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

什么是心电图呢?

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不断提高,病人维权意识逐渐增强,对医疗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心电监护仪使用不当导致的投诉也逐渐增加。本院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被投诉4起,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5起,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9起;护士巡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病情变化未及时发现8例,心电监护仪参数设置不当或报警系统不工作5例,对心电监护仪性能不了解影响抢救治疗2例,设备本身问题2例,监护收费问题1例。病人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与护士服务观念转变相对滞后的矛盾 随着病人及家属法制观念的逐渐加强,对医护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在医疗护理活动中过去根本不会酿成纠纷的问题,现在都可能引发投诉,病家认为花了钱就要得到最好的服务及疗效,稍有不当病人或家属就要“讨个说法”,更有甚者,认为病人进了医院,化了钱,就得治好病,如病情反复或恶化就会千方百计寻找医疗工作中的缺陷和漏洞,进行投诉;而心电监护仪又是摆在他们面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投诉对象。护理服务质量与病人期望值之间的矛盾 需要心电监护的病人相对病情都比较重,家属特别关注治疗护理情况,以为使用心电监护仪后病情就能得到控制,当病情出现变化时就难以接受;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操作稍不仔细,解释不到位,对病人关心与理解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也就会受到病人及家属的迁怒。 护理队伍的年轻化,护理人员对心电监护仪性能不熟、使用不到位 当前医院发展速度较快,年轻护士较多,护理队伍的年轻化也已经成为护理投诉的主要原因之一〔2〕。首先年轻护士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加之上岗前没有进行系统培训,不同程度地存在对心电监护仪使用性能及设置不熟悉,其次,年轻护士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和交谈艺术。心电监护仪故障延误病情 有些心电监护仪由于长时间连续使用,或者使用不当,或者年久失修等各种原因发生故障,特别是一些平时使用心电监护仪很少的科室,医护人员没有定期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一旦病情有变化需要时,却未能及时监护而延误了病情的监测、治疗,导致病家投诉。心电监护仪的使用费用相对较高,以每小时计算,且药费、检查费、一次性物品的广泛应用,给病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他们对收费特别敏感,对心电监护仪所用时数常有争议,加之新闻媒体过分渲染,对收费不放心,而多数家属在高额的医疗费用支出后疾病仍未明显好转,故将怨气发泄到仪器的使用和收费上导致投诉。为了适应目前新形势下病人对护理服务质量的要求,必须不断强化护士的优质服务意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观念,尊重病人的合法权益,尽量满足其要求。如在行心电监护前应耐心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宣教工作,介绍心电监护的目的及仪器的安全性,告知可能出现的报警声。在整个监护过程中应加强巡视和观察,注意心电监护仪参数的变化,出现报警声时能迅速做出处理,并及时记录和保存。As the legal concept of continuous improvement, the patient gradually build up their human rights awareness, health care for a higher demand, due to the use of ECG monitor misconduct also led to a gradual increase in Hospital from June 2003 to June 2004 were 4 complaints since July 2004 to June 2005 5, July 2005 to June 2006 9; nurse visits are not in place, do not have a strong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timely detection of the disease did not change in 8 cases, ECG monitor improper parameter setting alarm system does not work or five cases, the ECG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do not understand the impact of two cases, two cases of the issue of the equipment itself, the issue of guardianship fees and charges in 1 Self-protection awareness of patients and nurses to enhance the concept of service is lagging behind changes in the conflict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ith the legal concept of the gradual strengthening of the quality of health care have become more sophisticated [1] Activities in health care will not lead to disputes over the issue, now may lead to complaints that the patient and his family will be花了钱the best services and the efficacy, some patients or their family will be inappropriate "to have a say" and, worse, that the patient into the hospital, of the money, you must heal the disease, such as illness or deterioration of repeated medical work will do everything possible to find defects and flaws in the conduct complaints; and ECG monitor is placed in front of them visible and tangible things, a little carelessness will become the target of Quality and patient care services in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xpectations The need for ECG monitoring of patients is relatively heavier than the disease, their families pay special attention to health care situation, that the use of ECG Monitor can be brought under control after the disease, when a change in condition when it is difficult to accept; and nurses in the care process is not operating slightly careful to explain in place, concern and understanding for patients not enough, there is no good nurse-patient relationship, but also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will be the Care of the younger teams, nursing staff on ECG monitor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ake of the use of non-place Faster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hospital, more young nurses, care of the younger team care has become one of the main causes of complaints [2] First of all, the young junior nurses, lack of work experience, coupled with no systematic pre-training, varying degrees of ECG monitor and the setting up of the use of performance are not familiar with, and secondly, the younger the patient the nurses lack the necessary communication skills and conversation ECG monitor the delay fault condition ECG monitor some time as a result of continuous use, or improper use, or repair a variety of reasons such as failure, in particular, a number of normal ECG monitor the use of small sections, medical personnel do not conduct regular inspections, timely detection and to deal with failure, once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have changed, but failed to delay care and monitoring of the condition, treatment, patient and his family led to ECG monitor the use of the relatively high cost per hour basis, and drugs, inspection fees,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a one-time items, to the patient and his family a heavy financial burden, so that they are particularly sensitive to charges of heart Monitor electricity used by a number of often controversial when, in addition to the news media exaggerated the charges do not trust, and the majority of families in the high medical costs to be incurred in a marked improvement after the disease has not yet, it will vent their grievances to the use of equipment and fees the lead to In order to adapt to the new situation at present patients quality care, nurses must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services, and firmly establishing the "people-oriented, patient-centered" concept of service, respect for the legitimat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patients, as far as possible to meet their If the line before ECG patience to do a good job to explain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ies and education on the purpose of ECG and the security apparatus, this may sound the In the guardianship proces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spection and observation, attention to ECG monitor changes in parameters, sound alarms when there quickly to deal with, and to record and preserve a timely

Abstract: Objective analysis of HRV data and the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test results of the relationship that exists between, systematic preliminary study of Tai Chi Chuan training on the impact of the status of autonomic nervous Methods 12 non-sports professionals as a control group of girls, girls 11 Tai Chi Chuan as a special experimental 23 subjects, respectively, in a quiet state, lie down - vertical test stand - lie down under the application of test techniques Holter monitoring for heart rate var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frequency Results (1) quiet at the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F) 15 ~ 40Hz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2) vertical - back lying lie down when the pilot of the high-frequency components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F) 15 ~ 40Hz, total power (TP) 00 ~ 40 Hz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3) the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the results of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tes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4) lie down - vertical test of the added value of heart rate and RR interval adjacent to the margin of the square root of mean square (RMSSD), poor adjacent RR interval> 50ms total number of the percentage of the number of heartbeats (pNN50),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 (HF) 15 ~ 40Hz, total power (TP) 00 ~ 40 Hz showe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Vertical - Test Center lie down to reduce the rate of value and high-frequency component (HF) 15 ~ 40Hz were significantly negatively Conclusion Long-term tai chi training will enable the systematic body resting vagal tone Taijiquan special athletes in the supine position to a better state of vagal tone reflects the Taijiquan athletes vagus nerve excitability is higher tha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less than sympathetic excitatory general Autonomic function tests and HRV-related indicators to reflect the body'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function the same Key words: autonomic nervous system; heart rate variability; Taijiquan; upright lie down experiments, upright lie down experiment 摘要: 目的 分析HRV数据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结果之间存在的关系,初步探讨系统化的太极拳训练对植物神经系统状况的影响。 方法 选取12名非体育专业女生作为对照组、11名太极拳专项女生作为实验组。23名受试者分别在安静状态、卧倒-直立试验、直立-卧倒试验下应用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对其心率变异性进行频域分析。 结果 (1)安静时实验组的高频成分(HF)15~40Hz显著高于对照组。(2)直立-卧倒试验后仰卧位时实验组的高频成分(HF)15~40Hz、总功率(TP)00 ~40 Hz显著高于对照组。(3)对照组与实验组植物神经系统功能检查结果存在显著差异。(4)卧倒-直立试验心率的增加值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50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高频成分(HF)15~40Hz、总功率(TP)00 ~40 Hz均呈显著性负相关。直立-卧倒试验中心率的减小值与高频成分(HF)15~40Hz呈显著性负相关。 结论 长期系统化的太极拳训练可使安静时机体的迷走神经张力增强。太极拳专项运动员在仰卧位状态下能更好的反映出迷走神经张力的强弱。太极拳运动员的迷走神经兴奋性高于普通人群、交感神经兴奋性低于普通人群。植物神经功能检查与HRV相关指标在反映机体自主神经功能状态的结论一致。 关键词:植物神经系统;心率变异性;太极拳;卧倒直立实验,直立卧倒实验 以下专业词汇不用翻: 直立-卧倒试验、卧倒-直立试验、高频成分(HF)15~40Hz、总功率(TP)00 ~40 Hz、心率的增加值与相邻RR间期差值均方的平方根(RMSSD)、相邻RR间期差>50ms的个数占总心跳次数的百分比(pNN50)、HRV

关于心电图的文献

蔡伯林的《实用心电图图谱》旨向广大医学专业人员,包括住院医师,心脏科医师,重症监护及急诊医学者,麻醉师,乃至技术员。本书罗列大量图解,即便对于老世精练者亦颇具潜性而未可知,本书亦应权作每日心电图解读者便捷参考。内容共分四章,12导联标准心电图,心内电生理学、起搏器心电图学及心电图练习。每项列以诊断标准偕描述,尽管标准与多数文献相一致,然,一些特殊标准仍不失争议之处。作者极力鼓励那些致趣于心电图学以及需要更甚学习之人士,应用此书以提高自己诊断之技能。

第一部分 心房颤动基础知识一、心房颤动基本概念二、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三、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四、心房颤动流行病学五、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六、心房颤动心电图七、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八、心房颤动的治疗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及分析一、短阵心房颤动二、极速型心房颤动三、快速型心房颤动四、普通型心房颤动五、缓慢型心房颤动六、粗波型心房颤动七、细颤型心房颤动八、隐匿性心房颤动九、不纯性心房颤动十、心房扑动一心房颤动十一、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十二、心房颤动伴类代偿间歇十三、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十四、心房颤动引发长间歇十五、PonT心房颤动十六、房性期前收缩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十七、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十八、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十九、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二十、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室内差异传导二十一、心房颤动继发房性逸搏二十二、心房颤动继发过缓的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心动过缓二十三、心房颤动伴交界性逸搏二十四、心房颤动伴加速的交界性心律二十五、心房颤动伴室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心律二十六、心房颤动伴加速的室性逸搏与加速室性心律二十七、心房颤动伴室性心动过速二十八、心房颤动伴室性融合波二十九、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三十、心房颤动伴束支蝉联现象三十一、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三十二、心房颤动伴束支传导阻滞三十三、心房颤动伴心肌梗死三十四、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综合征三十五、心房颤动,起搏心律参考文献

有关心律失常方面的你应该多找几本不同医科大学现在使用的教科书,做对比性的阅读。其他的书均带有学术性、作者个人观点,这对于学生、或积累临床经验的青年医生不是什么好事。仅供参考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选题

心脏的收缩会产生微弱的电流,而通过特殊的仪器在人体表面采集到这种电流变化并形成一条波动的曲线,就是我们常见的心电图。心肌的血液供应不足或心肌细胞的病变等异常会引起曲线的不同改变,ST-T改变就是其中的一种,如ST段的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倒置或高尖等。心电图是心内科常用的检查手段,特别是对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很多患者或家属拿到心电图的打印报告常常会读到“ST-T改变”的诊断结论,同时可能被医生告知“心肌缺血”。但是ST-T改变一定等于心肌缺血,甚至冠心病吗?不一定。ST-T改变≠心肌缺血需要强调的是,心电图上的ST-T改变并不能和“心肌缺血”划上等号,更不能说ST-T改变就是患了冠心病。临床医生往往还要结合患者的年龄、致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其他检查资料等做出诊断。除了冠心病以外,其他如瓣膜病、心包炎等心血管疾病,低血钾或高血钾等电解质紊乱,某些药物的影响,甚至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都可以引起非特异性的ST-T改变。特别是心肌病、心肌炎、心脏X综合征等累及心脏微血管的疾病,都可能是心电图发现ST-T改变的重要原因。所以,大家对于自己心电图上可能出现的ST-T改变,不必“草木皆兵”,甚至盲目吃药,还是要清清楚楚地诊断,再明明白白地治疗。明确诊断,明白治疗目前,临床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测、运动平板试验、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冠状动脉造影都是常见的冠心病诊断工具,特别是同位素心肌灌注显像检查是安全成熟有效的心脏病检查手段。虽然冠状动脉造影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它只对心脏大血管具有诊断价值,而对于很多心脏微血管疾病却无能为力。而心肌同位素显像对于心肌缺血的范围判断、冠心病的确诊、心肌病的鉴别诊断、心脏微血管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判、心肌活力的测试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我帮你翻译

我能帮你,我们有医学专业人士,加我扣扣号--我的名字号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题目

全科医生专科培训基地现状分析  一、专业开设背景和经过  1)背景  我国卫生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结构失调且现行培养模式与需求不协调,过度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医院,农村社区卫生人才短缺,总体素质不高,特别是全科医学人才严重匮乏,由此造成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医疗卫生发展不平衡,农村社区卫生发展严重滞后,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居民健康状况差距扩大。  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的重要决策。实现这一战略任务,加快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建设一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保证社区卫生服务深入、健康、持续发展,是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的重任。  根据这一特殊国情的迫切需要,我院审时度势,在卫生部陈竺部长的亲自指示、关怀和支持下,紧密结合我国当前现有国情和我院实际办学能力,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创造性的提出了在临床医学专科起点的基础上培养定位于广大城镇社区和农村社区的全科医学教育,为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合格的实用型全科医生。  2)经过  (1)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  我院领导班子对该项工作高度重视,并为此专门成立全科医学课题小组,由一名副院长主抓该项工作,课题组成员是由我院的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业务骨干组成。  (2)出外学习考察调研  课题组分期、分批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首都医科大学、徐州医学院等有丰富的全科医学教育经验的医学院校学习、考察,初步确立了适合我国国情和我院实际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对课程设置、教学大纲的制订、师资培训、考核体系等方面也作了全面细致的调研。此外,课题组还明确分工,一部分成员深入到国内著名的多所三级专科医院(如北京友谊医院、复兴医院等)及其各级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站点,调研全科医学生在专科医院和社区中心的临床实习及社区实践情况;另一部分成员则深入到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社区服务中心(站点)广泛调查,取得第一手资料,以本地状况作为缩影,初步掌握当前我国城镇社区和广大农村的卫生人才资源现状、老百姓的健康状况及其对卫生健康需求状况等(详见调查报告)。根据以上调研,课题组及时写出在我院开设定位于城镇社区及广大农村的专科起点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可行性报告。课题组的各项调研工作得到了卫生部、省卫生厅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相关专家以及我市卫生行政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  (3)制订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专家论证  在最短的时间内,课题组集中集体的智慧与力量,精细安排,科学分工,密切合作,广泛调研,严格按照培养目标和全科医学教学、实践的思维理念,制订出教学大纲初稿,然后将初稿呈送到国内知名医学院校和卫生部的相关全科医学专家手里,全面、广泛地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后完成了第3稿。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在我国是一个全新的新生事物,尽管做了一些前期工作,也得到了国内相关专家学者和上级部门的高度评价和大力支持,但毕竟还处在最初的探索阶段。为了更加科学、严谨地办好这个创新性的专业,我院于2008年7月31日邀请了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教授、专家、学者及卫生部、省卫生厅和上饶市的相关领导来我院对我们的前期工作进行评估、论证,希望他们对我们的后续工作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论证会邀请了卫生部科教司孟 群司长;首都医科大学崔树起教授;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刘海波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施榕教授;浙江大学余海教授;南昌大学袁兆康教授;人民军医出版社王少浪教授;省教育厅聂威处长;省卫生厅李志刚处长。  论证会的召开非常成功,得到了新闻、媒体和社会的高度关注,更得到了参会的各位教授、专家和领导们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认可。当然,各位专家、教授也对我们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内容提出了许多中肯而宝贵的意见,现在,课题组根据专家、教授们的意见和建议,正在进行第三稿的修订与完善。  二、指导思想与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以社区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中心,按照长远发展与当前需要相结合和实事求是,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逐步完善的原则,以毕业后全科医学教育为核心,以师资培训和岗位培训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到2011年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市实际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数量充足的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为我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二)发展目标  坚持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向个人、家庭与社区提供连续、综合、便利的基本卫生服务为目标,建立起适应我市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立足于社区,为广大居民提供基本卫生服务,能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开展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为一体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  (三)具体任务  1、2009年,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的基本框架。建立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和各区全科医学教育培训站、临床培训和社区培训基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2、2010年,初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加强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建设探索培养高素质全科医师的有效途径和模式,然后逐步总结推广。  3、2010-2012年,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1)制定全科医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编写讲义、教材和实验指导  围绕建立以农村社区为导向的全科医学教学教育模式的总目标,项目组成员集体讨论,制订出符合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要求的较完善全科医学教学课程设置及各课程(包括实习)教学大纲的编制;并编写授课讲义和实验指导;进一步编写专科层次全科医学教材。  2)全科医学教学方法改革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讨论法,如专题小组讨论法、选题小组讨论法、以问题为中心的小组讨论法等;讨论学科与学科、基础与临床、理论与实践的沟通与跨越;提高学生“六位一体”全科医疗服务能力,同时通过讨论了解方案实施碰到的新问题并及时解决。  3)建立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  建立固定的全科医学见习和实习教学基地,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实践教学考核制度确定考核项目;制定考核与评分方法,进行考核评价。  4)进行全科医学教学计划和大纲的专家论证  邀请有关专家和领导进行全科医学论证和教师培训。  5)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和进修学习工作  联系首都医医科大、卫生部全科医学培训中心来我院培训师资。  6)进行上饶市基层卫生人力资源和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  7)赴有关院校和社区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和向卫生部请示报告和可行性报告。  三、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具体措施  1)改革培养目标与能力要求:以培养具有为人民健康服务的职业道德,“下的去、用的上、留的住,干的好”的农村社区实用型全科医学人才为目标。其专业能力要求为: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具备对社区常见、多发病、传染病健康问题和疾病的防治能力,能够运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社区提供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为一体的卫生服务,达到全科医师岗位的基本要求。  2)革新培养模式:根据培养目标和能力要求,将过去那种学校教育加医院实习的培养模式改为:80周在校教育+二级以上医院见习4周+医院轮科实习40周+防疫站6周(防疫科和卫生科)+社区实践6周  3)优化课程设置: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通过减除与基层临床意义不大的公共基础课(物理、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和压缩公共基础课(两课、英语)就节剩出230课时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同时根据“六位一体”功能要求增设预防、保健与健康促进等课程。见附表,经优化设置后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所占必修课程的比重分别为4%、8%和8%,而本科院校对应的比例分别为7%、1%和5%;且专业课程无论从门数和时数与本科院校相差不大,这样就从学时上保证学生的专业能力与质量。  4)改革教学内容增强实用性:根据农村社区全科医师的能力要求重新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讲义)。删除基础课程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太大实际意义的临床反复验证性实验内容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试验等等,增设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末梢血糖测定、常见病X片拍摄等临床实用操作实验;现行教材中相互重复的内容则在某一课程中单独讲述,如现行内科教材中已讲水、电解质与酸碱失衡,则在外科学教材中避免重复出现等等;新教材(讲义)编写中强调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防治;这样精编实用性的教学内容确保了学生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质量。  5)改革教学手段:将现行团队合作式教学形式逐渐过渡到全科复合型师资完成教学,借鉴国内兄弟省市的经验,不脱离医学教育特点,充分利用学生的社区医疗背景探索榜样学习、合作学习、角色扮演、录像录音、直接应诊、示范教学、摹拟教学、讨论式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强调医疗实践技能:请参加过全科医学师资培训或参加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的临床医师进行临床各科专业授课和实习带教,重点培养学生症状为导向的诊疗模式、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避免在临床实习教育中走专科医生培养的老路;同时使学生不好高骛远,精力集中于农村开展得起来的医疗卫生服务技能学习。  7)加强培训基地建设,建立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建立“上饶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挂靠在卫生部医学培训中心,负责全市全科医学教育师资和管理人员、全科医师、社区护士的培训工作;负责指导各区培训站的培训工作;协调全科医学各临床和社区培训基地的工作;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全科医学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二级甲等或以上医院,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形成以市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为龙头,各区培训站为骨干,各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为基础的功能完备、分工合理的全科医学培训网络。  8)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也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师资培训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培训。吸引一批热爱全科医学事业、有基层工作经验、在临床学科中有一定建树的专家,经过必要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后充实到师资队伍;同时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有计划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深圳讲学,或选送人员赴国外或先进省市学习进修,多渠道多形式地进行师资培训,以尽快建立起一支数量充足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四、师资培训  师资是教学成败的核心和关键,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此专业,师资匮乏是教学的最大瓶颈,也是当前面临的最大困难,师资培训刻不容缓、势在必行!在卫生部科教司孟群司长的关怀和引荐下,我院全科医学课题组请来了以首都医科大学原教务处长、现任卫生部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教授为首的包括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南昌大学等全国知名医学院校的全科医学专家、教授来我院进行全科医学师资培训,并对学员进行严格考核,我院71名专业教师成绩合格,获卫生部全科医学师资培训证书。  五、专业特色与课程体系改革  我院开设专科起点的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具有以下特色:  1、下得去、留得住:规范化培训的医学本科生不愿下农村社区,而专科出身的全科医学人才愿下基层。  2、周期短:本方案只用3年。  3、投入少。  4、用得上:针对县乡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防治的课程设置改革和临床医疗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有相对较强的动手能力。  5、 熟练掌握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  1)课程体系改革  针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136周)能否培养出让农村社区人民放心、信任、满意的全科医生?我们采取了如下措施:根据面向农村社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不要求学生有十分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我们大大删减和压缩了与临床关系不大的专业基础课(物理、化学)和公共课(两课、英语)。删除专业课中与基层社区卫生工作无实际意义的实验内容,增设如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心电图机、快速血糖测定仪等操作,常见病X光片拍摄等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实验。  2)除传授常用的临床技能外,还重点加强社区预防保健、社区急救、社区护理、农村社区卫生管理等工作能力和全科医学理念的培养。运用全科医学的思维理念,重点培养学生养成以症状为导向、以体格检查为重点的全科医学诊疗思维习惯。按全科医生的要求掌握农村社区常见病、多发病和传染病的诊断、鉴别诊断、防治原则和转诊指征,掌握临床常见急症的处理原则和院前急救的基本知识,不片面寻求医技上的高、新、尖。  3)招生状况  通过前期一系列工作,2008年我院已被省招办获招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招生计划,截止目前,报名就读该专业的学生人数已逾230余人,大大超过了省招办下达的计划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从其他专业强烈要求转到该专业来的,这说明很多学生及家长非常看好这个专业的前景。  六、存在问题及解决措施  1)招生计划及就业模式与当前的国家政策的衔接、配套问题  这一点最重要,也是作为纯教学单位的学校无法解决的问题,必须要有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来保证学校进行全科医学教育的延续性。建议各地政府在国家宏观政策的指导下,根据各地对全科医生的具体需求,制定订单式(定向)计划,委托学校培养,毕业后定向到具体单位就业,政府必须要保证这些毕业生毕业后的合理待遇,确保“留得住”。这项政策在浙江、上海、北京、深圳等发达地区已经全面铺开,这应该是今后几年发展我国基层卫生医疗事业的一种可取的经验和趋势。  2)全科医学理论、临床与社区师资培养问题  专科起点的全科医生培养的成败的关键和核心在师资,学校应该着力重视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由于我院是第一次开设这个专业,无论是理论、临床还是社区的全科医学师资,都是一片空白。我院依据理论师资培养先行、临床和社区师资培养并重的原则,先分步夯实理论师资,再根据专业特点加强临床师资和社区师资的培养,切实做到分期、分批、分层次地推进全科医学各项师资的培养工作,培养过程中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3)临床与社区实践基地建设问题  要培养出适应广大农村和城镇社区的“下的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全科医生,光有理论和师资是远远不够的,还得有实践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说,丰富的实践才是“用得上”、“干得好”的唯一途径。因此,学校一定得有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我院必须要建立自己的临床教学医院或者和三级以上医院合作,派出自己经过正规培养的临床师资到该医院带教,也可邀请该院的相关医生参加规范的临床师资培训。至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设立,由于投入不会太大,我院打算近期开始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建立一至二个相对完善的、独立的社区实践基地,重点用于今后临床和社区教学过程中的社区见习。当然,能够争取到政府、机构或私人的资助也不失为一种意外的收获。  5)教材(讲义)编写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基本依托,是否有一套科学、实用的教材是决定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由于我院是首次开设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使用,市面上全科医学的教材几乎都是本科起点的或者是与全科医学相关的教辅或培训教材。因此,编写一套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相匹配的教材及教辅教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而严峻的课题。我院拟采取“三步走”的方案解决这一问题,第一步,先选择一套相对较科学、严谨、内容翔实的本科教材作为我们的临时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吸收和总结经验。第二步,要求任课教师在使用临时教材教学过程中,同步编写适合于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学大纲的授课讲义,以后逐渐过渡到使用自己编写的讲义授课。第三步,经过2~3年的时间,不断对自主编写的讲义修改、完善,待条件成熟时由教学部门统一组织相关教师编写一套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材。  6)毕业后继续教育及培训问题  我国现在及今后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的全科医学教育还主要是集中在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培训上,全科医学教育强调的是终身教育。因此,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所推行的学历教育只是全科医学教育的一个起点,或者说是全科医生的启蒙教育,学校作为一个教育部门,理所当然地要配合国家和政府,就全科医生的毕业后继续教育和培训贡献自己的力量。我院将群策群力,积极主动和上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取得密切联系,尽快建立自己的全科医学继续教育和培训中心。并力争把我院培训中心办成华东地区乃至全国的专科的全科医学教育及培训基地或中心。  7)学科发展与完善问题  (1)积极推进科研工作  本着信息共享、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走出去,科学引进来,争取以全科医学为突破点,以校刊正名为契机,激活科研工作,力争在五年内成立全国的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教育的专业学术委员会。并以此为先导,全面调动我院崇科研、尚学术的积极氛围。  (2)加强与国内外兄弟学校交流与共建  遵循学校教育的发展规律,改变思维观念,走出去,引进来,积极加强与国内名校和国外高校的沟通与交流。包括:学术交流、人才互动、科研合作、联合办学、学科共建等。  (30升格为本科专业  经过若干年的艰苦卓绝的奋斗,当条件具备时,可以考虑升格为本科专业。  综上所述,我院专科起点的全科医学专业是在卫生部、省卫生厅、本市政府等领导和国内知名医学院校的专家、教授们的关心和支持下开设起来的,它是个新生事物,需要国家和政府的相应政策的支助和扶持,需要我院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也需要全社会的热心关注与支持。我们希望,通过我院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全省、乃至全国此类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电图还有扎一下手指。现在对于我来说,扎手指根本不算什么,心电图我倒是从来没做过,只是在《名侦探柯南》里看到过,好像是在心脏的部位贴上一些东西来观察心跳情况的东西,我带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四楼心电图室。妈妈和我说,心电图可以在发病时查出问题来,是个不错的检查机器。刚进检查室,就看到了一个长长的白色的床,床上放着三个像大架子一样的东西,还有一堆白色圆状的东西,每个圆状的旁边都连接着一个像吸盘的东西,我猜那个就是吸在心脏部位的东西。我躺在床上,双手和右脚都夹着那个像架子一样的东西,身上贴了八个吸盘,在贴之前医生还给的身上涂了导电水,这样才能看见心跳的快慢,并记录下来,在病床上的我只是感觉凉凉的,紧紧的,不过这个和我平常看的有点不一样,在我印象中的心电图好像没有那些白色的圆状体,只有一个个像吸盘的东西。大约三分钟以后,医生就叫我可以把心电图拿下来了,我拿着体检报告单来到了医生那里,没想到我只是喉咙有点问题而已,等本没什么大问题。

关于心电图的文献资料

蔡伯林的《实用心电图图谱》旨向广大医学专业人员,包括住院医师,心脏科医师,重症监护及急诊医学者,麻醉师,乃至技术员。本书罗列大量图解,即便对于老世精练者亦颇具潜性而未可知,本书亦应权作每日心电图解读者便捷参考。内容共分四章,12导联标准心电图,心内电生理学、起搏器心电图学及心电图练习。每项列以诊断标准偕描述,尽管标准与多数文献相一致,然,一些特殊标准仍不失争议之处。作者极力鼓励那些致趣于心电图学以及需要更甚学习之人士,应用此书以提高自己诊断之技能。

第一部分 心房颤动基础知识一、心房颤动基本概念二、心房颤动的病因和危险因素三、心房颤动发生机制四、心房颤动流行病学五、心房颤动的临床表现六、心房颤动心电图七、心房颤动的临床意义八、心房颤动的治疗第二部分 心房颤动心电图表现及分析一、短阵心房颤动二、极速型心房颤动三、快速型心房颤动四、普通型心房颤动五、缓慢型心房颤动六、粗波型心房颤动七、细颤型心房颤动八、隐匿性心房颤动九、不纯性心房颤动十、心房扑动一心房颤动十一、阵发性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十二、心房颤动伴类代偿间歇十三、心房颤动合并心室长间歇十四、心房颤动引发长间歇十五、PonT心房颤动十六、房性期前收缩引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十七、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十八、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十九、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三联律二十、心房颤动伴室性期前收缩和心室内差异传导二十一、心房颤动继发房性逸搏二十二、心房颤动继发过缓的交界性逸搏与交界性心动过缓二十三、心房颤动伴交界性逸搏二十四、心房颤动伴加速的交界性心律二十五、心房颤动伴室性逸搏和室性逸搏心律二十六、心房颤动伴加速的室性逸搏与加速室性心律二十七、心房颤动伴室性心动过速二十八、心房颤动伴室性融合波二十九、持续性心房颤动伴心室内差异传导三十、心房颤动伴束支蝉联现象三十一、心房颤动伴房室传导阻滞三十二、心房颤动伴束支传导阻滞三十三、心房颤动伴心肌梗死三十四、心房颤动伴心室预激综合征三十五、心房颤动,起搏心律参考文献

心肌细胞膜是半透膜,静息状态时,膜外排列一定数量带正电荷的阳离子,膜内排列相同数量带负电荷的阴离子,膜外电位高于膜内,称为极化状态。静息状态下,由于心脏各部位心肌细胞都处于极化状态,没有电位差,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平直,即为体表心电图的等电位线。心肌细胞在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时,细胞膜通透性发生改变,大量阳离子短时间内涌入膜内,使膜内电位由负变正,这个过程称为除极。对整体心脏来说,心肌细胞从心内膜向心外膜顺序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的电位曲线称为除极波,即体表心电图上心房的p波和心室的qrs波。细胞除极完成后,细胞膜又排出大量阳离子,使膜内电位由正变负,恢复到原来的极化状态,此过程由心外膜向心内膜进行,称为复极。同样心肌细胞复极过程中的电位变化,由电流记录仪描记出称为复极波。由于复极过程相对缓慢,复极波较除极波低。心房的复极波低、且埋于心室的除极波中,体表心电图不易辨认。心室的复极波在体表心电图上表现为t波。整个心肌细胞全部复极后,再次恢复极化状态,各部位心肌细胞间没有电位差,体表心电图记录到等电位线

体表心电经电极、导联线送至心电图机,心电图机主体从原理上可分为输入回路、导联选择、放大电路、描笔驱动和走纸部分,现代心电图机通常还有程控部分。输入回路应有较高的输入阻抗,一般都在10M以上,通常采用射极跟随的缓冲放大器。此外还应有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电路,有右腿驱动电路或屏蔽驱动电路以减少50Hz干扰等措施。 导联选择通常是由一个选择开关和一个电阻网络(威尔逊网络)组成,通过选择开关选择不同的电阻组合来选择不同的导联,导联选择可以是手动选择或程控选择。放大器可分为前置放大器、后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等。前置放大器一般由差分放大器组成,以获得较高的共模抑制比,选择的元件必须是低噪声的,从电安全角度考虑又往往是做成电气隔离(浮地)的,1mv定标电路也连在前置放大器上。后级放大器主要是进行电路放大,以及对信号进行滤波以获得特定的频率响应特性,这包括阻容耦合电路、闭锁电路、增益选择、截止频率和50Hz陷波等。功率放大和记录器通常连在一起组成负反馈系统,以提高描笔的频率响应并提供足够的功率以推动描笔。描笔可以有墨水笔、热笔等,在一些数字式系统中则采用热元阵列。

  • 索引序列
  •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
  • 关于心电图的文献
  •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选题
  • 关于心电图的论文题目
  • 关于心电图的文献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