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发布时间: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你去找找把!!!

《中国社会科学》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并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1980年1月创刊,系双月刊。主要发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和最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关注重大现实问题;坚持刊物的学术性,追求学术创新和学术规范。  《中国社会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我国的改革开放同步,所发表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对繁荣和发展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事业、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对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及学术成果的水平,促进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中国社会科学》在不同时期不断推出新人新作,成为当代我国培养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术带头人的摇篮。经过20多年办刊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形成了实事求是、严谨平实的独特风格。《中国社会科学》倡导学术问题的自由讨论,鼓励学术创新,注重学术规范。在编辑工作中不断进行制度创新,依靠严格的审稿制度保证刊物的学术水平。创刊以来,《中国社会科学》一直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被学界誉为我国最高水平的综合类人文社会科学期刊。据已有的期刊评价体系的测评结果,《中国社会科学》名列同类期刊首位,其一流学术地位也为专家评价所认同。《中国社会科学》荣获首届国家期刊奖,并连续两次被国家新闻出版署评为百种全国重点社科期刊。

田居俭,1934年12月生,吉林双辽人。1959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1月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工作,曾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1992年2月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1、“关于领导经验的心理探讨”《南京党校论坛》第1期(1)2、“探索内心世界的第三条道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哲学”3、“从无意识到‘看不见的手’——现代西方精神分析哲学”《西方最新哲学流派20讲》(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9)4、“科恩与〈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个辩护〉”(合作)《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1)5、“‘理论热’中的青年文化心态调查”《南京社联》第2期(2)6、“对当前‘物价热’的心理调查与思考”《南京党校论坛》第2期(2)7、“埃尔斯及其〈理解马克思〉”(合作)《哲学探讨》第4期(8)8、“理解马克思”(合作)《国外社会科学》第9期(9)9、“皮亚杰认识发生论对认识客观性的启示”《南京社联学刊》第5期(5)10、“心理测验——科学的心理测量与诊断技术”《教学资料》第8期(8)11、“经济心理学概述”《国外社会科学》第1期(1)*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0年第3期全文转载12、“麦克法德恩与《经济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社科信息》第3期(3)* 该刊物为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江苏省优秀期刊13、“当代西方功能分析的马克思主义评述”(合作)《青岛大学学报》第1、2期(4)14、“个体时间知觉差异性的实验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4)* 该刊物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优秀期刊* 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认定的核心期刊15、“近十年国内外有关Muller_Lyer错觉研究概况”《心理学动态》第2期(6) 16、“影响时间知觉差异性的一些因素实验研究”《心理科学》第2期(4)*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1年第6期全文转载17、“魁格的人格悲剧”《南京日报》第三版(19)18、“色词干扰效应的年龄差异实验研究”(合作)《心理学动态》第1期(1)*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1年第2期全文转载19、“博物馆视知觉与格式塔建构”《文博》第3期(6),8600字20、“两种价格评估类型的心理——数学标定”《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5),10,000字21、“影响孩子个性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南京日报》第二版(26)22、“棍棒之下难成材”《南京日报》第二版(21)23、“关于老干部发挥作用的调查与思考”《老干部工作论文选编》江苏省委老干部局编(5)* 江苏省老干部工作研讨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992)24、“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学科透视》(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1992年)25、“对党员违纪情况的分析与思考”《南京纪检》第1期(1)26、“马斯洛整体方法的内在逻辑探索”《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6)27、“关于企业职工积极性的调查与思考”《南京政工研究》第3期(6)28、“评价中心:评定和选拔管理人员的新方法”《学习纵横》第2期(2)29、“CI:企业步入市场的通行证”《学习纵横》第5期(5)30、“两个文明的内结构特征”《南京政工研究》第6期(12)31、“亨迁顿其人其事”《学习纵横》第8期(8)32、“制度理性从形式走向实质的现实难点”《学习纵横》第7期(7)33、“党校学员学习行为的心理特征研究”《南京成人教育》第3期(6)34、“人情关系:企业发展的文化障碍”《南京社会科学》第8期(8)35、“党建工作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学习纵横》第11期(11)36、“公务员选拔必须强调人格因素”《河洛论坛》第3 期(3)37、“老年评估体系科学化辨析”《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4)38、“航运事故人员的MMPI测查比较”《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第10卷(5)* 该刊物为R74B84双核心期刊39、“老年评估体系:老年学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社科信息》第5期(5)40、“城市政府与城区政府之关系”《淮海学刊》第2期(2)41、“经济心理:透视现代经济的微观窗口”《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4)*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7年第5期全文转载* 获南京市委党校97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年)42、“关于市区两级政府事权划分问题的思考”《理论阵地》第2期(2)43、“经济心理学:现代经济学的行为革命”《社科信息》第3期(3)44、“现代经济研究的心理探点及其提示”《长白论丛》第4期(8)45、“关于现代激励理论发展困境的几点分析”《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4)* 人大复印资料《心理学》98年第4期全文转载* 南京市党校系统1996—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江苏省党校系统1996—1998年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46、“经济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0期(10)* 该刊物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定的“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重要期刊”* 该刊物名列全国政治经济学类核心期刊第一名47、“关于老龄化的几个问题”《老龄问题研究》第8期(8)48、“关于公务员培训需求的调查”《南京人事》第42、43期合刊(9)49、“人口老龄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南京师大学报》增刊(12)50、“南京市防灾减灾工作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软科学通报》第126/98—26(12)51、“从跨文化研究看我国现行教育中的几个问题”《南京社会科学》第2期(2)* 人大复印资料《教育学》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1,南京市人民政府)52、“有效激励”《基层干部必备知识讲座》人民出版社(1) 53、“传统家庭养老模式解析及其现实适用性质疑”《南京社会科学》第6期(6)54、“老年大学教育的社会心理价值探索”《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2期(4)55、“我市处级干部科技素质亟待提高”《情况与建议》第84期(8)56、“对职工下岗再就业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南京通讯》第11期(11)57、“老年学子,朝霞满天——关于老年大学学员老年生活与学习情况的调查”《老年教育》增刊(12)58、“南京发展民办教育研究”SSRN《科学研究通报》2000年第18期,总第169期,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1999—2000年度南京市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 南京市第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59、“民办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3)注:* 在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中,获二等奖(2001)60、“提高领导干部科技素质需要解决的问题及对策”《唯实》第五期(5)* 该刊物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江苏省一级期刊* 中国新时期人文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61、“老年精神生活:一个亟待关注的社会问题——老年人群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第4期(4)* 该刊物为全国人文科学核心期刊* 江苏省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62、“孩子,错了就改好吗?《家长报》第3期(5)63、“关于老年群体精神生活现状的调查与研究”《学习与探索》第13期(5)64、“城市老年人精神生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江苏社科规划要报》总第47期(7)注:* 200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65、“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 200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基金项目﹡2003年11月经审核准予结项(证书号:2003048)66、“关于南京市提前离岗退养人群精神生活状况调查及其工作对策研究”SSRN《软科学研究通报》2003年第1期,总第210期,南京市科学技术局(3)* 南京市2002-2003年度软科学课题重点研究项目67、“不断完善提前离岗退养政策 重视并做好‘内退’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调研参考》【2003】3号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10,440字(3)* 南京市2002-2003年度软科学课题重点研究项目68、“不断完善提前离岗退养政策 重视并做好‘内退’人群的心理疏导工作”《调查与研究》第21期,总第1697期,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7200字(5)﹡ 南京市2002-2003年度软科学课题重点研究项目69、“国外私立教育评估:经验与借鉴——兼论南京市民办教育评估体系的构建”《南京社会科学》第10期(10)* 该刊物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70、“南京民办教育的发展”《2002南京教育绿皮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8)71、“如果他抓到一根救命稻草——老年人的危机干预”《延长生命的另一种方法——老年心理健康漫谈》中国经济出版社(1)72、“重视市民科学素培养 提高南京市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SSRN《软科学研究通报》2003年第04期,总第213期南京市科学技术局(12)﹡南京市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2003-2004年度)3(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73、“重视市民科学素质培养 提高南京市的综合实力与竞争力”《调研参考》〔2003〕37号,中共南京市委办公厅(政策研究室)(12)74、“城市老年人群精神需求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期()75、“关于当代市民科技素质的实证研究”《南京社会科学》第3期(3)* 该刊物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江苏省期刊方阵双效期刊76、“南京市民办教育评估体系研究”SSRN《软科学研究通报》2004年第03期,总第217期南京市科学技术局(1)77、“老年人的自尊与他尊”《健康指南》第6期(6)﹡ 该刊由国家卫生部主管、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主办78、从老年科技素质谈老年大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与探索》第15期(7)﹡ 该刊为年刊79、老年群体社会参与高意愿低能力现象及其对策思考《金陵老年大学学报》第1期(5)80、南京城区公众人文社会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与分析《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3期(7)81、老年社会参与同自我和谐的相关性 《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2期(4)82、关于农民工社会角色边缘化的心理分析《南京社会科学》第5期(5)83、关于老年自我和谐与社会参与的相关研究《金陵老年大学学报》第1期(5)﹡ 获中国老年学奖: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优秀论文奖(9,北京,中国老年学会)84、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高意愿和低能力现象《上海老年教育研究》第3、4期合刊(8)85、提升老年素质 完善老年教育《老年教育》第9期(9)86、积极老龄化框架下老年社会参与的难点及其对策《南京人口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4期(11)87、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需求与能力《乐龄时尚》总第4期(10)88、南京锁金社区老年心理健康调查《上海老年教育研究》第1、2期合刊(2)89、重视老年生涯规划教育《老年教育》第5期(5)90、充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 建构广阔的社会参与平台——锁金社区老年心理健康调查《社区心理健康普及教育初探》,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11770字91、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现状及其相关因素调查《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行政学院学报》第4期(8)

《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公共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2005《市场秩序和规范》,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现代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转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2002)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问题研究(2005)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增进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2010) 2004年出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院长2003年著作:公共经济学与刘建平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论文: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1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 2003/4政府干预市场的效率与规则山西大学学报 2003/1用经济理论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江苏社会科学2003/2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经济学家2003/2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3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实践价值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3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著作:《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  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洪银兴刘志彪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论文: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管理世界2002/3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中国社会科学2002/4以创新的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强劲的生命力教学与研究 2001/1新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产业南京社会科学 2002/3信用经济、虚拟资本和扩大内需经济学家 2002/4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学术月刊 2002/11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2论市场取向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深化当代经济研究2002/1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经济学动态 2002/12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研究理论前沿 2002/1借助发展新经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产业经济研究创刊号 2002苏南模式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洪银兴陈宝敏宏观经济研究2002/10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南京大学学报 2002/32001年著作: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1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论文:新经济的经济学分析江海学刊 2001/1 10000字大学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与周诚君合)现代城市研究 2001/1 5000字中国市场化渐进式改革路径的一种选择经济学家 2001/1 12000字区域经济差距与西部开发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1 10000字关于企业家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中国工业经济 2001/4 7000字WTO条件下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管理世界 2001/2 11000字中国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转轨通讯 2001/1 6000字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与陈宝敏合作)改革 2001/4 10000字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江苏社会科学 2001/5 6000字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学术月刊 2001/10 8500字光明日报 2001-11-27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与参阅》2001/24  净化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人民日报(海外版)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机制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11 8000字2000年教材:现代经济学(第3版) 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6专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与沈坤荣等合作)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编商务印书馆 2000/12论文: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 (与陈雯合作)经济研究 2000/12 9500字非均衡市场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学术月刊 2000/1 11000字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扩张性政策取向经济学家 2000/1 11000字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资本经营路径教学与研究 2000/1 10000字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中国经济问题 2000/3 8500字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与孙宁华合作)宏观经济研究2000/4 10000字追寻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与蒋伏心合作)学术月刊 8 8500字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1 10000字以高科技为导向迎接“入世”南京社会科学 3 5000字《资本论》和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当代经济研究8 8500字国企改革,路在何方上海改革 3 5000字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与沈坤荣等合作)江苏社会科学 2 11000字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与范从来合作)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4 8500字构筑新世纪江苏发展的基础:经济结构现代化现代经济探讨 61999年论文:1、 企业重组:目标和路径经济学家1 9000字2、 增长方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3 10000字3、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经济评论 3 6000字4、 企业重组秩序论财经科学 1 9000字5、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管理世界 4 9000字6、 江苏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南京师大学报 5 9000字7、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教学与研究 4 6000字8、 经济波动的一般性原因分析当代经济研究 7 6000字9、 论企业家制度建设群众 8 5000字10、 竞争、合作和垄断江苏经济探讨 1 5000字11、 1999年: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结合南京社会科学 3 5000字12、 由批判转向建设—研究《资本论》的思路南京大学学报 4 6000字1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在规范 5000字江苏改革 121998年一、著作:1、现代经济学 (教材) 洪银兴主编江苏人民出版社 4 36万字2、赢得市场--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中国青年出版社9 5万字3、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秩序江苏人民出版社 12 16万字4、现代财政学 (教材)洪银兴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37二、论文:1、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南京大学学报 1998 1 10000字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F13 1998。32、企业重组的资本经营路径管理世界 3 10000字3、真理标准讨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江海学刊 5 9000字4、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经济评论 6 11000字5、中国买方市场的基础和市场扩容经济日报 1 30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46、启动政府购买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中国证券报 22 2500字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67、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高教研究 1 3500字8、论买方市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经济学家 1 7500字9、企业重建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群众 2 4000字10、乡镇企业的新台阶:组织企业团队江苏通讯 9 4800字11、发展知识经济,现在可做些什么?新华日报 612、当前拉动需求的重点在哪里?新华日报 17 3000字13、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效应》三、获奖:1、资本经营和企业重组天津日报 1998 3 1997年度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文章一等奖2、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教学与研究 首届华堂杯优秀理论征文优秀论文奖 1998。12。中国人民大学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998 (教育部)1997年著作:转轨阶段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8万字论文: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经济研究 1997 N 6 8500字2、 地方政府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学家 1997 N 1 9000字3、 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教学与研究 1997 N 1 8500字4、 乡镇企业高效率的产权解释管理世界 1997 N 4 9000字 与袁国良合5、国有企业改革:产权、结构和文化江海学刊 1997 N 4 9500字6、 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经济学家 1997 N 5 10000字7、 在经济稳定增长中实现转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97 N 5 8500字8、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 1997 N 8 8500字9、苏南乡镇企业的历史命运经济纵横 1997 N11 5000字10、 以资本经营推进企业重组群众 N 12 5500字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公有制实现形式光明日报 1997年11月17日 3000字1996年一、著作:1,国际商务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0月2,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 陈得明 洪银兴曹勇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3,苏南乡镇企业高德正洪银兴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二,论文:1,关于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报告 主持和执笔 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政府功能 洪银兴 曹勇 经济研究 1996年第5期。1995年一,论文: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11000字与沈坤荣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年第4期。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产权问题》5500字经济学家 1995年第1期3、《上海与苏南应实现经济一体化》 6000字上海经济研究 1995年第2期4、《国有制企业改革之我见》 6000字江南论坛1995年第2期5、《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7500字江海学刊 1995年第3期6、《江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6000字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特刊7、《股份制和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6000字 与姜宁合作江苏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8、《市场竞争力与产业优势》 5500字江苏经济 1995年第10期9、《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问题》 5500字经济纵横 1995年第11期10、《市场经济与市场创新》 7500字管理世界 1995年第6期 新华文摘1996第3期11、《上海和苏锡常:一体化和产业分工》 10000字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浦东开发和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12、《在区域共同发展中推进苏北现代化》 5000字新华日报 1995年5月16日13、《苏南与上海:竞争、依赖和一体化趋势》 6500字南京社会科学 1995年第7期1994年一,著作:1、《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论》卫兴华洪银兴主编4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3月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洪银兴著3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3、《财政学》 洪银兴主编 6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二,论文:核心刊物1,《蒋学模经济思想述评》 18000字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年第1期。2,《农村的非农化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协调》 85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4年第3期3,《论通货膨胀的均衡》 4000字生产力研究 1994年第3期4,《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70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4年第8期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节和成本》 9500字学术月刊 1994年第10期6,《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 6500字经济学动态 1994年第12期7,《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协调》 6500字江苏社会科学 1994年第3期8,《论金融深化和资金融通》 6500字南京社会科学 1994年第7期一般刊物9,《建立具有发展功能的财政机制》 6500字财经问题研究 1994年第8期10,《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梯度及其协调》 7000字经济纵横 1994年第7期11,《论市场规范》 9500字 合著经济纵横 1994年第10期12,《在改革中救活国有企业》 3500字江苏经济探讨 1994年第6期13,《略论美国高校经济类院系的教学》 4000字高教研究与探索 1994年第1期报纸论文14,《市场建设:新目标、新方式》4500字 合著新华日报 1994年5月20日16,《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基础》 4500字粤港企业家报 1994年7月10日17,《从放开走向建设》 2000字新华日报 1994年3月14日三,政策咨询报告:18,《对江苏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八点建议》2500字 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 1994年4月20日19《增大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可靠途径》1500字 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 1994年5月8日1993年一、著作:1、《非均衡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秩序》 3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二、论文:1、《中国市场化过程的非均衡和均衡》 9000字经济学家 1993年第5期2、《我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观》 30000字江苏人民出版社:《我的市场经济观》1993年3、《论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波动》6500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4、《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镇企业面临五大革命》江苏政报 1993年第2期 4000字5、《论高校科技产业》 9000字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6、《在宏观调控中求发展》 4500字市场经济导报 1993年第3期7、《论非均衡经济增长》 8000字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8、《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机会和途径》3000字科技与经济 1993年第1期9、《要用市场经济观判断经济是否过热》4000字江苏经济 1993年第3期10、《建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4500字人民日报 1993年6月25日11、《走向市场经济:革谁的命》 4500字经济学消息报 1993年7月29日12、《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 4500字中国企业报 1993年4月25日13、《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基础》 5000字新华日报 1993年10月15日14、《换个视角再评判》 2500字新华日报(新华论坛) 1993年2月15日15、《确立市场经济的速度观》 2000字新华日报(新华论坛) 1993年2月22日16、《识制约 求机遇》1993年5月3日17、《李国鼎经济思想和台湾经济起飞》 10000字中华经济圈(香港) 1993年第一期18、《私营经济成长的环境》10000字 《私营经济论》第4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19、《1989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分析与评估》15000字 与范从来合作 《89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第5章 香港励志出版社1993年1992年一、著作:1、《发展资金论》 3万字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胡福明洪银兴主编1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二、论文:1、《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7500字城乡经济 1992年第12期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7000字人民日报 1992年12月29日3、《居民消费增长的秩序》 6500字消费经济 1992年第3期4、《经济运行机制的有序结构:计划和市场》8000字经济管理出版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改革 1992年第2期5、《论非均衡经济发展的秩序》 9000字经济研究 1992年第4期6、《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的思路》80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2年第2期7、《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取向》 75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2年第3期8、《发展资金论纲要》8500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2年第1期9、《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学考察》 6500字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1期10、《企业集团--计划和市场的结合部》 5000字集团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11、《搞好大中型企业的目标是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4500字 江苏经济探讨 1992年第1期12、《发展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5500字经济学动态 1992年第5期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9313、《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3000字社科信息 1992年第5期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撑》4000字 经济论坛 1992年第4期15、《论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12500字 与刘欣华合作经济学家 1992年第1期_16,《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趋向》4000字_经济参考报 1992年3月17日。1991年一,著作:《避开通货膨胀的改革》 洪银兴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 5万字二,论文:1,《论资金积累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7500字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1年第1期2,《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9000字经济学家1991年第1期3,《资金积累和集中定义的界定》 6000字洪银兴王国刚江苏社会科学 1991年第3期4,《资金积累机制及其矛盾》 6500字经济学动态 1991年第1期5,《改革与发展的协调》7000字江海学刊 1991年第4期6,《计划和市场分层次多重结合》5500字经济纵横 1991年第1期7,《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4500字 新华日报(27)8,《搞活大中型企业的计划市场环境》4000字经济论坛1991年第6期9,《制约最优积累率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素》6000字 投资经济 1991年第3期10,《中国农村改革的效应分析》9000字经济与管理科学 第3期爱沙尼亚国际会议论文1990年一,著作:1,社会主义经济的经典理论 20万字 王国刚、严强、洪银兴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3月2,发展经济学通论 2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7二,论文:1,平抑市场物价的消费机制 经济论坛 1990年第2期2,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史要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3期 合作者王国刚3,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纲要 南京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4,现阶段私营经济成长的环境 社会科学战线 1990年第4期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海学刊 1990年第6期6,论改革和发展相协调 经济纵横 1990年第1期7,抓住紧缩需求提供的发展机会 1990年3月23日人民日报8,计划和市场结合的难点和重点 1990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是谁啊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社下设主编室、编辑室、编务室;编辑室分哲学、经济、历史、文学、综合5个大学科。现有在编人员14人,其中正高职称4人,副高职称4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4人;博士8人,硕士3人。编辑队伍年龄、学历、专业结构合理,学术研究成果丰富,获奖成果较多,承担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达到了“编辑队伍学者化”的要求。2011年,主编刘信君获“吉林期刊十大领军人物”称号;先后有多人多次获得“优秀编辑奖”、“优秀作品编辑奖”;经济学编辑李华、社会学编辑王永平分别获得吉林省政府颁发的第一、第二届新闻出版奖的“优秀人物奖”。编校团队具备深厚的专业素质、良好的学术沟通能力,是一支高素质、高水平、无私敬业、团结和谐、踏实奋进的队伍。

虞万里,男,浙江绍兴人,1956年5月生于上海。1980年底应聘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工作,被录取进汉大任编纂工作。1982年7月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词典进修班进修一年。1997年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辞室,修订《古汉语大词典》,主持99版《辞海》审音工作,并策划音序版编排。前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达二十年之久。2001年10月调入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院学术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主编,“经学与文献”特色学科带头人,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2013年7月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去法国巴黎汉学研究所作学术交流。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湾静宜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注疏学。期间受邀至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作演讲。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作特约访问学人。期间至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主持会议和演讲交流十多次。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湾及各地演讲四十余场次。 论著《榆枋斋学术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5万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3万字。《榆枋斋学林》,16开,上、下精装二册,120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古籍与近人著作整理:《南宋杂事诗》(22万字)清厉鹗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马一浮集》(承担第一册和第三册部分,约80万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经义述闻》(70万字,与傅杰等合作)清王引之著,传世藏书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癸巳存稿》(41万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古汉语语音学》(4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孙诒让全集》中《东欧金石志》整理,中华书局2014年版。词典编写与改编:《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人员),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多功能汉语大词典索引》(实际主持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700万字。《中华古代文化辞典》(语言部分撰写),齐鲁书社,1996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新版。《古汉语大词典》(实际主要改编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典故小词典》(第一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责编文史书籍:《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谢启昆《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论文目録:1、《清代的两部小尔雅义证》,《字词天地》创刊号,1983年,4千字。2、《〈尔雅义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3、《段玉裁〈诗经小学〉研究》,《辞书研究》1985年第5、第6期连载,5万字。4、《歌支韵部字探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1万字。5、《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万字。6、《“自诒伊戚”“自诒伊阻”考》,《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7、《黄庭经新证》,《文史》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3万字。8、《官奴考辨》,《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5千字。9、《王羲之与黄庭经帖》,《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5万字。10、《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1991年武汉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集》,1991年, 5万字。11、《金文对扬历史观》,《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4万字。12、《郝懿行评传》,《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13、《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毛诗残纸考释》,《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14、《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与杨蓉蓉合作),《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3万字。15、《唐写文选集注残本中陆善经行事考略》,《文献》1994年第1期,5千字。16、《正续清经解述略》,台湾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94年,8万字。17、《经典释文单行单刊考略》,《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2万字。18、《从古方音看歌支关系及其演变》,《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4年, 5万字。19、《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5千字。20、《桃符风俗源流考》,《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1期,2万字。21、《春秋释例谥法篇辑说》,《学术集林》第八辑,1996年,5万。22、《敦煌摩尼教下部赞写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辑,1996年,1万字。23、《斯坦因黑城所获单疏本春秋正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敦煌学》第二十辑。1996年,3万字。24、《尹湾汉简神乌赋笺释》,台湾《第一届国际暨第三届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又《学术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4万字。25、《东汉肥致碑考释》,《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万字。26、《照子说略》,《辞书研究》1998年5期,3千字。27、《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语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 5万字。28、《美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刊《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6万字。29、《陆善经行历索隐》(增订稿),《中华文史论丛》六十四辑,1999年,1万字。30、《黑城出土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刊《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湾1999年,1万字。31、《先秦讳礼析论》,《文史》第四十九辑中华书局1999年,8万字。32、《先秦动态称谓发覆》,《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2万字。33、《从十驾斋说到钱大昕及其全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34、《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台湾《第十八届中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万字。35、《先秦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论略》,《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2000年,2万字。36、《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4万字。37、《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拾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1万字。38、《上博简〈诗论〉“七歌绅而荡”臆解》《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辅仁大学文学院合编,2002年,5千字。39、《从汉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种问题》(与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40、《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史林》2002年第2期,1万字。41、《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学术集林》第四卷,1995年。《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增订稿(5万字),《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为《正续清经解》影印本序言,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册前(全书共十三册)。42、《黑城文书〈新编待问〉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汉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8万字。43、《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中)》,《史林》,2003年3期,5万字。44、《吕祖谦与〈近思录〉》,《温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万字。45、《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异同疏证(下)》,《史林》2004年第1期,4万字46、《献古文尚书者梅颐名氏地望辨证》,《文史》2004年第四辑(总第69辑),5千字。47、《由〈诗论〉“常常者华”说到“常”字的隶定》,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2004年10月,5万字48、《桃和鬼》,刊《趣味考据》(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6万字。49、《天理本〈庄子音义〉与碧虚子所录景德本比较研究》,刊《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4万字。50、《〈缁衣〉正文与孔子关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汉论文集》,2005年10月,2万字。51、《〈缁衣〉与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上海《社会科学》2005年10期,1万字。52、《〈缁衣〉简本与传本章次文字错简异同考征》,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第一辑,2005年11月,4万字。53、《三礼郑注“字之误”类征》,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万字。54、《有关永乐大典几个问题的辨证》,《史林》2005年第6期,8万字。55、《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中华书局《文史》,2006年第四辑,总七十七辑,4万字。56、《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2006年,3万字。57、《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2006年,3万字。58、《从先秦礼制中的爵、服与德数字一体诠释〈缁衣〉有关章旨》,《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2万字。59、《上博〈诗论〉简“其歌绅而荡”臆解》,《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60、《〈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史林》2007年第1期,4万字。61、《黑城文书〈资治通鉴纲目〉残叶考释》,《欧亚学刊》第七辑,180页~202页,中华书局2007年6月。8万字。62、《马一浮与竺可桢》,刊中国艺术学院《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6万字。又载《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3、《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的缀合》,刊《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5万字。64、《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论文,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2008年,3万字。65、《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25万字。66、孙诒让《广韵姓氏刊误》推阐(卷上),《孙诒让研究论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7万字。67、《斯坦因三探所获吐峪沟文书字书残片考释》,《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2万字。68、《宋太宗旧名匡乂、匡义辨证》,北京大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万字。69、《明戴廷仁夫妇墓志释録补正》,《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期,65万字。70、《孙诒让石刻学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9万字。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学术价值》,《文汇报》29《学林版》,5600字。72、《〈倭名类聚抄〉引〈方言〉参证》,载《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一书319-363页,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2008年12月。7万字73、《简本〈缁〉衣引〈诗〉考——兼论前贤以师承和异文区分四家诗之利弊》,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5th论文集》,2009年5月版,6万字。74、《〈广韵〉姓氏来源与郡望音读研究》,《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1万字。75、《〈孔子诗论〉应定名为“孔门诗传”论》,《中国经学》第五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5万字。76、《石彦辞墓志》文句正读和史事索隐,8万字(有图),《史林》2009年第6期。77、《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6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78、《从熹平残石和竹简缁衣看清人四家诗研究》,2万字,《中国经学》第六辑,2010年6月。79、《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8万字,《史林》2010年第3期。80、《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81、《马一浮与龙榆生》,5万字,《中国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号。82、《郭店简缁衣“人苟言之”之“人”旁点号解说——兼论古代涂抹符号之演变》,3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83、《佛典音义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8万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2010年6月。84、《追忆沈老凤笙先生》,8万字,《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12月。85、《尚书郑王比义序》,8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6、《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悳”解读》,1万字,《史林》2011年第2期。87、《别集流变论——〈王鸣盛、阮元、钱大昕三家遗文〉序》,5万字,《中国文化》2011年夏季号。88、《〈说文〉“姓”“氏”义重校新释》,6万字《中国经学》第八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6月89、《以丁晏〈尚书余论〉为中心看王肃伪造〈古文尚书传〉说——从肯定到否定后之思考》,2万字,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载《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7万字,《史林》2011年第4期。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传踪迹与学术价值》,1万字,《庆祝许嘉璐从教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92、《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历史学》2010年第12期。93、《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10年。94、《小学考弁言》,《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95、《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佛经音义研究——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96、《姓氏起源新论》,4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1年第四辑。97、《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齐鲁韩三家诗释〉初探》,2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四期。98、《从夏小正传文体式推论其作者》,2万字,《中国经学》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11月。98、《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4万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99、《罗振玉熹平石经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辑,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01、陈舜俞《庐山记》卷帙辨证,3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7万字,《中国经学》第十辑,2012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2、《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8万字,《辞书研究》,2012年第2期。103、《王国维东西土文字异同理论之创立与影响》,5万字,台湾第廿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榆枋斋学林》2012年版。104、《〈汉石经鲁诗残碑校史一则〉辨证并论〈辞通〉之误》,《史林》2012年第1期。105、《“邺架”补义》,《辞书研究》2012年第6期。106、《中华姓氏源流大典序》,7万字,台湾静宜大学《静宜大学学报》创刊号,2012年6月。《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前,中华书局2014年版。107、《王国维魏石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集刊》4、5、6辑,4万字。凤凰出版社2012年。108、《〈江阴东兴缪氏家集〉序》,1万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史林》2013年3期。109、《由简帛〈老子〉重论其书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万字,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三十七辑,2013年5月。110、《“夺情”补义》,《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111、《精神与学术的典范——〈裘锡圭学术文集〉读后》,6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4期。112、《六朝〈毛诗〉异文所见经师传承与历史层次──以陆德明〈毛诗音义〉为例》,5万字,《出土材料与新视野》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113、《王念孙读书杂志整理本序》,1万字,《史林》2014年第1期。114、《〈诗经〉异文与经师训诂文本探赜》,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115、《“洛”、“雒”异文与汉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万字,《社会科学》2014年第六期。116、《郑玄所见〈三礼〉传本残阙错简衍夺考》,6万字,《中国经学》第十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承担课题1、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书〈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的比较研究》,于2004年完成,30万字。2、原上海市课题(2002年BLS004)后续研究,后作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子项目,将出版专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约53万字。3、参与许嘉璐副委员长主编的教育部2002年规划课题《孙诒让全集》,任编委,承担《东瓯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记》等的整理与研究。30万字。中华书局已陆续出版。4、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石经鲁诗异文看清人四家诗研究》,预计2014年初完成。5、主编、整理点校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2010-2020古籍出版规划。全书约500万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6、主编、整理点校《高邮王氏四种》,约300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经传释词》已于2013年出版,《读书杂志》预计2014年出书。7、扬州大学《尚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课题《尚书文献研究集成》(2012)子课题负责人。8、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研究集成》(13&ZD063),预计线装300册,60函。汇集宋已来所有有关石经之拓片、专著、题跋、论文,为石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获奖情况☆1993年《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86~1993)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1999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一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中、下)一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2007年,《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2009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一书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一书获清华大学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2013年8月,《榆枋斋学林》获2012年度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二等奖。☆2013年12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作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整套丛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整理图书获奖☆参与整理之《马一浮集》(负责学术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获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奖,华东地区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奖。☆参与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获第九届云南图书奖荣誉奖(整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等)☆参与编纂十七年之《汉语大词典》多次获奖,从略。

张松如,原名张永年、张松甫,男,汉族,河北省辛集市人,中共党员。笔名公木,著名诗人、学者、教育家。1910年生。青年时期,他受到爱国思想的感染熏陶,开始追求广阔而有意义的人生。 1928年,公木考入北平师范大学,不久便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抗战爆发后,公木来到晋绥军分区,1938年8月到达延安,任抗大政治部宣传科干事。他创作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诗歌经郑律成谱曲,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也被称作“八路歌手”。后调八路军政治部任文艺室主任,创作了《鸟枪的故事》、《哈喽,胡子》和《我爱》等诗作。1942年调入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他还将《移民歌》首段改编填词,写成代代传唱的著名歌词《东方红》。 公木先生是著名的学者。他治学领域广泛,态度严谨,成就显著。他提出的“第三自然界”的理论,丰富了人们对于诗歌本体和功能的理解。他主持撰写的中国诗歌史论大型丛书,史论结合,从内容和体式上都成为这一领域研究的丰碑。他用考古学的新发现,对《老子》等道家典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论证的翔实准确深得海内外学人的推崇。 作为杰出的教育家,公木的大半生是在学校的讲坛上度过的。1958年12月,他被下放到长春。1962年1月调入吉林大学,任中文系代理系主任,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和当代文学,并发表了大量的诗作,还为《英雄儿女》等电影插曲作词,一曲《英雄的赞歌》久唱不衰,感动了几代人。 1979年1月,公木恢复党籍和教授职称,出任吉林大学副校长、校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术委员会主任。他曾任中国作协理事和全国文联委员、吉林省作协主席,吉林省文联主席、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会长、中国诗经学会会长等职。从国统区到解放区,从北京到长春,他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以自己丰富的知识和满腔的热忱培养了一代代学子,许多人后来成为著名的诗人、学者。他思想敏锐、深刻,富于激情和哲理;人格上一贯坦诚宽容,刚直不阿,深得青年人的崇敬与爱戴。 在最后的20年里,公木先生的诗歌创作和学术研究都进入了一个新的爆发期。他发表了《真实万岁》、《申请以及关于申请的申请》、《人类万岁》等一批新诗作,诗作中除保留着往昔对理想的追求,又增加了历经磨难后的理性思考。他整理出版了诗集《公木诗选》、《我爱》、《公木旧体诗抄》等,出版诗论集《诗要用形象思维》、《诗论》、《第三自然界概说》、《毛泽东诗词鉴赏》等。他还主编了《中国新文艺大系·诗歌卷(1937-1949》、《中国诗歌史》等。他潜心研究先秦典籍,出版了《老子校读》、《老子说解》、《老庄论集》等论著,其中,《老子校读》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 公木以生命为诗,用自己内心真诚的声音与时代主旋律相共鸣。他的诗充满战斗的激情而又包含睿智的思想,是中国历史的证言和革命人生的总结。他的词作《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经作曲家郑律成谱曲后便犹如插上了翅膀,震撼着人们的心灵。50年代,他就出版了诗集《中华人民共和国颂歌》。他在《公木诗选》后记中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诗”。他以惊人的毅力从《千家诗》学起,酷爱唐诗宋词,在漫长的学者之途当中,边学习边创作,终于打下了广泛的古典文学和语言学的坚实基础。 在大半个世纪里,公木以人格为本,以生命为诗,孜孜不倦,战斗不息,写就了一曲人生的壮丽诗篇。

毕业院校: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尚永琪,1969年出生,甘肃民乐人,现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副主编,历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站博士后,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民主建国会吉林省委理论委员会副主任。   1998年在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获历史文献学硕士学位,同年到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从事《社会科学战线》杂志历史学栏目的编辑工作。2006年在吉林大学获中国古代史博士学位。   在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吉林人民出版社、沈阳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等出版《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狮子之路:内陆欧亚的物种、图像与传说》、《一本书读懂魏晋南北朝》、《宋元生活掠影》、《鸠摩罗什》、《胡僧东来》、《窦融世家》等专著。   在《历史研究》、《读书》、《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文摘》、《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献》、《文学遗产》、《文史知识》、《中国佛学》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2001—2004连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优秀编辑奖、期刊优秀作品编辑奖;2005年获吉林省政府“优秀作品编辑奖”。 在科学出版社、吉林人民出版社、沈阳出版社、云南教育出版社、兰州大学出版社等出版《3—6世纪佛教传播背景下的北方社会群体研究》、《宋元生活掠影》、《鸠摩罗什》、《胡僧东来》、《窦融世家》等专著,在《人民日报》、《历史研究》、《读书》、《中国典籍与文化》、《文献》、《文学遗产》、《文史知识》等报刊发表论文多篇;2001—2004连获吉林省新闻出版局优秀编辑奖、期刊优秀作品编辑奖;2005年获吉林省政府“优秀作品编辑奖”。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

近日,某杂志总编辑张路等一行四人到我校问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孔一鸣,学校相关单位有关同志及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路简要介绍了杂志社报刊的有关情况,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我校有关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办报办刊的质量,为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孔校长代表学校,对张路一行来学校表示热烈欢迎,祝愿双方在今后能更好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会上,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学校科研情况,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研究的科研项目、研究的方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学术问题与来宾们进行了交流。

你去找找把!!!

这本杂志不错是吉林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一本省一级期刊,文章全文收录中国知网(优先出版期刊)这个杂志现在在济南设立了组稿中心,你可以把文章整理好联系杨编辑(1557659196)这个杂志审核比较快,出刊也挺及时的!她QQ白天都在线,联系很方便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田居俭,1934年12月生,吉林双辽人。1959年7月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76年1月调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前身)工作,曾任《历史研究》杂志主编、《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副总编辑。1992年2月调当代中国研究所工作,任第一研究室主任兼《当代中国史研究》主编,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近日,某杂志总编辑张路等一行四人到我校问交流。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孔一鸣,学校相关单位有关同志及专家学者出席交流座谈会。  座谈会上,张路简要介绍了杂志社报刊的有关情况,并希望进一步加强与我校有关专家学者的沟通和联系,提升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办报办刊的质量,为促进我国社会科学的进步、发展和繁荣作出积极的贡献。孔校长代表学校,对张路一行来学校表示热烈欢迎,祝愿双方在今后能更好开展合作交流,促进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  会上,相关单位负责人介绍了学校科研情况,与会的专家学者分别就各自研究的科研项目、研究的方向及相关学科的前沿学术问题与来宾们进行了交流。

陶孟和在英国伦敦大学学习期间,受韦伯教授夫妇和哈蒲浩士教授的影响很深。同时最喜欢肖伯纳和威尔斯这两位作家。他们都是费边社社员,在英国从事社会改良主义运动。他们认为进行社会改革必须研究近代的经济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韦伯对于劳工、失业、贫困、老年人等问题,做了很多调查,并从立法上对工时、养老金、工会组织等问题,提出了很多建议。韦伯夫人还在1912年新创了一个“费边调查部”,从事工业管理等问题的调查。他们针对英国资本主义的种种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对当时英国社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陶孟和对这些非常感兴趣,认识到研究社会问题对改革社会非常重要。1912年,他在伦敦时,即与同学梁宇皋大量搜集资料,用英文编写了《中国乡村与城镇生活》一书。此书是陶孟和论述我国社会组织和社会思想的第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研究社会学的最早一部著作。当时陶孟和才27岁。但此书表明了他已经是一位学贯中西、卓有识见的学者。1913年回国后,陶孟和就立志开展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他在《社会调查(一)导言》一文中曾说:“我向来抱着一种宏愿,要把中国社会的各方面全调查一番,这个调查除了在学术上的趣味以外,还有实际功用。一则可以知道我国社会的好处,例如家庭生活种种事情,婚丧祭祀种种制度,凡是使人民全体生活良善之点,皆应保存;一则可以寻出吾国社会上种种,凡是使人民不得其所,或阻害人民发达之点,当讲求改良的方法。”这个宏愿终于在1926年开始实现了。2月间,陶孟和提出社会调查计划,得到国内外人士的赞同。美国的一个社会宗教团体通知设在北京的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分配和管理使用美国退还庚子赔款的机构),愿捐赠专款三年,委托该会办理社会调查事业。该基金会随即决定接受此项赠款,在该会之下增设一社会调查部,从事社会调查工作,并聘陶孟和主其事。这个机构一成立,陶孟和即提出三项研究课题,一为对“社会调查方法”进行系统的研究,二为对北京工人生活费的调查研究,三为对北京郊区农民生活费的调查研究。经过三年,完成了三部著作,即:樊弘的《社会调查方法》(1927);陶孟和的《北平生活费之分析》(1928);李景汉的《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1929)。此外,在陶孟和的指导下,由王清彬、林颂河等编了《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1928)。这些工作的完成,为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1929年,经过陶孟和的多方努力,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同意把社会调查部改组为独立机构,改名为社会调查所,这是我国最早成立的社会学研究机构之一。社会调查所成立后,开展研究的科目有中国近代经济史、政治制度、经济理论、工业经济、农业经济、对外贸易、财政金融、劳动问题、人口问题、统计,共10类。有研究员12人,研究生10人。在这些研究科目中,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劳动问题、人口问题、工人生活费统计、近代经济史等是重点。农业经济的主要调查研究工作有:(1)河北、山东棉花贩运调查;(2)河北深泽县农村经济调查;(3)河北清苑县农村经济调查;(4)定县集市调查;(5)安国县药材市场调查;(6)华北粮食生产、运销、消费调查。工业经济的主要工作有:(1)编辑中国经济发展问题丛书,如“铁、煤及石油”、交通业等;(2)调查全国重要工业,先从轻工业棉纺织业开始。劳动问题方面的项目最多,这与从1926年起开始此项工作有关。计有:(1)续编《第二次全国劳动年鉴》;(2)《国际劳工组织》;(3)河北及平津劳资争议之研究;(4)塘沽工厂工人调查;(5)上海工人家计调查;(6)华北铁路工人工资调查;(7)天津面粉工人工资调查;(8)华北纺织工人工资调查;(9)山东中兴煤矿工人工资调查。人口问题方面,主要是整理和研究近代中外人士对于中国人口的估计和研究各省人口统计。统计方面,主要是编制《北平生活费指数》和《月报》(这是我国最早编印的生活指数),编著《指数公式总论》等。近代经济史方面,主要是利用故宫文献档案资料,系统地研究过去200年来经济发展状况。以上这些调查研究,可以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由工农运动的蓬勃发展所提出的课题。陶孟和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从学术上继续研究这些社会问题为社会改革提供依据,这是很自然的。为了将社会调查所的当时工作推到国际上去,1931年陶孟和与林颂河撰写了“Industry and Labour in China”《中国之工业与劳工》一文提交在荷兰海牙召开的世界社会经济会议。同年,陶孟和又撰写了“Standard of Living among Chinese Workers”《中国劳工生活程度》一文送交在上海举行的太平洋国际学会第四次会议。以后此项国际学术交流,继续不断,于是使社会调查所的成就蜚声海外。1930年初,社会调查所创刊了《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陶孟和与曾炳钧。这也是国内社会科学研究方面的创举。该所还创办了《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集刊》,主编是陶孟和与汤象龙。这也是研究我国近代经济史的最早刊物。1934年,中央研究院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经过商议后,决定将社会调查所并入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1945年1月改称“社会研究所”),陶孟和任所长。合并以后,调查研究工作仍然按原计划进行。抗日战争期间,研究所几经转移,终至1940年秋在四川南溪李庄安顿下来。此时研究人员虽然不多,条件十分艰苦,但在陶孟和以身作则的带领下,仍然作出了几项受到有关方面重视的研究成果,其中之一是《抗战损失研究和估计》。因为陶孟和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各方面的损失估计以及和会谈判情形十分了解,所以他提出应该早日进行研究,将为以后抗战胜利和谈判赔偿问题时提供资料准备。这是一项很有预见性的重要研究工作。七十年代初在中日复交谈判中,周恩来总理曾派人了解过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做过的抗战损失估计。虽然后来我国放弃了赔款要求,但在谈判时仍证明这项研究工作是有重要意义的。从1914年至1949年,陶孟和除了领导组织社会学和经济学研究工作以外,自己也亲身参加了社会调查研究工作,曾先后在北平、天津、江宁、兰溪等县、市从事社会调查,后又在江苏、安徽、浙江、河南、陕西、广西、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若干县、市进行专题调查。编著有《北京人力车夫之生活情形》、《北平生活费之分析》、《中国社会之研究》、《欧洲和议后之经济》、《中国劳工生活程度》、《社会与教育》、《公民教育》、《社会问题》、《中国之县地方财政》、《孟和文存》等。他在社会所时,录用了一些大学和大学研究院毕业的年青人员,如巫宝三、彭泽益、刘国光等,经过积极的培养,都成为经济学界的学术带头人。自1935年起,陶孟和被聘任为中央研究院评议会的评议员。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

  • 索引序列
  •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 南京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啊
  • 社会科学战线杂志主编是谁啊
  •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
  • 社会科学杂志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