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发布时间: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严成忠历任设计员、总体性能组组长、副总设计师、副所长、总设计师。先后参加和主持多种型号发动机的总体方案论证、设计和调试工作。历史记录了他的丰硕成果:20世纪60年代中期,在国内领先研究出“内外涵混合加力式涡轮风扇发动机特性计算方法”,成功地运用到涡扇6发动机的总体设计;70年代初,完成了“带平行进气内外涵混合加力燃烧室的涡轮风扇发动机最佳调节计划”的研究,应用于涡扇6发动机和新型号自动调节系统;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从事发动机稳态和瞬态性能数字仿真技术研究,该成果在“昆仑”等新机研制中得到广泛应用;90年代中期,严成忠亲自发起和主持高马赫数、高负荷、高效率风扇研究,提出用高切线速度提高级负荷,用掠形技术降低激波损失的设计思路,亲自审定设计方案,落实加工,组织试验,试验结果全部达到设计指标,使我国单、双级风扇研究水平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1961年8月,严成忠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京航空学院,被分配到刚刚组建的我国第一个航空发动机设计研究机构——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从此踏上了航空报国之路。年仅27岁的严成忠,在1966年5月到1967年7月受命去越南执行特殊任务。当时正是“抗美援越”战争最激烈的时候。他所在的防区里,美国飞机天天轮番轰炸,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感谢防区的高炮部队,是他们一次又一次地把敌机击落,有的战士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保证我们圆满完成了组织上交给的任务!”说到这里,严成忠拿出一枚“援越抗美纪念章”深情地说:“看到它,我就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不研制出自己的发动机,真对不起死难的烈士!”严成忠不仅经受了战争枪林弹雨生与死的洗礼,也经过和平时期科研试验生与死的考验。20世纪60年代末,上级决定涡扇6甲转到湖南株洲三三一厂研制。沈阳发动机研究所派出一百多名科研人员下厂“三结合”。1970年6月24日,涡扇6甲试车,仪表指示发动机振动时大时小。时任“三结合”小组副组长的严成忠带领4名同志去试车间观察振动情况。正在发动机向高转速推进时,突然风扇大叶片飞出,击中了滑油散热器,碎片乱飞,烈火浓烟顷刻弥漫了整个试车间,情势万分危急!有人喊道:“试车间里的同志完啦!……”万幸的是消防车及时赶到,他们才得以脱身。一位老同志回忆说: “老严是大难不死,拣一条命回来!”这使严成忠深切地感到,搞科研光靠不怕死是不行的,不能做无谓的牺牲,必须按科学规律办事。从那以后,“整机试车时,消防车必须到场;试车间内慢车以上开车时不准任何人员入内”就成了一条铁的规定。机遇往往偏爱那些出类拔萃的佼佼者。20世纪70年代末,组织上安排严成忠去北京航空学院补习英语。恰巧,英国Cranfield理工学院来招生,单兵教练。主考官是该校机械工程系主任弗莱切教授。严成忠坦然自若,对答如流,尤其讲了正在研究燃气涡轮发动机稳态与瞬态性能数字仿真技术的课题之后,弗莱切教授非常感兴趣,立即表态:“恭喜,你被录取了!”1980年4月,严成忠以访问学者的身份来到了英国。当时,校方也正在搞发动机数字仿真研究。由于严成忠功底深厚,又刻苦钻研,只用半年时间便完成了博士研究生要两到三年才能做完的过渡态仿真研究课题。1982年,严成忠又和导师帕沫先生合作研究开发了一种通用的积木块式的、灵活而容易掌握的高水平程序 ——TURBOTRANS。它可以方便地对带任意调节系统的各种类型的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稳态与瞬态性能进行仿真,达到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论文在伦敦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交流后,引起重视。美国阿诺德工程发展中心(AEDC)的高级工程师、AIAA高级会员M.A.Chappell和仿真与模拟专题研究室主任P.W.Melaughlin称TURBOTRANS为80年代初期涡轮发动机仿真技术的代表作。至今,仍在国内外得到广泛使用。“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严成忠先后被聘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兼职或名誉教授;历任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委员和《航空动力学报》编委、副主编,曾任《航空发动机》副主编、主编,“863”航天技术领域第二届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常规动力技术专业组成员等职。先后荣获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航空工业总公司“昆仑”首飞一等功、中航一集团“昆仑”设计定型特等功、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曾被选为辽宁省党代会代表,沈阳市人大代表;曾被授予辽宁省创业标兵,获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昆仑”定型后,严成忠深情地说:“我们自行研制发动机好像接力赛,一棒一棒往下传。我很幸运,‘昆仑’这根棒传到我手中成功了,这是我们航空几代人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不是我个人的功劳。许多人未看到这一天,就过早地走了,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是把这根接力棒传下去!”

自幼喜欢读书,爱动手动脑,受到师生赞誉。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对他激励很大,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向科学进军”的伟大事业中去。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刻苦钻研,学业进步很快,1960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62年分配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60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专业组长,以后历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其在航空科技研究上的高深造诣和突出成就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他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发动机试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  他长期从事航空动力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负责完成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等重要项目,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其科研成果“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获得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极压气机试验研究”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荣立部级一等功3次。他的研究专著《试车环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修正方法》、《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等,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还发表了《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等研究论文近70篇,在航空动力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

曹传钧被推选为北京航空学院教务组组长。面对“文化大革命”后高等教育“百废待兴”的局面,曹传钧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恢复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如何制定全校的教育规划,如何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如何培养新时期的高水平的学生。为此,曹传钧重点抓了四项工作,一是恢复基础部,狠抓基础课教学质量的提高;二是恢复航空宇航制造工程系;三是结合国际上科技发展的方向,在北航建立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四是重新恢复了管理系,随后又扩建为管理学院。历史证明,这四项工作对北航在新时期的发展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北航在航空宇航制造、工业企业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站在了全国高校的前列,北航的综合实力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曹传钧出任主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1982年至1988 年出任北航校长。在此期间,曹传钧与有关同志共同协作,全心致力于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制定了本科教学改革的整套方案。这套方案的要点为:(1)制定具有弹性的学分制教学计划,把德育、智育、体育全面纳入教学计划;把教学内容分成必修、限选、任选三类;把完成德、智、体教学活动的“量”与“质”均折算成学分来表示,以保证“德智体三育的统一”和“基本规格和因材施教的统一”。(2)根据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当前和长远的需要调整改造专业。(3)压缩讲课学时,提倡“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方法。(4)实行全面加权学分的教学管理办法,重视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能动性,落实“严格要求和放活管理的统一”。(5)实行规范化的教学运行方式,保证弹性教学计划和学分制教学管理办法的实施。这套教改方案1982年在校内试点,1984年在全校铺开,1989年获国家教委颁发的教学成果一等奖,在全国众多高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1978年,教学秩序刚刚恢复,曹传钧就特别提出:要大力提高全校教师的外语水平和掌握使用计算机知识的能力。为此,他组织了全校中青年教师分期举办教师英语提高班、计算机应用能力培训班。他还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多地选派各专业教师出国进修、参观、考察、访问。在附近高校中,北航教师的出国人数远远高于兄弟院校,1978年至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期间仍在北航任教的55岁以上的大批骨干教师都获得了这种出国机会。这样,既开拓了教师的视野,还明确了差距,更掌握了专业主攻方向,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科研攻关能力,许多人还因此获得了国外著名高校授予的博士学位,增强了北航参与竞争的实力。全国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曹传钧根据北航的特点,当年就与有关部门制定了研究生招生培养计划。1984年,北航正式设立研究生院,曹传钧亲自担任研究生院院长。这一人才培养目标得到了实现,北航研究生院所培养的大批博士、硕士在全国各用人单位获得了普遍的好评。针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爆炸的发展趋势,曹传钧很快意识到今后走出校门的人们的知识面都要不断地更新、提高,继续教育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方向,他在1986年又力主成立了北航继续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发展,主要针对航空航天领域以及社会各方面高层次的在职人员。北航继续教育学院已成为北航整体教育体制中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曹传钧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航空学会第二、三届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动力分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主编。 由北航宇航学院组织,来自校内外航空航天系统的100多名曹传钧的学生在北航逸夫馆聚会,共同庆祝曹传钧教授从教50周年。

自幼喜欢读书,爱动手动脑,受到师生赞誉。5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热潮,对他激励很大,决心以实际行动投身到“向科学进军”的伟大事业中去。中学毕业后考入了北京航空学院,刻苦钻研,学业进步很快,1960年本科毕业后继续攻读研究生。1962年分配到航空航天工业部第60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任专业组长,以后历任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副总工程师、研究员、总工程师、总设计师,在本学科研究领域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院士。其在航空科技研究上的高深造诣和突出成就得到科学界的公认。他是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兼职教授,中国航空学会动力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力工程学会发动机试验测试专业委员会主任、《航空动力学报》副主编。  他长期从事航空动力研究与教学,主持完成了发动机高空模拟试车台主体设备设计、模拟试验技术研究和总体联合调试,取得重大科研成果,负责完成了高性能推进系统工程预研和先进核心机技术研究等重要项目,具有先进技术水平,其科研成果“高空模拟试验技术研究”获得1989年航空航天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多极压气机试验研究”获得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99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此外,先后获部级科技进步奖7项,荣立部级一等功3次。他的研究专著《试车环境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修正方法》、《航空涡喷和涡扇发动机进口总压畸变评定指南》等,受到学术界的好评;还发表了《进口流场畸变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及其研究方法》等研究论文近70篇,在航空动力学研究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航空动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航空动力学报今年改了审稿流程,编辑部初审——同行专家外审——责任编委复审——主编终审能进复审说明上一步专家外审的意见是不错的,可以考虑录用或者修改后录用你看一下编委会名单,和你投稿论文方向差不多的那一位应该就是负责复审的。

《航空动力学报》是由中国航空学会主办,中国航空一集团主管,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中文科技核心学术刊物。1986年7月创刊,创刊时为季刊,现为半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航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航空学报的投稿难度属于最高等级,审核比较严格。《航空学报》创刊于1965年,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航空学会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据2015年10月《航空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航空学报》编辑委员会拥有,顾问编委12人,编委111人。据2018年4月中国知网显示,《航空学报》共出版文献8685篇、总被下载1759301次、总被引74047次、(2017版)复合影响因子为397、(2017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08。 [3]  据2018年4月万方数据官网显示,《航空学报》影响因子为23,载文量为5314,被引量为46587,下载量为150442。栏目方向报道内容,《航空学报》主要刊登航空科学领域的研究新动态、新成果。读者对象《航空学报》主要读者对象是航空航天技术领域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大专院校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主要栏目《航空学报》设流体力学和飞行力学、结构强度和飞行器设计、电子与自动控制、材料与制造工程等栏目。

黄玉珊, 男,中国航空教育家和结构分析专家。1917年10月15日生于江苏南京。1935年黄玉珊先生毕业于国立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1937年毕业后去英国深造,于1939年在英国伦敦大学获航空硕士学位,1940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受世界著名力学教授S.P.铁木辛哥指导获博士学位。黄玉珊于1940年回国,在母校中央大学航空系任教授。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浙江大学、华东航空学院、西安航空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西北工业大学飞机结构强度研究所所长。黄玉珊多年从事航空教育和科研工作,早期从事飞机结构和薄壁板壳的研究,后又致力于疲劳与断裂的工程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飞机结构力学》、《断裂与疲劳》等。他本人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数十篇。黄玉珊先生是中国航空学会和中国力学学会理事,《航空学报》《力学学报》和《固体力学学报》等刊物的编委。

航空学报编辑部主任

关志鹏,男,1928年9月生,满族,北京市离休干部,职称副编审,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会员、华罗庚经济数学会会员、河南省老年书画研究院会员,曾从师于启功先生。 主要经历: 1949年春上海海关专门学校毕业。 1949年8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0月调入苏联文化代表团华东前线电影队任俄文翻译。 1951年抗美援朝任空军1023部队俄文翻译。 1952年调南昌飞机制造厂任俄文翻译兼专家招待所所长。 “文化大革命”期间去四川“三线”厂。 1978年在四川省国防工办三机局工作。 1979年调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任科研科科长、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要著作: 《华罗庚传》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合编)、 《最新英汉经济管理辞典》中国航空工业出版社(合编)出版、 《最新复印技术》河南科技出版社出版(合编)2003年4月荣获中央电视台、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办的“杏花村汾酒集团杯电视书法大赛”入选奖。

李焕喜 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到加拿大Manitoba大学做访问学者、到Concordia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到韩国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做访问教授。曾任北航第九研究室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北航教务处副处长,北航研究生院培养处副处长。

假的假的,不要相信

  • 索引序列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航空动力学报编辑部主任
  • 航空动力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航空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航空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