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发布时间: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囊括了我国的天文、地理、戏剧和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谓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然而,不幸的是,《永乐大典》正本尚不能确定是否存世,并且,副本遗存不到十分之一。相较大家所熟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但是,这两本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在古代书籍的保护和流传工作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明成祖统治时期,曾下令编撰《永乐大典》,并命解缙和姚广孝作为主要的编撰人,参与修订。作为中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百科全书文集,这本书包括目录在内共有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我国古代七八千种图书。正因为这部典籍的制定,使得我国明朝之前的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其中,包括14世纪之前的文学、地理和宗教等相关文献。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光辉文化成就,得以被世人所见证。《永乐大典》的编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永乐二年正式开启编制工作后,仅定稿就耗费了三年,而到永乐六年才完成了整本的编撰工作。另外,参与编制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巨大,从朝廷的文官到宿学的大儒学家,共计16万人。可见,编制这部大典工作之繁琐。据史料的记载,永乐年间虽然完成了整套的编撰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抄录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才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副本。可见,这部大典的内容之繁杂。但是,如此耗费人力财力的《永乐大典》,却在明朝末年遗失了。而仅存的副本,也在战火中丢散。如今,只剩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副本。而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在其“百科全书”类条目中,记载了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还盛赞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如今,同样为人所知的《四库全书》,则是在清朝年间被编撰完成的。当时,乾隆命令由纪昀及三百多位大臣和学者负责编著。另外,还下令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编撰了近十三年。所以,这本书耗费的人力和钱财,可以说是与《永乐大典》相当的。《四库全书》的整套,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使得这部典籍,也因此得名为“四库”。全书总计3500多册,共计9万卷,囊括的字数约为8亿字,比之前的《永乐大典》更甚。之前,所说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可能因为此事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乾隆皇帝就命人抄录了7部《四库全书》。而且,全部被分开在全国各地保存,这样便避免了遗失的问题。当时,这部分抄录的《四库全书》副本中,有4部都分别被存放在了紫禁城、辽宁沈阳、圆明园,以及河北承德。而后边抄录的3部,则被储存在了扬州、镇江和杭州,使得这7部所存放的地方,也被称为“北四阁”和“南三阁”。因为乾隆皇帝对典籍的保护,如今流传下来的副本,就有三套半之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缘故,文史大臣在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的时候,销毁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而且,一些含有政治敏感词语的典籍,也被纂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毁书”的过程。因此,这部典籍也被笑称为“四库毁书”。除此之外,这部典籍中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希望我们能看到的,并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参考典籍。当然,仅仅纂改古籍还不够,乾隆还对那些遗存的文献进行了销毁。在编撰过程中销毁的书籍,差不多有一万三千多卷,而焚毁的书籍数量,则达到了十五万册。可见,其为了删除对清朝不利的历史记载,乾隆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当时,清朝的文史大臣还在乾隆的命令下,对明朝遗存的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销毁。其中,主要为天启和崇祯时的兵部档案,以及少量关于洪武、宣德以及万历年间的官方文书。最后,导致关于明朝的1000万份历史档案全部灭失。当然,除了销毁当时遗存的档案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书籍进行了纂改。所以,乾隆编制《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文化遗产。另外,乾隆当时销毁的不仅有关于清朝的不利言论,甚至将涉及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的文字,都进行了纂改。当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高压背景下,全国当作禁书被缴获的书籍就达到了三千多种,共计十五万多部。并且,采用焚毁方式清除的书籍超过了七十万部,以至于,销毁的书籍与编撰《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真不知是中华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在乾隆皇帝领导下的《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也因为篡改而出现了许多的笑话。诸如: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本是“人道寄奴曾住”,最后,竟被文史大臣们改成了人道“宋主曾住”。当时,大臣们觉得“寄奴”二字太像“奴才”了,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别扭的名义给改掉了。而这,足以见其对历史的“传承”,已经到了随意纂改的地步,根本毫无尊重可言。如今,《四库全书》还保留的特别完好,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如同上了“滤镜”一般,虽可鉴赏,但是,却千万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文献去研究和评鉴。而《永乐大典》则不同,其在编撰修订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实写入。所以,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更高的历史参考价值。说到这里,大家对这两部典籍,就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其中,谁在保护古代文献,谁又在毁灭历史的真实面貌,想必已经明了。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专一种整理保护发属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一种整理保护发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四库全书》全称《钦定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360多位高官、学者编撰,3800多人抄写,耗时十三年编成的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共有3500多种书,9万卷,6万册,约8亿字,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四库全书》保存了中国历代大量文献。其艺术价值为:  1、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  2、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3、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  4、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永乐大典》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内阁首辅解缙总编的一部中国古典集大成的旷世大典,初名《文献大成》,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献集,全书22,93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古今图书七八千种,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的光辉成就,但《永乐大典》除了正本尚未确定是否存在长陵外,永乐副本却惨遭浩劫,大多亡于战火,今仅存800余卷且散落于世界。《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常识文学篇。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是

清乾隆时编纂。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三千五百零三(3503)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四库全书》(1773年)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从那时开始,作为国家正统、民族根基的象征,已成为中国乃至东方读书人安身立命梦寐以求的圭臬和后代王朝维系统治宏扬大业的“传国之宝”。《四库全书》共收书3460多种、79000多卷、36000多册,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其中“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子部” 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05类。总共44类。为了保存这批精典文献,由皇帝“御批监制”,从全国征集3800多文人学士,集中在京城,历时十年,用工整的正楷抄书七部,连同底本,共八部。建阁深藏,世人难得一见。虽然由数千人抄写,但字体风格端庄规范,笔笔不苟,如出一人。所以,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形式上看,都具有十分难得的研究、收藏和欣赏价值。后几经战乱,损毁过半,更使这套世界出版史上的巨制,成为举世罕见的无价之宝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本次出版的《四库全书精编》,精选《四库全书》之精华,以便于读者诵读为宗旨,所选之文,趣味清源,神采焕发,无一语不耐人寻味,无一篇不睿人智慧,数千年道术学艺文章之精华,几尽荟萃于斯。

呵呵,估计简装版的也不是咱们老百姓买得起的,再说你也得有个大书房才行。 《四库全书》成书时共7部,分别藏于紫禁城文渊阁,圆明园文源阁,避暑山庄文津阁,沈阳文溯阁,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和杭州的文澜阁。后来文源阁本随圆明园一同被毁,文汇阁本和文宗阁本毁于太平天国,现今仅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文澜阁本存世。文渊阁本被老蒋带到台北,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1966年,文溯阁本从沈阳转移到兰州;文津阁本上调国家图书馆,文澜阁本拨至浙江省图书馆。 0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在1987年旧版基础上重印了每套16万元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04年10月,鹭江出版社推出了39万元一套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 05年商务印书馆又将出版每套18万元(十二合一缩印版)的文津阁本《四库全书》 06年杭州出版社推出每套42万元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 其中,鹭江出版社曾出版线装珍藏版《四库全书》。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监制下,鹭江出版社和功德阁完成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宣纸线装图书出版工程。这部线装本《四库全书》影印文渊阁本,为大八开,较原书缩小8倍。采用手工宣纸、手工印制、手工装帧等传统出版工艺,完整保留了《四库全书》的学术文献价值。全书共1184册,分装148函。整部书共用去15万刀宣纸,并启用已经尘封了200多年的乾隆御玺“文渊阁宝”和“乾隆御赏”。 据介绍,线装本《四库全书》全球限量发行300套。前100套中,除001—007号为特藏本,由保利国际拍卖公司拍卖外,其余主要用于捐赠。拍卖将在杭州、香港、日本、新加坡、美国、英国进行。首拍001号将于11月28日在杭州开拍,起拍价260万元人民币。

1.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2.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4.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囊括了我国的天文、地理、戏剧和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谓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然而,不幸的是,《永乐大典》正本尚不能确定是否存世,并且,副本遗存不到十分之一。相较大家所熟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但是,这两本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在古代书籍的保护和流传工作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明成祖统治时期,曾下令编撰《永乐大典》,并命解缙和姚广孝作为主要的编撰人,参与修订。作为中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百科全书文集,这本书包括目录在内共有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我国古代七八千种图书。正因为这部典籍的制定,使得我国明朝之前的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其中,包括14世纪之前的文学、地理和宗教等相关文献。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光辉文化成就,得以被世人所见证。《永乐大典》的编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永乐二年正式开启编制工作后,仅定稿就耗费了三年,而到永乐六年才完成了整本的编撰工作。另外,参与编制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巨大,从朝廷的文官到宿学的大儒学家,共计16万人。可见,编制这部大典工作之繁琐。据史料的记载,永乐年间虽然完成了整套的编撰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抄录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才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副本。可见,这部大典的内容之繁杂。但是,如此耗费人力财力的《永乐大典》,却在明朝末年遗失了。而仅存的副本,也在战火中丢散。如今,只剩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副本。而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在其“百科全书”类条目中,记载了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还盛赞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如今,同样为人所知的《四库全书》,则是在清朝年间被编撰完成的。当时,乾隆命令由纪昀及三百多位大臣和学者负责编著。另外,还下令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编撰了近十三年。所以,这本书耗费的人力和钱财,可以说是与《永乐大典》相当的。《四库全书》的整套,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使得这部典籍,也因此得名为“四库”。全书总计3500多册,共计9万卷,囊括的字数约为8亿字,比之前的《永乐大典》更甚。之前,所说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可能因为此事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乾隆皇帝就命人抄录了7部《四库全书》。而且,全部被分开在全国各地保存,这样便避免了遗失的问题。当时,这部分抄录的《四库全书》副本中,有4部都分别被存放在了紫禁城、辽宁沈阳、圆明园,以及河北承德。而后边抄录的3部,则被储存在了扬州、镇江和杭州,使得这7部所存放的地方,也被称为“北四阁”和“南三阁”。因为乾隆皇帝对典籍的保护,如今流传下来的副本,就有三套半之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缘故,文史大臣在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的时候,销毁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而且,一些含有政治敏感词语的典籍,也被纂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毁书”的过程。因此,这部典籍也被笑称为“四库毁书”。除此之外,这部典籍中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希望我们能看到的,并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参考典籍。当然,仅仅纂改古籍还不够,乾隆还对那些遗存的文献进行了销毁。在编撰过程中销毁的书籍,差不多有一万三千多卷,而焚毁的书籍数量,则达到了十五万册。可见,其为了删除对清朝不利的历史记载,乾隆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当时,清朝的文史大臣还在乾隆的命令下,对明朝遗存的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销毁。其中,主要为天启和崇祯时的兵部档案,以及少量关于洪武、宣德以及万历年间的官方文书。最后,导致关于明朝的1000万份历史档案全部灭失。当然,除了销毁当时遗存的档案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书籍进行了纂改。所以,乾隆编制《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文化遗产。另外,乾隆当时销毁的不仅有关于清朝的不利言论,甚至将涉及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的文字,都进行了纂改。当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高压背景下,全国当作禁书被缴获的书籍就达到了三千多种,共计十五万多部。并且,采用焚毁方式清除的书籍超过了七十万部,以至于,销毁的书籍与编撰《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真不知是中华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在乾隆皇帝领导下的《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也因为篡改而出现了许多的笑话。诸如: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本是“人道寄奴曾住”,最后,竟被文史大臣们改成了人道“宋主曾住”。当时,大臣们觉得“寄奴”二字太像“奴才”了,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别扭的名义给改掉了。而这,足以见其对历史的“传承”,已经到了随意纂改的地步,根本毫无尊重可言。如今,《四库全书》还保留的特别完好,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如同上了“滤镜”一般,虽可鉴赏,但是,却千万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文献去研究和评鉴。而《永乐大典》则不同,其在编撰修订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实写入。所以,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更高的历史参考价值。说到这里,大家对这两部典籍,就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其中,谁在保护古代文献,谁又在毁灭历史的真实面貌,想必已经明了。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

1000000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专一种整理保护发属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囊括了我国的天文、地理、戏剧和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谓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然而,不幸的是,《永乐大典》正本尚不能确定是否存世,并且,副本遗存不到十分之一。相较大家所熟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但是,这两本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在古代书籍的保护和流传工作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明成祖统治时期,曾下令编撰《永乐大典》,并命解缙和姚广孝作为主要的编撰人,参与修订。作为中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百科全书文集,这本书包括目录在内共有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我国古代七八千种图书。正因为这部典籍的制定,使得我国明朝之前的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其中,包括14世纪之前的文学、地理和宗教等相关文献。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光辉文化成就,得以被世人所见证。《永乐大典》的编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永乐二年正式开启编制工作后,仅定稿就耗费了三年,而到永乐六年才完成了整本的编撰工作。另外,参与编制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巨大,从朝廷的文官到宿学的大儒学家,共计16万人。可见,编制这部大典工作之繁琐。据史料的记载,永乐年间虽然完成了整套的编撰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抄录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才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副本。可见,这部大典的内容之繁杂。但是,如此耗费人力财力的《永乐大典》,却在明朝末年遗失了。而仅存的副本,也在战火中丢散。如今,只剩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副本。而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在其“百科全书”类条目中,记载了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还盛赞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如今,同样为人所知的《四库全书》,则是在清朝年间被编撰完成的。当时,乾隆命令由纪昀及三百多位大臣和学者负责编著。另外,还下令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编撰了近十三年。所以,这本书耗费的人力和钱财,可以说是与《永乐大典》相当的。《四库全书》的整套,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使得这部典籍,也因此得名为“四库”。全书总计3500多册,共计9万卷,囊括的字数约为8亿字,比之前的《永乐大典》更甚。之前,所说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可能因为此事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乾隆皇帝就命人抄录了7部《四库全书》。而且,全部被分开在全国各地保存,这样便避免了遗失的问题。当时,这部分抄录的《四库全书》副本中,有4部都分别被存放在了紫禁城、辽宁沈阳、圆明园,以及河北承德。而后边抄录的3部,则被储存在了扬州、镇江和杭州,使得这7部所存放的地方,也被称为“北四阁”和“南三阁”。因为乾隆皇帝对典籍的保护,如今流传下来的副本,就有三套半之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缘故,文史大臣在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的时候,销毁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而且,一些含有政治敏感词语的典籍,也被纂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毁书”的过程。因此,这部典籍也被笑称为“四库毁书”。除此之外,这部典籍中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希望我们能看到的,并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参考典籍。当然,仅仅纂改古籍还不够,乾隆还对那些遗存的文献进行了销毁。在编撰过程中销毁的书籍,差不多有一万三千多卷,而焚毁的书籍数量,则达到了十五万册。可见,其为了删除对清朝不利的历史记载,乾隆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当时,清朝的文史大臣还在乾隆的命令下,对明朝遗存的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销毁。其中,主要为天启和崇祯时的兵部档案,以及少量关于洪武、宣德以及万历年间的官方文书。最后,导致关于明朝的1000万份历史档案全部灭失。当然,除了销毁当时遗存的档案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书籍进行了纂改。所以,乾隆编制《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文化遗产。另外,乾隆当时销毁的不仅有关于清朝的不利言论,甚至将涉及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的文字,都进行了纂改。当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高压背景下,全国当作禁书被缴获的书籍就达到了三千多种,共计十五万多部。并且,采用焚毁方式清除的书籍超过了七十万部,以至于,销毁的书籍与编撰《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真不知是中华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在乾隆皇帝领导下的《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也因为篡改而出现了许多的笑话。诸如: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本是“人道寄奴曾住”,最后,竟被文史大臣们改成了人道“宋主曾住”。当时,大臣们觉得“寄奴”二字太像“奴才”了,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别扭的名义给改掉了。而这,足以见其对历史的“传承”,已经到了随意纂改的地步,根本毫无尊重可言。如今,《四库全书》还保留的特别完好,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如同上了“滤镜”一般,虽可鉴赏,但是,却千万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文献去研究和评鉴。而《永乐大典》则不同,其在编撰修订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实写入。所以,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更高的历史参考价值。说到这里,大家对这两部典籍,就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其中,谁在保护古代文献,谁又在毁灭历史的真实面貌,想必已经明了。

1. 规模亘古未有。全书几乎囊括了清代中期以前传世的经典文献,是对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所存文献的最大集结与总汇。2. 抄录和辑佚《永乐大典》中孤本书籍。“四库“馆臣先后共从《永乐大典》中辑得失传文献500余种,其中380余种收入《全书》,120余种列为《存目》。 对图书分类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标准和部别原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文献传承的科学体系。乾嘉以后,凡编纂书目者,无不遵循其制度。4. 开创了多层次的古籍编撰和保存工程。用新造木活字排印流通100多种珍本秘籍,即著名的《武英殿聚珍版书》。开馆之初,命馆臣从应抄诸书中撷其精华,编纂《四库全书荟要》。建造南北七阁,大力倡导藏书文化,体现传统文化尊严和价值。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包括

经——主要是四书五经 史——主要是史记、汉书等史书(正史) 子——主要是诸子百家 集——主要是历史上名家的诗歌散文集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套图书集成(其次是明朝的永乐大典)。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开始编纂,历时9年成书。共收书3503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约8亿字。整套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乾隆前大部的重要古籍(一部分被列为禁书),涵盖了古代中国的几乎所有学术领域。整套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44类,其中也包括了《论语》、《大学》、《孟子》、《中庸》、《周易》、《周礼》、《礼记》、《诗经》、《孝经》、《尚书》、《春秋》、《史记》、《尔雅注疏》、《说文解字》、《史记》、《资治通鉴》、《孙子兵法》、《国语》、《水经注》、《战国策》、《本草纲目》、《茶经》等其他经典著作,还有日本、朝鲜、越南、印度以及来华欧洲传教士的一些著作,为后代学者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较完善的文献资料。[编辑]《四库全书》的编纂清乾隆38年(1773年)2月朝廷设立了“四库全书馆”,负责《四库全书》的编纂,由乾隆皇帝的第六个儿子永瑢负责,任命皇室郡主于敏中为总裁,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为副总裁,召著名学者纪昀为总纂官开始编纂这套卷帙浩繁的丛书。陆锡熊、孙士毅、戴震、周永年、邵晋涵等其他学者也参与了编纂。曾参与编撰并正式列名的文人学者达到3600多人,而抄写人员也有3800人。《四库全书》收录了当时在全国各地征收的流通图书、清内廷收藏的图书以及《永乐大典》中辑出来的珍本善本。据统计,光是征收得的图书就达13501种。这些书筛选后按“著录书”及“存目书”分别收入,其中“存目书”不录全书,只摘部分内容,而“著录书”则经过整理、校勘、考证后,按特定格式重新抄写存入,誊写完成后,还要与原本反复校勘。最后收录的图书有3461种。《四库全书》为了美观与便于识别,采用分色装潢,经部绿色,史部红色,子部月白色(或浅蓝色),集部灰黑色。四部颜色的确定,依春夏秋冬四季而定。《四库全书总目》因为是全书纲领,采用代表中央的黄色。乾隆49年(1784年)四套书陆续完成,全书共抄7部,分别贮于北京紫禁城皇宫文渊阁、京郊圆明园文源阁、奉天故宫(今沈阳)文溯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合称“内廷四阁”(或称“北四阁”)。又在镇江金山寺建文宗阁,扬州大观堂建文汇阁,杭州西湖行宫孤山圣因寺建文澜阁,即“江浙三阁”(或称“南三阁”),各藏抄本一部。副本存于京师翰林院。其中文渊阁本最早完成,校勘更精、字体也更工整。乾隆52年(1787年)乾隆皇帝抽查《四库全书》时发现一些书有诋毁清朝的字句,因此下令重检《四库全书》,并最终删除《诸史同异录》等11部。但这11部书虽然从《四库全书》中删除,但是依然存在宫中,没有销毁,这11部书中的9部还流传到今天。嘉庆八年(1803年)由纪昀主持进行了《四库全书》最后一部分官修书籍的补遗工作,进一步完善《四库全书》。[编辑]删改古籍编纂四库全书时,清廷为维护统治,大量查禁明清两朝所谓有违碍字句的古籍,见四库禁书。并且大量篡改古籍,如岳飞的《满江红》名句“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胡虏”和“匈奴”在清代是犯忌的,于是《四库》馆臣把它改为“壮志饥餐飞食肉,笑谈欲洒盈腔血”。张孝祥的名作《六州歌头·长淮望断》描写孔子家乡被金人占领“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其中“膻腥”犯忌,改作“亦凋零”等等。[编辑]《四库全书》的命运《四库全书》完成至今的两百年间中国历经动乱,《四库全书》也同样饱经沧桑,多份抄本在战火中被毁。其中文源阁本在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时被焚毁,文宗、文汇阁本在太平天国运动期间被毁;杭州文澜阁藏书楼1861年在太平军第二次攻占杭州时倒塌,所藏《四库全书》散落民间,后由藏书家丁氏兄弟收拾、整理、补钞,才抢救回原书的四分之一,于1881年再度存放入修复后的文澜阁。文澜阁本在民国时期又有一次大规模修补,目前大部分内容已经恢复。因此《四库全书》今天只存4部,其中文渊阁本原藏北京故宫,后经上海、南京转运至台湾,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是保存较为完好的一部)。文溯阁本1922年险些被卖给日本人,后从沈阳故宫转运至兰州,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津阁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而残缺的文澜阁本则藏于浙江省图书馆。1966年10月,为保护《四库全书》安全,经中央有关部门协调,辽宁省将文溯阁《四库全书》秘密运至兰州,藏于山中。目前,辽宁有关人士要求归还,以“书阁合璧”。甘肃方面也修建藏书楼,加强保护。文溯阁《四库全书》其最终归属仍未定。民国初期,商务印书馆影印了《四库全书珍本初集》。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了文渊阁本《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将之缩印。1999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分别出版发行文渊阁本《四库全书》电子版。==《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 种,79072 卷、36000 余册)"四库"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此说得到社会的广泛响应,这是编纂《四库全书》的社会基础。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十一月,安徽学政朱筠提出《永乐大典》的辑佚问题,得到乾隆皇帝的认可,接着便诏令将所辑佚书与"各省所采及武英殿所有官刻诸书",汇编在一起,名曰《四库全书》。这样,由《永乐大典》的辑佚便引出了编纂《四库全书》的浩大工程,成为编纂《四库全书》的直接原因。《四库全书》的编纂过程共分四步:第一步是征集图书。征书工作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开始,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结束,历时七年之久。为了表彰进书者,清廷还制定了奖书、题咏、记名等奖励办法:"奖书"即凡进书500种以上者,赐《古今图书集成》一部;进书100种以上者,赐《佩文韵府》一部。"题咏",即凡进书百种以上者,择一精醇之本,由乾隆皇帝题咏简端,以示恩宠。"记名"即在提要中注明采进者或藏书家姓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协助和藏书家的积极响应下,征书工作进展顺利,共征集图书12237种,其中江苏进书4808种,居各省之首;浙江进书4600种,排名第二。私人藏书家马裕、鲍士恭、范懋柱、汪启淑等也进书不少。第二步是整理图书。《四库全书》的底本有四个来源:一是内府藏书,二是清廷官修书,三是从各地征集的图书,四是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四库馆臣对以上各书提出应抄、应刻、应存的具体意见。应抄之书是认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库全书》。应刻之书是认为最好的著作,这些著作不仅抄入《四库全书》,而且还应另行刻印,以广流传。应存之书是认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库全书》,而在《四库全书总目》中仅存其名,列入存目,这类著作共有6793种、93551卷,比收入《四库全书》的著作多出将近一倍。对于应抄、应刻的著作,要比较同书异本的差异,选择较好的本子作为底本。一种图书一旦定为四库底本,还要进行一系列加工,飞签、眉批就是加工的产物。飞签也叫夹签,是分校官改正错字、书写初审意见的纸条。这种纸条往往贴于卷内,送呈纂修官复审。纂修官认可者,可用朱笔径改原文,否则不作改动。然后送呈总纂官三审,总纂官经过分析之后,可以不同意纂修官的复审意见,而采用分校官的初审意见。三审之后,送呈御览。 第三步是抄写底本。抄写人员初由保举而来,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行贿、受贿等弊病,又改为考查的办法,具体做法是:在需要增加抄写人员时,先出告示,应征者报名后,令当场写字数行,品其字迹端正与否,择优录取。考查法虽比保举法优越,但也有不便之处,因此最后又改为从乡试落第生徒中挑选,择其试卷字迹匀净者予以录用。这样,先后选拔了3826人担任抄写工作,保证了抄写《四库全书》的需要。为了保证进度,还规定了抄写定额:每人每天抄写1000字,每年抄写33万字,5年限抄180万字。五年期满,抄写200万字者,列为一等;抄写165万字者,列为二等。按照等级,分别授予州同、州判、县丞、主簿等四项官职。发现字体不工整者,记过一次,罚多写10000字。由于措施得力,赏罚分明,所以《四库全书》的抄写工作进展顺利,每天都有600人从事抄写工作,至少可抄60余万字。第四步是校订。这是最后一道关键性工序。为了保证校订工作的顺利进行,四库全书馆制定了《功过处分条例》,其中规定:所错之字如系原本讹误者,免其记过;如原本无讹,确系誊录致误者,每错一字记过一次;如能查出原本错误,签请改正者,每一处记功一次。各册之后,一律开列校订人员衔名,以明其责。一书经分校,复校两关之后,再经总裁抽阅,最后装潢进呈。分校、复校、总裁等各司其职,对于保证《四库全书》的质量确实起了重要作用。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第一部《四库全书》终于抄写完毕并装潢进呈。接着又用了将近三年的时间,抄完第二、三、四部,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北四阁"。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七月到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又抄了三部,分贮江南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珍藏,这就是所谓"南三阁"。每部《四库全书》装订为36300册,6752函。七阁之书都钤有玺印,如文渊阁藏本册首钤"文渊阁宝"朱文方印,卷尾钤"乾隆御览之宝"朱文方印。《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包括4部44类66属。经部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史部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子部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集部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当然,《四库全书》的内容也有不足:第一,重视儒家著作,把儒家著作放在突出的位置。把儒家经典放在四部之首,把一般儒家著作放在子部之首。第二,轻视科技著作。认为西方现代科学技术,是"异端之尤",可以"节取其技能,禁传其学术"。除了农家、医家和天文算法类收录少数科技著作之外,一般科技著作是不收录的。第三,不收戏剧著作和章回小说。第四,图书正文或有删节或挖改。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也就是寓禁于征的过程,也就是大兴文字狱的过程。据统计,在长达10余年的修书过程中,禁毁图书3100多种、15万部以上。在收入《四库全书》的图书中,也有不少删节或挖改。在编纂《四库全书》的过程中,还编了《四库全书荟要》、《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四库全书考证》、《武英殿聚珍版丛书》等。这几种书可以看作编纂《四库全书》的副产品。《四库全书荟要》是《四库全书》的精华,收书473种、19931卷。开本大小和装帧形式与《四库全书》相同。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共抄两部:一部放在宫中御花园的摛藻堂,一部放在圆明园东墙外长春园内的味腴书屋。《四库全书总目》二百卷是《四库全书》收录书和存目书的总目录。该目录前有"凡例",经史子集四部之首冠以总序,大类之前又有小序,每书之下都有著者介绍、内容提要、版本源流等考证文字。由于这些考证文字出于纪昀、戴震、姚鼎、邵晋涵等著名学者之手,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是《四库全书总目》的简编本,它不列存目书,只列《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每种书的提要也写得比较简单。《四库全书考证》一百卷是四库馆臣对应抄,应刻各书校勘字句的记录汇编,该书对于校订古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是用木活字印成的。它包括《四库全书》中138种"应刻"之书。该丛书在刻印4种之后,主持人金简通过比较,认为木活字花钱少,实用价值高,改为木活字印刷出版。金简把木活字印刷过程写成《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一书,并收入《四库全书》,它是古代印刷史上的重要文献,已被译成德文、英文等流布世界。《四库全书》编纂成功的原因何在?第一,安定的社会环境。修书期间,正当康乾盛世,天下无事,没有战争的干扰。四库馆臣坐在书案之前,一坐就是10年,没有后顾之忧。第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四库全书》从酝酿到修成,乾隆弘历始终参预其事,并由他精心策划。从征书、选择底本,到抄书、校书,乾隆弘历都一一过问,亲自安排。第三,雄厚的资金来源。《四库全书》卷帙浩繁,所需经费难以数计,清廷一概包揽下来。第四,严密的组织系统。四库全书馆的最高职务是总裁和副总裁,多由郡王,大学士以及六部尚书、侍郎兼任,负责总理馆内一切事务,下设纂修处,缮书处和监造处。纂修处负责校理勘定全部书籍,并兼任缮书处缮写书籍的分校工作;缮书处负责全书的缮写及校勘事宜;监造处负责武英殿刊刻、印刷、装订、整理书籍事宜。四库馆臣总计360人,因故革职、身死除名、调用它任者,不在此数。第五,破格录用人材。四库全书馆堪称人才之宝库,集中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不少人是破格录用的,如邵晋涵、余集、周永年、戴震、杨昌霖等人,入馆前不仅不是翰林,而且戴震、杨昌霖等连进士都不是,仅是举人。人才云集,为编纂《四库全书》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从《四库全书》修成至今已有200余年。《四库全书》的流传情况如何呢?七部之中,文源阁本、文宗阁本和文汇阁本已荡然无存,只有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和文澜阁本传世至今。文渊阁本今藏台湾省,文津阁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文溯阁本今藏甘肃省图书馆。文澜阁本在战火中多所残阙,后来递经补抄,基本补齐,今藏浙江省图书馆。如何评价《四库全书》?虽然《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有删削、挖改内容等过错,但就整体而言,应当是功大于过。首先,它保存了大量古籍,是古代文化的一次总结。《四库全书》的编纂,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对于传播古代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200多年来,递经战乱,如果没有集众书于一身的《四库全书》,古籍将会大量散失,从而造成无可弥补的损失。其次,在古籍整理的方法上,尤其是在辑佚、校勘、目录学、汇刻丛书等方面给后人留下许多有益的启示:在辑佚方面,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佚书并收入《四库全书》者共有385种,不仅使不少亡佚已久的古籍珍本重见天日,而且为后代的辑佚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例;在校勘方面,四库馆臣网罗众本、慎选底本等做法,为后代的校勘工作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在目录学方面,《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价值是古代任何官私书目无与伦比的,其编纂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汇刻丛书方面,清人以《四库全书》为榜样,掀起了编刻丛书的热潮。近年《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出版,正是弘扬民族文化、继承和发扬《四库全书》的优良传统而结出的丰硕之果。总而言之,《四库全书》是18世纪70到80年代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项特大型文化工程,在人类文化史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

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在“文字狱”的背景下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1772年开始,经十年编成。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古籍3503种、79337卷、装订成三万六千余册,保存了丰富的文献资料,但编纂过程毁书则更多。“四库”之名,是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清代乾隆初年,学者周永年提出“儒藏说”,主张把儒家著作集中在一起,供人借阅。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四库全书》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官修丛书,是清乾隆皇帝诏谕编修的我国乃至世界最大的文化工程。全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收书3503种,79309卷,存目书籍6793种,93551卷,分装36000余册,约10亿字。相当于同时期法国狄德罗主编《百科全书》的44倍。清乾隆以前的中国重要典籍,许多都收载其中。由于编纂人员都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因而代表了当时学术的最高水平。乾隆编修此书的初衷虽是“寓禁于征”,但客观上整理、保存了一大批重要典籍,开创了中国书目学,确立了汉学在社会文化中的主导地位,具有无与伦比的文献价值、史料价值、文物价值与版本价值。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

台湾商务印书馆于上世纪80年代曾影印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后上海古籍出版社曾据此本在内地印行。文渊阁《四库全书》印出后,确为教学、研究带来很大的方便,特别是《四库全书》中保存的300多种《永乐大典》辑佚本,能面于世,就更有用。现在北京商务印书馆与国家图书馆合作,影印文津阁《四库全书》,这确是新世纪一件浩大的出版工程。鉴于已有文渊阁本出版,可能会有读者提出:文津阁《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如何?我们现在出版这样一部大书,有何实际文化意义?  按《四库全书》的编纂,于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提出,第二年二月正式建立四库全书馆;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底,第一部《四库全书》,即文渊阁本,正式修成,历时九年。此后,又陆续缮写三部,即文溯阁本(乾隆四十七年十一月),文源阁本(乾隆四十八年十一月),文津阁本(乾隆四十九年十一月)。可以注意的是,文津阁本是北方四阁本最后一部抄成的,且距第一部文渊阁本成书有三年之久,这其中当会有所正补(参见后所举数例)。  另可注意的是,《四库全书》在成书后,曾作过两次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的起因都是从文津阁本开始的。乾隆五十二年(1787)五月,清高宗在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本贮藏地),于消闲时翻检此书,发现有讹误,于是下令全面复查。五十六年(1791)七月,高宗在避暑山庄又发现已经复查的文津阁本,扬雄《法言》卷一首篇竟有空白二行,大为生气,又再次下令全面复查。而这两次复查,文津阁本都是由总纂官纪晓岚(昀)亲自带领有关人员进行的。  除北方四阁本外,乾隆又下令再抄写三份全书,分别庋藏于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应当说,这七部书,保存最稳妥的还是文津阁本。藏于圆明园的文源阁本,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烧毁圆明园,文源阁本也即全部毁灭。太平天国战事起,扬州文汇阁本、镇江文宗阁本全部焚烧,杭州文澜阁本也烧、散大半。其他如文溯阁本、文渊阁本则有几次搬迁,唯独文津阁本自1914年迁至北京,后藏于京师图书馆,80年代移至北京图书馆新馆,长时期未经移动。正因如此,也就引起重视,其他三阁本曾分别据文津阁本加以抄补。如1917年,时尚贮存于清内务府的文渊阁本,经检查,有9种书缺佚,共缺23卷,就据文津阁本补抄。1934年,藏于沈阳的文溯阁本,也发现有缺卷,就特地派人到北京,据文津阁本补抄了《挥麈录》等三书。至于杭州文澜阁,被毁后,则据文津阁本补了更多。可见文津阁本在历史上已起了相当大的文献补辑作用。  也正因如此,20世纪前期,文津阁本就受到学者的重视。1920年,前辈知名学者陈垣就曾亲自对文津阁本进行清查,统计全部收书3462种,列有103架,6144函,36277册,2291100页。陈垣先生还细阅文津阁本所收书的提要,发现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不少差异,因此与几位学者共同撰写《景印四库全书提要缘起》一文,建议将文津阁本的提要汇集影印出来。这可以说是提议影印文津阁本的首例,至今已有八十多年。  遗憾的是,文津阁本以善本贮存于图书馆,不对外开放,一般研究者无法借阅,因此长时期来对文津阁本,只能仰而慕之,不能阅而研之。好在于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图书馆研究员杨讷先生提议并主持了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本与文津阁《四库全书》原书核对录异的工作,核对从集部开始,后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文渊阁四库全书补遗(集部)》,共15册,二百余万字。据该书统计,文渊阁本集部共收书1273种,其中与文津阁本有差异的有788种,而宋代诗文集,文渊阁本失收、可据文津阁补入的,有1160条,涉及118种书。后台湾研究宋史的学者黄宽重,曾据此《补遗》一书,撰写一文:《文津阁本宋代别集的价值及其相关问题》。黄氏仔细将《补遗》与影印文渊阁本核对,发现《补遗》也有疏忽,提出《补遗》所收的宋人诗文,实际上有些已收于文渊阁本,不过卷次不同,而为编者重复收录。但他认为《补遗》所辑的大部分,确是文渊阁本所缺的,因此以为:“文津阁本宋代文集的部分,保留了不少各书作者个人生平事迹及诗文的评论资料,对研究各文集的作者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讯;此外文中也保留许多对研究宋代史事有所助益的史料,显示文津阁本的史料价值。”  在举宋人例子以前,我想先举两个唐代的例子,从这两个例子,人们确可看出,文渊阁本的确有疏漏。如晚唐时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杜牧,其《樊川文集》,《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五一集部别集类,著录为二十卷,另外集一卷、另集一卷,并注云“内府藏本”,文渊阁本的《樊川文集》提要,与《总目》同。上海古籍出版社曾于1978年出版陈允吉点校本,其卷次也与《总目》同,所据为《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刊本,可见自宋流传以来各本均大致相同。但现在印出的文渊阁本,《樊川文集》却只有十七卷,外集、别集也没有,杜牧的诗全部失收,杜牧文未收的也有七篇。前面说过,《四库全书》在乾隆时曾复查过两次,而文渊阁本这两个明显的缺失却未经查出。又如,中晚唐诗人许浑,《四库全书总目》著录其诗集《丁卯集》,为正集二卷、续集二卷、续补一卷、集外遗诗一卷,注谓“江苏巡抚采进本”。文津阁本所收与《总目》同(参《纂修四库全书档案》附录一,热河总管世纲等所奏文津阁本书目)。但文渊阁本所收只正集二卷、补遗一卷。与此类似的,《四库全书总目》于集部诗文评类著录有唐司空图《诗品》一卷,但文渊阁本无此书。现经查核,文津阁本也无,这种编纂疏失也值得研究。  宋人文集,文津阁本可补的就更多,限于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这里只举几个明显有史料价值的例子,如吕陶《净德集》,《宋史·艺文志》载为六十卷,后失传,修《四库》时据《永乐大典》辑佚为三十八卷。今文津阁本的《净德集》有《周居士墓志铭》,记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之父周原的生平事迹,从中可了解周邦彦的家世及周邦彦本人的行事,很有史料价值,但此文却为文渊阁本失收。也正因此,现在人所编的有关宋人传记资料索引也未收周原,王国维《清真先生遗事》及现代学者关于周邦彦的传记著作也都未涉及。这是很可惜的。又如与欧阳修同撰《新唐书》的宋祁,其所著《景文集》,也是从《永乐大典》辑出的。据杨讷等所辑《补遗》,其收录的诗文,有481篇为文渊阁本失收,这是宋人文集中较为突出的。尤可注意的是,前些年四川大学古籍所编纂《全宋文》,曾据文渊阁本所有辑录,但当时还未能检阅文津阁本。据台湾学者黄宽重复核,《全宋文》宋祁文失收的还有394篇。又据黄氏校核,文津阁本还可补正1984年出版的孔凡礼校辑本汪元量《湖山类稿》22条。可见文津阁本对我们现代从事古籍整理与专题研究,将提供前所未有的丰富资料。  文津阁本可补正文渊阁本,文渊阁本也可补正文津阁本的。文溯阁本当也有自己的特点。以后文津阁本全部印出,必将再次推动四库学的研究。望采纳

说到百科全书,想必大家都非常了解,但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百科全书,那便是编撰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典籍——《永乐大典》。这本书囊括了我国的天文、地理、戏剧和工艺等多方面的文化典藏,可谓是一部集古代文化典籍于大成的旷世著作。然而,不幸的是,《永乐大典》正本尚不能确定是否存世,并且,副本遗存不到十分之一。相较大家所熟知的《四库全书》,《永乐大典》的知名度显然更高,但是,这两本无疑都是中国古代最具知名度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来聊一聊,它们在古代书籍的保护和流传工作中,都发挥了什么作用。明成祖统治时期,曾下令编撰《永乐大典》,并命解缙和姚广孝作为主要的编撰人,参与修订。作为中国第一部内容较为完备的百科全书文集,这本书包括目录在内共有22937卷,11095册,约7亿字,汇集了我国古代七八千种图书。正因为这部典籍的制定,使得我国明朝之前的文献,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其中,包括14世纪之前的文学、地理和宗教等相关文献。而这,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光辉文化成就,得以被世人所见证。《永乐大典》的编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从永乐二年正式开启编制工作后,仅定稿就耗费了三年,而到永乐六年才完成了整本的编撰工作。另外,参与编制的人员数量,也非常巨大,从朝廷的文官到宿学的大儒学家,共计16万人。可见,编制这部大典工作之繁琐。据史料的记载,永乐年间虽然完成了整套的编撰工作,但是,却一直没有抄录副本。一直到嘉靖年间,《永乐大典》才有了如今为人所知的副本。可见,这部大典的内容之繁杂。但是,如此耗费人力财力的《永乐大典》,却在明朝末年遗失了。而仅存的副本,也在战火中丢散。如今,只剩下流散于世界各地的副本。而这本书,不仅在中国的历史上拥有着重要的地位,在国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列颠百科全书》就曾在其“百科全书”类条目中,记载了中国明朝的《永乐大典》,还盛赞其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而如今,同样为人所知的《四库全书》,则是在清朝年间被编撰完成的。当时,乾隆命令由纪昀及三百多位大臣和学者负责编著。另外,还下令3800多人负责抄写,共编撰了近十三年。所以,这本书耗费的人力和钱财,可以说是与《永乐大典》相当的。《四库全书》的整套,分为了经、史、子、集四部分,使得这部典籍,也因此得名为“四库”。全书总计3500多册,共计9万卷,囊括的字数约为8亿字,比之前的《永乐大典》更甚。之前,所说的《永乐大典》正本,在明末就已经遗失。可能因为此事的影响,所以,当时的乾隆皇帝就命人抄录了7部《四库全书》。而且,全部被分开在全国各地保存,这样便避免了遗失的问题。当时,这部分抄录的《四库全书》副本中,有4部都分别被存放在了紫禁城、辽宁沈阳、圆明园,以及河北承德。而后边抄录的3部,则被储存在了扬州、镇江和杭州,使得这7部所存放的地方,也被称为“北四阁”和“南三阁”。因为乾隆皇帝对典籍的保护,如今流传下来的副本,就有三套半之多。但是,令人惋惜的是,因为乾隆皇帝的缘故,文史大臣在整理古代文献资料的时候,销毁了很多对清朝不利的文献,而且,一些含有政治敏感词语的典籍,也被纂改得面目全非。所以,编撰《四库全书》的过程,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毁书”的过程。因此,这部典籍也被笑称为“四库毁书”。除此之外,这部典籍中呈现的内容,基本上都是当时的清朝统治者希望我们能看到的,并不能完全作为研究古代文献的参考典籍。当然,仅仅纂改古籍还不够,乾隆还对那些遗存的文献进行了销毁。在编撰过程中销毁的书籍,差不多有一万三千多卷,而焚毁的书籍数量,则达到了十五万册。可见,其为了删除对清朝不利的历史记载,乾隆可谓是绞尽了脑汁。当时,清朝的文史大臣还在乾隆的命令下,对明朝遗存的档案,进行了系统性的销毁。其中,主要为天启和崇祯时的兵部档案,以及少量关于洪武、宣德以及万历年间的官方文书。最后,导致关于明朝的1000万份历史档案全部灭失。当然,除了销毁当时遗存的档案之外,清朝还对残余的书籍进行了纂改。所以,乾隆编制《四库全书》在一定程度上,断送了中国古代的部分文化遗产。另外,乾隆当时销毁的不仅有关于清朝的不利言论,甚至将涉及契丹、女真和蒙古等的文字,都进行了纂改。当时,在编撰《四库全书》的高压背景下,全国当作禁书被缴获的书籍就达到了三千多种,共计十五万多部。并且,采用焚毁方式清除的书籍超过了七十万部,以至于,销毁的书籍与编撰《四库全书》收录的书籍数量相当,真不知是中华文化的幸还是不幸。在乾隆皇帝领导下的《四库全书》编撰工作,也因为篡改而出现了许多的笑话。诸如:辛弃疾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本是“人道寄奴曾住”,最后,竟被文史大臣们改成了人道“宋主曾住”。当时,大臣们觉得“寄奴”二字太像“奴才”了,所以,站在自己的角度,以别扭的名义给改掉了。而这,足以见其对历史的“传承”,已经到了随意纂改的地步,根本毫无尊重可言。如今,《四库全书》还保留的特别完好,但是,其呈现给我们的中华历史文化,几乎如同上了“滤镜”一般,虽可鉴赏,但是,却千万不能当作真实的历史文献去研究和评鉴。而《永乐大典》则不同,其在编撰修订古籍文献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如实写入。所以,对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更高的历史参考价值。说到这里,大家对这两部典籍,就有了非常全面的认识。其中,谁在保护古代文献,谁又在毁灭历史的真实面貌,想必已经明了。

我认为永乐大典的价值更高一些,永乐大典编纂过程中是对以前文化的专一种整理保护发属扬,而四库全书我认为就是乾隆皇帝的政绩工程,虽然号称也保护了以往文化,但你可以看看,为了编纂这部书,毁了多少经典,有多少是稀世孤本,为了达到皇帝要的效果,里面有多少东西进行了篡改,与其说是发扬、整理以前的经典,还不如说是一场文化灾难

《四库全书》非常重要,它的文献价值独一无二。乾隆要动用四千余人进行编修才来得及制作,希望在他的有生之年完成此举。这本书囊括了3000多种书,在当时的印刷技术下,还需要多人同时抄写。

  • 索引序列
  •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
  •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是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
  • 四库全书的文献价值包括
  • 四库全书文献学价值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