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介绍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介绍

发布时间: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介绍

《2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新星出版社,2007年6月。《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与文本研究》,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年7月。《文学的现代传统》,重庆出版社,2003年5月。《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20世纪中国文学作品选读》(上、下)(副主编),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大地上的事情——中国现当代散文的人文情怀》(主编),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04年9月。《中国语文》(艺术版),主编,重庆出版社,2007年8月。《大学语文》,主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教程》(副主编),国家“十一五”普通教育规划教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老舍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现代文学观念与知识谱系》,人民出版社,2013年8月。 哲学是文学的精神翅膀,《百家》(安徽)1988年6期。论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上的梁实秋,《学习与探索》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1989年7期全文转载。五四文学精神:变异、复归与超越,《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89年7期全文转载。落日的黄昏——悲剧与荒诞审美内涵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 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0年12期全文转载。诗化哲学:鲁迅《野草》与尼采《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之比较,《湖北大学学报》1990年1期。何处是孤独者的巢穴——重读《孤独者》,《鲁迅研究月刊》1990年2期。基督教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5期论中国20世纪文学悲剧意识的价值内涵,《人文杂志》1991年2期。克莱奥、缪斯与人:对历史文学理论及创作的思考,《文艺争鸣》1991年3期。论基督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学术研究》1992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2年4期全文转载,《1993年中国文学年鉴》“论文选摘”,《新华文摘》1992年5期“论点摘引”。郭沫若与易文化,《河北学刊》1992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著名作家研究》1992年2期全文转载。郭沫若与侠义精神,《文史杂志》1992年6期。论悲剧意识里的宗教内涵,《社会科学家》1993年1期。被《戏剧艺术》1993年第3期“动态之窗”摘引860字。郭沫若与侠文化,《贵州社会科学》1993年3期。郭沫若与基督教文化,《郭沫若学刊》1993年2期。原典意义:郭沫若与传统文化精神,《学习与探索》1993年4期。隐逸与郭沫若文化心态阐释,《社会科学家》1993年5期。论中国现代自由主义文艺思想特征,《中州学刊》1993年5期。论近现代尚力美学思潮,《湖北大学学报》1993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美学》1993年9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美学特征,《学术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6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悲剧意识的文化内涵,《江海学刊》1993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4期全文转载。“吃人”的寓言与象征,《广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赎罪的都市——《子夜》的象征结构,《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1期。游戏、梦幻与仪式——通俗文学的文化理想及功能,《通俗文学评论》1993年1期。论古代白话小说的叙述语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3年3期。基督教与郭沫若文学创作的文化阐释,《河北学刊》1994 年3期。基督教文化与20世纪中国文学,《基督教与近代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孔雀胆》悲剧主题阐释,《郭沫若学刊》1994年3期。救赎与复仇—《复仇(二)》与鲁迅对宗教终极价值的消解,《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10期。梦绕家园,心系雨象,《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1期。论郭沫若历史剧与侠文化的现代改造,《求索》1995 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戏剧戏曲研究》1995年12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尚力文艺思潮,《中州学刊》1995年4期。基督教与鲁迅文化心态阐释,《贵州社会科学》1995年3期。中西现代诗学的选择与重建——《凤凰涅槃》与《荒原》的比较性解读,《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2期。论艺术的商品化与商品的艺术化,《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10辑,西南师大出版社1995年。论宗教文化对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99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外国文学研究》1996年2期全文转载。大后方文学研究的深化与体系建构,《红岩》1995年5期。在返回语言之根的途中,《星星诗刊》1995年5期。周作人与基督教文化,《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6年1期。西方文学悲剧意识的宗教背景,《文艺研究》1996年3期。尚力思潮与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转型,《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1期。欲望的叙述与叙述欲望——《骆驼祥子》的叙述学阐释,《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3期。萧乾:现代宗教性小说的反殖民话语,《延安大学学报》1996 年3期。历史的心迹——伤痕文学的意义,《短篇小说》1996年2期。沉思的精魂——反思文学的美学追求,《短篇小说》1996 年3期。应时而生的改革文学,《短篇小说》1996年4期。改革文学的叙事视角,《短篇小说》1996年5期。军旅小说创作轨迹描述,《短篇小说》1996年6期。理想是面不倒的旗——重读知青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7期。文化与文学的“根”——寻根文学的意义世界,《短篇小说》1996 年8期。走向个性写作的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9期。市井风俗小说,《短篇小说》1996 年10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6年11期。意义的迷失与碎片——先锋小说的创作特点,《短篇小说》1996年12期。中国当代文学辞典(参编),王庆生主编,武汉出版社,1996年2月。生存边界性的话语意义——《生死场》叙述策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7年2期。“新状态”文学的自我表述,《短篇小说》1997年6期。新体验与新体验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8期。新写实小说的叙事风格,《短篇小说》1997年4期。文本游戏的边界与精神的救赎—先锋小说的形式终结与转向,《短篇小说》1997年2期。新笔记小说论,《短篇小说》1997年5 期。文化转型与先锋小说,《短篇小说》1997年11期。语言游戏与叙事革命——先锋小说的文体实验,《短篇小说》1997年1期。回到生活深处——新写实小说的写实精神,《短篇小说》1997年3期。新状态文学创作描述,《短篇小说》1997年7期。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美学意蕴,《民族文学研究》1998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8年12期全文转载。宗教作为一种可能的现代价值资源——吴宓的宗教观,《贵州社会科学》1998年6期。吴宓与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空间,《红岩》1998年1期。老舍小说文体形式的自觉与创造,《民族文学研究》1999年1期。端木蕻良小说文体的文化意味 《广东社会科学》1999年4期。语言感觉与想象的无限可能性,《红岩》1999年1期。走向大众性、仪式性与地域性的贺岁晚会,《当代电视》1999年3期。鲁迅小说的精神世界,《语文教学通讯》2000年22期。文学知识、文学组织和审美信念——晚清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福建论坛》2001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10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传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基督教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和文体资源,《湖北大学学报》2001年2期。《新华文摘》2001年7期“论点摘编”。《圣经》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体建构,《贵州社会科学》2001年1期。论李金发诗歌中的“上帝话语”,《诗画双馨——林凤眠、李金发诞生100周年纪念文集》,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北村与基督教文化,《涪陵师专学报》2001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1年3期摘录。沈从文与基督教文化,《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2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常州工学院学报》2001年3期。走向多元化的中国现代文学知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2期。《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2期以“现代文学的合理性意义”为题作“论点摘编”。从思想启蒙到现代性的反思—现代性与中国文学的意义限度及可能,《文艺争鸣》2002年5期。论张晓风散文的神性情怀,《河北学刊》2002年6期。曹禺与基督教文化,《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5期。文学制度:现代文学的一种阐释方式,《文艺研究》2003年4期。重写文学史:一段问题史,《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5期。中国现代文学的《圣经》资源——以语言文体为例,《江海学刊》2003年5期。文学制度与文学的现代性,《湖北大学学报》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4年1期全文转载。论中国现代文学制度的生成背景,《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1期作“论点摘编”。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区域文化与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5月。重写文学史:意图与效果,《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年3期。历史性与审美性:现代中国文学的圣经传释,《圣经与文学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6月。新时期文学思潮中的西部文学,《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6期。中国现代文学的生产体制问题,《文学评论》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6期全文转载。毛泽东文艺思想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3期“论点摘编”。《文艺理论研究》2004年2期以题为“对一种文学论争机制的反思”作“论点摘编”。文学传播与中国现代文学,《贵州社会科学》2004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3期全文转载。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到“战国策派”,《河北学刊》2004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5期全文转载。现代性与中国现代文学史写作,《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3期。网络诗歌的文学史意义,《江汉论坛》2004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4年9期全文转载。整理国故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湖北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2期全文转载。从现代性到全球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问题,《福建论坛》2005年10期,收入《置身于全球化的惊涛骇浪,共创现当代文学的新纪元——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年10月。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话语——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为例,《山花》2005年12期。文学审查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第2辑,巴蜀书社,2005年12月。传统文化与基督教的相遇与交战——林语堂与基督教关系的文化阐释,《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文摘《哲学》)2005年02期论点摘录。中国现代诗歌中的上帝意象,《文学评论》2006年第6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从晚清到五四:中国文学转型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6年第6期。《西方美学史》与中国当代美学的知识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梁实秋的文学批评与新文学秩序的重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3期。文学体制与当代作家的思想改造,《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文化空间的形成与知识分子的形成——以战时北碚的文化生态为考察中心,《红岩》2006年第1期。没有诗意的生活——强雯小说的荒诞感,《红岩》2006年第1期。散文作为智者的游戏——张于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2006年2期。《2006重庆评论》,重庆出版社,2007年11月。文学会议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4期全文转载。收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0月。人民需要与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想象,《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现当代文学文摘卡》2007年第2期摘录。《文化批判》与中国新文学的话语革命,《广东社会科学》2007年第2期。超越外部与内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转换与互动,《贵州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7年第9期全文转载。文学政策与当代文学的制度阐释,《福建论坛》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文摘卡》2007年第4期摘录。中国当代群众写作的文学大众化想象,《学术研究》2007年第7期。基督教为何能够进入中国现代文学,《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5期。文体与政治:革命样板戏的发生,《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文学生产资料与当代文学体制的建立,《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文艺理论》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文学机构与中国当代文学,《扬子江评论》2007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10期全文转载。《文化批判》与左翼文学的话语生产方式,《中国左翼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自我”形象的改写与重构—关于郭沫若《创造十年》的删改,《郭沫若学刊》200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基督教文化:新时期小说的叙述与想象,《神学美学》第1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12月。小说的轻与重:关于莫怀戚的《和平时代》,《红岩》2007年第4期。论老舍文学创作的民粹思想倾向,《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文学制度取决于社会制度,《南方周末》2007年11月8日。文学史观与现代文学史的重构,《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学术界》2008年第4期“论点摘编”。中国当代文学体制建构的苏联资源,《中国文学研究》2008年第1期。第一次文代会与中国当代文学的发生,《广东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当代文学运动的意识形态特征,《中国现代文学论丛》2008年第3卷第1期。汉语新文学史的意义,《重庆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码头文化:《白沙码头》里的重庆形象,《红岩》2008年第6期。从灵的文学到灵性文学——中国文学的神性资源问题,《东京文学》2008年第11期;收入《灵魂拯救与灵性文学》,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2月。《有你就有戏》与互动电视剧的意义,《当代电视》2008年第11期。《西部电视》2008年第5期,《长江传播》2008年第4期。驳杂的现代:郭沫若与中国现代批评话语体系,《当代视野下的郭沫若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基督教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体验,《新华文摘》2009年第1期。论老舍小说的叙事伦理,《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9年第5期。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反思与重建:学科还是意义?《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闲适与尚力:中国现代审美价值的裂变,《贵州社会科学》2009年第12期。鲁迅作品中“狗”的话语谱系与国民性隐喻,《纪念鲁迅定居上海8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4月。边缘即中心:《甘肃社会科学》的学术追求,《学林华章——<甘肃社会科学>创刊30周年纪念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年。学会与时代对话,《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12月17日,第11版。重庆姿势:关于红岩文学奖,《红岩·文学评论》2009年第2期。文化遗址与都市文化建设:以重庆抗战遗址保护为中心,《文化中国》(加拿大文化更新研究中心)2009年第4期。“文以载道”观的批判与新文学观念的确立,《文学评论》2010年第1期。中国现代文论的重估与民族话语重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1期。“主义”话语与五四新文学运动,《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4期。诗学的政治:京派文学的审美主义,《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3期。日本经验与中国文学的激进主义,《晋阳学刊》2010年第3期。新史料的发掘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诉求,《甘肃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View of Literary History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 Issue 2 / 2010 ,Pages: 232-社会正义与个人德性:老舍文学创作的伦理诉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老舍与民族文化——纪念老舍先生诞生11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中国现代悲剧观念的发生与转向,《艺术百家》2010年第5期。诗人气质与史家风范:陆耀东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0年第5期。鲁迅纪念中的胡风声音(第一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文学制度与中国文学的现代性,《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9月28日。以美育代宗教与中国现代美学的身份认同,《艺术百家》2011年第5期。评张传敏《民国时期的大学新文学课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年第7期。传统的潜伏:苏雪林的文笔论和道德观,《湘潭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5期全文转载。论“美”作为新文学的尺度及其限度,《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1年第6期全文转载。抒情作为“主义”与新文学的自我认同,《江海学刊》2011年第2期。作为“无物之阵”的流言与鲁迅的精神世界,《湖北大学学报》2011年第5期。谁有话语权?——《离婚》的反讽意味,《文艺争鸣》2011年第9期。国家文化安全的价值意义,《前进论坛》2011年第9期。多维视野下“十七年”文学的丰富图景,《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修辞还是判断?——文学批评的身份重建,《山花》2011年第10期。历史化与经典化:中国当代文学的评价问题,《求是学刊》2011年第6期。生存体验与知识趣味:鲁迅对朱光潜“静穆”说的批评,《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然而”与《野草》的话语方式,《贵州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渎神的诗性:《受戒》作为1980年代的文化寓言,《当代文坛》2012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2年第5期全文转载。在时代的风陵渡口:郭沫若与现代中国的权势转移,《福建论坛》2012年第2期。歉疚与嗟悔:在父子情深的背后——《背影》的心理分析,《名作欣赏》2012年第10期。177.悲悯的诗性:吴佳骏散文的精神气质,《红岩··重庆评论》2012年第4期。 《<呐喊>自序》与鲁迅的“五四”,《文艺争鸣》2013年第1期。179.身份对身体的压抑与认同:《夜》的政治意味与哲理内涵,《名作欣赏》2013年第4期。 冰心散文风格的传统资源,《苏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181.题材中心论:重庆小说的得与失,《重庆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白话文运动中的文章观念,《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第7期。

1、《柳永功名思想述评》(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1年第2期。2、《论清真词的“浑厚”之美》(第一作者),《汕头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1992年第8期全文转载。3、《中国古代戏曲漫谈》(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3年第2期。4、《论元代闺情散曲的审美特征》(第二作者),《人文杂志》1993年第6期。(核心刊物)5、《论元遗山的闺情词》(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5年第1期。《新华文摘》题录6、《李清照〈论词〉与曹丕〈论文〉》(独立完成),《人文杂志》1995年第4期。(核心刊物)7、《元好问诗学对苏黄的批评与继承》(独立完成),《文史哲》1996年2期(核心刊物)8、《议“振兴中华诗词”》(独立完成),收入《跨世纪的思辨》,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9、《秦观词的结句艺术》(独立完成),《陕西电大学刊》1998年第3期。10、《李清照〈词论〉写作时间再议》(独立完成),《唐都学刊》1998年第4期。11、《〈后汉书〉今注今译》,本人完成《列女传》(3万字),岳麓书社1998年版。12、《汉语言文化与永明诗歌声律论》(第二作者),《江海学刊》1998年第5期。(核心刊物)13、《佛教故事——中国五朝志怪小说的一个叙事源头》(第二作者),《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核心刊物)14、《苏轼论士君子人格及其履践》(第一作者),《唐都学刊》2001年第1期。15、《苏轼贬逐心态研究》(第一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核心刊物)16、《苏轼与酒茶文化》(第一作者),《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4期。(核心刊物)17、《苏轼的人生智慧》(独立完成),《人文杂志》2001年第5期。(核心刊物)18、《苏轼论为学之道》(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2年第3期。19、《苏轼论书法艺术》(独立完成),《西北美术》2003年第2期。20、《苏轼文化人格的矛盾与统一》(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3年第4期。21、《梅、欧与苏轼平淡诗美观诠释》(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4年第2期。22、《简论苏轼高风绝尘之美的美学内涵》(第二作者),《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核心刊物)23、《论柳永词的“赋法”》(独立完成),《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24、《历代诗论全编(宋金元卷)》(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25、《论宋人的“以赋为词”》,《唐宋诗词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26、《苏轼的〈前赤壁赋〉与阮籍的〈达庄论〉》(独立完成),《文史知识》2005年第3期。(中华书局,核心刊物)27、《论苏轼“平淡”诗美观之实质》,《文学理论研究》第二十二辑,2005年1月。28、《论苏轼的〈诗〉学观点》(独立完成),《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0期。29、《朱熹与苏轼出处态度之比较》(独立完成),《福建论坛》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0、《论朱熹尚“雄健”的审美观》(独立完成),《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第4期。(核心刊物)31、《论朱熹对苏轼的批评与接受》(独立完成),《唐都学刊》2008年第2期。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 《北方论丛》1986(6)。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 《东北师大学报》1988(4)。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 《东北师大学报》1989(4)。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 《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1—2)。“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 《甘肃社会科学》1991(1)。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 《贵州文史丛刊》1991(2)。《离骚》审美价值的层次分析 《延边大学学报》1992(2)。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 《东北师大学报》1992(3)。《招魂》作者补证 《社会科学战线》1993(3)。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 《人文杂志》1993(3)。中国礼乐文化初论 《东北师大学报》1993(6)。《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 《松辽学刊》1994(1)。话说《橘颂》 《名作欣赏》1994(2)。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 《苏州大学学报》1994(3)。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 《东北师大学报》1994(5)。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轫之作——读楚辞《渔父》 《文史知识》1994(12)。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1)。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 《中国文学研究》1995(2)。公木的诗学世界 《人民日报》1996年6月27日第十一版。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社会科学战线》1998(3)。读诗札记(六则)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6)。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江海学刊》1999(2)。“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社会科学战线》1999(2)。《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文学遗产》1999(2)。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 《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孔子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0(6)。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 《社会科学辑刊》2001(2)。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 《社会科学战线》2001(1)。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 《名作欣赏》2001(1)。夏夜的图景 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 《古典文学知识》2001(3)。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 《名作欣赏》2001(4)。仰望泰山 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 《古典文学知识》2001(6)。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 《文学遗产》2001(4)。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深圳大学学报》2001(6)。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 《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27日。屈原的诗学 《深圳大学学报》2002(6)。道家语言哲学对中国古典诗学的影响《学术研究》2002(12)。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2)。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 《深圳大学学报》2005(3)。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向 《文艺研究》2007(11)。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 《文史知识》2007(12)。眼观风云浩荡 胸怀日月运行——读曹操的《观沧海》 《古典文学知识》2008(2)。

已发表文章题目:悲情的双曲线:关系意义中的生活废墟——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张一兵论葛兰西实践哲学的政治意蕴李佃来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对功利主义原则的“求助”及其实质论析曹宝睿庄子真的反对儒家仁义吗?——兼驳李蹊《广废庄论》林光华自爱不自贵——老子生命观思想辩正罗祥相儒、道比较视野中的《周易》隐逸思想及其影响王慰,商原李刚政治主体性的历时性演进及逻辑建构高振岗制度约束下社保资金投资运营的现实路径选择——以陕西省为例周明,任宗哲,王虎平基于文化需求导向的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研究王晖,周勇陕西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若干问题研究曾昭宁,王娟论《故事新编》的历史文化态度王泽龙,王建雄新感觉派的“欲望叙事”与存在主义的“艺术生理学”杨经建,周舟作者如何言说世界秦晓伟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梅雨意象渠红岩关于王维的禅悦诗创作的几个问题王虹清初官修《明史》与私修明史之间的互动关系屈宁,王曼清末新型知识群体:从传统士大夫到现代知识分子的转型俞祖华,赵慧峰大一统专制王权的经济学分析——兼论专制条件下腐败发生的必然性李宪堂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四川防区制下的军事贡役体制(1926-1935年)王明前劳动生产者与享乐消费者的分化:一种二律背反的社会结构郭景萍中国特色儿童福利概念框架与儿童福利制度框架建构刘继同西方现代国家建构的理论逻辑与历史经验:从契约国家理论到国家建构理论王威海网络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民参与行为分析与公共管理应对杨正联大城市实有人口管理的难点及其破解——以上海为例吴鹏森中西方社会资本的再比较何君安中国经济转型问题研究综述与政策建议杨斌,刘晓宾德性与“德性需要”的实现张旸作为中国传统价值论最高范畴的“道”陈德建

著作:1、编译“三箴言丛书”:《道家箴言录》、《儒家箴言录》(合作)、《佛家箴言录》(合作),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初版,2006年再版,香港容斋出版社1999年版。2、专著《先秦儒法源流述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3、专著《儒教问题:争鸣与反思》,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6月版。4、专著《儒法整合——秦汉政治文化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5、参撰张岂之总主编《中国学术思想史·魏晋南北朝卷》部分章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6、点校:《南华经注疏》,郭象注,成玄英疏,王雱:《南华真经新传》,《中华道臧》第13卷,华夏出版社2004年。7、编撰:《吴宓学案》,张岂之主编,麻天祥执行主编:《民国学案》(第四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05年。8、编著:《儒经贞义》,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9、编著教材:《中国古代思想简史》,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10、编著中国经典语录:《天下大同》,《仁者爱人》(合作,第一作者),《和而不同》(合作,第一作者),西安出版社2008年第一版,2009年第二版。11 、专著《孔学述论》,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2、主编《中和学刊》(一、二辑)、中和丛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010年。13、主编《国学论衡》第五辑,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14、研究生教材:《中国文化通论》,获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教材资助,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出版。 论文:1、《郭店楚简儒家天道观述略》,《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年第2期。2、《郭店楚简儒家礼乐文明精义辨析》,《人文杂志》,2000年第5期。3、《儒家的隐者——李柏思想构成探析》,《人文杂志》,2001年第2期。4、《儒教是教非教之争的历史起源及启示》,《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2年第6期转5、《清末民初孔教活动及其争论》,《宗教学研究》,2003年第2期。6、《郭店儒简的儒法融通》,《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7、《中国大陆关于儒教问题的最新争论》,台湾华梵大学哲学系编《海峡两岸宗教与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4年10月中国台北。8、《忠恕之道与多元文明的和平共处》,马来西亚孔学研究会编《孔学论文集》(二),2004年8月吉隆坡。9、《香港孔教学院:现代民间儒教的基地》,张立文主编《儒家思想在世界的传播和发展》(上下),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孔教——儒家参与多元宗教对话的途径之一》(合作,第一作者),汤恩佳主编:《儒教儒学儒商对人类的贡献——第二届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香港:香港孔教学院2006年出版。11、《全球化背景下的儒学与中国文化的整合》,《东方论坛》2006年第1期;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二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12、《秦汉政治文化整合中儒家思想的变异》,《孔子研究》2006年第5期。13、《孟子的批判精神及其现代意义》,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三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12月。14、《黄帝与中国原创文化的人文精神》,《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15、《夏夷之辨及其进近代转型》,刘泽华、罗宗强主编:《中国思想与社会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16、《黄帝祭祀与中华人文精神》,陕西黄帝陵基金会编:《黄帝祭祀与中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9月。17、《段正元论儒道与儒教》,垄菲主编《国学论衡》第四辑,中国藏学出版社2007年。18、《儒家的批判精神与王权政治》,王中江、李存山主编:《中国儒学》第二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11月。19、《儒经与中国文化》,《中和学刊》第1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20、《秦对儒家思想的吸收》(合作,第一作者),《秦文化研究论丛》第十五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21、《段正元的孔教思想与实践》,《福建论坛》2008年第2期。25、《辜鸿铭:中西文明比较视野中的孔教观》,《世界宗教研究》2008年第1期26、《荀子的治道及其当代价值》,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编《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28、《霸王道杂之:秦汉政治文化模式考论》,《哲学研究》2009年第2期。29、《张载“和”哲学论纲》,《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30、《论秦汉政治文化整合过程中法家思想的变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31、《对于刘泽华<关于倡导国学几个问题的质疑>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1月21日。32、《儒家教统:教化、教育与宗教》,《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3月23日。

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五期作者介绍

罗伯特·罗素Robert Lawson罗伯特·罗素1892年10月4日出生于美国的纽约市,他毕业于纽约的一所应用艺术学校。1914年秋天,他为《哈波氏》周刊上的一首诗歌做了一幅整版装饰画,这是他的画作第一次被正式发表。在接下去的许多年礼,他创作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图画,并不断地被报纸、杂志等媒体所采纳。1930年,罗伯特·罗素第一次为一本书绘制了插图。从那以后直到1938年,他为很多作家的书都配插图,如《费迪南德的故事》、《波普先生的企鹅》等。1939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书《本和我》。这本书的出版充分展示了罗素的写作实力。1954年,他凭借着《兔子坡》一举赢得了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为了纪念这一成就,他就把自己的家园命名为“兔子坡”。长久以来,《兔子坡》在很多国家或地区的畅销书排行榜上一直都名列前茅。它以活泼可爱的动物形象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弘扬了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并且号召人们要爱护动物,与动物和平相处。1957年,罗伯特·罗素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自己的家中辞世。

《魔鬼的牧师》([英] 理查德·道金斯)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99kx书名:魔鬼的牧师作者:[英] 理查德·道金斯译者:马岩豆瓣评分:1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份:2016-6-1页数:360内容简介:【编辑推荐】★没饭吃的非洲儿童VS濒临灭绝的黑猩猩,你给谁捐款?★Gay是天生的?“同性恋基因”真的存在吗?★12个不明真相的围观群众PK 1名法官,真理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占星、看风水、通灵、水晶球,这些伪科学,相信你就错了!1、继达尔文之后最有影响力的生物学家,畅销世界30年颠覆人类世界观的科学圣经《自私的基因》作者,备受比尔•盖茨、梁文道、刘慈欣、俞敏洪、姬十三等人热推的超级畅销书科普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科学创作25年来唯一自选集,告诉你正确打开科学世界的方式,国内首次出版!2、基因、克隆、占星、陪审团、创世说、进化论……满满当当的科学干货,结结实实的真知灼见,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的生活智慧,不容错过!3、32篇精彩小品,幽默风趣,通俗易懂,绝对让你脑洞大开、爱不释手的科学入门书!4、道金斯作品延伸阅读——《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解析彩虹》《祖先的故事》《攀登不可能的山峰》5、“科学可以有诗意。以科学的方式正确理解的真实世界,是绝美的,永远有着无穷的乐趣…… ”——理查德·道金斯------------------------【内容简介】“魔鬼的牧师”一词,首先由达尔文于1856年提出,指的是“为进化和自然选择辩护,反对上帝创世论,坚决主张无神论的人”。道金斯以此自居,高举科学大旗,倡导无神论,堪称坚定的进化论者。《魔鬼的牧师》是超级畅销书作家理查德•道金斯科学创作25年来唯一自选集。25年卓越的科学思考,遴选出32篇精彩的科学美文,涉及基因、宗教、道德、教育、公平、正义等重大公共话题,科学与理性兼具,犀利与温情并存,风格亲切幽默,通俗易懂,是一本绝佳的科普经典读物。理查德•道金斯以超凡的科学学识与独特的人生经验,坚决主张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唤起人们对物理世界永恒的好奇心。------------------------【媒体推荐】非常发人深省。——《纽约时报》书评作为当代最知名的科学家、作者之一……道金斯对科学的热爱,无愧且波澜壮阔。论及神圣,于他而言,必然是真理和通往真理之路……他是杰出的作者,明智的簇拥者,学识广博而足智多谋的人。——《新共和国》道金斯……主张坚定,表述清晰,强劲有力。——《科学美国人》极其卓越。……让篇篇文章凝成整体的,也正是使之充满活力的因素:文笔儒雅清晰、内容知性真诚且富有真知和勇气。……作者的书读起来令人愉悦,散文写得优美,而且论点优雅有力。——《文学评论》透过字里行间,科学闪烁着光芒化作愉悦的源头。……他的视角清晰,非比寻常。——《闲暇》文集作者堪称世界优秀的进化论生物学家。作者笃信从真凭实据中追求科学真理,于文集中探讨所得。——《科学新闻》道金斯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所表现的热情富有感染力。——《出版人周刊》通往科学原则的愉悦之旅……被美妙呈现与颂扬。——《科克斯评论》大力倡导经验科学而非迷信……即使他如此顽固,却真正唤起了人们对物理世界的好奇心。——《图书馆杂志》,获评年度最佳科技书籍作者简介: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41— ),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牛津大学教授,著名科普作家,进化论生物学家。他是英国最重要的科学作家,几乎每本书都是畅销书,并经常在各大媒体引起轰动。2005年,英国《前景》杂志会同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选出在世的全球10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知识分子,道金斯赫然在列。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他的基因观念颠覆了我们对自身的幻觉,深刻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其他作品有《盲眼钟表匠》《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魔鬼的牧师》《解析彩虹》《祖先的故事》《攀登不可能的山峰》等。

一、著作:独著一部:《信息资源公共获取制度研究》海洋出版社,7 独著二、论文:公开发表论文共计43篇,CSSCI来源期刊的论文23篇,其中一类期刊1篇,二类期刊2篇;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7篇:版权的争取、让渡与公众信息权利保障,《中国图书馆学报》(一类期刊CSSCI)2006年第4期,独著开放存取运动缘何蓬勃兴起?《图书情报工作》(CSSCI)2006年第5期,独著保留公众在网络世界的信息空间 《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6年第2期,独著我国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现状及问题探析《情报资料工作》(CSSCI)2004年第3期,第一作者数字时代图书馆联盟的任务《图书馆杂志》(CSSCI)2003年第9期,独著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研究《图书情报知识》(CSSCI)2003年第6期,第一作者关于数字图书馆引发版权纠纷的反思《情报杂志》(CSSCI)2004年第5期,独著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内因探析《图书馆杂志》(CSSCI)2005年第2期,独著信息资源公共获取释义及制度溯源,《图书与情报》(CSSCI),2008年第3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G9 2008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西图书馆藏书文化比较研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CSSCI)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G9 2005年第11期全文转载)我国图书馆业务机构设置现状调查与分析《图书情报工作》(二类期刊CSSCI)2004年第11期,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人大复印资料G9 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图书馆合理使用的实然与应然《图书馆建设》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导师为第一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G9 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中国大学图书馆业务机构重组研究《人大复印资料G7》原生文献栏2004年第1期,独著CS战略与图书馆评价《人大复印资料G7》原生文献栏2003年第12期,独著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探索《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年第2期,独著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馆藏经费分配之我见《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第4期,独著我国元数据研究论文统计分析《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12期,第二作者数字图书馆的版权问题研究 2004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宣读论文,独著图书馆业务流程重组与机构设置的一般模式《图书馆》(CSSCI),2004年第6期,第三作者市场机制架构下的信息资源共享《图书与情报》(CSSCI),2007年第2期,第三作者关于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豁免条款的几点看法《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年第3期,独著大学学术仓储建设及版权问题探析《高校图书馆工作》2007年第1期,独著(人大复印资料G9 2007年第6期全文转载,获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图书馆信息网络传播豁免:权利源起与立法选择《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年第1期,独著开放存取资源整合及集成服务平台分析《高校图书馆工作》,2008年第2期,独著重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学图书馆学报》(CSSCI)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高校图书馆馆藏评价探索《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03年第2期,独著垂直搜索引擎研究 《图书馆学研究》2003年第2期,独著综合性大学图书馆馆藏经费分配之我见《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第4期,独著网络环境下文献传递与外刊订购《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年第1期,独著浅谈信息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图书情报论坛》1999年第4期,独著重构图书馆评估指标体系《大学图书馆学报》(CSSCI)2003年第4期,第二作者外文期刊数据库建设之我见 《学术交流》1999年第6期,第二作者合作数字参考咨询服务研究 《图书情报工作》(二类期刊 CSSCI)2003年第5期,独著; 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版权保护《情报杂志》(CSSCI)2002年第7期,独著 新著作权法对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影响《图书馆建设》2003年第2期,第一作者构建数字环境下版权保护的利益平衡机制《情报杂志》(CSSCI)2002年第11期,独著虚拟馆藏建设中的版权问题《现代情报》2002年第12期,独著图书馆信息资源公共获取研究《图书馆》(CSSCI)2008年第6期,独著美国NIH公共获取政策及对我们的启示,《图书馆杂志》(CSSCI),2008年第10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图书馆学情报学》2009年第2期全文转载)英国RCUK开放获取政策及分析,《图书馆杂志》(CSSCI),2009年第4期,第二作者;网络免费学术信息资源识别与利用,《情报杂志》(CSSCI)2009年第3期,第二作者。信息资源公共获取主体和客体辨析,《图书情报工作》(CSSCI)2011年第7期,独著 报学》2010年第7期全文转载)谷歌数字图书馆项目版权壁垒透视,《图书馆论坛》(CSSCI),2011第第6期,独著

读者欣赏杂志2020年第一期作品介绍

还有合订本!

补充下:还有一种校园版的,也挺适合学生,尤其是中学生。。。

我只知道价格:4元。

就一句话 好杂志

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五期作者介绍稿

曹文轩。著名的中国儿童作家。草房子是其代表作之一。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龙港村,中国儿童文学作家。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2017年3月31日,获得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2017年12月,凭借特殊文体长篇小说《蜻蜓眼》获得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2019年9月23日,曹文轩长篇小说《草房子》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时光倒流的女孩》([美国] 加·泽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s7c7    书名:时光倒流的女孩作者:[美国] 加·泽文译者:路旦俊豆瓣评分:8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出版年份:2017-5-20页数:304内容简介:现象级全球畅销书《岛上书店》作者口碑成名作!★《岛上书店》作者泽文横扫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下千万畅销记录。★美国图书馆协会、图书馆周刊、科克斯书评、号角杂志最佳图书。★美国亚马逊、Goodreads书评网90%读者暖心推荐。★所有你失去的,都会以另一种方式与你 重逢。★这是一个关于死亡与重新开始的故事,它是愉快的、可爱的、引人深思的。★“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当你不断失去时,你会如何活着?我想借这本书找到答案。”——加•泽文★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善解人意,抚慰人心。泽文的这部小说是在庆贺生命。欢迎来到这座岛屿。这里,海水清澈,天空就像倒过来的大海。这里,时光倒流,每个人都比去年小一岁。莉兹死了,她的故事开始了。等她醒来时,她已经躺在一艘大船上,前往时光倒流岛。在不知不觉间,新生活悄然而至。每一个角色都是那么善解人意,抚慰人心。泽文的这部小说是在庆贺生命。——《号角杂志》推荐图书泽文的笔触如此轻盈,即便是在处理生死命题时。她的文字时而幽默,时而睿智,时而抒情……任何故事梗概都无法传达这本书的丰富意涵和智慧魔力。——《纽约时报》推荐图书强大的美感。为了讲出生与死的奥义,这部小说匠心独运。——《书单》推荐图书这本书格外好看!我们能看到,书中的角色在面临崎岖坎坷的人生之路时非常坚强。——《图书馆周刊》推荐图书《时光倒流的女孩》是一本非常有意思、非常有阅读快感、非常奇妙的小说。时光倒流岛离我们很遥远,但书中的情绪异常真实。我喜欢读这个女孩的人生故事(或说,身后故事)。——Carolyn Mackler,《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充满希望的、不同寻常的、引人入胜的。——《科克斯书评》推荐图书有趣而凝重,令人愉快也令人心碎。——《书评》推荐图书奇妙!泽文的成名作创造了一个令人遐想的世界。——《出版人周刊》推荐图书一口气就能读下来。泽文的想象力实在是太生动了。快下单吧!——VOYA推荐图书泽文想象了一个有趣的身后世界。——Cleveland Plain Dealer推荐图书关于成长的感人故事。《时光倒流的女孩》让读者看向未来,去期待未曾期待的。——《扶手椅书评》推荐图书作者简介:加•泽文 (Gabrielle Zevin ,1977—)美国作家、电影剧本编剧。年轻并极富魅力,深爱阅读与创作,为《纽约时报书评》撰稿,现居洛杉矶。毕业于哈佛大学英美文学系,已经出版了八本小说,作品被翻译成二十多种语言。14岁时,她写了一封关于“枪与玫瑰乐团”的信 函投给当地报社,措辞激烈,意外获得该报的乐评人一职,迈出了成为作家的第一步。28岁时,她出版《时光倒流的女孩》一举成名。一直以来,她对书、书店以及爱书人的未来,充满见解。她的第八本小说《岛上书店》在2014年以史无前例的最高票数,获选美国独立书商选书第一名。作者官网:

曹文轩,曹文轩,曹文轩。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 索引序列
  •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介绍
  • 《人文杂志》2018年第4期作者
  • 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五期作者介绍
  • 读者欣赏杂志2020年第一期作品介绍
  • 图书馆杂志2020年第五期作者介绍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