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发布时间: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走访昔阳,《汾水》1977年第1期悼何其芳,《四川文艺》1978年第1期生活·诗意·独创(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美术,1977年5期解放思想 繁荣创作(何西来,田中木合著),社会科学战线,1978年4期重评《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何西来,田中木合著),文学评论1979年4期是“黑线专政”,还是红线主导?,文史哲 ,1978年 01期试谈形象思维——学习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国戏剧 ,1978年 02期生活的教科书——评刘心武同志的短篇小说,社会科学战线 ,1979年 01期艺术典型与“多数”、“主流”及其他,文学评论 ,1980年 01期李渔论戏剧导演,文艺研究 ,1980年 04期质朴·简炼——漫谈《小镇上的将军》的艺术特色,语文教学通讯 ,1980年 07期艺术特性三题,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 03期党性原则与艺术规律——重新学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文学》,文学评论 ,1981年 05期论艺术的对象,文史哲 1981年 06期艺术形象(续),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1期艺术典型的真实性、哲理性和倾向性,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2年 01期艺术形象,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2年2期坚持毛泽东同志的文艺思想的科学原则,文学评论1982年3期艺术形象的真实性与倾向性,学习与探索,1982年04期社会主义文学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学评论 , 1982年 06期论艺术对象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3年 03期李渔生平思想概观,文史哲 , 1983年 06期说“朦胧”,文学评论 , 1983年 06期青云谱记——访八大山人纪念馆,《星火》1983年第5期欣赏对象与欣赏主体的矛盾关系考察——兼谈艺术欣赏的特质,学术研究 ,1984年 03期何其芳的“创作冲动”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4年 04期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当代文坛 ,1984年 08期艺术的欣赏和批评,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5年 02期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条目之一,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1期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社会科学辑刊 , 1986年 02期论艺术表现的技巧,云南社会科学 ,1985年 03期要勇于探索,当代电影 ,1985年 03期关于艺术典型问题,贵州社会科学 , 1985年 03期谈谈艺术典型化的规律,文艺评论 ,1985年 04期艺术认识的个性和社会性,学习与探索 ,1985年 06期文学作品的生成——《文学创作美学纲要》片断,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6年 04期美的本质及美的弗晰性,山东社会科学 ,1987年 02期文艺与审美及其他——关于文艺观念的一些思考,学习与探索 ,1987年 02期创作美学引论,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2期论审美活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7年 04期论创作客体,云南社会科学 , 1987年 05期关于艺术理论问题的思考,文艺争鸣 , 1987年 05期两个“尺度”与文学创作——创作主体与创作客体的功能,文学评论 ,1987年 05期文学意象,学术研究 ,1987年 05期论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家,浙江学刊 ,1987年 06期创作与接受,当代文坛 , 1987年 06期文学物象,文艺研究 ,1987年 06期关于“天才”的思考,贵州社会科学 , 1987年 08期论技巧,文艺理论研究 ,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上)——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1期文学创作的审美社会学(下)——社会环境与文学创作,社会科学战线 ,1988年 02期论文学创作对社会环境的影响,齐鲁学刊 ,1988年 02期艺术生命的孕育,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 01期关于人类本体论哲学,云南社会科学 ,1989年 02期论人类本体论文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1989年 03期再论人类本体论美学,文艺理论研究 , 1989年 05期艺术美的创造,广西社会科学,1989年6期技术美的构成因素,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4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为审美-艺术活动定位,文艺理论研究 , 1991年 01期文艺创作作为审美价值的生产活动,河北学刊 , 1992年 02期仪容美学,文艺研究1991年3期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2期文艺创作中的美学辩证法,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3期文艺理论的生命也在于创造——评刘烜的《文艺创造心理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年 04期九十年代: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学,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 04期审美价值生产的基本类型,文艺研究 ,1992年 06期文学语言:遵循规范与突破规范,语文建设,1992年7期生态技术美学的对象和任务,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1期生态技术美的本质,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4期以热心肠坐冷板凳——谈治学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4年05期颓落与拯救──论当代中国文学的道德风貌与文学家的人格建设,文学评论 , 1994年 05期世纪之交感言——文艺理论从哪里突破?《小说评论》1995年01期高山流水文艺书简,《太原日报》1995年4月至6月谈“做学问”——论学书简,《学习与探索》1995年05期理想和英雄──“北戴河对话录”之一,当代作家评论 , 1995年 06期市场经济与文学艺术和精神文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人文状况,《文艺争鸣》1995年06期天和人和国和家和,《山西发展导报》1995年12月16日面对传统:继承与超越,《山东文学》1996年01期论人类活动的基本类型,《淄博学院学报》1996年01期“文艺与消闲”专栏──主持人的话,《文艺争鸣》1996年02期消闲与文化和审美,《文艺争鸣》1996年03期消闲文化漫议,《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4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一),《改革》1996年01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二),《改革》1996年02期市场经济的文化效应和民间空间(三),《改革》1996年03期东方诗学与东方批评——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文艺学的对话,《学术研究》1996年06期多元与兼容,《文艺争鸣》1996年06期李渔的戏剧美学引言,《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1期文艺学研究的一次盛会——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研讨会“跋”,《淄博学院学报》1997年02期从现代文艺学建设谈到百年学术史研究,《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02期《闲情偶寄》评点,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98年 01期提高娱乐的文化和审美含量,《江南论坛》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四),《广西师院学报》1998年01期“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杂议,《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再读李渔——《闲情偶寄》评点本序,《扬州大学学报》1998年01期建立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基石──评《中古文学理论范畴》,《中国图书评论》1998年01期《闲情偶寄》评点之九,《浙江大学学报》1998年02期走向对话的时代——新时期文艺学20年学术历程,《淄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李渔论“修容”,《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04期读《闲情偶寄》札记,《学习与探索》1998年04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文学评论》1998年05期关于园林美——《闲情偶寄》评点(十),《河北学刊》1998年06期大印象: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1978-1998)文艺学美学历程,《昌潍师专学报 》1998年06期反正-反思-反叛——二十年文艺学美学历程,南方文坛 , 1998年 06期拨乱反正,“正”在哪里?──新时期文艺学20年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8年06期《闲情偶寄》的女性审美观,《思想战线》1999年01期内转与外突——新时期文艺学再反思,《文学评论》1999年01期读《闲情偶寄》札记(二),《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方法论”热──新时期文艺学的反思之一,《文艺争鸣》1999年01期新时期文学和道德,《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01期新时期文艺学反思二题,《山东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2期新启蒙:理性精神下的文论话语,《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04期从“认识文论”走向“审美文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06期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扬州大学学报》2000年01期学术本位的回归,《文史哲》2000年01期关于文学本体论的思考,《江海学刊》2000年01期对中国文艺学学术史的百年回顾与反思,《甘肃社会科学》2000年02期形象思维是不是“思维”?,《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03期文艺与政治——为文艺正名,《淄博学院学报》2000年03期百年文论的启示,《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04期追索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的百年行程,《社会科学辑刊》2000年05期文学主体论的超越和局限,《文艺研究》2001年01期人物掠影,《小说评论》2001年第2期兴奋与感慨——《新时期文艺学反思录》后记,《小说评论》2001年02期学术范型的转换——关于百年美学和文论的断想,《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04期美学研究期盼超越——评《西方美学论稿》,《山东社会科学》2001年05起访爱丁堡,《山东文学》2001年06期在全球化浪潮前面——关于艺术与美学处境的断想,《文艺争鸣》2001年06期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民族艺术研究 , 2002年 03期文艺美学诞生在中国,《求索》2002年03期文艺美学的教父,《南方文坛》2002年05期论文艺美学的产生,《潍坊学院学报》2003年03期文艺美学产生的时代必然性,《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04期文艺美学:内在根据与学术理路,《理论与创作》2003年04期关于价值美学,《郑州大学学报》2003年05期全球化语境下的审美、艺术、美学新转向,《河北学刊》2003年06期文艺美学:现状与未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7期价值与审美,《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01期审美价值的消费和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02期后现代:生活与艺术合一了吗——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汕头大学学报》2004年03期艺术生活的特异化,《深圳大学学报》2004年06期艺术与生活:并未合一,《人文杂志》2004年06期文艺学向何处去,《文艺争鸣》2004年06期大舅撑起我的天,《北京文学》2004年07期对中国20世纪文论和美学的回顾与反思,《南都学坛》2005年01期爸爸,《青年记者》2005年01期我所知道的蔡仪先生,《新文学史料》2005年01期多面蔡仪——纪念蔡仪先生百年诞辰,《学术界》2005年01期关于滑稽和笑的思考,《汕头大学学报》2005年02期从《共产党宣言》谈到文化艺术的全球化与民族性问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年 02期生活的变异,《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自述:我这一辈子,《社会科学战线》2005年04期再说全球化,《学习与探索》2005年05期反思百年文论——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5年06期为了人民的利益和欢乐,《粤海风》2006年01期文学真的会消亡吗——在中山大学的讲演,《南都学坛》2006年01期中国古典美学的典型理论——中国和西方典型理论的对比,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 2006年 02期人是自然,又非自然——人学问题札记,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6年 02期谈艺术欣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价值美学札记,《清华大学学报》2006年03期审美:以情感为中心,《理论与创作》2006年04期论建立新的文艺美学,南都学坛 , 2006年 04期玉米宫殿,山花 , 2006年 08期电子媒介时代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10月18日

让他们给你发个邮件,我的稿件被录用后就收到回复邮件,说了具体稿件名字和预定排哪一期,版面费时多少,你看看他们能不能这个给你发一个呢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和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管单位都是辽宁省教育厅,属于省级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357 综合影响因子:156 主办: 沈阳工程学院周期: 季刊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3-1603CN: 21-1524/N邮发代号: 8-254曾用刊名: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学与科技创刊时间:2005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复合影响因子:281 综合影响因子:155 主办: 沈阳工程学院周期: 季刊出版地:辽宁省沈阳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2-9617CN: 21-1518/C邮发代号: 8-255曾用刊名: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辽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创刊时间:2005

最新最全的 学术论文 期刊文献 年终总结 年终报告 工作总结 个人总结 述职报告 实习报告 单位总结 【摘要】德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然而现代中学德育却由于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存在着的一些问题面临着种种困境, 如何加强中学生德育教育,真正的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实际就德育存在的问题和教育对策谈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旨在让每一位中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并最终成才。 【关键词】网络综合布线 课程设置 教学方法改革 实训室建设 师资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3089(2012)11-0025-01 目前许多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其教材的理论化程度高,没能突出实践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滞后的教学内容难于适应网络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对课程的实践环节重视不够;实训场地与设备的不足及实训设备的非标准化导致了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较弱;师资力量的实践技能薄弱,也影响了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才的培养。 一、准确定位,合理设置课程内容 《网络综合布线》课程应以突出实用技能为目的,以培养应用能力、实践能力为主导的课程体系。依据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操作,进行教学模式创新,采用以应用能力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编写与之配套的教材。 二、采用突出应用技能培养的教学方法 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教学过程中,应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导,以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为目标,实施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构建过程性考核,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项目教学、分层教学等先进教学理论方法带进课堂,加 强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及时更新教学方法,吸纳先进教学理念,加强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提高。针对中职学生的特点,采用遵循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将实际工程的工作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中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从而提高中职学生的实践技能。 三、加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解决硬件实训条件的不足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是实践技能型较强的专业,建设技术先进、设备相对齐全、高仿真环境的专业实训室是专业发展的关键。实训室的建设有利于中职学生在掌握一定基础理论后,按工程需求和标准开展相应实训课程,通过实际动手操作,不断强化基本功练习,从而提高自身技能水平,同时也会促进中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训室建设可以通过自建、租赁与共建的途径完成。 (1)加大资金投入,自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领导重视程度高、资金充足的中职学校,可以按照标准购买设备,自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 (2)通过租赁方式,加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 对于部分资金有限的中职学校,可以向企业租赁设备,加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建设。 (3)加强校企合作,共建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拓展校外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优于自建、租赁方式,因为在学校资金短缺的情况下,加之网络综合布线设备和技术更新迅速,很难始终拥有紧跟市场前沿技术的专业实训室,如果重复建设也会造成资金的浪费。在加强共建实训室的同时,应大力发展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拓宽中职学生的实训场所。通过校企合作,可以保证实训设备的及时更新,与企业保持同步,把企业引进校园、让项目走进课堂,提高教学的实践性。这样的“双元制”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减少教学和企业经营的成本,实现校企共赢。 四、加强网络综合布线“双师型”师资建设 “双师型”教师既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要有过硬的实践技能,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在课堂上培养出来的,要鼓励教师抽出 一定的时间到企业去锻炼,去生产第一线虚心向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在师资建设的道路上,要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采取合理手段来提高技能型师资的力量。 (1)通过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推动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通过定期展开校内、校校之间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竞赛,不仅要求学生参加技能竞赛,也要求专业教师参加技能竞赛,这样一来既是对教师的考核,也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平台,促使教师全面掌握该行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及相关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2)通过网络综合布线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加强学校“双师型”教师培养 每年轮流安排教师至少利用一个月时间到网络企业接受挂职锻炼,了解该企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参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的设计与施工,锻炼结束由网络企业对锻炼教师的实践技能进行鉴定。 (3)通过加强学校与网络企业合作,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加大网络综合布线师资培养力度,造就“双师型”专业技术骨干教师,积累和强化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为培养技能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校企合作,是提高教师教学和实训指导水平的有效途径。在政策上鼓励教师直接到企业参与网络综合布线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和施工管理,这样以来可以有效提高教师工程技术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鼓励校企合编教材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也更接近学生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同时可以聘请网络企业的技术专家、高级技师担任中职学校的实习指导教师,以便弥补学校网络综合布线师资力量的不足。 总之,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教学要以就业为导向,吸纳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通过校企之间的合作,加强网络综合布线“双师型”师资建设,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当前社会急需的网络综合布线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苏永,元荣华对中职网络综合布线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6):95- [2]钟达夫 基于工学结合的网络综合布线教学改革实践[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6):1348- [3]张陈,肖楠,郭维城 应用技能竞赛反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3):404- [4]刘钦涛 中职“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教学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10(7) (下旬刊):74- 阅读相关报告总结文档:让孩子与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有亲密接触 历史地图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中职电学课堂教学研究 浅谈中职机械专业基础课教法探究 浅析如何创设电子专业课堂氛围,开启学生思维活动 浅论案例教学在刑法教学中的运用 创设有效导入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浅谈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浅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农村教育及其特点 王维与王昌龄送别诗的共同点 论高校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难点及其对策 刍议中职会计教学中ERP 沙盘的运用 试论职业指导在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就业工作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浅谈高职大学生危机应对素质和能力的自我培养 浅谈西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本文收集或整理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留言。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截止2015年1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在职教职工966人,其中专任教师610人,正高级职称教师85人,副高级职称教师196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121人,硕士学位专任教师412人,博士生导师6人,硕士生导师71人。现有2个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7个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3名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2名辽宁省优秀专家,11名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十百千高端人才引进工程”百人层次,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才5人,千层次人才8人,2名沈阳市优秀专家,7名辽宁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人才。 辽宁省高校优秀教学团队: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教学团队、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教学团队、 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信息工程专业教学团队、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热能与动力工程教学团队等。辽宁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团队:智能电网故障诊断-安全预警-自愈控制团队 2011年,学校被确定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单位,“动力工程”“电气工程”两个领域获得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有2个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辽宁省优势特色(培育)学科: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学术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0年学报影响因子较2005年提升6倍;2009年学报共有两篇文章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98篇文章被索引。学报主编独创的新建本科院校学报特色办刊理论和12345运作模式曾多次在全国学报学术会议上交流。2011年,社科版在全国人文社科期刊中排名有新的进展,进入全国前40%以内。学报2刊年内又获得3项国家级奖励,学报自然版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特色期刊奖,连续三届获此殊荣,成为教育部仅有的14种期刊之一;学报社科版连续两届荣获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其文艺美学栏目获得全国人文社科学报特色栏目。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7月,图书馆藏图书文献3万册,(其中,电子图书8万册,电子期刊2万册)。数据库资源主要有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书生之家数字图书馆、超星数字图书馆、爱迪科森网上报告厅、金图国际高校英语学习资源总库、EBSCO西文数据库等。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一)著作1、《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上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版。参加编辑。2、《为中国教育寻觅曙光》下册,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版。参加编辑。3、《教育大词典?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4、《现代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版。合著,主编(3),撰写3万字。5、《中国女子教育通史》,贵州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版,独立,8万字。1996年获第四届中国西部地区教育图书一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6、《新中国教育改革研究》,重庆出版社1996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近6万字。1999年4月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一次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7、《女童教育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作,主编(3)。2000年6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8、《教育大词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2版。负责宋代人名及明清部分人名词条300余条共计约10万字。9、《教育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版。合著,参加撰写3万字。1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3万字。11、《女童教育实践与研究》,天地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任执行副主编(3),参加撰写5万余字。12、《中国现代文学》,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约5万字。13、《中国女子教育文萃》,四川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1版。合著,主编(1)。2001年5月获四川省南充市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4、《人的本质?素质?素质教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约2万字。15、《中国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参加撰写近8万字。16、《女中学生现代素质的探索与培育研究》,重庆出版社2001年第1版。副主编(2),参加撰写2万余字。2003年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17、《中外女童教育简史》,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独著,7万字。2002年7月获四川省教育厅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2003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18、《当代中国扫盲和农村成人教育的回眸与前瞻》,2003年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第1版。参加撰写2万字。19、《外国女子教育史》,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独著,6万字。2005年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三等奖。同年获得第四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称号。20、《女中学生潜能开发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合著,主编(2),参加撰写5万字。21、《杨贤江年谱长编》,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第1版。合作撰写(1),撰著12万字。该书收入潘懋元、华长慧、宋恩荣主编,喻立森执行主编的《纪念杨贤江诞辰110周年丛书》。22、《戴续威教育论著选》,2005年四川大学出版社。合作编撰(1),全书21万字。(二)论文◆1986年1、《关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法体系问题》,熊明安、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1986年第1、2合期◆1989年2、《试论教育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第5期。第59—65页。◆1991年3、《浅谈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6期,第25—30页。◆1996年4、《浅谈<福翁百话>的教育思想》,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4期,第118—124页。5、《浅谈雷培鸿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载广西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会编《雷培鸿教育思想研究文集(三)》,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版◆1997年6、《日本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4期,第82—88页。7、《维新运动时期梁启超的女子教育思想》,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5期,第89—91页。8、《加强教育综合改革 促进女童教育发展——川北地区农村女童入学及辍学问题的研究》,川北女童教育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1—55页。9、《发展女童教育 提高民族素质——大巴山、米仓山地带女童教育研究》,冉元辉、汤泽生、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7年第5期,第56—59页。◆1998年10、《对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报告》,《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的现状及其改革研究》课题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56—59页。11、《对川北某重点师范学校女生素质的调查》,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第84—90页◆1999年12、《试论中日近现代女子高等教育的主要不同点及其成因》,杜学元,《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第23—29页。13、《近代广西壮族师范教育的发展及其给我们的启示》,杜学元(署名“杜玄”),《四川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第56—61页14、《试论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5、《试论梁漱溟的乡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杜学元,载金艳芬主编《教研论丛》,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第1版16、主持承担的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川北地区女子义务教育现状及其改革研究”1999年3月获“世界银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2000年17、《大学素质教育应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第25—26页。◆2001年18、《我国西部边远地区女童失学原因调查与对策》,洪显利、刘电芝、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2003年19、《贫困山区中学教育中的问题及对策》,刘伟斌、杜学元、黄魁耀,《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增刊。20、《老年女性教育问题研究——四川省南充市老年大学的调查分析》,范琐哲、杜学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5期。21、Government and University——The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government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enlightenment in a historical perspective, Du Xueyuan,Contemporary Education (HK),2003(16)22、《加强教育科研,促进教育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杜学元、贾贵州,载叶上雄主编《教育强省——科教兴川的必由之路》,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4年23、《民国之前女子高等教育的回顾与审视: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的比较》,杜学元,《现代大学教育》2004年第3期。第36—39页。24、《浅谈美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成因》,杜学元,《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99—102页。25、《论小城镇女童教育生活世界的建构》,吴立保、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4年第 12期第66—69页。26、《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女子高等教育》,杜学元,《高等教育研究》(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第4期,90—93页。27、《高校教师聘任制管窥》,孙刚成、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0月(中),第75—77页。28、《简论网络教育与教育机会平等》,何岸、杜学元,《教育与职业》2004年11月(下),第7—8页。29、《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问题浅析》,何岸、杜学元,《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第93—97页。30、《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刘伟斌、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第146—148页。31、《张澜教育思想评析》,杜学元、龚波,《教育史研究》2004年第4期。第35—39页。32、《新中国大学生资助体系的改革与发展》,曾庆红、杜学元,《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第154—156页。33、《福禄倍尔<人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启示》,卢长娥、杜学元,《中国西部科技》2004年第4期。34、《略谈洋务运动时期的留学教育》,刘伟斌、杜学元,《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年第3期,第5—6页。35、《略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投资体制的改革》,王勇、杜学元,《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第10—15页。36、《卢作孚的职工教育思想及其启示》,王小红、杜学元,载刘重来主编《卢作孚社会改革实践与中国现代化研究》,香港天马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1版。◆2005年37、《我国小城镇女童教育学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杜学元、沈堰奇,《西华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第74—78、89页。38、《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39、《外出打工人员子女的家庭教育问题及对策》,张晓琳、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第99—101页。40、《论我国助学贷款的改革与发展展望》,曾庆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103—105页。41、《建立在生活平台上的德育模式》,郑利波、杜学元,《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116—118页。42、《从人的主体性谈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化的方式》,吴薇、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第125—127页。43、《斯坦福大学产学研一体化模式的启示》,王勇、杜学元,《教育与现代化》2005年第1期。第24—26页。44、《教育劳动及其生产性投资》,郑海波、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第4期。第29—32页。45、《浅谈在外国教育史学科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范琐哲、杜学元、肖韵,《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58—60页。46、《中学生学习压力源的社会学分析及其对策研究》,合作(2),《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6期。第53—56页。47、《外国教育史教学中如何创设富有探究性的教学过程》,杜学元、范琐哲,载杨孔炽主编、黄仁贤副主编《百年跨越——教育史学科的中国历程》,鹭江出版社2005年第1版。48、《异曲同工——庄子与卢梭人文教育思想的契合》,孙刚成、杜学元,《河西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第78—79页。49、《以人为本的高校人才资源管理探讨》,孙刚成、杜学元,《延安大学学报》(社科)2005年第5期。第118—121页。50、《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代课教师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安徽省某县为例》,张军、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 2005年第12期。第137—138页。51、《小城镇初中女童的同伴同伴交往观探析》,刘青秀、贾云鹏、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5年第12期。第50—53页。52、《美日两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比较研究》,杜学元、杜永红,《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第75—77页53、《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妇女低教育探究》,严敏、杜学元、金珺,《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2期。第95—96页。54、《羌族民俗与羌族教育》,蔡文君、杜学元,《贵州民族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5年第6期。第197—202页。55、《欧阳修教育思想探微》,陈元、杜学元,《西南教育论丛》2005年第4期,第89—92页。◆2006年56、《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教师职业声望的现状、成因及对策》,王新兵、杜学元,《教师教育研究》(CSSCI收录期刊)2006年第1期,第66—70页。57、《试论新世纪的教育发展观》,王新兵、杜学元,《教育探索》2006年第1期,第48—50页。58、《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格完善》,张忻、杜学元,《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134—137页。59、《试论我国观念文化变迁对教师专业化的影响》,吴薇、杜学元,《教育现代化》2006年第1期。第30—31页。60、《浅谈民俗对女童教育的影响》,杜学元、吴立保,《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2期。第29—32页61、《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2期(上)。第120—121页。62、《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中的入学机会不均等》,杜永红、杜学元,《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27—132页。63、《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初探》,严敏、杜学元,《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第4期,第155—156页。64、《荀子和亚里斯多德音乐教育观之比较》,张忻、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18—120页。65、《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当今时代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易莉、杜学元,《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1—123页。66、《从社会分层的视角反思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郑海波、杜学元,《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第114—118页。67、《留守儿童初级社会化中家庭功能弱化问题研究》,刘继强、杜学元,《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第112—114页。68、《试论农村中学债务问题》,周兰英、杜学元,《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下),第14—15页。69、《中国男女分校与同校之争的历程、主要分歧及启示》,杜学元,《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第85—90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1期,第46—52页。70、《曾国藩教育思想探析》,杜学元、王新兵,《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39—42页。71、《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及启示》,张丽、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46—49页。72、《论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我国高校师德建设》,周兰英、杜学元,《西部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第2期,第57—60页。73、《试论我国学校应加强学生的个性教育》,曹兆文、杜学元、苏济,《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27—30页。74、《凸现教师魅力型权威,构建和谐教育》,杜学元、张忻,《成都中医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第1期,第1—2页。75、《论胡宏的教育哲学思想》,陈小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基础教育)2006年第6期,第51—53页。76、《行政导向下的我国大学学术权力》,陈小明、杜学元,《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154—156页。77、《论大学校训》,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134 —136页;《高等教育研究》(西华大学),庹红平、杜学元、李化树,2006年第2期,第16—19页。78、《论高收费背景下高等教育的需求与市场化运作》,赵秋、杜学元,《当代教育科学》2006年第7期,第55—57页。79、《高等教育收费制实施中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李敏敏、杜学元、赵秋、李江淘,《教书育人》(学术理论)2006年第6期,第6—7页。80、《对现行高校生师比要求一致性的质疑》,易莉、杜学元,《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2期,第70—72页。81、《徐特立教师论及其当代价值》,周兰英、杜学元,《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第10期,第164—167页。82、《唐君毅教育哲学思想及其当代启示》,杜学元、张忻,《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13—15页。83、《试论应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周兰英、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68—71页。84、《浅谈我国高校应建立学术休假制度》,高建华、杜学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高等教育)2006年第11期,第30—33页。85、《经济转型时期确定教师合理报酬初探》,刘飞燕、杜学元、徐安兴,《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7期(上),第93—94页。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辽宁省教育厅主管,由沈阳工程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季刊)。《沈阳工程学院学报》为《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将植根于科学发展和学术交流的沃土,坚持以推崇科学、发展成果,促进交流,繁荣文化为办刊宗旨,以时代性、实用性、学术性、创新性为本刊特色,树立精品意识,不负众望,努力提高办刊水平,逐步形成办刊风格,创造期刊品牌。主管单位:辽宁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沈阳工程学院ISSN:1673-1603CN:21-1524/N周期:季刊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期刊级别:省级期刊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多层次城镇医疗保险体系发展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3/02 我国政府介入医疗保险的政策研究 中国软科学 2004/11 深化医疗保险改革 完善医疗保障体系 经济研究导刊 2009/01 医疗保险中的道德风险与防范 安庆医学 2007/02 医疗保险制度公平:国内近年研究的若干进展 财经政法资讯 2006/04医疗保险若干问题的思考 福建金融 1993/03 破解我国医疗保险难题 党政干部学刊 2009/01 以人为本全民医疗保险制度整合的思考 人口与经济 国内基本医疗保险给付管理经验及借鉴 中国卫生资源 2009/01 我国现行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 福建金融 1993/08 医疗保险制度中的责任分担 新东方 2008/01 论我国医疗保险制度之完善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8/01 农村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农村工作通讯 2008/05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思考与探讨 现代商业 2008/03 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的理性思考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8/02 试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发展趋势 医学与社会 2008/02 对完善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思考 中国药业 2008/04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不同支付模式下的保险欺诈行为分析 人口与经济 2008/02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风险问题研究 西安理工大学 2008 (研究生论文)医疗保险改革与医疗改革共进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03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以往人们评价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同时,往往将批判的矛头志向了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仔细研读作品,作者认为安娜卡列尼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完,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一、出身和性格不同为了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埋下了悲剧的种子。  卡列宁从小就是孤儿,可以想象在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俄罗斯上流社会的他受尽了怎样的白眼和鄙视,从小就确实亲情的他养成了孤僻固执的性格。当卡列宁当上了省长后,安娜就象一商品被她的姑妈强行卖给了他,而他也确实尽到了丈夫的职责,他对妻子的迷恋彻底消除了他同别人亲密交往的需要。  安娜出身贵族,从小就围绕在花团锦簇之中,锦衣玉食中长大的她活泼开朗,优雅米人,而贵族小姐的出身又铸造了她浪漫的气质,内心里有一个感情丰富而又诗意安然的超凡脱俗的世界这种出身、生活际遇的不同使她不可能理解身处体制僵化,勾心斗角的官场的丈夫。而被官场的应付扼杀了其所以的生活乐趣的丈夫也不可能象安娜幻想的那样经常搞爱情的小把戏,而二人性格不同注定了他们对爱情婚姻生活的不同理解,这些也是他们婚姻不幸的根源。  二、爱情的自私造成了安娜与伏伦斯的爱情悲剧。  对爱情有着强烈渴望的安娜在车站遇到“彼得堡上流社会花花公子的或标本”后,爱情之火终于爆发了,安娜历经艰难的思想斗争、冲破了重重阻碍勇敢地投入伏伦斯的怀抱。  但浪漫的富于幻想的气质决定了他们的爱不可能持续太久。尤其是伏伦斯基一旦激情过后,得到的不是爱情而是空虚,“虽然她的美比以前更使他倾倒,却使他感到不愉快。”安娜也产生了那种因得不偿失所导致的心理失衡,使得原本富于幻想,敏感的安娜变的有点神经质了,她总要伏伦斯基保证他还象从前一样爱她,只要靠他的爱情保证她才能活下去。身为贵族的安娜不了解“人仅仅有爱情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真理。  安娜爱情的态度:自私和占有欲使的原本开朗、活泼的她变的偏执、怀疑、忌恨,她认为她爱伏伦斯基就应该完全占有他,丝毫不许他有自由活动的空间和权利。而他“什么都可以为她牺牲,就是不能牺牲男子汉的独立性。”安娜对爱情的自私与变态:死现在是促使他恢复对她的爱情,惩罚他,让他心理的恶魔在同他搏斗中取得胜利的唯一手段。  这种心理失常使的安娜采取了自杀的方式来挽回伏伦斯基的爱情和对他的报复。她的自我毁灭也确实达到了她的目的,伏伦斯基觉得“作为一个人,我已是一个废物了。”  总之,我觉得安娜的婚姻爱情悲剧脱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但主要还是由其性格造成的。因此,我们把安娜的悲剧认为是社会的悲剧是不够的,当然更不能把卡列宁和伏伦斯基看做是安娜悲剧的罪魁祸首,他们何尝不是这场悲剧的受害者呢?  选自《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月2期 作者:马秀丽孙颖刘凤丽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是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但《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就既不是中文核心期刊了,也是科技核心期刊,就是一普通的省级期刊罢了。这两个期刊是 独立的期刊。

  • 索引序列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
  •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点评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