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外核心期刊的不同

中外核心期刊的不同

发布时间:

中外核心期刊的不同

其实论文本身没有分A1 A2什么,关键是核心期刊都是属于比较权威的,核心期刊本身也有三六九等,比如在自然科学领域,核心期刊最权威的是中文核心,在社会科学领域,最权威的是CSSCI,当然南大核心也比较可以。质量一般的期刊就是一些普刊

法学三大核心期刊是法学研究、中国法学、中外法学。1、《法学研究》(双月刊)创刊于1979年,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法学研究编辑部编辑、法学研究杂志社出版的法学刊物。前身是中国政法学会1953年创刊、1957年停办的《政法研究》。综合影响因子为644,是CSSCI南大核心期刊。2、《中国法学》杂志是统计源科技核心期刊、CSSCI南大核心期刊、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杂志知网显示,《中国法学》被CSSCI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14-2015)来源期刊(含扩展版)、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4年版)等收录。《中国法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1995年起该刊连续四次获得中国期刊界最高奖国家期刊奖,2013年3月《中国法学》英文版创刊。据2016年10月中国知网显示,《中国法学》出版文献量3799篇、总下载量3825906次、总被引量124935次、复合影响因子555、综合影响因子806。对于其他法学类期刊来说,相对较高。3、《中外法学》创刊于1978年,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核心期刊。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本刊恪守学术为公之理想,笃行学术观照现实之理念,为中外法律同仁提供一个言说、分享和对话之学术平台。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期刊标准 确定核心期刊的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项:1、主办机构的权威性,2、文章作者的权威性,3、文章的被引用率及文献的半衰期(测定文章内容新颖性的指标,一般科技文献半衰期较短,社科文献则较长)。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核心期刊——某学科(或某领域)的核心期刊,是指那些发表该学科(或该领域)论文较多、使用率(含被引率、摘转率和流通率)较高、学术影响较大的期刊。 核心期刊”是国内几所大学的图书馆根据期刊的引文率、转载率、文摘率等指标确定的。确认核心期刊的标准也是由某些大学图书馆制定的,而且各学校图书馆的评比、录入标准也不尽相同。新闻出版管理部门也未参加过此类评选活动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或来源期刊)遴选体系: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如果该期刊被同时被两种核心期刊遴选体系认定为核心,那么该期刊就是双核心期刊了。比如,既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又入选“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63医学论文发表网专业提供论文发表服务,并提供大量全科论文,如有业务需求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

国外的核心期刊与国内的不同

1 、什么是核心期刊 ? 简单地说,核心期刊是学术界通过一整套科学的方法,对于期刊质量进行跟踪评价,并以情报学理论为基础,将期刊进行分类定级,把最为重要的一级称之为核心期刊 。  2、什么是中文核心期刊? 对中国(不含港、澳、台)出版的期刊中核心期刊的认定,目前国内比较权威的有两种版本。一是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简称中信所)每年出一次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引证报告》);另一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版,2004年版。2008年版暂未出版。《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 《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的选取原则和《要目总览》核心期刊的认定各依据了不同的方法体系,所以二者界定的核心期刊(指科技类)不完全一致。  3、什么是国家级期刊? 一般说来,“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  什么是“省级”期刊? 即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以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  5、什么是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以学术论文为主,而非学术期刊刊发的文献则以文件、报道、讲话、体会、知识等只能作为学术研究的资料而不是论文的文章为主。由于《总览》选刊的依据是 载文量多、收录量大和被引次数多 ,并不强调学术期刊与非学术期刊的界线,对此自然也就没有进行严格区分。 具体说来,《总览》学术与非学术不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期刊的定性,二是期刊的宗旨  6、什么是CN类刊物 ? 所谓C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内注册、国内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均标注有CN字母,人们习惯称之为CN类刊物。  7、什么是ISSN类刊 ? 现在许多杂志则同时具有CN和ISSN两种刊号。  所谓ISSN 类刊物是指在我国境地外注册,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该类刊物的刊号前标注有ISSN字母。  什么是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来源期刊简称为CSCD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动态)。  什么是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经过严格的定量和定性分析选取的各个学科的重要科技期刊。2005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共1608种。  什么是SCI期刊 SCI(《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SCI从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5600多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  什么是SSCI期刊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  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SCI和SCI-E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  (1)SCI-E是SCI的扩展版,目前前者收录期刊3600多种,后者收录期刊6000多种,被SCI收录的期刊应该都被SCI-E收,但反之却不成立。  (2)通常情况下,SCI收录的期刊档次更高一些,但有时候也会发现SCIE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可能比SCI还高,可能跟学科不同有关系。  (3)SCI是核心刊,全刊文章都被SCI收录;SCI-E是扩展版的期刊,并非所有文章被SCI收录

这个问题不蠢,我也想看一下外国期刊。沈药的《中国药剂学》网络版免费看,个人觉得的实用性不强。

不要崇洋媚外 并不是国外的就是好的 国内权威期刊很多

1,录用率不同:核心期刊要求文章质量较高,一般至少篇幅在4页左右。而c刊要求文章质量一般,篇幅2页都可以。2,审稿周期不同:核心期刊审稿周期大概1-2个月。而c刊周期则1-2周就可以。3,费用不同:核心期刊交的版面费一般是1500-2000之间。而c刊几百就可以。

国外的核心期刊与国内的不同是

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列出的核心期刊表和统计源期刊表是国内作者发表论文应用最广的选刊标准,它们都是经过一定的选刊原则筛选出的高质量的期刊目录,也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成果评价时最常利用的参考工具。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本文以2004年版《报告》与《总览》为依据,以其中的生物医学类期刊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1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2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1 理论依据相同 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2 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3 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3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1 编辑出版单位不同 《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2 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3 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5 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两者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之比较,见表1,属于《总览》核心期刊而非统计源期刊者,见表2。 表1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比较 学科类目名称 《统计源期刊》(略)6 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7 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4 注意合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之比较(2)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上午 11:3 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5 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两者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之比较,见表1,属于《总览》核心期刊而非统计源期刊者,见表2。 表1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比较 学科类目名称 《统计源期刊》(略)6 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7 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4 注意合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国内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是 中华牌期刊,北大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国家级期刊,省级期刊。其中中华牌期刊包含于北大核心目录里面。国家级和省级期刊的分类,主要是看主板单位的级别,如果是省级主办可以认为是省级,如果是省级以上单位主办,则可认为是国家级。正式期刊的刊号是由国际标准刊号(ISSN)和国内统一刊号(CN)两部分组成,具体杂志的刊号可以通过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查询。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他和核心期刊目录是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互相有交叉。SCI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办,你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国外的一种数据库。优助医学专注sci,科研立项,核心期刊的操作。有需要可以随时私聊或者weixin:1 8 7 3 2 1 8 5 4 6

核心期刊:主要是国内比较权威的期刊,国内目前有3大社会公认的核心期刊,分别是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国家级刊期:是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部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全国性人民团体、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期刊。这个概念可以从杂志的版权页很容易判断。省级期刊:一般来说是由省级、直辖市各部门、厅、局、团体、机构、公司等主管主办单位的期刊,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备案登记,国内外公开发行,且被学术网站(像知网、万方、维普等)1个或者多个同时收录的期刊。CN:主要是国内标准刊号的意思。CN的标准格式是:CNXX-XXXX,其中前两位是各省(区、市)区号,结构形成为:CN报刊登记号/分类号,其中用“-”链接,即报刊登记号=地区号+序号,序号从0001~9999,其中0001~0999为报纸,1000~5999为印刷版连续出版物;6000~8999为网络连续出版物;9000~9999为有形电子出版物(如:光盘)ISSN:是国际标准刊号的意思。该类刊物的编号是以ISSN为前缀,由8位数字组成,格式如下:ISSN XXXX-XXXX 前7位数字为顺序号,最后一位是校验位。SCI:主要是“Scientific Citation Index”即“科学引文索引”,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主要收录自然科学的期刊,内容包括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专业或研究领域。

国家级” 期刊,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 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大图书馆每4年对全国刊物评选一次,进入其目录的刊物就被称为北大核心期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里面既有省级刊物,也有国家级刊物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团结一致的,西方的价值观可就不行,他们基本的价值观非常喜欢自由,所以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

回答 1、定义不同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基本内容不同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而言,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和具体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四个字放在核心价值观前面并非多余,恰恰相反,而是“画龙点睛”。自从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阶级、消灭剥削以及两极分化现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正是以资产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极力反对的,故两者在原则立场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实际上,“普世价值”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这便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用“美式”、“西式”、“欧式”等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 更多6条 

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比西方先进的地方太多,求同存异,天下大同,中国追求互利共赢,不是西方能比的

回答 理论基础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则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批判地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显著区别开来。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回答 理论基础之区别 西方“普世”价值的理论基础是抽象人性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础则是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批判地超越了抽象人性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普世”价值在理论基础上显著区别开来。

我也说不好,感觉最大的区别是:内求与外求。

回答 1、定义不同 普世(适)价值观,顾名思义,就是普遍适用的价值观。它超越民族、种族、国界和信仰,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价值观,是衡量是非善恶的最低尺度,或者说是人类道德的共同底线。具体的说,普世价值观由三个基本要件组成:公平、正义、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2、基本内容不同 普世价值观包括但不限于:民主、自由、法治、人权等等。国家有义务捍卫国民与生俱来的权利,如生存的权利、免于恐惧的权利、生育的权利、知的权利、免于匮乏的权利、思想的自由、表达的自由。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的阶级性不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是两种不同体系的价值观,前者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后者属于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般而言,价值体系尤其是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非常鲜明的阶级性和具体明确的价值指向,任何统治阶级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维持本社会的稳定与发展,都需利用其统治地位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首要前提便是“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四个字放在核心价值观前面并非多余,恰恰相反,而是“画龙点睛”。自从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起,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目标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就是要通过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来消除阶级、消灭剥削以及两极分化现象,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经济发展目标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理想,而这正是以资产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价值体系所极力反对的,故两者在原则立场方面是截然对立的。 “普世价值”观的颂扬者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企图用抽象的“共同人性”和“人类本性”作为价值判断的准绳,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放弃意识形态”和“抛弃意识形态”的“自由”、“民主”、“人权”等奉作“普世价值”。实际上,“普世价值”具有非常强的意识形态性和阶级性。这便是“全心全意”地服务于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首先从人类共同追求的文明习俗、价值观念、精神信仰以及理想道德上抽象地鼓吹自由、民主、人权等,然后对其进行符合自身“文化传统”、“价值色彩”以及“道德韵味”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解释,把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传统、价值信仰、精神憧憬以及经济政治模式“转换”成为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和价值向往,利用其经济、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吸引其他国家和人民“效仿”甚至“复制”,进而使之积极、主动、自觉地成为西方的“信仰者”、“依附者”以及“跟随者”。其这样做的最终目的便是:用“美式”、“西式”、“欧式”等民主模式冒充“普世民主”、用人权“高于一切”的精神理念和价值信仰“打压”国权,以追求资本主义国家和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霸权和利益。 更多6条 

西方价值观以人为本,讲究个人自由、个人奋斗、个人才干,讲究社会平等、民主和民权。而东方价值观讲究的是,为人的道德观念和奉献精神。  以上文字说明了什么是东方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定义和区别 一下文字是讲述现在东方价值观的缺陷 是很好的文章 希望楼主能看完  不言而喻,经济增长最终有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但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身又取决于什么呢?  有一种大家耳熟能详的观点:技术革命之所以发生在18世纪的欧洲,是因为当时那里已经具备了技术革命所需的知识基础。这不无道理,不过也大可置疑:标志英国开始工业化进程的纺织技术改良,就其所涉及的科学知识而言,并不需要重大的科技突破------许多实用技术早在几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就已经有了。更值得思考的是,直至15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都遥遥领先世界,农耕、铸铁、水利、航海、陶瓷、丝绸、火药、印刷、制造等成就,举世瞩目,可是历史上中国曾多次触及的"工业革命",却又遗憾地一次次失之交臂,始终未能叩开工业革命的大门。15世纪以后的中国究竟缺少什么?  欧洲学者在研究发达国家国家竞争力比较中发现,"国家竞争力取决于一国创造财富的能力。财富是价值观的外显行为。"德国、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他们所拥有的竞争力,来源于他们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为他们创造产品特色提供了依据。  增加财富的七大价值冲突  自公元前220年秦始皇统一中国至1911年辛亥革命,中国都处于高度的中央集权之下。而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却早在秦始皇之前的商鞅变法就已经初见端倪……重农抑商。商人遭到歧视。汉朝的休养生息政策也是重视农业,压制商人的利益。农业成为至高无上的事业。的确在封建社会初期以及新朝代建立伊始重视生产力的恢复发展,尤其重视农业的发展无可厚非,既可以充实国库,又可以让人民安分守己。唐朝的繁荣也一定程度上得益于“租庸调”制度的实施,日本在大化改新时也加以借鉴,实行类似的“颁田收授”法,取得的不错的效益。但应该指出发展生产力不应该以牺牲商业作为代价。因此早期的启蒙思想家王夫之就提出“农工商皆本”。可惜未被采纳。重农抑商直接导致了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阻碍愈发明显。  自然经济的根深蒂固与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无关系。儒家的重农思想引起了统治者的青睐。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很符合统治者的要求稳定的需求,而且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要求遵守严格的等级划分,更是受到统治阶级的肯定。于是当儒生董仲舒将其发展到“天人合一,君权神授”的地步更是令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中国人的思想便被儒家思想统治了几千年。元朝不信儒教,不到百年便被推翻。而同样少数民族统治的清朝由于对儒教的肯定,使得统治相对稳定得多。若没有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西方文明的强行介入,清朝可以维持更长的时间,起码与之作对的资产阶级没有那么早地形成。  而西方却在文艺复兴之后突飞猛进,人文主义的崛起,使人们意识到人自身的价值,虽然带来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的负面效果,但也直接指导了新航路的开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法国路易十四的重商主义更是确凿无疑地对商品经济的推动鼓励。之后的启蒙运动、自由资本主义更是使资本主义飞速发展。  东西方虽然从不同的价值观体系出发,但自身的价值观要素之间却能形成一种和谐。例如,美国是一个移民社会,不同民族、个性的美国人,都必须遵循法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本身就是普遍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关系。东方社会强调集体主义、共性,但是对某些阶层允许特殊主义,因此该民族能从不同的消费需求出发。例如,日本的汽车产品开发在型号、款式等多样化上超过美国汽车制造企业。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是一种乐于接受变化的心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产生变化的过程,如果没有一种渴望变化或至少愿意去适应变化的心态,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就是不可想象的。这也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国的落伍:朱元璋们取缔了远洋贸易,结果是将工商业和海上通道一并扼杀,并筑起了一道高厚的"心"的长城。  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也是对个体追求世俗利益的一种认同。经济的增长需要社会成员共同关心其世俗利益,既注重精神又注重物质,并且希望利用自然界来为其利益服务。经济发展需要投资,而投资是消费满足的推迟,因此还必须将追求财富的欲望与谨慎和耐心结合起来,也即亚当·斯密所盛赞的"明智的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而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显然与此是背道而驰的。  经济增长还需要相应的伦理道德基础。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必须要从单个家庭、乡村、市镇、地区乃至国家的自给自足状态中摆脱出来,通过专业化分工和贸易在所有这些层面上相互交往。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对个人声誉的注重,商业之轮便无法运转。尽管同时具备这些条件似乎不可能,但社会进步总是在不断趋近这样的价值观。当然,专制统治者会阻止变化。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能够有效地禁锢进步,一直到1949年,类似的企图才告失败。可以这么说,27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对皇权传统和士大夫阶级阻止变革、蔑视凡夫俗子世俗利益的价值观的彻底抛弃。  中国历代统治者都能够有效地禁锢进步,一直到1949年,类似的企图才告失败。可以这么说,27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实际上就是对皇权传统和士大夫阶级阻止变革、蔑视凡夫俗子世俗利益的价值观的彻底抛弃。  进入21世纪的中国,正处在一种多元背景下,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市场经济制度在逐步发育、形成,"产权"的概念正在确立,公众的世俗利益不仅得到承认而且受到保护。国家和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运动员"角色已经开始向"裁判员"角色转化,这一转化的重要意义在于,在作了仅仅是"必要"的社会扣除后,竞争和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由以产生。事实证明,不管是对于国家、政府还是公众而言,以法律形式确定的权利和制度都是一项"好技术"。这还不够,中国还在向世界学习。"民法典"、"物权法"、"契约法"、"专利法"、"公司法"等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了产权概念,各种各样的企业也应运而生。这些企业在规模、产品组织和产权组织、法人治理结构、组织方式等方面都各不相同,正是这种多元性,体现出了当代中国经济的优越性。其结果便产生出了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最为先进因而也最为富裕和强盛的社会。

  • 索引序列
  • 中外核心期刊的不同
  • 国外的核心期刊与国内的不同
  • 国外的核心期刊与国内的不同是
  •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不同
  • 中西方核心价值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