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

发布时间: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以今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滇池为中心,东至石林、泸西,北达会泽、昭通,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附近地区的政权名。其疆域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传世文献关于滇国记载零碎稀少,幸赖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可见其风土人情之概貌。一、滇人的衣食住行(一)服饰服装滇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麻织品、兽皮等。从出土文物上描绘的图案可知,滇人有的服饰风俗,随身份、场合的差异,而有不同。如贵族富裕阶层的男女,上身大多穿圆领对襟短袖上衣,不系扣,衣长至膝,袖短、宽,长及肘。多不穿裤。有的穿短裤,有的胯下系以宽带,上束至腰际。而在青铜器图案中被描画为抬舆、播种、放牧、执伞等形象者,其身份应或为家庭内奴隶,或为平民。此类男女多穿窄袖长衫,腰中柬带,后襟较长,有的拖地,似动物之尾。有的服饰风俗,则不分老幼、性别、贵贱皆相同,如跣足习俗。比较特殊的一种服装,是滇王去世后,也仿效西汉贵族尸体穿着“金缕玉衣”之制。玉衣(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妆饰(1)发饰前述身份或为家庭奴隶或为平民者,妇女多将发上梳,折成长髻,形似马鞍;男子椎髻,多在头顶后,用带缠之。持伞女俑(云南晋宁石寨山20号墓出土)在青铜器图案中,或被描画为猎头的对象,或在祭祀时被当作人牲,或作为商品和牛、马等一起计数交易等形象者,当是地位最为低下的奴隶。男女皆辫发,曲头。发髻一般用簪子固定。金发簪(云南晋宁石寨山1、2、12号墓出土)(2)耳饰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滇国遗址均出土有用玉、石磨制的大耳环。《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云南古代有“儋耳蛮”,“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户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3)颈饰和臂饰在颈部和手臂上,古滇国的民众喜欢用玉石、玛瑙等天然宝石做成各种装饰,风格古朴。比如下面两件:玛瑙串珠(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玉环(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4)跣足古代滇人多跣足,是由滇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穿鞋者,其长相、服饰均非滇国主体民族。跣足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日。(5)纹身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描画的是一个盛装骑士,其裸露的小腿上,纹有一蛇纹。另一件青铜剑上,也刻画一个手持短剑的裸体武士和一只老虎搏斗。此人裸露的腿上亦刻有花纹。石寨山出土的铜鼓(6)衣饰尾滇国青铜器图像上描画有许多饰以“尾饰”的图案,即后衣襟较长,似长尾垂地;也有的背上披一件带毛的兽皮,兽尾下垂至臀部。此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如白族、彝族、纳西族等还延续有此装束风俗。(二)饮食水稻是滇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饮食主要为汤羹、米饭。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此外,家庭畜养的牛、马等,及狩猎所获的狼、雉鸡、孔雀、蛇等动物的肉,也是滇人重要肉食品。(三)建筑滇人多居住在由上、下两层结构组成的“干栏式”建筑中,上层是人起居之处,下层是豢养家畜之处。(四)交通滇国的贵族出行,男子骑马,女子乘肩舆。平民大概以步行为主。西汉中晚期,滇人的马具已经很完整,马络头、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都已齐备。乘船也是滨水而居的滇人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

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王朝,夏朝是否存在一直备受争议,出现争议的原因在于:因为最早记载夏朝和大禹的是西周时期,与夏朝至少隔了600余年,无法作为证明夏朝存在的得力证据。正因如此,别说西方学者否定夏朝存在了,即便国内不少知名学者,如胡适、顾颉刚、郭沫若等都否认夏朝存在,认为夏朝纯属子虚乌有,只是周朝人虚构的一个王朝。其中,顾颉刚还认为“大禹是条虫”,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那么,夏朝到底存不存在呢?其实,从目前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夏朝不是不存在,只是我们还没有揭开它的面纱罢了。《史记·夏本纪》《史记·夏本纪》是司马迁对先秦诸多夏朝记载的一次集大成者的总结,提出了夏朝完整的帝王世系表,以及夏朝的重大政治事件,犹如我们的家谱一般。问题在于,司马迁总结的夏代世系到底可不可靠?尽管无法直接证明,但殷墟甲骨文考证出的商代世系,与《殷本纪》中记载的几乎一样,因此《史记·夏本纪》中所记的夏代世系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可信的。这一推理的最大逻辑漏洞是:周朝人会不会虚构了一个夏朝,并编造了一个完整的夏朝世系,以至让司马迁误以为真。客观的说,这种可能性非常小,周朝人虚构夏朝和帝王世系目的何在?夏朝遗址考古目前,考古发现的疑似夏朝的遗址很多,其中有三个非常重要。一,河南登封王城岗遗址,就非常符合史书中的“禹都阳城”记载,不论是古本《竹书纪年》,还是《史记·封禅书·正义》记载,都显示大禹在阳城建都,地理方位高度吻合。而且,考古发现距离王城岗遗址15里地方,发现了战国时期的韩国阳城(出土文字记载),显然“韩国阳城”的叫法并非偶然。二,安徽蚌埠市涂山南麓的禹墟遗址,与史书记载中的“涂山之会”高度相似。首先,两者都叫涂山;其次,涂山之会是诸侯大会,所谓禹会诸侯,此前是大禹治水和禹征三苗,此后大禹建都阳城。在禹墟遗址上,考古专家发现超大型祭祀平台,和35个参会诸侯插旗的坑洞。三,河南的二里头遗址,被很多专家认为是“夏墟”,里面出土了大量青铜器等文物,风格与商朝大不相同,但可惜的是,二里头遗址没有出土文字,导致判断该遗址无法成为证明夏朝存在的关键证据。这些遗址无论从时间和规模上,还是从建筑、文物等风格上来看,都与史书记载上的夏朝高度相似,但缺少文字证据的硬伤依然存在。殷商后裔的记载夏朝存在之所以成谜,有一个关键因素是甲骨文中无“夏”,或者说商朝人没有记载夏朝。尽管我们可以用商朝频繁迁都,直到盘庚迁都于殷来说明商朝官方文献可能大量丢失,或甲骨文只是占卜问鬼神的卜辞,不记载历史,或商朝人本身粗鄙不重视记载历史等来说明,但作为一个后来者,却对前朝毫无记载,这的确说不过去。不过,在北宋宋徽宗时期,山东临淄出土的一组春秋时期青铜器叔夷钟(宋穆公后人,齐灵公时任齐国正卿),上面铭文追述宋人祖业:“隙成唐,又严在帝所,溥受天命,删伐夏司,败厥灵师,以少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不仅提到了夏朝,也提到了大禹。众所周知,武王伐纣之后,将纣王兄长微子分封在了宋国,因此宋国人是殷人后裔。叔夷钟的铭文,与史书记载殷革夏命的说法完全一致,成为两周史籍有关夏王朝记载的有力佐证。最新考古发现2002年,收藏专家在海外文物市场上偶然发现一件青铜器,后被命名为“遂公盨”(见上图),盨盖缺失,内底铭文10行98字,是西周中期遂国的某一代国君“遂公”所铸的青铜礼器。遂公盨中虽然没有提到“夏朝”,但却提到了大禹治水,以及因其德政而被推举为王的记载:“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由于有功于民众,大禹得以成为民众之王、民众之“父母”。这一青铜器的发现,将大禹治水的文献记载提早了六七百年,是所知年代最早也最为详实的关于大禹的可靠文字记录。史书记载大禹开启了夏朝,因此证明了大禹存在,虽然无法100%的说明夏朝存在(因为大禹存在不代表夏朝一定存在),但却是一个得力证据。其实,如果换成是欧美历史上的王朝,以目前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来证明,夏朝存在已经是铁板钉钉了,但换成中国就备受质疑。不过,真的假不了,我们相信夏朝一定存在,只是暂时还没有找到进一步证据罢了。用事实打脸,希望未来有考古发现让西方学者彻底闭嘴!

是真实存在的,考古已经证明夏朝在历史上是存在的,在一些史料中有记载。

夏朝建国分诸侯国,有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分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

夏朝建国分诸侯国,有了奴隶主和奴隶之分

传世的文献如果是后代的出版物就难免有差错或者后人修改的痕迹。例如: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至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这就是地下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了。他们的联系我们可是相对比较下得出更有利于后世人们所学习和传承的思想哦。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有何区别

滇国是战国秦汉时期,以今中国云南省境内的滇池为中心,东至石林、泸西,北达会泽、昭通,南抵新平、元江及个旧一带,西到安宁及附近地区的政权名。其疆域东西宽约150公里,南北长约400公里。传世文献关于滇国记载零碎稀少,幸赖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和呈贡天子庙等滇文化墓葬出土器物,可见其风土人情之概貌。一、滇人的衣食住行(一)服饰服装滇人服饰的主要制作原料是麻织品、兽皮等。从出土文物上描绘的图案可知,滇人有的服饰风俗,随身份、场合的差异,而有不同。如贵族富裕阶层的男女,上身大多穿圆领对襟短袖上衣,不系扣,衣长至膝,袖短、宽,长及肘。多不穿裤。有的穿短裤,有的胯下系以宽带,上束至腰际。而在青铜器图案中被描画为抬舆、播种、放牧、执伞等形象者,其身份应或为家庭内奴隶,或为平民。此类男女多穿窄袖长衫,腰中柬带,后襟较长,有的拖地,似动物之尾。有的服饰风俗,则不分老幼、性别、贵贱皆相同,如跣足习俗。比较特殊的一种服装,是滇王去世后,也仿效西汉贵族尸体穿着“金缕玉衣”之制。玉衣(云南晋宁石寨山6号墓出土)妆饰(1)发饰前述身份或为家庭奴隶或为平民者,妇女多将发上梳,折成长髻,形似马鞍;男子椎髻,多在头顶后,用带缠之。持伞女俑(云南晋宁石寨山20号墓出土)在青铜器图案中,或被描画为猎头的对象,或在祭祀时被当作人牲,或作为商品和牛、马等一起计数交易等形象者,当是地位最为低下的奴隶。男女皆辫发,曲头。发髻一般用簪子固定。金发簪(云南晋宁石寨山1、2、12号墓出土)(2)耳饰晋宁石寨山、江川李家山等滇国遗址均出土有用玉、石磨制的大耳环。《华阳国志·南中志》、《后汉书·西南夷列传》记载,云南古代有“儋耳蛮”,“其渠帅自谓王者,耳皆下户三寸,庶人则至肩而已”。(3)颈饰和臂饰在颈部和手臂上,古滇国的民众喜欢用玉石、玛瑙等天然宝石做成各种装饰,风格古朴。比如下面两件:玛瑙串珠(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玉环(云南晋宁石寨山13号墓出土)(4)跣足古代滇人多跣足,是由滇人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穿鞋者,其长相、服饰均非滇国主体民族。跣足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日。(5)纹身晋宁石寨山出土的铜鼓上,描画的是一个盛装骑士,其裸露的小腿上,纹有一蛇纹。另一件青铜剑上,也刻画一个手持短剑的裸体武士和一只老虎搏斗。此人裸露的腿上亦刻有花纹。石寨山出土的铜鼓(6)衣饰尾滇国青铜器图像上描画有许多饰以“尾饰”的图案,即后衣襟较长,似长尾垂地;也有的背上披一件带毛的兽皮,兽尾下垂至臀部。此风俗一直沿用至今。如白族、彝族、纳西族等还延续有此装束风俗。(二)饮食水稻是滇人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其饮食主要为汤羹、米饭。其最重要的肉食来源,是一种巨角隆脊的“封牛”。此外,家庭畜养的牛、马等,及狩猎所获的狼、雉鸡、孔雀、蛇等动物的肉,也是滇人重要肉食品。(三)建筑滇人多居住在由上、下两层结构组成的“干栏式”建筑中,上层是人起居之处,下层是豢养家畜之处。(四)交通滇国的贵族出行,男子骑马,女子乘肩舆。平民大概以步行为主。西汉中晚期,滇人的马具已经很完整,马络头、项带、额带、鼻带、咽带、颊带等都已齐备。乘船也是滨水而居的滇人常见的交通方式之一。

不太清楚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传世的文献如果是后代的出版物就难免有差错或者后人修改的痕迹。例如:古文经,指用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前的儒家经书。始皇焚书期间,民间儒生将一些古文经书埋藏起来,至汉代前期,相继发现,如景帝时,河间献王以重金在民间征集所得古文经书,以及武帝时鲁恭王从孔子故宅壁间所发现的古文经籍。诸王等先后献给朝廷,藏于秘府。今文经,则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耳相传的经文与解释,由弟子用当时的隶书(今文)记录下来的经典。至哀帝时,刘歆领校秘书,发现古文经不但文字与当时立于学官的博士本有异,而且有的博士本定为今文经。他指责今文经为秦代焚书之余,残阙不全。这就是地下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了。他们的联系我们可是相对比较下得出更有利于后世人们所学习和传承的思想哦。

不太清楚

  • 索引序列
  •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
  • 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
  •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
  •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有何区别
  • 考古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区别与联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