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怎么写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怎么写

发布时间: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怎么写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文学评论》2007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7年第4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不读“文化大散文”的理由 《新华文摘》2003年1期全文转载●批评应“挟着风暴和闪电” 《新华文摘》2005年第23期全文转载●关于今日批评的答问(对话) 《南方文坛》1999年第4期;《新华文摘》全文转载●重返“孤独的个人”——写在2004年的小说随想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1期《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重塑灵魂关怀的维度——构建一种新的文学伦理 《文汇报?文艺百家》2005年7月31日《新华文摘》2005年摘录转载●对人心和世界的解析——以新世纪散文为例 《文艺争鸣》2007年6期●追问诗歌的精神来历——从《出生地》一书谈起 《文艺争鸣》2007年4期●极致叙事的当下意义——重读《日光流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5期●分享生活的苦——郑小琼的写作及其“铁”的分析 《南方文坛》2007年4期●恢复诗歌的精神重量 《当代文坛》2007年2期●接通更广大的精神视野——几部长篇小说的阅读笔记 《当代文坛》2007年4期●小说的物质外壳:逻辑、情理和说服力 《当代作家评论》2007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7年转载)●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6年第9期转载)●先锋文学并未终结——答友人问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5期转载)●中国小说的叙事伦理——兼谈东西的《后悔录》 《南方文坛》2005年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0期转载)●尊灵魂,叹生命——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12期转载)●铁凝小说的叙事伦理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转载)●消费时代的暖色幽默——《桃李》与当代知识分子形象的转型 《南方文坛》2002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2年第10期转载)●从新的真实出发 《文艺报》2002年9月27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12期转载)●文学身体学 《花城》2001年6期,19500字(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2002年第4期转载)●余华的生存哲学及其待解的问题 《钟山》2002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3期转载)●十部作品,五个问题 《南方文坛》2001年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3期转载《中华文学选刊》2001年1期全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年2期全文转载)●诗歌在前进 《山花》2000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6期转载)●内在的诗歌真相 《南方周末》1999年4月2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0年第7期转载)●不信的世代与属魂人的境遇——论北村小说的人学立场 《作家》1996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2期转载)●最后一个浪漫时代——我读格非的《欲望的旗帜》 《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6年第6期转载)●历史转折期知识分子的文化定位问题(与南帆等人对话) 《上海文学》1995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7期转载)●关于世纪末文学的对话 《文论报》1995年7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5年第8期转载)●旧小说与想象的可能——对刁斗小说的简单描述 《当代作家评论》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5年第9期转载)●《终止游戏与继续生存——先锋长篇小说论》 《文学评论》1994年3期●重返伊甸与反乌托邦——论先锋小说的转型 《花城》1994年3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审判与家园中心的冥想——再论余华《呼喊与细雨》中的生存进向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3年转载)●只有创造的文学,才是有价值的文学 《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2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3年转载)●先锋性的萎缩与深度重建——评北村的《施洗的河》 《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5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1994年转载)●绝望:存在的深渊处境 《文艺评论》1993年6期(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1994年转载)●发现生活的地基——我读胡廷武的《九听》 《南方文坛》2006年1期●重申长篇小说的写作常识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1期●批评的觉悟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2期●散文的后面站着一个人 《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3期●对人心和智慧的警觉——论李静的写作,兼谈一种批评伦理 《南方文坛》2006年5期●接近那些复杂的灵魂——《中国当代作家评传丛书》序 《南方文坛》2005年1期●革命、乌托邦与个人生活史——格非《人面桃花》的一种读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4期●比权力更广大的是人心——我读范小青的《女同志》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6期●经验已经贫乏 《南方文坛》2004年第3期●经验必须被存在所照亮——读艾伟的小说所想到的 《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5期●话语喧哗背后的心灵事变 《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1期●叙事也是一种权力——中国当代小说的话语变迁 《花城》2003年1期(《小说选刊》2003年5期全文转载;台湾《文讯》杂志2005年总第231期全文转载)●文学:坚持向存在发问 《南方文坛》2003年3期●创造是知识分子的灵魂 《南方文坛》2003年2期●诗歌是不知道的,在路上的 《南方文坛》2003年5期●现实主义是作家的根本处境 《当代作家评论》2002年2期●发现人类生活中残存的善——关于铁凝小说的话语伦理 《南方文坛》2002年6期●词语的冲突及其缓解方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1期●东北在素素的心中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2期●真正的写作都是后退的 《南方文坛》2001年3期●一九五七年的生与死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通往小说的途中——我所理解的五个关键词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3期●批评的野心 《南方文坛》2001年4期●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我读莫言的《檀香刑》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5期●物质生活及其幻觉——朱文颖和她的《高跟鞋》 《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6期;●散文的命运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1期●从理想国的梦中醒来 《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4期●走向美学的途中 《文艺争鸣》2000年5期●羽蛇的内心生活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1期●贾平凹的实与虚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2期●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 《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集体话语的限度 《南方文坛》1999年2期●批评对什么有效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奢侈的话语 《南方文坛》1999年5期●大师没有现身 《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6期●神圣的背面——王彪小说中的末世图景 《文艺争鸣》1997年1期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当代 《小说评论》1995年5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抒情性 《小说评论》1995年6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存在 《小说评论》1996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精神性 《小说评论》1996年2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冲突 《小说评论》1996年3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勇气 《小说评论》1996年4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上) 《小说评论》1996年5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真实(下) 《小说评论》1996年6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回到朴素 《小说评论》1997年1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恐惧 《小说评论》1997年2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的难度 《小说评论》1997年3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意义问题 《小说评论》1997年4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是信心的事业 《小说评论》1997年5期  ●谢有顺专栏;我们的怯懦与贫困 《小说评论》1998年1期  ●谢有顺专栏:沉默或者觉悟 小说评论》1998年2期  ●谢有顺专栏:闭抑的文学和精神 小说评论》1998年3期  ●谢有顺专栏:我们批评什么 小说评论》1998年4期  ●谢有顺专栏:抵制谎言 小说评论》1998年5期  ●谢有顺专栏:失语和命名的困难 《小说评论》1998年6期  ●谢有顺专栏:批评的智慧 《小说评论》1999年1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与什么相关 《小说评论》1999年2期  ●谢有顺专栏:人为什么恐惧 《小说评论》1999年3期  ●谢有顺专栏:传媒时代的文学空间 《小说评论》1999年4期  ●谢有顺专栏:序跋二题 《小说评论》1999年5期  ●谢有顺专栏:诗歌内部的真相 小说评论》1999年6期  ●谢有顺专栏:失眠的内心 《小说评论》2000年1期  ●谢有顺专栏:先见鲁迅 《小说评论》2000年2期  ●谢有顺专栏:阿道夫·艾希曼的良心 《小说评论》2000年3期  ●谢有顺专栏:通向网络的途中 《小说评论》2000年4期  ●谢有顺专栏:写作不是养病的方式 《小说评论》2000年5期  ●谢有顺专栏:批评焦虑的缓解 《小说评论》2000年6期  ●谢有顺专栏:为破败的生活作证——陈希我小说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1期  ●谢有顺专栏:文学叙事中的身体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2期  ●谢有顺专栏:对人心世界的警觉——〈尴尬风流〉的叙事伦理 《小说评论》2006年3期  ●谢有顺专栏:重申文学的信念 《小说评论》2006年4期  ●谢有顺专栏:为一种写作耐心作证 《小说评论》2006年5期  ●谢有顺专栏:“他在,就还不完全的黑暗”——为巴金逝世一周年而作 《小说评论》2006年6期  ●谢有顺专栏:重申灵魂叙事 《小说评论》2007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专业精神 小说评论》2007年2期  ●谢有顺专栏:短篇小说的写作可能性 《小说评论》2007年3期  ●文学与人生的精神遇合——评於可训的《王蒙传论》 《小说评论》2010年2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写作的几个关键词 《小说评论》2012年1期  ●谢有顺专栏:小说是活着的历史 《小说评论》2012年2期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路遥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白落梅 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梵高 你不能要求拥有一个没有风暴的人生海洋,因为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毕淑敏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廖一梅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陈忠实 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安妮宝贝

夜阑人静,斗室孤灯,走进书本,寻找一种至真的人生风景 你可以徘徊在和风细雨里,低吟一首小诗,也可以坐在青松明月下,抚琴长歌;可以站在黄河边,倾听激荡澎湃的滚滚涛声,也可以倚在烟雨中,抒写杏花飘乡的江南。 人的一生,如花开到花合,睁开眼就过去了,像昙花,带不走转瞬即逝的美丽。 虽不知什么是文学,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弄懂它。从蓝天白云下尽情追逐的童年,到高中苦苦挣扎的岁月,再到大学远离家乡踏上一个寻不着归路的旅程,我始终恪守心灵淡淡的超脱,伴随着诗歌散文的神采飞扬,走过孤单,走过每个秋冬。 当潮起潮落已成为梦里凋零的笑靥,何必在乎冷冷的风,迷离的夜色,如匆匆的流云,飘忽不定。 空闲时,总喜欢想些伤感的东西,这是我文学追求的唯一,也是我人生的一段惆怅,凄凉的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比历史还亘古,比岁月还沧桑!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从表面上来看,文学是一种抽象的,纯理论性的东西,它似乎只是那些呆在书斋里的知识份子的专利,和一般人是相隔甚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学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如此,他们认为那琐碎的衣食住行和文学简直搭不上界,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什么都和利益挂钩的情况下,人们一提起文学就不自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搞文学的人在他们的眼中仿佛是外星人一样。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文学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人生,脱离了人生的文学那就是空中楼阁,是生存不了的。 所以说到文学,都要扯上人生。 人生更抽象,虚无缥缈的,说不清的悲欢离合,宛如含苞的蓓蕾,就绽放在生死的一瞬。没有涟漪,更没有青春流逝不尽的华采。 文学根植于人生的土壤上,它需要从人生中吸取原料,养份,然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文字没有产生前,人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没有产生前,人类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类有思想的本质决定了他要表达,这些东西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文学的雏形。在文字没有产生前,文学它湮没于人类的繁琐生活中,文字产生后,它才迅速发展起来,它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文学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人生的调料,给读者以不同的体味。如果有一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走倦了,那么,文学将是你最好的修养胜地;如果有一天,你在人生中感到迷茫与无助了,那么,文学将给予你最好的养料;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梦想实现了,那么,文学将记录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同样,当你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请你花些时间和精力,用最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下你的人生感言和经历,这将给后人以最好的警世。人生就是文学,而你、我——这群最最普通的人,就是那人生的记录者,就是文学舞台上的舞者。 我的经历并不多,才走进花季。踯躅在陌生的街口,闲着享受冬天寒风的凛冽和漫天白雪纷飞,忍受大学透骨的孤单,还要抗拒花花绿绿的诱惑。 繁花似梦,过往皆成云烟。我继续写着我心爱的文学,无关风与月,可曾记得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那些失落的梦呓,成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呼唤往昔凋零的风,吹散了淡了红颜的追忆。 我的人生,很苍茫,却很充实。有懵懂的初恋,有淳厚的友谊,有亲人的思念,也有来自陌生面孔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释然的感动。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是人性的修饰,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坦白、是灵魂的坦白。其实修饰也好,坦白也好,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所以,诗人卞之琳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真艳羡这个女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性”不就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吗? 其实人生就跟这首《断章》一样,充满了禅味,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不等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尝,时间就从指尖滑过。而若千年后,则老的老了、枯的枯了、萎的萎了,留下了那些永恒的歌声。 “什么样的人生决定什么样的文学!”这是片面的。两者虽息息相关,却天高地迥,相差甚远。 我的人生一直很平坦,没有受过什么太大的挫折,情感的天空没有被划过的痕迹。笔尖流露的为何是望断肝肠的生死离愁呢?落红飘零述说着凄惨的世界,烂漫樱花缔造了无情的红尘。 很多人因为文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著名的当数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了,他只有小学文化,曾经做过学徒,面包师,码头工人,如果他甘于平庸,那么他一辈子可能仍会不停的换工作而不会有大的出息,但他坚定的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终身从事的职业,在他的努力奋斗下终获成功。泰华文坛的全能记者吴继岳从事文学已有60多年,但他只读过5、6年小学,他曾当过权贵人物的座上客,也曾作过阶下囚,不管在何种环境下,他始终没有抛弃文学这个信仰,他说:“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和年轻的打成一片,我们是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失去春天的。”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一个老人强烈的感到了春天的存在。爱尔兰诗人、作家斯蒂-布朗生下来全身瘫痪,头、身体、四肢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五岁多还不会走路,后来学会了26个字母,他就用左脚打字,写出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这样的例子充分的说明了文学的信念的力量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它好比指明灯,照亮迷航的人生,也给人生活的勇气。 文学和人生是互依互存,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点,将来它们将更加密切。文学离开人生将会枯竭,死亡,人生离开文学将会黯淡无光,文学使人生更加充实,完美,文学是人生的升华,拥有了文学的人生必定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人生!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 ,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东南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欲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 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结婚7年后,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 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吴宓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共产党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吴宓与毛彦文 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倾慕,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三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她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刻,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

夜阑人静,斗室孤灯,走进书本,寻找一种至真的人生风景 你可以徘徊在和风细雨里,低吟一首小诗,也可以坐在青松明月下,抚琴长歌;可以站在黄河边,倾听激荡澎湃的滚滚涛声,也可以倚在烟雨中,抒写杏花飘乡的江南。 人的一生,如花开到花合,睁开眼就过去了,像昙花,带不走转瞬即逝的美丽。 虽不知什么是文学,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弄懂它。从蓝天白云下尽情追逐的童年,到高中苦苦挣扎的岁月,再到大学远离家乡踏上一个寻不着归路的旅程,我始终恪守心灵淡淡的超脱,伴随着诗歌散文的神采飞扬,走过孤单,走过每个秋冬。 当潮起潮落已成为梦里凋零的笑靥,何必在乎冷冷的风,迷离的夜色,如匆匆的流云,飘忽不定。 空闲时,总喜欢想些伤感的东西,这是我文学追求的唯一,也是我人生的一段惆怅,凄凉的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比历史还亘古,比岁月还沧桑!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从表面上来看,文学是一种抽象的,纯理论性的东西,它似乎只是那些呆在书斋里的知识份子的专利,和一般人是相隔甚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学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如此,他们认为那琐碎的衣食住行和文学简直搭不上界,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什么都和利益挂钩的情况下,人们一提起文学就不自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搞文学的人在他们的眼中仿佛是外星人一样。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文学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人生,脱离了人生的文学那就是空中楼阁,是生存不了的。 所以说到文学,都要扯上人生。 人生更抽象,虚无缥缈的,说不清的悲欢离合,宛如含苞的蓓蕾,就绽放在生死的一瞬。没有涟漪,更没有青春流逝不尽的华采。 文学根植于人生的土壤上,它需要从人生中吸取原料,养份,然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文字没有产生前,人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没有产生前,人类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类有思想的本质决定了他要表达,这些东西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文学的雏形。在文字没有产生前,文学它湮没于人类的繁琐生活中,文字产生后,它才迅速发展起来,它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文学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人生的调料,给读者以不同的体味。如果有一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走倦了,那么,文学将是你最好的修养胜地;如果有一天,你在人生中感到迷茫与无助了,那么,文学将给予你最好的养料;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梦想实现了,那么,文学将记录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同样,当你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请你花些时间和精力,用最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下你的人生感言和经历,这将给后人以最好的警世。人生就是文学,而你、我——这群最最普通的人,就是那人生的记录者,就是文学舞台上的舞者。 我的经历并不多,才走进花季。踯躅在陌生的街口,闲着享受冬天寒风的凛冽和漫天白雪纷飞,忍受大学透骨的孤单,还要抗拒花花绿绿的诱惑。 繁花似梦,过往皆成云烟。我继续写着我心爱的文学,无关风与月,可曾记得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那些失落的梦呓,成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呼唤往昔凋零的风,吹散了淡了红颜的追忆。 我的人生,很苍茫,却很充实。有懵懂的初恋,有淳厚的友谊,有亲人的思念,也有来自陌生面孔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释然的感动。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是人性的修饰,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坦白、是灵魂的坦白。其实修饰也好,坦白也好,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所以,诗人卞之琳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真艳羡这个女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性”不就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吗? 其实人生就跟这首《断章》一样,充满了禅味,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不等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尝,时间就从指尖滑过。而若千年后,则老的老了、枯的枯了、萎的萎了,留下了那些永恒的歌声。 “什么样的人生决定什么样的文学!”这是片面的。两者虽息息相关,却天高地迥,相差甚远。 我的人生一直很平坦,没有受过什么太大的挫折,情感的天空没有被划过的痕迹。笔尖流露的为何是望断肝肠的生死离愁呢?落红飘零述说着凄惨的世界,烂漫樱花缔造了无情的红尘。 很多人因为文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著名的当数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了,他只有小学文化,曾经做过学徒,面包师,码头工人,如果他甘于平庸,那么他一辈子可能仍会不停的换工作而不会有大的出息,但他坚定的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终身从事的职业,在他的努力奋斗下终获成功。泰华文坛的全能记者吴继岳从事文学已有60多年,但他只读过5、6年小学,他曾当过权贵人物的座上客,也曾作过阶下囚,不管在何种环境下,他始终没有抛弃文学这个信仰,他说:“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和年轻的打成一片,我们是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失去春天的。”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一个老人强烈的感到了春天的存在。爱尔兰诗人、作家斯蒂-布朗生下来全身瘫痪,头、身体、四肢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五岁多还不会走路,后来学会了26个字母,他就用左脚打字,写出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这样的例子充分的说明了文学的信念的力量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它好比指明灯,照亮迷航的人生,也给人生活的勇气。 文学和人生是互依互存,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点,将来它们将更加密切。文学离开人生将会枯竭,死亡,人生离开文学将会黯淡无光,文学使人生更加充实,完美,文学是人生的升华,拥有了文学的人生必定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人生!

百度汉语为您找到 “ 文学人生摘抄的句子 ” 类型: 摘抄作者: 全部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励志·歌词·理想·霸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人生·泰戈尔·青春·成长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人生·孤独·正能量·情感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何晓道古风·情感·忧伤·伤感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人生·莎士比亚·励志·希望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仙枫红叶古风·忧伤·情感·生命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现在自己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佚名爱情·青春·励志·表白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三毛三毛·爱情·情感·孤独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张嘉佳张嘉佳·离别·伤感·文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目送·爱情·三毛·古风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刘同孤独·刘同·励志·哲理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三毛三毛·人生·青春·文艺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周立波伤感·人生·伤心·情感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爱情·人生·张爱玲·失恋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励志·平凡的世界·哲理·人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耀一孤独·文艺·爱情·人生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宫崎骏正能量·励志·宫崎骏·爱情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人生·三毛·青春·成长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顾漫古风·分手·文艺·伤感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伤感·人生·励志·村上春树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观点!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作文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 ,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夜阑人静,斗室孤灯,走进书本,寻找一种至真的人生风景 你可以徘徊在和风细雨里,低吟一首小诗,也可以坐在青松明月下,抚琴长歌;可以站在黄河边,倾听激荡澎湃的滚滚涛声,也可以倚在烟雨中,抒写杏花飘乡的江南。 人的一生,如花开到花合,睁开眼就过去了,像昙花,带不走转瞬即逝的美丽。 虽不知什么是文学,也没有必要去刻意弄懂它。从蓝天白云下尽情追逐的童年,到高中苦苦挣扎的岁月,再到大学远离家乡踏上一个寻不着归路的旅程,我始终恪守心灵淡淡的超脱,伴随着诗歌散文的神采飞扬,走过孤单,走过每个秋冬。 当潮起潮落已成为梦里凋零的笑靥,何必在乎冷冷的风,迷离的夜色,如匆匆的流云,飘忽不定。 空闲时,总喜欢想些伤感的东西,这是我文学追求的唯一,也是我人生的一段惆怅,凄凉的美,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比历史还亘古,比岁月还沧桑! 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的,它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从表面上来看,文学是一种抽象的,纯理论性的东西,它似乎只是那些呆在书斋里的知识份子的专利,和一般人是相隔甚远的,因此有人认为文学与人生没有多大关系,至少对于大多数的人来说是如此,他们认为那琐碎的衣食住行和文学简直搭不上界,一个是下里巴人,一个是阳春白雪。特别是在当今商品经济社会,什么都和利益挂钩的情况下,人们一提起文学就不自觉的露出鄙夷的神色,搞文学的人在他们的眼中仿佛是外星人一样。其实这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文学从它出现的那天起就没有脱离过人生,脱离了人生的文学那就是空中楼阁,是生存不了的。 所以说到文学,都要扯上人生。 人生更抽象,虚无缥缈的,说不清的悲欢离合,宛如含苞的蓓蕾,就绽放在生死的一瞬。没有涟漪,更没有青春流逝不尽的华采。 文学根植于人生的土壤上,它需要从人生中吸取原料,养份,然后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在文字没有产生前,人类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语言没有产生前,人类用动作表达自己的思想,这些从本质上说都是文学的一种形式。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对一些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人类有思想的本质决定了他要表达,这些东西用文字记载下来就是文学的雏形。在文字没有产生前,文学它湮没于人类的繁琐生活中,文字产生后,它才迅速发展起来,它衍生出来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 文学是一种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文学给读者提供了人生的调料,给读者以不同的体味。如果有一天,你在忙碌的生活中走倦了,那么,文学将是你最好的修养胜地;如果有一天,你在人生中感到迷茫与无助了,那么,文学将给予你最好的养料;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梦想实现了,那么,文学将记录下你最真实的感受;同样,当你即将走到人生尽头的时候,请你花些时间和精力,用最最真实的语言记录下你的人生感言和经历,这将给后人以最好的警世。人生就是文学,而你、我——这群最最普通的人,就是那人生的记录者,就是文学舞台上的舞者。 我的经历并不多,才走进花季。踯躅在陌生的街口,闲着享受冬天寒风的凛冽和漫天白雪纷飞,忍受大学透骨的孤单,还要抗拒花花绿绿的诱惑。 繁花似梦,过往皆成云烟。我继续写着我心爱的文学,无关风与月,可曾记得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那些失落的梦呓,成了人生中刻骨铭心的记忆。呼唤往昔凋零的风,吹散了淡了红颜的追忆。 我的人生,很苍茫,却很充实。有懵懂的初恋,有淳厚的友谊,有亲人的思念,也有来自陌生面孔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些都是生命中最释然的感动。 有人说,文学是一种修饰、是人性的修饰,有人说,文学是一种坦白、是灵魂的坦白。其实修饰也好,坦白也好,文学与人生就像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非彼无此,非此无彼,确是构成了一对奇妙的纠葛。庄子说:“夏虫不可以语冰。”这到底是文学,还是人生,又有谁能说个清楚道个明白?所以,诗人卞之琳落笔惊魂: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从窗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眼帘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我真艳羡这个女人,“人生因文学而美丽,文学因人生而富有。”我们常挂在嘴边的“诗性”不就正是这样一种极致的美吗? 其实人生就跟这首《断章》一样,充满了禅味,它说来就来,说走就走的,不等你静下心来慢慢品尝,时间就从指尖滑过。而若千年后,则老的老了、枯的枯了、萎的萎了,留下了那些永恒的歌声。 “什么样的人生决定什么样的文学!”这是片面的。两者虽息息相关,却天高地迥,相差甚远。 我的人生一直很平坦,没有受过什么太大的挫折,情感的天空没有被划过的痕迹。笔尖流露的为何是望断肝肠的生死离愁呢?落红飘零述说着凄惨的世界,烂漫樱花缔造了无情的红尘。 很多人因为文学而改变了自己的人生。最著名的当数俄国大文豪高尔基了,他只有小学文化,曾经做过学徒,面包师,码头工人,如果他甘于平庸,那么他一辈子可能仍会不停的换工作而不会有大的出息,但他坚定的选择了文学作为他终身从事的职业,在他的努力奋斗下终获成功。泰华文坛的全能记者吴继岳从事文学已有60多年,但他只读过5、6年小学,他曾当过权贵人物的座上客,也曾作过阶下囚,不管在何种环境下,他始终没有抛弃文学这个信仰,他说:“我认为只要我们能和年轻的打成一片,我们是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失去春天的。”文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使一个老人强烈的感到了春天的存在。爱尔兰诗人、作家斯蒂-布朗生下来全身瘫痪,头、身体、四肢不能动弹,不会说话,五岁多还不会走路,后来学会了26个字母,他就用左脚打字,写出了他的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这样的例子充分的说明了文学的信念的力量是任何物质的东西都比不上的,它好比指明灯,照亮迷航的人生,也给人生活的勇气。 文学和人生是互依互存,辩证统一的,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无数的事例都证明了这点,将来它们将更加密切。文学离开人生将会枯竭,死亡,人生离开文学将会黯淡无光,文学使人生更加充实,完美,文学是人生的升华,拥有了文学的人生必定是一个美好,充满希望的人生!

吴宓留给后人的是一个严谨的学术大师印象,但他的婚恋却如同一枚坚涩的青果 ,令后人不敢恭维。 有人说,他是一个地道的“好色之徒”,话虽偏激,却折射出了他在婚恋上不安分的一面。为此,陈寅恪看得颇为透彻,说他本性浪漫,不过为旧礼教道德所“拘系”,感情不得舒发,积久而濒于破裂,因此“犹壶水受热而沸腾,揭盖以出汽,比之任壶炸裂,殊为胜过”。 中国有句古老的名言“媒人跳进花轿里”,意指为人做媒的第三者与当事人中的一个相爱,反倒成了新郎或新娘,上了本不该属于自己的花轿。吴宓的婚恋悲剧便是这句名言的最好注脚。1918年11月,留学哈佛的吴宓,突然接到清华留美同学陈烈勋的来信,欲将自己的妹妹陈心一介绍给吴宓为妻。信中说陈心一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女子师范学校完全科,现年24岁,为浙江定海县一位小学教员,心气很高,择婿特别苛严。陈烈勋在信中明确指出,其妹在家中曾多次听他谈及吴宓,后又阅读过《益智杂志》、《清华周刊》中吴宓的诗文,尤其是看到《清华周刊》上吴宓的照片,萌发爱慕之情,愿嫁吴宓,侍奉终身。吴宓接信后,怦然心动,立即回信认可,旋即收拾好行装,迫不及待地赶回了国内。悲剧的帷幕徐徐拉开。 1921年8月,留美归来的吴宓没休息两天,便匆匆赶往杭州,相晤陈心一。然而,这次的相晤极富戏剧性,似乎从一开始便隐示着某种悲剧的意象。到了陈家,吴宓西装革履,意气风发,一副海外学子的风采。陈心一被牵引出来,按吴宓日记的叙述,大家只是默默相对。不曾预想,一会儿工夫,另一位女主角翩然出场。 这便是吴宓人生悲剧中最为关键的另一中心人物———毛彦文。事也凑巧,毛彦文本与陈心一是好友,这天,她神采飞扬地来访,准备别过闺中密友,去北京上学,不想与吴宓不期而遇。除却毛陈二女本是同学这层关系外,毛彦文的未婚夫朱君毅还是吴宓清华读书时的同桌好友。朱君毅长毛彦文4岁,为姑表兄妹,自幼青梅竹马,感情甚笃。但在毛彦文9岁时,由其父做主,把她许配给了方姓朋友之子。毛彦文浙江女子师范学校毕业时,方家怕生变故,催逼完婚,就在方家迎亲的大轿抬至毛家大门之际,不甘命运摆布的毛彦文从后门勇敢地逃离。此前,她和表哥朱君毅早已月下为盟,私订终身了。毛家在方家退婚后,由双方家长做主,毛彦文与朱君毅正式订婚。吴宓作为朱君毅的同桌好友,早在清华读书时,便知道了毛彦文。那时,朱君毅每次读完表妹的情书后,都会让吴宓过目。吴宓对毛彦文在信中流露出的才情敬佩不已,久而久之,心中便涌动出异样的情愫,碍于同学之谊,他不曾流露,而是深深隐藏在了心底。 吴宓在美留学时,收到陈烈勋欲将其妹说合给他的信时,曾委托朱君毅,让毛彦文打探陈心一的情况,彼此沟通二人的信息。从这个意义上讲,毛彦文实际上是吴宓与陈心一的媒人。这次,突然在陈心一家中不期而遇毛彦文,吴宓本就怀有好感,但见对方活泼雅趣,大方得体,一副新派淑女风范,吴宓顿时在心中暗生出一丝落寞,怎奈毛彦文名花有主,且是挚友之未婚妻。 下午,毛彦文告别他们回了上海。吴宓与陈心一一见如故,在陈父的安排下,双双泛舟西湖,吴宓心中殊为快活。第二天,二人再度早游西湖,其乐融融。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道: 是日之游,较昨日之游尤乐。家国身世友朋之事,随意所倾,无所不谈……此日之清福,为十余年来所未数得者矣。 13天以后,吴宓和陈心一正式完婚。 随后,吴宓与同学朱君毅双双被南京东南大学聘为教授。事实证明,如此仓促的婚姻对吴宓和陈心一来讲,都是一个悲剧。本来,吴宓当初慎重地委托毛彦文在国内打探陈心一的情况,毛彦文并不因自己与陈心一是同窗好友,而一味溢美夸大。她认为,陈心一人品不错,交友可以,贸然订婚则无必要。吴宓与陈心一见面后,早忘了毛彦文在信中的忠告,好友陈寅恪劝他道:“一个男人,学问不如人,很是可耻;大丈夫娶妻不如人,何故难为情?” 吴宓遂与陈心一匆匆完婚。 不过,在东南大学,毛彦文真真实实地走入了吴宓的生活中。朱君毅这时候突然变卦,他以近亲结婚有害下一代为由,坚决提出与毛彦文解除婚约。守候6年,逃婚只为下嫁表哥的毛彦文始料不及,她万般无奈之下,只得转而求助吴宓夫妇。吴宓于是作为一个中间人,往返于两人之间,极力救火说和。怎奈朱君毅去意已决,坚决不肯与毛彦文缔结白首。结果,朱、毛之合未成,终致解除婚约。 本欲救火的吴宓却引火烧身,他居然在朱、毛二人分道扬镳后,不顾有妇之夫的身份,向毛彦文表白了自己的爱意。毛彦文断然拒绝。 令她不可容忍的是,撇开媒人身份、友情关系不说,吴宓的举措实在荒唐。他几乎在每次信中,都会不厌其烦地赘述自己从某年某月起,自朱君毅处读到她的信而渐渐萌生爱意,这令毛彦文大为反感,何况她与吴宓的结发之妻陈心一原本就是要好的朋友和同学。 细想起来,这也是吴宓情感旅程中的劫数。当初,两位女主角初次亮相,同时出场。陈心一和毛彦文都是在吴宓生命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女人,陈是他结发之妻且育有三个女儿,毛则是他至死不渝的情人。 当然,这场悲剧的始作俑者却是吴宓自己。 英国戏剧家萧伯纳曾说过:“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得到了想得到的东西,一是得不到想得到的东西。” 吴宓为毛彦文所拒后,并不甘心。他索性做得更加离经叛道。结婚7年后,陈心一不忍吴宓情感上的叛逆,最终仳离。这一石破天惊之举,让世人目瞪口呆。“学衡派”同仁几乎一致谴责,其父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以维持旧礼教者而倒行逆施。” 毛彦文由默默不见经传的人物立时成为了“三人间的中心人物”,她心中叫苦不迭,但面对吴宓的求爱,仍是不愿就范。吴宓毫不气馁。对毛彦文的追逐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爱情的马拉松,中间包含了太多的故事,以至于在30年代的上海滩,他们的故事成了小报津津乐道的话题。 吴宓的锲而不舍最终打动了美人芳心。女人的骨子里,总是喜欢被爱的,毛彦文亦不能免俗。可是,两人的爱情未因来之不易而最终瓜熟蒂落。吴宓是一个充满了矛盾的人,保守与浪漫,新派和旧派居然会对立地存在着。当毛彦文心仪于他,准备谈婚论嫁时,吴宓却生出了一丝隐忧,既想和毛彦文成为夫妻,又担心婚后会不和谐,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让吴宓彷徨不已,患得患失。 1931年3月,吴宓赴巴黎进行学术交流。他一反以前温情脉脉的样子,将电报拍到美国,措辞强硬地令毛彦文放弃学业,迅速赶往欧洲,与之完婚,否则各自分手。有人指出,他动辄向毛彦文发出最后通牒,用语十分恶毒。与此同时,据传说他还写信回国,向一位叫贤的女人示爱,同时又与一位金发女郎打得火热。 毛彦文来了巴黎。 吴宓又不想结婚了,改为订婚。满腔热情而来的毛彦文大为狼狈,原来是对方费尽心机追求她,现在她松口了,对方又变了卦。毛彦文哭着说:“你总该为我想想,我一个30多岁的老姑娘,如何是好。难道我们出发点即是错误?” 吴宓不为所动,冷静地说:“人时常受时空限制,心情改变,未有自主,无可如何。”对此,吴宓在日记中这样记述: 是晚彦虽哭泣,毫不足以动我心,徒使宓对彦憎厌,而更悔此前知人不明,用情失地耳! 好一个“用情失地”。饶有兴味的是,吴宓在此期间,却对小报上炒得沸沸扬扬的鲁迅、许广平之恋陡生艳羡,他说:“许广平夫人,乃一能干而细心之女子,善窥鲁迅之喜怒哀乐,而应付如式,即使鲁迅喜悦,亦甘受指挥。云云。呜呼,宓之所需何以异此?而宓之实际更胜过鲁迅多多,乃一生曾无美满之遇合,安得女子为许广平哉?念此悲伤。” 这次巴黎论婚作罢后,吴宓与毛彦文从欧洲归来。毛彦文留在上海,一直在等待吴宓迎娶。1933年8月,吴宓又一次南下,目的是先去杭州,向卢葆华女士求爱,如不成,再去上海,和毛继续讨论是否结婚。友人劝他别老玩爱情游戏,此次南下必须弄个老婆回来。结果又是两头落空,毛觉得他太花心,因此也唱起高调,说她准备做老姑娘,尽力教书积钱,领养个小女孩,“归家与女孩玩笑对话,又善为打扮,推小车步行公园中,以为乐”。天真的吴宓并未察觉出这番话中的潜台词,他大约觉得毛反正是跑不了的,依旧热衷于自己的多角恋爱。毛彦文一气之下,嫁给了熊希龄,一位比她爹还大的老头。吴宓没想到会有这步棋,毛的嫁人,让他觉得自己有一种遭遗弃的感觉,同时也很内疚,认定毛是赌气,自暴自弃,不得已而嫁人。很长时间里,吴宓都没办法确定自己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负情郎,还是被负情的痴心汉,两者都是,又都不是。不管怎么说,毛是他一生最钟爱的女人,只有真正失去了,才感觉到珍贵。毛彦文结婚以后,特别是三年后熊希龄病故,吴宓一直纠缠不休,既是不甘心,同时也是真心忏悔。1999年,台岛内掀起一股“吴宓热”。已是102岁高龄的毛彦文,并未因时光的流逝而冲淡她对吴宓负情的怨恨,她说,自己从未爱过吴宓。 倘使吴宓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 吴宓与毛彦文的爱情马拉松随着毛彦文的悄然去台,而走到了终点。解放后,吴宓已近暮年,心态渐趋平和,但这时,他又迎来了一场惊世骇俗的婚恋。 1953年6月,吴宓与原重庆大学法律系毕业生、20多岁的邹兰芳结为夫妻。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是爱情的魔力诱使多情的吴宓陷入黄昏恋,还是他的怜悯之心驱使他去救助一个生活窘困的弱女子?是邹兰芳利用了他的性格弱点,利用了吴宓多情善感,喜欢自己女学生的心理,亦或是邹兰芳设套布阵,捉弄了吴宓?凡此种种,在许多人心中打下了大大的问号,延至今日,未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邹兰芳的身世委实可怜,这位生于地主家庭的千金小姐走出大山沟到重庆求学,并最终完成学业,完全依靠两位供职原国民党川军的哥哥救助。解放后,两位兄长因参与武装叛乱,被共产党镇压,留下了几个无人照顾的遗孤。邹兰芳不泯兄长情,只得接过哺养遗孤的重担。要命的是,她出身不好,本就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处境可谓艰难。当她看到了吴宓在《新华日报》上的“思想检讨”文章后,眼睛一亮,像抓了根救命稻草似的,决定立刻抓住吴宓。 于是,她先是热情洋溢地主动写信给吴宓,声称自己佩服其道德文章,虔诚地崇拜他。吴宓戴着老花镜,将来信读得滚瓜烂熟,然后书生气十足地回了信。随即,邹兰芳不请自入,登门求教,并以学生身份为老师缝洗浆补,渐渐地,她不避世俗,终于使吴宓迅即迎娶了她。须知,吴宓这时是二级教授,有不菲的工资,再则,他还是高级统战对象,政治待遇远远优于他人。吴宓却叫苦不迭。师生恋已令他抬不起头,加之邹兰芳是一个病秧子,终日浸泡于药物中,不能解脱。事后吴宓曾对朋友说,这哪是黄昏恋的爱情,实是在为兰芳治病,在养兰芳一家九口人。 三年后,邹兰芳因肺病不治,香消玉殒。吴宓从此背上了一个还不清的情债,他以自己的正直、善良,用他工资的大半,接济养育邹兰芳的几个侄儿、侄女。这种接济和养育直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宓不能自顾时才中断。 吴宓与毛彦文 20世纪30年代,毛彦文以其才貌双全,善于交际,曾使得不少文人雅客倾慕,这其中就包括风流才子吴宓。吴宓时任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教授,已经结婚生子,遇到毛彦文后,立刻坠入万劫不复的情网。“吴宓苦爱毛彦文,三洲人士共惊闻。离婚不畏圣贤讥,金钱名誉何足云。”吴宓公开发表情诗,为了追求毛彦文,他真的与发妻离婚,抛弃了三个幼小的女儿。吴宓的石破天惊之举,遭到了大多数同人的谴责,父亲更是公开指斥他“无情无礼无法无天”。但吴宓依然我行我素,对毛彦文痴心不改。然而,毛彦文并不爱吴宓。他们一个是新潮女性,热衷于政治、公益事业,一个是旧派文人,只会写旧体诗,真可谓两条道上跑的车——走的不是一条路。她对她只有敬重。面对吴宓锲而不舍、愈演愈烈的追求,毛彦文不知如何是好,只得与他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吴宓认为这是她的矜持,或是在考验自己,于是爱得越发热烈。就这样,7年过去了,吴宓深陷情网不能自拔,毛彦文却果断地嫁给了北洋政府前总理熊希龄。失恋后,吴宓痛苦不堪,大写“忏情诗”,一连38首,诗句凄苦悲凉,皆是自怨自艾之作。诗句四处发表后,吴宓并没有博得别人的同情,反而被很多人嘲笑为自作自受。吴宓仍不醒悟,又把这些诗拿到课堂上去讲,成为学生们的笑料。吴宓最得意的门生钱钟书深感痛心,他怒其不争地写了首诗送给老师:“有尽浮生犹自苦,无穷酸泪倩谁偿。”因为在对待毛彦文的问题上与老师的观点大相径庭,还导致了钱钟书与吴宓之间几十年的误解。熊希龄去世后,吴宓又燃起了追求毛彦文的希望,他写了很多感人肺腑的长信表达自己的情思,结果一点回音也没有得到,有的信甚至被原封不动地退回。吴宓仍不死心,痴痴等待那永远也不会回来的佳音。后来,毛彦文漂洋过海到美国,吴宓得知消息后,又千方百计向海外归国的人打听她的消息。吴宓的后半生,抑郁凄苦,因思念太深,经常会在梦中与毛彦文相会,一觉醒来,泪湿枕巾。“文革”期间,饱受折磨的吴宓终于在对毛彦文无尽的思念中永远地闭上了双眼。1999年的一天,研究吴宓的专家沈卫威教授在台北拜访毛彦文。此刻,毛彦文年逾百岁,眼花耳背。沈教授大声地对她说:“大陆出版了《吴宓日记》,里面有很多关于您的内容,表达了吴宓先生对您的爱慕之情。您有什么话要说吗?”毛彦文面无表情,冷冷地回答了一句:“好无聊。他是单方面的,是书呆子。”这是吴宓痴情苦恋一生得到的最终回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在情感的世界里,这是一句害人不浅的“至理名言”。能够释读天书、洞察世事的吴宓教授,一生也没有参透这个简单的道理。鲁迅先生曾说:“强不爱以为爱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二年级

红尘是一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装扮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哪段是真,哪段又是假。演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过了一辈子,那些携手并肩的人,随着光阴,且行且远。--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写字是件辛苦的是,尤其是耗费心力,投注情感的文字,期间的过程,经受的疲累,无处与人言说。写字亦是件幸福的事,独坐小窗,一盏清茶,伴着墨香,慢慢入境,到后来,内心洁净,竟是山河更替,亦无惊忧。--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千年的爱与千寻真切又模糊,月色清浓下,多少人将泪洒入长江,满载一江春愁,无语东流。也许,这世间有些遇见原本就是为了分离,可就是那样短暂的相聚,会让你相信,这一个就是永远,然后总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缅怀与想念--那隔花的初见。--曾雅娴《花语为诗泪成词》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紧紧抱着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无声的呜咽比嚎啕叫是更悲哀得多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受最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梁遇春《查理斯•兰姆评传》只有那班不大同现实接触,住在乡下,过完全象牙塔生活的人,或者他们的心给一个另外的世界锁住,才会做文学的忠实信徒,把文学做一生的惟一目的,始终在这膝胧境里过活,他们的早已脱离这个世界到他们自己织成的幻境去了。--梁遇春《文学与人生》普通人所认为虚无乡,在另一班看来倒是的实在。--梁遇春《文学与人生》夕阳所以无限好,全靠着近黄昏。--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的人》谁爱菊?谁采到了菊?问茫茫尘世,几人能够?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山野村夫,名缰利锁的官宦商贾,菊花与他们无关,也无缘。有了放下,才会腾出手来采菊;有了割舍,才会接纳倾情于菊。--谢正龙《采菊东篱下》

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是2012-05-29在江西省南昌市注册成立的全民所有制,注册地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抚河北路73号6层。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360100596529967J,企业法人袁泉,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的经营范围是:《文学与人生》杂志的编辑、出版、发行(许可证有效期至2018年12月31日止);设计、发布、代理、制作国内各类广告;文学创作服务(以上项目依法需经批准的项目,需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在江西省,相近经营范围的公司总注册资本为351万元,主要资本集中在 10-100万 规模的企业中,共11家。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良好。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江西文学与人生杂志社更多信息和资讯。

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观点!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路遥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白落梅 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梵高 你不能要求拥有一个没有风暴的人生海洋,因为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毕淑敏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廖一梅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陈忠实 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安妮宝贝

文学与人生杂志2021年第35期高中读后感

百度汉语为您找到 “ 文学人生摘抄的句子 ” 类型: 摘抄作者: 全部一个人至少拥有一个梦想,有一个理由去坚强。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三毛励志·歌词·理想·霸气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泰戈尔人生·泰戈尔·青春·成长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丰子恺人生·孤独·正能量·情感待我长发及腰,少年娶我可好。待你青丝绾正,铺十里红妆可愿。却怕长发及腰,少年倾心他人。待你青丝绾正,笑看君怀她笑颜。——何晓道古风·情感·忧伤·伤感黑夜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莎士比亚人生·莎士比亚·励志·希望时光静好,与君语;细水流年,与君同;繁华落尽,与君老。——仙枫红叶古风·忧伤·情感·生命去见你想见的人吧。趁阳光正好,趁微风不噪,趁繁花还未开至荼蘼,趁现在还年轻,还可以走很长很长的路,还能诉说很深很深的思念,趁世界还不那么拥挤,趁飞机还没有起飞,趁现在自己的双手还能拥抱彼此,趁我们还有呼吸。——佚名爱情·青春·励志·表白如果你给我的,和你给别人的是一样的,那我就不要了。——三毛三毛·爱情·情感·孤独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张嘉佳张嘉佳·离别·伤感·文艺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三毛目送·爱情·三毛·古风你的脸上云淡风轻,谁也不知道你的牙咬得有多紧。你走路带着风,谁也不知道你膝盖上仍有曾摔伤的淤青。你笑得没心没肺,没人知道你哭起来只能无声落泪。要让人觉得毫不费力,只能背后极其努力。我们没有改变不了的未来,只有不想改变的过去。——刘同孤独·刘同·励志·哲理岁月极美,在于它必然的流逝,春花、秋月、夏日、冬雪。——三毛三毛·人生·青春·文艺因为有了因为,所以有了所以,既然已成既然,何必再说何必。——周立波伤感·人生·伤心·情感因为爱过,所以慈悲;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张爱玲爱情·人生·张爱玲·失恋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路遥励志·平凡的世界·哲理·人生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守护是最沉默的陪伴。——耀一孤独·文艺·爱情·人生不管前方的路有多苦,只要走的方向正确,不管多么崎岖不平,都比站在原地更接近幸福。——宫崎骏正能量·励志·宫崎骏·爱情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三毛人生·三毛·青春·成长向来缘浅,奈何情深。——顾漫古风·分手·文艺·伤感你要做一个不动声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绪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头看。去过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听话,不是所有的鱼都会生活在同一片海里。——村上春树伤感·人生·励志·村上春树

文学与人生紧密相连,息息相关:没有多彩的人生,就不会产生美丽的文学,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但是文学又不完全是人生体验。吴密先生在他的《文学与人生》中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论述:“文学是人生的精髓”—哲学是汽化的人生,诗歌是液化的人生。小说是固体化的人生—均从各种含水的不纯物质中得来的,戏剧是爆炸的人生。“初读这段文学,并不知其意,但得出一点结论:文学泊于人生,但又作用于人生。一、文学与人生的关系文学样式有多种,谓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但无论作何种文学,为文者均有其水平之高低,文采之优劣;人生亦有多种,但不论是何种人,均有其人品,所以为文者其人品之高低,谓之曰高尚,低俗,伟大渺小,卑微等等。一部文学作品(或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内涵及思想,通过鉴赏一个人文章的内涵及思想,可以看出为文者的为人。所以说文学是人生的表现。在C•汉密乐顿的作品《小说之素材与方法》中,有这样一段记载:“美国某君,搜集一人之手迹、支票、帐单、照片等,以作小说,试验卒失败。”意思就是说,一人想用真实的人生为写作对象,来写一部小说,但最终失败了。可见文学不是真实的人生经验。(至少小说表现的不是真实的人生)即吴密先生所说的:人生≠真实的与直接的经验。所以,准克地再现人生的做法在文学的做法在文学创作中是不可取的,也是很难做到的。每一部文学著作都是生活细节为对象,再加之以想象,赋之以深邃的思想才完成。四大名著无一不是在历史事件(或家庭琐事)的基础上改编,提炼其精华,投之以作者的感情才形成的:《红楼梦》中作者将自己的生活经历附加在贾宝玉身上,但又加了一些虚幻境、空空道长等),使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广度;《西游记》作者以历史事件玄奘西游为小说线索,加之以孙悟空、猪悟能等传奇人物,使小说主题立刻升华;不是单纯表现唐僧师徒四人如何与妖魔斗智斗勇,而是表现了当时人们对自由生活的向往。细细品味吴密先生对几种文学作品巧妙的比喻,终于体会了“文学是人生的精髓”。真实的人生是混有杂质的一盆水。但在文学作品中,人生便是已经除去杂质的清水、纯净水,而其中哲学是“汽化的人生”,最好为纯净,所以哲学是人生中最精华的部分—精神;诗歌是“液化的人生”,较哲学次之,所以诗歌表现了人的思想情感,是理想化的;而小说最劣,它只是在真实人生的基础上稍稍加工而成,所以小说重在记事,辅之心肝肤浅的情感表达……所以,“文学是人生的精髓”。文学源于人生,是人生的表现,同样,文学作品也反映了人的思想。现在中国文学有诸多缺失,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种,即宣传文学——专门作为宣传达室的工具;闲谈文学——缺乏作文的严肃性;消遣文学——低级趣味的文学。从这些文学中就可以看出作者们的低级超味,作文的不严谨,为人的不严肃。读过韩寒的《一座城池》的人,再了解一下韩寒这个人就会真正体会到“文如其人”。二、文学于人生之功用我们为什么要作文学?因为文学于人生有非常大的作用。读《史记》,我们可以了解太史公坎坷艰难的人生;读《离骚》,我们懂得了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读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知道了“公正是灵魂的优点,也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它是其他各种德行的基础“。于是我们学会了公正……所以,文学之于人生等一大功用及涵养心性,培养心志,培养道德。文学还可以促进真正文明。文学改变了人的意识,使人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进人的进步。所以,一切优秀文学都在宣扬与体现人的规律,最终让人进步,促进真正文明。除此之外,文学还可以让人通晓人情:《红楼梦》“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人章“。可以让人了解世事:”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也可以增强人们的爱国之心: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学作用于人生,功效甚广,但一定是好文学才可以促进人养成好品质。最佳文学作品含有人生最大量的、最有意义的部分 ,而且让读者爱到启迪,得到乐趣,这才是文学与人生的最佳契合点。

红尘是一个喧闹又萧索的大戏台,我们装扮着不同的角色,演绎着离合悲欢、到最后,连自己亦分不清,哪段是真,哪段又是假。演了一辈子,唱了一辈子,过了一辈子,那些携手并肩的人,随着光阴,且行且远。--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写字是件辛苦的是,尤其是耗费心力,投注情感的文字,期间的过程,经受的疲累,无处与人言说。写字亦是件幸福的事,独坐小窗,一盏清茶,伴着墨香,慢慢入境,到后来,内心洁净,竟是山河更替,亦无惊忧。--白落梅《相逢如初见回首是一生》千年的爱与千寻真切又模糊,月色清浓下,多少人将泪洒入长江,满载一江春愁,无语东流。也许,这世间有些遇见原本就是为了分离,可就是那样短暂的相聚,会让你相信,这一个就是永远,然后总有人会用一辈子的时间去缅怀与想念--那隔花的初见。--曾雅娴《花语为诗泪成词》由我们生来不带乐观性的人看来,“将来”总未免太渺茫了,“现在”不过一刹那,好像一个没有存在的东西似的,所以只有“过去”是这不断时间之流中站得住的岩石。我们只好紧紧抱着它,才免得受漂流无依的苦痛,“过去”是个美术化的东西,因为它同我们隔远看不见了,它另外有一种缥缈不实之美。好像一块风景近看瞧不出好来,到远处一望,就成个美不胜收的好景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无声的呜咽比嚎啕叫是更悲哀得多了。--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人的信》只有真真地跑到生活里面,把一切事都用宽大通达的眼光来细细咀嚼一番,好的自然赞美,缺陷里头也要去找出美点出来;或者用法子来解释,使这缺陷不令人讨厌,这种态度才能够使我们在人生途上受最少的苦痛,也是止血的妙方。--梁遇春《查理斯•兰姆评传》只有那班不大同现实接触,住在乡下,过完全象牙塔生活的人,或者他们的心给一个另外的世界锁住,才会做文学的忠实信徒,把文学做一生的惟一目的,始终在这膝胧境里过活,他们的早已脱离这个世界到他们自己织成的幻境去了。--梁遇春《文学与人生》普通人所认为虚无乡,在另一班看来倒是的实在。--梁遇春《文学与人生》夕阳所以无限好,全靠着近黄昏。--梁遇春《寄给一个失恋的人》谁爱菊?谁采到了菊?问茫茫尘世,几人能够?面向黄土背朝天的山野村夫,名缰利锁的官宦商贾,菊花与他们无关,也无缘。有了放下,才会腾出手来采菊;有了割舍,才会接纳倾情于菊。--谢正龙《采菊东篱下》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所以我说,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 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的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路遥 人生的刺,就在这里,留恋着不肯快走的,偏是你所不留恋的东西。 矛盾是智慧的代价,这是人生对于人生观开的玩笑。钱钟书 人的一生要经历太多的生离死别,那些突如其来的离别往往将人伤得措手不及。 人生何处不相逢,但有些转身,真的就是一生,从此后会无期,永不相见。白落梅 人生是一趟巡礼的旅程。人的一生有多么苦难。然而,我们在这人生的大海里,藉神的使者、爱的天使获得慰藉。但可别忘记,神透过人生那些平凡的事物,教你更高深的事物。梵高 你不能要求拥有一个没有风暴的人生海洋,因为痛苦和磨难是人生的一部分。一个没有风暴的海洋,那不是海,是泥塘。毕淑敏 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 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最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梭罗 生活得最有意义的人,并不就是年岁活得最长的人,而是对生活最有感受的人。卢梭 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养活自己,养活家人。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我所理解的生活就是和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韩寒 年轻时并不知道自己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一直清楚地知道我不要过什么样的生活。那些能预知的,经过权衡算计的世俗生活对我毫无吸引力,我要的不是成功,而是看到生命的奇迹。廖一梅 活着就要记住,人生最痛苦最绝望的那一刻是最难熬的一刻,但不是生命结束的最后一刻;熬过去挣过去就会开始体验呼唤未来的生活,有一种对生活的无限热情和渴望。陈忠实 其实任何一个人离开我们的生活,生活始终都还在继续。没有人必须为我们停留。我们也不会为任何人停留。想清楚了。不会有任何怨言。安妮宝贝

  • 索引序列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怎么写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作文
  • 文学与人生杂志高中2021第9期观后感二年级
  • 文学与人生杂志2021年第35期高中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