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资源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资源

发布时间: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资源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余英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QA 提取码:58hy书名: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余英时豆瓣评分:6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2-4页数:420内容简介:《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讲述的是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家秩序开始解体了,儒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了。这是20世纪中国儒学出现严重危机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现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用。所讨论的范围以政治、社会思想为限,不涉及形而上学或宇宙论,以求论旨明晰。作者简介: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儒学与女性》([美]罗莎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_vk2GNEqa8iztg 提取码:7wjs书名:儒学与女性作者:[美]罗莎莉译者:丁佳伟豆瓣评分:3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3页数:205内容简介:本书主张通常被认为厌恶女性的、父权式的儒家哲学并非自其创立以来便是如此,尽管在历史上儒学与压迫现象相伴随,但它却包含着许多能够推动两性平等的理念,作者依据儒家伦理并结合中国历史对守节、缠足、纳妾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探讨,罗莎莉的这些研究为未来儒家女权主义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并使儒学成为妇女解放过程中一个可供选择的道德范畴。作者简介:罗莎莉,中国女性研究学家,美国玛丽华盛顿大学副教授、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曾在《亚洲哲学》等杂志发表《内外、礼仪与两性差别》、《关怀的伦理:个人、政治、全球》、《当代中国的女性特质与女权主义》等论文。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郭齐勇)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RuPk29N42HnEwCsZA 提取码: kafr    书名: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豆瓣评分:8作者: 郭齐勇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 2018-5页数: 197内容简介 本书集中探讨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儒释道三家的人生智慧、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中国哲学的特点、何谓国学等问题,对于文化自觉、文明比较与文明对话有着积极意义。在广泛参考前贤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是:和而不同,厚德载物;刚健自强,生生不息;仁 义至上,人格独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整体把 握,辩证思维;经世务实,戒奢以俭。在中西哲学的比较研究中,作者将中国哲学的精神与特点概括为七个方面:存有连续与生机自然,整体和谐与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与创造革 新,德性修养与内在超越,秩序建构与正义诉求,具体理性与象数思维,知行合一与简易精神。这些归纳,揭示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它们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作者简介郭齐勇 哲学博士,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暨国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院院长,湖北省文史馆馆员。2006年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2017年获评世界儒学研究杰出人物。曾任国际中国哲学会(ISCP)会长与副执行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校哲学教指委副主任,现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著作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儒学之精神》《中国哲学智慧的探索》《中华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学与现代化的新探讨》《熊十力哲学研究》《现当代新儒学思潮研究》《文化学概论》等。

《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陈洪 、 徐兴无等)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密码:f9vm    书名:中国文化二十四品(饶宗颐、叶嘉莹顾问 套装全24册)作者:陈洪 、 徐兴无等出版年份:2019-1内容简介:1、龙凤呈祥龙是华夏祖先的化身,凤是民族飞翔的理想,龙和凤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凤呈祥,象征着我们民族多元一统的抟成历程,凝聚着中国文化刚柔相济的力量和阴阳和谐的情韵,象征着太平盛世的到来。中国文化龙飞凤舞,自强不息。其特征沉潜而升腾,悠久而日新;其结构简易而精致,平衡而变通;其精神雄浑而典雅,中庸而刚健。谈龙说凤,走进中国文化的美丽殿堂。2、书同文字汉字古老悠远,是一条蜿蜒无垠的历史长河;汉字构形奇妙,是先人伟大智慧的结晶;汉字灵动飘逸,展现了中华民族非凡的艺术创造。“文”是花纹,是万事万物的象形符号;“字”是生育,是文与文相亲相爱繁衍出的子子孙孙,中国文化的基因和血脉由汉字组成。汉字的理想是“书同文字”,统一的字形与书写,锻造了中国文化的坚强骨骼。汉字以整齐的身姿站立着,砌成中华文明的长城。3、载之书册《尚书》有云:“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古代中国曾是世界上书籍多的国度,在书写、形制、印刷、流播、收藏、分类等方面形成了完备的体系与制度,珍存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与智慧。典册从契刻发展到书写,以甲骨、简帛、金石等形态而存在,而纸的发明带来了书写与传播的便利,进而制作出纸墨飘香、书法隽美的印刷书籍。经典于是乎产生,传统于是乎继承,学术于是乎发明。4、仁义礼智仁、义、礼、智,是中华伦理的“四维”,支撑起中国人的核心价值。它们根源于人类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蕴育于上古礼乐文化,由孔子创发,孟子阐明,在汉代形成了牢固的思想体系,成为传统文化中安身立命、维系人伦、高扬人道的道德标准。它们既是个人修身养性、努力向善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和谐、民族凝聚、人类和平的道德理想。5、君子之学在世界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国的文化悠久而绵延、源远而流长、古老而常新,重视教育是其内在的文化动力。古代中国创造了自成系统的官学、私学以及书院等教育机构和制度;确立了被誉为“世界第五大发明”的科举制;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从孔子开始,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大多是教育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体现了自觉而觉人,己欲立而立人的仁爱精神。教育既是成人之道,更是治民之道,富之而后教之,使之成为君子。6、王霸之道“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中国的文化理想就是政治理想,政治是中国历史车轮的轴心。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对国体设计、德刑关系有着精致的设计与阐述。从周公制礼,到商鞅变法,中国古代社会由宗法封建王国发展为统一郡县帝国,其政治和文化制度在礼法并存、王霸杂用的张力之中不断地变革、更张。兴亡成败,载舟覆舟,为后世留下有益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塑造了中国人情理兼顾、改革变通的政治性格。7、四海之内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大地上不同的地域文明,五十六个民族来自历史上诸多的古老群体,他们都为中国文化贡献了聪明才智,正如孟子所说:舜为东夷人,文王为西夷人,皆能“得志行乎中国”。古代各民族共生共存,既有和亲、会盟、互市、通贡的和平友好,又有对抗、冲突、割据、兼并的利益斗争。历经时间长河的洗礼,他们形成了一个文化共同体,升华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高尚情怀,蕴育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和凝聚力,这正是中国不断复兴并走向强盛的关键。8、赤县神州中国居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名曰“赤县神州”。大禹治水,又将中国划分为九州。这是战国时代思想家的奇思妙想,是中国地理文化的神话传说,它消解了封建国家的政治主体,呼唤着宏大的政治空间,“九州”象征着中国统一的文化地理观念。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生存方式,每一个“州”都具备独特色彩的土壤、独特品质的人性与物产、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名胜。让我们打开古老的《山海经》,游览天下名山大川,领略中国的地理文化。9、风土人情“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纵横万里,百族共生,风土人情,五彩缤纷:合两性之好的婚规、舌尖百味的饮食、继祖正体的姓名、和睦人群的礼仪、祈福求吉的信仰、普天同庆的节日,描绘出中华民族数千年社会生活的风俗画卷。推开历史的窗口,用长镜头聚焦源流,管窥先民的生生息息;用近镜头纪录写真,剪裁中国的衣食住行,去发现“人情似故乡”的中国。10、九流十家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渊薮与源泉。春秋战国时代,社会剧烈变动,知识普及,思想自由而活跃,诸子们以“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使命担当,游说救世,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九流十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他们一方面激烈辩论,水火不容;一方面百虑一致,殊途同归,都是入世或经世之术。相互之间可以论衡而融合,可以并行而不悖。中国思想综合创新的基调和走向由此确立。11、内圣外王它是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虽屡经坎坷,甚至濒临灭顶之灾,但至今仍然流淌在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在中国人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与社会心理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成为塑造中华民族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源起于洙泗之间,由孔子开宗立说,将西周礼乐文明的精神创发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伦理价值,经过历代仁人志士的阐释与履践,如大江大河,泽润了中国和东亚,并汇入世界文明的海洋。这就是儒学,是“内圣外王”之道,是成人立德之教。12、莲花净土从丝绸之路来到中国的佛教,与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儒、道两家,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要的三个精神传统,共同关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身心的文化取向,因此,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佛教在其中的形成、绵延和影响。净土开出的莲花,根源于古老的印度文化,延展出中国、东亚和世界的繁茂枝叶,开放出多姿多彩的信仰与艺术之花,结出了外来文化和中国文化融合的硕果。13、抱朴归真道教是中国古代巫术与道家思想凝聚而成的本土宗教,在宗教、哲学、美学、文学、科技等诸多方面对中国人的思想与生活产生了浪漫而深刻的影响。它探索宇宙的奥秘,寻找长生的秘诀,故而炼丹、画符、运气、行医;它并不禁欲,但摈弃名利,故而仙乐飘缈,男女神交;它并不玄想,故而饮酒服药,羽化登仙。它热爱生命,崇尚自然,抱朴归真。14、文苑英华中国古代文学是礼乐文明开出的奇葩,礼是社会规范,发为文章;乐是心志情怀,发为诗歌。诗言志而缘情,文明道以立言,它们是中国文学的正统,是中国书写的范式。诗意和文采是中国任何一种艺术的灵魂。在艺术上,它们或温柔敦厚,或绮靡朗丽,或平淡自然,或空明宁静,或豪迈飘逸,或沉郁顿挫;沉思翰藻,炼字度句;比兴寄托,境界高远;文苑英华,美不胜收。15、今古传奇说部之体,渊源于史传;志怪志人,滥觞于六朝。唐传奇、宋话本,各擅其胜,文言白话,自此始分,小说之义,渐与今同。章回长篇,明清为盛,四大奇书,雅俗共赏,《红楼》一梦,是为*。而话本短篇,“三言”“二拍”,坊间刊刻,流播市井。讽时骂世,谈鬼说神,演说痴情,了断公案,演绎历史,表彰忠义,尽在今古传奇之中。16、花雅争胜百戏杂剧、南戏传奇、海盐弋阳、花雅争胜,中国戏曲早形成于民间社会,随着历史的推移,文人雅士参与创作,产生了许多精湛的经典之作,由民间文化上升为高雅文化,进入中国文化的大传统中。悲壮的《窦娥冤》、凄凉的《梧桐雨》、华美的《牡丹亭》、幻灭的《桃花扇》,舞台春秋,人生写照;生旦净丑,粉墨登场;一折一出,顾盼生姿;感天动地,曲尽悲欢。17、艺舟双楫毛笔是中国造型艺术独步于世界的工具,书写勾勒,气韵生动,浓墨淡彩,随类赋形。书画同生于锥颖,如江河同源于昆仑,流为山水花鸟的画卷,流为篆隶真草的碑帖。在墨香纸韵的支持下,毛笔抒发了中国人对自然的胸襟意气和对人生的心灵感怀:“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18、金声玉振音乐是维持道德教化和抒发个人情志的工具,中国古代音乐在制度、机构、乐器、乐理等方面均有独造,《诗经》皆是乐曲,《楚辞》亦为歌诗。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制礼作乐,金声玉振;五声六律,调和律吕;祭唱歌赞,和谐天人。汉武乐府,广采“赵、代之讴”“秦、楚之风”;隋唐燕乐,融汇胡汉中外之音。而音乐高妙,知音难觅,令人怅惘。所谓高山流水,大音希声。古人诗云:“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19、采菊东篱山水、园林、饮馔、游艺,表达了中国人高雅的生活姿态和诗意的栖居方式。山水本是自然之物,古人却赋予它生命肌理,“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寄托了人生的志向与抱负。古典园林,壶天自春,以小见大,融自然、艺术、意境之美为一体。饮食茶酒,调和鼎鼐,烹煮蒸炒而特重滋味。围棋、蹴鞠、投壶、酒令,游于艺而娱身心,虽为小道而见妙理,蕴含着智慧和乐趣。20、红粉闺秀红粉与闺秀,是中国古代两大女性群体。在家庭伦理和男权社会的制约下,她们的社会生活空间受到制约,但是她们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女性文化,赢得了尊严与地位,母教淑仪、贤媛才女,层出不穷,尤其在文学艺术方面成就突出,因为她们的感情细腻而丰富,或温婉地抒发了闺怨之情,或率性地吟唱着艳歌情曲。山间竹喧归浣女,浔阳江头听琵琶。感伤如梦青春,珍惜花样年华。21、天工开物被科学视为巫术的中国古代数术文化,积累了中国人与大自然交往的经验和手段,恰恰是古代科技的萌芽。中国人用阴阳五行分析物质关系,催生了发达的物质文明。被全世界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皆发明于汉唐这两个中国历史上的盛世。中医、陶瓷、制茶、丝绸及其它传统手工艺至今仍是独到的科技。中国的科技思想充满了伦理因素,主张道技结合,天工开物,启发我们反思现代科技面临的伦理和生态困境,是珍贵的思想遗产。22、悬壶济世中国古代医学辨五味以养形,节情欲以养神,和天气以养精。从调养五脏,到调治性情,再到察占节气,使自然赋予身体的元气精神得以保持,形体血气得以长养,包涵于其中的道德心灵得以培育,人民安康而臻于王道。故医道即人道,治病即治国,悬壶济世,救民水火,古人云:“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又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传统中医学蕴含着浓厚的人文情怀,积极探索天人之道和伦理精神。23、风月同天“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公元8世纪日本圣德太子的话,呼唤起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东渡传法的信心。从汉至唐,东亚各国分享中国的文化成果,并各自奉献出智慧,共同建构了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古代东亚文明。儒学和佛教抟成了整个东亚文明圈的制度与信仰,而汉字成为东亚文明的通用文字,中国的诗文典范和书写体式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创作和精英的书写,创造了精神文明的高级成果。正如唐代诗人温庭筠的诗句所云:“疆理虽重海,车书本一家。”24、变法图强文化因传承而不息,因变通而不衰。明清以来,中国因专制自大而固步自封,渐失活力,国势不振,弊政丛生。至近代列强纷至,国门洞开,民族危难日益深重。于是穷则思变,仁人志士借鉴西方文化,探寻救国之道,企求革故鼎新,变法图强,虽屡遭挫折,仍前赴后继,谱写了争取民族和文化复兴的壮丽乐章。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网

社会稳定的决定性因素

由于人们对于儒学的认识和评价的不同,因而对儒学未来也有不同的展望。依我个人肤浅的看法,儒学作为中国二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有着广泛的影响,甚至也是东亚一些国家,如朝鲜、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历史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必将随着中国和东亚地区的振兴,而越来越被这一地区的国家和人民所自觉与重视。同时,儒学作为东方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它与西方文化的互补性,也正在越来越为世界有识之士所瞩目。所以,对于儒学的未来发展,我是抱乐观态度的。当然,要获得这种发展的前提,首先要求儒学有一种开放的精神,既要继续吸收和融会本国各学派的精华,更要积极吸收和融会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还要对儒学自身已有的基本精神和重要概念、命题等,“择其善者而明用之”(《荀子·王霸》),作出符合现代社会精神的新诠释。在这方面,我认为经过二十年代以来的各派新儒学,包括当前称之为新儒家第二代、第三代的一大批学者,以及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还有许多至今已取得的成果与经验教训等,都证明了儒学现代发展的可能和必要。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彭林)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 提取码:uuc1    书名: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作者:彭林豆瓣评分:8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份:2004-1页数:298内容简介:《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内容简介:我们的前人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春秋战国的诸子哲学,韩柳欧苏的大块文章,明清之际人生画卷,无不表现了对社会国家的情情,对宇宙世界的期待。千古风流人物的搏斗,相互辉映、激荡交融,造成了光华灿烂的中国,博大久远的中华民族传统,这套文库力求以历史的高度,把悠久而灿烂的中华文化放到整个人类文明的背景中审视,向您展示五千年文化的各个方面。作者简介:彭林,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历史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等;1993年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的教学和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中国礼学在古代朝鲜的播迁》、《礼乐人生》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20余篇;在清华大学主讲的“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均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曾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宝钢优秀教师奖、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清华大学首届“十佳教师”称号等。

中 国 儒 学 网 当前位置:首页 >> 栏目 >> 孔孟之道:儒家文化总论 传统文化复兴下的虚像与实像 / 王锟 是玄文化还是道器并重的文化 / 刘明武关于儒学的现代转化问题——评现代新儒家的儒学转化观 / 陈寒鸣“中国儒学文化”讲辞 / 柯小刚儒学智慧的开显与社会及其文化的双重反思 /[新加坡]李诗锦大陆当代儒学巡礼 / 牟钟鉴儒学意蕴新析 / 张立文绝地天通:从生活感悟到形上建构 / 黄玉顺“生活儒学”导论 / 黄玉顺重新认识中国历史 / 韩德强儒学何在?儒学何为?——试论儒学的现存状态和未来命运 / 刘东超中华文化之人文意识的真知 / [新加坡]李诗锦论中国哲学的意义困境 / 邓曦泽中国哲学前沿报告(2002):中国哲学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 贾红莲仁学 儒学:论孔孟区分于五经和宋明的必要 / 李幼蒸反专制: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传统(上篇)(中篇)(下篇)/ 韩星论“我海他川”的言说方式——中国哲学言说方式之反思 / 邓曦泽儒家文化与中国历史 / 楼宇烈先秦儒学的开展与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 / 杨庆中论中国哲学学科存在的合法性危机 / 彭永捷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问题的几点思考 / 彭永捷“经典诠释学与中国哲学史研究”笔谈 / 倪梁康 陈少明 陈立胜略论孔子的文化生存与传承意识 / 徐克谦传统文化的更新与再生 / 梁治平读张祥龙的《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陈嘉映听的哲学——以“圣”“智”为线索 / 张丰乾何为儒家之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 杜维明著、彭国翔译 道不同,相与为谋 —— 评《原道》 / 张耀南 儒家文化传统的内在结构 / 黄光国 关于“儒学三期说”之辨正——就教于李泽厚先生 / 黎汉基 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 / 杨光京儒家思想与现代世界“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寻求 / 江日新“中国哲学”能成立吗?/ 黄玉顺儒家制度化的形成和基本结构——对于儒家的一种新的解释方式 / 干春松 儒学·新儒学·价值形而上学 —— 黄克剑先生访谈录 儒学历史命运论纲——从19、20世纪看21世纪 / 袁伟时 评当代儒学中的原教旨主义 / 刘清平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 杜维明 无根的仁爱——论孔孟儒学的深度悖论 / 刘清平 传统:具体而又普遍 / 丁为祥中国优秀传统与廉政文化 / 盛邦和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 / 郭齐勇 在“境界”与“权利”的错落处 / 黄克剑 继承“五四”,发展儒学 / 杜维明 我所理解的儒学 / 蒋庆 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情感与真实——对葛瑞汉和汉森的回应 / 徐冰 老子思想与儒道互补 / 白奚 新儒家的天命 / 张树业 儒家文化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定位及命运 / 高予远 中国哲学正本清源论要 / 鞠曦 孔子的思想体系 / 韩星中国古代思想中的天时观 / 张祥龙世纪的困惑——中西哲学对“本体”的思考 / 叶秀山现象学的构成观与中国古代思想 / 张祥龙儒学的理论体系与发展前景 / 杜维明中国哲学当前的核心和周边问题 / 成中英解悟与超越——蒙培元先生答客问 / 蒙培元 笔答 赵汝明 整理论中国文化基因的形成——前轴心时代的史影与传统 / 姜广辉哈佛说儒 / 郭齐勇“当前中国哲学研究的问题、方法和向度学术座谈会”1月4日在京召开论《周易》与中国文化轴心期大转型 / 黄玉顺近五年来大陆儒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郭齐勇 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 / 李德顺汉学西渐说--中国人的价值与中国人的出路 / 曾江涛人是情感的存在——儒家哲学再阐释 / 蒙培元儒的起源 / 徐山传统与道统——儒家文化生命的历史意识 / 朱人求中国思想与历史哲学 / 周剑铭儒学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郭齐勇先生访谈录 / 郭齐勇 王达三儒学的世界性与世界性的儒学 / 林桂榛“天下”宇宙观的衍变及其哲学意蕴 / 刘军平中西文化视域中 Being 的双重含义 / 邓晓芒为什么是思想史 ——“中国哲学”问题再思 / 葛兆光关于“中国哲学”的若干问题浅议 / 陈来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 赵吉惠中国哲学前沿报告(2001):关于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讨论 / 干春松波士顿学者论儒家(7)正统之外的正统——Philip J Ivanhoe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6)《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续)——David RSchiller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5)《论语》、希腊哲学与现代文明——David RSchiller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4)变换时空看儒家——Peter K Bol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3)耶酥和孔子在此相遇——R Neville, J Berthrong,PM John和M Ing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2)杜维明论儒学复兴的几件事 / 方朝晖波士顿学者论儒家(1)杜维明论儒家的跨文化发展 / 方朝晖 中国哲学应对人类进步有更大贡献——蒙培元教授访谈录 / 余治平中国思想与现象学还原 / 周剑铭人文进化学提要 / 陇菲寻读《原道》整十年 / 耿心 重建第一实体——在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的历时解读 / 黄玉顺人道主义与仁道主义,民主主义与民贵主义 / 李之鼎中国人的心灵和思想 / 杨光京 蒋庆、史罗——阳明精舍对谈实录 心灵境界:中国哲学的超越阐释 / 黄玉顺 逾淮之橘:“中国人文(道)主义”/ 李之鼎 徽州:儒教圣地——兼论汉以后儒学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宗教 / 张其成 《史记》与中国文明 / 陈强 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 / 郭沂 儒墨之辨 / 黄克剑 “大共同体本位”与中国传统社会 / 秦晖《国学举要——儒卷》序 / 蒙培元 任文利再论孔孟儒学滋生腐败的负面效应——兼答郭齐勇、杨泽波、丁为祥诸先生 / 刘清平 儒家“无为”说——从郭店楚简谈开去 / 叶坦中国哲学和符号学 / 李幼蒸 论孔孟德治观的负面内涵——兼析孟子描述的舜的腐败案例 / 刘清平 儒学的生存论视域——读蒙培元先生《情感与理性》所思 / 黄玉顺 儒家哲学与情感问题 ——《情感与理性》自序 / 蒙培元 后儒家论纲:颠覆传统儒家,弘扬儒家传统 / 刘清平 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历史思想史的写法之一 / 葛兆光 佛教与中国传统哲学 / 赖永海 中国传统文化的危机 / 张祥龙 儒学·儒教·孔教 / 韩星 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 / 郭沂中国方式与中国观——几位德国思想家的中国观分析 / 张志扬易学与人文 / 杨庆中儒学的人文精神 / 张立文儒家文化的开放性 / 张立文论儒学既是哲学又是道德宗教 / 赵吉惠中国哲学——独行于“危”、“微”途中的智慧 / 高予远仁学:中国灵魂的温柔枷锁 / 李之鼎汉语“是”的形而上之谜——“是”为什么发展为判断词?/ 萧娅曼“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 郑家栋The Times of Heaven in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y / Zhang Xianglong文化中国与儒家传统 / 杜维明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免费

《制造儒家:中国传统与全球文明》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 -lqu1jg?pwd=6rqm 提取码: 6rqm简介:本书利用大量的材料和深刻的分析,检视了16、17世纪来华耶稣会士开启的对于“儒”“孔夫子”等概念和形象的建构过程,以及晚清中西文化激烈碰撞的背景下,章炳麟、胡适等学者对于“儒”的再发明。作者认为,“在历史长河中,精神价值是一股建设性的力量”,正是在耶稣会士搭建的中西方交流中,西方人现在所熟知的“孔夫子”形象被建构了出来。这种建构夹杂了对于理想“他者”的想象和误读,并在启蒙时代对西方的思想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耶稣会士们借由“儒”这一概念进行的中文写作,又或多或少与胡适等近代知识分子对于“儒”的再发明相暗合。所谓“儒”的传统正是历史上的思想家们进行发明创造(也就是本书强调的“制造”)的结果,而这些“制造”又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

《儒学小史》百度网盘pdf最新全集下载:链接:_HB28dNmMv1up03usSYoA?pwd=dz37 提取码:dz37简介:《儒学简史》是干春松教授全面梳理儒学从先秦时期直至现代的发展历史的论著,以历时性结构组织全书,从儒家学派的特点着手,分析不同时期"儒"的定位,于每一章节内均提炼出不同时期儒学发展的几个关键问题,进而展开论述,如先秦儒学中"仁"和"礼"的精神、孟子与荀子的学说,汉代儒学发展的关键人物董仲舒,魏晋玄学与儒学的关系,宋明理学,清代汉学与宋学等。并着重阐释了现代新儒学之概念、儒学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新儒学谱系。本书不仅多方面地描述了儒家思想的内涵,勾勒出一幅儒学生发、演变的历史全景,更体现了作者对儒学分期的独特思考,以及对儒学使命的殷切关注。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下载

《当代儒家政治哲学》([美] 安靖如)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 _WzeM3bPXg 提取码: kw96     书名:当代儒家政治哲学作者:[美] 安靖如译者:韩华豆瓣评分:0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年份:2015-11页数:292内容简介:近年来,儒家政治哲学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思想领域。本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进步儒学的一些重要视角与目前争论话题,并阐明了为什么进步儒学是极其充满希望的途径。人们将认识到,当代儒学并不是被雪藏于博物馆中的历史文物,相反,它不仅对当前的挑战做出回应,而且还能够提供我们都可以学习的深刻见解。本书中所讨论的进步儒学以 20世纪儒学哲学家牟宗三的重要思想为出发点,对政治权威、合法性、法治、人权、礼仪与社会正义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其结论是在没有摒弃德性与和谐思想的前提下反专制,并在不屈从于压迫与控制的条件下维护儒家存在于礼与等级制度中的重要价值观。本书的主要目的是向非儒家展示进步儒家的深刻见解,无论他们是哲学家,或是对中国思想可能对人类新兴的共同世界做出贡献感兴趣的普通公民。作者简介:(美)安靖如 (Stephen CAngle),美国著名汉学家,1987年获得耶鲁大学东亚研究学士学位,1994年获得密歇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他精通中文与日语,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尤其是现代中国思想和儒学传统,以及当代西方道德心理学、元伦理学、语言哲学。现任美国威斯里安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曾任该大学东亚研究项目主席、弗里德曼东亚研究中心主任,2006—2007年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富布莱特访问学者等。曾出版著作《人权与中国思想:一种跨文化的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余英时)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QA 提取码:58hy书名: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作者:余英时豆瓣评分:6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年份:2012-4页数:420内容简介:《现代儒学的回顾与展望》讲述的是儒学在传统中国的影响是无所不在的,但是自19世纪中叶以来,儒家秩序开始解体了,儒学的中心地位开始动摇了。这是20世纪中国儒学出现严重危机的根源所在。本文试图从历史的角度说明儒学在现代的解体过程,并进而展望儒学在现代政治社会秩序的重建方面可能发挥的效用。所讨论的范围以政治、社会思想为限,不涉及形而上学或宇宙论,以求论旨明晰。作者简介:余英时(1930-),安徽潜山人。香港新亚书院第一届毕业生,美国哈佛大学历史学博士。曾任哈佛大学中国史教授、耶鲁大学历史讲座教授、康奈尔大学第一任胡适讲座访问教授、现为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1973年-1975年出任香港新亚书院校长兼中文大学副校长。2006年获美国国会图书馆颁授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Kluge Prize rewards lifetime achievement)中英文著作数十种。

  • 索引序列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资源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网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下载免费
  • 儒学与文明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