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作家杂志现任主编

中国作家杂志现任主编

发布时间:

中国作家杂志现任主编

叶君健(1914—1999),中国第一个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历任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安徒生童话》现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丹麦报纸有评论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文中认为“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为此,丹麦女王曾隆重授给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唯一先例。赞同

叶君健(1914—1999),中国第一个从丹麦文翻译、并系统全面地介绍安徒生童话的翻译家,作家。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1944年至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研究欧洲文学。历任辅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副主编,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等。《安徒生童话》现有80多种文字的译本,丹麦报纸有评论认为中文译本是最好的。文中认为“只有中国的译本把他当做一个伟大作家和诗人来介绍给读者,保持了作者的诗情、幽默感和生动活泼的形象化语言,因而是水平最高的译本。”为此,丹麦女王曾隆重授给叶君健“丹麦国旗勋章”,这是全世界《安徒生童话》众多译者中唯一获此殊荣的。也是安徒生与叶君健作为作者与译者,因一部作品先后获得同样勋章的唯一先例。

何建明,苏州人。作家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全国劳动模范。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在部队工作十五年。后转业到北京某中央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2年起任文学杂志主编。199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至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主编。文学专业和哲学专业研究生。已出版著作38部,改编电影电视8部。代表作品有:《何建明文集》六卷本、《何建明获奖作品集》五卷本;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恐惧无爱》、《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破天荒》、《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大国的亮点》《野性的黑潮》《警卫领袖风云录》《天堂祭》《科学大师的名利场》和长篇小说《东方毒蛇》、电影《西行囚车》、《信天游》、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女囚长》、学术著作《论纪实文学与写作》。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共和国告急》、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部长与国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第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二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国家行动》、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获2004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特等奖、《野性的黑潮》获第二届全国“宝石”文学奖一等奖、《第二道战壕》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第一一四道国界》获江苏省法制文学一等奖、《大国的亮点》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高考报告》被收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大学教材。侯秀芬,毕业于人大新闻系。2004年起担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写有:纪实文学作品《神州奇人录》,由北方人民出版社出版;广播剧《晶莹的心》,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的地方台播出,获全国优秀广播剧奖;《女部长》(合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曾编辑:“林语堂文集”之《红牡丹》、《生活的艺术》;徐迟著《江南小镇》;林杉著《一代才女林徽因》,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终审:周梅森著《绝对权利》,长篇小说,获国家图书奖。曾策划:“精致女人”“精彩男人”两套丛书,“精致女人”已出版《林兰英院士》、《凄美的欢颜——三毛》、《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代画魂潘玉良》、《一代名妓柳如是》;“精彩男人”已出版《张恨水》、《林语堂大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与爱情》。曾与中国大陆出版界同仁一起参加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书展及文学活动。现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提出“增创新意识,出精品图书,与世界接轨,创一流名社。”的改革思路与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

1951年10月26日生。河北省丰润县人。从小随父母在部队生活。在家庭的影响下,四岁便接触诗歌。在北京读中小学。1969年到河北农村插队落户,两年后参军,在铁道兵基层单位当卫生员,发表第一组诗歌《采药行》。1976年起到《诗刊》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编辑部主任、副主编,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先后在《诗刊》、《人民文学》、《人民日报》、《上海文学》等各地报刊发表诗作。曾在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学习。

翟志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6月,入选“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乘组。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16点45分17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童年的水墨画》作者张继楼简介张继楼,男,1926年生,汉族,籍贯:江苏宜兴。中国作协、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荣誉副主席。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初中毕业后读过3学期师范学校,在上海美专学过1学期西洋画。当过三年小学教师。1949年7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文艺大队。随军入川后长期在重庆文艺界工作。先在市文化局领导的重庆市戏曲曲艺改进会作曲艺改革工作,后调重庆市文联、重庆市作协。历任《说古唱今》杂志(后改为《群众文艺》月刊)、《红岩》文学季刊、《奔腾》文学月刊、《红岩》文学双月刊编辑、编辑部主任和创作联络部副主任、主任,1989年离休。解放前即发表小说、散文。1956年开始儿童文学创作。出版《唱个歌儿给外婆听》(儿歌)、《金佛山下的传说》(童话)、《张继楼儿童文学选》等27种儿童文学作品集。有24件作品在全国、省(市)、儿童文学报刊优秀作品评奖中获奖。并获中国作协、四川作协颁发的“优秀编辑”和省(市)作协颁发的“文学奖”等奖项。

翟志刚,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龙江县龙江镇龙西村人,大学文化、双学士学位。1966年10月10日出生,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85年6月入伍,1991年9月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二级航天员,副师职,大校军衔。曾任空军试训中心某团飞行教员,飞过歼七、歼八等机型,安全飞行950小时,为空军一级飞行员。1998年1月正式成为我国首批航天员。经过多年的航天员训练,完成了基础理论、航天环境适应性、专业技术等8大类几十个科目的训练任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航天员专业技术综合考核。曾入选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航天员梯队。2005年6月,入选“神舟”六号航天载人飞行乘组梯队成员。2008年6月,入选“神舟”七号载人飞行乘组。北京时间2008年9月27日16点43分24秒,神舟七号航天员翟志刚开始出舱,16点45分17秒,翟志刚在太空迈出第一步,16点59分,结束太空行走,返回轨道舱。北京时间2008年9月28日,成功返回地球。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何建明,苏州人。作家出版社社长。著名作家,全国劳动模范。第一、第二、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国家图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在部队工作十五年。后转业到北京某中央机关报社当记者、编辑;1992年起任文学杂志主编。1996年调中国作家协会至今。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曾任《中国作家》杂志副主编、主编。文学专业和哲学专业研究生。已出版著作38部,改编电影电视8部。代表作品有:《何建明文集》六卷本、《何建明获奖作品集》五卷本;长篇报告文学《部长与国家》、《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恐惧无爱》、《中国高考报告》、《落泪是金》、《共和国告急》、《破天荒》、《我们可以称他为伟人》、《大国的亮点》《野性的黑潮》《警卫领袖风云录》《天堂祭》《科学大师的名利场》和长篇小说《东方毒蛇》、电影《西行囚车》、《信天游》、电视连续剧《国家命运》、《女囚长》、学术著作《论纪实文学与写作》。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共和国告急》、第二届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奖《部长与国家》。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全国优秀报告文学获奖作品《中国高考报告》、《根本利益》、第一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落泪是金》、第二届徐迟报告文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中宣部第九届“五个一工程奖”获奖作品《国家行动》、第六届国家图书奖获奖作品《根本利益》。《永远的红树林》获2004年“中国十大新闻人物”特等奖、《野性的黑潮》获第二届全国“宝石”文学奖一等奖、《第二道战壕》获第一届金盾文学奖、《第一一四道国界》获江苏省法制文学一等奖、《大国的亮点》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作品被翻译到十几个国家。其中《中国高考报告》被收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大学教材。侯秀芬,毕业于人大新闻系。2004年起担任作家出版社总编辑。写有:纪实文学作品《神州奇人录》,由北方人民出版社出版;广播剧《晶莹的心》,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全国的地方台播出,获全国优秀广播剧奖;《女部长》(合著),由中国妇女出版社出版。曾编辑:“林语堂文集”之《红牡丹》、《生活的艺术》;徐迟著《江南小镇》;林杉著《一代才女林徽因》,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曾终审:周梅森著《绝对权利》,长篇小说,获国家图书奖。曾策划:“精致女人”“精彩男人”两套丛书,“精致女人”已出版《林兰英院士》、《凄美的欢颜——三毛》、《一代才女林徽因》、《一代画魂潘玉良》、《一代名妓柳如是》;“精彩男人”已出版《张恨水》、《林语堂大传》、《百年风流——艺术大师刘海粟的友情与爱情》。曾与中国大陆出版界同仁一起参加美国、德国、法国等国的书展及文学活动。现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提出“增创新意识,出精品图书,与世界接轨,创一流名社。”的改革思路与发展战略。致力于打造精品力作,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王宜振  1946年生,山东省东平县人。1966年中学毕业,1968年回乡劳动。1970年在陕西黄龙县当教师。后又任公社党委文书、县委宣传部干事、《少年月刊》杂志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1976年以来,先后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一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二千余首、童话五十余万字。出版有《笛王的故事》、《中国彩色童话》、《21世纪校园朗诵诗》、《21世纪校园抒情诗》等著作二十余部,先后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作协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文化部蒲公英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全国优秀少儿图书一等奖、冰心图书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等十余项文学和图书大奖。《21世纪校园朗诵诗》一书,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联合向社会推荐的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图书。40多篇作品入选教育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正式教材。另有三篇作品入选香港中小学语文正式教材。1978年调《陕西少年》杂志社当编辑,现任该刊(已改名为《少年月刊》)主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

这说明你是一个优秀的人

3王宜振王宜振,(1946— ?),男,汉,山东省东平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在国内的《人民日报》、《人民文学》、《诗刊》等全国一百余家刊物发表诗歌二千余首、童话五十余万字。中文名王宜振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山东东平职业作家个人履历1966年中学毕业,1968年回乡劳动。1970年在陕西黄龙县当教师。后又任公社党委文书、县委宣传部干事,1978年调到《陕西少年》杂志社当编辑,现任该刊(已改名为《少年月刊》)主编。王宜振著作先后在出版有《笛王的故事》、《中国彩色童话》、《21世纪校园朗诵诗》、《21世纪校园抒情诗》等著作二十余部。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等。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等。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诗人,近30年来,他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了许多优美的诗作,其作品多次获全国大奖并被收入多种版本的中小学语文和语文阅读教材。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评论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王宜振的儿童诗创作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创作初始期,即上世纪70年代;第二个时期是80年代,这是他的儿童诗取得重要成绩的时期,代表作是诗集《秋风娃娃》;第三个时期是9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其儿童诗创作走向艺术成熟,代表性诗集是《笛王的故事》。2002年底,湖北少儿社出版了王宜振的《21世纪校园朗诵诗》,这部诗集以很高的艺术品位和思想品位引起了社会的极大反响,赢得了广大读者的欢迎,第一版发行量就突破了10000册,在近年来儿童文学原创图书出版发行低迷,特别是儿童诗出版发行几乎缺席的情况下,它确实值得关注。有评论认为这是王宜振新世纪艺术探索的重要标志,也是近几年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重要收获。《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商报》等媒体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评介文章予以肯定。2003年,湖北少儿社又出版了《21世纪校园朗诵诗》的姊妹集《21世纪校园抒情诗》,它汇集了诗人王宜振少儿抒情诗新作,其艺术质量颇高,对中国儿童诗创作将产生重大影响,出版后也可能引发儿童诗歌界对当代儿童诗的现状和未来的发展等问题的思考。[1]

当代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

历任东北师大外语系助教,《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编辑、副编审,辽宁文学院院长,现任辽宁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创研部主任、《当代作家评论》杂志主编。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辽宁省美学学会副会长,辽宁省翻译学会副会长,辽宁大学文学院、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研究生导师。

出生于1977年的叶炜,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校报编辑部主任,是江苏省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资料中心。主要任务是收集、保管、管理、研究中国现当代作家的著作、手稿、译本、书信、日记、录音、录像、照片、文物等文学档案资料和有关的著作评论以及现当代文学期刊、报纸等。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1985年任职《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担任编辑管理工作。现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辩证法学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等。

像许多商业的机缘一样,李栓科和李勇的投缘是从一顿饭开始的。那是非常重要的一顿饭,1997年秋天,燕莎附近的凯宾斯基啤酒坊,李栓科喝得豪情满怀——李勇,50多岁年纪,头发略白,戴着眼镜,知识分子的模样,非常平和的一个人,喝一点酒,很休闲的打扮。他英文很好,平常喜欢阅读英文刊物,像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所以他非常感兴趣李栓科的想法——这个年轻人想办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李勇当然清楚这种类型杂志,他看准了李栓科,当时他担任天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李栓科那个时候急于找人投资,他已经组建了团队,但缺乏资金——反正李栓科朋友多,朋友帮他介绍了李勇,两人一见都有点“恨晚”的意思。很快,天气转冷,冬天到了,下着雪,在一个涮火锅的地方,最后决定下来了——李勇出资100万,李栓科做。最初一切都很顺利,但是不久合作出现了问题——虽然直到今天,他们二人还保持着很好的私人关系,毕竟他们都是真心想做这个事情的人,虽然直到今天,李栓科还非常感念李勇——要是没有那宝贵的100万!对于一个商业来说,资金周转是多么宝贵多么重要啊!但是,当初的合作只维持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李栓科意识到这种失败并不是个人的原因,而是经营团队的理念差异——“我们是一直花国家财政,忽然转向市场化,我们是有欠缺的;而他们是成熟的商业团队,所以我们两个的合作,就如同一个商业上的成年人和孩子,这本身就是有问题的,我们的理念对,我们要按照我们的想法做杂志;但他们是做生意,对媒体成长过程没有足够准备,他们认为要很快收回投资。所以我们后来把他们的投资全部还给了他们,几年以后,我们的杂志就成长起来了,完全可以自负盈亏。”与许多长期从事纯科学研究的人不同,李栓科一进入到商业领域,不但不觉得繁杂,相反他觉得异常兴奋,而且有如鱼得水的感觉。据说,他第一次冒出做杂志的念头,是他发现许多采访他的媒体记者对科学的一无所知——在科学界根本不算是新闻的事,对于新闻记者听起来却很新鲜;而且最重要的是,由于科学家在日常生活的缺席,所以导致科学在公众生活中完全丧失话语权——那种丧失有的时候让李栓科觉得忍无可忍——媒体有什么权利告诉公众一个错误的科学概念?比如说“沙尘暴” ——“大家知道所有的媒体讲沙尘暴是有害的,把家园搞脏,环境难以忍受。这是被很多媒体妖魔化的,沙尘暴其实对我们还有好处,比如它给海洋系统带来营养物质,否则小鱼小虾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食物。如果没有沙尘暴,全球变暖将更厉害。当然沙尘暴也带来害处。不过,就整个地球对人类社会来讲,沙尘暴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坏处。我并不是说沙尘暴不需要治理,当然需要治理,问题出在怎么治理。媒体告诉我们一个错误的概念——植树造林种草可防止沙尘暴,但有些地方就是因为植树造林才造成沙尘暴。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在地球上,有些地方该是沙漠的必定是沙漠,不可能把沙漠改造成绿洲。比如,我们现在正在谈话的这张桌子这么大一块地方,如果只有一杯水,那么是可能慢慢滋养桌子周围的一块绿地的,有了这么一片面积的草,这块地就不会起沙,就不会变成沙漠,不会有沙尘。但如果我们在这个地方种了一棵树,这一杯水养一棵树就变得很困难。结果,由于这棵树的种植,不仅仅使桌子这么大范围的草死掉,而且周围的草可能也要遭殃,最后地面起沙,不仅地面完了,这棵树也会死掉。自然规律对于人类而言就是自然规律,有些地方不能种树,你种了,最后结果可能更糟。比如说全世界范围内,江河的中下游地区,全世界都是沙漠地带,为什么只有中国长江中下游给我们一块绿地,因为青藏高原抬起来了,它把西风气流分割,因此长江中下游地区没有形成沙漠,而是鱼米之乡。也正是因为有青藏高原,所以我们新疆才有大沙漠。自然规律是我们人类要去研究顺从的,但是绝不可以破坏自然规律,该种树的地方一定要种树,该是沙漠的地方它就是沙漠,这是自然的公平之处,我们一定要懂得尊重自然。”当李栓科发现如果要让媒体知道这一点,除了自己办一份媒体以外,再也没有更好的主意了!于是他把目光投注到《地理知识》上——那是科学院的一份科普刊物,发行量2万份。李栓科还记得自己第一次为这份杂志写稿子,他兴奋呀,写呀改呀,但是等文章刊登出来,发现已经被删改得估计只有标点符号是他的了!长期写科研论文和考察报告的李栓科,根本不知道如何写一篇让普通读者读得明白的文章!虽然《地理知识》有很长的历史,而且一些老人兢兢业业做了几十年,并且直到李栓科接手还有一些忠实的“地理迷”做读者,但李栓科决定改革——他有一支全新的团队,他认为现有的《地理知识》从概念选题都落后,是“科普”的概念——什么叫科普?那就是说我比你知道得多,我要普及给你,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这样的制作标准不可能得到商业认同——他提出改名——要叫《中国国家地理》,要突出“地理”这两个字。“这涉及怎样认识地理。地理并不是按照数理逻辑建立起来,而是按照思辨建立起来,属于自然科学领域古老又非常有生命力的科学。一般来说,认识地理有三个层次,一是最朴素的地理概念,二是上升到地理的实践方面,三就是版图、地理理念和地理哲学。除了这个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对于我们这些出行者来讲,出行的理由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出行?一定是你要去的那个地方有独有的自然的魅力和人文的精髓的东西吸引了你,这样你才去。因此,中国国家地理主要是以地理思辨、地理哲学为媒体的立体命脉,‘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对于自然和人文的描述和展示,不仅是美,更重要的是思辨。”可以想见李栓科改革的难度——这是必然的。但李栓科居然做到了——让那些老人们高高兴兴地退出。当然科学院对他的强烈扶持是一方面,但另一方面,他确实是一个公道的人。李栓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这样总结自己:“大学四年教会的是一个学习的方法,研究生三年教会的是学什么,而我热爱的地理科学,则教给我一种多解性的思维方式。地理和生物、物理、化学不同,地理里有山川湖泊还有动物植物,不仅有风雨雷电还有火山地震。所以对于地理来说,这个学科体系本身非常庞杂——你必须学会把握问题的核心。比如地震,每场地震导致的后果都不一样,地震穿过城市和穿过无人区,那是完全不同的评价,所以深入到这种科学中,你需要综合思辨的能力,你需要感知到什么是最重要的——因为这一学科的特征就是原因多解结果多解。比如我们在北极,忽然看见眼前冒白烟,是冰裂,如果你要找到所有冒白烟的可能性,恐怕你自己都掉到北冰洋里,你之所以立刻判断出来并且撒腿就跑对了方向,那是你从众多原因里积累出来的,这里面有运气的因素,但也有你的科学积累。”也许正是这种“多解性”的学科训练,使李栓科转到商业上以后,并没有太大的不适应。他甚至发现科学研究和商业活动的相似处——对于科学家来说我们只知道杨振宁,谁知道他的实验室里有多少同样优秀的科学家?海尔也是一样道理,我们知道张瑞敏,谁记得住那些出色的员工?一个成功的科学实验需要挑选样本,设计程序,每个过程讲道理,理论要一环扣一环;而一个商业活动的成功,也是如此,要很严密,每一步都要经过推敲。他们从这个层面上讲是一样的。所以,当李栓科成功转型为一个商业领袖以后,几乎不用任何人告诉,他就懂得——所谓管理团队,一定不是靠“管”出来的,团队是要靠凝聚和激励的。你要给团队一个看得见的商业目标,每一步的成功,都要紧跟着下一步的激励。像一个孩子一样。当然商业和科研有很大的不同。“从大的层面上讲,商业是自上而下的过程,每一级贯彻的是上一级的理念,商业领袖自己的人格魅力、眼光对商业成功很重要;而科研是自下而上的,真正说话是少数人,一定是上一级集纳了下一级的研究,从无数个样本和实验中,发现最有意义和价值的。所以,一个科研领袖必须要有敏锐的眼光,必须善于挑选,善于综合,从中发现科学亮点,这就是科学发现;而商业领袖则不同,商业领袖是他一个人的理念要靠成千上万的员工实现。”过去,李栓科为做一个科研领袖而努力,如今,他非常享受做一个商业领袖的愉悦感——过去沉浸在科学领域,打交道的总不过是科学家,虽然在科学考察的时候,比如像参加青藏高原的科学考察,那次队伍里有好几百人,其中有向导有民夫,但毕竟大部分时间是在做科研,但现在不同了——做一个商业领袖,他每天要见的人完全不同类型——有投资商、有银行家、也有在某个学术领域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每天都感觉到许多新的事情——每天都很忙碌,这种忙碌是一个成功媒体人才有资格拥有的。李栓科是一个从来不会掩藏自己对成功的喜悦的人——他坦率地承认,的确有很多人羡慕他,这一点只要从他们望向他的眼神就可以知道。“我喜欢接触人。每见一个不熟悉的人,就能看到很多东西。以前完全不明白的投资,都是这样学会的。 如果你现在问我,我最大的享受是什么,过去我可能会说南极北极,回来的时候那些光荣啊,但现在我可能首先会想到是《中国国家地理》——把一个纯科学的理论变成社会的话题谈资,这是对我十年趴冰卧雪的最大回报。我现在追求的就是把一个地理概念变成流行时尚。对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社会存在一定影响力的人,我想我的杂志应该是他们一个喜欢的读物。” 李栓科在接手《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之前有着相当丰富的地质考察经历和业绩,曾经从事南极(4年)、北极(2年)和青藏高原(4年)地区的地貌、第四纪地质环境演变研究以及旅游科普工作,每年在野外的时间都要超过3个月,其中最长的一次是在南极—一年半。是在从事科学研究10年后转向媒体行业的,因此在办刊中也有着自己独到的理念。李栓科因为《中国国家地理》的突出成绩被认为是业内最年轻而又富有专业学术背景的社长和总编,也被评为最成功的杂志版权输出商。《中国国家地理》的成功正是源于“地理的差异之美”。

  • 索引序列
  • 中国作家杂志现任主编
  • 中国作家编辑部主任
  • 中国作家杂志主编
  • 当代作家杂志编辑部主任
  •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