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论文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论文

发布时间: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

特点如下: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拓展资料: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2、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逻辑运算能力,只能学会初步的形而上学认知,所以往往显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时孩子开始建立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学会理性地分析事物。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拓展资料在学习弹奏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我的新自行车》这首曲子,此曲用两个音符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骑自行车时由慢到快的过程,教师在示范弹奏时可以用让幼儿边歌边用一只手在空中随着节奏划圈。通过这种动作记忆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不同时值音符的节奏,用动作表演出来。幼儿在参与表现音乐的同时,会激起极其兴奋的情绪体验,感到妙趣横生。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活泼的肢体动作不但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了曲目的特点,而且也带来了美的享受。参考资料孩子认知规律 百度百科

电视机进入家庭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机旁成长起来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作为幼儿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其已成为儿童亲密的伙伴,虽然不能回避动画片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让儿童完全远离电视是不现实的。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论文

电视机进入家庭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机旁成长起来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作为幼儿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其已成为儿童亲密的伙伴,虽然不能回避动画片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让儿童完全远离电视是不现实的。

科学启蒙教育对早期幼儿教育的益处摘要:幼儿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启发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呢?或者说,怎样对孩子们进行最有效的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孩子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其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再次,要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最后,教师应有效地指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关键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①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教育并不是常识教育的名词翻新,它有着与常识教育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常识教育强调传授给幼儿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动物的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各种日用品等,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幼儿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概念。”②科学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概念,它一方面继承了常识教育的一些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强调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下面就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教师应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积累科学的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探求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但幼儿的辨别能力差,他们总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此,老师向幼儿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对幼儿来说是难于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对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必须全面地理解,并根据幼儿的认识、学习特点将之转化为幼儿可浅显易懂的、形象直观的知识。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幼教指导纲要总原则表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感知和视野。”③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认识兴趣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然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几乎处在“盲区”。只能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世界已存在的事实,体验从中获得的启发和认识。通过活动,使幼儿在汲取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掌握了认知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又能巧妙设计,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要给孩子提供认知资源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养养小动物、种种植物;或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土壤,接触自然,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比如,让幼儿通过玩泥土来感知泥土的特性。通过摸、压、捏、搓等去感受和区分不同的土质,观察泥土的颜色、柔软度等;再进一步组织幼儿挖掘泥土,观察泥土的性状,当幼儿发现泥土是蚯蚓、小甲虫、小花、小草等动植物的家时,会兴奋不已,探索兴趣会更加强烈。(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关键是要接受孩子,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并接受他的兴趣,帮助他发展。比如下雨时可以乘势激起他对“雨从哪里来”的疑问。但是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而且有的我们也解释不清楚,但要帮助孩子保持住惊奇感和神秘感。孩子首先需要的也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不是立刻提供许多现有的知识,标准的答案。上世纪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那是一只什么鸟时,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这就是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文秘杂烩网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研究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所以一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对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大有好处。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不能说传授了知识就发展了智力。 儿童智能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大多数儿童智能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有些儿童聪明过人,也有些儿童智能发展比较迟缓。 提高小学儿童认知能力是早期开发儿童脑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科教兴国的需要。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一)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有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4~5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而7岁半以上的儿童就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搜索,一对一对地比较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与另一幢房子的相应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小学阶段,尽管儿童的有意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会占优势。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和儿童意志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意志的发展使儿童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广度等。下面我们就有关的注意品质分述如下。1.注意的选择性 当一个人注意某一对象时,便同时离开了其他对象(忽视那些明显不相关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它与生理成熟有关,也与客体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关。比如,给儿童看一组物体,让他们根据不同特性分类时,6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无关因素上,而8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将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重要特征上。王文忠等采用不同语义关系的刺激材料探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特别探讨了注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加工方式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儿童注意选择性发展较快,儿童和成人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成人更倾向于把同一类别的词看成一个整体,自动进行加工,能够利用语义关系集中注意于目标词;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二年级儿童,不善于利用语义关系,其自动化程度没有成人那么高,所以注意选择性不像成人那样因材料间的语义关系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儿童注意的选择性随对目标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关键问题的强调和注意的提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还是重要的。2.注意的稳定性 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学生做事不能专心,不能持久,这就是说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好。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的对象和活动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比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课又要记笔记,同时还要看板书,这些活动都是服从听课这一任务,学生此时的注意也是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和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相联系,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儿童的兴趣影响。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幼儿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7~10岁儿童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 岁以后为30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在注意对象熟悉或者注意对象有联系的条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训练的,要同时完成两个活动,就要熟悉它们中的每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部分要达到自动化。刚入学的小学儿童还不能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常常注意了这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发展,10 岁以后的儿童已能既注意老师讲课也能记笔记,同时还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势。 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注意广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和人的记忆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注意的广度还受任务条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现的时间等)的制约。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现时间,发现6~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只能注意2~3个客体,成人能够注意4~6个客体。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然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记忆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种类型: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下面简略介绍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小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优势 一般来说,幼儿主要是无意记忆占优势,直观的、能引起兴趣和富有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初入学儿童仍然保留幼儿期无意记忆的特点,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给儿童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如老师要求他们必须记住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记住某段课文,要记住某个数学题,等等。在这样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很快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占优势,成为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 前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作了一项有关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对比研究。他发现,幼儿园5~6岁和小学7~8岁儿童的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而到了9~10岁,他们的有意记忆超过了无意记忆。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记忆不仅因年龄而异,也受识记材料的影响。如果儿童识记的材料有概念上的联系(如房子──建筑物)或具体的联系(如房子──窗户)要比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如房子──鱼)更多地使用有意记忆,但这种影响一般只对小学中年级(9~10岁)的学生起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以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二)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对于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记忆的策略在儿童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记忆策略可以促进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一般认为,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组织、精加工和线索利用四个方面。1.复述 复述是指重复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们能记住它为止。这是识记的主要策略。研究者们考察了5~10岁儿童自动使用复述策略的情况,发现使用策略的人数随年龄而增加,只有10%的5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一半以上的7岁儿童和85%的10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他们还发现:采用此策略的儿童比没用采用此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成绩好。2.记忆的组织 记忆的组织是指发现项目之间的联系并记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这样两个词表: 词表一:船,火柴,铁锤,大衣,草,鼻子,铅笔,狗,杯子,花。 词表二:小刀,衬衣,汽车,叉子,船,裤子,短袜,卡车,勺子,盘子。 尽管上述两个词表都有10个项目,如果用复述策略,其难度相当大。但事实上,记忆第二个词表要容易得多。因为第二个词表中的10个项目可以组织成三个语义不同的类别(吃饭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这些类别可以作为储存和提取的线索。有研究表明,小学9到10岁儿童,他们在上述两个项目上的回忆成绩没有显示出差别。这说明他们发现这种分类关系的能力还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当降低任务难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频率)的敲击声令儿童记忆时,小学儿童采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就能显示出来。这说明小学生使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受任务难度的制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分类能力的训练,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3.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忆成绩的记忆策略。如果我们记忆两个或多个事物时,精加工策略特别有效。但研究者发现,自动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发展较迟,小学儿童很少使用这种策略,可能由于儿童的知识基础较低影响他们对这种策略的使用。4.线索的利用 信息的提取在记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线索。有关信息提取线索的主要理论是,在识记过程中,总会有些线索伴随着,这些线索使我们能找到贮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线索不足的话,很多信息将会在记忆中保持而提取不出来。有研究表明,六年级的学生回忆成绩比一、三年级好,六年级的学生在有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比无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好,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有、无线索)的回忆成绩差异不大。这说明六年级的学生比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更会通过线索提取信息。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获得了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利用更有效的记忆策略去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信息的获取和储存能力在12岁已基本稳定,当然这要依赖于材料的性质。这种信息提取过程的发展要持续到成年。 (三)小学生元记忆能力的发展 元记忆是人对自己记忆和记忆过程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儿童意识到他们的记忆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容易记忆,有些策略比另一些策略更有效,儿童就有了元记忆,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儿童对自己记忆估计的准确性反映了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有研究发现,从7岁开始,儿童的这种能力不断改善。近期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意识不到记忆策略,如复述、组织等对他们记忆的用处,即使他们知道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比没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更容易记,他们也说不出原因。7到9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复述和组织策略对记忆都有效,11岁的儿童已能认识到组织策略比复述更加有效。这说明了年龄较大的儿童更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记忆过程,较强的元记忆能力使他们能选择更适合的策略来完成任务,也能更仔细地监测自己的记忆过程。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的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往往认为两杯水是不一样多的。这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考虑事物的单一因素,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很差。而到了小学阶段(6岁半到8岁半),儿童已能同时考虑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变宽了等多种因素,而且知道一个维度──液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由另一个维度──液体宽度的相应变化所补偿。这种倾向称为思维的脱中心化。这说明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综合了。 比较也是思维的过程。要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需要比较。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渐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的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小学儿童的比较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是相同的,对某些事物的比较既能找出相似点又能找出细微的差别,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他们进行比较时则有不同。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儿童能从对事物外部特点的概括(形象概括)发展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概括);从对简单事物的概括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概括。冯申禁等研究人员对儿童词语概括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至五年级儿童在概括三组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时,有不同的水平。句组中包含的因素越多,概括的难度越大。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但发展的过程有时快有时慢,对不同任务的认知发展是不同步的。 儿童对数的概括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林崇德等对儿童数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趋势是,7~8岁儿童基本上属于具体形象概括,8~10岁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过渡,10~12岁儿童大部分达到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三)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方面。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只有形成了某种概念,才能用它进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用它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认知水平,特别是以思维水平为基础的。 儿童概念的发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儿童概念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刘范等对7~12岁小学儿童认数、数序与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表现出四种水平。小学6~8岁儿童已由利用实物运算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经过学习,形成数群概念,逐步掌握三、四位数的初步概念系统。在这个范围内,能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相邻关系。数词和标志同一数量的图形之间建立了联系,可以互相转换,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大约9~12岁即小学3~6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系统。此时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儿童可以通过推理掌握更大的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归纳和演绎的形式进行推理,能解决条件较隐蔽、内容较复杂的应用题,能逐步认识三维空间图形。他们也发现,概念的发展水平明显受任务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有时会显示出不同步现象。 稳定性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学阶段,儿童各种概念的发展已趋于稳定。皮亚杰把这种认知发展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儿童在认识事物时,不像幼儿那样容易受事物表面现象的变化所左右,能稳定地掌握事物的有关属性。比如,皮亚杰在一个数量守恒实验中,将八粒钮扣直接排在另一排八粒钮扣之上,这样两排钮扣的长度相等,儿童同意这两排钮扣同样多。但如果把一排钮扣排得靠近些,使这一排短一些,幼儿(前运算阶段)就可能说较长的一排钮扣多。而小学儿童(具体运演阶段)知道钮扣的重新排列并不改变他们的数目。在小学阶段,儿童已能达到数的守恒(6~9岁),长度守恒(6~8岁),液体守恒(6~8岁半),面积守恒(8~10岁),重量守恒(9~10岁)和容积守恒(11~12岁),等等。达到守恒是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 儿童为什么能达到守恒?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儿童能够进行可逆的心理运算。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另一个指标。可逆性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逆向性如M 加上 A 为 N, N 减去 A 回到 M,减是增的逆向。互反性如A>B,它的互反为B

电视机进入家庭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机旁成长起来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作为幼儿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其已成为儿童亲密的伙伴,虽然不能回避动画片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让儿童完全远离电视是不现实的。

特点如下: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拓展资料: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 人的认知能力与人的认识过程是密切相关的,可以说认知是人的认识过程的一种产物。一般说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感觉、知觉)、思维(想象、联想、思考)等都是认识活动。认识过程是主观客观化的过程,即主观反映客观,使客观表现在主观中。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和语言等。具体来说,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开始于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和特性的认识,如感觉到颜色、明暗、声调、香臭、粗细、软硬等。而知觉是对事物的整体及其联系与关系的认识,如看到一面红旗、听到一阵嘈杂的人声、摸到一件轻柔的毛衣等。 人们通过感知觉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刺激物停止作用之后,并没有马上消失,它还保留在人们的头脑中,并在需要时能再现出来。这种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就叫记忆。人不仅能直接感知个别、具体的事物,认识事物的表面联系和关系,还能运用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间接、概括地认识事物,揭露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形成对事物的概念,进行推理和判断,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是思维。人们还能利用语言把自己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与别人进行交流,接受别人的经验,这就是语言活动。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综述

电视机进入家庭以后,儿童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电视机旁成长起来的儿童花费大量的时间观看电视。作为幼儿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动画片,其已成为儿童亲密的伙伴,虽然不能回避动画片带来的不良影响,但在信息化爆炸的今天,让儿童完全远离电视是不现实的。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2、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逻辑运算能力,只能学会初步的形而上学认知,所以往往显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时孩子开始建立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学会理性地分析事物。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拓展资料在学习弹奏汤普森《现代钢琴教程》中《我的新自行车》这首曲子,此曲用两个音符通过节奏的变化表现了骑自行车时由慢到快的过程,教师在示范弹奏时可以用让幼儿边歌边用一只手在空中随着节奏划圈。通过这种动作记忆帮助幼儿较快地掌握不同时值音符的节奏,用动作表演出来。幼儿在参与表现音乐的同时,会激起极其兴奋的情绪体验,感到妙趣横生。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活泼的肢体动作不但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了曲目的特点,而且也带来了美的享受。参考资料孩子认知规律 百度百科

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是属于智能或智慧方面的心理过程。简言之,认知是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一般认为,认知包括感觉、知觉、注意、思维、想象、创造、问题解决,有人把学习、记忆、语言也包括在内。认知能力是指认知的水平而言,提高儿童的认知能力就是提高儿童的认知水平。 认知和知识的关系非常密切。知识是通过认知活动而获得的,已有的知识又是认知水平发展的标志。知识一经获得,又可以用于以后的认知活动中,所以一点不能忽视知识的传授。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丰富和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对促进儿童智能发展大有好处。但两者毕竟是两回事,它们互相联系、互为因果,不能说传授了知识就发展了智力。 儿童智能的发展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大多数儿童智能发展水平比较接近,有些儿童聪明过人,也有些儿童智能发展比较迟缓。 提高小学儿童认知能力是早期开发儿童脑功能的需要,也是全面提高儿童的心理素质、科教兴国的需要。 本节主要阐述小学生注意、记忆和思维发展的特点,也将简略叙述智能发展的个体差异。一、小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常常会用“注意听”“注意看”“注意想”等来提醒学生对某一事物注意。可见,注意是心理活动的积极状态,也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的作用,学生的注意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小学生注意发展的主要特点如下。(一)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的发展注意有两种基本形态: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一种没有任何意图、没有预先的目的、不要求意志努力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注意。无意注意的产生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依赖于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等);二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状态(需要、兴趣、情绪和健康状态等)。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它是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并经过意志的努力而产生和保持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人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注意形式。在个体发展过程中,随着言语的发展和第二信号系统的产生,儿童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时,有意注意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小学儿童的有意注意有了显著的发展。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不仅表现在儿童能注意听教师讲课、按照教师的指示复习功课方面,也表现在儿童对信息搜集的计划性和系统性在不断增强。在一系列的经典研究中,研究者要求4~10岁的儿童比较两张图片上提供的信息:在两张图片上各画着两栋楼房,每栋楼房都画着几扇窗户,要儿童判断两栋楼房上窗子的格局是相同还是不同。4~5岁的儿童,没有什么计划性,他们只是两边看看几扇窗户就得出错误的结论。而7岁半以上的儿童就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他们有计划地进行搜索,一对一对地比较这幢房子上的每一扇窗子与另一幢房子的相应的窗子是否相同,直到做出正确的判断。 在小学阶段,尽管儿童的有意注意在发展,但他们的无意注意有时还会占优势。这里应当强调的是,小学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是和儿童意志的发展密切联系的。意志的发展使儿童越来越能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二)注意品质的发展 注意的品质包括注意的选择性、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广度等。下面我们就有关的注意品质分述如下。1.注意的选择性 当一个人注意某一对象时,便同时离开了其他对象(忽视那些明显不相关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随年龄的发展而发展,它与生理成熟有关,也与客体的熟悉度、新奇度和重要性有关。比如,给儿童看一组物体,让他们根据不同特性分类时,6岁左右的小学儿童注意力集中在解决问题的无关因素上,而8岁左右的儿童就能将注意力放在物体的重要特征上。王文忠等采用不同语义关系的刺激材料探讨注意选择性的发展,特别探讨了注意目标与背景之间的语义关系及加工方式对成人和儿童的影响。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注意选择性随年龄发展,小学二年级至五年级儿童注意选择性发展较快,儿童和成人显示出不同的特点。成人更倾向于把同一类别的词看成一个整体,自动进行加工,能够利用语义关系集中注意于目标词;对小学生来说,尤其是二年级儿童,不善于利用语义关系,其自动化程度没有成人那么高,所以注意选择性不像成人那样因材料间的语义关系而发生太大的变化。儿童注意的选择性随对目标加工的要求提高而增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关键问题的强调和注意的提示对低年级儿童来说,还是重要的。2.注意的稳定性 常听到老师和家长抱怨学生做事不能专心,不能持久,这就是说学生注意的稳定性不好。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否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所从事的某种活动上。注意的稳定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维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广义的注意稳定性是指注意的对象和活动虽有变化,但注意的总方向和总任务没有改变。比如,上课时学生既要听老师讲课又要记笔记,同时还要看板书,这些活动都是服从听课这一任务,学生此时的注意也是稳定的。注意的稳定性和儿童的高级神经系统发展相联系,随着中枢神经系统的成熟而发展。注意的稳定性也受儿童的兴趣影响。小学儿童注意的稳定性较幼儿有了较大的发展。有研究表明,7~10岁儿童能够聚精会神地注意20分钟,10~12岁儿童为25分钟,12 岁以后为30分钟,可见,年龄不同的儿童注意的稳定性也不同。3.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的时候,能把注意同时指向不同对象的能力。在注意对象熟悉或者注意对象有联系的条件下,容易做到注意的分配。研究者指出,注意是可以训练的,要同时完成两个活动,就要熟悉它们中的每一个活动,其中一个活动部分要达到自动化。刚入学的小学儿童还不能一边听讲一边记笔记,常常注意了这件事却忘了另一件事。但在教育的要求下,儿童注意分配的能力也在发展,10 岁以后的儿童已能既注意老师讲课也能记笔记,同时还能注意到自己坐的姿势。 4.注意的广度 注意的广度也叫注意的范围和注意的限度。它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觉察或认识客体的数量。注意广度是心理学中最早进行实验研究的问题之一。一般来说,注意广度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发展和扩大。注意的广度受人的知识经验的影响,和人的记忆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注意的广度还受任务条件(如刺激物的多少、呈现的时间等)的制约。有研究者用速示器控制呈现时间,发现6~7岁的一年级小学生只能注意2~3个客体,成人能够注意4~6个客体。二、小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 过去感知过的事情、思考过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后,其印象仍然保留在头脑里,在一定的条件下能重现出来,这就是记忆。记忆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心理学家把记忆分为三种类型:感官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下面简略介绍小学生记忆发展的主要特点。(一)小学生有意记忆逐渐占优势 一般来说,幼儿主要是无意记忆占优势,直观的、能引起兴趣和富有色彩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注意。初入学儿童仍然保留幼儿期无意记忆的特点,但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不断给儿童提出有意记忆的要求,如老师要求他们必须记住学校的规章制度,要记住某段课文,要记住某个数学题,等等。在这样条件下,小学儿童的有意记忆很快发展起来,并越来越占优势,成为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 前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作了一项有关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对比研究。他发现,幼儿园5~6岁和小学7~8岁儿童的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而到了9~10岁,他们的有意记忆超过了无意记忆。 在小学阶段,儿童的有意记忆不仅因年龄而异,也受识记材料的影响。如果儿童识记的材料有概念上的联系(如房子──建筑物)或具体的联系(如房子──窗户)要比没有任何意义上的联系(如房子──鱼)更多地使用有意记忆,但这种影响一般只对小学中年级(9~10岁)的学生起作用,小学高年级学生以有意记忆占主导地位。(二)小学生记忆策略的发展 记忆策略对于知识的获得、保持和提取是十分重要的。有意记忆的策略在儿童的记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认为,记忆策略可以促进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一般认为,记忆策略包括复述、组织、精加工和线索利用四个方面。1.复述 复述是指重复所接受的信息,直到我们能记住它为止。这是识记的主要策略。研究者们考察了5~10岁儿童自动使用复述策略的情况,发现使用策略的人数随年龄而增加,只有10%的5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一半以上的7岁儿童和85%的10岁儿童可以采用这种策略。他们还发现:采用此策略的儿童比没用采用此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成绩好。2.记忆的组织 记忆的组织是指发现项目之间的联系并记住某事物的策略。比如有这样两个词表: 词表一:船,火柴,铁锤,大衣,草,鼻子,铅笔,狗,杯子,花。 词表二:小刀,衬衣,汽车,叉子,船,裤子,短袜,卡车,勺子,盘子。 尽管上述两个词表都有10个项目,如果用复述策略,其难度相当大。但事实上,记忆第二个词表要容易得多。因为第二个词表中的10个项目可以组织成三个语义不同的类别(吃饭的用具、衣服和交通工具),而这些类别可以作为储存和提取的线索。有研究表明,小学9到10岁儿童,他们在上述两个项目上的回忆成绩没有显示出差别。这说明他们发现这种分类关系的能力还很差。但也有研究表明,当降低任务难度,如使用不同形式(频率)的敲击声令儿童记忆时,小学儿童采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就能显示出来。这说明小学生使用组织策略的能力受任务难度的制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注意学生分类能力的训练,会有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3.精加工 精加工策略是改善回忆成绩的记忆策略。如果我们记忆两个或多个事物时,精加工策略特别有效。但研究者发现,自动使用精加工策略的能力发展较迟,小学儿童很少使用这种策略,可能由于儿童的知识基础较低影响他们对这种策略的使用。4.线索的利用 信息的提取在记忆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一环,但信息的提取需要线索。有关信息提取线索的主要理论是,在识记过程中,总会有些线索伴随着,这些线索使我们能找到贮存的信息,如果提取线索不足的话,很多信息将会在记忆中保持而提取不出来。有研究表明,六年级的学生回忆成绩比一、三年级好,六年级的学生在有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比无线索条件下的回忆成绩好,而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在两种条件下(有、无线索)的回忆成绩差异不大。这说明六年级的学生比其他两个年级的学生更会通过线索提取信息。 总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逐渐获得了较强的信息加工能力,并能利用更有效的记忆策略去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信息的获取和储存能力在12岁已基本稳定,当然这要依赖于材料的性质。这种信息提取过程的发展要持续到成年。 (三)小学生元记忆能力的发展 元记忆是人对自己记忆和记忆过程的认识,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例如,如果儿童意识到他们的记忆是有局限的,有些东西比另一些东西容易记忆,有些策略比另一些策略更有效,儿童就有了元记忆,这种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 儿童对自己记忆估计的准确性反映了儿童的元记忆能力。有研究发现,从7岁开始,儿童的这种能力不断改善。近期研究表明,7岁以下的儿童意识不到记忆策略,如复述、组织等对他们记忆的用处,即使他们知道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比没有意义联系的记忆内容更容易记,他们也说不出原因。7到9岁的儿童能够认识到复述和组织策略对记忆都有效,11岁的儿童已能认识到组织策略比复述更加有效。这说明了年龄较大的儿童更有能力去了解自己的记忆过程,较强的元记忆能力使他们能选择更适合的策略来完成任务,也能更仔细地监测自己的记忆过程。三、小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较高级的心理过程,它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与儿童言语的发展分不开的,也与儿童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借助思维活动,儿童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深入理解教材,掌握多种概念、理论,了解事物的规律和知识体系,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解决自身遇到的各种问题。 比起感觉和知觉等,思维发生较迟,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思维水平不断提高,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不同的水平和特点。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把儿童的思维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前运演阶段、具体运演阶段和形式运演阶段。而小学阶段正处于皮亚杰所论述的具体运演阶段,在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显示出如下一些特点。(一)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儿童思维的发展遵循着质量互变这一辩证规律。在小学阶段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发展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是一个质变。但思维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质变都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通过新质要素逐渐积累和旧质要素逐渐衰亡和改造实现的。小学儿童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在新的生活环境中,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实现的。 刚入学的儿童的思维还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也就是说,他们还要借助具体事物的表象解决问题。有经验的教师都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当儿童对抽象的数学运算感到困难时,只要教师用直观教具一演示或以形象的语言来提示,学生就能很快领悟,得到正确答案。初入学儿童的思维虽然保持具体形象的特点,但不意味着他们的思维没有任何抽象概括的成分。小学儿童的思维如何从以具体形象为主向以抽象概括为主过渡呢?我们仅以一个实验为例具体说明。在一个关于“儿童对物体运动速度”的认知发展研究中,小学儿童在理解v=s/t这一抽象关系时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初(6~7岁)儿童比较两车速度的快慢只是依据单一的空间因素,如哪个车停在前面哪个车就快;或只依据单一的时间因素,如哪个车先停哪个车就快。以后,儿童逐渐能看到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因素,但也只能从外部形象判断,不能整合其中的关系。最后,儿童才能真正抽象出“速度=路程/时间”的关系,主动采取各种策略解决问题,他们的思维逐渐达到了抽象概括的水平。 对速度的认知如此,对其他事物的认知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二)思维的基本过程日趋完善 分析和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注意事物的某一点或某一个方面,不能同时注意和思考更多的方面。这种倾向称之为思维的中心性。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做过一个试验:他给儿童看两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玻璃杯,杯中装着一样多的水,让儿童确认两个杯子的水一样多之后,将其中之一倒在另一个扁平的杯子中。他们让儿童判断此时两个杯子的水是否一样多,幼儿往往认为两杯水是不一样多的。这说明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容易考虑事物的单一因素,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还很差。而到了小学阶段(6岁半到8岁半),儿童已能同时考虑到液面降低了和杯子变宽了等多种因素,而且知道一个维度──液体高度的变化可以由另一个维度──液体宽度的相应变化所补偿。这种倾向称为思维的脱中心化。这说明儿童的分析综合能力提高了。小学低年级儿童还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条件下进行分析综合,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条件的影响下,小学高年级儿童已能在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更高水平的分析和综合了。 比较也是思维的过程。要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就需要比较。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比较能力的发展表现在:从区分具体事物的异同,逐渐发展到区分许多部分关系的异同;从直接感知条件下的比较逐步发展到运用语言在头脑中引起表象的条件下进行比较。小学儿童的比较不是在所有条件下都是相同的,对某些事物的比较既能找出相似点又能找出细微的差别,但在另一些条件下,他们进行比较时则有不同。 小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也有了明显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儿童能从对事物外部特点的概括(形象概括)发展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抽象概括);从对简单事物的概括发展到对复杂事物的概括。冯申禁等研究人员对儿童词语概括能力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发现二至五年级儿童在概括三组包含不同因素的材料时,有不同的水平。句组中包含的因素越多,概括的难度越大。小学儿童的概括能力是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的,但发展的过程有时快有时慢,对不同任务的认知发展是不同步的。 儿童对数的概括能力的发展也表现出类似的发展趋势。林崇德等对儿童数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趋势是,7~8岁儿童基本上属于具体形象概括,8~10岁从具体形象概括向抽象概括过渡,10~12岁儿童大部分达到初步本质抽象概括水平。(三)逐步稳定地形成各种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方面。概念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只有形成了某种概念,才能用它进行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用它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另一方面,儿童掌握概念和理解概念又是以原有认知水平,特别是以思维水平为基础的。 儿童概念的发展水平是教材和教法制定的依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按照儿童概念发展的规律传授知识,才能更好地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刘范等对7~12岁小学儿童认数、数序与系列、数的组成、运算和应用等四方面的研究发现:儿童数概念的发展表现出四种水平。小学6~8岁儿童已由利用实物运算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运算;经过学习,形成数群概念,逐步掌握三、四位数的初步概念系统。在这个范围内,能比较数的大小,认识数的相邻关系。数词和标志同一数量的图形之间建立了联系,可以互相转换,能解决简单的应用题。大约9~12岁即小学3~6年级学生逐步形成数的概念系统。此时儿童的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发展,儿童可以通过推理掌握更大的数,在一定的范围内正确运用归纳和演绎的形式进行推理,能解决条件较隐蔽、内容较复杂的应用题,能逐步认识三维空间图形。他们也发现,概念的发展水平明显受任务条件和教育条件的影响,有时会显示出不同步现象。 稳定性是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小学阶段,儿童各种概念的发展已趋于稳定。皮亚杰把这种认知发展的稳定性称为“守恒”,即儿童在认识事物时,不像幼儿那样容易受事物表面现象的变化所左右,能稳定地掌握事物的有关属性。比如,皮亚杰在一个数量守恒实验中,将八粒钮扣直接排在另一排八粒钮扣之上,这样两排钮扣的长度相等,儿童同意这两排钮扣同样多。但如果把一排钮扣排得靠近些,使这一排短一些,幼儿(前运算阶段)就可能说较长的一排钮扣多。而小学儿童(具体运演阶段)知道钮扣的重新排列并不改变他们的数目。在小学阶段,儿童已能达到数的守恒(6~9岁),长度守恒(6~8岁),液体守恒(6~8岁半),面积守恒(8~10岁),重量守恒(9~10岁)和容积守恒(11~12岁),等等。达到守恒是具体运演阶段儿童的主要成就。 儿童为什么能达到守恒?皮亚杰认为,这是因为儿童能够进行可逆的心理运算。可逆性是儿童思维发展的另一个指标。可逆性包括逆向性和互反性。逆向性如M 加上 A 为 N, N 减去 A 回到 M,减是增的逆向。互反性如A>B,它的互反为B

儿童认知发展论文

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在儿童认知发展方面都有各自的观点,他们的观点有各自的特点也有相通之处,以下就是我有关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首先,是皮亚杰理论,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即“相互作用论”,他指出儿童的思维不是单纯地来自主体,而是来自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同化和顺应。儿童对世界的认知可以分为平面到同化到顺应再到组织。 皮亚杰主要研究儿童如何解决问题,他把儿童的认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是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在阶段末期出现心理表征,此阶段特点是守恒性和可逆性;第二个阶段是前运算阶段(2-6岁),此时儿童有心理表征,例如延迟模仿和符号游戏,但他们缺乏重要的逻辑认识形势,此阶段特点是思维的不可逆性,缺乏守恒结构,儿童自我中心性,刻板性,从三座山实验可以看出;第三个是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的思维可逆,能够去中心化,也能够使用逻辑原则。此阶段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获得了守恒性;二,群集结构的形成;第四个是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儿童的自我中心主义突出,表现为想象观众和个人神话,还能实现与可能之间的逆转,进行演绎假设,对具体现实有心理表征。通过上述的材料,我从中总结了皮亚杰理论的一些优缺点。优点:①他用新的发展观取代了传统的发展观;②把认识论与心理学紧密结合起来,促进了科学认识论的发展;③促进了儿童心理学和认识心理学等学科的发展,皮亚杰创造性的临床法是对儿童心理学的更深理解。但是,同样的皮亚杰理论有他自身的不足之处。缺点:①皮亚杰受机能主义的影响,存在生物倾向,贬低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贬低了语言的作用;②由于皮亚杰在思维发展研究中引进了引用了生物学、数理逻辑的语言,整个理论体系庞大,文字又较晦涩难懂,常常造成对这个理论的误解;③皮亚杰在研究方法上,把许多变量混肴起来影响结果的真实性;④皮亚杰最后把形式运算思维认为是儿童发展的最高阶段有一定的局限性。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认知和计算机进行功能模拟,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看待人的认知过程,认为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主动的寻找信息、接受信息并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中进行加工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把认知功能看做是不同的知识单元工作的过程,利用这些知识单元来表征事物或信息。这样的知识单元有四类:图式,映像,概念或范畴,判断。信息加工理论中,信息加工的阶段从开始接受刺激从而开始了信息加工的第一步——感觉登录,接着就会让人注意到这刺激,进而开始对感觉刺激的识别和解释,即知觉;受到注意并在知觉上得到解释的信息进入短时记忆。短时记忆是一种暂时的、主动的和有意识的记忆。最终形成长时记忆,但是,长时记忆并不是永久保存的,而是相对永久的。同样,信息加工理论也有他的优缺点。优点:①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恢复了对高级心理过程的研究,实现了对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否定之否定;②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既继承了传统心理学的方法,又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上实现了新的突破;③把人的感知、注意、表象、记忆和思维等心理过程纳入信息的输入、加工、丛储和提取的完整计算机操作的过程,从而更科学、现代化。缺点:①缺乏明确的理论指导;②将人的认知活动比喻为计算机对信息的处理,使用了看似清晰、简易的流程图模式,但并不能完全解释发生在人脑中的复杂的认知过程;③没有描述认知单元和过程是如何发生的。接着,是对这两个理论的对比。他们的相同点在于:们都具有明显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认为人的信息加工和思维结构不是一种简单的S—R反应过程,皮亚杰用相互作用的S←→R公式来代替简单的S—R单向活动模式;而信息加工理论则提出输入→内部信息加工→输出的模式。所以这两种理论表示异曲同工的兼容性。而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皮亚杰理论主要研究儿童的推理和问题解决,对知觉、记忆、幻想很少加以注意,并且把儿童的心理发展分成四个阶段更容易理解;信息加工理论则从现代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认知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是知觉、记忆、推理、评价和规则等。我个人对于对于二者的理论既有赞同之处,也有不认同的地方。皮亚杰对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我觉得是比较完善的,但我觉得恰恰是过于追求完美,理论显得颇为臃肿,庞杂不已,我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摸不着头尾,感觉学到了许多,却又不知从何说起。信息加工理论,将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运行,怎么说呢,很科学,很有创意。但是,我觉得这个理论本身就有问题,因为,计算机的运行恰恰是模拟了人脑的运行过程,反过来,又将人的认知过程比喻为计算机的运行,有点怪怪的。但是,这个理论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觉得他为我们研究人的认知,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向。以上就是我对皮亚杰理论和信息加工理论的比较和总结别抄哟!星期五我交这篇,逯瑾

文档介绍: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谈谈我的儿童观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儿童。把儿童看成“正在成长中的人”,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成为促进儿童成长的引路人。在教学中,要正确认清和把握儿童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及其特点,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帮助儿童渡过“关键期”。同时,在开展儿童工作时要做到与时倶进,不断创新,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关键词] 儿童观教育辩证发展观浅谈我的儿童观- 7 -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儿童―――谈谈我的儿童观乐昌市第一中学林永彪[摘要] 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对于教师来说,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具有重要的意义。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本文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分菩蹈轻政不赔糕兔横舞耕正贤急丽愉五颈欲剐抿徽厌恐其粘积节飘卢块漂款治街眉赂宦誓丢虫肉轴凌黎如墨典籍丁亡哈罐亭厅殖桌避厄枫坎仓皱狭儿童观,就是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也就是是***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点的总和。它涉及到儿童的能力与特点、地位与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成因、教育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等诸多问题。对儿童的看法和认识不同,教育儿童的内容、方法以及具体的教育任务也不同。错误的儿童观会导致不科学的教育方法曾对儿童身心发展产生过不良影响,阻碍了人类自身的发展,阻

  • 索引序列
  •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
  •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论文
  •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研究
  • 儿童认知发展领域文献综述
  • 儿童认知发展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