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发布时间: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福娃代表了梦想以及中国人民的渴望。他们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圣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其形象设计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中国的灿烂文化。 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 很久以来,中国就有通过符号传递祝福的传统。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的每个娃娃都代表着一个美好的祝愿:繁荣、欢乐、激情、健康与好运。娃娃们带着北京的盛情,将祝福带往世界各个角落,邀请各国人民共聚北京,欢庆2008奥运盛典。 福娃贝贝 点击了解:福娃贝贝--灵感来源 贝贝传递的祝福是繁荣。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 “鱼” 和 “水” 的图案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人们用“鲤鱼跳龙门”寓意事业有成和梦想的实现,“鱼”还有吉庆有余、年年有余的蕴涵。 贝贝的头部纹饰使用了中国新石器时代的鱼纹图案。贝贝温柔纯洁,是水上运动的高手,和奥林匹克五环中的蓝环相互辉映。 福娃晶晶 点击了解:福娃晶晶--灵感来源 晶晶是一只憨态可掬的大熊猫,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给人们欢乐。作为中国国宝,大熊猫深得世界人民的喜爱。 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他的头部纹饰源自宋瓷上的莲花瓣造型。晶晶憨厚乐观,充满力量,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黑色的一环。 福娃欢欢 点击了解:福娃欢欢--灵感来源 欢欢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个火娃娃,象征奥林匹克圣火。欢欢是运动激情的化身,他将激情散播世界,传递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欢欢所到之处,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 欢欢的头部纹饰源自敦煌壁画中火焰的纹样。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项球类运动,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红色的一环。 福娃迎迎 点击了解:福娃迎迎--灵感来源 迎迎是一只机敏灵活、驰骋如飞的藏羚羊,他来自中国辽阔的西部大地,将健康的美好祝福传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藏羚羊,是绿色奥运的展现。 迎迎的头部纹饰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区的装饰风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径好手,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黄色的一环。 福娃妮妮 点击了解:福娃妮妮--灵感来源 妮妮来自天空,是一只展翅飞翔的燕子,其造型创意来自北京传统的沙燕风筝。“燕”还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称谓)。妮妮把春天和喜悦带给人们,飞过之处播撒“祝您好运”的美好祝福。 天真无邪、欢快矫捷的妮妮将在体操比赛中闪亮登场,她代表奥林匹克五环中绿色的一环最早的运动会就是古希腊的古代奥运会 古代奥运会的产生 奥运会的全称是“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一词源于希腊的地名“奥林匹亚”。奥林匹亚位于雅典城西南360公里的阿菲斯河山谷,这里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古希腊人在这里建起了许多神殿,因此,古人把这块土地叫做阿尔菲斯神城,也称"圣地"奥林匹亚,依当时的信念,它象征着和平和友谊。 古代希腊和地中 海区域其他国家的人们在祭典和收获季节,常常举行盛大集会,并进行各种游乐和竞技活动,热闹非凡。最初这项活动分散在各地,也不定期,但以奥林匹亚的集会最为盛大。 公元前884年,古希腊爆发战争,各地战火连绵,瘟疫成灾,农业欠收希腊平民非常渴望和平,怀念当年的那种庆典活动。于是,奥林匹亚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国王联络其他几个城邦的国王,达成了一项定期的奥林匹亚举行运动会的协议,并规定在运动会年实行“神圣休战日”。“神圣休战日”期限是三个月。在这期间,任何人不得动刀兵发动。即使正在交战的双方,也得放下武器,准备去奥林匹亚参加运动会。从此,就产生了全希腊性的赛会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记录下获奖者安全名。这就是后人所说的第一届古希腊运动会。之后,这种赛会每四年举行一次因此比赛地点在奥林匹亚,也称它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古代奥运会。从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奥运会被罗马帝国的皇帝废除为止,古代奥运会一共举行了293届。 古代奥运会并不都是欢乐 古代奥运会对普通奥运观众并不意味着欢乐。一个典型的奥运观众,如果是从雅典出发,他必须跋山涉水穿过大半个伯罗奔尼撒半岛,沿着一条崎岖不平的朝圣者古道,头顶地中海夏季的炎炎烈日,步行或借助骡马的脚力,用两个星期的时间才能走完雅典到奥林匹亚的300多公里路程。如果来自海外殖民地,走海路则需要更长时间 。 当筋疲力尽的观众终于抵达奥林匹亚,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奥林匹亚基础设施极为简陋,仅有一家稍微像样的旅店,并且只向外交使团和官员开放,级别不够的贵族只能自己搭帐篷解决住宿问题。至于另外8万名普通观众——其中将近一半是兜售饮食、纪念品的小商贩——不得不到宙斯神庙附近的旷野里自便。于是,奥运期间这里变成了一片卫生状况恶劣的露营地。 奥林匹亚的运动场不设观众席,也没有树阴遮蔽,因为宗教原因,奥运会上不允许观众戴帽子,人们只能从早到晚站在尘土飞扬的运动场中间,暴晒于烈日底下。由于夏季河水断流,井水供不应求,观众脱水、中暑的情况时有发生。那时,希腊没有完善的排污系统,干涸的河床成了几万人的临时厕所,垃圾就地堆放,再加上遍地的苍蝇,卫生状况可想而知。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古代奥运会连续举办了一千多年。据说,奥运会的脏乱程度令人闻之色变,以至于有这样一种说法——对于不服管教的奴隶,主人会以威胁的口气对他说:再不听话,就罚你去奥林匹亚看奥运会! 奥运会会歌 现代首届夏季奥运会于1896年4月6日在雅典开幕,开幕典礼中,演奏了一曲庄严的古典弦乐,1958年国际奥委会将它定为奥运会会歌,会歌作曲者为希腊萨马拉斯,作词者为帕拉马斯。 奥运会会旗 1913年,法国顾拜旦建议设国际奥委会会旗,并设计为白底,无边,中央从左至右有蓝,黄,黑,绿,红5个套连圈环,依次代表欧亚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国家都能在自己旗帜下参赛。1914年7月,奥林匹克大 会首次悬挂奥林匹克旗。1920年,举办第5届夏季奥运会的比利时奥委会赠送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奥运会期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借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奥运会。1970年,国际奥委会在《奥林匹克评议》第4期上对会旗赋予新含义:它象征5大洲团结,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竞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奥运圣火 1934年,国际奥委会雅典会议决定恢复古奥运会旧制,奥运会期间主体育场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圣火火种取自奥林匹克,采用火炬接力方式传到主办国,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 的主体比赛上自始至终有一高塔燃着熊熊的焰火。火种用聚光镜集阳光点燃而成,然后通过接力传送经4个国家至东道国主办地,这是奥运会首次举行这种活动。1936年7月20日,奥林匹亚为第11届夏季奥运会举行点火仪式后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里的接力,经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传到柏林,全程3075公里,参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从这届起,国际奥委会正式规定点燃奥林匹克火焰是每届奥运会开幕式不可缺少的仪式此外,燃点圣火是为了纪念一次大战中牺牲的战士,而火炬传送则象征在世界各地传播和平的友谊。 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皮埃尔•德•顾拜旦 皮埃尔·德·顾拜旦是现代奥运会的奠基人。他出生于巴黎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入巴黎大学攻读法律、政治、后又去英国深造,学教育学。当时英国的户外体育对顾拜旦震动很大,他立志 回去要改变法国对体育的漠不关心,他更向往的是扩大世界的体育交流。1863年,顾拜旦提出举办类似古奥运会的比赛,但不是照搬,而是把过去只限于希腊人参加的古奥运会扩大到世界范围。尽管顾拜旦的主张遭到一些反对派的杯葛,但在他不懈努力下,1894年6月16日终于有20个国家派代表在法国巴黎大学召开了第一届“重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会国际会议”。6月23日晚,委员会正式宣布成立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这一天,对世界体育运动的发展,对奥林匹克运动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少国家把这一天作为体育节日,中国也于1986年将这天定为奥林匹克日。 现代奥运会的历史 奥运会自公元 776 年于希腊的奥林匹亚举行以来,已经有 1200 年的历史。当时的运动项目有五项全能(包含铁饼、标枪、跳远、赛跑和摔跤)、赛跑、拳击、摔跤、Pankration(拳击和摔跤的混合运动)、四轮马车赛跑和骑马。 奥林匹克的复兴始自 1896 年,当时希腊的雅典举办了第一次现代奥运会,当时有来自 14 个国家的 245 名运动员参加。 此后,参赛运动员、参赛国家和比赛项目与日俱增,在 2000 年澳大利亚的悉尼奥运会上,有来自 199 个国家的 10,000 多名运动员参赛。 冬季体育项目最早在 1908 年添加到奥运会中,当时是花样滑冰运动。冰球项目自 1920 年加入。在 1924 年,冬奥会第一次在法国的查米尼斯单独举行。 自 1994 起,冬奥会定于不和夏季奥运会同年举行,因此目前奥运会为每两年一届,冬季奥运会和夏季奥运会交替进行。 奥林匹克运动有一系列独特而鲜明的象征性标志,如奥林匹克标志、格言、奥运会会旗、会歌、会徽、奖牌、吉祥物等。这些标志有着丰富的文化含义,形象地体现了奥林匹克理想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内涵。今天,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不断发展壮大,奥林匹克标志也已经在全世界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奥林匹克标志、奥林匹克旗、奥林匹克格言和奥林匹克会歌的产权属于国际奥委会专有。国际奥委会可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使奥林匹克标志、旗、格言和会歌在各国和国际上获得法律保护。为了加强对奥林匹克知识产权和奥林匹克标志的保护,保障和维护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人和奥林匹克标志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我国先后颁布了《北京市奥林匹克知识产权保护规定》(2001年10月11日北京市政府令第85号发布)和《奥林匹克标志保护条例》(2002年2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45号发布)。 当今世界上流传最广的标志要数奥林匹克五环了,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它已成为奥林匹克精神与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环“转”到哪里,奥林匹克运动就在哪里生根开花。 说起五环的来历,曾经有过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 1936年第11届柏林奥运会第一次举行火炬传递活动,火炬的传递路线自奥林匹亚开始,从希腊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过奥地利,最后进入德国。为了烘托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活动,奥运会组委会主席卡尔•迪姆及其同事几乎完全按照古奥运会的情景来布置沿途经过的古希腊遗址。火炬到达德尔菲帕那萨斯山的古代运动场时要举行一个特别仪式,这时,迪姆突发奇想,在一个高约3英尺的长方形石头的四面设计并刻上了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放在了古运动场的起跑线一端。仪式结束后,火炬继续北上,而这块作为道具的石头却被留在了古运动场。 由于极少有人知道这块刻有五环标志石头(后被称做“迪姆之石”)的真实身份,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它被当做了“有3000年历史的古代奥运会遗迹”。这个以讹传讹的错误直到20世纪60年代才被德尔菲的希腊官员指出。1972年5月,这个假文物被送到德尔菲的另一个地方——古罗马广场入口处。 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五环标志出自现代奥运会创始人顾拜旦之手。顾拜旦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应该有自己的标志,这个念头在他的脑海里盘桓已久。1913年,他终于构思设计了五环标志和以白色为底印有五环的奥林匹克旗,打算在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之际推出这个标志。 1914年6月15日~23日,国际奥委会在法国巴黎索邦学院举行代表大会,同时庆祝国际奥委会成立20周年。在纪念大会上,顾拜旦兴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设计的五环标志和一面印着五环的旗帜向大家展示,并建议将它们作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标志。听了顾拜旦对五环标志的说明后,会议确定将奥林匹克五环和奥林匹克旗作为奥林匹克标志。 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由5个奥林匹克环从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单色,也可以是蓝、黄、黑、绿、红5种颜色。最初的解释是五种颜色代表各国国旗的颜色,后来又将5个不同颜色的圆环解释为五大洲的象征。 奥运会会旗,3米长,2米宽,以白色为底,象征纯洁。蓝、黄、黑、绿、红五环,环环相扣。1914年,在巴黎举行的奥林匹克大会首次悬挂了奥林匹克旗。1920年,奥林匹克旗第一次飘扬在安特卫普夏季奥运会体育场。这届奥运会后,比利时奥委会赠送了国际奥委会一面同样的旗,在奥运会期间悬挂,后成定制,历届奥运会开幕式上由上届举办城市转交此旗,由举办城市保存,比赛期间主运动场仅悬挂代用品。1952年,奥斯陆市赠送国际奥委会冬季奥运会会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与夏季奥运会相同。 1979年6月,国际奥委会正式宣布了会旗和五环的含义:根据《奥林匹克宪章》,奥林匹克旗帜和5个圆环的含义是:象征五大洲的团结以及全世界运动员以公正、坦率的比赛和友好的精神在奥运会上相见。 第一届雅典奥运会 第二届巴黎奥运会 第三届圣路易斯奥运会 第四届伦敦奥运会 第五届斯德哥尔摩奥运会 第七届安特卫普奥运会 第八届巴黎奥运会 第九届阿姆斯特丹奥运会 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 第11届柏林奥运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4届伦敦奥运会 第15届赫尔辛基奥运会 第16届墨尔本奥运会 第17届罗马奥运会 第18届东京奥运会 第19届墨西哥城奥运会 第20届慕尼黑奥运会 第21届蒙特利尔奥运会 第22届莫斯科奥运会 第23届洛杉矶奥运会 第24届汉城奥运会 第25届巴塞罗那奥运会 第26届亚特兰大奥运会 第27届悉尼奥运会 第28届雅典奥运会

奥林匹克运动会(英语:Olympic Games 希腊语:Ολυμπιακοί Αγώνες;Olympiakoi Agones),简称“奥运会”,是一个由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办的世界性综合运动会,包括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每四年举办一次(曾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断三次,分别为公元1916年、1940年和1944年),每届会期不超过16天。

浅谈中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内容摘要 数学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的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由于数学学科及其研究方法的特点使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严谨性等特征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因而可以称这些特征为数学思维品质。这些品质可以衡量人们的思维质量,决定人们的思维能力,也决定了问题得以解决的程度。数学,对于多数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头疼的学科之一,数学作为一门工具学科,在整个中学阶段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作用。本文对中学阶段的数学思维品质的现状进行研究并结合多年的一线的中学数学的教学与思考,着重从六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关键词 思维品质 深刻性 广阔性 发散性 独创性 批判性 严谨性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中学数学应使学生获得更高的数学素养,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初中数学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记忆和浅层次的模仿,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思考,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而思维能力的差异主要源于思维品质的优劣。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成为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活动中的个体差异,这是思维活动中人的思维能力差异与智力水平的表现。思维品质一般由思考的深度、广度、速度、新度和精度所组成,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发散性、独创性、批判性和严谨性,这六个方面不是简单逻辑划分,而是相互渗透的整体,其中以思维的深刻性为核心。既要掌握基础知识达到知识技能目标的要求,也要有意识地培养、锻炼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新课标下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理解、挖掘新教材,对于具体的数学问题,思维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数学思维,就是以数学问题为出发点,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达到对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认知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中学生数学水平的高低,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强与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数学思维的品质。数学思维的灵活、深刻、有创造性是一个中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条件。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是培养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它是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的有效途径.学生一旦有了良好的数学思维方式,他就会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数学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当学生再学习的时候就会重视数学学习的内在价值,并将其作为学习的动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所以,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注重数学过程的教学,加深学生基础知识的深刻性 学生在学习数学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时,往往死记,生搬硬套,缺少对概念、定理和公式生成过程的理解,导致解题过程中应用不熟练,一知半解,过程不完整。一个数学概念,不仅应理解引入它的必要性,而且应理解它与其他概念的关系,理解它的内涵和外延,清楚这个定理或公式应用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用于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比如:很多学生学了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后,很容易将两个概念混淆,原因在于没有把握住这两个概念的异同。又如:对于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求根公式的教学,学生学完后都知道这个公式好用,解一元二次方程时直接代入就可以了,可是,许多学生淡忘了这个公式的推到方法,不清楚公式中的b2-4ac表示什么意义。实际上,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推到方法体现了数学的一种重要的思想方法——配方法,这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学时不但要让学生记住公式的形式,更要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本质,从基础知识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良好品质。 二、用好课本例题、习题,挖掘潜在功能 ,拓宽学生知识的广阔性 初中数学教材中的例题和习题大都具有极强的知识性、典型性和可变性,在解题思想和方法上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在由知识转化为能力上有示范性和启发性,通过对课本习题的挖掘和变形,又可得一大批“源于教材,深于教材”的好题,教学中应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探索,挖掘潜在功能,既能提高学生钻研课本的自觉性,又可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深挖教材内涵,搞清问题的实质,比做多少道数学题,看多少教辅资料更有用。很多学生不明白这一点,对教材的把握停留在蜻蜓点水,不深入,不透彻,往往在解题的时候顾此失彼。可见,把握教材拓宽学生知识的广阔性,这对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拓宽思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练习中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识出发,搞清楚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对新知与旧知进行合理的整合、归类、纵向与横向比较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2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让学生用不同的思路、方法来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另外,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寻求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独创性 数学作业的独立完成,是培养学生思维独立性的最基本的要求。学生解题中独立解题,比解题本身显得更重要,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去新颖而独特地解题。为培养学生的运算思维独创性,可以对学生进行自编习题,特别是应用型习题的练习。即要在学习中学生根据自己对所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方法的理解,对自己编制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自己进行解证,自己概括评价,以促进思维结构对所学知识的同化、顺应、在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的同时,无疑是对思维独创性品质的一个促进。例如教材例题中前面的多是为学习新知起指导、铺垫作用的,后面的则是为已获得的知识起巩固、加深作用的。因此,对前面例题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对原理理解清楚,对后面例题教学则应侧重于实践,即采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做的方法,以培养他们思维的独立性。 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思维批判性 数学学习中的批判性,是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发现、探索、变式的反省,这种自我监控的品质,是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和创新。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创新能力。如在某学生掷铅球,铅球经过的高度y(米)与水平距离x(米)之间的函数图像是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的一部分。①求函数的定义域,画出函数的图像;②根据图像说出该学生掷铅球的成绩。学生们一看,自己熟悉的掷铅球运动居然是一个二次函数图像的一部分,心里很好奇,于是他们主动地为解决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去思考,去探究,有效地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这是我们教学的最主要的目的。 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严谨性 严谨性,是掌握初中数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初中数学的学习,逐步培养初中学生严密的逻辑推理能力。特别是图形的证明时,必须做到有理有据。思维的严谨性是指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地估计思维材料和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思维品质。“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全面知道,知道全面”就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许多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或是内容、或是形式相近、相似,学生常常混淆。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变异对比让学生探讨问题的根本所在,及时得到正确的知识,不致采取轻率盲从的态度,从而发现问题、提出疑问、进行争论。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思考,分清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从而提高思维的严谨性。为达到上述目的,在教学中应运用以下几种“辨析”1、对已知条件中隐含条件的辨析;2、对数学语言、概念的对立与差异的辨析;3、对结论正、误与完整性的辨析;4、对普遍性与特殊性运用的辨析;5、对表达有序性与规范性的辨析;在以上“辨析”的推进中,应识别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事物的共性与个性,对知识的正迁移与负迁移,对答案的合理取舍,对问题的分类讨论等,强化思维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和监控能力等训练加以培养。教学中通过展现问题解决的思路分析,形成系统的推导线索,把这些思想方法明确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才能从中领悟到当初数学家的创造思维进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学中要重视从直观形象入手,充分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获取多方面感性认识,并借助于形象思维的参与,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作为数学知识的引导着,教学中从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出发,讲究教学的艺术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必将得到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需要我们教师周密的计划,精心备课,长期艰苦的训练、引导。学生数学思维的提高,将对数学的教与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参考文献:1、郑金洲 教育碎思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2、冯克诚 中学数学教学中的能力培养与训练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3、马云苓 谈数学教育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02期 4、朱宏 谈数学教学与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来自:_19mY9bJ2LnU6KY2XeTV3OAqRHGlI_LvVgfoHyu59zXhFoycQFN19Rfq4ZTHRkmUB6OeV9jQRyKgVWp8Y8-7a1cyzUSRa###

1.《寓论于考,纠谬钩沉》, 《光明日报》(读书版)2007年4月7日(独著)2.简评《明代后期社会转型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2009年8月29日(独著)3.《焦竑<献征录>的史料价值》,《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1期(独著)4.《洪武时期征荐制度考论》,《史学月刊》2009年第4期(独著)5.《“四库”馆臣论明代笔记史料》,《图书情报工作》2006年第6期(独著)6.《略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历史教学问题》2006年1期(独著)7.《论张居正改革时期南方民族政策》,《历史教学问题》2010年第2期(独著)8.《试论元末士大夫的民族认同意识》,《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独著)9.《传统士人群体心态的深层次解读》,《中国出版》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10.《“四库总目学”的大胆提出与深层诠释》,《中国出版》2009年第1期(独著)11.《中国传统社会转型的深层诠释》,《中国出版》2009年第12期(独著)12.《元明之际士大夫研究综述》,《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1期(独著)13.《元顺帝时期士人政策述论》,《内蒙古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新华文摘》2010年第9期摘录14.《试论王重民目录学研究之特点》,《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年第3期(独著)15. 《焦竑<献征录>的编纂及版本流传》,《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9年第3期(独著)16.《焦竑<献征录>征引文献考》,《图书馆杂志》2007年第3期(独著)《教育者与社会人:明代塾师群体的真实描述》,《中国出版》2011年第8期(独著)18.《吴晗治史精神论略》,《天府新论》2009年第5期(独著)19.《元末士大夫组织“义兵”探究》,《河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独著)20《论张居正改革时期的西南民族政策》,《西南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独著)21.《试论张居正改革时期明蒙贡市关系》,《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5期(独著)22.《<困学纪闻>版本流传考述》,《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年1期(独著)23.《论忽必烈政权“汉化”进程中的士人政策》,《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第一作者)24.《试论张居正的历史思想》,《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独著)25.《薛应旂<宪章录>史料来源考》,《河南图书馆学刊》2007年第1期(第一作者)26.《薛应旂<宪章录>史料价值初探》,《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3期(第一作者)27.《论张居正的史学贡献》,《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3期(独著)28.《明清以来天津古代史研究回顾与展望》《城市史研究》第24辑,天津社科院出版2007年(独著)29.《明代吏治的历史透视及启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独著) 《明洪武时期祭孔仪制考论》,《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独著)31.《张居正史学活动及其成就初探》,《历史典籍和正统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4年(合著)32.《<四库全书总目>焦竑著述提要补正》,《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5年第1期(独著)33.《<明史选举志考论>评介》,《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2007年第3期(独著)34.《张居正史学思想初探》,《第十届明史国际讨论会论文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5年(独著)35.《明洪武时期文官群体来源及结构考论》载《明长陵营建600周年纪念论文集》,社科文献出版社2010年(独著)36.《明清文化特点刍议》,《兰州学刊》,2006年12期(第一作者)37.《高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独著)38.《试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新疆石油教育学院》2005年2期(独著)39.《高校历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河南教育》(高校版)2010年第2期(独著)《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导师制的理论与实践》《高等教育研究》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独著)《论朱元璋教化思想及其实践》,《教育与考试》2011年第5期(独著)《论宋初<春秋>学与儒学复兴》,载《盛世儒学与中原文化》,大象出版社2010年(独著)《明清以来焦竑研究述论》,载《历史典籍和正统文化研究》,方志出版社2004年(独著) 《朱元璋礼敬孔裔刍议》,《沧桑》2009年第3期(独著)《“制度化”史学与“政治化”史学》,《兰州学刊》2010年第5期(独著)《明代孝道文化的社会普及与极端化趋势》,载《孝道文化与社会和谐》,大象出版社2011年(独著)《张居正改革时期构筑北边防御体系述论》,《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独著)《论朱元璋的人才观及其实践》,《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独著)《论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北方论丛》2012-01-15 论元末士大夫忠义观念与国家意识 展龙 北方论丛 2012-01-15期刊1 241分享 分享到  2张居正改革时期构筑北边防御体系述论 展龙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7-20期刊2 89分享 分享到 3元末士大夫的舆论批评及其蕴涵的时代意义 优先出版 展龙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0-10 13:55期刊  102分享 分享到 4元末士大夫雅集交游述论 展龙 甘肃社会科学 2012-09-25期刊  103分享 分享到 5高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展龙 中国大学教学 2012-08-15期刊  75分享 分享到 6元末乱世中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及其价值抉择 展龙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12-15期刊  48分享 分享到 7明洪武专制统治下的士林学风及其嬗变 展龙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15期刊  38分享 分享到 《张居正改革时期构筑北边防御体系述论》,《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7-20期刊《元末士大夫的舆论批评及其蕴涵的时代意义》,《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0-《元末士大夫雅集交游述论》,《甘肃社会科学》2012-09-25期刊《高校历史专业课程体系模块式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大学教学》2012-08-15期刊《元末乱世中士大夫的历史命运及其价值抉择》,《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2-12-《明洪武专制统治下的士林学风及其嬗变》,《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2-01-《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7-15期刊《万斯同《明史》序、论的史学价值》,《 史学史研究》2013-06-15期《元明之际士大夫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嬗变》,《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01期刊《张居正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历史透视》,《民族论坛》2013-05-20期刊《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8-28期刊  《元末士人谋营生计的多途选择及其时代意蕴》,《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07-15期《元末士大夫视野中的农民战争及其思想意义》,《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7-20期刊  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 展龙 华夏文化论坛 2013-06-30期刊 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 展龙 华夏文化论坛 2013-06-30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 展龙 华夏文化论坛 2013-06-30 明代官员久任法研究 展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7-15期刊  130分享 分享到  2万斯同《明史》序、论的史学价值 展龙 史学史研究 2013-06-15期刊  80分享 分享到 3元明之际士大夫的心路历程与人格嬗变 展龙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01期刊  82分享 分享到 4张居正主政时期水利事业的管理与运营——以黄、淮、运和三吴水利为中心 展龙; 陈志刚 社会科学辑刊 2013-05-15期刊  48分享 分享到 5张居正安抚西南少数民族历史透视 展龙 民族论坛 2013-05-20期刊1 31分享 分享到 6张居正改革时期民族政策得失论 展龙 民族论坛 2013-07-20期刊  43分享 分享到 7明代灵州盐业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 展龙; 耿勇 明史研究 2013-06-30期刊  34分享 分享到 8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 展龙 华夏文化论坛 2013-06-30期刊  33分享 分享到 9纵逸与迂怪:元末士人的狂狷精神及其现实动因 展龙 贵州社会科学 2013-06-01期刊  49分享 分享到 10冰期船舶下水试验研究 张洪雨; 展龙; 陈洪利; 赵亮; 程江华 中国造船 2013-06-25期刊  18分享 分享到 11元末士人拯世情怀与经世意识述论 展龙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8-28期刊  20分享 分享到 12元末士人谋营生计的多途选择及其时代意蕴 展龙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07-15期刊  21分享 分享到 13明代官员的久任法 展龙 历史教学(下半月刊) 2013-12-16期刊  分享 分享到 14元末士大夫视野中的农民战争及其思想意义 展龙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3-07-20期刊  23分享 分享到 15浅谈心理学知识在班级建设和素质拓展中的应用 金立从; 杨珍子; 展龙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09-15期刊  6分享 分享到 16冰期船舶下水仿真 展龙; 张洪雨; 金立从; 陈洪利; 程江华 舰船科学技术 2013-12-15期刊  3分享 分享到 17元末士人的佛道情缘及其文化意蕴 展龙 华夏文化论坛 2013-06-30   33 分享 分享到 18明代灵州盐业管理与运营机制研究 展龙; 耿勇 明史研究 2013-06-30   34 分享 分享到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初中

【思维的品质】(1)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深度,它集中地表现在是否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遇见事物的发展和进程。(2)思维的广阔性:是指以丰富的知识经验为依据,从事物各个方面的联系上看问题。(3)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过程的速度或迅速程度,即人们在短时间内当机立断地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决定、迅速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4)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程度。(5)思维的独创性:是否善于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6)思维的批判性:善于批判他人和自己的思想与成果。(7)思维的逻辑性:是指考虑和解决问题时思路鲜明,条理清晰,严格遵循逻辑规律。【中心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强调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省二级

2007年获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讲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独立完成)《电子政府:多维审视及思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独立完成)《论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前沿》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整体政府:西方政府改革新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立完成)《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中国应急管理》2009第12期(第二作者)《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关系及其建构》(独立完成)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第一作者)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2009年第5辑(独立完成)《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服务型政府:现实内涵、理论阐释及其实现》,《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协商民主及其实现》发表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立完成)《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独立完成)《有限政府的理论溯源与价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4.《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社会风险化解的政策选择》,《前沿》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透明政府更需要拆除无形之“墙”》,《人民政坛》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环保:杜绝运动式》,《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政府政策应具开放性——以牙防组事件为例》,《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及其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从“效率”到“服务”——政府管理新理念》,《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完成)《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论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第二作者)《论社会资本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独立完成)《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独立完成)《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借鉴》,《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诺思的经济史观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论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独立完成)发表论文《“一致”通过的决议缘何执行不力》被收入200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一书(独立完成) 1.参与国家985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3.主持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4.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 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 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研究”,2008年获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周晓丽:《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苏保忠,周晓丽,王拥军:《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公共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参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是的

1、食品安全需优化监管,更呼唤消费者维权,《经济观察报》2012年1月16日,第16版,国家质检总局《质检内部参考资料》2012年第5期全文收录;2、质量法治建设是落实《纲要》的保障,《中国质量报》2012年2月24日第一版;3、完善我国产品质量责任制度,有效保障产品质量安全,《上海质量》2011年第4期;4、美国对产品缺陷的认定标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7期;5、论美国法中的警示缺陷理论,《河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6、《美国产品责任法案例选评》,主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7、《质量发展纲要(2011—2012)》学习问答,参编,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年版;8、如何深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9、晚清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与制度转型,《沧海瞭航——法学教师论文集》(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10、晚清司法制度变革动因新探,《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8年第10期全文转载;11、中国传统司法制度特质解析,《贵州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12、清末司法制度变革特点探析,《理论导刊》2008年第8期;13、清末修律前西方法学输入述论,《江汉论坛》2008年第8期;14、清末新式司法人才的培养与任用述论,《求实》2008年第10期;15、论中国法学发展的特点与影响,《江海学刊》2007年第5期;16、论晚清“司法独立”原则的引进,《福建论坛》2008年第8期;17、中国法制史课程引入讨论式教学的探讨,《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18、《清末法制变革史料》(上、下)(点校),第一作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19、中国法制史(独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0、中国法制史(参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1、简明中国法制史教程(二人合著,第一作者),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22、试析清末部院司法权限之争,《江汉论坛》2001年第8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2001年第12期全文转载;23、论沈家本对传统律学的继承和发展,《政法论坛》1998年第6期;24、《宋刑统》的变化及法史料价值探析,《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理学、法史学》1998年第11期全文转载;25、戊戌年“经济科”的历史命运,《文史知识》1991年第7期;26、戊戌改革的社会氛围,《近代史研究》1990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0年第9期全文转载;27、《大清律辑注》(上、下)(点校),第二作者,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8、《读律琐言》(点校),第二作者,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29、《WTO知识二百问》,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版;30、“航母”还是“旗舰”——关于国资整合战略的思考,第二作者,《经济日报(理论版)》2003年9月26日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是的

省二级

罗绍凯,1957年7月出生,河南商丘人。1991年破格晋升副教授,1995年破格晋升教授。1989年以来,历任《黄淮学刊》编辑部主任、主编,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 2001年9月受聘为长沙大学教授、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长沙大学学报》主编、校学术委员会委员;2004年4月调入浙江理工大学,任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数学力学与数学物理研究所所长。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要有:《关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及我国农村人口素质的理论思考》(《科学社会主义》2000年第2期,独著。);《市场经济与人的全面发展》(《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独著。)《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思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独著。)《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城乡协调发展》(《江西社会社会科学》2004年第9期,独著。)等。《关于城乡劳动力就业与职业教育的思考》(《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独著。);《论发展现代农业及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独著。)《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改善问题研究》(《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独著。)著作:《普通逻辑研究》(《群言出版社》2004年,独著。)

《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博士学位论文,20万字《现代汉语“V/A不X”结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3万字 1.《口才艺术概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副主编2.《简明语言学教程》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合作3.《现代汉语专题》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副主编4.《实用现代汉语》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合作5.《现代汉语》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合作6.《大学语文》中国人事出版社1999年版,合作7.《语言学概论》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主编8.《交际语言学》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主编9.《现代汉语通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合作10.《现代汉语通论教学指导》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合作11.《全国教师新百科》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合作12.《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合著13.《现代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独著 1.“V|A不X”结构中“不”字的否定对象《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0年第2期2.现代汉语中“V|A不X”结构分析《汉语论丛》(2) 河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9月版3.现代汉语新词的词型特点分析 《河南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4.口语表达与思维运用《语文建设》1995年第7期5.谈汉语量词的特殊作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5年8月6.“你”是不定指的人称代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7.论口语交际中的信息反馈 《许昌师专学报》1996年第1期8.高师非中文专业普通话口语教学的几个特征 《开封师专学报》1998年第7期9.汉语肯定否定研究的新特点 《现代中国语研究》(日本)2001年第2期10.汉语递进复句研究《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11.汉语中无标记否定表达手段探微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2.无标记递进的语法关联手段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13.并列和递进的转换制约《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4.递进复句研究回眸与范畴化思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5.“甚至”的篇章衔接功能与语法化历程《暨南学报》200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2005年第1期全文转载)16.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的“五位”与“四原则”《修辞学习》2005年第5期17.递进的逻辑语义基础及相关问题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0期18.汉语同形“N的N”结构的语义类型 《汉语学习》2006年第4期19.“大”与“小”的对称与不对称及相关动因 《修辞学习》2006年第5期20.英语母语留学生汉语习得语法偏误类型和成因研究综述 (合作)《天中学刊》2006年第6期21.汉语表达的缺位和补位(合作) 《语言文字应用》2007年第1期 1.语言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语言文字周报》2002、3、132.怎样避免电脑繁简体转换的错误 《语言文字周报》2002、6、193.如何读准普通话的上声字 《语言文字周报》2002、6、264.汉语普通话中声母和韵母都能相拼吗?《语言文字周报》2005、6、155.汉语双音动词和双音形容词的重叠形式究竟是怎样的?《语言文字周报》2006、5、176.异体字的“淘汰”与“认同”(合作)《语言文字周报》2006、8、9

  • 索引序列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高吗初中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
  •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