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对自己课题的启发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对自己课题的启发

发布时间: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对自己课题的启发

或者根据你写的论文提纲,觉得其中哪几个标题不好写,这就是难点了;或是哪几个标题是论述的重点,字数多的就是重点了。  你论文选题定好了吗?开题报告选题老师同意了?开题报告格式要求准备好了没  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可以问我,希望能够帮到你?    提供一个开题报告范文范例,仅供参考,希望对你开题报告写作能有帮助。  选题意义和目的一般作为开题报告里面的第一块内容,是阐述你所研究的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或者说讨论价值的,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其实就是要请导师来评判我们这个选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    写意义的时候根据你的选题来决定形式  可以分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也可以不细分,把目的和意义和在一起写,总之突出你观点的新颖和重要性即可  建议可以从这两点来叙述,不过要根据自己的选题,不要生搬硬套:     (你的选题)是前人没有研究过的,也就是说研究领域中一个新颖有意义的课题,被前人所忽略的   前人有研究过,或者说阐述过但是没有阐述论证的足够全面,你加以丰满,或者驳斥前人的观点,  总之,意义和目的一定要叙述的清晰并且是有一定新意的  其次注意自己所使用的理论,你是用什么理论证明你的观点  也要叙述清楚,否则难以有说服力  在做文献综述和国内外研究水平的评价等等也要有翔实的根据  这样才能衬托出你的选题的意义所在

你说具体点吧,如果关于悲剧的话,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必引用的文献。

读外国文学名著可提高艺术鉴赏水平,了解外国文化的根源和发展,增强对人性、人生的理解,了解社会,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进而加强人文精神的培育,一生受用不尽。 审美能力的培养 我们学习外国文学,更重要地是通过老师讲解优秀的外国文学作品,通过自己阅读、欣赏经典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从审美判断的量的方面对美下了定义:“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1][1]他的意思是,审美是一种情感活动,与理性判断等知性活动无关。他虽然说得绝对了一点,但却点到了问题的实质。像阅读欣赏外国文学名著一类的活动,不是一种从作品的一个具体的例证归纳出主题的理性活动,而是读者放纵自己的心灵,深入到作品的血脉去做一番无羁无绊的畅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师可以暂时充当一下导游,但对作品的探幽揽胜只能靠同学们自己去游历感悟。捧读作品,同学们可以如痴如醉,时颦时笑,废寝忘食,可以一洒同情之泪,数入虚幻之境。 审美感知的极致也许就是庄子描绘的物化境界:庄子曾经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蝴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甚至不知道是自己梦见了蝴蝶,还是蝴蝶梦见了自己。但从梦中醒来,才知道了自己与蝴蝶分明不同。我们对作品的审美感知如果能达到这样物我两忘的境界,就会有大收获。 除了感性的领悟,我们还需要有理性的介入,这就是我们与康德的区别。如果前面说的阅读活动是“入乎其内”的话,那么理性的观照就是“出乎其外”。审美主体往往通过想象和思维和互相作用,把感觉和知觉到的直观和表象,加以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制作功夫,既保存了现象中的具体性、鲜明性、生动性,又达到深刻地反映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就是说在阅读玩味作品,我们还要把从理性认识的角度,弄清楚作品的主题、艺术风格的特点,语言的特点(当然主要是译本传达出来的特点),并且要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些收获表达出来 在《复活》中,随着玛丝洛娃在审判所的出场,涅赫留朵夫的内心开始煎熬。这种煎熬实质上就是悲悯的出场,也是爱的再一次被唤醒。最后的涅赫留朵夫无论如何要随玛丝洛娃去西伯利亚,这不能不说是人性的复活,是爱的复活,是深深的悲悯在上帝天光照耀下的复活。当玛丝洛娃面对涅赫留朵夫,一直叫骂,“我讨厌你,我讨厌你的胖脸,我讨厌你胖脸上眼镜”,到最后却噙着泪水,看着这茫茫的人生道路,看着涅赫留朵夫来自灵魂深处的忏悔。那颗受伤的心,在悲悯和爱中,渐渐温暖起来。在此,托尔斯泰用他最基本的人文主义情怀,用基督深深的悲悯关照,给我们展示了人类生命的另一面:生命的行走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爱的支撑,就能走到生命的最后。 在《苔丝》中,哈代给我们展示的却是生命的遭遇。生命存在形式在冥冥之中的不可更改。苔丝没有玛丝洛娃这种幸运。苔丝面临的只有自我,只有家庭的无穷无尽的苦难,这种苦难使人性的尊严低下头来。为了改变这种苦难,苔丝用自我的生命代价,换来了人生的更大屈辱。苔丝为了缓解这种屈辱,不得不退守到自己最后的港湾——家。表面看似平静的苔丝,人的内在尊严却并没有半点屈服。她要让那个毁坏她青春的家伙付出代价。当然,这是在她碰上真正的爱情之后。哈代在这里,给我们展示了生命的遭遇。这种遭遇实际上是人类的遭遇,带有原罪的成分。哈代还有一种暗示:再也没有什么比生命的遭遇更让生命感动的了,在此,哈代开始设置陷阱。他想通过这个形象,把人类的内在理念推入这个陷阱之中:苦难原自生命,生命原自爱。因爱而苦难,这是耶稣的一部分;因爱而毁灭,完全是摩西出埃及的手法。把心爱的生命亲手毁灭,这不仅仅是一种残酷,而是一种更大的悲悯。 我不知道应该怎样来看待这种生存意志,或者是生命走向。人类的苦难无时不在,而苦难的前提却常常是沉默。沉默就是尘土,就是尘埃。尘土的沉默有谁会在意?当然,与沉默相对的,还有另外一种,这就是爱。沉默的爱比张扬的爱,更有魅力。这些文学作品让我们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悲悯。 现实美(包含人性美、情操美,即爱国美、理想美、创造美、环境美等) 1)爱国美 爱国美是现实美的一种表现形式。列宁曾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都德的《最后一课》是体现爱国美的名篇。它在悲壮的气氛中,渲染了法国人民爱国感情的崇高美。通过此课的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类社会中的爱国行为是一种美。这不仅培养了中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2)情操美 伏契克《二六七号牢房》(节选自《绞刑架下的报告》)蕴含着伏契克无产阶级和国际主义的革命情操美,这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审美作用,并将鼓舞他们为人类的解放事业而忘我地学习和工作。

论文提纲,是指论文作者动笔行文前的必要准备,是论文构思谋篇的具体体现。构思谋篇是指组织设计毕业论文的篇章结构,以便论文作者可以根据论文提纲安排材料素材、对课题论文展开论证。有了一个好的提纲,就能纲举目张,提纲挚领,掌握全篇论文的基本骨架,使论文的结构完整统一;就能分清层次,明确重点,周密地谋篇布局,使总论点和分论点有机地统一起来;也就能够按照各部分的要求安排、组织、利用资料,决定取舍,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料的作用。[1]论文提纲可分为简单提纲和详细提纲两种。简单提纲是高度概括的,只提示论文的要点,如何展开则不涉及。这种提纲虽然简单,但由于它是经过深思熟虑构成的,写作时能顺利进行。没有这种准备,边想边写很难顺利地写下去。 论文提纲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写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信息或词汇,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论文提纲(一)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出发去检查每一部分在论文中所占的地位和作用。看看各部分的比例分配是否恰当,篇幅的长短是否合适,每一部分能否为中心论点服务。比如有一篇论文论述企业深化改革与稳定是辩证统一的,作者以浙江××市某企业为例,说只要干部在改革中以身作则,与职工同甘共苦,可以取得多数职工的理解。从全局观念分折,我们就可以发现这里只讲了企业如何改革才能稳定,没有论述通过深化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职工收入增加,最终达到社会稳定。(二)从中心论点出发,决定材料的取舍,把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材料毫不可惜地舍弃,尽管这些材料是煞费苦心费了不少劳动搜集来的。有所失,才能有所得。一块毛料寸寸宝贵,舍不得剪裁去,也就缝制不成合身的衣服。为了成衣,必须剪裁去不需要的部分。所以,我们必须时刻牢记材料只是为形成自己论文的论点服务的,离开了这一点,无论是多少好的材料都必须舍得抛弃。(三)要考虑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初学撰写论文的人常犯的毛病,是论点和论据没有必然联系,有的只限于反复阐述论点,而缺乏切实有力的论据;有的材料一大堆,论点不明确;有的各部分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逻辑关系,这样的论文都是不合乎要求的,这样的论文是没有说服力的。为了有说服力,必须有虚有实,有论点有例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论证过程有严密的逻辑性,拟提纲时特别要注意这一点,检查这一点。(四)论文的基本结构由序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组成。序论、结论这两部分在提纲中部应比较简略。本论则是全文的重点,是应集中笔墨写深写透的部分,因此在提纲上也要列得较为详细。本论部分至少要有两层标准,层层深入,层层推理,以便体现总论点和分论点的有机结合,把论点讲深讲透。

课题的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收集有多种方法。其中方便快捷和全面的可以通过知网即cnky收集。进去后可按关键字,作者,时间等进行检索,找到你想要的文献。国外的文献可通过进入你所找的期刊网站搜索关键词,作者等信息。平时阅读的文章后面作者都会列出参考文献,你也可以参考一下。

七、 参考文献与资料 1、《中学作文教例剖析与教案研制》 黄孟轲 著出版社: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5年4月 2、《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陈继英 著 出版社:海天出版社 2006年12月 3、《研究性学习理论与实践》邹尚 著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7月 4、《作文智囊:体悟创新》 王玉强 主编 出版社:南方出版社 2005年5月 5、《作文就这样写》 方仁工 主编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一般是知网、谷歌学术搜索,sci-hub,知网和sci-hub 下载不了的文献,可以在seek68文献馆下载到。

这种参考文献其实一般都是在网上专门的网站进行查找的。有很多的地方都有

国内外参考文献要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嘛

当然需要,即使你不用原文的话进行表述,对其进行自我加工,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看了原文的话进行总结概论的,所以是需要标注参考文献。文献引用的问题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及标注均有较严格的规定,医学期刊一般采用改良的温哥华格式著录参考文献。近年来发现,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因参考文献著录格式的不规范或引用不当而延期发表或遭到退稿。主要表现为参考文献著录与使用不对应,标引参考文献过多,规模庞大,而在文内不完全使用。或是文内使用很多,文后又不标明。或是不按出现顺序排列而颠倒使用等。这都是论文完稿后未对参考文献进行认真整理所致。一般而言,论著类论文的参考文献数目要控制在15条以内,综述类文章可略多,但不宜超过25条,且要有明确的引证目的。此外,同篇文章在参考文献著录时反复使用现象亦应引起重视,尤其在综述类文章中屡见不鲜。同篇文献固然可以在文内引用多次,但无必要每引一次均重新著录,即不管文内引用多少次,该篇引文在参考文献栏内只能占一个位置。根据普赖斯指数的原理,相对而言,引用5年内的文献越多,则普赖斯指数越高,过时的文献越少,说明论文所涉及的问题越接近当前的前沿课题。实验性文章的年代距离越远,参考价值可能越低,因此一般要求所引用文献的50%—70%应该为近5年内发表的文献。若老化的文献所占比例较大,则说明论文内容也较陈旧,如果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目前国内外正在研究的热门课题,则近5年内的文献引用比例应较高,这可反映作者对同行的研究成果了解和掌握的程度。

不是吧,比如一个药物的功效,有提及的功效就算是引用了,但是只是归纳的。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直接引用必须把人家文章里的话一字不动的抄过来。间接引用可以用自己的话转述人家的语意。不管怎样,都不能违背人家原意,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曲解。间接引用时,须交代原作者是谁。比如,毛主席曾经批评某些人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群众,。。。。。。

不用,严格根据参考文献列出就行

对外贸易的参考文献

一般你可以直接去知网里搜相关领域的文章,里面很多参考文献,尤其是EI级别的文章,中英文参考文献都有,现成的。如果你还是找不到,可以百度搜下:普刊学术中心,也有很多参考文献讲解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外贸体制的理论主要沿袭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理论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贸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已高度发达,并日益与国际接轨,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前 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就改革而论,理论超前,实践滞后;就开放而言,理论滞后,实践超前。究其原因,开放领域中的改革力度不够,理论探索乏力,思想解放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突破:突破外贸垄断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的理论;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论,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理论;突破单纯商品贸易论,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外贸理论;突破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突破引进外资上的“卖国论”,形成较为系统的外资理论;突破“无债论”,形成完整的外债理论;突破汇率上的固定论,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理论;突破外援上的“无偿论”,形成了外援与外贸、外援与外向投资的挂钩理论;突破地区封锁论,形成开放“窗口”理论和“梯度”开放理论。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外贸领域的理论、政策与体制改革的演进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探寻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总结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理论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即计划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要求直接根据计划配置经济资源,以取代资本主义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做法。此外,外贸体制中的国家垄断思想也是中国旧外贸体制的理论基础。在沿用列宁对外贸实行国家垄断思想的基础上,中国根据建国初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决定对外贸实行国家专营,并在《共同纲领》中规定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统得过死,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三、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改革开放后外贸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 改革的初始阶段(1978-1986年)——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经过1979年一年的准备,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于198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首先,自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其次,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第三,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虽然起步,但由于国家对外贸易仍实行统负盈亏,外贸企业财务软约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由这种外贸“吃大锅饭”的根本问题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使改革任重而道远。 改革的第二阶段(1987-1990年)——外贸承包,财政包干。针对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开始试行以3项指标为内容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在全国推行以省、市、自治区为主的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杠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实践证明,实行外贸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责权利分离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外贸的发展。第二阶段改革理论上的探讨,主要围绕外贸承包责任制的问题展开。外贸承包责任制,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外贸、工贸专业公司向国家实行各项经营承包(具体承包为出口收汇指标、出口换汇成本指标和财务盈亏指标3项指标)。 正如学者李雨时所说,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仅仅提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是不全面的。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看是参加国际交换的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以货币形态反映出来的差异。中国出口产品发生亏损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而且中国在工资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抵偿不了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所以,应当明确提出出口生产企业首先要实现自负盈亏,并在此基础上使外贸企业逐步做到自负盈亏。 改革的第三个阶段(1991-1993年)——取消补贴,自负盈亏。国务院于1990年底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这次改革使中国外经贸易管理体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贸企业自负盈亏使出口的发展摆脱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出口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保证国家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这一改革使中国外贸体制在自负盈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便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更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一、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外贸企业出口自负盈亏的改革,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对出口总额、出口收汇、上缴外汇仍维持承包制,但改为一年一核承包指标。二、改变外汇留成办法,由过去按地区实行差别比例留成改为按大类商品实行统一比例留成。三、调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缩减了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范围。从1992年起,基本上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的总量计划,允许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放开经营,少数商品实行公开、透明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四、改革关税制度。1992年1月1日起,主动降低225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1992年12月31日起调减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调3个百分点;1993年12月31日调减2998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率,平均降税率为8%。五、深化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同时,推动外贸企业开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以外贸为龙头的贸工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一是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二是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改革的第四个阶段(1994-2002)——汇率并轨,宏观调控。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三、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四、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五、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 学者佟家栋指出,从宏观方面分析,尽管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政府的行政干预在逐渐弱化,但是,国有外贸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或政府附庸的地位仍然存在。在我们强调增强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让其自负盈亏时,在宏观上又否定了企业的自主权,否定了企业以获取最大限度为目标的运行机制。因此,外贸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尚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坚决割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期使外贸企业能够独立经营。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外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形成内在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强烈的竞争意识。 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外贸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加入WTO使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削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现行外贸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其与WTO多边规则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针对加入WTO的影响,做好相关应对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扩大出口,合理调控进口,确保对外贸易的平稳运行。进口调控的原则是,要运用WTO允许的手段合理调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总量平衡,同时重在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更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重点:一是按照WTO规则完善进口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配额、许可证、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和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为进口调控提供根本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进口预警体系,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度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三是做好某些重要工农业产品的进口调控工作,加强跟踪,及时反馈,统筹应对。在优化进口结构方面要做到:一是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IT等高科技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优先保证国内短缺原材料进口,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同时采取措施解决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对不会冲击国内的产业和企业,有利于增加海关税收的商品,适当增加进口。四是对搞重复建设和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进口采取WTO允许的手段加以合理调控,减少不利影响。 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相应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为中国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统一各类企业外贸准入标准,让各类企业享有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权利;积极引导外贸代理制的发展;建立外贸诚信经营和退出机制;完善进出口商会体制。2007年后,中国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除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外,已放开外贸经营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金融、商业、电信等服务业的开放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模式也逐步以全球为基点,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优化组合,以最适当成本,把最合适工作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制造业,而且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对外经济互利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结 语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更新,两者互为因果。一般而言,经济体制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标,前者服务和服从于后者,为后者所决定。即是说,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两者必须统一,否则,经济体制会影响经济发展,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但是,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战略有反作用,可以制约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战略未作变更的情况下,经济体制可以作适当变动。建国后,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决定了只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口替代为主)——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统制型体制。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在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国民经济、克服过多的贸易壁垒发展生产力等方面,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有重点的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 通过对30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贸的巨大进步可以从外贸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两方面进行管窥。体现为:一是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经营格局;二是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外商投资成为外贸增长的主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到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三是计划经济下的关税制度逐渐被打破,新的与国际贸易惯例相适应的关税制度逐步建立,税目设置和税率水平与世界的国际贸易规范更加接近,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步伐加快。四是外汇管理制度由计划管理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尤其1994年的汇率并轨及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从我国已进行的改革来看,—个由市场调剂的、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的外贸体制必将最终形成。 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毫无疑问地仍然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致,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发展上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今后的中国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个总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下载、查找、参考文献,点我,点我,点我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外贸体制的理论主要沿袭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改革开放后,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理论大概经历了五个阶段的演进,通过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贸体制的市场化程度已高度发达,并日益与国际接轨,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应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前 言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就改革而论,理论超前,实践滞后;就开放而言,理论滞后,实践超前。究其原因,开放领域中的改革力度不够,理论探索乏力,思想解放不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体制的改革主要经历了以下几个大的突破:突破外贸垄断论,逐步形成市场竞争的理论;突破国有外贸公司政企不分论,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公司理论;突破外贸的单一经营论,逐步形成贸工农一体化的理论;突破单纯商品贸易论,形成商品贸易为主、服务贸易为辅的外贸理论;突破关税“无用论”,形成较为科学的关税理论;突破引进外资上的“卖国论”,形成较为系统的外资理论;突破“无债论”,形成完整的外债理论;突破汇率上的固定论,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理论;突破外援上的“无偿论”,形成了外援与外贸、外援与外向投资的挂钩理论;突破地区封锁论,形成开放“窗口”理论和“梯度”开放理论。本文对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外贸领域的理论、政策与体制改革的演进过程进行回顾和梳理,探寻改革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及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中总结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方向。 改革开放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理论基础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外贸体制的理论主要沿袭了前苏联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框架,即计划经济理论的基本思想。该理论要求直接根据计划配置经济资源,以取代资本主义依靠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做法。此外,外贸体制中的国家垄断思想也是中国旧外贸体制的理论基础。在沿用列宁对外贸实行国家垄断思想的基础上,中国根据建国初国内的经济形势和特殊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决定对外贸实行国家专营,并在《共同纲领》中规定了“对外贸易的国家统制”。我国建立了由外贸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外贸各专业公司统一经营,实行指令性计划和统负盈亏的高度集中的对外贸易体制。这种外贸体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利于使中国在国际收支中避免出现逆差,达到保护民族幼稚工业、实现进口替代战略的目的。但是,该体制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一、独家经营,难以调动地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统得过死,不利于外贸企业发挥自主经营的能力。三、统包盈亏,不利于外贸企业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企业经营之路,影响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改革开放后外贸体制改革理论的进展 改革的初始阶段(1978-1986年)——简政放权,政企分开。经过1979年一年的准备,中国外贸体制改革于1980年1月1日正式启动。简政放权是这一时期外贸体制改革的主旋律。首先,自1984年1月起,多数省份有权保留一定比例的外汇收入;1985年1月起,允许企业自己决定使用50%的留成外汇。其次,1984年1月,明确28种限制进口商品,允许一批机构无须经过经贸部就可进口非限制类商品。第三,1984年9月,通过外贸体制改革报告,内容包括“政企分开”、“简政放权”、“实行外贸代理制”、“改革外贸计划体制”和“改革外贸财务体制”等。至此,高度集权的外贸总公司垄断全国外贸的局面已被打破,各省及下属外贸组织开始成为外贸活动的主力军。这一阶段,外贸体制改革虽然起步,但由于国家对外贸易仍实行统负盈亏,外贸企业财务软约束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由这种外贸“吃大锅饭”的根本问题派生出的一系列问题使改革任重而道远。 改革的第二阶段(1987-1990年)——外贸承包,财政包干。针对初级阶段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987年开始试行以3项指标为内容的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并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从1988年起在全国推行以省、市、自治区为主的外贸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工贸结合和推行代理制的外贸体制。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汇率、税收等为主要杠杠的经济调节体系,推动外贸企业实现自负盈亏。实践证明,实行外贸承包责任制初步改变了责权利分离的状况,大大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外贸的发展。第二阶段改革理论上的探讨,主要围绕外贸承包责任制的问题展开。外贸承包责任制,即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主要由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和外贸、工贸专业公司向国家实行各项经营承包(具体承包为出口收汇指标、出口换汇成本指标和财务盈亏指标3项指标)。 正如学者李雨时所说,外贸体制改革的方向,仅仅提外贸企业的自负盈亏和自主经营是不全面的。对外贸易的经济效益,从根本上看是参加国际交换的各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以货币形态反映出来的差异。中国出口产品发生亏损的终极原因在于生产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低,而且中国在工资成本低廉方面的优势抵偿不了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出口部门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所以,应当明确提出出口生产企业首先要实现自负盈亏,并在此基础上使外贸企业逐步做到自负盈亏。 改革的第三个阶段(1991-1993年)——取消补贴,自负盈亏。国务院于1990年底决定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于1991年开始实施。这次改革使中国外经贸易管理体制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外贸企业自负盈亏使出口的发展摆脱了国家财政状况的制约,企业自主经营有利于出口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保证国家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这一改革使中国外贸体制在自负盈亏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更便于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也更适应国际贸易规范的要求。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一、在改革试点的基础上,全面实行了外贸企业出口自负盈亏的改革,取消了国家对外贸出口的财政补贴,对出口总额、出口收汇、上缴外汇仍维持承包制,但改为一年一核承包指标。二、改变外汇留成办法,由过去按地区实行差别比例留成改为按大类商品实行统一比例留成。三、调整了出口商品的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的范围,缩减了配额和许可证管理商品的范围。从1992年起,基本上取消了进出口指令性计划,实行指导性的总量计划,允许绝大多数进出口商品放开经营,少数商品实行公开、透明的配额许可证管理。四、改革关税制度。1992年1月1日起,主动降低225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1992年12月31日起调减3371个税目商品的进口关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调3个百分点;1993年12月31日调减2998个税目的进口关税率,平均降税率为8%。五、深化外贸企业内部机制的改革,推动外贸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同时,推动外贸企业开展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经营,形成若干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以外贸为龙头的贸工相结合的外向型企业集团。 这一轮外贸体制改革重点放在微观管理层的变革,它既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前一阶段简政放权道路的延续。在一系列改革措施中,有两项特别重要:一是取消国家财政对出口的补贴,按国际通行的做法由外贸企业综合运筹,自负盈亏;二是改变按地方实行不同外汇比例留成的做法,实行按不同商品大类统一比例留成制度。此后,中国外贸经营基本打破了“大锅饭”体制,外贸企业的经营机制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改革的第四个阶段(1994-2002)——汇率并轨,宏观调控。主要内容有以下五点:一、改革外汇管理体制,发挥汇率对外贸的重要调控作用。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完善对外贸易的宏观管理。加强和改善客观管理,即管方针、管政策、管规划、管监督,将对外贸易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三、加快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国有外贸企业围绕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科学管理,积极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综合商社和设立监事会、内部职工持股等试点,实行资产经营责任制。四、保持对外贸易政策在全国范围的统一性,增加透明度。这是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宏观要求,也是国际贸易规范之一。五、加强外贸经营的协调服务机制。进一步发挥进出口商会等中介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逐步建立和完善外贸行业的律师、会计和审计事务所及咨询服务机制;加大对违法经营者的惩处力度。 学者佟家栋指出,从宏观方面分析,尽管国有外贸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政府的行政干预在逐渐弱化,但是,国有外贸作为政府的政策工具或政府附庸的地位仍然存在。在我们强调增强外贸企业经营活力让其自负盈亏时,在宏观上又否定了企业的自主权,否定了企业以获取最大限度为目标的运行机制。因此,外贸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尚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革。一方面要坚决割断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以期使外贸企业能够独立经营。另一方面要继续推进外贸企业的股份制改革,通过股份制改造,使企业真正形成内在的监督机制、激励机制及强烈的竞争意识。 加入世贸组织(WTO)后中国外贸政策及管理体制的变化。加入WTO使中国对外贸易环境发生深刻变化。一方面,中国要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削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对现行外贸体制进行适应性调整,使其与WTO多边规则相适应;另一方面,要针对加入WTO的影响,做好相关应对工作,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扩大出口,合理调控进口,确保对外贸易的平稳运行。进口调控的原则是,要运用WTO允许的手段合理调控进口,努力实现进出口总量平衡,同时重在优化进口商品结构,更好地配合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其重点:一是按照WTO规则完善进口管理的各项具体制度,包括配额、许可证、关税配额、国营贸易和质量安全卫生标准,为进口调控提供根本依据;二是建立健全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管理体制,加快建设进口预警体系,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过度进口对国内产业造成严重损害;三是做好某些重要工农业产品的进口调控工作,加强跟踪,及时反馈,统筹应对。在优化进口结构方面要做到:一是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IT等高科技产业调整的机遇,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和关键设备,促进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二是优先保证国内短缺原材料进口,满足国内生产需要,同时采取措施解决中国与部分发展中国家贸易不平衡的问题;三是对不会冲击国内的产业和企业,有利于增加海关税收的商品,适当增加进口。四是对搞重复建设和严重冲击国内市场的进口采取WTO允许的手段加以合理调控,减少不利影响。 2004年7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进一步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并相应完善出口退税管理办法,为中国对外贸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统一各类企业外贸准入标准,让各类企业享有自主经营和平等竞争的权利;积极引导外贸代理制的发展;建立外贸诚信经营和退出机制;完善进出口商会体制。2007年后,中国进入加入WTO的后过渡期,除继续深化涉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外,已放开外贸经营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取消进口配额、许可证等非关税措施,金融、商业、电信等服务业的开放不断扩大。利用外资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模式也逐步以全球为基点,实现全球资源的最佳优化组合,以最适当成本,把最合适工作放在最合适的地方,这不仅仅是制造业,而且是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产业发展,最终实现利益最大化。实施“走出去”战略迈出坚实步伐,对外经济互利合作取得明显成效。 结 语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经济发展战略的更新,两者互为因果。一般而言,经济体制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标,前者服务和服从于后者,为后者所决定。即是说,选择什么样的经济发展战略,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两者必须统一,否则,经济体制会影响经济发展,使战略目标难以实现。但是,经济体制对经济发展战略有反作用,可以制约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战略未作变更的情况下,经济体制可以作适当变动。建国后,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决定了只能采取计划经济体制。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对外贸易发展战略(进口替代为主)——只能是高度集中的统制型体制。这种进口替代战略,在利用比较优势发展国民经济、克服过多的贸易壁垒发展生产力等方面,不利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有重点的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战略的确立,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传统的进口替代战略必须作出适当的调整。 通过对30年来的外贸体制改革进行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外贸的巨大进步可以从外贸体制的市场化程度以及与国际规则的接轨两方面进行管窥。体现为:一是对外贸易经营主体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经济经营格局;二是外商投资企业从无到有,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外商来华投资迅速增加,大批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了经营期,外商投资成为外贸增长的主力,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外商直接投资迅速增加,到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为7亿美元,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9%:三是计划经济下的关税制度逐渐被打破,新的与国际贸易惯例相适应的关税制度逐步建立,税目设置和税率水平与世界的国际贸易规范更加接近,与国际市场对接的步伐加快。四是外汇管理制度由计划管理转向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尤其1994年的汇率并轨及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取消外汇留成制和上交外汇任务,建立外汇指定银行间的外汇交易市场等改革措施,促进了对外贸易改革的进程。从我国已进行的改革来看,—个由市场调剂的、与国际接轨的、自由贸易的外贸体制必将最终形成。 中国外贸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毫无疑问地仍然与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致,即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失为一种在经济发展上最有效的经济体制。今后的中国外经贸管理体制改革应该沿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向发展,这个总趋势是历史的必然

李金林国际贸易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李溯婉多哈中止中国贸易摩擦将居高不下第一财经日报,李金林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当代经济,2004(12)朱颖美国储蓄不足和全球储蓄过剩是美国贸易逆差产生的根本原因国际贸易问题,李晓“经济主义”时代的中日关系国际经济评论,3-4[1]胡锦涛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J]1当代贵州,2005,(11)1[2]瞿振元,李小云,王秀清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编写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读本[Z],北京:新华出版社,[4]许兴文,许建明转型社会的乡村发展与政府效能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5]艾医卫,李健,唐美元提高乡镇行政效能的几点思考[J],乡镇建设,1999,(9)[6]任翔新形势下乡镇工作的难点和对策[J],铜仁地委党校学报,2005,(3)[7]龚志兴加强党在农村执政能力建设的途径和方法[J],党建,2005,(10)[8]杜赞奇王福明译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谷祖莎贸易、环境与中国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6)[2]李慕菡,等我国国际贸易中污染产品的跨境转移[J],国际贸易问题,2005,(10)[3]程名望,等国际贸易中环境成本内在化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5,(3)[4]沈亚芳,应瑞瑶对外贸易、环境污染与政策调整[J],国际贸易问题,2005,(1)[5]马丽,等外商投资对地区资源环境影响的机制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10)[6]邵宏华,等国际贸易与环境保护[J],世界经济,1996,(12)

[1]金雯飞,刁化功 浅谈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现代经济探讨,2001,(12) [2]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时空演变特征分析[J] 北方经济,2010,(3) [3]李宝杨 浅析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影响[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4,(4) [4]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5]李仲广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潜力惊人[J] 中国经贸,2011,(2) [6]李小牧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1985—2004年的国际收支分析[J] 国际贸易,2006,(10) [7]林贤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法律对策[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4) [8]齐述丽,俞会新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国际比较[J] 对外经贸实务,2009,(2) [9]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D] 华东师范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10]王志伟 中美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比较及启示[J] 对外经贸实务,2009,(11) [11]王瑞 GATS对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影响的法律研究[D] 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 [12]刘伟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产业竞争力研究[D] 内蒙古农业大学: 内蒙古农业大学, [13]曾宪梅,江河 GATS框架下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策略[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9) [14]马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入世承诺研究[D] 西南政法大学: 西南政法大学, [15]余彬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16]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D] 河海大学: 河海大学, [17]姜义茂,刘慧芳,李俊 中国旅游服务出口国际竞争力探析[J] 中国经贸,2006,(11) [18]王岩 浅析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19]赵冬东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林沛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1]阮德寿 越中旅游服务贸易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广西师范大学, [22]韩燕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优势分析[D] 兰州商学院: 兰州商学院, [23]谭鹏成 关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出口流量变化的研究[D] 江南大学: 江南大学, [24]陈科 贸易自由化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分析[D]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工业大学, [25]肖小文 论CAFTA《服务贸易协议》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J] 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8,(11) [26]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A] 李小牧,钱建初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C]: 中国商务出版社(China Commerce and Trade Press),2010: [27]谭鹏成 入境旅游:基于福利恶化型增长视角的分析[J] 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12) [28]陈昊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与服务贸易总协定[J] 沈阳大学学报,1997,(4) [29]何伟,江旸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策略分析[J]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30]周经,吕计跃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国际贸易问题,2008,(4) [31]陈科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自由化与竞争力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12) [32]李璐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 湖南大学: 湖南大学, [33]蒋庚华,张曙霄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地区差距与地区经济差距的关系[J] 经济问题,2011,(3) [34]汪志伟 GATS框架下中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立法完善[J] 黄山学院学报,2006,(6) [35]孙夏 提升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8) [36]冯姝姝 基于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生态经济,2007,(10) [37]李小牧,宋玮玮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收支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 生产力研究,2008,(23) [38]周经娟,万红光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39]张汉林,樊莹 景美更需服务好——服务贸易总协定与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J] 国际贸易,1997,(2) [40]梁峰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 经济论坛,2010,(3) [41]周广威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 [42]史玉江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河北大学: 河北大学, [43]林贤瑛 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影响及法律对策[D] 南昌大学: 南昌大学, [44]文斐婧,王柏彬,逄忠臣 我国入境旅游服务贸易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2011,(6) [45]苏科五,李明星 中国与东盟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基于面板数据的分析:1990~2006[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46]冯建栋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现状及其前景与对策分析[J] 中国商贸,2011,(9) [47]李桂香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 宜春学院学报,2011,(3) [48]曾兴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J] 才智,2009,(23) [49]王永玲,希冷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浅析[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50]徐军 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其对策[J]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 索引序列
  • 外国文学论文参考文献对自己课题的启发
  • 课题的参考文献
  • 国内外参考文献要用自己的话说一遍嘛
  • 对外贸易的参考文献
  • 中国对外贸易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