设》,2003/4,ISSN1002-84394、21世纪世界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ISSN 1009-30365、“世界”遗产——超越文化民族主义(西村幸夫著),《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译文),ISSN 1009-30366、南浔古镇保护与旅游发展规划,何依主编,《中国当代小城镇规划精品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ISBN7-112-05475-3/TU?47947、一个城市规划专家对上海的忧虑(访谈),《上海文化》,2003/1,ISSN1005-989X8、城市风景保护与城市风景规划,张松、蔡敦达,《城市规划》,2003/10,ISSN1002-13299、“天朝上国”眼中的殖民建筑,《社会科学报》,2003年9月11日第4版,CN31-003410、依法保护城市遗产、全面提升都市品质,《上海盟讯》,2003年9月,CN31-00682004年度发表论文1、《东方的塞纳河左岸——苏州河沿岸的艺术仓库》(第二作者),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5月,0万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毕业设计作品选2003?城市规划系》(参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5万字3、产业遗产保护推动都市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规划汇刊》,2004/4,(第二作者)4、城市:生活的艺术与艺术地生活,《艺术当代》,2004/45、上海の近代建筑保存の现况,日本与中国:历史城市的保护再生国际研讨会(京都),2004年8月6、丽江城市发展概念规划,《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7、整治历史环境、重现遗产价值,《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8、历史景观保护与城市风景营造,《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9、从历史保护教育看当前的热点话题——青年学子的认识与观点,《理想空间》第4期,2004年6月,(汇编)10、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得与失,《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秋季号2004年9月11、长安广场,《理想空间》(世博会特辑),张松、王骏,2004/1012、论近现代建筑遗产的保护制度建设,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与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国际研讨会,2004年10月13、上海城市遗产的基本状况和保护对策初探,亚洲近代建筑网络第四次国际会议,2004年10月2005年度发表论文1、《城市风景规划——欧美景观控制方法与实务》,张松、蔡敦达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ISBN7-5323-7737-72、《上海的水城——青浦的文化记忆》(编著),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3、留下时代的印记 守护城市的灵魂——论城市遗产保护再生的前沿问题,《城市规划汇刊》,2005/34、论近现代建筑遗产保护的制度建设,张松、周瑾,《建筑学报》,2005/75、传统城市消失的N种理由,《城市中国》,2005/36、从“建筑实验”到“建设实践”,《时代建筑》,2005/5
90 评论

年少无知23

(1)学术著作作为独立撰写和第一作者的著作主要有:1、《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3、《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4、《西方经济学》,同济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5、《保守的理念—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当代中国出版社2002年。6、《西方经济学流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7、《市场经济体制六种模式》,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8、《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年。(2)学术论文近五年来,在《人民日报(理论版)》、《文汇报》、《解放日报》等报刊、《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学术月刊》、《社会科学(沪)》、《教学与研究》、《当代经济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经济纵横》等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论文50多篇。参加学术会议:1、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研讨会,西南大学,20—212、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论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8—93、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博导论坛,山西大学,11——124、《资本论》及其当代价值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海市委党校,4——7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西安交通大学,10—116、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福建师范大学,1—27、第十二届全国高等学校青年德育工作者论坛,上海东华大学,29—18、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年会,上海市社联,109、上海市第四届马克思主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2510、全国马克思主义与和谐社会建设论坛,武汉科技大学,18—19(3)主编教材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全国普通高校“两课”示范统编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上海市统编教材)、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3、《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3、《西方经济学流派》,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4、《大学人文社科丛书》13本,同济大学出版社。(4)科研项目1、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批准号:07JZD00022、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主义与西方制度经济学比较研究》批准号:05BJL0463、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制度经济理论比较研究》。批准号:01JA7901544、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理论研究》。批准号:01AJL0045、全国高校教学研究中心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体系研究》。批准号:B036、上海市教委文科科研课题:《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研究》无批准号。7、教育部社政司“两课”教材专项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课程改革研究。无批准号8、上海市教委文科课题:《“两课”综合改革与大学生素质教育研究》。无批准号9、教育部“十五”规划教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批准文件下达到学校)

112 评论

阳光白龙

[1] 《在“共和理想”与“权力欲望”之间——〈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研究》,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思想史研究》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2] 《歌德〈少年维特之烦恼〉爱情悲剧后的青春迷惘与制度捆绑》,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3] 《思之和合——论歌德思维模式之拓新》,载《外国文学研究》2009年第2期。[4] 《论强权博弈背景下的欧洲数字图书馆建设——兼论德法文化合作及其在全球化时代的战略目标》,载刘立群、连玉如主编:《德国欧盟 世界》,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5] 《歌德〈铁手骑士葛兹〉所反映的阶层博弈与群体互动》,载《同济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6] 《论马君武对歌德的译介》,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7] 《歌德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意义:以冯至的〈歌德论述〉为中心》,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8] 《清华德文专业的早期发展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8年第6期[9] 《李石曾的文化浪漫主义及其留法经历》,载陈平原主编:《现代中国》第10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0] 《帝国的消解与现代的兴起——以安治泰、卫礼贤比较为中心》,载《德国研究》2008年第4期[11] 《机构建制、学风流变与方法选择:现代中国语境里的德语文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2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 《文化建国者的“精神支柱”——论宗白华的歌德观》,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13] 《文学之择与象征之技——论卡夫卡的思想史意义》,载《外国文学》2007年第5期[14] 《创造的冷静与伟大的耐心——论席勒的“艺术家理想”》,载叶朗主编:《意象》第1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15] 《北大德文系1920年代前后的课程、图书与学术》,载陈平原主编《教育:知识生产与文学传播》,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16]《〈祝福〉中的“宗教潜对话”一个宗教人类学的文本解读》,载《思想战线》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17]《北大德文系早期的师生状况及其学术史意义》,载《教育学报》2007年第6期[18] 《宗白华的留德经历及其对德国社会的体验》,载《德国研究》2006年第1期[19] 《陈铨的民族文学观与德国的民族主义思想渊源》,载《新文学》第5辑,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20] 《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吴梓明、吴小新主编《基督与中国社会》(第2届国际青年学者研讨会文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宗教与中国社会研究中心,2006年;又刊于《德国视野里的“基督福音”与“中国心灵”——从花之安到卫礼贤》,载《国际汉学》第15辑,大象出版社,2007年[21] 《史家意识与异国对象——中国学术视野里的奥国文学之成立》,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2] 《行政官与演说家——〈蔡元培演讲集〉导言》,载《现代中国》第7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又刊于叶隽:《蔡元培:大学的意义》,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23] 《北大德国文学系的创立情况及其时代背景》,载《教育学报》2006年第5期[24] 《作为并峙双峰的“席勒戏剧”与“莎剧世界”——兼论马克思的“席勒化”问题》,载周启超主编:《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25]《“诗的语言”与“史的气概”——论〈强盗〉的艺术性与思想性》,载《德国研究》2005年第2期[26]《“时代悲剧”与“初思自由”——〈强盗〉中反映出的个体与国家》,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7]《冯至的“学院写作”及其对现代中国的意义》,载李喜所主编:《留学生与中外文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28]《“英雄伤逝”与“民族统一”——〈华伦斯坦〉研究》,载《北大德国研究》第1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29]《论〈物理学家〉的问题意识与表述之难》,载《当代外国文学》2005年第1期[30]《论宗白华的文化建国理想》,载《中国政法大学人文论坛》第2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1]《马君武的致用大学理念与德国大学思想》,载田正平、周谷平、徐小洲主编:《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主要西文论文、学术书评](选)[1],in Wei Maoping & Wilhelm Kühlmann () : Deutsch-chinesische Literaturbeziehungen – Vortr?ge eines im Oktober 2003 an der 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abgehaltenen bilateralen S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S300-[2], in Jean-Marie Valentin(H) : Akten des XI Internationalen Germanistenkongresses Paris 2005 ? Germanist im Konflikt der Kulturen ? Band Bern: Peter Lang, S261-扩展版见, in Zhang Yushu(H):Literaturstra? Band Wuerzburg: Verlag Koenigshausen & Neumann GmbH, S257-[3] , in Golz, Jochen & Hsia, Adrian(H): Orient und Okzident – Zur Faustrezeption in nicht-christlichen K Koeln, Weimar & Wien: Boehlau Verlag, S233-[4] In 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 Volume 3 Number 2 December 213-[主要学术书评、文章](选)[1]《西方古典学研究的认知史意义》,载《哲学门》第19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2]《中德文学关系的符号学解读及其理论自洽问题》,载《中国比较文学》2009年第3期第148-151页。[3]《德国古典时代的戏剧理想在当代中国的意义》,载《文化纵横》2009年04月号第113-117页。[4]《回到中西平等对话的原点?——兼论文化关系研究的“学术范式”问题》,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2期第68-75页。[5]《作为现代大学精神尺度的“哲学之士”》,载《读书》2009年第7期第90-94页。[6]《在理论维度与历史语境之间——读<现代市民史诗——十九世纪德语小说研究>》,载《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10期第75-79页。[7]《蔡校长的教育伦理意识》,载《读书》2009年第10期第164-168页。[8]《开启中国现代学术的理论思维时代》,载《博览群书》2009年第10期第38-42页。[9]《德国精神的现代之光——卫礼贤与史怀泽》,载《书屋》2009年第12期第29-31页。[10]《大风歌罢煮青梅——德法之争的学术史与思想史意义》,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2期。[11]《研究范式的意义与限度》,载印芝虹等主编:《中德文化对话》第1卷,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日内瓦学派”研究的学术史意义》,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4期[13]《从“编写”到“撰作”——兼论文学史的“史家意识”问题》,载《博览群书》2008年第8期第35-39页[14]《步入“国际汉学”时代与“跨文化汉学”的建构——兼论学刊的中国气魄》,载《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第8期[15]《以精神底气审视制度问题》,载《读书》2008年第10期[16]《女性视角之局限抑或新人创作之瓶颈——〈珍奇的物质〉及其他》,载《译林》2008年第5期[17]《“古典图镜”:席勒、歌德的魏玛岁月》,载《文景》2007年第2期。[18]《接受的困惑与问题的呈现——读“歌德长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1945年以来的德国接受史”》,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4期。[19]《德国排行榜单与现代大学理念的失落》,载《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20]《留英学人的思想史意义及其功用追问》,载《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6期。[21]《一船明月一帆风——作为开风气人的李石曾》,载《书屋》2007年第8期。[一般报刊文章、书评](选)[1]《<玛丽亚·斯图亚特〉:席勒与审美教育论》,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行云飞去明星稀》,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8月25日[2]《“东学西术”,此之谓乎?》,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4日[3]《中国的歌德译介与研究现状综述》,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2月18日[4]《一代英雄谁范公?》,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3月4日[5]《胸怀“救国经世”大志的陈寅恪》,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3月12日[6]《在魔性与神性之间的浮士德精神》,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日[7]《当年驱车同奔西——冯至与吴宓的交谊》,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2日[8]《“德国学”建立的若干原则问题》,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4月14日[9]《期待着“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多元互动》,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4月15日[10]《基础性工作的学术史意义——评<歌德汉译与研究总目(1878-2008)〉》,载《文汇读书周报》2009年4月24日[11]《由德国资源反观唐诗气象——以李长之、冯至为例》,载《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4月30日[12]《“双星东耀百年间”——歌德、席勒对于现代中国的意义》,载《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5月19日[13]《留德一代的德国学术史观》,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7月15日[14]《德国学术模式启迪下的常规学人道路——念季羡林先生》,载《中华读书报》2009年8月5日[15]《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杨丙辰、宗白华与季羡林、李长之师生情》,载《社会科学报》2009年9月3日

158 评论

相关问答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1] 《在“共和理想”与“权力欲望”之间——〈斐爱斯柯在热那亚的谋叛〉研究》,载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编:《思想史研究》第7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一剪寒梅love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4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

    出版著作有:《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中国的历史都市——景观保存与街区再生之路》(合著、日本出版),《东方的塞纳河左岸》(合著)。参编《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一janice一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待遇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近年来通过不断地改革发展与开拓创新,目前已成为一本在我国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在土木工程等城市建设相关学科内颇具学术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微雨燕双飞1988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啊

    《同济大学学报》的前身可追述到1918年。当时的同济医工专门学校在校长阮尚介的提议下编辑出版了学校的第一本学报《同济》,为双月刊,黄胜白任总编辑。《同济》全册分

    等于个圈圈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5
  •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是谁呀

    西方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再生研究。 教育简历: 1984年浙江大学建筑学学士毕业,1987年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获建筑学硕士,1990年同济大学建

    沙沙小小囡 2人参与回答 2024-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