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

发布时间: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

《中国科技奖励》旨在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催生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为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建设性声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中国科技奖励》竭诚为关注中国科技事业的党政领导、企业家,以及包括两院院士在内的专家学者服务,同时赠送国办、中办、国务院科教领导小组办公室、科技部各司局、教育部等有关部委。长期以来,《中国科技奖励》得到了科技部领导的肯定和广大读者的厚爱,引起业内外和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中国科技奖励》每一步前行、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各级科技行政机关、相关部门、社会力量设奖单位和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广泛支持和大力协助。

中国科技奖励,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技奖励》旨在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催生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为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建设性声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高中

《中国科技奖励》 杂志创刊于1993年,是由国家科技部主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国家科技奖励工作领域唯一的中央级期刊,定期向国内公开发行。(主管主办)

中国科技奖励,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技奖励》旨在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催生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为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建设性声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

非常优秀,这个人是学霸,而且她会滑雪也会短道速滑,这个人也爱投资。

她非常优秀,因为谷爱凌的母亲毕业于斯坦福大学,而且谷爱凌的母亲智商很高,也非常会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谷燕的工作也很伟大,所以我认为她很优秀。

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咨询市场的培育与管理研究》完成后,中宣部规划办2000年2月25日来函,要求项目负责人将重要观点和对策建议整理成文章,编入《成果要报》,呈中央政治局常委参阅。2、主持的2004年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于当年5月呈报教育部,被作为重要的政策参考文献。2004年12月17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文件采纳了研究报告的一些观点和建议。对此,2005年,《教育部简报》(第289期)专门予以表扬。3、在主持项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05年4月20日向湖北省省长罗清泉写信,建议“进行湖北省生态工业园区的规划、论证工作,争取在湖北建成一个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和若干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罗省长对来信高度重视,7月11日批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请组织发展中心、发改委、环保、科技等部门研究处理。形成我省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见。”省政府秘书长也进行专门批示。4、论文《先进生产力的形成与基本特征》被《人民日报》办的内参《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发至厅局级)2002年摘要刊载。  5、《澳大利亚的科学技术》一书得到了澳大利亚专家的好评,称“该书汇编了大量澳大利亚科学技术发展的资料、数据和信息,介绍了澳大利亚的科学成就,详细解释了政府的战略和政策,科学计划和国际合作”。澳大利亚大使馆资助了该书出版。大使馆文化参赞PETER BROWN专门写信给作者,信中说,“对你收集资料写出这本书所作的巨大努力,我表示感谢。我相信该书的出版将会为中国人民了解澳大利亚当前的科学技术作贡献。祝贺你取得这样有意义的成就“。  6、《科技奖励的社会运行》一书出版后,钱学森教授写信给作者,对该书给予了好评。国家科学奖励办公室专门致函华中理工大学,对课题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贵校曾做过(科技奖励研究)这方面的工作,并且出过一本专著。该专著有深度,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参考价值。希望你们再接再厉,进行多学科研究,为我国科技奖励事业做出新的贡献。”《中国科技奖励》杂志以“本刊评论员”署名发表文章,对该书的特点及创新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介绍。该书多次被同行引用。   7、2005年7月22日在“湖北省建设节约型社会战略对策研讨会”进行专题发言,建议湖北省实施“百家企业节能工程”,并阐述了该节能工程的具体实施设想。《湖北日报》将“建议”专门编发了一期《内参》(2005年第79期),呈湖北省副省级以上领导同志参阅。2006年湖北省政府采纳了建议,正式启动了“节能工程”,《经济日报》2006年8月10日以《湖北31家企业签订节能责任书》为题进行了报道。  8、2006年,撰写的《培育创新集群,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文章被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作为内参(《舆情动态》,2006年第97期)转呈到中共中央宣传部,供中央领导参阅。  9、在2009年最新出版的《科学学在中国》一书中,被划入“我国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和高产作者”。《科学学在中国》是由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的资深学者张碧晖、王兴成等集体撰写,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在该书中,著作者按影响因子等指标对10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类核心期刊1994-2006年13年间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共有37位高产作者在此期间发表30篇及以上社会反响较大的文章,其中钟书华在37位高产作者中位居前五,共计发表文章数63篇。  10、据中国知网“CNKI学术趋势”的最新统计,在中国 “企业技术联盟”、 “科技奖励”、“生态工业园区”专题研究有影响的“相关作者”中,钟书华均排名第一。其中“企业技术联盟”专题排名第二、第三的是钟书华的研究生;被引次数居前五名的论文均为钟书华和学生所撰;钟书华的论文《我国企业技术联盟现状分析》被引次数居该专题第一,达26次。11、“科技举国体制”的研究成果得到权威认同。众所周知,科技举国体制强调高度计划、集中资源进行“科技攻关”或“科技会战”,从而有望获得重大科技成果。正是依靠科技举国体制,中国才能在整体科技、经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取得了“两弹一星”、核潜艇、洲际导弹、人工合成胰岛素等重大科技成果。但是,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中国是否有必要继续实行科技举国体制,对这一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钟书华经过深入研究,形成了若干重要观点。2008年在科技部举行的“国家软科学重大招标项目答辩会”上,钟书华正式提出中国应继续实施科技举国体制。这一观点当即引起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评审专家的高度关注,会后,评审专家专门与钟书华研讨了科技举国体制的相关问题。2009年,钟书华撰写了长篇论文《论科技举国体制》,发表在《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2期),被该刊列为封面推荐的重要文章;不久,《新华文摘》(2010年第4期)转载了论文,同样列为封面推荐的重要文章。2010年6月1日,国家公布了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工作部署,其中,重新强调要探索完善“科技创新举国体制”,以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2010年7月8日,《中国工业报》在头版《重申科技创新举国体制,抢占战略制高点》的记者述评中,集中指名评述了钟书华的观点。至此,钟书华继续实施“科技举国体制”的观点得到了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同。12、2012年8月,钟书华通过湖北省科协向湖北省政府提交了《构建武汉城市圈企业加速网络》的内参报告。8月27日,郭生练副省长在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请科技厅认真阅研,通过试点推广”。之后,科技厅刘传铁厅长、彭泉副厅长相继作出批示,要求认真研究,并邀请钟书华座谈,落实省领导批示精神。13、根据中国引文数据库统计,截至2012年8月3日,钟书华著述被引用1000多次,H指数20。

中国科技奖励,由国家科技奖励工作办公室主办《中国科技奖励》旨在积极促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的舆论环境,催生一流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为推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可持续发展等国家战略提供理论、建设性声音,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步伐。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怎么写

采访就是访问者(记者)和被访问人坐在一起,(记者)问他或者她事先准备好的问题(在采访的进行过程之中会有新问题产生,被称为"跟随"问题。)记者们轮流提问,而编辑则帮助他们笔录和音录采访。 ·采访前准备 1 编辑准备用品,测试设备,派发问题给记者 2 复查所有问题以及引导采访的策略 记住: 要准时 要有所准备 要礼貌 要积极 要富有成效 要专业 在采访过程中的重要的小贴士: LEFT 倾听 你永远无法预知采访过程中被访问者会说些什么,如果你不倾听,你也许会错过一些重要讯息。 眼神交流 当你在采访提问过程中,永远都要用眼神和被访者进行交流,这样,他们就会知道你在耐心倾听而作出更好的回答。 跟随提问 跟随提问就是在采访过程中基于被访者的叙述,你思考之后的提问。往往,一些最精彩的提问就是跟随提问。 团队合作 和你的同事记者和编辑一起工作。彼此尊重和彼此支援,这样你的采访故事会更好! ·采访小贴士: 准备 礼貌 积极 富有成效 =专业 倾听 眼神交流 跟随提问 团队合作 ·第四步-汇报 一个汇报就是采访团队录音记录下来的讨论,复查一下关于简报和采访的重要讯息,然后加入记者自己的经验和观点。汇报是团队表达他们观点和把他们自己的声音加入采访故事中的一次机会。 汇报是由编辑通过四个步骤制作管理的,编辑运用他 / 她的记录笔记和研究讯息来和记者们讨论采访,涉及的问题,以及他们观点和经验。 汇报准备: 准备和测试的工具,收集所有简报材料和问题 汇报步骤: 1 再现故事: 编辑要求记者们去复查访问和故事的基本事实:采访谁,被访问者说了什么,在什么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为什么他们作采访等等,团队仅仅需讨论那些他们从简报和采访中了解到的相关故事的事实,而不需他们对此的个人经验和观点……两个步骤: 2 记者个人体验和观点 编辑询问记者对于此次采访以及相关题目的自我感受和观点。 3 介绍采访故事 每个记者轮流提出故事的介绍,选其中的稍后用来作为完稿的开头。 4 故事结束 每个记者轮流提供一个对这个故事或者汇报的简短结论和总结,选择其中的稍后用来作为完稿的结论。 要点: -每一次都遵循汇报的步骤和同样的要求 -让每位记者说出和分享他们的经验和观点 -尊重记者彼此的观点和论点 -在采访之后尽快管理制作汇报 再现故事 记者的个人体验和观点 故事介绍 故事结束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是一个编辑和其他几位青年人关于年轻话题录音记录讨论。编辑事先为圆桌会议准备好问题,引导参与者在讨论中探索他们个性体验以及观点。 圆桌会议准备: 如同简讯一样,编辑事先为圆桌会议的参与者(包括参与者以及其他年轻人)设计一系列问题,使用谁,什么,在哪里,什么时候,为什么,和怎么样作为每个提问的开头。 编辑需事先准备和测试所有的设备。 圆桌会议小贴士 所有参与者彼此尊重 获取每个人的观点和评论 每一次说出你的名字,讲完整的话 很多的跟随提问以及持相反意见的争辩问题

回答 您好,您的问题已经接收,正在为您整理答案,请稍后哦~ 时间:XX 地点XX 被采访者XX,(不止一个时)XX、XX。 采访者,自己。 采访内容,详见下文:(一般Q代表问题,A代表回答。) Q: A: Q: A: ………… 层层深入,看哪些有用,可以帮得到你的采访。 大概这样吧。 友情提示: 设计提问时可以涉及到一些具体的问题 答案仅供参考哦,希望这个答案,能帮到您呢~祝您生活愉快~ 提问 有没有采访稿的范文 回答 好的,请您稍等一下哦~ 在创作人物采访稿时应该先写时间地点人物。 时间:xx年x月xx日 地点:xx大学季xx家 季xx:苗苗,现在你是采访者,我是被采访者,你问我答,好吗? 记者:好。 季xx:那你就随便问吧。 记者:爷爷,您在《我的童年》里说,您小时候,最感兴趣的是看闲书,您喜欢看《三国演义》,还能将《水浒传》里的绿林好汉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爷爷,我跟您太像了,我也最喜欢看闲书。有一回上数学课,我低头看《水浒传》,一边看,一边背一百单八将的座次,结果被老师发现了。爸爸知道这件事后,头一回打了我,虽然一点儿都不疼,可打那次以后,我再也不看《水浒传》了。 季xx:(笑)我小时候父母不在跟前,叔父不大管我,可是他不让看闲书。怎么办呢?我放学以后不回家,偷偷藏在一个地方看闲书。我看的闲书可多了,《彭公案》《济公传》《施公案》《三侠五义》我都看。我是主张 希望可以帮到您[嘻嘻][嘻嘻] 更多25条 

你要采访人家 就要先了解他(她) 求职经历 你就不要问了 一般老师都是师范学院毕业直分的 问题1:上学的时候是不是就幻想过自己以后会当教师 问题2:上学时 您的成绩怎么办 有没有偏科的情况 问题3:觉得教学压力大不大 什么样的学生最难教 问题4:下课后您一般忙些什么

怎样写好采访稿一、学会对采访的材料进行剪裁。我们采访后,做了记录,就好比是做衣服有了布料,但有了布料并不等于就做出了好衣裳,要做好衣裳,还得对布料进行剪裁,加工。同样我们要想将采访所得整理成一篇采访稿,也得学会对材料进行剪裁,加工。怎样剪裁、加工呢?就是要根据你的采访目的,确定哪些内容应放在前面?哪些内容应放在后面?确定哪些是采访稿的重点?重点内容应详写,次要内容可省去,或略写。当然即便是重点内容,也未必要将被采访者的语言全部写进去,可以适当地摘其主要的写出来,但一定要注意不能断章取义,断章取义会曲解被采访者的意图的。二、学会将采访现场的环境写入文章中。采访稿如果只写采访的过程,文章可能会显得有些单调,我们在采访时,应学会观察:观察被采访者的环境布置,观察被采访者的外貌,观察被采访者的神态变化……这一切可以适当地在采访稿中写出来,这样文章会更加丰富有趣。三、采访稿中可将直接引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采访稿如果都是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文章读了会让读者觉得厌倦。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相结合。如介绍人物的经历时,可用间接引用,人物自述自己的事例时,若用直接引用,文章会显得更加真实感人。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稿

访谈完成于2003年1月。此次发表有部分文字上的修改。 主持人:杨君(中央电视台资深媒体评论员/节目主持人)  媒体人物:李希光(清华大学国际新闻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杨君:李希光教授,您好,欢迎您来到我们的演播室。您认为现在这个社会做传媒,是不是需要一点时代精神? 最简单的东西是最美的  李希光:是这样的,特别是搞传媒这个专业,因为传媒本身更多的是从事新闻报道,是离不开时代的。  杨君:您觉得我们这种现代化的设备,包括我们的观念跟您的学术能够吻合吗?  李希光:我们做新闻报道,做传媒研究,离不开传播技术的发展。离开了传播技术的发展,传媒研究与教学就会很脱离现实的。  杨君:我们今天要录制数字化的李希光。数字化是今天传媒发展最新潮流您今天来到我们的演播,能感觉到我们的用意吗?  李希光:你们的演播室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简单就是最美的东西,高技术越发展,使用起来越简单,看上去越简单。  杨君:我看到您的简历,我知道您在新华社从事了多年的记者工作,参加过重大的系列报道,都有哪些报道? 李希光:我在新华社当了11年记者。我做过科学记者、文化记者、考古记者、政治记者。在国内、国外都做过记者。我终身难忘的是我在丝绸之路上的海洋、草原和沙漠路线远征了三年。 杨君:您说是三年的时间。  李希光:十三年前,我差不多花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从海上丝绸之路、草原、沙漠、游牧路线、佛教路线,跟一些考古学家一块考察采访。  杨君:那是哪一年?  李希光:1990年开始,一直到1993年结束。那时还是在新华社。 新闻是不停地在路上寻找美丽的故事 杨君:怎么会想到去采访丝绸之路?  李希光:正巧那个时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这个项目,需要有记者和学者参加,最后把我选上了,让我以青年学者的身份参加的。 杨君:您当时怎么会用三年的时间走丝绸之路,三年是一个宝贵的时间? 李希光:这也是一个机遇,正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远征地,需要一个记者做全程采访,我被他们选中,作为青年学者跟着远征队,从威尼斯出发,在海上丝绸之路,坐一条船。阿拉伯国家阿曼的苏丹卡布斯国王给我们提供了一条船,我们在海上沿着马可波罗的路线漂流了半年。后来我们又从外蒙古最西部的科布多出发,沿着远古的游牧路线考察。在草原路线采访中,我们沿着成吉思汗东征的路线,沿着伊朗、伊拉克、阿富汗等国的边境,从土库曼斯坦出发,穿越中亚沙漠和草原,经过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 我们考察了天方夜谭故事中的城市希瓦、著名的花拉子模国遗址、撒马尔汗古城。这是一次既冒险又浪漫的一种旅行。  杨君:当时您的这条船在海上漂流了半年,没有漂到一个找不着的地方去?(笑)  李希光:不会,因为我们海上丝绸之路考察船上使用的设备跟你今天摄影棚的设备一样,具有高技术。那是由阿曼苏丹王提供的,是他个人的护卫舰。海上通讯使用的是最先进的海上卫星,还有淡水净化装置。我们沿途在当年阿拉伯水手辛巴德、中国航海家郑和和威尼斯商人马可波罗停留的22个古港口停泊上岸考察采访。  杨君:这三年其实是你人生非常丰厚的三年。  李希光:这可能对任何一位新闻记者或是传播学者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思想财富和学术资源。也许,这也可能招惹个别同行的嫉妒。今天再像当年那样沿着我走过的这条道路重新走一边,几乎不可能了。虽然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传播时代,具备当年我无法想象的通讯设备。但是,今天由于战乱,从阿富汗、到中亚,到车臣一直到今天的伊拉克战争,都不可能再有这场东西方对话的交流和思想文化的传播了。因为当时远征的名称就叫"东西方对话之路",丝绸之路探险,今天,虽然生活在称之为的全球化时代,但这种时代让人们看到的更多的是东西方文明的冲突,甚至是东西方文明和宗教之间的战争。如美国和伊拉克之间的冲突,从文化的深层意义上看,是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东方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哈佛大学的亨挺顿教授早在几年前就预言了这样一场冲突。在10多年前,人们虽然生活在非全球化的时代,但是,那个时代更讲究对话和对称传播与交流。当时,我半年之内走了23个国家,基本上是入境落地签证。 而今天要这样走下来将会非常困难和危险。比如,你今天敢不敢走进阿富汗、伊拉克采访采访这条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交通大道和文明传播大道?  杨君:你当时在这条交通大道上都看到什么?  李希光:无论是在草原路线上,或者是走在沙漠路线上,我当时带的是一本很老的地图,还带了一本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那是差不多一千多年前,唐玄奘去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取经的时候,沿途写的采访笔记。上面记载了沿途很多古代的地名。通过对照今天的地名和唐玄奘时代的地名,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故事。同时,我还带了一本《马可·波罗游记》,那里记载了沿途古代的风土人情。  杨君:感觉您跟现代马可·波罗似的。 李希光:我是在学习玄奘和马可波罗找故事和讲故事的方式,寻找东西方文明交通大道上的新故事和老故事。在今天的现实中找到古代有意思的故事。三年的采访考察回来后,我出了一本书,同时与朋友合作出了一本画册。 杨君:您当时沿途也采写新闻报道发回国内?  李希光:我差不多每天要往北京发新闻稿件,无论是在沙漠里、在草原上、在海上都要发稿。当时,通讯确是很大的问题。所以我很羡慕今天的记者有非常好的传播技术手段。比如,我当时在阿富汗和塔吉克斯坦之间的边境上采访。那时是战乱之后,当地几乎没有任何通讯设备。我当时走到捷尔梅兹镇,这是苏联红军当年从阿富汗撤军的重镇。塔吉克斯坦与阿富汗边境上有条界河。塔吉克斯坦这边有一片苏联红军烈士墓,那是苏联入侵阿富汗阵亡的苏军将士。我想在这个地方发一条稿件,但是,稿件发不回来。虽然那个地方距离中国新疆只有几百公里。  杨君:当时还没有互联网。  李希光:不可能有互联网,连发传真发电报都不可能。当时,我们考察队的领队是一个黑人,他正好要离开我们去法国。我让他把我写的稿件带到巴黎,通过巴黎传真发到北京。在塔吉克斯坦可以看到天山的雪峰,但是稿件却无法翻阅天山。  杨君:翻不过去这道山,那么一切都不同了。  李希光:传输技术是很落后的。

从古到今,有许多绝世名人,都是向着科学出发:哥白尼冒死提出日心说、爱迪生通过千万次实验找到了钨丝,发明了电灯;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科学发展靠大家”这些都围绕着科学  古代,人们始终受神主义的熏陶,不相信科学,每天烧香拜佛,到头来还是一无所事很多人都崇拜佛,相信佛,最终自食其果但是有很多人,相信科学,虽然有很多人送进断头架,但临死不屈服,这种精神,就是科学的结晶现在,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有各种各样的电器,充分利用了各种资源,运用了各种知识,这也是科学的结晶曾经,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古代的人生活美好还是现在的人生活美好?”我不知道被提问者是怎样回答的,而每个人看问题时的角度也是各异的,但我认为是有科学要快乐  一千年前人们的生活因为简单而苦命,他们相互之间的联系需要通过飞鸽传书,从上海到北京也是跋山涉水,一路艰辛若是患上了肺炎,便是无药可医只能全家祈福,多年来战火不断,就是为了争土地,可怜、可泣  现在的人们充实而快乐发展至今的医疗技术,几乎可以将生活中所有常见的疾病通通治愈,被延长了寿命的人们,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生命、享受生命生物、化学等自然学科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给原本好奇心强烈的人们带去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人类在探索与发明的同时给自我价值以肯定,人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福祉的同时也收获着快乐  人类拥有如此伟大的智慧,发现、创造了那么多的“奇迹”DNA分子的双螺旋解密,因特网施益于千家万户,第一宇宙速度送航天飞机进入宇宙,克隆技术发展助疾病患者重获新生,这些技术,是古代从未有过的,而这,就是人类科学的象征  科学,之所以能使生活更美好,是因为有一批又一批合理使用科学技术的善良人们不屑的努力他们将美丽的科技运用于对社会和谐的建设、对人类物质及精神的丰富与塑造、对真理永不停息地正确的追求和道德品质无高的崇尚  当有人提问你,是觉得生活在什么时期的人更快乐的时候,请不要犹豫地告诉他,现在因为,我们正生活在科学的摇篮里,享受着科技带来的幸福享受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将百分百用于造福人类、造福自然、造福世界,让科学绽放最美丽、最纯粹的光彩!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高中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文章怎么写
  • 中国科技奖励杂志采访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