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调查与研究杂志湖北

调查与研究杂志湖北

发布时间:

调查与研究杂志湖北

卢小莉 马伯永(中国地质图书馆)摘 要 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研究对象,系统调查和研究了地学类 OA 期刊的学科分布、出版国家和地区、回溯年代、出版语种、出版机构、期刊主题分布,出版费用等。研究结果为系统全面掌握地学类 OA 期刊基本态势提供很好的基础,进一步提出建设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积极开发利用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关键词 开放存取期刊 地球科学 DOAJ 资源建设1 引言国家地质找矿战略行动的部署和实施,使得全国地质科研机构和地质工作者,对多元化信息资源的需求,尤其是网络信息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作为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的一种重要形式,开放获取(OpenAccess)类电子期刊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根据 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的统计结果,截至 2012 年 4 月全球已有开放存取期刊 8864 种、文章超过 57 万篇,其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 551 种。全面系统地调查、梳理、分析、研究、挖掘和集成这些分散在网络中的 OA 期刊资源,既是创新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和服务模式,建设一流数字图书馆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地学科技成果的传播利用,全面发挥地质文献的保障作用的现实途径。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OA 是基于信息的“自由、开放与共享”理念的全新出版模式。通过该模式,能使学术交流更广泛、更经济、更有效。近年来,国内对 OA 的研究取得很大进展,如陈美家梳理了我国大陆开放存取期刊实践现状。贾君枝等人研究了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情况,并分析 OA期刊的出版特点。沈鸥等人对医学 OA 期刊资源建设进行调查,并对其成就与问题进行分析。肖丹等人对其建筑与艺术类期刊的出版国家和地区、出版语种等方面进行细致的调研和分析。已有成果为系统研究 OA 期刊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对地学类 OA 期刊的梳理还鲜有涉及。本文以地学类 OA 期刊利用为主题,通过搜索国外地学类 OA 期刊,对已有可获得资源进行有效梳理,满足地质工作者多元化信息需求,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了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统计对象。DOAJ 是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主办的一份OA 期刊目录,创建于 2003 年 5 月,它是目前互联网上影响最大的开放存取期刊仓储。我们选用 DOAJ中地球与环境科学领域的 551 种期刊为研究对象,分析国外地学 OA 期刊的发展现状。3 国外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发展现状DOAJ 采用主题数列表浏览和单个期刊检索等方式提供期刊浏览服务。在 DOAJ 系统中,每个期刊收录的信息包括期刊名称、ISSN号码(部分期刊有电子版的E-ISSN号码)、所属学科、出版机构、所在国家、语种、关键词、收录起始年份、出版费用等。1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分布DOAJ 系统中 551 种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又细分为地球科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和地磁学、气象与气候学和海洋学八类。每个类别期刊数具体见表 1。表 1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学科分布情况从表 1 中可以看出,地球与环境科学类 OA 期刊主要集中在历史悠久且成熟的环境科学、地理学、地质学和地球科学中。而地球物理和地磁学、气象与气候学、海洋学这一类交叉学科或新兴学科中 OA 期刊较少。2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国家分布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分布在 60 个不同的国家。根据收录总数,出版地学类 OA期刊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其次依次是德国和巴西,其出版的期刊分别占到总数的97%、07%和26%。表 2 给出了不同类别中,出版 OA 期刊大于 10 种的国家。表 2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国家分布情况从地理位置来看,DOAJ 系统中地学类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北美洲、欧洲和南美洲等地区。从表 2 中可以看出,除了分布在像美国、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外,还广泛分布在巴西、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根据统计结果,DOAJ 系统中仅有 1 种地学类 OA 期刊是在中国,这与中国的地学发展现状是不相匹配的,所以中国地学 OA 期刊应该加大宣传力度。3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语种分布地学类 OA 期刊分为单语种和多语种两类,在 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中,单语种期刊占主导地位,一共有 363 种,占到总数的 88%。在多语种地学 OA 期刊中,两种语言的期刊最多,语种最多期刊共使用了 6 种语言。为了进一步分析地学 OA 期刊中不同语种情况,对于多语种期刊分别在每种语言上各统计一次。DOAJ 系统收录的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共涉及 27 种语言。表 3 给出了期刊数目排序前 10 的语言类型及对应的期刊数目。表 3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语种分布情况从表 3 中可以看出,地学 OA 期刊的语种分布最多的前 3 种语言为英语(448 种)、西班牙语(122 种)和葡萄牙语(77 种),其中英语占有绝对优势。语种为英语的地学 OA 期刊分布较广,语种为西班牙语的地学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巴西、哥伦比亚、西班牙、智利、墨西哥;语种为葡萄牙语的 OA 期刊,主要分布在巴西、西班牙、葡萄牙。4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全文回溯年代对于 OA 期刊来说,全文回溯年代意味着可获取全文资源的多少。在对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进行统计发现,期刊回溯年代大多分布在 1997 年以后,回溯到 1996 及之前的期刊有 76 种,只占到总数的79%。其中回溯到 2007 ~ 2010 年的期刊最多,说明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都是近年来才开始开放存取的。表 4 给出了不同学科类别中期刊回溯年代情况。表 4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全文回溯年代情况续表从表 4 中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全文回溯到 1996 及之前的期刊中,地理学、地球科学和地质学类期刊占主要部分。此外,地理学、地球科学回溯年份从 1997 年开始,期刊数基本上呈现逐渐增加态势;地质学回溯年份从 1997 年开始期刊数一直较为平稳。地球物理和地磁学和海洋学期刊回溯年份集中在前半段,而气象与气候学期刊回溯年份集中在后半段。在所有地学 OA 期刊中,回溯年代最长的期刊是 1911 年丹麦出版的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of Denmark,回溯到 1894 年。表 5 分别列出了回溯年代较长的地学 OA 期刊。表 5 DOAJ 中回溯年代较长的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5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机构DOAJ 系统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共 307 个出版机构,其中绝大部分出版机构只出版一种地学类 OA期刊。表 6 给出了出版期刊数超过 5 种的出版机构信息。从表 6 中可以看出,出版地学类 OA 期刊最多的出版机构是 Copernicus Publications,共出版了 66 种期刊,占到总数的 98%。表 6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出版者情况6 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收费情况开放存取意味着期刊全文对用户来说是免费获取的。一般情况下,期刊为了自身的发展,会对论文作者收取一定的费用。通过对 DOAJ 系统 551 种地学类 OA 期刊的统计发现,绝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是不向论文作者收取费用的;不收费的共有 374 种期刊,占到总数的 88%。究其原因,发现地学类 OA期刊很大一部分是由各个地学类学会出版,学会一般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且经费较为充足,所以不收费 OA占主流。表 7 给出了所有地学类 OA 期刊的收费情况。表 7 DOAJ 中地球与环境科学类期刊收费情况4 对国外地学类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利用策略通过上文分析可以看出,已有的各类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基本上都是分散存放,因此用户很难直接全面地检索到这些资源。国内用户可以直接访问期刊网站来获取全文,也可以通过比较著名的开放获取期刊访问平台(如 DOAJ、Open J-Gate),来获取地学 OA 期刊资源。但是各个平台收录的资源有限,目前还没有机构将已有地学类 OA 期刊进行有效集成。另一方面,已有的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没有很好地和已有的地学纸质资源和其他电子资源相结合。本文建议积极建设地学网络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在加强已有地学信息资源电子化建设的基础上,整合地学类 OA 期刊资源和其他网络信息资源,提供一站式的资源利用服务,为地质找矿突破战略提供有力支撑。首先,整合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形成综合利用平台。在地学文献机构馆藏的数字化建设和地质科研机构知识库建设的基础上,本着国内求全、国外求精的原则,对国内外电子图书、商业期刊、OA 期刊资源、机构知识库等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收集和整理,建设网络地学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平台,为用户提供地学信息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其次,完善综合平台服务功能,满足地质找矿突破战略信息需求。在已有资源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加工,满足地质工作者的多层次信息需求,包括一般的资源检索和查询,以及情报研究,如资源推送、专题数据库、课题跟踪等。5 结语本文选取 DOAJ 收录的地学类 OA 期刊为统计对象,采用 Excel 统计工具对所收录期刊进行统计分析,以明确当前地学领域的 OA 期刊的发展现状及学术交流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出版地学类 OA 期刊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单语种期刊占主导地位,使用语言最多的是英语;期刊回溯年代大多分布在 1997 年以后,回溯年代最长的期刊是 1911 年丹麦出版的 Bullet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Denmark;出版地学类OA 期刊最多的出版机构是 Copernicus Publications;绝大部分地学类 OA 期刊是不向论文作者收取费用的。研究结果为系统掌握地学类 OA 期刊基本态势提供了很好的基础,从地学文献信息保障和利用角度为地质找矿突破和找矿理论突破提供强有力的文献信息支撑。

可以的。确定研究主题需注意:选题范围适当,题目范围小一些,容易收集资料,论据充分、重点突出,便于深入探讨,同时也降低了实施的难度。如选择“中学生学习情况调查与分析”作为课题,题目就太大了,因为学习情况包括的内容比较多,要做好这个课题就比较困难,不易把握重点,分析难以透彻,所得出的结论也难有指导意义。如能将题目改为“中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关系的研究”就要好一些。不要求你们研究多么复杂的问题,那怕是生活中最最常见的小问题,只要能说清楚、整明白都行。51调查网,让调查更简单方便!

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记录下来。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调研,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

《调查与研究》杂志

新家庭教育实验,其实就是用比较全新的教育方式来教育孩子,陪孩子一起做实验。

新家庭教育实验就是让家长也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是从幼儿就开始的。现在很多家长认为孩子上学之后就交给老师了,家长不用管。其实家庭教育才最为重要,对孩子品格和思维的培养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家庭教育通常认为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你是学士论文 硕士论文 还是博士论文之类?学士的话不用那么专业

调查与研究杂志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非法的。CNxx_xxxx的代号有一个范围,除此之外都是非法出版物。前两位的数字不能大于65,后四位的含义是:报刊类0001——0999,期刊类是1000——5999。因此,该期刊是非法的。如果想发表文章又没有门路,可以和联系,我这里有多种适合教育类的期刊和报刊。另外,你可以登陆"中国期刊网"()查询 。请参考下面的内容:关于非法出版物和非国内正式出版物调查结果及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处理意见的通知泉州市教育局职称改革领导小组泉教职改〔2004〕8号关于非法出版物和非国内正式出版物调查结果及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处理意见的通知各县(区、市)教育局职改办,市直各学校: 2003年以来,我市在职称评审过程中,发现了大量的盗版印刷CN刊物、假冒CN刊号等类型的非法出版物,以及未经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非国内正式出版物。为此,我局于2004年3月10日发出《关于盗版和非正式出版CN刊物论文处理意见的通知》(泉教职改〔2004〕2号)的文件通知,但由于非法刊物给我市中小学教师职务的评审工作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广大教师反响强烈,分别通过来电来信举报等形式反映情况。为了使评审工作能够健康、顺利地进行,维护评审工作的严肃性,经向新闻出版部门和有关单位查实,以及在"中国期刊网"()查询有关刊物的论文目录,现就调查结果及对发表在其上的论文处理意见作如下通知,请遵照执行。 一、经浙江教育学院《教学月刊》杂志社调查与证实,我市提供的《教学月刊》(CN33-1279/G4)2003年8A和8B综合版等2本期刊样本并非他们出版,由此认定此2本期刊为盗版的非法出版物。 二、经广西教育学院调查与证实,我市提供的《中学文科》(CN45-1280/G4)2003年5·6月号合刊、《中学理科》(CN45-1279/G4)2003年5月号、《小学教学参考》(CN45-1233/G4)2003年5·6月号合刊等3本期刊样本并非他们出版,由此认定此3本期刊为盗版的非法出版物。 三、福建省新闻出版局复函福建省教育厅职改办,认定《改革与创新》(CN35-0053)、《中华教育与教学杂志》(CN03-4383/HK)、《当代教育杂志》(CN(HK)NR4064/190/01)、《中国教学纵横杂志》(CN(HK)NR4159/87/02)、《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CN(H)39-7869/G)、《中国现代教育杂志》(CN35-3917HK/G)、《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CN18-4258/H)等7种刊物为非法出版物,且国内统一刊号完全错误;《当代素质教育》(CN03-3313/G·HK)、《中国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CN03-3569/G·HK)等2种刊物为非国内正式出版物,且国内统一刊号完全错误。 四、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复函福建省教育厅职改办,证实《航空教育》(CN11-2548/G)、《教育教学研究》(CN11-1038/F)未在该局登记,它们的国内统一刊号完全错误,系非法出版物。 另据我们核实刊物,《教育教学研究论丛》(CN11-1038/F)与《教育教学研究》(CN11-1038/F)系同一刊物。 五、经广东省新闻出版局查实,并在其网站上作特别提示(_bz_asp),由此认定与其特别提示内同名同号的刊物为非法出版物或非国内正式出版物。刊物及其刊号详见附件。另据我们核实刊物,《教育导刊》(CN23-1340/GD)与《教育新导向》(CN23-1340/GD)系同一刊物。 六、在选送我市评审论文的刊物中,发现《现代教育科学》(CN22-1339、CN22-1173)、《现代中小学教育》(CN22-1096/G4)、《继续教育研究》(CN23-1470/G4)、《引进与咨询》(CN35-1076/F)(素质教育论坛专辑)、《学会》(CN35-1127/G3)(中小学教师论文版本)、《武夷科学》(CN35-1104/Q)(季刊,中小学教师论文版本)等刊物内含有大量我省或我市教师论文,经"中国期刊网"查询论文目录,与其正式刊物目录完全不一致,并且刊物上没有标注"增刊"字样,也没有出具国家出版行政管理部门的出版许可证,由此认定这些版本的刊物为非国内正式出版物。 七、本文所列的刊物或刊物版本,均为非法出版物或非国内正式出版物,发表在其上的论文不予认可,允许参评对象更换符合我市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审要求的论文。论文发表的截止时间可放宽至2004年3月。八、由于受到非法出版物和非国内正式出版物的影响,我市2003年中学教师中级职务和中学高级职务评审还未结束。中学教师中级职务和中学高级职务更换论文的截止时间为2004年4月25日。 九、发表在非法出版物或非国内正式出版物的论文,经专家鉴定结果为不符合我市评审要求的(即论文质量不符合要求),论文不予更换。 十、从2004年度起,送审代表作发表在非法出版物或非国内正式出版物,一律不予认可,且不能更换。 附件: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及其刊号泉州市教育局职称改革领导小组二○○四年四月十九日主题词: 非法出版物 调查结果 论文 处理意见 抄送:福建省教育厅职改办,泉州市职改办,存档(二)。 泉州市教育局办公室 2004年4月19日印发 附件:广东省新闻出版局特别提示的非法刊物及其刊号 名称 刊号 名称 号教育界 CN79-1229/Z 中国教育研究与实践 CN-HK-4311全国教育优秀论文摘 CN-1035R 中国教育教学研究杂志 CN18-4258/HCN26-1035/I4 CN35-1239HK/GCN26-1035R CN-4258/H亚洲教育 CN(HK)NR4251/02 教育科技探索与实践 CN(HK)-NR4352/46/03CN(HK)4251/171/02中国现代教育论坛 CN39-7859HK/G 中国教育(高教版) CNNR37-02中国新教育 CN(HK)NR4332/56/03 当代教师 CN(HK)25/11/03教育科研论坛 CNNR 183/03 教育新发展 CN(HK)NR 184/02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 CNH39-7869/G 中国当代教育研究 CN38-3150HK/GCN(H)39-7869/G CN03-1202CN03-1202/GCN03-1202/HK中国科学教育研究杂志 CN38-3153HK/G 教育新导向 CN23-1340/GD中国当代教育杂志 CN(HK)NR4069/194/01 当代素质教育 CN03-3313/G教育管理与科研 CN142-03/G4 教学理论与方法 CN23-1240/N中华素质教育杂志 CN(HK)67-4359/R 中华创新教育 CN98-4362/G4CN98-4359/G4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 CN(HK)NR4180/105/02 中国教育理论杂志 CN(HK)NR4137/53/02中国教育研究 CN39-7848/G4 当代南方教育论坛 CN35-1515HK/GCNHK0315 CN35-1515HK/GJCN43-8319H/GCN98-0315/G4CN98-0315/R中国教育与经济论坛 CN43-8861/R 教育纵横 CN(HK)NR 4540/264/03CN43-8816/R中国现代教育研究 CN56-082HK 中国教育改革与研究杂志 CN(H)39-7869/GCN65-082HK CNH39-7869/G中国教育纵横杂志 CN(HK)NR4159/87/02 中国创新教育 CN(HK)NR3327/003/01当代教育 CN(HK)NR 4064/190/01 中国教育家杂志 CN44-1406/QCN11-4525/N中华百年教育 CN98-1031/G4 今日教育 CN(HK)NR4263/186/02CN(HK)4263/186/02中国教育与教学杂志 CN54-9887/HK 中国教育教学杂志 CN18-4258/HCN13-4412/H中华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杂志 CN16-1690/NR 中国教学纵横杂志 CN(HK)NR4159/87/02中国现代教育教学杂志 CN03-0173/G 中华现代全科 CN29-3227/R中国人文科学研究 CN03-1204 中国研究生杂志 CN03-1029/HK中国图书馆学 CN1073-168

调查与研究杂志期刊

看你发的是那类的文章,每个文章发的期刊都是不一样的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调查与研究》杂志封面

你是学士论文 硕士论文 还是博士论文之类?学士的话不用那么专业

这个全国都有的

调查,应该深入实际,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不凭主观想象,按事物的本来面目了解事物,详细地记录下来。研究,即在掌握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认真分析,透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调研,是对某一情况、某一事件、某一经验或问题,经过在实践中对其客观实际情况的调查了解,将调查了解到的全部情况和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以书面形式陈述出来,这就是调研。

利用先进的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对青藏高原进行了深部地球物理调查,进一步加深了对岩石圈深部结构、组成与演化的认识,提出了一系列大陆碰撞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深化了大陆动力学研究。在地球生命的早期演化研究等方面,获得了一些重要新发现和新突破。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研究中国大陆科学钻探自2001年6月25日正式开钻,于2002年4月9日13时30分,先导孔以17米深度胜利终孔。该井从地表至井深101米为全面钻进,通过岩屑录井来获取岩层资料。从井深101米处开始连续取心钻进,至17米,取心进尺17米,平均日进尺2米,平均机械钻速93米/小时,平均回次取心长度94米,平均采取率66%。200米处井斜角为1°。利用中国大陆科学钻探工程提供的2000米连续的极为珍贵的岩心、流体及其气体样品、1300米的岩屑样品和2000米的原位测井资料,建立了岩性剖面、构造剖面、岩石物性剖面、岩石伽马异常剖面、矿化剖面、流体地球化学剖面以及十多种类型的测井剖面,完成了孔区三维地震探测,沿钻孔的垂直VSP地震剖面已经建立,揭示了孔区精细的地壳结构。岩心深度及方位归位2000米的钻孔岩心中,具有特殊地学意义的超高压金红石榴辉岩(绿色)的累计厚度为1000米以上,地幔橄榄岩(紫色)的厚度为80余米,部分熔融形成的片麻岩(深红色)厚度达400米,在原定的金红石榴辉岩矿体下又发现了400米厚的达到工业品位的金红石矿体。结合测井资料,解决了岩心的定向和归位问题,建立了1200米可信度高的构造柱状剖面图。通过对先导孔100~1200米岩心物理性质的系统测定,已经查明先导孔500米岩心的7项物理参数(密度、电阻率、地震波速度、热导率、平均磁化率、孔隙度、渗透率)以及部分物性参数的各向异性信息。超深钻钻孔剖面在排除钻进及泥浆干扰的前提下,从先导孔发现了甲烷、乙烷、丙烷和丁烷等烃类气体,以及氦气及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气体的异常。初步研究表明,地下流体可能有多种来源。经DNA分析,初步在1080米深的榴辉岩岩心中发现了极端条件下形成的微生物,为生命起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和德国合作最新研制的DIS数据库录入了2000米的全部岩心图像信息和工程数据,通过互联网站向国内外发布信息上万页。通过锆石的拉曼光谱及矿物包体的微构造研究,获得了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指示矿物柯石英在苏鲁南部地区三维空间大面积分布,表明巨量物质曾发生过超深俯冲作用。按照成因、产出及组合重新划分了不同种类的超高压变质岩石单元,并已标在新填绘的1:25万地质图上,据此建立了新的构造格架。超高压变质峰期的流变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地震层析剖面揭示了250公里深度范围内苏鲁超高压变质带的结构特点及郯庐断裂和响水断裂超岩石圈断裂的性质。在先导孔中发现可能来自于深部的CH4、He和CO2气体异常经过DNA分析,在先导孔岩心1068米处榴辉岩中发现的地下微生物青藏高原岩石圈深部探测及动力学青藏高原北部碰撞造山作用及岩石圈动力学对青藏高原北部岩石圈开展了新的地球物理-天然地震方法的探测,揭示了青藏高原北部各地体的物理状态、岩石圈“多明治”结构及中地壳透镜状低速层的存在,确定了阿尔金、昆南、金沙江等数条切入地下150~250公里的岩石圈剪切断层;发现了与可可西里新生代火山活动有成因联系的深部200~360公里的大型低速密度异常体以及塔里木地块向南俯冲于阿尔金山之下的地球物理证据。在青藏高原北部祁连山南缘发现一条350公里长(大柴旦—锡铁山—都兰)的早古生代超高压变质带,并提出中国南北板块之间存在一条长4000公里的巨型高压超高压变质带(苏鲁—大别—秦岭—祁连南缘—阿尔金山),其形成时间为加里东期和印支期。这些重要发现及认识不仅有利于青藏高原北部构造格架的建立及中国西部古亚洲体系的重塑,而且对解决中国南北板块汇聚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发现了中亚最大的阿尔金走滑断裂中早期形成的糜棱岩带,并获得阿尔金断裂形成年龄为220~240百万年。通过对某些关键疑难地层问题和各种地质现象的研究,提出了青藏高原北部前新生代三次重要岩浆事件及造山作用,“挤压转换”的新构造类型和华力西期以来大型平移作用及块体旋转的新认识,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北部基本构造格架及新的碰撞造山模式。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阿尔金断裂带早期形成具左行走滑特征的糜棱岩中定向生长锆石的U-Pb测年(SHRIMP)数据:240~220百万年INDEPTHⅢ项目野外共布设77台REFTEK宽频地震仪,其中57台在野外进行了为期1年的天然地震观测,取得了高质量的深部地震探测巨量数据。初步建立了青藏高原腹地不同地块地壳速度结构模型和深部构造模式,高精度地确定了藏北高原地壳厚度,分析了拉萨地块与羌塘地块上地幔各向异性及其空间展布,为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观测资料。沿德庆—龙木错测线布置26个长周期大地电磁(LIMS)测点和57个宽频MT测点;沿那曲—格尔木长约600公里测线布设25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点和47个宽频MT测点。初步查明青藏高原腹地由南向北,上地壳普遍存在高导体,但高导体分布是间断的、不连续的,其埋深由浅变深,导电性逐渐减弱;进一步证实青藏高原50公里深度以下,地壳的电性较均匀,表现出区域性良导背景。发现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在100公里深度以上产状向北倾斜。以可可西里—金沙江缝合带为界,高原壳幔电性结构有明显变化。缝合带以北,即昆仑地块的壳幔电阻率增大,为高阻区,其深部向南陡倾,下延大于200公里。在多格错仁湖北岸发现长180公里、宽25公里的新第三纪陆相红层盆地与晚喜马拉雅期近东西向褶皱带;在羌塘北部-可可西里南缘新第三纪火山岩带发现来自于上地幔、下地壳、中地壳不同深度、不同时代的深源包体;通过高精度测年工作,精确测定出藏北碱性火山岩时代为25~32百万年,测得青藏高原腹地区域性NE、NW向走滑与近SN向伸展作用开始时代约为5~6百万年;发现西藏可可西里中部出露6百万年侵位的花岗岩。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及中国大陆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位置新一代中国大地构造回——中回及邻区大地构造图1:5000000中国及邻区大地构造图,以多旋回演化论为指导,吸收了板块构造精华,并强调地球多层圈相互作用和地质作用的非均变性和非线性,全面阐述了阿帕拉契亚古亚洲洋、特提斯-古太平洋和印度洋-太平洋三大全球性动力体系的依次作用以及它们的叠加、复合,揭示了同一地带在不同阶段经受不同的动力体系作用,使中国大地构造显示出十分复杂的多旋回分阶段演化过程,造成中国及邻区地壳十分醒目的镶嵌式结构和地壳—上地幔不同层次间的非耦合关系,即立交桥式结构,从而使中国大陆成为全球大陆构造中最为复杂的一个区域。东亚大陆显生宙演化总趋势为冈瓦纳大陆北缘之裂解和西伯利亚大陆南缘的增生,以及古亚洲、环太平洋和特提斯三大构造域的形成。微陆块的软碰撞、叠覆造山和多旋回缝合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多旋回复合造山带,多旋回叠合盆地和多旋回构造、岩浆、成矿作用是中国大地构造的突出特征。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兼论与罗迪尼亚超大陆解体的关系长期以来,华南大地构造性质问题一直是中国地质学家争论的焦点。先后提出多旋回说、板溪洋说、华南洋说和裂谷说等。本项目采用多学科多手段综合研究方法,运用当代先进的高精度测年技术,获得了一批重要的精确测年数据,提出板溪群与莲沱组不是上下接触关系,也不完全是“同期异相”关系,两者拥有等时的顶界面和不等时的底界面,即同顶异底的对比原则,提出了长安冰碛岩的区域对比方案,即除湘桂以外的华南绝大部分地区因大陆冰盖而缺失了可与长安组相对比的地层单元;提出了“晋宁-四堡”运动不整合面是划分中、新元古界的重要界线,明确指出传统的“晋宁‖”划分不具构造-地层意义;首次提出了中国南方新元古代“华南裂谷”模式,并系统阐述了盆地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及其动力学模式,通过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与南澳、北美等同期裂谷盆地的对比研究,提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中的可能位置,分析并讨论了华南在罗迪尼亚超大陆拼合及解体中的作用,为探讨新元古时期全球超大陆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重要、翔实的资料。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演化动力学模式示意图地球早期生命演化及其地层研究辽西首次发现真正会飞的“恐龙”——中华神州鸟2002年春,在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一块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并共生着其他脊椎动物化石。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嘴里无牙,前肢明显长于后肢,尾巴大约由25节骨质尾椎组成,叉骨呈“U”字形,飞行羽毛超过了身体的长度。根据新化石的肩带、腰带、四肢、羽毛发育等特征,认为新发现的“恐龙”真正具有了一定的飞行能力,应归于初鸟类,正式命名为中华神州鸟(新属、新种)(Shenzhouraptor ),代表了恐龙向鸟类演化过程中的又一中间环节。中华神州鸟显示出明显的镶嵌演化特点。在某些特征上,中华神州鸟要比德国的始祖鸟进步,如嘴里没有牙齿,前肢比后肢长得多等。德国的始祖鸟嘴里长有锐利的牙齿,前肢与后肢近乎等长。但是,中华神州鸟的另外一些特征却显示出浓厚的原始色彩,如其尾巴比德国始祖鸟略长,脚的第一趾像其他典型的兽脚类恐龙那样没有反转,趾爪仍旧朝后,表明其脚趾还不具有“对握”或“抓握”功能。中华神州鸟的发现有力支持了鸟类的“陆地奔跑”飞行起源理论。这为进一步研究鸟类的起源和早期演化、鸟类的定义、鸟类的飞行起源、羽毛的起源和演化等重大科学问题提供了十分难得的古生物资料。辽宁义县境内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了保存完整的小型兽脚类“恐龙”化石我国发现世界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最近,在我国辽西地区首次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原始的被子植物化石新类群“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并据此建立了一个被子植物的新科——古果科。中华古果化石刊登在《Science》封面上2002年5月3日出版的《Science》杂志以封面文章刊登了这一研究成果。发现于我国辽西地的“古果科”化石,距今为45亿年。由吉林大学古生物研究中心主任孙革教授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季强研究员等领导的研究小组最新研究表明,迄今发现最早的被子植物是水生植物,并可能起源于现已灭绝的种子蕨类植物,国际学术界将其誉为“目前全世界保存最完整的时代最早的被子植物”。一个多世纪以来,古生物学界一直存在有关被子植物起源时间和地域问题的争论。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将此称为“讨厌之谜”。“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化石的发现,不仅将人们对被子植物起源的认识提前了1500万年,同时也对欧美学者所持的“热带起源说“提出了挑战,“古果科”的研究成果将成为揭开达尔文“讨厌之谜”的钥匙。云南东部澄江动物群及其生态环境研究通过系统研究澄江动物群在滇东地区的分布,发现了一批新的化石点,研究了澄江动物群109个属和122个种,发现新属44个,新种59个,其中已发表新属37个、新种49个。首次发现迄今世界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化石,即早寒武世海口鱼化石,将脊椎动物起源时代的认识至少提前了3000万年。云南省地质研究所与西北大学等单位联合,于1999年11月4日将该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刊物《Nature》第402期上,引起了国内外的关注。此项成果,发现了早寒武世脊索动物——中新鱼和海口华夏鱼化石,填补了由云南虫、海口虫演化到昆明鱼、海口鱼之间的空白,这对研究脊索动物起源和演化以及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具有重要意义。首次建立了该动物群的食物链模式及生态金字塔。对含澄江动物群的地层进行了同位素年龄测定,结果表明澄江动物群产出年龄约在540~530百万年之间。云南澄江发现的海口华夏鱼化石通过古地磁学的研究,获得澄江动物群生存时期的古纬度为3°。建立了玉案山段古地磁极性序列,揭示出在澄江动物群时期地磁场曾发生过频繁极性反转的事实,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澄江动物群的出现与发展。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贵州关岭生物群研究贵州省关岭县新铺乡一带所发现的关岭生物群,以其化石保存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全球晚三叠世独一无二的化石库,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证实,关岭生物群中既有分布广泛的鱼龙,亦有仅限于特提斯生物地理区的海龙和齿龙。鱼龙的形态结构显示其处于向侏罗纪鱼形转化的过渡阶段。保存精美的海百合化石填补了晚三叠世卡尼期海百合动物从底栖型向浮游型转变的演化间断。上述海生爬行动物、海百合与长达1米的辐鳍鱼类和大量软骨鱼类以及菊石类、双壳类、海参、牙形动物、腕足类和谐共处,共同构成了一个美妙的生态系统。它是继二叠纪末期生物大绝灭之后,在独特的古地理和古环境条件下,生物重新辐射发展而在距今2亿年前海洋中形成的一个新的海洋动物世界。营假浮游生活的海百合黄果树安顺龙化石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研究在华南广泛发现和证实了“过渡层”或“混生层”的地层意义,证明了我国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的连续性;提出了以微小欣德牙形石Hindeodus parvus取代菊石Otoceras作为界线定义的建议,并引起国际学者的重视。因为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没有可靠的耳菊石记录,因此这一建议对于我国争取该层型具有特别重要性。通过大量研究,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发现了关键的牙形石带化石,建立了最完整的二叠系—三叠系界线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2001年3月中国浙江长兴煤山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得到了国际地科联的正式确认,成为全球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俗称金钉子),最终被确认为国际地层界线研究的标准层型和界线层型,成为国际界线地层剖面研究的标准,这是我国地层学研究可载入史册的实质性进展,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同时,2001年,浙江长兴煤山地区,被正式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国土资源科技发展报告专栏5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大型矿集区预测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毛景文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贵阳地球化学研究所胡瑞忠研究员担任。本项目2002年取得三项突出进展:(1)根据华北地区及其邻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金属矿床Re-Os和40Ar-39Ar及其个别高精度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以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质岩石的锆石SHRIMP和单颗粒锆石测年数据的收集、可行性分析和总结,提出中国东部大规模成矿作用出现在180~160百万年、140百万年左右和130~110百万年三个时期。通过对中生代地球动力学演化的研究,认为三大成矿事件所对应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碰撞造山过程、构造体制大转折和岩石圈大规模拆沉作用。(2)在云南丽江地区发现了两处苦橄岩。这两处苦橄岩产地均存在三层喷出的苦橄质熔岩,呈夹层产于峨眉山玄武岩系的近底部位置,与其直接接触的是辉斑玄武岩,并且接触界线清楚,不呈渐变过渡关系。三层苦橄质熔岩中以第二层最厚,达10~15米,而第一、三层只有1米左右。三层苦橄岩的矿物组成基本相似,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有少量斜方辉石,基质半晶质,主要由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组成。这项发现为我国西南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是地幔柱演化产物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证据。(3)运用地球化学急变带理论和方法,在大火成岩省东南部的滇东北鲁甸地区预测发现了面积较大的铜矿靶区。其中铜矿化在小寨向斜东西两翼连续出露长达1~2公里,厚50~80米。矿化从上到下大体上可以看到7层:①最上部三叠系砂岩中的辉铜矿、孔雀石矿化层;②宣威组角砾岩自然铜、辉铜矿矿化层;③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火山凝灰岩与有机质有关的自然铜、赤铜矿、黑铜矿矿化层;④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一层火山凝灰沉积层的上铁下铜矿化层;⑤峨眉山玄武岩组顶部气孔状玄武质熔岩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⑥峨眉山玄武岩组上部第二层火山凝灰岩层的黑铜矿、自然铜矿化层;⑦峨眉山玄武岩组底部与茅口组灰岩接触界面的黑铜矿、黄铜矿矿化层。这7层矿都与玄武岩密切相关,构成一个统一的成矿系列。这项成果已被中国地质调查局采用,列为国家重点找矿勘查评价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球动力学演化与成矿模式图扬子与华北克拉通对接后,在秦岭造山带南侧发育坳陷带构造应力场大转换地幔隆起、岩浆底侵形成的斑岩型-夕卡岩型-Manto型铜金铁矿成矿系统;岩石圈大减、薄软流层物质上侵大规模岩浆-火山活动和120百万年的玢岩铁矿成矿系统专栏6北京首都地区大气、水、土环境污染机理与调控原理本项目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首席科学家由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黄怀曾研究员和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徐祥德研究员担任。2002年本项目取得的主要进展如下:(1)在大气污染方面,采用单点激光雷达,太阳光度计,系留汽艇,TOVS、TOMS和MODIS多类卫星遥感综合探测手段,对空气污染物连续监测,获取了北京冬季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结构综合观测数据,初步建立了北京城郊南北剖面城市边界层大气动力三维结构。密云水库底积物沉积状况图(2)在水污染方面,密云水库流域土壤侵蚀、小型矿山开采、农业活动等点源和面源污染所携带的化学物质对水库水质已造成影响,水体中污染物含量逐年增加,但尚未超过污染容量,水质目前还算洁净,但水库底泥内已蓄积了一定量相对稳定的污染物。对官厅水库研究表明,多年来点源排放活性磷,排污渠道积淀与析出活性磷,不断流入水库。水库内常年积累的活性磷,通过生物、物理、化学作用,形成一个循环体系,水体中无机的和有机的不同形态磷彼此间的转化,可不断供给藻类繁衍所需的活性磷,这是导致水华的主要原因;水库蓄水量减少,磷浓度增加,有利于藻类繁殖,这是引发水华的另一因素;底积物中磷的贮存与释放以及流通量是诱发富营养化的另一重要原因。(3)在地下水污染研究方面,以城市近郊地下水为例,排污河渠对地下水污染的影响不大,垃圾填埋场淋滤液对地下水污染有一定程度的影响;污水草地中氮的动态分布特征表明,渗灌比滴灌更易造成硝态氮污染。(4)在土壤污染方面,详细确定了北京城近郊区较大范围内重金属、持久性含氯有机污染物等的种类,圈定了空间分布范围,发现了严重污染点。通过土壤钻孔精细剖面,确定了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累积层位。研究表明,尽管已禁止使用有机氮农药DDT,但仍存在区域性的污染。(5)为防治加油站的污染,驯化出具有较强降解多环芳烃能力的优势菌种,对芳烃、非烃、饱和烃和沥青质降解率分别达30%~80%。针对重金属镉污染,培育、驯化了富镉微生物酵母菌和丝状真菌各一株,丝状真菌干菌体镉含量达28%,明显高于国外细菌富集能力20%。

  • 索引序列
  • 调查与研究杂志湖北
  • 《调查与研究》杂志
  • 调查与研究杂志
  • 调查与研究杂志期刊
  • 《调查与研究》杂志封面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