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发布时间: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希望采纳

(一)境外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地质工作的一次跨越一些世界一流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均十分重视境外地质工作。这是因为,地质现象是无国界的,地质工作相应也是无国界的。开展境外工作,一是可以加深对本国地质背景和资源潜力的认识,二是可以总体上提高地质调查机构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从而总体提高社会福利,三是可以促进本国的企业在国外开展相应的商业性活动,包括在境外开展矿产勘查开发。很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将是否以及如何开展和开展什么样的境外地质工作,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指标。比较典型的国家是美国、英国和日本。欧洲一些比较小的地质调查机构,也大量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主要目的是提供国家综合竞争力。一些发展中国家也加大了境外地质工作的力度,如印度、巴西等,这些发展中国家开展境外地质工作的目的,重点往往不是提高全球竞争力,而在于提高其区域影响力。在当前阶段,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工作已经转型,重点开展一些能够发挥国际领导作用的全球项目,并且整体的工作也从供应驱动转向需求驱动,从矿产调查评价转向环境和水。但是,在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历史上,也曾经开展了大量的以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为重要内容的境外地质工作,实际上,他们在这个发展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对我们更有借鉴意义。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系统评价了美国地学在国际领域的三大历史作用:一是制定国家外交政策,二是保障国家经济权益,三是维护国家科学权益。该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最后得出三条结论:第一,需要加强国际地学工作以支持美国的国家利益;第二,在制定美国国家外交政策时需要更有效地利用地学家及其地学知识;第三,通过提高美国地学家在美国国际项目中的参与程度,可以进一步强化美国的经济利益和科学利益。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目前英国地质调查局在100多个国家从事过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多个地学计划,其目标是: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人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可持续的生计,生活质量以及脱贫。这些活动,包括在发展中国家的技术合作和援助项目,主要是由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所资助的,同时,也与各个国际组织合作并获得资助,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卫生组织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等。在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时,英国地质调查局经常和英国的公司及大学合作。英国地质调查局还承接其他援助机构、世界各国私人公司和政府的合同项目,有时直接接受东道国政府的委托项目。英国地调局积累了世界上100多个国家的地质资料和数据信息,近期,其工作的地区重点是东欧和前苏联。其中,有些是长期项目,包括帮助东道国加强地学能力建设和机构建设。许多国家的地质填图计划、国家地学规划、GIS地学数据库,都是由英国地调局设计和实施的。日本迄今仍在开展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重点,一是由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开展的境外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二是由日本地质调查局开展的以环境合作为重点的境外地质工作。(二)不同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同一个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境外地质工作内容不同不同的国家地质调查机构,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是不同的;同一个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也是不同的。比如,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重点是在其周边国家开展地质填图;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且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重点是在全球开展地质调查和矿产调查评价;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其境外地质工作的重点是环境地质调查和评价,同时开展基础和矿产地质调查;90年代迄今,工作重点则转向对全球重大地质和环境问题的调查,这些问题,需要全球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努力,而美国地质调查局试图在其中发挥核心和领导作用。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典型代表是日本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美国地质调查局。日本开展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主要特点是:组建专门机构,包括“石油公团”和“金属矿业事业团”,大力推行“技术援助/经济援助及合作计划”,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为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为了推进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日本特别成立了金属矿业事业团(1963年)和石油公团(1967年)。这些准政府性质的机构,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日本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务,特别是对日本企业的矿业跨国经营提供全方位支持。主要包括:一是建立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网络。目前日本金属事业团在世界11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各办事处还负责周边国家的资源信息),收集和分析世界各国的资源信息。特别是针对资源国潜力和矿业投资环境的信息、重要勘查开发项目的信息、国际矿业走势追踪、跨国矿业公司动态分析、矿业权市场状况和矿产品等方面的信息。二是通过技术合作和经济援助/合作,降低企业在境外勘查开发的风险。作为日本政府的“政府援助计划”的一部分,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在受援国实施矿产勘查的技术合作项目和矿产资源的区域调查,以便了解和掌握其他国的资源情况,为本国公司参与境外矿产资源的开发工作提供帮助。三是在境外开展基础地质调查,承担项目前期风险,引导企业选点。日本在境外进行的基础地质调查有两种方式:一种方式称为“境外地质调查”,完全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用日本政府的钱进行;另一种方式称为“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由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与资源国联合进行,由日本政府提供资助。这相当于在境外从事前期勘查的风险全部由日本政府承担了。在找到了矿或圈定了远景区后,再由日本企业申请取得矿业权。美国地质调查局也大量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矿产资源的全球争夺成为世界政治和美国外交关系的重要因素,这期间,美国政府聘用了三名杰出的地质学家(CKLeith,GOSmith和JESpurr)作为政府顾问。这三位地学家提出的建议,对美国外交政策和矿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卓越的贡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特别是在“国联”(联合国前身)中,三名地学顾问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同时促成了在1928年成立了国家矿产顾问委员会。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邻近,地学家提出预防矿产供应中断的建议,于是1939年美国建立了战略矿产储备,1942年,当时的经济福利局资助了一个计划,到拉美采购矿产并鼓励拉美的矿业开发。在这些活动中,美国地学家作为政府顾问,作为拉美采购委员会成员,或者作为美国政府代表去资源国调查。美国对拉美矿产生产和供应的关注,导致美国地学家首次大规模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其方式是通过1938年成立的部门间科学和文化合作委员会(ICSCC)。美国地学家开始在拉美国家开展矿产调查评价,包括圈定战略矿产的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福利局及其更名后的对外经济管理局也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期间,美国地调局组织了60多位资深的地质学家,在16个拉美国家开展了矿产调查评价。此外,政府还委派了大量地质学家,在欧洲、非洲、亚洲、南美和西太平洋开展地形分析、工程研究和水文调查,以支持现实和潜在的军事目的。这导致美国地调局组建了军事地质分局,支持美国军事部门的战略规划。环境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典型代表是英国地质调查局的工作。地质和矿产调查等,目前已经不是英国地调局国际合作业务的重点,他们现在更多地关心环境和生活质量问题。其一,英国地调局在全球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和环境研究方面,正在发挥突出和领导作用。一是环境地球化学。目前英国地调局正在玻利维亚、肯尼亚、墨西哥、所罗门岛、苏门答腊、斯威士兰等地开展区域地球化学填图;在津巴布韦开展微量元素失衡与动物健康关系问题研究;在中国和印度开展煤电站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津巴布韦和乌干达开展耦合地球化学模拟和填图;在马来西亚、泰国、津巴布韦和厄瓜多尔开展采矿和选矿的环境影响评价,重点是砷、汞元素地球化学;在东南亚开展砂锡采矿的环境影响;在肯尼亚、坦桑尼亚、巴西,研究陆海污染物流动;在菲律宾和厄瓜多尔,研究减缓与采矿有关的汞污染危害的方式;在中国和斯里兰卡,研究人体硒失衡的预测及复原;在乌干达研究硅肺问题;在泰国和阿根廷,研究环境砷暴露对健康的威胁及地球化学解决办法等等。二是地下水砷污染研究。近8年来,英国地调局在孟加拉、加纳等许多国家开展了这方面研究。三是在摩洛哥开展的1∶10万区域地球化学填图。英国地调局通过长期的国际合作,收集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地球化学数据。据此,英国地调局建立了国际地球化学数据仓库,包括自1965年以来的全部数据。还建立了全球重点国家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其二,英国地调局在水文地质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其三是工程地质领域。近期,英国政府设立了一个特别计划,即知识和研究项目(KAR),由英国国际开发署资助,英国基础设施及城市开发部(IUDD)管理,宗旨是提高英国在全球的影响力,其中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能源、应用地学、信息和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供水,其中地学项目由英国地调局为主实施。这是英国境外战略(英国政府国际开发白皮书)的重要内容之一。新战略要求英国地调局实施的项目做到:促进建设符合英国国际开发署(DFID)要求的全球工程知识库;促进建设能够加强南北关系的信息库;促进工程信息和知识的传播;有所创新。国际地学项目包括5个主题。一是推动环境友好型的矿产资源开发。包括两个子项目,分别是:推动小矿山/手工采矿的有效发展(包括小矿山如何与大型矿业企业合作,童工与妇女问题等);推动矿产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改进制定发展规划时的减缓地质和土工灾害战略。三是加强矿产开发的废物和毒性物质的认识及其对地质资源开发的环境健康影响,为发展中国家制定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减轻环境影响的战略和技术(地球化学灾害)。四是加强对发展中国家地质物质工程性质的研究,推广其工程和环境应用(建筑材料)。五是制定保持和加强国家地学信息服务的战略和系统。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许多世界一流的地质调查机构,目前开展的是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牵头负责重大国际项目,发挥全球领导作用,从而整体上提高国家竞争力。如日本地质调查局与其他国家开展国际合作研究项目。近期的一些重点包括:与越南地质矿产部合作研究海平面上升综合评价;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以及菲律宾大学合作,开展淘金热地区环境管理、规划和风险交流多学科研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减轻地震灾害的方式,量化表示未来地震的可能性;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研究东北亚成矿系统;等等。日本地质调查局规划和协调办公室负责相关国际活动。重点包括:参加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地学计划协调委员会(CCOP)、地质调查局国际联合会(ICOGS)世界地质图委员会(CGMW)等等;支持建设地学信息网络。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包括:国际科学技术中心,联合国亚太经社会,南亚应用地学委员会,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社区和小规模采矿,IGCP等。这三类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没有本质的界限,很多时候是相互关联的。例如,美国地质调查局最近开展的“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既是一种科学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也是一种资源导向型的境外地质工作。美国地质调查局正在开展一项国际性合作项目,评价全球未发现非燃料矿产资源的潜力。“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将研究和测试用于评价全球未发现矿产资源潜力的方法。项目的主要目标是,确定某几种未发现矿产资源的全球潜在分布地区,并且确定1km深度内这些未发现矿产资源的潜在数量。目前,超过70种化学元素在100多种矿床类型中被发现。“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第一批重点关注的矿种是:铜、铂族元素、钾盐资源,第二批评价考虑的矿种是铅、锌、镍、金和磷酸盐岩。对于铜资源,重点评价斑岩铜矿和以沉积岩为容矿岩石的铜矿,这两种类型的矿床占全球铜资源的80%。铂族金属包括铂(Pt)、钯(Pd)、锇(Os)、铱(Ir)、钌(Ru)、铑(Rh)六种金属。铂族金属以其特别可贵的性能和资源珍稀而著称,与金、银合称“贵金属”。铂族金属供应相对稀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环境保护意义,在高技术产业中也具有重要作用。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优先选择开展铂族金属调查评价的原因。钾盐与粮食安全有一定关系,美国钾盐的80%以上靠进口,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在第一批调查评价的矿种中就选择了钾盐的原因。当前全球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取决于各种来源的矿产资源供应的充足性。尽管在近期非燃料矿产资源的供应从全球看不会出现短缺,但随着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矿产资源的需求量将会大幅度增加。但是,矿产资源的全球发现难度加大,开发难度也日益加大,土地利用冲突也日益加剧,这是美国地质调查局开展“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项目的背景和依据。“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目标是:①根据最新可得资料,对全球非燃料矿产资源进行连续性和综合性的信息分析;②研究提出并且不断改进开展大区域调查评价的方法;③研究提出用于分析全球矿产资源评价的新模型和预测性工具,并且将分析结果运用于解决可持续资源开发和环境管理相关问题;④通过将成矿作用研究和大地构造分析相结合,推动对成矿系统起源和演化的理解和认识;⑤通过加强政府间和非政府组织、矿业界的合作,推动全球矿产资源调查评价领域的国际合作。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评价计划”(GMRAP)的组织:一是按矿产品类型组织;二是按地理区组织。为此,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包括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内的众多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签订了相关的研究合作协议。(三)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而组建专门机构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英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地质调查局等,均有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职能,并且这种职能是以法律或者法规的形式规定的。英国地质调查局是1835年成立的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地质调查局,英国高度重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1893年成立帝国研究院,其矿产资源部专门在境外开展以地学调查为主的科学调查;1947年撤销帝国研究院,组建专门的“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开展英联邦国家及其他国家的地质调查;1957年进一步扩大范围,将殖民地地质调查总局更名为“境外地质调查局”,在更多的国家开展地质调查工作。1965年,应时代要求,将境外地质调查局与大不列颠地质调查局合并,成立地学院,即现在的英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调局内部专门设立国际业务部,负责设立、执行和管理地调局的境外地质项目,重点是国际援助项目。国际业务部由为数不多的几个经验丰富的区域地学经理和协调员构成(按区域组织,如拉美和加勒比项目经理、南部非洲项目经理、亚洲、中东、欧洲项目经理、法语系非洲项目经理等),这些专家有能力将英国地调局内部地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组织起来,并且在必要时,可以组织其他机构和公司的专家共同开展工作。地质调查机构的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在性质上这类机构等同于地质调查机构的专门部门。与专门部门(如,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境外事业部,或国际合作部)相比,通过常设项目组负责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可以调动更多部门的力量,运行机制上也可以更加灵活。俄罗斯的境外地质研究所也是这类机构。准政府机构负责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典型实例是日本的金属矿业事业团。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JOGMEC,也可以翻译为日本油气和金属国家公司)成立于2004年(截至2007年3月31日,其股本资本为1879亿日元,2007年度的预算为15亿日元),由原日本石油公团和日本金属矿业事业团合并而成,其主要任务之一是确保日本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矿产的稳定供应。其主要职能是,向日本私人公司提供财政资助,开展境外的油气及金属矿产勘查、生产和储蓄,并且为了使得这些活动有效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同时,系统收集、分析和向日本公司分发有关全球能源和自然资源的信息。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注重通过联合地质调查、技术合作、培训计划及其他活动,加强与资源国合作。日本油气和金属事业团的金属战略和勘查部,向日本私人公司的境外采矿作业提供支持。提供的服务包括境外地质调查和矿床研究、勘查评价,重点包括潜在成矿区的卫星图像分析及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其专长是SQUID-TEM)。日本政府通过其油气和金属事业团提供资助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日本公司在境外勘查矿产资源的风险,特别是早期勘查阶段。境外油气地质调查和勘查一般流程是,由JOGMEC开展境外地质调查和地球物理测量(费用由日本政府承担),开展油气潜力评价,这样降低了日本石油公司的风险,加强了与石油资源国的联系,帮助日本公司取得油气的探矿权和开发权,然后由日本公司开展勘查和开发。JOGMEC完成地质调查后,全套数据和技术报告交给东道国,同时交给日本政府和公司。JOGMEC还开展室内工作(包括:勘查潜力分析、开发和生产方案以及成本分析),帮助日本石油公司寻找境外新的投资机会。除油气和金属外,日本还通过1997年组建的日本煤炭能源中心(Jocoal,由以前的3个部门合并而成)加强境外的煤炭地质工作。实际上,日本的煤炭境外地质调查开始于1982年,迄今已在澳大利亚、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中国等多个国家开展过工作。(四)不少国家为开展境外地质工作拨付专门经费与对外开发援助相结合的境外地质工作英国、美国和日本,包括加拿大等许多国家,境外地质工作均与对外开发援助紧密结合。如美国,实施全球资源战略的措施之一就是在技术援助和经济合作的名义下输出矿业资本,对全球矿产资源加强资本和技术控制。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明确委托早在1879年成立的美国地质调查局,在探明矿产资源能够导致跨国矿业公司进行投资的国家进行矿产资源评估。美国国务院声称要利用地质调查局作为推行外交政策的工具。美国国务院要求内政部对有关外派外交人员进行矿产资源方面的培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推行的“国际地质计划”,就是利用自己的地质勘查技术优势,以“援助”为条件获取受援国的矿产资源信息,为本国的境外投资和矿产品贸易选择目标。在执行“国际地质计划”过程中,发现了哥伦比亚、巴基斯坦和泰国的斑岩铜矿,哥伦比亚的铅、锌矿,泰国的大钾盐矿。在巴西、菲律宾、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利用各种先进技术,对这些国家的铬、锰、镍和铁等资源进行了详细的评价。通过对沙特阿拉伯区域地质填图的援助,强化了它在沙特石油业中的地位。英国国际发展部(DFID)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开发援助”目标,一是知识的传播,二是满足南北对话中“北对南的信息需求”。DFID的项目主要包括6个领域,即能源、地学、信息通讯技术、运输、城市化和供水等。在地学方面,DFID主要靠英国地调局来履行其职能。DFID和英国地质调查局同属于英国贸工部(DTI),而DTI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产品研究和市场研究,目的是在国际上创造公开、透明和有效的市场。显然,这是为其企业的市场准入服务的。英国的开发援助,主要是通过境外开发署(外交部)提供官方援助(ODA),受援国达135个。但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市场准入程度的提高,英国反而削减了其ODA的额度。基于双边或多边合作的境外地质工作根据双边或多边合作计划,根据受援国的要求,开展境外地质工作。境外地质工作经费纳入经常性预算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由专门基金开展的境外地质工作主要的例子是日本。日本专门建立了境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开发基金,包括19项境外矿产勘查开发援助工作,具体包括:前期联合风险勘查;境外地质调查;境外联合地质调查;矿山周边基础设施F/S调查及完善;勘查融资;股权并购融资;对境外矿业公司及矿山建设提供融资;直接出资;帮助外国矿业公司融资;民营企业的债务担保;对日本企业为债权人的信贷项目提供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投资保险(含资源能源综合保险);境外勘查准备金特别扣减(税收支援);稀有金属冶炼及回收技术调查;矿山现场技术支援;境外开发计划调查及技术合作(经济产业省委托事业,也叫境外规划调查);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集团研修;技术合作项目(派遣专家、个别人研修);境外投资风险准备金(损失准备金)。(五)中国需要创新境外地质工作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国要创建世界一流地调局,加强全方位的国际合作,形成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新格局,是一个客观选择,也是一个必由之路。建议:(1)制定《境外地质调查条例》,或将境外地质工作的内容纳入拟研究制定的《地质调查条例》中。这样,境外矿产调查工作就有了较为可靠的法律保障和明确的政策支持。(2)组建境外地质研究所(或国际地质研究院),专门负责境外地质工作以及相关全球资源战略的实施工作。(3)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确保境外地质工作的经费来源。一是,建议商务部增加援外基金的规模并将用于境外地质工作的比重加大。二是,与财政部协调设立经常性的境外地质工作项目,纳入经常性预算支出。三是,与开发银行等机构合作,促使境外地质工作经费来源多元化。(4)制定境外地质工作规划,与资源外交相衔接,明确境外地质工作的区域重点和矿种重点。(5)加强与从事境外资源勘查开发的矿业公司合作,国家境外地质工作与矿业公司开展的境外风险勘查有效衔接。

呵呵,很容易搜到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怎么写

呵呵,很容易搜到

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和说明书是填图成果系统全面的总结,是国土资源综合评价、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管理和治理和重要依据。为使区域地质调查所取得的丰富资料和所达到的水平与研究程度得到全面反映,必须认真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要求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应以现代先进地质理论为指导,以图幅丰富翔实的实际资料为基础,实事求是地总结客观地质规律。报告编写必须在各种资料高度综合整理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内容全面、重点突出,既不烦琐,又要避免简单化,既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图幅地质研究水平,又要敢于从地球科学国际先进领域的高度和深度揭示深层次规律问题。因此,它既是实际工作成果的总结,同时又是基础地质科学研究成果的体现,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实用性。报告编写要有综合性、逻辑性和艺术性,应做到内容真实、文字通顺、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图文并茂、插图美观、图例齐全、各章节观点统一。1∶5万图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编写按单幅编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的基本内容,应根据各图幅的具体任务要求和实际地质素材进行编写,鼓励在地质报告中应用新理论、新观点总结各类地质资料。区域地质调查报告(地质部分)见附录。地质图说明书要求说明书的编写一般应在区域地质调查报告编写成稿的基础上将其精简而成,在某种意义上讲,说明书是调查报告的一份详细摘要。说明书要简明扼要地介绍该图幅主要地质构造特征,编写内容应着力于对图面表示内容的说明和解释,以便于应用资料者阅读图件时对其图面表示内容的确切含义有所了解,并通过阅读地质图和相关说明书,能很快熟悉掌握区域地质情况。从这种意义上讲,一幅地质图的说明书就应该是一份读图指导。因此,要求说明书编写的内容必须言简意赅,突出重点,表述通俗易懂,文字通顺,文图表并用。编写内容应包括图幅交通地理位置、简要自然经济地理状况、区域地质填图主要进展、地层岩石、构造以及要求进行调查的专项内容等。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非常丰富。有的色调鲜明,对比强烈,有的色调和谐,纯朴淡雅。建筑师根据不同需要和风俗习尚而选择施用。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分外绚丽。在表现中国古建筑艺术的特征中,琉璃瓦和彩画是很重要的两个方面。 琉璃瓦是一种非常坚固的建筑材料,防水性能强,,皇家建筑和一些重要建筑便大量使用了琉璃砖瓦。琉璃瓦的色泽明快,颜色丰富,有黄、绿、蓝、紫、黑、白、红等等。一般以黄绿蓝三色使用较多,并以黄色为最高贵,只用在皇宫、社稷、坛庙等主要建筑上。就是在皇宫中,也不是全部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次要的建筑用绿色和绿色“剪边”(镶边)。在王府和寺观,一般是不能使用全黄琉璃瓦顶的。清朝雍正时,皇帝特准孔庙可以使用全部黄琉璃瓦,以表示对儒学的独尊。琉璃瓦件大约可分作四类:一类是筒瓦、板瓦,是用来铺盖屋顶的。第二类是脊饰,即屋脊上的装饰,有大脊上的鸱尾(正吻),垂脊上的垂兽,戗脊上的走兽等,走兽的数目根据建筑物的大小和等级而决定。明清时期规定,最多的是十一个,最少的是三个,它们的排列是,最前面为骑鹤仙人,然后为龙、凤、狮子、麒麟、獬豸、天马……等等。第三类是琉璃砖,用来砌筑墙面和其他部位的。第四类是琉璃贴面花饰,有各种不同的动植物和人物故事以及各种几何纹样的图案,装饰性很强。 彩画是中国古建筑中重要的艺术部分。我们今天看见天安门城楼、故宫三大殿以及天坛、颐和园、雍和宫等等重要建筑的室内外,特别是在屋檐之下的金碧红绿彩画,使这些阴影部分的构件增强了色彩对比,同时使黄绿各色屋顶与下部朱红柱子门窗之间有一个转换与过渡,使建筑更觉辉煌绚丽,这实在是一种很成功的手法。建筑彩画也有实用和美化两方面的作用。实用方面是保护木材和墙壁表面。古时候有一种椒房,即是在颜色涂料中加上椒粉,不仅可以保护壁面和梁柱而且还可散发香气驱虫。装饰方面的作用即是使房屋内外明快而美观。彩画的图案早期是在建筑物上涂以颜色,并逐渐绘画各种动植物和图案花纹,后来逐步走向规格化和程式化,到明清时期完成了定制。明清时期的彩画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完全成为图案化的彩画,分为和玺(以金色龙凤为主要题材)、金线大点金、墨线大点金、金琢墨、烟琢墨、雄黄玉、雅五墨等,它们都以用金多少和所用的主要题材来定其等次贵*。另一类是后来才兴起的“苏式彩画”(苏指苏州),它的特点是在梁枋上以大块面积画出包袱形的外廓,在包袱皮内绘各种山水、人物、花鸟鱼虫以及各种故事、戏剧题材。还有一些别出心裁的彩画,如故宫太和殿的柱子以贴金沥粉缠龙为饰,遵化清东陵慈禧陵在楠木梁枋上素底描金彩画,达到了金碧辉煌登峰造极的地步。 朴素淡雅的色调在中国古建筑中也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如江南的民居和一些园林、寺观,以洁白的粉墙、青灰瓦顶掩映在丛林翠竹、青山绿水之间,显得清新秀丽。北方山区民居的土墙、青瓦或石板瓦也都使人有恬静安适之感。甚至有一些皇家建筑也在着意追求这种朴素淡雅的山林趣味,清康熙、乾隆时期经营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 中国古建筑有着丰富的雕塑装饰。古建筑的雕塑一般分作两类,一类是在建筑物身上的,或雕刻在柱子、梁枋之上,或塑制在屋顶、梁头、柱子之上的。题材有人物、神佛故事、飞禽、走兽、花鸟、鱼虫等等,龙凤题材更被广泛采用。雕塑的材料根据建筑物本身的用材而定,有木有石,有砖有瓦,有金有银,有铜有铁。另一类是在建筑物里面或两旁或前后的雕塑,它们大多是脱离建筑物而存在的,是建筑的保藏物或附属物。建筑物内的雕塑多为佛、道寺院内的佛、道教内容。 中国古建筑在建筑与环境的配合和协调方面有着很高的成就,有许多精辟的理论与成功的经验。古人不仅考虑建筑物内部环境主次之间、相互之间的配合与协调,而且也注意到它们与周围大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国古代建筑中有一种讲究阴阳五行的“堪舆”之学,也就是看风水之学,其中虽然夹杂了不少封建迷信的东西,但剔去其糟粕,仍有不少可供借鉴之处。特别是其中讲地形、风向、水文、地质等部分,还是有参考价值的。中国古代建筑设计师和工匠们,在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的时候,都十分注意周围的环境,对周围的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等等,都要认真进行调查研究,务使建筑的布局、形式、色调、体量等与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例如《管子》论述选择都城条件时就强调,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而水用足,低勿近涝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等等。至于山区城镇、城堡、村庄、寺观、园林、民居等等,也都是随着山形地势起伏转折,高低错落,相宜布署。江河湖海岸边的建筑物必然随着港湾河汊的地形高下予以安排。历代陵墓尤其重视地形环境。所谓的“龙脉”即考虑到周围数里、数十里,甚至数百里范围的地形、风水。园林更是综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艺术,景随时换,步移景转。对园内外环境的关系,相互配合最为讲求。“借景”就是造园技法中巧妙地运用环境的一种表现手法。明计成《园冶》一书中专门有“借景”一章。他说:“园林巧于因借……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把园外远处的山峰冈峦、楼阁塔影以至山林树木、海山景色都可借入园内成景。景与景之间,也相互为借,隔院楼台,出墙红杏都可相互借用,构成一个大的环境空间。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 论文写作的要求 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 (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 (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 (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 (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 (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 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 (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 (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 (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 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 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 (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 (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希望采纳

因为当初既没人也没有猩猩也没有猴子三者都是古猿进化来的并不是说一个物种只能进化成一个物种,相反它根据环境等因素的不同可以进化成很多类型现在的猴子也是古猿进化的,和人的关系就向同一主干上的分支但是猴子现在不可能成为人了,因为那不进化,也失去了成为人的可能,同样人也不可能成为猴子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一个蛋孵化以后,成为一个雄性这个雄性以后就不可能再在自然条件下成为磁性了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经验

现在是普刊,费用偏高。《资源与产业》由教育部主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类期刊。杂志设有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资源战略、资源开发、资源环境、资源调查、资源评价、资源产业、资源市场等主要栏目,涉及土地、矿产、海洋、水等自然资源的管理与研究。《资源与产业》杂志的前身是国土资源部主管的《矿产资源开发》,1999年更名为《资源•产业》,2006年1月更名《资源与产业》,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编帅开业教授。它集政府政策宣传、专题论坛、经验推广和情报信息于一体,由学校、研究所、企业、多部委联手办刊,特邀多部委、各省有关厅局、国家大型企业、大专院校知名人士共同组成编委会。

杜绍先作者简介:杜绍先,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副局长,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矿产储量评估师。地质工作的目的,是研究查明工作区地质构造、矿产资源、水工环(即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情况,为人民生活、国家工农业建设提供基础地质资料。本文仅就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和评审验收方面经常出现的问题,谈些粗浅的体会,供阅者参考。1 矿产地质勘查1 认真执行运用规范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是地质勘查中必须遵守的具体规定。它既是工作设计的依据,也是成果审查验收的基本要求。新中国成立后原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曾几次组织煤炭、冶金、地质、石油、化工等部门,开展对地质勘查和矿山建设的调查研究,着手编制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并在实践中也曾进行过及时修改、颁发。迄今对40多种大宗主要矿产都编写了规范,并经过批准执行。如金属矿产方面有铁、锰、铬、铜、铅锌、钨、钼、镍、铝、岩金、砂金、汞、铀、稀有金属、砂矿、耐火粘土,非金属方面有硫、磷、石墨、硼、萤石、硅灰石、菱镁矿、高岭土、石膏、硬石膏、玻璃硅质原料、冶金化工石灰岩及白云岩等,能源矿产有煤、泥炭、石油、天然气,对一些暂不能作规范执行,则作暂行规定执行。对一些虽有勘查经验等,但无生产矿山,资料不多的矿产暂未编写。这些矿产地质勘查规范,对指导勘查工作顺利进行,具有重要作用。2 矿产勘查阶段划分对矿产勘查阶段的划分过去比较混乱,历经多次变化,例如1987年以前,煤炭部门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精查四个阶段;冶金部门划分为普查、评价、勘探三个阶段;地质部门划分为初步普查、详细普查、初步勘探、详细勘探四个阶段;建材、化工、核工业等部门,有的划分为三个阶段,有的划分为四个阶段,名称也不尽相同。1987年,经全国储委委员会第五次会议讨论通过,并以全国储委、国家计委、国家经委联合发布的《矿产勘查阶段划分的暂行规定》统一划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2001年,国家质量技术局发布的《固体矿产地质勘探规范总则》又统一划分为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3 预查、普查、详查、勘探四个阶段的工作程度要求用简单的四句话来概括,就是初步了解、大致查明、基本控制、详细探明。预查就是根据资料分析,野外踏勘,少量工程验证,初步了解区内有潜力的远景区,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资料;普查就是在上述有潜力的远景区内,开展地、物、化、遥和取样工作,对矿化潜力较大地区作出大致查明,并作概略研究评价,圈出详查的范围,为发展地区经济提供基础资料;详查是在普查圈出的详查范围内,使用各种勘查方法手段,进行系统取样工作,对地质构造,矿体的品位厚度、产状、形状、规模做到基本控制,通过预可行性研究,圈出勘探区范围,为制定矿山总体规划、项目建议提供资料;勘探是在详查圈定具有工业价值的勘探区,加密各种工程和取样,详细探明矿体的数量、质量、空间位置、开采技术条件,并进行可行性研究,为矿山建设生产规模、开采方法,选冶工艺等提供资料。这四个阶段是互有联系,工作要求程度各有不同。如经前一阶段工作结果证明无进一步工作价值即可停止。地质工作的基本程序应该是由已知到未知,由地表到地下,由稀到密,由浅到深。4 地质勘查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1)勘查中要严格注意各项工作质量,按照规范、规程要求进行,如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不要等到最后再来处理。(2)要注意对矿床中矿石物质组分的研究,(包括有益有害组分)对矿床要注意综合勘查,综合评价,防止单打一,造成以后返工补课。(3)要注意对矿石的选冶性能及时进行研究,普查可以和其他矿床类比,详查就应该采样做初步可选性试验,勘探应做详细可选性试验。如发现为难选矿石,则应重点先解决选冶问题再做进一步工作,避免造成勘查结束后矿床不能利用,形成呆矿。(4)要注意开采技术条件研究,特别是水文地质工作,过去曾发生勘探完后为大水矿床,难以开发利用。2 报告编写地质勘查报告是耗费大量资金和时间而获得的成果,是勘查队伍全体职工辛勤劳动的结晶,是矿山生产建设设计的依据,是科研或教育的基础材料,一定要重视这项最终成果,积极组织力量,认真编好报告。根据以结报告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注意事项:(1)报告名称应简明清楚,主要包括三个要素:即地名、矿种、阶段。例如××省(直辖市、自治区)××县(市、自治县)××矿区××矿(铁矿、铜矿、铅锌矿、磷矿……)普查(详查、勘探)报告。若为资源储量核实报告,就写资源储量核实报告。(2)闭坑报告或生产矿山核实报告要注意生产和勘探的对比,不仅是资源/储量的增减对比,还要注意地质构造、矿体的产状,形态等的变化,用生产实践检验勘探成果,总结经验,提高对矿床的认识,以指导找矿和生产。(3)关于地质工作及质量评述,不能只笼统地说,合格或基本符合规范规程要求,或达到良好,优秀等。而缺乏反映质量的具体数据,例如钻探工程质量,矿心采取率有高有低,不能只讲平均达到多少,应按六项指标综合考虑,质量差的钻孔是孤立零星分布还是成片分布,是在高段储量或在低段储量范围内,以考虑其影响程度。采样化验质量,应将内外部检查数量列表,并说明合格率情况,有否存在系统误差。(4)资源储量估算,首先要附有正式批准工业指标的文件,这是圈定矿体矿块的依据,要按工业指标圈定连接矿体、合理外推。结合矿体的产状,勘探方法,选择合适的储量估算方法,正确确定各种参数,包括矿体的厚度、品位、面积、体积、体积质量(体重)等,如有特高品位要做处理,努力做到估算的资源储量正确可靠。在储量估算方面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原国家矿产储量管理局1989年5月10日第二期储委工作简报转发了《金属矿产勘探报告审批经验交流简报》。后经各省(直辖市)储委讨论,认为比较好,行之有效,1991年原国储局发文改为暂行规定,迄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5)文字报告编写都有统一的报告编写提纲,要按提纲进行,论述力求简明扼要,要让读者一看就明白,为了达到此目的报告中应多用小图小表配合叙述,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认识,特别在报告编成后,要不同人反复检查校对,防止出现错误,或错漏字很多。(6)如果是生产矿山资源储量核实报告,首先要阐明核实的目的,核实区的范围,许可证边界拐点,地理坐标,面积及有效期。本次估算资源储量截止时间、和过去最近一次批准上表的资源储量对比情况,即最近一次核实上表的储量,扣除开采量(包括损失量),是否有新增储量和本次保有储量列表对比,如有差异要说明原因。(7)报告附图附件,在报告编写提纲中也有要求,当然结合实际情况,也可有增减。注意的是图例要齐全,图中线条要清楚,不同类别颜色要有区别,总而言之,图面要清晰,让人一看就清楚。3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工作为了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益,加强对矿产资源储量管理,确保对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矿山建设生产的顺利发展,必须对矿产资源储量进行评审认定,在评审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 资源储量报告评审的特点它和工农业产品的评审验收不同,工农业产品的检查验收,可以借助于度量衡如长度、质量、面积、体积等,看得见、摸得着,而储量报告的评审验收,只有工程质量,物、化探测定等具体数据。地质探矿主要是利用对矿体少数揭露控制点的情况,去推断判定大部分未知矿体情况,对整个矿体而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最多是地表或坑道里看到一部分,但不是整体。而且一个矿体与一个矿体不同,所以审查验收主要是分析和研究其规律性,判定已知点的代表性和勘探控制程度,这就需要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来全面评审。2 评审报告的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坚持原则,不能搞关系,讲情面,要公开、公平。过去储委在高指标浮夸风、设计革命搞“三边”(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时期,为了坚持审批原则,也曾受到许多攻击诽谤,说储委是“管、卡、压”。是“拦路虎”,“绊脚石”……,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事实教训面前,证明储委为国家的资源储量把好质量关是正确的,这一工作不能可有可无。3 审查资源储量报告的几个关键性问题根据以往经验教训,审查报告中必须抓好以下问题。(1)地质研究程度,对地层、构造是否清楚,过去有的矿层是向斜误认为是两层矿;另如对成矿有利或破坏矿体的断层研究不清,这些都影响矿床资源储量的估算。(2)工程控制程度,确定的勘探类型是否合适?工程间距是否控制住矿体的产状、形态、厚度、品位变化情况,这都影响矿床资源储量数据的正确和可靠程度。(3)勘探工作质量,如坑、钻工程质量是否符合要求?采样化验有无问题,内外部检查如何?是否存在误差,这也都影响资源储量的估算结果。(4)矿石的选冶性能试验结果如何?将来能否开采利用?如东川氧化铜矿、墨江硅酸镍矿、袁家村铁矿,虽已提交勘探报告,但选冶工艺未解决,矿山不能开采利用。(5)开采技术条件如何?如河北司家营铁矿,是大水矿床,开采困难,勘探了也不能利用。(6)矿床开发经济技术条件如何?是否做过预可行性研究或可行性研究,要作出将来矿山开采经济效益的评价。(7)资源储量估算,是否有正式批准下达的工业指标?选择估算方法是否合适?各项参数的确定是否正确?矿体的连接外推是否合理等。在报告评审中抓住了以上问题,基本上评审通过的报告是可靠的,因为上述问题都是关系到报告质量,也是影响矿床资源储量和矿山能否开采利用的主要问题。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的结合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方法论意义上作为一种思维性工作方法贯穿于所有地质工作之中的调查研究;二是组织论意义上调查与研究的分离、结合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律性过程;三是研究成果与调查成果的关系。从组织体系的角度,强调了调查与研究的结合,意味着调查与研究存在着客观的区别。任何无视调查与研究的区别存在,试图用行政的手段解决二者的结合问题,或者外延了二者的区别,在体制内部割裂了二者内在联系的思路和做法,都不会使调查与研究的结合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有机的程度。这一点恰恰说明了,地质工作几十年来一直追求和探索调查与研究的结合,实际上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时至今日,仍然是决策层强调和关注的问题之一。一、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社会专业化分工的形成过程分析从方法论的角度看,调查研究是从事科学工作或科学地开展所有社会化工作的基本方法,是一种方法中的两个方面,是一个整体的方法。也就是说,我们在社会领域和自然领域所从事的研究、生产和管理工作,都要从调查研究入手,了解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措施。作为一种基本的方法,调查与研究是一体的,是不可分割的。调查是研究的手段,研究是调查的分析;调查是研究的前提,研究是调查的根本;调查为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研究为调查提供路线方向。这种工作的思维性方法,在所有社会化工作中具有普遍意义。在地质工作中,调查研究的方法论贯穿于所有地质工作,贯穿于具体地质工作的所有过程,贯穿于所有地质工作的管理工作之中。应该指出的是,目前所强调的调查与研究的结合,不仅仅是方法论意义上的结合,更重要的是组织体制上的结合,是社会化分工产生的调查与研究两类组织、两种成果的结合以及结合的机制和结合的方式。调查与研究的分离是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分工所产生的结果。从1916年我国近现代地质起始,考察我国地质工作走过的87年历程,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逐步完善,基本反映出地质工作所产生的调查与研究的离合过程。1916~1950年34年间的地质工作,无论是从人员还是装备均属于白手起家阶段。受政体和时局的影响,当时的地质工作以调查为主,据《前地质调查所(1916~1950)的历史回顾》一书的记载,在1940年前后,“由于受战时的影响,野外工作主要限于西南各省,王竹泉等在云南开远等地开展煤矿或磷矿的调查,程裕淇等在西康开展铁、砂金、铜、煤矿的调查和区域地质调查,黄汲清等在四川威远开展石油、天然气调查,王珏等在贵州开展下古生界与三叠系的地层研究,叶连俊等在甘肃西秦岭进行地质矿产调查”。调查报告是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汇总,然后根据调查获取的资料,再以论文或专著的形式公开发表调查或研究的成果。因此,这段时间的地质工作以调查为主线,研究与调查不分。事实上,在当时地质工作还是空白的情况下,无论是地质人员的数量还是地质资料的积累,都不可能在专业、手段、领域等方面形成那么详细的社会化分工。这一时期是我国地质工作的起步阶段,是地质人员和地质资料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还没有能力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来开展深入的地学研究。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前后的8个五年计划期间,尽管该期间的地质工作受国家宏观经济的走势影响有过一些调整和波折,总体上是我国地质工作的发展时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地质队伍扩展到号称全国百万地质大军。形成了十几个工业部门均有自己独立的地勘系统的格局。仅地矿部系统,从部、各省地矿局到按地区设置的综合地质大队,形成了组织严密、手段配套、制度齐全的地质工作体系;并且独立设置了以中国地质科学院为主导、按大区和专业设所的地质科学研究体系。至此,在计划体制下地质工作的社会化专业分工基本形成,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从体制和组织上发生分离。自从调查与研究从组织体制上分离以后,就产生了二者的结合问题。期间曾采取过多种形式的尝试,如科研与生产联合攻关、让科研单位或研究人员参与地质勘查项目、在地质调查项目中单独安排科研项目等,但是,上述措施均是在体制内部的一种行政协调行为,并没有形成内部的一种机制,最终的结果是,调查与研究依然各行其是,并没有产生决策者试图达到的效果。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地勘体制开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新的地勘体制的调整时期,调查与研究的结合问题暂时让位于体制的调整。地勘队伍属地化以后,随着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健全完善,国家地质工作在新的体制下开始起步,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结合成了能否出成果、上水平的焦点问题。考察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效率要求产生专业化分工;专业化分工形成以后,由初期的横向联合逐步走向集团化经营,将研究与生产的结合纳入体制内部的机制,完成了研究成果向终端商品的转化。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问题的最终解决也不例外,必然要通过组织体制的变革形成体制内部结合的机制。众所周知,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其工作的对象是自然的地质体。按部门、按地区设置地质队伍,本身就将自然地质体按行政隶属进行了分割。矿产资源法的颁布实施,探矿权属概念的建立和实行,地质资料的经济属性越来越显露出来,使得专门从事研究的单位和人员取得资料和工作区域的权属越来越困难,生存的需要引导着研究人员从通过地质资料的分析研究来开展工作逐渐转变成纯理论的或实验地质学的研究。向地学基础研究的转移,导致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结合得不再紧密了,而是更为明显地分离了,甚至到了相互之间看不懂对方的资料和成果的地步。为什么决策者一再强调并采取了具体的措施来解决调查与研究的结合问题,其结果却是不仅没有结合得更好反而脱节得越来越大了呢?讨论调查与研究的结合问题,前提是体制。首先应从体制的设计上造就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的组织体制和结合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在国家地质工作的实施过程中,真正实现二者的结合,从而提升地质调查成果的整体水平。二、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的比较地质工作的对象,决定了地质工作本身的调查研究性质贯穿于所有地质工作的全过程。因此,地质成果的“生产”过程,既有工业化大生产的全部特征,又带有很大的研究性质,使得地质工作的生产与研究的性质分的不是那么严格与清楚。但是,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开展地质调查工作,不能混淆了调查与研究的属性和区别(表1-2)。表1-2 地质工作中三类项目的特性比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地勘体制把地质工作划分为商业性和公益性(包括基础性和战略性)两大类。在公益地质工作中,根据地质项目的性质、工作对象、手段、方法和成果,至少可以划分为地质调查、综合研究和基础研究3种类型。地质调查具有生产的性质,有标准的程序和规范,适用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获取的成果是对自然地质体的客观反映,可以直接应用于国民经济建设;基础研究则是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其工作的路径是发挥科学家的首创精神,按照科学允许的要求对客观地质体作出科学的预知或判断,形成新的理论或认识,指导地质调查,提高地质调查成果的科学水平,增强地质调查成果的适用性和使用价值;而综合研究介于两者之间,工作的方式与基础研究相似,工作的内容是对地质调查取得一手资料进行归纳和总结,工作的开展依附于地质调查项目的实施,其成果则是对地质调查成果的提升。在目前的社会化分工中,纯理论的基础研究大多集中于大学和国家设立的专门研究机构。专门地质调查机构内部的研究,多是对取得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总结分析。当然,从社会化分工、组织体系和工作性质的角度将地质工作进行分类,并不是说上述三类工作是相互排他的,相反,如上所述,必须运用研究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地开展地质调查工作,科学研究同样必须注重对客观地质体和地质现象的观察。认识和了解地质工作各类项目的性质和特点,才能从各自的内在要求出发设计管理的机制和体制,创造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的制度环境。三、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有机结合的制度安排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相结合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调查的需求。这一需求是由需方生存发展的真实需要所提出的,而不是供方的主观判断。社会化分工形成的地学研究单位和地质调查单位,在社会经济中分别构成了地学研究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的供方。对两类成果的需方不同,构成了经济领域的供需链(表1-3)。表1-3 发生在地质工作“产品”上的供需链条在经济领域内,地学研究单位提供的研究成果不是直接应用于经济建设的终极成果。因此,研究成果的直接需方,并非经济领域的生产部门。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必须经过成果的实际应用,才能在社会终极产品中以科技的含量显现出来。试想,任何一个用户不会单独购买一项环保的技术,而是购买一台应用了环保技术的电视机。除了通过市场机制或直接由研究单位自行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应用了研究成果的地质调查成果以外,研究成果的最大需方是地质调查单位。地质调查单位在进行地质调查的过程中应用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将其转化为地质调查成果中的科技含量。地质调查成果的需方是具体的经济部门。研究单位将研究成果提供给需要的地质调查单位,地质调查单位应用了研究成果,取得地质调查成果提供给经济部门,形成社会经济在地质成果上的供需主链条。供方与需方的模糊、研究成果与地质调查成果的混淆、计划经济体制的规则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惯性延续、财政支持的部门利益,都是产生调查与研究脱节的深层原因,或者说,制度安排得不合理,是产生调查与研究脱节的根本原因。生产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在市场化比较完善的企业界似乎有了比较好的运作机制。众多企业集团的研究院,研究开发的项目直接来源于市场需求。一方面,有一个庞大的市场网络,收集分析市场需求什么和需求的走向;另一方面,研究开发项目投入市场以后的新增收益,决定了研究人员的个人收益和职位升迁。不管你是什么学历、学识如何,如果没有新的成果投放市场,或者投放市场的项目没有新增的收益,惟一的出路就是“走人”。又如有些矿业公司的地质研究,根据至少5年以后的需求分析预测来确定所选择的矿种,其研究经费则根据当年地质勘探所获得的收益确定,收益好则研究经费多,反之则减少。研究项目结束后,由项目负责人带着获得的研究成果到勘探公司进行应用,成功后再撤出。如果研究成果得不到实际的应用,公司不会再让他接着做研究。当然,上述两例均为企业内部的典型研究行为。正是企业内部的研究与生产结合的机制,才为体制内部的调查与研究的结合提供了借鉴。国家通过加大资金的投入强化基础性研究,而把应用研究直接置于市场之中,正是我国目前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操作。这一做法本身告诉我们,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是可以运用市场的方式运行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是所有应用型研究和企业化生产的基础,其水平高低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力基础和后劲,属于政府运行机制。但是,这一块研究的经费在整个研究领域的总经费中所占的比例不会也不可能很大。调查与研究的结合,应是地质调查体制内部的机制设置和制度安排,应符合地质调查投入产出成本的一般性原理。内部交易成本决定地质调查体制内调查与研究设置的数量与形式。作为从事国家地质工作的“野战军”,不可能全部由研究单位所组成,也不可能全部由调查单位所组成,必然是由大部分的调查单位和少部分的研究单位组合而成。对于体制内部而言,研究单位的研究行为,更多的应该是“应用型”的研究成分,支持的是地质调查的成果质量和水平。在整个调查经费的总量上,研究所占的成本,应是一个与地质调查总量成一定比例的定量。而这种研究的成本,不仅仅是研究本身所使用经费的多少,更取决于调查单位使用这种研究成果的成本和收益。如果使用与不使用研究成果所取得的地质调查成果,均不影响需方对地质调查产品的使用,由于把研究成果转化为调查产品需要增加成本,调查单位自然不会自觉地消化和使用研究成果。在体制内部,存在两种不同的制度安排:一种安排是不管研究单位的成果使用与否,体制内仍然供给研究的经费,以保持研究单位的生存运转。这种制度安排,实际上仍将研究单位变成了类似于国家开办的研究单位一样,根本用不着考虑是否有成果、研究的成果是否有人使用。如果形成这种机制,经济资源上是一种浪费,内部机制支持了调查与研究的脱节。另外一种安排是让交易成本发挥作用。当研究成果的交易成本大于地质调查单位使用研究成果的收益时,要么研究单位或研究人员的缩小,要么研究单位或研究人员向地质调查的转移。这种安排应是我们在体制和机制的设计中寻求实现的目标。达到了这样一种效果,才从机制上为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结合创造了制度上的条件。计划体制下的地质调查与地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用计划的方式安排地质工作,地质部门只管做项目,项目做完了,归档、写报告、出专著,至于取得的成果是否有人用,很少有人关注。缺乏研究成果和调查成果价值化表量的引导,是造成调查与研究脱节的另外一个原因。因此,研究并建立诸如论文、专著的引用量、调查成果的使用量等价值化表量标准,应该是引导调查与经济、调查与研究结合很有效的价值量。调查与研究在思维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方法和成果应用诸多方面的不同,决定了国家地质工作必然是两者的有机结合。就好比一台性能价格比优良的电视机,必然是多种先进研究成果互融应用的结果。无法与整机相融合的单项成果,技术再领先也不可能成为用户直接使用的商品。因此,寻求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结合,还需要在调查与研究中间设置必要的“整装车间”,将研究的成果与调查的成果“组装”成国家需要的地质调查“产品”,实现调查与研究的有机结合。

梁其华(河北省环境地质勘查院)摘要 为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保证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顺利完成与汇交,笔者通过近几年地质资料电子文档的制作与汇交,取得了一些肤浅的认识,与同行进行交流。关键词 地质 资料 电子文档0 引言地质资料是国家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国民经济建设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地质资料管理条例》精神,进一步完善电子文档汇交制度,提升地质资料汇交质量,实现电子文档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已经成为档案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国土资发〔2010〕210号)和《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结合笔者在地质资料汇交工作中的一些体会,提出一些肤浅看法与大家交流。1 地质资料概念和分类1 地质资料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以文字、图表、声像、标本、样品、岩矿心等不同形式存在的地质、矿产信息和实物等。2 地质资料分类1 根据地质资料自然形成的顺序分类分为实物地质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成果地质资料。实物地质资料:指在地质工作中形成的岩矿心、岩屑、标本、样品、光薄片等实物及其配套相关资料。原始地质资料:指在进行地质工作时直接形成或采集的,以各种载体类型存在的原始记录、中间性解译资料、地质工作成果原稿等,它是地质各行业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成果地质资料:指各类地质工作与科学研究项目结题后,按相应技术规范和原项目设计要求以文字、图、表、多媒体、数据库和软件等形式提供的反映工作成果的一整套科技文件材料。2 根据专业内容分类分为区域地质调查、固体矿产地质、石油地质、海洋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物探地质、化学地质、遥感地质、地质测绘、实验测试、探矿工程和地质科研等。3 根据是否涉及国家秘密分类分为涉密地质资料和非涉密地质资料;按投资者的利益又可分为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保护性地质资料。这二者组合形成涉密的保护性地质资料、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非涉密保护性地质资料和非涉密的非保护性地质资料4类。2 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有待细化尽管国土资源部已颁布了《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汇交格式要求》(以下简称《格式要求》),但这只是总纲式的规定,具体到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中,尤其是正文排版和图类制作时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缺少参考的依据和细则。因此,从格式要求方面,应制定更加详细的地质资料汇交细则和规定。针对所汇交地质资料电子文件,从封面、扉页、目录、版面、字体、图类、表类、用纸、命名等各个方面进行详尽规定,以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2 规定与要求有部分冲突在电子文档排版制作时,一般参考《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而此规定和《格式要求》在标题级别命名方面不一致。《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第1 条规定标题级次为: 报告正文标题分四级。第一级为“章”,是报告内容的基本划分单元,以下2~3级分别为“节”、“条”、“款”。而《格式要求》中要求标题为:资料的题名、篇名、章名、节名等标题应用标题命令定义,标题阶次依次降低(如1~4级标题),同一层次标题的阶次应相同。这些不一致,在电子文档制作中易造成标题定义的不统一。3 报告图类的格式要求不详细《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和《格式要求》中,对附图的图面内容、图名的字体及大小、比例尺、经纬度及经纬网、图例、图签内容、图号、接图表和出图纸张等编写格式要求未做详细规定。而《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按《DZ/T0033—1992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缩写规定》和《GB958—99 区域地质图例》两个标准规范要求进行,但这两个标准不易找到,因而在制作图类时常出现以下问题:1)附图图名不规范,图名下易遗漏比例尺,无经纬线和图签,或图签位置随意放置,图签内图号和顺序号编制不统一等等。2)附图和插图概念混淆,正文中常放置附图,或多个小的附图放置在一张图纸中,图册纸张大小不一致等。3)《格式要求》规定:“当附件类文件中又含有一套附图、附表等类文件时,应将它们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中进行说明”。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对合并到相应的类别中在理解上偏差较大;二是电子登记表也常常漏掉说明;三是目录编制混乱或不编附图目录。4 归类、目录编排和命名不统一1 归类不统一目前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经常出现分类不正确的情况,特别是在附件类、审批类和其他类等组织归类上存在不统一。具体包括:项目任务书、合同书、原始文件目录、设计评审意见书、野外验收意见、电子登记表、实物清单及资质等归类不统一,有的归为附件类,有的归为其他类。2 目录编排不统一任务书、审查意见书、评审意见书、原始文件目录和实物清单等是否在目录中列出? 在给省级国土资源厅和全国地质资料馆汇交时要求一一列出,而在向华北大区资料馆汇交时则要求删掉此部分内容。3 命名不统一当一个项目含有2年以上任务书时,建立多个电子文档还是一个电子文档及怎样命名没有做出详细的说明,Q01-0002和Q02-0001命名常混淆。5 制作电子文档软件更新慢因各地质单位制作电子文档的电脑涉密不能与网络连接,造成ED-M3相关软件不能及时升级,目前已经不能正常使用,而新ED-Maker软件的更新升级慢,至今没有统一培训正式使用,所以在电子文档生成PDF文件及一些表格填写时需采用手动方式来完成。PDF文件生成只能在网上下载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0软件后一个文件一个文件转换。利用Adobe Acrobat Professional 0软件生成PDF文件与Microsoft office word版本有关,Microsoft office 2003版生成PDF慢,易出现不能生成现象或丢失书签、产生空白页、字体不完整等问题;而Microsoft office 2007、2010、WPS版本在生成PDF文件时直接、快速,不会丢信息,但正文中的插图和插表有时在不同电脑上打开易产生变形和跨页,需要重新排版,造成增加工作量。6 定密2007年开展地质资料涉密清理工作以来,要求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时须一并提交涉密数据库和地质资料涉密情况登记表,目前因多数地质单位没有成立地质资料定密小组或委员会,地质成果资料密级主要由资料管理员兼电子文档制作员自己来定,而资料管理人员对各类地质资料技术参数及内容掌握的不是很专业,所以汇交中定密不准,出错现象比较普遍。3 电子文档制作的几点建议1 尽快出台新的格式要求1)建议《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改名为《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各类地质资料制定统一格式标准,如固体矿产地质资料、石油地质资料、海洋地质资料、水文地质资料、工程地质资料、环境地质资料等尽量采用统一汇交标准进行汇交,这样简便、统一,易验收、易管理、易汇交。2)统一报告封面、扉页和目录编制,如字体及大小、封面和扉页内容等统一规定。目录编制:一个项目有正文、多个附件、附件中的附件、附件中的附图等,目录的编排应一一做出详细的规定,列出样式。3)统一报告文字版面。因《格式要求》中要求字体大小不小于五号字,这样造成不同单位或同一单位不同人排版的正文行距、字体等版面不统一、不美观。建议统一报告文字版面要求,具体包括字体及大小、插图的要求及编号、插表要求及编号、A4和A3页码的设置等问题。建议把《DZ/T 0131—94 固体矿产勘查报告格式规定》中相关格式规定作为排版内容标准作为《成果、原始地质资料汇交格式要求》第3章的内容。2 及时升级地质资料电子文档制作软件尽快培训、使用ED-Maker新版本软件,各级地质资料馆应配置统一系统制作软件和汇交格式标准。3 进一步规范附图编号及命名电子文档的正文和附件中的附图目录编排在各自的报告中,图号应各自用阿拉伯数字从1编起采用顺序号连续编排。附图原文件夹按顺序号建立文件夹编号,文件夹命名和附图顺序号一一对应,文件夹命名如T01-0001,……,T01-000N,并在电子登记表中予以说明。4 不断完善汇交制度,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建议主管部门加强成果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每年对汇交质量好的制作单位予以表扬和发放电子文档制作汇交优秀证书以资鼓励;对汇交质量差、返工次数达到3次以上的制作单位予以通报批评,并将资料汇交质量作为地勘单位年终项目核算的重要内容。5 合并电子登记表和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因《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首页和《电子登记表》一致,后面内容与原始文件目录内容一样,建议去掉《原始、成果地质登记表》,直接在原始文件目录中增加填写是否汇交一栏。6 《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目录设计建议目录前言1 概述1 引用法律文件2 引用标准规范3 名词解释2 地质资料汇交管理(无变化)1 地质资料管理体制2 地质资料汇交人3 地质资料汇交内容要求4 地质资料汇交范围5 地质资料汇交程序6 地质资料汇交份数7 地质资料汇交时限8 延期汇交9 地质资料保护申请10 地质资料汇交凭证发放3 地质成果报告格式要求1 报告封面、扉页格式2 目录要求3 文本部分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1 文字格式要求2 插图格式要求3 插表格式要求4 附件格式要求5 附表格式要求6 附图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7 特殊图件汇交和制作要求1 MapGIS 软件形成的图件要求2 AutoCAD软件形成源文件要求3 MapInfo格式的文件4 Surfer格式的异常图5 CGIS制作煤层柱状图6 ArcGIS格式图件汇交制作7 图册电子版本的制作8 只有图册,没有单张图9 既有单张图又有图册4 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1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汇交整理2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格式要求与编制1 格式要求2 编制3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组织形式4 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5 多媒体类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5 原始地质资料格式要求1 电子数据整理2 分类3 编制4 命名6 电子文档命名、编制1 电子文档制作版本2 电子文件分类1 成果资料电子文件分类2 原始资料电子文件分类3 电子文件命名1 成果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2 原始地质资料电子文件命名4 电子文件的组织5 电子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1 总体要求2 附加文件的格式要求及编制7 纸质地质资料要求1 纸张要求2 印剧要求3 装订要求4 盖章5 附图6 编目8 地质资料验收要点1 检查汇交的地质资料范围、内容及份数2 检查齐全完整性3 检查盖章4 检查纸质文件的质量5 数字填图数据库资料的验收1 数据的齐全性检查2 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 数据的正确性检查6 检查汇交原始盘7 检查电子文件登记表信息8 纸电对照检查9 地质资料转送要求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出的一些体会和想法,希望通过这些建议,对《成果和原始地质资料验收技术要求》早日出台和提高地质资料汇交质量有所帮助,以便更深层次开发地质资料的价值,更好地为社会建设服务。参考资料[1]全国地质资料馆编第七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2]全国地质资料馆编第六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怎么写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怎么写
  •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经验
  •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