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发布时间: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会前做准备会前需要明晰自己参加会议的目的,学习知识不单是记忆信息,核心问题要有框架,在陌生的领域,框架就是核心概念,抓概念可以帮助你横向贯通、举一反三。每个学术会议都有一个核心议题,这个议题便是会议的主题,一般学术会议的主题我们可以从会议的名称得知。在了解学术会议主题后,便会明晰,本场会议所有的演讲及讨论都是围绕这一核心来进行的。在报名前夕及入场后一般都会有一个日程表,这个日程表就是会议的主线,参会者可通过这一框架来把握会议重点。会中做记录在学术会议进行中,很多人发言的信息量巨大,并且说话语速也是因人而异,认真听讲的人容易犯的毛病是一着急就会那里空白写哪里,这样一顿操作下来,“记录一时爽,整理火葬场”,根本不利于后期整理学习。有一种记笔记的方法我一直在使用,并且效果非常好,可以随时调取所需要的知识。在听会议的过程中,将一些一闪而过的灵感或者疑问整理一下,进行二次加工。康奈尔笔记法将笔记本分为三块内容:1、记录时,只讲笔记记录在右侧大块空白区域,并且使用符号言简意赅的列出要点;2、听完一个专家或大咖的演讲后,试着先自己做一个总结,写在左侧区域;3、最后用自己的话提炼一个核心的观点或概念,之后形成属于自己的框架,将此内容记录在页面下方区域,会后重复围绕核心概念升入思考。 会后做交流会议作为信息交流平台,已经不仅局限于知识与人的交流,更多的成为了人与人之间、企业于企业之间交流的平台。毕竟会议现场聚集的均是行业内的佼佼者或是努力学习的奋进者,这样难得的面对面交流机会,何不好好利用起来呢?如若抱着结交新朋友的心态会让你在展示自己时感到非常放松和自信,你只需要寻找到一种自己非常舒适的状态,自然会迎来志同道合的同行,共同来探索专业领域的未知。以上干货内容出自“百格说”公众号,分享给你,希望能帮助你更好的参会,如果还想了解更加详细的内容可以去关注一下!

一、地学哲学与时俱进的品格地学哲学是地球科学哲学的简称。地学哲学是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地学实践中哲学问题的学科。地学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主导,研究地球科学理论与地学实践中的普遍联系与一般规律的学科。地学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价值论、科技论、决策论和主题论是地学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学哲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去概括地学的范畴、规律与理论,而不是用哲学结论代替地学研究;地学哲学又为地学研究与地学实践提供理论指导、思想方法和工作原则。地学哲学的研究领域很广,其中涉及地球运动和地壳变化规律,地学各分支学科理论研究与实践中的哲学思维,国土资源勘查思维方式,探寻成矿规律,发现矿藏的创造性思维,人与资源、环境、社会的整体性联系,以及地学与经济、地学与文化、地学与发展等一系列问题之中的地学哲学问题。其中人地关系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人口、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是地学哲学的基本问题。地学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三个历史形态。一是自然哲学形态的地学哲学思想,如亚里斯多德的“四性论”,古代中国的“沧海桑田”论等;二是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形态的地学哲学思想,如达芬奇、魏格纳、郝屯、莱伊尔的地学思想;三是自然辩证法形态的地学哲学思想。当今,地学哲学思想正处于第三个历史时期。在第三个发展时期,地学哲学思想向前推进了一步,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地学哲学。地学哲学鲜明特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作为指导,并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地学理论研究和地学实践活动。地球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指导是历史的必然,是地球科学本身发展的需求。这是因为:第一,地球科学正在经历从传统地学向地球系统科学的转变,需要总结、整合。这种里程碑性的转变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二,地球不是一个纯粹的自然客体,而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体,地球科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指导地球科学研究尤为重要;第三,地球科学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同样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我国地学哲学研究有两个鲜明特点。一是自觉而不讳言地宣称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自己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自觉围绕国家现代化建设与社会发展这个中心任务来开展研究活动。地学哲学研究有自己明确的目标任务。一是为促进国土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更好地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服务,为可持续发展服务;二是为促进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服务;三是为促进地球科学自主创新与发展服务;四是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服务。地学哲学研究主要通过自己的认识功能、协调功能与方法论功能完成自己的任务。地球科学是涵盖地质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大气科学、空间科学、海洋科学、土地科学的总称。地学哲学从世界观、方法论方面对地学研究进行指导,始终贯穿于地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地学研究与地学哲学思想与生俱来,与时俱进。在我国地学哲学的思想早已有之,如“高山为谷”、“沧海为田”就是先哲们运用哲学思想对客观世界观察所作的规律性概括。中国地质界的许多老前辈都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来指导实践活动。学习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工作,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曾就地质科学的客观规律发表过一些具有指导性的论著,对地质工作起到了推进作用。大庆石油地质工作者的“两论之家”,广大地质工作者运用毛泽东哲学思想指导找矿,都可以说是地学哲学研究的实践活动。在我国,地学哲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1983年福州全国首届地学辩证法学术讨论会算起,才有22年的历史。22年来,广大地学哲学工作者持续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颇有价值的理论观点,初步建立了地学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形成了全国学术年会、区域性学术讨论会和专题性讨论会相结合的学术活动制度。每次年会,都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任务、地球科学前沿进行研讨。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阐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地学问题;地球科学各学科中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我国矿情的辩证分析及对策建议;关于找矿哲学的问题;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开拓地学探索的新领域;加强地学哲学研究,充分发挥地球科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地学哲学研究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产生了一批有水平的研究成果,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专著。我国地学哲学研究的历史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在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地学哲学。二、地学哲学研究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科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认识世界,更重要的是改造世界。地学哲学的全部价值,说到底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在这个服务过程中谋求自身的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既是地学哲学研究的方向、目标、任务,也是实现这一目标、任务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讲,要为政府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为提高教育水平、培养人才服务;为普及科学文化,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服务等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上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贡献。(一)要为国土资源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服务首先要解决对国土资源形势的认识。目前,对一些主要国土资源形势认识观点迥异,尤其对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土地资源认识不尽相同。对研究的客体的认识不同,就会对资源形势做出不同的判断,从而对资源的利用形式、途径也不同。这里不仅仅是资源本身的问题,还有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例如,近年来矿产资源供应紧张,石油、铁矿石、铜等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因此,有一种观点认为,既然经济全球化了,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着眼点放在国外;又有一种观点认为,这将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要立足国内。这里首先要搞清中国资源家底、保证程度,再采取相应对策。在对我国资源家底的认识上目前尚不一致。近日刚闭幕的第八届国际矿床大会上,有外国专家认为“中国有能力立足自身解决资源问题”。不同观点,影响国家决策,影响政策制定,因而政策导向也就不同。理论上的模糊必然导致行动上的盲目。这种认识上的差别除了有些心浮气躁,功利主义驱动外,主要是认识上的片面性。对客体的认识,决定于认识主体的能力、智慧、方法,除了具体的自然科学方法,还需要地学哲学的指导。其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理论、科学的方法指导经济社会发展。过去那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持续。根本上改变这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行动和必然结果。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变时期,土地、矿产、海洋等重要国土资源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在我国这样一个特定的发展时期,需要研究解决许多问题,理性思维、理论研究、理论指导显得尤为重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给我们地学哲学研究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二)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个民族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除了雄厚的物质文明外,同时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具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化的社会,才是和谐的社会。恩格斯讲:只有理性思维的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真正底蕴是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科技力量的强大。在这里,最普遍的、最难办的,也是绕不过的、回避不了的是处理好人和人、人和自然的关系。一个民族只有整体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才能真正自觉地、理性的意识到自然界每个个体生命的尊严与不可剥夺、不可让渡的基本职责和权利。构建和谐社会,这个民族及社会中每个个体才能真正获得充分的自信与发展的力量。人类和环境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是对立而统一,所谓人地和谐相处,就是人和自然共同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又是动态的,是螺旋式发展的。构建和谐社会,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很多,需要科学文化素质极大的提高,这为地学哲学发展提供了平台。(三)要为建设节约型社会服务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通过采取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态。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走新兴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同时综合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尽快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这种根本性的转变,不仅生产方式要改变,管理要改变,同时观念要改变,生活方式也要改变。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一定要像美国那样,一个家庭有好几辆汽车,有别墅。中国人均没有那么多土地和其他资源。沙漠、高原等不适于人类居住和生存的环境占了国土的很大部分。不能以他们那种生活方式作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耗世界能源的25%。而中国要达到这个水准,把全世界的能源都拿来还不够。中国发展要走一条创新的路子,既是需要,也有可能,这里既有后发者胜的路数,也有用时间换空间的技巧,即走少消耗资源、少污染环境,附加值高的循环经济的道路。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有理性思考,要有长远目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准确把握宏观调控与市场配置的度,不能任其自然发展,或完全由市场驱动。感觉到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的感觉。当前重要的是解决认识问题。地学哲学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提高全社会的资源节约意识等方面大有作为。通过地学哲学宣传教育为树立科学的节约观,在当前着重要为树立节约能源意识、树立节约用水意识、树立节约原材料意识、树立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意识、树立资源综合利用意识、树立循环经济意识等服务。(四)要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新跨越”,随着这四大区域经济板块的联动,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中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方针。这“五个统筹”需要理论的阐发与实践的推进。我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大陆和300万平方千米的海域在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我国地质背景的多样性、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造就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理阶梯。这既构成了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样性,互补性,又为城乡、社会统筹发展提出了挑战,加大了难度。在区域地质条件差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地学哲学在不变的区域地质条件(相对)和可变的区域经济社会状态之间,需要做理论阐发、经验概括、寻找规律、指导实践,为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五)要为防灾减灾服务自然灾害是地球运动过程中发生的自然现象,而人类活动加剧或诱发了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是协调人地关系的重要课题。地学哲学研究工作要从自然灾害发生、发展的规律中研究概括普遍规律,提出指导防灾减灾的一般原则,为防灾减灾服务。最近,有关“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研究正在进行中,“十一五”规划也在酝酿制定过程中。可以预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寻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是“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这个背景下,地学哲学怎样在本位论、认识论、价值论、方法论、决策论和主题论等方面为寻求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服务是广大地学哲学研究者的历史使命和科学责任。三、繁荣发展地学哲学2004年,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阐述了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意义,指出了发展的方向,提出了重要的措施。这表明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党和政府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殷切希望。地学哲学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特别是地学联系的重要纽带。繁荣发展地学哲学是广大地学哲学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第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指导。我们当今所处的时代,是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以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信息化为主要趋势,各种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和文化竞争并存的时代。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将长期面对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科技占优势的压力”。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否则就会迷失方向。列宁说“沿着马克思的理论道路前进,我们将越来越接近真理(但决不会穷尽它);而沿着任何其他的道路前进,除了混乱和谬误之外,我们什么也得不到。”地学哲学研究工作者,要认真读一些马克思、恩格斯的书,读一些其他经典作家的著作。了解研究马克思主义,要全面正确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认识;要结合新时代新的实际,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以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我们的实践,就是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我们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为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实践支持和理论成果。第二,要始终不渝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尤其地学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在近代科学发展中,地学曾起到引领作用,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做过精辟的概括。当今地学正以全新的姿态走近科学殿堂,她将在为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巨大作用中走向新的辉煌。同时,她的发展会像近代科学发展时一样,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载体和科学支撑。一个优秀的地学哲学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哲学理论,而且要吸收广泛的现代科学知识,尤其是现代地球系统科学知识。我们地学哲学研究,把是否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她的宗旨、性质、方向和水平的根本尺度。第三,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实践的观点。首先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科学家的责任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马克思说“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地学哲学研究工作者,首先要努力在实践中去发现问题。回避现实不是唯物主义者,发现问题是理论研究工作者的禀赋。其次是研究和探索实践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通过深化研究,创新地学哲学理论,发挥地学哲学服务经济、服务社会的功能和作用。发现问题靠实践,解决问题也靠实践。运动着的生产活动、科学实验不断地提出新问题,需要不断地去研究,去解决。第四,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发扬科学精神,追求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构建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地学哲学科学体系。我们地学哲学工作者的社会价值,是社会对我们的研究成果的认可和运用。我们有没有作为,作为的大小,其鉴定标准唯此一条。我们所从事研究的问题,是地学哲学问题,是科学问题,是涉及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地球科学正在由传统地学向现代系统科学转变,这给了地学哲学新的概括,提供了新的载体。在新时代,我们要对地学哲学的内涵、外延、对其理论基础、对其实践性及可操作性、对其学科发展预期目标等等,都要有系统的考虑和科学的论证。多思、深思、慎思,求实、求是、求新。认真研究、多出精品。构建和发展具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地学哲学科学体系,是地学哲学发展的自身目标,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呼唤,是我们地学哲学研究工作者的神圣使命。有一个日益开放的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地学哲学研究工作者,要服务国家、面向世界,吸纳世界上先进的科研成果和科学的理论,启迪和丰富我们的研究。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地学哲学发展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新的高度、以广泛的视野研究地学哲学的基本规律,构建有时代特点和中国特色的地学哲学科学体系,为繁荣发展地学哲学而不懈奋斗。(原载《国土资源部咨询研究中心专家建议》2005年10月8日)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

上网查下该该杂志的联系电话,打个电话问问就清楚了,一般是按照你的字数定版面费的,字数越多,版面费越高,要是要有彩图的话,版面费也不一样的,祝你好运,

肯定是正刊,这还用说吗,有相关的批文,没有批文杂志社也不敢乱出呀是不,我看好这个杂志

SCCSI是啥呀?是CSSCI 吧!

南大应该不收录了。刚刚电话问南大,一直没人接。后来总算有个值班的接了,很不耐烦的说:不是了不是了,这个刊物已经不是了,你们一天有上百个人查这个刊物,阿嫌烦啊?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是一件很酷的事情。通常来说,这需要你学术水平扎实,对于学术探索有一颗热忱的心,同时保证自己的论文近乎完美无瑕,滴水不漏,才能拥有发表的机会。然而,一般的非资深研究者通常是无法做到独立完成一篇完美无瑕的论文的——总会有一些专业名词、逻辑表达上的不足。那么,非资深研究者难道就无法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了吗?并不尽然,只是需要有指导老师,权威第三方学术平台的帮助、润色,才能更好地完成这个目标。这里比较推荐的第三方学术平台是爱思唯尔(Elsevier),速度快,性价比高,推荐。

一:阅读很多论文,从成功的和失败的两方面汲取经验。二:对您自己的论文越客观,最终的结果越好。三:优秀的编者和审者会客观对待您的论文。四:如果您英文写作不佳,提早补习,将受益终身。五:学会与退稿为伴。六:好的科学“元素”显而易见——新颖的研究主题,广泛的涉猎相关文献,好的数据,好的分析,包括强有力的统计学支持和发人深思讨论。好的科学报道其“元素”也显而易见——完美的结构、恰当的使用图表、适当的篇幅长度、为目标读者而写。切勿忽视这些显而易见的“元素”。七:当有解决问题的思想火花迸发时,就开始撰稿。八:在职业生涯之初就成为评阅人。九:提早决定去哪里发表论文。十:质量是一切。想发表找我吧

《学术探索》杂志,原名《云南学术探索》,创刊于1993年8月,1998年更名为《学术探索》,此刊名一直沿用至今。 《学术探索》是由云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的一个综合性社科刊物。刊物以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研究人员、党政干部、高等院校教师和相关专业的学生为对象,设有哲学、经济、法律、政治、国际问题、民族学、社会学、历史、文化、公共管理、文学艺术、省情、教育等十几个栏目。

上网查下该该杂志的联系电话,打个电话问问就清楚了,一般是按照你的字数定版面费的,字数越多,版面费越高,要是要有彩图的话,版面费也不一样的,祝你好运,

学术与探索投稿经验分享

把批评意见当作是提高自己稿件水平的一个契机,补充新的实验,并精心修改论文以后再投它刊,而不是改也没改,当天另投他刊。如果没有修改的话,审稿人说的问题还是存在。如果改投它刊被接收了,那么错误还在那里;如果退稿,很可能还是由于这些问题引起的,因此态度非常重要。

学术写作注意事项:一、结构学术写作与小说或新闻写作不同,其整体结构是正式且有逻辑的。这意味着句子和段落之间应该有叙述性的联系,这样读者才能理解论点。引言应包括对论文其余部分如何组织的描述,以及在整个论文中正确引用的所有来源。二、基调整体基调是指一篇文章所传达的态度。论文中以叙述语气陈述他人的观点是很重要的。当陈述一个你不同意的立场或论点时,准确地描述这个论点,不要使用带有偏见的语言。在学术写作中,应该从正规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因此,应该使用中立的语言,而不是对抗或轻蔑的语言。三、措辞 措辞是指使用的词语的选择。因为具有几乎相同字典定义的单词可能有非常不同的内涵(隐含意义)。学术写作中尤其如此,因为词语和术语可以演变出一种微妙的含义。四、语言  使用明确的语言很重要。结构良好的段落和清晰的主题句使读者能够容易地跟随你的思路。你的语言应该简洁、正式,并准确表达你想要表达的意思。不要使用不具体或不够精确的模糊表达。

首先要看你写的是关于那方面的文章的,然后找到对应的期刊进行投稿,一般期刊都有自己的网站的,你可以上网查查的,大多数是可以网上投稿的,你可以参考下2011年期刊目录,这上面有很多专业板块的期刊供你选择的。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探索杂志投稿经验分享会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写好学术论文的方法从攻读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到作为研究人员,几乎很少有人真正研究过如何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在读书期间,导师一般是交给学生专业知识和获得专业知识的方法,而不会叫给学生写好论文的方法,从事研究之后,大多数人又忙于写论文,给予发表论文,而不会去考虑撰写论文的方法。因此,国内学术界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为拿学位、为职称、为获奖而撰写论文,基本上不会去考虑如何使自己的论文有学术创新。结果,都很难发表出来,而为了发表出来就走关系,找熟人。一旦达到自己的目的之后,学术就永远拜拜了,什么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都不过是人生目的的手段而已,根本就不是目的。因此,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越来越少,甚至根本没有,而为学术之外的目的来捞取学术功名的确比比皆是。也难怪有中国学术大多数是垃圾之说了。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要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必须要掌握好撰写学术论文的方法。本人从事研究二十余年,从事学术刊物的主编已有近十年的经历。从事学术研究使我有专业的眼光来看待学术问题,而作为主编则使我有机会抛弃学术研究的浮躁而冷静地从刊物的角度来思考学术创新的可能性。因而,我可以有机会把两种不同的眼光和视角交织在一起来谈谈如何撰写好一篇学术论文的问题。一、选题选题是否成功是研究成功的前提。有一种说法,哲学社会科学不像自然科学,没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只要愿意去做,最后必然成功。此话谬矣。没有好的选题,即便是洋洋洒洒数万言乃至数十万、数百万言,结果都是无用的废话。这就不能视为成功的研究。成功的研究一定是建立在成功的选题之上的。那么,什么是成功的选题呢?简而言之就是选题要有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是什么呢?一是指研究的目标取向。成功的选题应该是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也就是要使研究达到什么样的目标。研究的目标取向所反映的是研究是否有价值,是否值得研究。因此,从选题来看就可以知道该问题研究的状况和可能发展的趋势。如果选题没有揭示研究的目标取向,而只是陈述了一个事实,那么就意味着该研究不值得研究,或者说前人已经做了比较详尽的研究,在目前的状况下已经没有深入的可能了。这种选题就不应该去选。二是指研究的具体范围。成功的选题应该是范围具体,不是大而全的。也就是选题不能过大,过大的选题会使研究无法深入下去,只是如蜻蜓点水。另一方面是题目太小,研究就会过于沉迷于琐碎的细节,从而使研究失去了价值和品位。特别是有的细节并不具有代表性,也不能真正反映事物发展的趋势,但由于研究者的视野太小,没法从细节中发现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特别是做历史史料研究的往往都有这样的毛病。三是要对一个学术问题产生质疑,或者说要有争鸣性。学术研究是无止境的,真理更是无止境的。很多学术观点在当时是对的,或者说是真理,但时间和条件都变化了,因而其真理性也会发生变化。因此,选题一定要敢于质疑,但质疑必须要有理有据,而不是随便怀疑。在有理有据的基础上的怀疑,这样的选题一定是有价值的。总之,选题是很讲究技巧的。选题实际上是积累后的第一次思想井喷,没有积累就无法进行选题。好的选题可以使研究事半功倍,好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前提。在选题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题目的表达,即怎样把这个内容表达出来。这里也有几个讲究:一是题目不宜太长,太长表明作者缺乏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题目要求精炼、简洁,要力求达到多一个字太长、少一个字太短的水平。二是核心概念不宜多,最多两个,最好一个。这就必须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核心概念超过两个,论文到底研究什么就非常难把握了,而且概念太多通篇很可能就是在解释概念,实质性的内容就被冲淡了。三是表达要精准,题目如果引起歧义,或者模糊不清,那么论文在写作是很可能出现跑题现象。二、文献梳理和文献的使用文献是写好论文的材料,也是研究的基础。它反映的是研究者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能力。没有文献,就相当于造房子没有砖块一样;同时,没有文献也像在空中造房子一样没有基础。文献是学术传承和学术伦理的载体。尊重文献就是尊重前人的研究,尊重文献,也体现了学术发展的脉络。因此,文献在撰写论文中至关重要。在撰写论文之前,一是要对文献进行必要的梳理,二是要善于使用文献。(一)关于文献梳理1、梳理文献的目的是什么?选题的问题意识来源于对文献的阅读和分析,问题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二是基于既有的研究而发现问题。梳理文献的目的在于:其一,梳理所选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任何问题都有一个发展脉络,不了解学术发展的脉络就不能对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是说,这个问题是从哪里来的,然而才能预判这个问题的未来发展方向可能是什么。不仅要梳理这一问题国内研究是的现状,而且还有梳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从而全面把握这一问题研究的基本状况。如果打开电脑就直奔主题,对某一具体问题洋洋洒洒地写下去,也不去查阅相关文献,结果可能是低水平重复的东西。这样的论文时没有任何价值的,即便发出来,也仅仅是作为工作量或评职称的成果而已,并不代表它对学术有什么贡献。在学术论文中,开头就直奔主题的论文,一般都不是好的论文。人贵在直,文贵在曲。论文的贵也在曲。而这种曲是通过对前人既有研究的追述和分析表现出来的。其二,梳理文献是充分肯定前人所做的学术贡献。任何人的研究都是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这就是牛顿所说的,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研究中,这个巨人不是具体的一个人,而是所有对该学术问题作出了贡献的前人。学术的传承就是要尊重历史,不尊重前人的学术贡献,就难以开拓新的研究领域,也难以对学术研究进行深入研究。不尊重历史,我们同样会陷入盲目自大的学风,以为别人都没有达到自己的水平,从而最终也会陷入重复别人已经说过的故事,浪费学术资源。其三,梳理文献最根本的目的是发现前人研究中的问题,从而为自己的研究找到突破口。学术问题大多不是一代学人就能解决的,一代学人只能解决那一代学人的认知水平之下所能解决的问题,但即便如此,也存在着研究的疏忽和漏洞,也会因主观能力的不足而存在着研究的缺陷。因此,后辈学人就是要反复不断地阅读、比较和分析前人的既有研究成果,从中发现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漏洞。这样,自己的选题就有可能或者延续前人的研究使之深化,或者发现前人研究的漏洞和不足以进行弥补,或者在原有的问题领域发现新的研究处女地。这才真正体现了所做选题的研究价值。2、如何梳理文献?不少作者喜欢在引言中一口气把所有相关的文献都罗列出来,认为这就叫文献梳理。但是,把所有相关文献罗列出来肯定会占据了论文的篇幅,会导致宣兵夺主的论文结构。文献罗列太多,正文就要腾出篇幅来,结果正文想写下去但发现篇幅越拉越长而不敢深入下去了。这种文献梳理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正确的文献梳理方法是:其一,选择有代表性的文献,即在权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和权威论著,这些论文论著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状况。不能把那些不入流的刊物上的文章都罗列出来。其二,选择有代表性的作者的论文,也就是权威学者,或者是活跃在学术界的作者的论文、论著。这些论文论著同样也代表了学术发展的基本态势。其三,选择研究的视角来梳理文献。也会是结合你要研究的视角特别是具体的问题来梳理文献,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也有利于作者把握文献。其四,不一定千篇一律地要在引言中进行文献梳理,引言可以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适当阐述,在正文撰写的过程中,可以对具体的观点进行文献追述。这种方法要求作者对学术史特别是前人的学术观点十分清楚,对论文的写作已经有娴熟的技术。这就不是一般的新手能够把握的了。(二)如何使用文献?在文献的使用上,相当多的作者以为文章有注就是使用了文献。但是,论文究竟使用了什么文献?还有就是所用文献是否与所引用观点具有一致性。在使用文献上有以下几种错误倾向:1、为文献而文献,也即是在文献上凑数。用一大堆文献来吓唬读者,显示作者是看阅读了大量文献的,但仔细看后,会发现文献与论文的观点关联度不高。实际上就是假文献。一般的审读者可能不会认真看文献,但作为编者,特别是主编第一眼就是要把我好文献关,决不能让作者在文献上鱼目混珠。2、文献与所引用的观点属于张冠李戴,引用的观点本来是张三的,但作者因有惰性不愿意去查对,只是在二手文献中看到了李四用了该观点,于是就以为这个观点就是李四的。这种情况非常严重。3、绝大多数是自引文献,完全回避其他学者的研究。这种情形体现作者的是自傲,以为这个问题没有人超过自己,因此不愿意引用他人的观点。甚至为了突出自己,把自己在非常不起眼的刊物、报纸上发表的小文章都自引出来。这种情形表明作者有沽名钓誉之心。因此,使用文献是不能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方法上的,必须老老实实。使用文献体现了一个学者治学是否严谨,研究是否下功夫。因此,使用文献时:1、切忌文献堆砌,使用文献的价值在于体现论文的研究深度和严谨性,而不是通过堆砌文献了炫耀自己的专业知识多么广博。如果是这样,结果可能是适得其反。2、切勿张冠李戴,一定要去查找文献的源头,如果是经典著作的文献,就更加需要去阅读和查对。比方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是合在一起的,但有的作者没有去读他们的著作,而是从别人的引用中直接就引过来。同时由于没有弄清楚究竟是马克思的观点还是恩格斯的观点,可能会弄错了。这样就成为学术笑话了。切记要查阅文献,不可“人云亦云”。尤其是外国文献有的作者不愿意阅读,而别人引用之后,自己在没有阅读的情形下而引用了,甚至还想用外文形式来冒充。这在学术界是有公案的。张冠李戴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引用观点时是一个学者,但注释文献时却是另一名学者。这表明,作者根本没有读过背阴观点的学者,而是从注释文献归属作者的论文中看到了这句话,同时又不愿意花时间去查对,所以也是一种张冠李戴的情形。3、切勿用网络文献、报纸文献。学术的浮躁与否,学术的严谨与否,从文献的使用上一看就清清楚楚。如果通篇文章的文献都是网络文献或者是报纸文献,这样的论文无论如何都是不深入的。有的作者会说,网络文献、报纸文献表明论文时最新的观点。但是,网络文献和报纸文献并非是学术观点,也并非是经过严格论争的学术观点。或者说,这样的观点没有学术底蕴。因而,这些文献不能支撑一篇学术论文。当然,网络文献、报纸文献是否就不能用了呢?那也未必。有的数据必须通过网络来发布,如一些统计机构的统计数据,调查数据等都是从网络上发布的。简而言之,权威机构的网站、权威学术机构的学术网站、国际知名的研究机构网站等,这些网络文献完全可以用。4、切勿想当然地使用文献,包括弄错出版时间、引用内容错误、页码错误、作者和译者错误等。这些会导致论文出现严重的硬伤。三、论证的逻辑研究是一个论证的过程,论证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思维过程。这个过程应该是然而,当前众多的论文缺乏这种思维,大多数用发散性思维来写论文的,因而论文就缺乏深度。论争的逻辑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层次感,而不是平面感好的论证逻辑一定是立体的、有层次感的,而不是平面性。世界是平的,这只是一种臆想,论文的论证逻辑是立体感的,这是一个刚性的现实要求,而不是臆想。好的论证逻辑就像博洋葱,一层一层拨到中心,最后才知道洋葱中心究竟是什么。而平面性的论证逻辑缺乏新奇感,就像摊大饼,一开始就知道大饼中是什么内容了,所以这样的论证不会给人遐想,也不会带来新奇。好的论文,同样要给读者带来出人意料的结果。2、缜密性,而不是一盘散沙论证真缜密性体现的是作者的思维能力,也体现作者对专业知识掌握的程度。专业基础扎实的,其逻辑思维能力肯定要强。相反,没有扎实的专业根基,那么其论证肯定是碎片化的。因为,他掌握的专业知识本身就是碎片化的。碎片化的专业知识,只能导致碎片化的论证逻辑。有不少学者,虽然在学术界也有一定的知名度了,但专业基础并不扎实,所以在撰写论文时,基本上就是用1、2、3、4……进行罗列,而缺乏缜密的逻辑推理和逻辑证明。这种状况可能还不是几个人,而是一代人的问题。因为,中国又一代学人是在文革中成长起来的,读书不多,且能有经过专业的训练,缺乏专业素养,但通过自己的努力也的确跻身于知名学者之列,但这种缺陷他本人根本就没有办法弥补。所以,这一代人基本上是在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中提出一些碎片化的观点,而不可能成为治学严谨、有深厚学术底蕴的学者、思想者。3、科学性,而不是宣传性学术研究无疑是一个求真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通过大量的事实或史料经过逻辑论证之后才能得出结论。正是这样,学术才具有真理性和科学性。然而,当今的学术研究越来越缺乏这样的精神,做历史研究的不愿泡图书馆、档案馆,做现实研究的不愿做田野调查,用的是二手材料和二手数据,并且先预设一个价值立场,用这些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预设的立场或观点。殊不知,同样的材料和数据可以证实完全相反的两种观点。这样,学术研究因没有按照学术规范而导致学术失去了科学性和真理性。反过来,预设一个观点,可以毫不费力地找到相应的材料和数据来证明这个观点,这同样也会导致难以找到学术的真理。这两种情况都会造成对学术的伤害,即任何人都可以从事学术研究,学术也就从根本上丧失了其尊严,也无所谓学术权威可言。正确的方法是在阅读了大量文献之后而形成新的观点,然后再回到材料通过更多的材料来证明你的观点的科学性。预设观点然后来找材料这是宣传的基本方法。当前学术的科学性越来越被宣传性所取代,原因在于:一是当今行政干预学术的现象非常严重,学术质量(评奖)、学术水平(各种学术称号)、学术考核等都是行政领导来评价的,在这种情况下,甚至行政级别与学术水平成正比。在行政干预之下,学术就越来越多地为行政服务,从而使学术成为政治的附属品,为政治宣传服务。二是一些学者为了尽快地提升自己的行政级别而不断做政治宣传的“学问”,学理性的研究被束之高阁,应景性的宣传文章则一挥而就,但往往是正确的空话、无用的废话。三是宣传性的“研究”比真正意义的学术研究容易出成果,而且也轻松。看积分报纸,浏览几个主流网站的文章,就马上形成了自己的一篇文章。而且,只要政治正确,这类文章不愁没有地方发表。学术界的浮躁也就可想而知。4、学理性,而不是口语化学术论文肯定是学术性很强的,它必须要超越日常生活的口语化表达。口语强调是能让读者听得懂,所以具有随意性。而学术论文并不是要大众听得懂,而是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才能听得懂。如果都能听得懂,那就不是学术论文了,那就是日常的讲话了。有一种观点在嘲笑,学者的论文时在自娱自乐,别人都看不懂,这种论文对社会根本就没有用。我觉得这种观点实在是肤浅可笑。学术论文都听得懂、看得懂,那就不叫专业学术论文了,学术论文肯定只有专业人士才能看得懂;而且学术论文传承的不是一般的文化,而是一个民族的核心文化,这种文化是民族发展最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它的影响是战略性的,而不是当前的普罗大众能不能看得懂和听得明。当然,学术的思想肯定要进行大众传播,这时候就需要用通俗的口语化方式来跟大众交流。5、严谨性,而不是随意性学术研究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因而需要研究者必须在论文写作中要有严谨的态度。当前学术的浮躁特别是科研管理部门要求快出成果,从而助长了学术上的各种不端行为。例如,一是随意使用数据。学术论文在使用数据时一定要是权威性的数据,也就是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然而,由于当前数据发布的机构比较多,一些作者在选取数据时太随意,不去研究一下机构本身的权威性,结果所用的数据被学界所质疑。有的甚至因找不到数据的来源而随意改动数据,导致数据时去了真实性。包括所用材料和文献也是一样,近年来,外国著作引进翻译太多,翻译也太随意,甚至译著中曲解了原著的意思的都有,但作者在使用这些翻译著作时没有认真挑选,手中有什么就是用什么,结果把错误的文献内容引入自己的论文中,导致论文出现一些硬伤。此外,研究的严谨性还可以从使用文献中体现出来。有的丛书文献出版时间是不一样的,而引者可能会想当然地就整套丛书都是同一出版时间,这也是论文的严重硬伤。如《邓小平文选》(1-3卷)其出版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关于调查的可靠性在于,调查的手段是否可行,抽样的方法,以及统计的方法等。6、围绕核心问题展开论证,而不是学术散文天马行空学术论文肯定有一个核心观点,因而在论证过程中就必须是围绕这个核心观点展开,所有的材料的目标都是指向这个核心观点的,而不是从核心观点延伸出去。一旦延伸出去就有可能偏离主题。然而,现在不少作者完全是为了凑字数,为了这个目的,论文的关键词非常多,几乎是每一小节讲述一个关键词,整篇论文很有可能是一个拼盘,而不是在一个关键词或者一个核心观点统领之下的论文。结果,篇幅很长,但不知所云,完全是如脱缰的野马,怎么也拉不回来。这样的文章之可以说是学术散文,而不是学术论文。四、论文的修改与查证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研究的一种态度。如今大多数人不愿意修改,也不愿意查证文献和材料。这显然缺乏对学术研究的认真和严谨性。作者自己修改文章的要求:其一、对文章的总体结构在进行斟酌。主要是看是否在结构上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如虎头蛇尾;或者是结构上的不相称性(把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问题放在一起来讨论)。其二,对文章的逻辑进行梳理,看是否存在逻辑上的不连贯性。其三,对文句进行斟酌,看表达是否存在问题其四,对文献进行查证,是否存在着文献的错误其五,对数据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数据的错误其六,对注释进行核对,看是否存在差错如何对待编辑部的修改意见其一,在正常情况下,编辑部提修改意见就意味着此文有可能经过修改后达到发表的水平。而没有任何新意的情形下和没有人脉的情况下,编辑部不会对没有任何新意的文章提修改意见。其二,编辑部看问题一般视野要宽一些,看问题的视角要大一些,提出修改意见,作者尽可能满足编辑部的要求其三,如果编辑部的修改意见确实不妥,作者可以回信阐述自己的观点,编辑部认为说的有道理的话,一般也会尊重作者。其四,不要以为编辑部可以刁难,多次的来往只能回使论文跟家完善,而不是在修改多次后否定作者的文章。即便有的修改时多余的,编辑部也会反复推敲的。五、论文的结尾论文的结尾既是整篇论文的点睛之处,也是揭示学术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因而,结尾一定要有气势,气势磅礴的结尾,往往能够凸显论文的整体品质。从当前的学术论文来看,结尾主要有以下几种问题:其一,论文根本就没有结尾,当论证完毕后,论文就嘎然而止。这是典型的虎头蛇尾。其二,没有对前面的研究进行总结,而是离开前面的研究谈体会,因而没有体现结束语的作用。其三,对前面的研究泛泛而谈,没有集中到观点上来,从而显得太平淡。其四,太简单,有结尾与没有结尾没有什么区别,这样的结尾就没有意义。那么,什么样的结尾才是好的结尾呢?我认为至少要体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够从宏观上对论文进行观点性的总结。前面主要是论证,证实或者证伪,但尚未突出自己的观点,所以必须要有一个结尾来提炼作者的观点,使读者更清楚作者的观点。二是要有大气磅礴之势,有行云流水之气。前面的论证是一个小心求证的过程,不能展示作者的文笔,但在结尾部分,可以放开手脚,解放思想;可以充分展示作者的文采来归纳和抽象论文的要义。三是结尾除了归纳观点外,也可以对该问题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的预测,以及对该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六、遵守学术规范,信守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是学术的生命线。学者必须要按照学术规范从事学术研究,而不可随心所欲题“想法”。如果仅仅是提“想法”,没有被证明的“想法”,仅仅是一个假设而已。一个假设性的观点决不能代表一种学术水平。只有用理论方法进行了符合逻辑的证明之后,如果这个“想法”具有创新性同时又符合学术逻辑,那么这个“想法”才转变为学术观点,这个观点就代表了学者的学术水平。当前,社会的浮躁也同样渗透到学术领域,使学者不再沉寂与象牙塔,而是通过学术论文的大跃进而成就自己的虚名,从而获得各种各样的学术荣誉和学术奖项,最终捞取相应的学术地位。结果,有的就不折手段,通过各种学术不断行为和学术腐败进行学术制假造假。当前,学术不断、学术制假造假行为在论文上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抄袭剽窃或抄袭观点,或抄袭材料,或抄袭段落,或抄袭文献,或将别人的文章略作改动整体性剽窃,或仅仅是把题目改动署上自己的名字。2、强行在他人成果上署名这主要有一下几种情形:一是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导师规定学生发表文章必须把导师的名字署上,甚至要求署名第一作者,但导师并没有审阅文章,一旦文章被人举报,导师就千方百计回避;或者公然宣称自己不知道,是学生自作主张署上的。二是上下级同事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或者是下级刻意为领导捉刀代笔;或者是上级借用行政权力强行要求3、篡改文献和数据、故意断章取义这主要是不愿意去核对数据和文献,而自己的论文可能又特别需要这样一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结果只好对边缘有数据进行为我所用地篡改,或对文献的观点进行刻意地曲解,或断章取义地引用,以迎合自己研究的需要。4、注释有误或做“伪注”,如前面所说的张冠李戴5、低水平重复不愿意去阅读文献,因而不知道学术发展动态,导致自己的研究在重复着前人的研究,甚至重复着同辈学人的研究。6、转引二手文献并且未核对导文献导致以讹传讹7、只引证自己的论文,自我吹嘘8、阅读中文文献却引用外文表达文献,结果弄巧成拙9、源于外文书刊却译成中文,结果牛头不对马嘴10、转引外文注释却不注明原出处,让人难以查找原文献,难以辨认其真伪11、一稿多投,有的甚至是略作一点“乔装”后就投给不同的多家刊物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新颖性和逻辑性,有理论性和指导实践意义。文稿要求论点鲜明、数据可靠、资料翔实、分析方法正确,语言精练、书写工整。研究类文稿和综述、讲座稿件全文在5000字左右,临床经验交流稿件全文在3000字左右。文章格式请按照科技论文的写作要求(分前言、对象与方法、结果、讨论),研究类文稿应另附150~200字中、英文摘要,3~5个关键词。英文摘要还应包括文题、作者单位、作者姓名、邮政编码。中、英文摘要应采用结构式著录:含目的(Objective )、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文稿(可用复印件)要求打印在16开白纸上,字迹清楚,简化字以国务院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为准。数字请按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七个单位公布的《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书写。计量单位请用国际标准计量单位,外文需打字或用印刷体书写,并注明文种、大小写和正斜体。图请用白纸单面墨绘,尺寸应较计划刊出者大一倍。照片请用光面纸印出,要求清晰、层次分明。图和照片不得折叠和出现划痕,背面请注明图号、作者、文题和上下向。文稿中摘编或引用他人作品,请按《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指明原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及其来源,在参考文献表中列出。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参考文献,必要时可在文中加注,说明作者、文题和来源。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引用处依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排序,并用方括号标注。来稿请自留底稿,无论刊登与否恕不退稿。收到本刊收稿回执后3个月后未接到本刊采用通知时,作者可自行处理。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删节。对内容的修改,应征得作者许可。如作者不允许对内容修改,务请在来稿中注明。来稿请第一作者所在单位领导审核并附单位介绍信。来稿请勿一稿两投或多投,如该稿曾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在内部刊物上刊出,或用其他文种发表过,请在投稿时加以说明。来稿首页作者单位后请注明单位所在城市名称及邮编。此三项请列于首页正文下方,并用横线隔开。项目资助课题请注明资助单位及编号。为方便联系,请留电话号码或E-mail地址。  说明  1、相关说明所列内容与投稿须知内容所述事实为类同,且在多个词条以断章取义的形式全部重复或部分重复出现,望用户能仔细甄别其真实性。  3、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为词条内容的信息来源和内容的延伸阅读,而一些专职的编辑百科词条的机构和个人大量的在词条正文中增加不相关和重复的内容以增加虚假参考资料和扩展阅读的目的,请用户能识别词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向期刊举报不实信息的信息来源,以便于期刊能更健康的发展。

向杂志社投稿途径有:1、写信。(摸清杂志社的地址及邮编,可以从杂志封面上找。) 2、从网络上传递。即发电子邮件。(也可从杂志封面上找。)

  • 索引序列
  •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发言
  •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会
  • 学术探索投稿经验分享
  • 学术与探索投稿经验分享
  • 探索杂志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