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发布时间: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好说到我店选选吧

施耐庵(约1296~1370) 中国元末明初作家。名子安,一说名耳。兴化(今江苏兴化县)人,原籍苏州。相传施耐庵是《水浒传》的作者。明嘉靖十九年(1540),高儒《百川书志》载:“《忠义水浒传》100卷。钱塘施耐庵的本。罗贯中编次。”嘉靖四十五年郎瑛在《七修类稿》中说:此书为“钱塘施耐庵的本”。万历年间,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指出:“武林施某所编水浒传,特为盛行。”今人一致认为施耐庵是《水浒传》作者。 有关施耐庵生平事迹材料极少,搜集到的一些记载亦颇多矛盾。自20世纪20年代,江苏兴化地区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施耐庵的材料,有《施氏族谱》、《施氏长门谱》和《兴化县续志》卷十三补遗载有《施耐庵传》1篇、卷十四补遗载有明初王道生撰《施耐庵墓志》1篇。据这些材料分析,施于元明宗至顺二年(1331)中进士,曾官钱塘二年,因与当权者不和,弃职还乡,回到苏州写作《水浒传》,追溯旧闻,闭门著述,悒悒不得行其志。还有的传说他此时与元末农民起义将领张士诚有过联系。 水浒传》简介 《水浒传》写的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1前后)宋江等聚众起义的故事事在《宋史》和宋人笔记里有多种记载,虽不一致,但都说到力量强大,威胁朝廷,在民间影响深广南宋人龚圣与说:"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说书中也有宋江等人的故事到宋,元年间,话本,杂剧广泛演说,有些存留到现在,如话本《大宋宣和遗事》和元人杂剧施耐庵把宋元以来史书,传说,话本和杂剧等"水浒"故事加以汇集,选择,加工,创作而写成《水浒传》它以梁泊起义叙写了农民反封建斗争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全过程,以深刻的思想,广泛的内容,杰出的艺术谱出封建社会农民起义的英雄史诗,革命悲剧,反映出没落衰败的封建社会深重的剥削和残酷的压迫激化着阶级矛盾,反动统治的黑暗腐朽造成广大人民的反抗斗争 起义发生是"乱自上作"统治者上起皇帝,大臣,下至地方贪官污吏,土豪恶霸乃至吏役狱卒,全国上下,朝廷内外,形成统治网,公然用恶像梁中书两年就搜刮几十万贯给丈人蔡京庆贺生日,贿赂公行;高俅为报私仇迫害王进,为高衙内霸占人妻而害林冲,逼得本不想反的人不得不反,揭示出起义发生的真正原因是"官逼民反"小说真实地叙写了起义斗争的发展过程:从个人反抗到集体反抗,从分散斗争到有组织斗争,规模从小到大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开始都是个人抗争,只为逃避官府缉捕而找安身立命之地;虽有梁山,二龙山,桃花山等许多山头,但彼此孤立,不能抵御逐步升级的官府"进剿";晁盖,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间天堂,园林之城"的美誉。这里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有“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的美称。 苏州古典园林"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灵泉之致", 1985年,苏州园林即被评为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 作为举世瞩目的历史文化名城,苏州沉淀了二千五百余年吴文化底韵。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当地部族自号“勾吴”,苏州称“吴”。公元前514 年吴王阖闾建都于此,其规模位置迄今未变,为世界少有。 既有湖光山色、烟波浩淼的气势,又有江南水乡小桥流水的诗韵——素有“江南鱼米之乡”之称的苏州富饶美丽,是中国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苏州自古以来就是江南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格局保持完整,山明水秀,自然景观独具特色,是著名的旅游胜地。闻名遐迩的苏州园林采用缩景的手法,给人以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为苏州赢得“园林之城”的美誉。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园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4世纪)的辟疆园,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16~18世纪全盛时期,苏州有园林200余处,现在保存尚好的有数十处,并因此使苏州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作为苏州古典园林典型例证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产生于苏州私家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以其意境深远、构筑精致、艺术高雅、文化内涵丰富而成为苏州众多古典园林的典范和代表。苏州以园林见长让人感叹园艺的巧夺天工以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为代表的古典园林于1997年12月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 2000年增补沧浪亭 狮子林,耦园,艺圃,退思园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公元960~1276年)、元(公元1271~1368年)、明(公元1368~1644年)、清(公元1644~1911年)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编辑本段]园林文化 苏州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在于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联、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其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雨惊诗梦留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裁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一面面古典之窗,一道道岁月之门,引领着我们走进“苏州园林”。[编辑本段]世界文化遗产 苏州园林(英文名称: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世界遗产委员会这样评价苏州古典园林: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11~19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苏州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于1997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Ⅱ)(Ⅲ)(Ⅳ)(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遗产登录过程】 1997年,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代表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遗产登录标准】 因为满足世界文化遗产下列评定标准而登录: (i)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ii)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iii)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iv) 人类历史发展中某—建筑风格的杰出范例; (v)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列入世界遗产的园林 拙政园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并称为我国四大古典名园,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拙政园位于苏州娄门内,是苏州最大的一处园林,也是苏州园林的代表作,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修建。现存园貌多为清末时(公元20世纪初)所形成,占地面积达62亩。拙政园的布局主题以水为中心,池水面积约占总面积的五分之一,各种亭台轩榭多临水而筑。主要建筑有远香堂、雪香云蔚亭、待霜亭、留听阁、十八曼陀罗花馆、三十六鸳鸯馆等。拙政园建筑布局疏落相宜、构思巧妙,风格清新秀雅、朴素自然。 沧浪亭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是苏州最古老的一所园林,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公元1041~1048年),南宋初年(公元12世纪初)曾为名将韩世忠的住宅。沧浪亭造园艺术与众不同,未进园门便设一池绿水绕于园外。园内以山石为主景,迎面一座土山,沧浪石亭便坐落其上。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假山东南部的明道堂是园林的主建筑,此外还有五百名贤祠、看山楼、翠玲珑馆、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衬映。 狮子林 狮子林为苏州四大名园之一,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位于苏州城内东北部,始建于元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因园内石峰林立,多状似狮子,故名“狮子林”。狮子林平面呈长方形,面积约15亩,林内的湖石假山多且精美,建筑分布错落有致,主要建筑有燕誉堂、见山楼、飞瀑亭、问梅阁等。狮子林主题明确,景深丰富,个性分明,假山洞壑匠心独具,一草一木别有风韵。 留园 留园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留园坐落在苏州市阊门外,始建于明代。清代时称“寒碧山庄”,俗称“刘园”,后改为“留园”。留园占地约50亩,中部以山水为主,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主要建筑有涵碧山房、明瑟楼、远翠阁曲溪楼、清风池馆等处。留园内建筑的数量在苏州诸园中居冠,其在空间上的突出处理,充分体现了古代造园家的高超技艺和卓越智慧。 园中分四个风景区,以建筑空间处理得当而居苏州园林之冠。 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城东南部。始建于南宋时期(公元1127~1279年),当时称为“渔隐”。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1796年)重建,取“渔隐”旧意,改名为“网师园”。网师园占地约半公顷,是苏州园林中最小的一座。园内主要建筑有丛桂轩、濯缨水阁、看松读画轩、殿春簃等。网师园的亭台楼榭无不临水,全园处处有水可依,各种建筑配合得当,布局紧凑,以精巧见长,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 艺圃 艺圃是一座建于明代的名园。最初为明代学宪袁祖庚所建,初名“醉颖堂”,后归文征明的曾孙、明末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相当于副宰相)文震孟,改名“药圃”。明亡后,在清初为明崇祯进士姜埰(号敬亭)所有,改称“敬亭山房”,后其子姜实节更名“艺圃”。至道光年间为绸缎业七襄公所所在地。 退思园 退思园位于江苏吴江同里镇东溪街,为古镇的主要风景点,由清任兰先罢官归乡所建,含“退则思过”之意,故名退思园。退思园总面积为九亩八分。此园一改以往园林的纵向结构,而变为横向建造,左为宅,中为庭,右为园。全园格局紧凑自然,结合植物点缀,呈现出四时景色,给人以清朗、幽静之感。退思园简朴淡雅,水面过半,建筑皆紧贴水面,园如浮于水上,是全国唯一的贴水园建筑。 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中景德路262号,今苏州刺绣博物馆内。此园本是五代吴越钱氏金谷园旧址,明、清时期成为私家园林。现占地面积2179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754平方米。园景以山为主,池水辅之,建筑不多。园虽小,却极有气势。 耦园 在江苏省苏州市内小新港巷,因有东、西二园,故名。东园始建于清初,原名涉园,后扩建而成目前局面。住宅大门在南,经门厅、轿厅,至大厅前西墙小门,即可进入西园。园中主厅为织帘老屋,南北各有庭院,都置假山。北院东北隅有藏书楼,与住宅相通,是书室与庭院结合较好的范例。自住宅大厅往东,经小院二重和小客厅,即达东园。东园面积较西园约大一倍,西北置石假山,东南为水池。北端主厅城曲草堂,为一重檐楼屋,下有主厅三间,上为重楼复道,与住宅毗连,为苏州园林的罕例。堂前的黄石假山堆叠手艺高超。分为东西两部:东部较大,有石级可登临池石壁,气势峭伟;西部较小,逐渐下降,两山间为“邃谷”,宽仅一米余。 未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园林曲园 /怡园 /听枫园 /南半园 /北半园 /可园 /残粒园 /韬园 /五峰园 /古松园 /灵岩山馆 /柴园 /植园 /慕园 /乐荫园 /鹤园 /塔影园 /笑园 /朴园 /万氏庭园 /蕙荫园 /顾氏花园 /启园(席家花园) /紫兰小筑(默园) /翕圃(张家花园) /向庐 借景的造园手法 花窗借景游苏州园林,最大的看点便是借景与对景在中式园林设计中的应用。中国园林讲究“步移景异”,对景物的安排和观赏的位置都有很巧妙的设计,这是区别与西方园林的最主要特征。中国园林试图在有限的内部空间里完美地再现外部世界的空间和结构。园内庭台楼榭,游廊小径蜿蜒其间,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得以流畅、流通、流动。透过格子窗,广阔的自然风光被浓缩成微型景观。题词铭记无处不在,为园林平添了浓郁的人文气息。涓涓清流脚下而过,倒映出园中的景物,虚实交错,把观赏者从可触摸的真实世界带入无限的梦幻空间。就技法来说,借景或把园外的美景,通过精心选择和剪裁,收纳到园林中来,这称为远借;或用一处景致映衬另一处景致,这称为互借,等等。这样不仅使得面积有限的苏州园林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景观,更深远的层次,而且还极大地扩展了欣赏者的空间感受。在拙政园“倚虹亭”中能看到园外的北寺塔;沧浪亭的花窗中,能欣赏到屋外的竹林,这都是常用的借景手法。可在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一文中,领略园林的魅力。[编辑本段]写意的山水艺术思想 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中国园林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包括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在内的两大系列,前者集中在北京一带,后者则以苏州为代表。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地位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两者在规模、布局、体量、风格、色彩等方面有明显差别,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而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编辑本段]完美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 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这四座古典园林,建筑类型齐全,保存完整,系统而全面地展示了苏州古典园林建筑的布局、结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装修、家具、陈设等各个方面内容,是明清时期(14--20世纪初)江南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江南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曾影响到整个江南城市的建筑格调,带动民间建筑的设计、构思、布局、审美以及施工技术向其靠拢,体现了当时城市建设科学技术水平和艺术成就。是伟大的历史建筑物![编辑本段]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 苏州古典园林的重要特色之一,是它不仅是历史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表现在园林厅堂的命名、匾额、楹取、书条石、雕刻、装饰,以及花木寓意、叠石寄情等,不仅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同时储存了大量的历史、文化、思想和科学信息、物质内容和精神内容都极其深广。其中有反映和传播儒、释、道等各家哲学观念、思想流派的;有宣扬人生哲理,陶冶高尚情操的;还有借助古典诗词文学,对园景进行点缀、生发、渲染,使人于栖息游赏中,化景物为情思,产生意境美,获得精神满足的。而园中汇集保存完好的中国历代书法名家手迹,又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另外,苏州古典园林作为宅园合一的第宅园林,其建筑规制又反映了中国古代江南民间起居休亲的生活方式和礼仪习俗,是了解和研究古代中国江南民俗的实物资料。 推荐行程 (苏州园林一日游)早上6:40杭州旅游集散(黄龙)中心出发,经浙江展览馆散客拼团后乘旅游班车至苏州,跟随当地导游游览狮子林30元、盘门景区48元,中餐后游览藕园35元、姑苏水上游45元、寒山寺20元、虎丘(自理)60元,观看江南丝绸表演、紫砂陶艺制作,结束愉快苏州之旅,晚上乘车返回杭州。[编辑本段]同名文章《苏州园林》 原文 苏州园林 叶圣陶 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他地方的园林我也到过一些。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邱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敞,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诸如此类,无非要游览者即使就极小范围的局部看,也能得到美的享受。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大致说来,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而决不庸俗,即使简朴而别具匠心。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那是不刺眼的颜色。墙壁白色。有些室内墙壁下半截铺水磨方砖,淡灰色和白色对衬。屋瓦和檐漏一律淡灰色。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花开时节,更显得各种花明艳照眼。 自己整理一下吧

《考古学通论》,孙英民、李友谋,河南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安金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学通论》,张之恒, 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物出版社《民族考古学初论》,容观琼、乔晓勤, 广西民族出版社《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荣新江,三联书店《科技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定量考古学》,陈铁梅,北京大学出版社《考古学理论》,陈淳, 复旦大学出版社《聚落与环境考古学理论与实践》,方辉 ,山东大学出版社《考古学读本》,杨楠,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考古学十八讲》,张宏彦, 陕西人民出版社《中国文物分析鉴别与科学保护》 马清林、苏伯民、胡之德、李最雄,科学出版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 杨伯达,紫禁城出版社《汉代画像石通论》,王建中,紫禁城出版社《古代玉器通论》,龙仁博,紫禁城出版社《中国古舆服论丛》(增订本), 孙机,文物出版社《中国家具史图说》, 李宗山,湖北美术出版社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王宏钧,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考古》《中国书画》(修订本),杨仁恺《中国陶瓷》,冯先铭《中国青铜器》,马承源《中国古钱币》,唐石父《中国古代建筑》,罗哲文20世纪中国文物考古发现与研究丛书——文物出版社《曾侯乙墓》,谭维泗《秦文化》,王学理、梁云《魏晋南北朝考古》,罗宗真《古代石刻》, 赵超《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 蒋英炬、杨爱国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著 作《中国禁书简史》(二人合著 第一作者)收入大陆版《中国禁书大观》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台湾版《中国禁书大观》第1册 台湾竹友轩出版公司1992年日文译本,名《中国の禁书》 日本新潮社 1994年单行本学林出版社 2004年《漫话二十四孝》(独著 ) 上海文化出版社 1992年《沈周年谱》(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3年 本书获第二届全国高校出版社优秀学术著作奖优秀奖(1995)。《中国隐士文化》(韩文译本 中文本二人合著 第二作者) [韩国]东文选出版公司1997年《明代诗文研究史1368-1911》(独著)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00年版《史记精读》(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史记一百句》(独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东亚汉籍版本学初探》(独著) 中西书局2014年版 《古书鉴藏入门》(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书画出版社 1997年《中国学术名著提要·文学卷》(第一主编兼主要撰稿人)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古籍印本鉴定概说》(二人合编 第一编者)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琉球王国汉文文献集成》(合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学习院大学所藏明刊本图录》(二人合编 第二编者) 日本学习院大学2015年版论 文1990年李白诗歌与齐梁文风 《上海文论》1990年第1期1994年《奇石蜀葵图》与沈周早年的翰墨因缘 《朵云》1994年第2期1995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上)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1辑 学林出版社1995年1996年明诗总集编刊史略——明代篇(下) (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中西学术》第2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蒋天枢先生与《陈寅恪文集》 《中国典籍与文化》1996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广州赠别蒋秉南》诗试笺 《海上论丛》第1辑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从学术名著的版本变迁看二十世纪中国的古典文学研究 《复旦学报》1996年第4期1997年明诗总集述要《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1期陈寅恪先生与德国 《德国研究》1997年第3期姑苏城外的明代四大画家墓《中国典籍与文化》1997年第1期高丽本鉴定入门 收入《古书鉴藏入门》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1998年孙艾事迹考《朵云》总第49期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8年1999年《明文海》与黄宗羲明文研究中的两重性 《中国文学研究》第1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陈寅恪朱师辙往来唱和诗辑《中华文史论丛》第5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图引考——兼辨沈周《云水行窝图》的本事 《新美术》(中国美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0年新发现的唐篔手书陈寅恪诗(二人合作第一作者并执笔)《百年》第8期 日本东京《百年》杂志社2000年3月沈周画壁传说考(二人合作 第一作者并执笔) 《新美术》2000年第2期2001年《袁枚全集》校补 《中国文学研究》第3辑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重话《再生缘》 《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2002年《万宝全书》杂考 ——兼与吴惠芳女士商榷收入《海峡两岸古典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2003年明代绘画中的“古典”和“今典”——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之一《新美术》2003年第3期2004年诗画合璧と近世中国士绅の社交方式《关西大学中国文学会纪要》第25号 2004年3月明王谔等作《送源永春还国诗画卷》再探《艺术史与艺术理论》第2卷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4年7月2005年域外汉籍及其版本鉴定概说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年第1期美术世界中的文学文献——以一件明代诗画合璧卷子为例收入复旦大学中文系编《卿云集续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2006年东亚汉籍版本学序说 《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第2辑 中华书局2006年越南本汉籍里的两种中国元素——以复旦大学图书馆藏越南本《苇野合集》为例收入《红河流域社会发展国际论坛首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2007年新发现的陈三立早年诗稿及黄遵宪手书批语 《文学遗产》2007年第2期题画诗与明代的绘画鉴定——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学林漫录》第16集 中华书局2007年4月2008年从写样到红印——《豫恕堂丛书》中所见的晚清书籍初刻试印程序及相关史料《中国典籍与文化》2008年第1期从单刻到全集:被粉饰的才子文本——《双柳轩诗文集》《袁枚全集》校读札记《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2009年『芥舟学画编』套印书版零片考《斯道文库论集》第43辑 庆应大学斯道文库2009年2月琉球本と福建本―『二十四孝』『童子摭谈』を例にして―《中国文学论集》第38号 九州岛大学中国文学会2009年赵景深先生旧蔵秦腔戏本『安安送米』跋《东洋文化研究》第11号 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2009年3月日本庆应大学图书馆藏朝鲜铜活字本《史记》初探《中国文学研究》第38辑 韩国中文学会2009年6月再说越南本汉籍里的中国元素——以新见两种越南本汉籍为例收入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编《从周边看中国》 中华书局2009年传统雅集中的诗画合璧及其在十六世纪的新变——以明人合作《药草山房图卷》为中心收入范景中、曹意强主编《美术史与观念史》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安南本入门 收入(日)佐藤道生编《庆应义塾図书馆の蔵书》 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09年2010年From Prototype to Red Print: A Study on thePrimary Source in Yushutang congshuof the Test Procedure of the New Woodblock Printed Books in the Late QingDynastyThe history and CulturalHeritage of Chinese Calligraphy,Printing and Library Work, Edited by Susan MAllen,De Gruyter Saur, 2010近世中国绣像小说图文关系序说:以所见几种元明通俗小说刊本为例《中正大学中文学术年刊》2010年第1期 台湾 中正大学 中文系2010年6月套印与评点关系之再检讨 《文学遗产》2010年第6期书志学の実践と目録学 收入《庆应义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库50周年书志学展》庆应义塾大学出版会2010年2011年红与黑:古籍套印本里的穿插之美 台湾《美育》2011年第1期绣像小说:图文之间的历史 《图书馆杂志》2011年第9期越南汉籍里的中国代刻本 收入《印刷出版与知识环流——十六世纪以后的东亚》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2012年琉球本与福建本——以《二十四孝》《童子摭谈》为例 《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年第1期十九世纪中叶日本画家田结庄邦光的上海游记及其与沪人笔谈资料收入山田奖治、郭南燕编《江南文化と日本—资料、人的交流の再発掘—》国际日本文化研究センター 京都 2012年宋本书根字纵题雑考 《复旦古籍所学报》第1期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线外之象:潘天寿《烟雨蛙声图》索隐 中国美术学院学报《新美术》2012年第3期越南燕行使者的清宫游历与戏曲观赏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2年第5期被大师遮蔽的画家——重读沈周《石田稿》稿本札记《苏州文博论丛》2012年(总第3辑) 文物出版社2012年中国早期金属活字印本散考——以三种明弘治间无锡华氏会通馆印本为中心收入Metal type,originated from East-Asia & Scientific nature of printing culture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 韩国学中央研究院 2012年12月蒋天枢、章培恒合作校点《诗义会通》纪事 《中华读书报》2012年9月26日2013年乾隆庚戌辛亥朝鲜燕贸活字考——兼探朝鲜著名活字“生生字”及《生生字谱》之来源收入《宫廷典籍与东亚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北京故宫博物院故宫学研究所2013年7月琉球人的汉文文献遗产 《文汇报》2013年8月12日2014年内藤湖南手批《困学纪闻注》批语辑录 《新宋学》第3辑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字体、色彩与东亚印刷文化——朝鲜本和明清内府本的比较研究收入East Asian Print Culture and Archives:Forma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奎章阁第七届韩国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韩国国立首尔大学奎章阁韩国学研究院 2014年8月琉球汉文尺牍小笺 《历史文献》第18辑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11月

现代中考古的书籍还是非常多的,考古是一个需要多方面学习的过程,不仅从古代钱币、古代文化、古代民俗、古代衣着等多方面考虑,所以需要看的考古的书也是非常多的下面这些考古的书籍在图中右下角可获得考古书籍目录:《中国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_唐兰》《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新出楚简文字考》《青铜器漆器古玩杂项张怀林》《西清砚谱2册不分卷清于敏中等编清内府写绘本史语所藏版》《西周青铜器铭文历代史征唐兰》《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 附重编宋代金文著录表一卷(民)容庚编》《四库全书子部谱录类考古图、续考古图、释文-[宋]吕大临撰》《秦金石刻辞》三卷(丛书集成三编)》《古器物范图录》三卷《附说》一卷雨楼》《敦煌零拾(上虞罗氏自印本)》《历代符牌图录》《本朝学术源流概略民国丛书》《流沙坠简罗振玉王国维编著》《盛世吉金:陕西宝鸡眉县青铜器窑藏》《商周彝器通考容庚》《商承祚文集》《商承祚教授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商承祚 说文中之古文考》《三代吉金文存释文罗福颐》《容庚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容庚:殷周青铜器通论》《历代钟鼎彝器款识 (宋)薛尚功》《考古图_续考古图_考古图释文》《解字说文:中国文字的起源 郑若葵著》《江汉吉金 湖北省博物馆典藏商周青铜器》《甲骨文合集释文_2+胡厚宣》《甲骨文合集释文_1+胡厚宣》《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下编》《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_上编》《甲骨文合集补编释文1》《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7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6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4册》《甲骨文合集补编第03册》《说文释例江沅咸丰刻本》《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文字记唐兰》《殷墟甲骨非王卜辞研究常耀华著》《殷墟第四期祭祀卜辞研究》《殷墟卜辞综述陈梦家》《殷墟卜辞研究[日]岛邦男著 濮茅左 顾伟良译》《殷契粹编》《新出楚简文字考》《先秦货币文编商承祚》

苏州杂志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各位朋友好象都忘记了一点,那就是首先要看一下你要投稿的杂志的主要内容是哪个方面的,你的稿子是否和该杂志内容相符,如果杂志内容有时间性,你的稿子最好能够能在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之前寄到编辑部(报纸可能更短一些)还要注意如果杂志有专栏的话,最好投递给专栏编辑。

找到你想投稿的杂志社的地址或邮箱,把你的作品寄上即可!最好发电子邮件,因为打印或者手稿还要专业人员打上去,而电子邮件一复制就行了。如果两份同样好的稿子,相比之下,编辑会选择电子邮件。我的爷爷就是一名编辑,他告诉我的。

没听说过《嘉尚》。 在苏州,有两份杂志不可能不提,一本是《苏州杂志》,市文联办的,双月刊;一本是《现代苏州》杂志,苏州日报社办的,旬刊。 两份杂志均是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有国内统一刊号的。

如果是初中生,把稿件寄到苏州日报教育周刊较好,地址是:苏州市十梓街458号苏州日报教育周刊。文章等还可直接发送至这两个邮箱:教育周刊流行版:教育周刊青春丝语版:投稿时对纸张没什么特殊要求吧,因为有些画虽然大但是画得很好也会发表,不过还是别把太大的寄过去为好。投稿时信封上地址要写清楚些。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背景资料:《春江花月夜》,中国古典十大名曲之一,原是一首琵琶曲,名《夕阳箫鼓》(箫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乐队组合形式,由排箫、笳和鼓等乐器组成,汉代已流行.汉武帝《秋风辞》:“泛楼船号济汾河,横中流兮扬清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棹歌即船歌(又名《夕阳箫歌》、《浔阳琵琶》、《浔阳夜月》、《浔阳曲》。约在1925年,上海大同乐会的柳尧章将汪县庭传谱的《浔阳夜月》改编成丝竹合奏(乐队由琵琶、筝、二胡、箫组成.后又加入了扬琴、弓胡、阮、双铃、木鱼、海螺等乐器。),由大同乐会会长郑觐文改名为《春江花月夜》并重拟了十个小标题。 一生只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就是因为《春江花月夜》而“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首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犹如一股股迎面扑来的浓郁的情感,千百年来,使无数的文人骚客为至倾倒。无怪乎,该诗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该诗中不仅描绘出了一幅精美的春江月夜图,而且也表现出了丰富细腻的情感。但是,尤为重要的是,在这情感中也渗入了理性的思考,即情中有思。面对如此美丽的图画,面对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出的最动人的良辰美景,而许真的是“乐极生悲”吧,清明澄澈的天地宇宙引发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是如此的美丽,美妙的景色不禁使人想到了宇宙的深邃和永恒,从而联想到自己的人生是如此的渺小和短暂。是谁站在江畔,第一个惊诧月色的明媚?光照春江的明月,又是从哪一年开始照耀到人间呢?恐怕已无人能说的清楚。毕竟,人的一生太短暂,太短暂了!人要和时间赛跑,终究是要失败的,人生真的是很容易就逝去了。人类一代代永无穷期地更替,不正是人生短暂的表现吗?而明月却年年相似,这江月为什么会年年依旧呢?可能象世上的离人一样,也在等待着自己的亲人到来吧!“不知江月照何人”这里用了一个拟人的手法,把月亮写的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她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诗人由仰望月轮,又低头看到大江东流。这滚滚东流的一江春水,多么象消逝着的光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人的青春不就是被这滔滔流水送走的吗?诗人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了生命的有限,感到神秘而又亲切,表现出一种更深沉,更寥廓的宇宙意识。月相似而人不同的意象,深藏诗人对生命短促的悼惜之情,这种青春感伤的情思贯穿全诗,创造出韵味无穷的意境。 但是全诗的关键还在后文对思妇的描写,思妇因盼望与爱人相见而不得而苦闷。但她仍相信,虽然两人相隔异地,不能声息相闻,但此时一定会共对明月寄托相思。南朝《子夜四时歌*秋歌》中有过这样的名句: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是说托月光把自己的相思之情寄给远方的亲人。而在这首诗里,把托月寄情变成“愿逐月华流照君”,感情更为强烈,要求也更为迫切。这里的“逐”字把思妇那种深沉,执着,殷切的思念之情表现的更形象,更具体,更传神,给读者以鲜明的动感。由此可见,诗中虽有对人生短暂的伤感,但这只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诗人并没有因此而颓废和绝望,其基调是“哀而不伤”的,体现出初唐的时代之音。 当然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这首诗也有一定的缺憾,没有完全脱尽六朝形式主形式主义的影响。但该诗中从众多色彩鲜明的形象中所抒发出的棉邈深挚的情感,同样使人产生心灵的惊悸,特别是对人生感悟的理解和赏析,更能引发读者的一番深思和感悟。这也正是诗人技高一筹的表现,使景情理完美结合,创造出一番新的意境,给人以新的理解和感受。早在140多年前就以《夕阳箫鼓》之名流传在民间。1895年李芳园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中,此曲易名为《浔阳琵琶》;以后由浦东派汪昱庭先生等人对“浔阳琵琶”作了加工整理,易名为《浔阳古曲》或《浔阳夜月》。小标题大致与李氏相同,后经郑觐文等人改编成民族管弦乐合奏曲,改名为《春江花月夜》,他把每段小标题定为较形象易懂的五个字,突出了“春、江、花、月、夜”的音乐形象和意境。

截至2016年3月,学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700多项,全校年科技经费5亿多元。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连年位居省属高校前列。共有300多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取得了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其中,由中科院与该校共同完成的“转基因山羊体细胞克隆山羊”成果被评为1999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之首,由该校参与完成的“水稻第四号染色体精确测序”工作被评为2002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头条新闻,8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科技开发与成果推广成绩同样喜人,学校的“农科教结合”工作已形成了以苏北基地为中心,辐射苏中、苏南的格局,在服务“三农”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2002-2013年期间,学校共有4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6篇论文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论文。 2013年,在ESI评价的22个学科中,学校共被ESI收录论文3672篇,被引23142次,篇均被引频次为3,在全球排名前1%的5039个研究机构中,总被引次数位居第1664位。学校的“江苏省动物重要疫病与人兽共患病防控协同创新中心”于2013年被评定为首批江苏省高校协同创新中心。 学术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编辑部是在原江苏农学院、扬州师范学院、扬州工学院、江苏商业专科学校等高校学报编辑部的基础上,于1997年扬州大学合并办学5周年之际成立。1997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双月刊)、《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季刊),2004年改为双月刊;1998年创刊《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季刊);1999年将《江苏农学院学报》更名为《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将《江苏农业研究》更名为《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季刊)。《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该刊为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刊物。该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苏中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儒商研究”、“扬州文化研究”、“女性文学多棱镜”、“审美新视角”等特色栏目。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该刊为综合性高等教育研究刊物,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各类问题,既发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理论性研究论文,也刊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内容覆盖了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该刊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教育文摘周报》、《新华文摘》等都不同程度地转载、摘引该刊所发论文。该刊为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江苏省期刊方阵优秀期刊、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 《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该刊是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登数理科学和化学、工业技术、环境科学等门类的学术论文。该刊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该刊被美国《数学评论》(MR)、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德国 《数学文摘》(ZBL)、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生物学文摘》、《中国数学文摘》、《中国物理文摘》、《中国无机分析化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力学文摘》等国内外著名检索期刊收录。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华艺数位艺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该刊是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农业科学、动物科学、动物医学、生物技术、园艺、植物保护、食品科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 该刊被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图书馆分别入选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即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被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S、英国CABI、动物学记录(ZR)、美国DIALOG、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国内所有以”中国”名头出版的农业文摘类期刊和部分医学文摘期刊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作为一次文献源期刊收录。2002年以来多次获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及全国农业优秀期刊(学术类一等奖),蝉联”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9月,全校拥有文献402万余册;年订购中文报刊3376种,原版外文期刊548种。馆内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四库全书目录丛刊》、《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等大型文献,馆藏中苏北方志较为齐全,文史、农业、烹饪类文献具有特色,敦煌学资料丰富。馆内拥有丰富的电子文献资源,藏有各种电子出版物,包括中国期刊网镜像站、超星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Apabi数字图书系统、EI、PQDD、IEEE/IEE等国内外大型数据库40种,折合电子文献7万册。

《春江花月夜》是中国古典音乐名曲中的名曲,是中国古典音乐经典中的经典。  它的前身,是一首著名的琵琶独奏曲,原名叫《夕阳箫鼓》。《夕阳箫鼓》的曲名,早见之于清·姚燮(1805-1864年)《今乐考证》。而这首琵琶曲的曲谱,最早则见于鞠士林(约1736- 1820)所传《闲叙幽音》琵琶谱(陇菲按:现今所见者,是其弟子咸丰庚申年即1860年的传抄本),以及清代嘉庆己卯年即1819年《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谱真传》,还有道光壬寅年即1842年江苏松江张兼山的手抄本《檀槽集》琵琶谱、光绪乙亥年即1875年吴婉卿的手抄本、光绪戊戌年即1898年《陈子敬琵琶谱抄本》、1929年《养正轩琵琶谱》等。《陈子敬琵琶谱抄本》中之《夕阳箫鼓》一曲,已列有“回风、却月、临水、登山、啸嚷、晚眺、归舟”七个小标题。(陇菲按:对于此曲之源流的考证,最近的一篇论文是1993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发表之王霖《<春江花月夜>曲源及作者探索》。根据此文,在江苏崇明《县志》中,有清咸丰年间宋珩“自出新意为《夕阳箫鼓》曲”的记载。)  1895年,平湖派琵琶演奏家李芳园,将这首乐曲收入所编《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工尺谱本),并易其名为《浔阳琵琶》。此后,又有人将这首乐曲名之为《浔阳月夜》、《浔阳曲》。李芳园之《浔阳琵琶》已有“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  1923年,上海“大同乐会”(1920年由郑觐文创立)柳尧章、郑觐文根据汪庭昱的琵琶独奏谱《浔阳月夜》,把它改编成为多种民族乐器的合奏曲,曲名也更易为《春江花月夜》。此曲之小标题与李芳园所拟有所不同,是为:“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  * * * * * *  对于这首乐曲之某种“意象内涵”,人们历来有不同的视点和诠释。  当然,所谓“音乐”的“意象内涵”,并不是引发作曲家创造心态的“对象事件”,也不直接等同于作曲家的“创作心态” ;而是存在于引发作曲家创作心态之“对象事件”、由此“对象事件”转换而来的作曲家“创作心态”、以及由此“创作心态”转换而来的“比音之乐”之间的某种“法式”性质之、“乐式”性质之抽象的“异质异构同态同行”的“行运态势”。( 参笔者《新的音乐艺术模型 —— “自同态转换群集”概说》,载广州1992年第2期《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J6音乐舞蹈研究》1992年第8期;《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北京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音乐哲学之视角与论域》(1996年5月3日西安音乐学院专题讲座提纲),载西安《交响》1997年第3期第9-13页,又载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书报复印资料《J6 音乐舞蹈研究》1998年第2期第16-20页。)  对于《春江花月夜》而言,其所谓“意象内涵”者,也并非可以直接诉诸“语言”、“文字”之“对象事件情节”、“创作心态观念”等等。(参笔者《器与道 —— 兼评“音乐批评”》,载1994年第2期《黄钟》。)  但是,所谓“音乐”者,并非可以完全脱离其它文明事象之真正的“纯粹艺术”。作曲家、演奏家、欣赏者之文化模式、哲学观念、生活体验、艺术修养、天资悟性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他们的音乐艺术实践行为,并对所谓“音乐艺术”之存在于“信源”域界之内的“内涵”、存在于“信道”域界之内的“信息”、存在于“信宿”域界之内的“意义”,产生程度不同的反馈作用。(参笔者《音乐哲学札记三则》,载1994年第1期《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因此,对于乐曲“标题”的理解和阐释,就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制约着“音响动态模型”的“演奏成型”;并或多或少地改变乐曲的“行态”、“情调”、“韵味”。  本文宗旨,乃是研究《春江花月夜》之“标题”的“文本”;揭示此“标题文本”之某种“应有”、“可有”的“内涵”;并进一步根据中国古典艺术之美学传统,比较深入地探索中国古代文人、中国古代乐师对自然、历史、人生之感受的特点所在,以便提供一种与当前占主流地位之诠释有所不同之对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的另外一种可能的诠释。  * * * * * *  本来 ,《夕阳箫鼓》这个标题 ,不禁使人想起了马致远小曲《天净沙》中的名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也不禁使人想起了汉武帝《秋风辞》中的名句“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并引发我们深沉的人生感慨。  即使是《浔阳琵琶》、《春江花月夜》这两个标题,也暗示着李芳园等人对这首乐曲的理解和白居易《琵琶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句仍不无联系,依然有某种“触景伤情”的意味。。正所谓“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浔阳江头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正所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陇菲按:李芳园《浔阳琵琶》之“夕阳箫鼓、花蕊散迥风、关山临却月、临山斜阳、枫荻秋声、巫峡千寻、箫声红树里、临江晚眺、渔舟唱晚、夕阳影里一归舟”等十个小标题,以及柳尧章、郑觐文改编的《春江花月夜》之“江楼钟鼓、月上东山、风迥曲水、花影层台、水深云际、渔歌唱晚、洄澜拍岸、桡鸣远濑、唉乃归舟、尾声”等十个小标题,均为“客观情景”的描述,而较少特殊的“情绪”、“心态”、“价值”、“观念”意味。)  如果我们把《夕阳箫鼓》(《春江花月夜》),与另一首更具超然物外、明朗清新之意境的中国古典名曲《渔舟唱晚》对照比较;那么《夕阳箫鼓》之某种深沉寥廓、波洄九折的情调,应当能使我们接受如上所述之对于此曲标题的理解。  但是,到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首乐曲之“标题”的理解以至对于这首乐曲的诠释,却有了一个质的变化。诸如:  “此曲很可能是描写傍晚在船上演奏箫鼓的情形,是一首优美抒情的乐曲(军驰、李西安《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出版社1964年6月版)。  “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江水中月影、人影、花影重叠,夜静中,鸟儿扑翅飞去”(见游惠海《喜看几个民族舞蹈》,载《人民画报》1978年第8期);  “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湖水带星来。夜露含花气,春潭漾月辉……。这是隋人写下的诗篇《春江花月夜》。它尽情咏叹着‘暮江’、‘春花’、‘流波’、‘星月’等具有诗情画意的江南一带的美好景色。近人柳摇章又根据琵琶古曲《夕阳箫鼓》改编成丝竹管弦乐曲,也易名为《春江花月夜》,这样就使我们从诗章联想到乐章,又从乐章回味到诗章”;“这首乐曲不仅象所描写的那样,有着‘唉乃一声山水绿,风回水曲夕照红’的意境,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抒发对于自然景色的咏叹 、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高厚永《美不胜收 简谈民族管弦乐曲<春江花月夜>》,载1978年11月28日《新华日报》);  “优美抒情的文曲,有着浓郁的江南民间音乐风味。它完美地表现了‘夕阳西下,渔舟晚归,江山多娇,风景如画’的意境,抒发了人们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眷恋之情”(见沙汉昆《<春江花月夜>的结构特点与旋法》,载《音乐艺术》1980年第3期);  “各派标题有的比较朴实,有的则更追求幽雅避俗。……虽然两者都或多或少地表现了文人诣趣 ,但后者则更流露出自得的避尘情调”(高厚永《民族器乐概论》,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6月第1版);  “从中,可以鲜明地看出改编者(陇菲按:指柳尧章、郑觐文)的寓意和对乐曲的解释。虽然标题与《琵琶行》中诗句:‘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相似,但乐曲情趣已超脱‘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意晚江别,而强调了‘春江花月夜’的春意江夜美”;“形象地描绘江南地区春江月夜的秀丽景色,抒发了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赏和喜爱”(见周宗汉《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一文,载《民族器乐广播讲座》,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年8月版,第37页);  “描绘了中国秀丽的山川景色,音乐飘逸潇洒,风格新颖别致,是一首富于东方情调的夜曲”;“它以田园诗般的意境和脉脉深情,表现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一致”(李西安《钢琴曲<夕阳箫鼓>音乐分析》,1982年第1期《中国音乐》)。  “赞美祖国锦绣河山,描绘春风和煦,皎月当空,山水相连,花月交辉,渔舟晚归的情景交融 ,似诗似画的大自然景色”(见许光毅《谈谈优秀古典乐曲<春江花月夜>》,载《人民音乐》1983年第2期);  “通过夕阳西下渔舟晚归的描绘,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叶栋《民族器乐的体裁与形式》,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2月版)。  “本曲以写意手法,描述人们郊游于山水之间。声有箫鼓啸歌,意在江山如此多娇。”(林石城《养正轩琵琶谱》之《曲情赘语》,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年9月版。)  “乐曲通过夕阳西下,江上归舟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和热爱”;“展现出傍晚时刻水滨的一派优美景色”(袁静芳编著《民族器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7年3月版)。  此,正如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著之《民族音乐概论》一书所说:“原来的琵琶曲《夕阳箫鼓》在改编成丝竹合奏乐曲之后,被换上了《春江花月夜》的标题,可能改名者是按照‘春江花月夜’的想象来解释这首乐曲的(至少今天的演奏者是这样解释的)。”(音乐出版社1964年3月版)  《民族音乐概论》一书还说:“从曲调上说,两者基本上是一样;从色彩上说,自然会因乐器的不同而有些变化。这种标题的更换,看来并不是音乐有多少变化,而是解释有所不同。它并不造成对于原作品的歪曲,所以也就能够为大家所接受。”  然而在笔者看来,受这种审美价值取向的支配,此曲演奏的速度较前加快,风格日趋浮靡,完全失去了原来那种“人生局限”的感悟,和“哀而不伤”的韵味。(案:此正所谓“消费古典”,即“雅乐俗化”。)  * * * * * *  《文心雕龙·物色》有言:“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一般而言,人们的心理与自然的物色是同步同态的。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言:“是以献岁发春,悦豫之情畅;滔滔孟夏,郁陶之心凝;天高气清,阴沉之志远;霰雪无垠,矜肃之虑深。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或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  然而 ,人们的心灵又是超越物象 ,超越时空的 。“物有恒姿” ,“心无定检”(《文心雕龙·物色》)。人们的心理,并非一成不变的“对应”于自然的物色。因其遭遇、经历、价值取向、文明模式等等的不同,对于同样的物色,不同时空中的不同主体,有其相异、相别、甚至截然相反、相对的反应。  * * * * * *  对于“美好”的“春天”,人们并非只有“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唐·于良史《春山夜月》)之类的肤浅之感。对于情深感锐的文人、乐师,美好的春天,更容易触动他们心中那根高张在似倾危柱上的哀切急弦!此正如苏轼《水龙吟》所说:“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叶嘉莹先生曾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而尤以春日之纤美温柔所显示着的生命之复苏的种种迹象,最足以唤起诗人内心中某种复苏着的若有所失的茫茫追寻的情意”(《迦陵论诗从稿·旧诗重演》,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第162页)。  早在《诗经·七月》之中,便有“春日迟迟,……女心伤悲”的佳句。《传》曰:“春,女悲;秋,士悲;感其物化也。”(《淮南鸿烈·缪称训》中也有“春女思,秋士悲,而知物化也”的说法。)“伤春”、“悲秋”,可说是中国古典艺术中一个亘古的主题。此,正如明·陈继儒《小窗幽记·卷五集素》所说:“送春而血泪满腮,悲秋而红颜惨目。”  这个亘古的主题,在屈原的《招魂》之中,以其伤极而怨,哀深转恨的激情,更加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正所谓“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其所哀恸的,正是“众芳之芜秽”,正是“遍地之落红”!  自古以来,“伤春”、“叹花”之诗咏,业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笔者过览并随手载录的,除上所引之外,还有如下之例:  游客芳春林,春其伤客心。 (晋·陆士衡《悲哉行》)  春鸟一啭有千声,春花一丛千种名。  旅人无语坐檐楹,思乡怀土志难平。……(隋·柳 《阳春歌》)  愁心伴杨柳,春尽乱如丝。 (唐·刘希夷《春女行》)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唐·刘希夷《代白头翁》)  西宫夜静百花香,欲卷珠帘春恨长。(唐·王昌龄《西宫春怨》)  燕语如伤旧日春,宫花欲落旋飞去。(唐·李 益《隋宫怨》)  借问春光为谁丽?万条丝柳翠烟深。(唐·薛 涛《和李书记席上见赠》)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唐·薛 涛《春望词》四首之一)  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鸣。 (唐·薛 涛《春望词》四首之二)  东风又染一年绿,楚客更伤千里春。(唐·李 冶《柳》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 殊《浣溪纱》)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宋·晏几道《临江仙》)  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宋·冯延巳《鹊踏枝》二首之一)  嗟怨,自古风流误少年,那堪暮春天。  料应是春负我,我非是辜负了春,  为着我心上人,对景越添愁闷。 (明·《金瓶梅词话》)  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  “江南春尽愁肠断”(寇准《江南春》),“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花落随流去,何见著流还”(古《前溪曲》)。春如流水,逝而远去。“春江”之川流,更使人嗟叹不已。李煜《虞美人》词所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名句,正是以其超越古今的口吻,滔滔无尽的气象,震憾着无数骚人墨客的心灵!  叶嘉莹先生说得好:“这首词开端‘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二句,如果不以恒言视之,就会发现这真是把天下人全都‘一网打尽’的两句好词。‘春花秋月’仅仅四个字就同时写出了宇宙的永恒与无常的两种基本的形态。套一句苏东坡的话,‘自其变者而观之’,则花之开落,月之圆缺,与夫春秋之来往,真是‘不能以一瞬’的变化无常;可是‘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年年春至,岁岁秋来,年年有花开,岁岁有月圆,却又是如此之长存无尽。”可以说“上一句之‘春花秋月何时了’,乃是写宇宙之运转无尽,”而下一句之“‘往事知多少’,乃是写人生之短暂无常,是去者之不可复返。”(《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附录》,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第436、438页。)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日日花前常病酒”(冯延巳《鹊踏枝》);“泪眼问花花不语”(欧阳修《蝶恋花》)。  满目春江,在诗人眼中,是离人泣血之泪汇成的无尽哀愁;遍地落红,在诗人眼中,是雨横风狂之夜摧杀的狼籍尸骸。李后主《相见欢》写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思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常东。”在中国文人、乐师看来,花之迅速凋落,乃是“人之生死、事之成败、物之盛衰”的“缩写”。“它的每一过程,每一遭遇,都极易唤起人类共鸣的感应。”“枝头上憔悴暗淡的花朵,较之被狂风吹落的满地繁红更加使人觉得难堪。后者虽使人对其夭亡深怀惋惜,而前者则使人清清楚楚地认识到生命由盛而衰,由衰而灭的残酷的事实。后者属可避免之偶然的意外,前者则是不可逃避的一切生物之终结的定命”(叶嘉莹《几首咏花的诗和一些有关诗歌的话》,载《迦陵论诗从稿》,中华书局1984年4月版)。 )。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之黛玉《葬花辞》,正是有感于此伤极而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 * * * * *  “可怜今夕月,恍惚使人愁”(辛弃疾《木兰花慢》)、“忧来如其何,凄怆摧心肝”(李白《古朗月行》);“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之“惆怅”,不仅因“花开花落”而陡起,尤其因“月圆月缺”而倍增。  “月夜”是美好的。然而正因“月夜”的“美好”,反而使得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咏月叹夜、触景伤情。在“忧患意识”极其深重的中国古典诗人眼中,“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十四首之二)的“月色”、“夜景”,却充满了忧怨凄凉的意味 。正所谓“沉沉绿江晚,惆怅碧云姿”(张子容《春江花月夜》) ;正所谓“可怜歌吹明月中,此夜不堪肠断绝”(权德舆《秋闺月》);正所谓“时物供愁,夜景伤情”(曾瑞《双调·折桂令·闺怨》)。  自古以来,“叹月伤情”之诗咏,也已形成了一条连绵不断的“文脉”。笔者过览并随手载录的,除上所引之外,还有如下之例: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临风叹兮将焉歇,川路长兮不可越。  (宋·谢庄《月赋·歌》)  今夜月光来,正上相思台,可怜无远近,光照悉徘徊。  (梁·简文帝《望月诗》)  楼上徘徊月,窗中愁思人。  (梁·庾肩吾《和徐主簿<望月诗>》)  如何当此时,怀情满胸臆。 (梁·刘孝绰《望月有所思》)  客从江南来,来时月上弦。悠悠行旅中,三见清光圆。  晓随残月行,夕与新月宿。谁谓月无情,千里远相逐。  朝发渭水流,暮入长安陌。不知今夜月,又作谁家客。  (佚名《客中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蒲,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唐·张九龄《望月远怀》)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唐·孟郊《古怨别》)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月闻铃肠断声。  (唐·白居易《长恨歌》)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唐·卢纶《晚次鄂州》)  拜新月,新月不胜情;庭前风露清,月临人自老,人望月长生。  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华,如今拜月双泪垂。  回看众女拜新月,忆却红闺年少时。  (唐·吉中孚妻张夫人《拜新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曾城。  (唐·李冶《明月夜留别》)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路长。  (唐·薛涛《送友人》)  细影将圆质,人间几处看?  (唐·薛涛《月》)  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宋·范仲淹《御街行》)  月解团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宋·朱敦儒《临江仙》)  天,休使圆蟾照客眠。人何在?桂影自婵娟。  (宋·蔡 仲《苍梧谣》)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到团圆是几时?  (宋·吕本中《采桑子》)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  在此春江之畔,花红时节,月圆之夜 ,多少人“有明月 ,怕登楼”(吴文英《唐多令》);又有多少人“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 殊《蝶恋花》)。  * * * * * *  中国古代哲人、诗人,正是在此“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之刻骨铭心的人生体验中,渐渐从“忧患意识”中超脱出来,开始自觉人类的“局限”,开始自觉人类局限之绝对的制约,并升华到“达观洒脱”的崇高境界。  如果说,有些诗人的“清怨”之中,不无“辛酸尖刻”的话;那么,有些诗人,则已有超脱之心,而无超脱之力;而只有那些心灵博大到足以容纳“苍茫无尽之天上人间的空间”和“悠远漫长之古往今来的时间”的诗人,只有那些对此时间和空间都各相绵延连接之大生命有更深层体验的诗人,才能以哲人之心,悟出“人生有情泪沾臆,江水江花岂终极”(杜甫《哀江头》)的至理。  如果说,白居易之《上阳人》所谓“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计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还只是从一个固定的视点,在一个有限的时空构架中,自我麻痹着“忧患意识”,企图忘却的话;那么,李白之《把酒问月》所谓“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则已“通古今而观之”(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在一个古往今来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的时空构架之中,企图超越“忧患意识”。只是这种“超越”的企图,本不可能实现。李白诗中最后“惟愿当歌对酒时,月光常照金樽里”两句,便是“超越”之“企图”未能实现,而又堕入自我麻醉之中的明证。  中国哲学、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是,不仅知其局限,知其不可;而且深知其局限之不可超越,知其超越之企图的定然不能实现。此深度的“局限意识”,便升华成为“达观洒脱”之崇高的艺术境界和人生哲理境界。  张若虚之“以孤篇压倒全唐之作”(闻一多语)(1)的《春江花月夜》,便是如此。  《春江花月夜》全诗如下: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潋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悠悠去,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诗中“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全集·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8月北京第1版第21页)。诗人如上帝一样,他怀抱一切,洞见一切,理解一切,同情一切;但没有怨恨、没有尖酸、没有诅咒、甚至没有伤感。此正如闻一多所说:这是一个“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同上,第20页)。  中国古典名曲《春江花月夜》所有的,并非“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也并非“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钱起《归雁》)的伤感;而是“凄婉而不哀伤”(高尔太《论美·中国山水画探源》,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12月第1版第309页),深情而不沉溺的情调。正如英国诗人沃兹华斯(Wordsworth)所说:“它并不激越,也不豪放,但却有纯化和征服灵魂的浩大力量”(2)。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说:“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一唱三叹的《春江花月夜》,等待着它与当今某种“知音”有所不同的另外一种知音!

宁波经济丛刊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变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趋势。正确认识和妥善应对全球化,不仅有利于我国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与和平发展,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体系转型、和谐世界建设与人类文明进步。促进发展模式创新 促进国际利益融合促进安全内涵扩展促进国家主权转移推进国际体系转型。推进人类文明进步。我们在看到全球化的积极作用的同时,对其逐渐积累的负面作用也不能忽视。 经济危机。社会动乱大国对抗地区动荡。従 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其本质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因此,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利益和风险必然是不均衡的。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把双刃剑,既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伐纣那嘎提供了机遇,同时又使全球经济的发展更加不平衡,南北财富分配不均,贫富悬殊。由于资金匮乏债务负担沉重等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处于更为不利的地位。 当前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和经济主权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不仅阻碍着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也给一些国家的社会稳定、地区和平带来威胁。1997年下半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一个例子。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全球战略意识。 完善国家发展观、利益观、安全观、主权观与国际秩序观

2021年的宁波经济是没有下行压力,宁波的经济发展本身就是非常不错的,所以2020年下半年肯定也是会上涨的。

题目(自己写吧  )  摘要:近年来,我国服装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作为中国服装基地之一的宁波民营服装业发展更为喜人。但是由于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自身存在的问题,如生产技术不高、管理体制落后等问题制约着其未来的发展和壮大。在新形势下,探讨其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探究其发展模式的选择有利于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宁波服装业 民营经济发展 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足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取得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唯一形成“民营、民有、民享”之民本经济的经济大省,其民营经济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服装业作为浙江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呈现平稳增长的发展趋势,经济效益指标和产业竞争力指标均高于全国同行业。而宁波作为浙江省服装业的龙头,在全国服装纺织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服装产业基地之一,近年来宁波服装业吸引大量民营资本,使得民营经济成为发展和壮大宁波服装业的主力军。但是由于民营经济自身原因,如资金规模晓,技术落后、不成熟,企业管理制度偏差等问题以及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导向所导致的恶性竞争、国际贸易壁垒等问题,使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在获得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发展服装业民营经济,如何使服装业得到持续的发展等问题已经成为当前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宁波市服装业民营经济发展现状  1发展背景与现状  服装业是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产业。我国作为服装生产、出口与消费大国,其服装业(尤其是民营经济服装业)的发展迅速。就2005年来看,全年全国纺织品服装进出口7亿美元,占全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的29%,服装业的发展规模和生产能力呈现出“大、强、廉”的特点。2005年,我国服装业中民营企业出口额达到5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36%,成为出口第一主力。从出口企业家数看,民营企业也独占鳌头,2005年全国共有46000多家企业从事纺织品服装出口,其中民营企业占52%。随着国内外市场的扩展和经济环境的优化,服装业民营企业的发展将产生更大的效益。  作为中国服装业的“先锋”,宁波的服装业历史悠久在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先民就会手工制衣,又成为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航地,并诞生了我国第一个近代服装流派,创造了中国第一套西装、第一套中山装、第一家西服店、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堪称我国近代服装业的发祥地。经过不断继承和发展,留下了深厚的技术、资金、服装文化基础。目前,全市共有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其中年销售额千万元以上的服装企业达80余家,呈现出纺织、面料和辅料等产业集聚竞争格局。宁波服装业服装企业总数不到全国的5%,服装产量却占全国总量的12%,在同类城市中占据首位[1],并呈现出“三化”趋势,即品牌多元化、产业集群化、市场国际化。宁波市服装生产以男装见长,特别是国内知名的杉杉、雅戈尔、洛兹、太平鸟等品牌更是中国男装生产的龙头。  宁波服装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依靠强劲的原有基础,另一方面也依靠区位优势和产业战略。在当前国际贸易中,非关税壁垒依然存在,倾销和反倾销也仍是阻碍宁波服装乃至中国服装业的发展。从产业竞争力来看,宁波服装业也喜忧参半:根据顾庆良、寇强对宁波服装业的GEM模型分析表明,包括资源、设施、供应商、企业结构战略、本地市场、外部市场等在内的模型赋值得分为5543,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但宁波服装业的资源、设施、供应商和相关支持产业得分少于平均分,以成为制约宁波服装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屏障[2]。  2发展特点  我国服装业发展受到时代发展和消费观念的变化,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一是以南方沿海部分省市大型服装企业为代表的高科技、高档次、高消费的开发出口型服装产业集群。二是以中西部省市为代表的以仿制、加工等为主的中档次、高耗劳动力等为主的中小型企业群。三是三资企业在产业中发展迅速,其资金的投入和融合呈现稳中上升的趋势。四是以地区特色服装为主的民族服装产业。  从全国服装业划分来看,宁波服装业经济属于以大中型服装企业为代表的具有高科技、高档次、多品牌的经济形式。  1一民营经济为产业发展龙头。民营经济是宁波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和保证,更是服装业资金的保障和产业发展的主体。民营企业在技术、信息和产业敏感度上都具有较高的市场应变能力。宁波服装业无论从服装数量和质量来分析,民营经济均位于第一,并在不断的扩大和增长,这样的形式下进步发挥民营经济的龙头作用,有利于服装产业的优化升级和产业链伸展。  2知名品牌众多,服装类型相对单一。宁波服装生产以男装见长,拥有杉杉、雅戈尔、洛兹、太平鸟等国内知名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和市场占有量。但是这些服装生产企业和服装品牌基本都是以西服、衬衫生产为主,市场的消费对象都比较单一,年龄段比较集中,与温州、杭州等周边服装的类型相比缺乏市场的广泛性。  3企业层次齐全,技术水平对比明显。宁波既拥有掌握国内先进服装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的技术、制度的公司(如雅戈尔、杉杉、培罗成),也拥有技术落后、服装生产档次低、价廉的小型私企,这样的服装生产结构侧向的为服装业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和教训。  3新宁波模式对服装业的影响  服装业的发展不仅需要体现产业的自身特点,更需要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模式下发展和优化。宁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学习苏南模式,九十年代学习温州模式,虽然在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终久很难反应宁波的经济发展现状。近年来,宁波市提出了混合经济发展的模式,即新宁波模式。新宁波模式既能避免苏南模式企业向“小国企”形式流放,也能避免温州经济单一经济模式的发展。就新宁波模式来看,对宁波服装业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目前宁波民营企业存在着产业链带动不足,初级产品数量庞大、产业层次轻、小、低的问题,新宁波模式的提出和发展将会有效改变这一问题。1999年,宁波市委、市政府的19号文件《关于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指出,宁波民营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成长和混合经济模式的形成起到了基础性作用。从目前来看,这一模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以唐狮服饰为例:唐狮服饰作为博洋集团下属的一个私企,走出西服和衬衫两大传统服装发展的狭隘空间,创造了中国的“民牌”(大众化、民族化、个性化的品牌特色)服饰,成为宁波服装企业中销售服装件数最多的企业。自新宁波模式提出以来,其连续五年销售以100%的速度增长,为宁波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大的血液。  2 宁波市服装业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虽然发展迅速,产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但也存在着许多不足。  1服装类型单一、民企规模悬殊  宁波服装业以生产西装和衬衫为主,在宁波服装业中超过6%的企业以生产西装和衬衫为主,并且企业的中长期规划都是以生产西装为最终对象。这样单一的服装生产虽然有利于西装这一行业竞争力、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快速提高,但是在其他类型服装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缺乏消费对象的广泛性和服装的个性化设计。以衫衫服饰公司为例,其杉杉衣服、杉杉杉杉内衣、杉杉衬衫、杉杉女装等服装类型趋向职业化,其消费对象多为公司职员或政府工作人员,与中国大众式的消费结构部分产生冲突,使得消费人群增长较慢[3]。从规模来看,大型企业如衫衫、雅戈尔等不断创新和变革,实施综合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多层次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成为国内五百强企业;小型企业如宁波XX服装公司,企业生产主要依靠手工,以劳动力的高强度换取企业的薄利,企业管理落后,基本处于亏损状态。  2企业创新不足,品牌国际化意识较弱  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和选择,也是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产业影响力的重要因素。目前,宁波服装企业在面料开发、品种款式设计、质量档次提升等方面的创新能力相当滞后,企业生产技术以及管理水平有限,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和各档消费者的需求。自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经济的发展和追求个性化思想的浓厚,人们对服装的需求正发生日益的变化,如何适应满足市场需求,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增加服装市场的占有率都是需要在企业管理、服装生产、销售等方面不断创新和改革。  同时,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不断提高品牌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挖掘更为广泛的消费人群。宁波服装企业的国际化意识较弱,虽然服装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重效益、轻品牌,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是多数服装企业的做法。国际品牌作为跨国公司角逐全球市场的主要手段,有着其特定的优势:国际品牌更能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和可靠的质量保证,与类型品牌的产品相比,国际品牌在消费者的效用函数中具有更低的贴现值[4];国际品牌可以不断地升级,引领世界潮流,不断给消费者以新的期望;借助这些国际品牌可以为企业制造一个国际身份、赋予消费者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以宁波小型公司为例,目前宁波小型民企多生产大众化的服装为主,放眼于地区市场。对于国际化的发展目标观念淡薄。  3世贸机制连接差,对国家保护政策依赖性强  入世以来,国际服装企业对宁波服装也具有一定的冲击。由于经验不足,宁波没有很快的适应世贸体制,反倾销事件不断发生,使得宁波服装生产企业盲目的投入生产和销售,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宁波服装业要加快适应世贸体制,运动高科技手段,提高应对反倾销的能力。由于国家对纺织服装业的保护政策,服装产业一定程度上游离于国际纺织工业强有力的竞争之外,对于宁波服装业跨入世界服装强市之列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因此宁波服装业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销售市场。市场是企业生产的风向标,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如雅戈尔把面料与服装的生产都放在了自己的工厂来做,这样虽然在生产运营等方面加大了风险,但是在物流配送上则节约了费用,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运转效率,增加了信息的流通。  3 宁波市服装业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及建议  《中国产经新闻》报曾刊登过一篇文章,指出服装产业进入“系统竞争”时代,宁波服装行业协会应尽快制定相关服装产业的发展战略。系统竞争是面向企业竞争发展需要的新一代信息系统,“系统竞争”时代的到来是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服装市场共同发展的产物,是指导企业走向国际化,提高市场灵敏度的指南针。根据近五年来我国服装市场的数据,笔者认为高科技、生态、个性、中高档服装会是未来服装业的发展趋势。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在服装生产过程中使用高科技技术如使用纳米技术等将大大提高服装的市场,企业运用高科技实现从产品单一、款式单一向多品种、多类型、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跨越。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服装功能要求的提高,如防紫外线、抗菌、免烫抗皱、阻燃、防静电、防水、防电磁波等纺织品,这就要求宁波服装产业要面向未来,选择可持续发展的产业路径。  1优化产业模式  从现状来分析,宁波服装产业的发展主要依靠西服、衬衫等服装类型的生产和销售,私营企业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正在不断加强。服装业民营经济作为宁波服装产业优化和升级的主力,应当改变以家族制为主体的产业管理模式,转向以股份制和开放制的产业管理模式。建立多层次的服装业资本市场评价体系,利用混合型资本加快优化产业的发展模式、管理模式、战略模式。  新宁波模式的提出,混合经济共同发展的模式将在各个产业中发展和延伸,因此,宁波服装业要改变现有服装业的结构,加强国有资本在产业中的占有量,而该种资本主要是以生产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服装生产,用于打开国际服装市场的大门,参与国际服装市场的竞争和提高宁波服装业在全球经济贸易中的地位和作用。  宁波服装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钱湖镇至石阡镇的鄞县大道一线和从石阡镇至奉化江口镇的雅戈尔大道组成的一块“L”形走向的区域,区域面积约10公里。这样的产业集聚有利于发挥产业机群效应,但是由于目前的产业规模有限,对于国际化目标下产业集聚的能力有限。因此,宁波服装业要改变产业发展的模式,形成由块状向面状集群和发展,提高服装产业的内部信息交流,拉长服装产业链条,促进产业的升级和优化。  区域产业、区域贸易、区域经济结构等区域经济因子都希望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对区域未来经济总体发展格局的设想、思路和谋划。可持续发展要求区域内的企业相互合作,不断改进技术、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完善企业内部管理,适时调整企业的发展战略[5]。通过对宁波服装业现状的分析和目前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了解和对比,笔者认为宁波服装业的发展应分为两类:  1面向国际市场的服装生产。  宁波拥有杉杉、雅戈尔、洛兹、太平鸟等国内知名大型服装企业,其生产和管理已经比较成熟,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走国际化路线,不断扩大国外市场,竞争国外市场是使企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所热衷的发展思路。在贸易日益国际化,市场日益国际化的今天,宁波服装要走出国门,势必要转向高品质(面料柔软量)、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著名的品牌、优质的服务以及较深的文化品味的服装生产。  2面向国内“民牌”的服装生产。  宁波目前的服装民企多为中小型企业,要在短时间内快速升级其技术和设备,改革企业管理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这些企业可以学习唐狮的发展战略模式,以普及和特色的企业服饰为基础,发展具有一定知名度,具有多元化款式设计,具有鲜明个性特色的服装生产策略。  2宁波服装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当前,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发展正处在“旺季”,随着新宁波模式的提出和构建,寻找到一条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1大力发展高科技的服装,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品牌。  高科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必由之路,是宁波打造服装名城的必然要求,也是宁波服装业摆脱现状走向成熟的捷径。技术改造是提高宁波服装产品附加值,促进产业升级的基础,目前发达国家服装生产已经向生产自动化、高速高效化转变,先进的无梭纺织机已普遍使用[6]。宁波服装业必须加快企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创新,不断采用新技术和新的工艺,加强绿色服装的生产和设计,提高服装的整体质量,从而树立国际品牌形象。要打造一流的质量就需要服装生产企业从面料的选购、生产工序、款式设计、人员管理、设备购置、质量检查等方面对企业的整体生产进行调整。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扩大销售市场。  市场是企业生产的风向标,市场需求变化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投入和产出。如雅戈尔把面料与服装的生产都放在了自己的工厂来做,这样虽然在生产运营等方面加大了风险,但是在物流配送上则节约了费用,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生产运转效率,增加了信息的流通。  3加强产业集群,促进产业升级。  宁波作为我国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之一,服装产业集群已经形成并在不断发展和成熟。对于宁波服装产业而言,产业的升级和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有效发展和经济形态的转型。  4实施人力资源战略,提高企业管理能力。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软件系统,提高企业人才只是结构,促进企业管理能力的增强,加快企业人力调整能力是现代企业的重要特征。企业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后,企业管理阶层的整体控制力和战略发展能力是企业高质量运营的基础,也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发展的前提。  5实施柔性管理,提高企业凝聚力。  柔性管理可以建立员工信服机制,有利于把企业意志转变为个人意志,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求[7]。加大企业柔性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使员工有一种以企业为家的意识,形成相互协作的精神。  小结  服装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发展我国经济,提高我国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大产业。宁波拥有我国第二大港,服装业数量和质量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这样的背景使得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不可多得的机遇。探讨宁波服装业民营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合理性,从而为浙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选择途径。  参考文献:  [1]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加快宁波服装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宁波经济丛刊,2003,(2):19-23  [2]顾庆良、寇强宁波服装产业集群竞争力分析[J]山东纺织经济2004,(5):14-17  [3]  [4]魏慧君 跨国公司如何经营国际品牌[J]科学管理文摘,2005(4):14  [5]孙久文,叶裕民编著区域经济学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50-80  [6]牛东旗,王玉翠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认识[J]商业经济2005,(7):24-25  [7]王瑾,姜永峰,许庆高浙江服装产业集群效应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42

计划单列市出现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是让一些大城市在中国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而不是省一级行政级别。设立计划单列市之初,并未对行政级别做明确解释。计划单列市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名之一。计划单列市的收支直接与中央挂钩,由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两分,而无须上缴省级财政。宁波是计划单列市

  • 索引序列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苏州文博论丛投稿经验介绍
  • 苏州杂志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扬州文化研究论丛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宁波经济丛刊投稿经验介绍一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