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曾侯乙墓》,谭维泗《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好说到我店选选吧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论 文1990年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1994年《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1995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1996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1997年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998年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1999年《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2001年《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新美术》2003年第3期2004年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005年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6年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2008年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9年『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2010年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2011年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2013年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2014年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好说到我店选选吧

朋友,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论 文1990年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1994年《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1995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1996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1997年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998年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1999年《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2001年《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新美术》2003年第3期2004年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005年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6年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2008年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9年『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2010年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2011年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2013年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2014年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论 文1990年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1994年《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1995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1996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1997年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998年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1999年《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2001年《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新美术》2003年第3期2004年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005年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6年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2008年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9年『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2010年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2011年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2013年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2014年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好说到我店选选吧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编辑本段]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登录过程】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登录标准】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借景的造园手法 花窗借景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编辑本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编辑本段]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编辑本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推荐行程 (苏州园林一日游)早上6:40杭州旅游集散(黄龙)中心出发,经浙江展览馆散客拼团后乘旅游班车至苏州,跟随当地导游游览狮子林30元、盘门景区48元,中餐后游览藕园35元、姑苏水上游45元、寒山寺20元、虎丘(自理)60元,观看江南丝绸表演、紫砂陶艺制作,结束愉快苏州之旅,晚上乘车返回杭州。[编辑本段]同名文章《苏州园林》 原文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自己整理一下吧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曾侯乙墓》,谭维泗《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 索引序列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分享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总结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