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把你的作品看看,如果写得不错的话可以投读者,格言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难,不如写点小说。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海外汉学: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1) 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 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 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  ②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MLA是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英文词语的缩写。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是一种常用的引用格式,由于在外国文章中即使是一小句也不可以随便不加任何注释的引用,所以MLA 格式很严谨。MLA引用格式注意事项:1、双倍行距。2、第二行行首缩进5个字符(或半英寸)。3、如果没有作者,从文章名开始4、缩写全部月份名称,除了May June和July。5、如果百科全书未按字母顺序排列文章,将其视为一般书籍文章。5、网站:包括网页名称,网站全名及其建立者(此往往与网站名称相同)。此外,还包括文章创建及存在的日期(日、月、年)及你见到此文的日期。6、互联网杂志文章:包括提供数据库服务的公司极其网址;文章的完整日期(日、月、年)及见到的日期;还有提供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或组织机构。如果引用的是期刊而不是杂志的话,还应有期刊的日期、卷册等。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汉学,西文Sinology,指国外研究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工艺科技等各种学问的综合性学科。又称中国学。 研究对象  从汉学发展的历史和研究成果看,其研究对象不仅仅是中国汉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实际上是研究包括中国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整个中国的学问。由于汉民族是中国的主体,而且汉学最初发轫于汉语文领域,因而学术界一直将汉学的名称沿用下来。也有学者用中国学来称呼传统的汉学。汉学以整个中国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范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汉学包括了中国的社会科学和部分自然科学;狭义的汉学只涉及哲学、宗教、历史、语言文字等部分社会科学,诸如传统的版本、目录、校勘、音韵、训诂、考证等。从课题方面看,汉学已涉及中国社会生活中已经发生和将有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态,从学科体系看,汉学已经囊括了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所有知识形态。 学科历史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   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   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   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 》、《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海外汉学:  世界汉学概况:世界汉学可分为三大板块:周边国家的汉学、俄罗斯汉学和西方汉学。  周边国家的汉学:主要是日本、韩国和越南。就日本文学来说,它接受中国较早,不仅借用中国的语言符号,而且刻意模仿中国古典诗文的内容和形式:袭取意匠,因承手法,摹拟题目,采撷成句。这种用汉语创作的文学作品,被称作汉文学,后来才有了以假名创作的文学——和文学。所以,日本的学术也深受中国传统学术的影响。他们的汉学研究以编纂、译注、训诂、考证、梳理发展史为特色。  俄罗斯汉学: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一方面面向西欧,间接获得汉学信息,一方面注重发展本国的汉学研究。它视野阔大,兼顾东方和西方。十月革命后,以马克思主义学术观研究中国,也是它的特色。  西方汉学:西方汉学具有浓重的西方学术的色彩,与日韩汉学、俄苏汉学相比,它有着独特的价值和意义。具体来说有如下数端:(1) 中西文化属异质文化,西方接受中国颇多曲折,汉学研究忠实地记录或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程;(2) 西方学术不断求变,代有新学,这也影响到了汉学研究,如撰写中国文学通史、敦煌学研究、中亚交通史研究等等,均早于国内同类研究;(3) 西方汉学研究的方法论极为活跃,它明确反映出“西论中用”是否可行,如何正确操作,可为国内研究提供借鉴。  汉学与汉学研究是两个不同的学术概念。  ②汉代人研究经学注重名物、训诂,因而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希望对你有帮助中国钨业杂志,投稿邮箱,;中国有色冶金杂志,投稿邮箱,;资源开发与市场杂志,投稿邮箱,;钢铁研究学报杂志,投稿邮箱,;材料与冶金学报杂志,投稿邮箱, hujizz ;环境保护杂志,投稿邮箱,enprma ;

邮箱投解放军报社的通信地址是公开的:北京阜外大街34号解放军报社编辑部(100832) 100843《空军报》北京复兴路14号 均为编辑部收(投稿一般最好不要指明具体人收,因为每天编辑部有人专门处理来稿并送到责任编辑手上,如果指定收件人反而容易因为当事人出差生病等原因耽误)

《十月》 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 《小说》地址:北京东四12条21号《北京文学》地址:北京市前门西大街97号《人民文学》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楼《啄木鸟》 地址:北京方庄芳星园三区15号楼《当代》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昆仑》地址:北京白石桥路42号《中国校园文学》 地址:北京金台路17号(朝阳文化馆内)《文学故事报》 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青年文学》 地址:北京东四12条21号《传记文学》 地址:北京前海西街17号《儿童文学》 地址:北京市东四北12条21号《民间文学》地址:北京市农展馆南里文联大楼14层《中国作家》地址:北京东城区沙滩北街2号《四海》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外国文学》 地址: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中流》地址:北京永安路106号《北京纪事》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安街7号《中华散文》地址:北京朝内大街166号《神剑》地址:北京紫竹院南路23号《方圆》 地址:北京市石景山区京原路甲4号《诗刊》 地址:北京市农展馆南里10号《词刊》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诗探索》 地址:北京市西三环北路105号《文艺理论与批评》地址:北京前海西街17号《新生界》地址:北京阜内大街64号《解放军文艺》 地址:北京海淀区白石桥路42号《佐仁文学报》 地址:北京西城区定阜大街1号北师大《东方少年》 地址:北京市西长安街7号《文艺报》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作品与争鸣》 地址:北京市慈云寺邮局005信箱《金盾》地址:北京崇文门东顺城街10号《剧本》 地址:北京东四八条52号《民族文学》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大翔凤胡同3号《新剧本》 地址:北京西长安街7号《文学评论》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世界文学》 地址:北京建国门内大街5号《曲艺》 地址:北京农展馆南里10号《国外文学》地址:北京大学化学北楼217室外上海地区《小说界》 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4号《收获》 地址:上海巨鹿路675号《上海文学》 地址:上海巨鹿路675号《东方剑》地址:上海市五原路228弄10号《萌芽》 地址:上海吴兴路277号锦都大厦《少年文艺》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电视·电影文学》地址:上海延安西路238号《文学大众》 地址:上海湖南路105号《电影新作》 地址:上海市永福路52号《上海故事》 地址:上海市复兴中路597号《故事大王》地址:上海延安西路1538号《故事会》 地址:上海市绍兴路74号《外国故事》 地址:上海市延安中路955弄14号《电影故事》 地址:上海市安福路322号《上海小说》地址:上海汉口路300号天津地区:《小说家》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文学自由谈》 地址:天津市新华路237号《艺术家》 地址:天津市新华路237号《天津文学》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237号《散文》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张自忠路189号《城市人》 地址:天津和平区成都文星里10号《通俗小说报》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新华路237号《蓝盾》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唐山道62号《儿童小说》 地址:天津市新华路237号吉林地区:《小说月刊》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短篇小说》 地址:吉林市解放大路信用大厦九楼《民间故事》 地址:长春市自由大街七号《电影文学》 地址:长春市红旗街20号《作家》 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167号《春风》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同志街5号《青春诗歌》地址:长春市人民大街副167号《戏剧文学》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建设广场83号《参花》 地址:长春市建设广场85号辽宁地区:《芒种》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9号《中国铁路文学》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和平南大街60号《文学大观》 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9号《诗潮》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十纬路29号《鸭绿江》地址:沈阳市皇姑区北陵大街49号《海燕》 地址:大连市西岗区长白街6号《满族文学》地址:辽宁省丹东市七经街18号黑龙江地区:《小说林》 地址: 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91号《北方文学》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耀景街22号《章回小说》 地址:哈尔滨南岗耀景街22号《青年文学家》 地址:齐齐哈尔鹤城体育场南二门《名人》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大方里小区105栋《岁月》 地址:黑龙江大庆东风新村纬二路2号《诗林》 地址:哈尔滨市道里区田地街91号《文艺评论》 地址:哈尔滨市南岗区耀景街22号《北极光》 地址:黑龙江省大兴安岭胜利路2号《雪花》 地址:黑龙江鸡西红旗路15号内蒙古自治区《山丹》 地址:呼和浩特公园西路文艺楼《小小说作家》地址:包头市昆明钢铁大街50号《北方作家》 地址:内蒙古乌海市鄂尔多斯东街科技大厦《草原》 地址: 呼和浩特锡林北路15号河北地区:《散文百家》 地址:河北邢台市顺德路136号《女子文学》 地址:石家庄新开路73号市政府西院1楼《长城》 地址;石家庄石岗大街市庄路2号《小小说月服》 地址:石家庄石岗大街市庄路2号《文论报》 地址:石家庄石岗大街市庄路2号《新诗大观》 地址:河北邢台隆尧《新诗大观》编辑部《诗神》 地址:石家庄石岗大街市庄路2号《杂文界》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红军路12号《杂文报》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东路210号《青少年文学》地址:河北省保定市秀水胡同50号山西地区:《山西文学》 地址:太原市南华门东四条《科幻大王》 地址:太原市水面关南街18号《民间传奇故事》地址:太原市迎泽大街378号《都市》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南肖墙2号《黄河》 地址:山西省太原南华门东四条《火花》 地址:太原迎泽大街378号《中外故事》 地址:太原迎泽大街378号山东地区:《当代小说》 地址:济南经十路152号《作家报》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洪楼南路10号《山东文学》 地址:济南洪家楼南路10号《故事大观》地址:山东济宁市太白楼东路8号《时代文学》 地址:济南市洪楼南路10号《新聊斋》 地址:济南市经六路117号《文学世界》 地址:济南市洪南楼路10号《影视文学》 地址:济南市文化东路79号《青岛文学》 地址:青岛市信号山路25号《黄河诗报》 地址:济南经六路117号安徽地区:《太阳》 地址:安徽蚌埠市胜利中路152号《清明》地址:合肥市宿州路55号《作家天地》 地址:安徽马鞍山市湖北路市文联《警探》 地址:合肥市安庆路282号《传奇、传记文学选刊》地址:合肥市宿州路九号《诗歌报》 地址:合肥市宿州路9号江苏地区:《钟山》地址:南京颐和路2号《雨花》地址:南京市颐和路2号《青春》地址:南京沙塘园7号3楼《乡土》地址:南京市宁海路126号《译林》地址:南京中央路165号《太湖》地址:江苏无锡市长大弄5号《崛起》地址:江苏淮阴市健康西路140号《民国春秋》地址:南京中央路165号《少年文艺》地址:南京高楼门60号综合楼浙江地区:《山海经》 地址: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内《东海》 地址: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展览馆内《江南》 地址:杭州市南山路105号《野草》地址:浙江绍兴市胜利西路210号《西湖》 地址:杭州市延安路市府综合楼《文学港》地址:宁波市柳汀街98-1号福建地区:《厦门文学》 地址:厦门市公园南路2号《散文天地》 地址: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省作协《警坛风云》 地址:福州华林路12号《故事林》 地址:福州西洪路凤凰池省文联《福建文学》 地址:福州市西洪路凤凰池《海峡》地址:福州东水路76号河南地区:《散文选刊》 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百花园-小小说世界》地址:郑州市伊河路12号《小小说选刊》地址:郑州市伊河路12号《故事家》 地址: 郑州市经七路34号《牡丹》 地址:洛阳市中州中路135号《中州今古》地址:郑州市红旗路东段25号《名人传记》 地址:郑州市农业路73号《传奇故事》 地址:郑州市花园路三号省文化厅院内《莽原》 地址:郑州市经七路34号《故事世界》地址:郑州市经七路21号《东京文学》 地址:河南开封府前街72号《热风》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河路17号湖北地区:《长江文艺》地址:武汉武昌东湖路417号《芳草》地址:武汉市解放公园路44号《写作》地址:湖北武昌武汉大学内《三峡文学》地址:湖北宜昌市云集路市委院内《中华传奇》地址:湖北荆沙市沙市五一路口4栋《戏剧之家》地址:武汉市武昌东亭2路1号《中国故事》地址:武汉市武昌付家坡丁字桥路94号《今古传奇》地址:武汉武昌东湖路417号《当代作家》地址:汉口解放大道新育村33号《江河文学》 地址:湖北宜昌清波路10号湖南地区:《芙蓉》 地址:中国长沙银盆南路67号《湖南文学》地址:长沙上大垅东风二村十七栋《散文诗》地址:湖南益阳市体育场东侧《楚风》地址:长沙市八一西路35号《洞庭湖》地址:湖南省岳阳市金鹗公园北门江西地区:《微型小说选刊》地址:南昌市新魏路17号《百花洲》地址:南昌市新魏路17号《文学与人生》地址:南昌市八一大道104号《中外故事传奇》地址:南昌市新魏路17号《星火》地址:南昌市八一大道371号《鹃花》地址:南昌市二七北路鹃花楼《影剧新作》地址:南昌市江大财路10号广东地区:《广州文艺》地址:广州市文德路170号文化大楼4楼《作品》 地址:广州市文德路75号《珠海》地址:广东珠海市吉大景东路新华大楼四楼《随笔》地址:广州市环市东路水荫路11号《南叶》地址:广东省韶关市浈江南路《南叶》杂志社《华文文学》地址:广东汕头大学《华文文学》编辑部《湛江文学》地址:广东省湛江市南方路50号101室《花城》地址:广州市水荫路11号《特区文学》地址:深圳市桂园路13号广西地区:《广西文学》 地址:南宁市建政路28号《南国诗报》地址:广西南宁建政路28号文联大楼内《红豆》 地址:广西南宁市民生路79号《三月三》地址:南宁市星湖路北二里8号《南方文学》地址:广西桂林市榕城路41号《金田》地址:广西玉林市北效《漓江》地址:广西桂林市南环路159号海南地区:《椰城》地址:海口市文明西路9号《天涯》地址:海口市海府路69号《天涯》杂志社陕西地区:《美文》地址:西安莲湖巷2号《延河》地址:西安建国路71号《喜剧世界》地址:西安市莲湖巷2号《百花》 地址:西安市西七路169号《延安文学》地址:陕西延安市凤凰山麓105号甘肃地区:《阳光》 地址:甘肃省酒泉市西大街《飞天》地址:兰州市东岗西路284号《西北军事文学》地址:兰州市南昌路398号《驼铃》地址:兰州通渭路123号新疆地区:《中国西部文学》 地址:乌鲁木齐友好南路22号《绿洲》 地址:乌鲁木齐市光明路15号《绿风》地址:新疆石河子市北三路《民族作家》地址:乌鲁木齐友好南路22号《伊犁河》地址:新疆伊宁市解放路86号栋《新疆回族文学》地址:新疆昌吉市延安南路青海地区:《青海湖》地址:西宁四五西路1号宁夏地区:《黄河文学》地址:银川市民生街23号市文联《朔方》 地址:宁夏银川市文化东街23号四川地区:《四川文学》 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青年作家》地址:成都市花牌坊街45号家和楼7楼《剑南文学》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建设街8号《科幻世界》地址: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11号《当代文坛》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星星诗刊》地址:成都市红星路二段85号《凉山文学》地址:四川西昌市三衙街3号《龙门陈》地址:成都盐道街3号重庆地区:《红岩》 地址:重庆市中山三路重庆村30号云南地区:《滇池》 地址:昆明新迎小区文艺路3号《大家》 地址:昆明市书林街100号《边疆文学》 地址:昆明翠湖东路3号《金沙江文艺》地址:云南楚雄市鹿城南80号贵州地区:《花溪》地址:贵阳市狮子路27号《山花》地址:贵阳科学路66号《夜郎文学》地址:贵州省都匀市工人路2号《南风》 地址:贵阳科学路66号西藏地区:《西藏文学》地址:西藏拉萨市北京西路170号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经验

主要从事汉唐边疆史研究,侧重于民族关系、管理机构、边疆政权以及疆域理论等方面,主要科研著作有:1、《两汉时期的边政与边吏》,独著,14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9年再版。2、《中国少数民族禁忌》,合著,7万字,载《中国文化杂说》第5卷,燕山出版社1996年版。3、《斑驳陆离的婚俗》,独著,10万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世界民族知识丛书》,副主编,10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5、《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论丛》,合著,10万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6、《中国少数民族宗教与文化丛书》,副主编,10部,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7、《都护制度研究》,独著,26万字,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8、《古代中国高句丽历史研究续论》,合著,10万字,国家重点“东北工程”项目,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9、《20世纪西部开发史》,主编,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汉唐藩属体制研究》,独著,49万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11、《〈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研究》,中央民族大学优秀博士论文,2009年6月。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简列如下:1、《西汉西域屯田与使者校尉考辨》,《西北史地》1989年第3期。2、《略论西汉时期陈汤经营西域》,《民族研究》1989年第5期。3、《高句骊的祭祀礼仪》,《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3期。4、《西汉西域都护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1年第2期。5、《西凉府政权的灭亡与宗哥族的发展》,《西北史地》1991年第2期。6、《准噶尔汗国的西部扩张》,《民族译丛》1991年第5期。7、《述论王莽的民族政策》,《民族研究》 1992年第1期。8、《东汉度辽将军述论》,《内蒙古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9、《非洲坦伯马人以住居为舞台的葬礼》,《民族译从》1992年第4期。10、《两汉重要边吏的选拔和任用制度述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第3期。11、《西汉前期和亲政策新论》,《民族研究》1993年第4期。12、《唐朝派往回纥的使者述论》,《民族研究》1994年第2期。13、《唐朝派往突厥的使者述论》,《北方文物》 1994年第4期。14、《东汉王朝使匈奴中郎将略论》,《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第4期 。15、《高丽与唐王朝互使述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5年第1期。16、《唐王朝与西突厥互使述论》,《民族研究》1995年第5期。17、《东汉王朝护羌校尉考述》,《民族研究》1996年第2期。18、《唐王朝与新罗互使述论》,《黑龙江民族丛刊》1996年第2期。19、《由使者来往看唐王朝与薛延陀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1996年第4期。20、《吐谷浑与隋唐王朝互使述论》,《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21、《从高句骊县到安东都护府——高句骊和中央王朝的关系述论》,《民族研究》 1998年第3期。22、《东夷校尉考述》,《黑龙江民族丛刊》1999年第3期。23、《使者与汉文化的传播——以唐代为例》,载于《汉族地域文化研究》,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1月版。24、《使者与唐朝边疆民族管理体制》,《民族研究》 2000 年第 1 期。25、《“用夏变夷”与刘敬的和亲建议》,《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26、《唐代使者来往礼仪考》,《黑龙江民族丛刊》2000年2期。27、《历代王朝北疆经略及与北疆民族关系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1年第3期。28、《唐代单于都护府的几个问题》,《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第2期。29、《唐代安东都护府的几个问题》,《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第3期。30、《从校尉到都护:唐代东北边疆民族管理机构的转变》,《中国东北边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31、 《传统夷夏观与中国疆域的形成——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一》,《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4年第1期。32、《唐代安北都护府的几个问题》,《北方文物》2004年第2期。33、《关于高句丽侯驺的几个问题》,《学习与探索》2004年第5期。34、《刘渊政权的出现与北方民族主动认同“中国”的开始——中国古代疆域形成理论探讨之二》,《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2期。35、《简论曹操对乌桓的征讨及意义》,《史学集刊》2005年第2期。36、《西汉时期藩属体制的建立和维系》,《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3期。37、《关于高句丽早期历史的几个问题》,《东北史地》2006年第4期。38、《高句丽与东汉王朝战事杂考——以〈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的记载为中心》,《东北史地》2007年第1期。39、《“中国”与“天下”的重合: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的历史轨迹——古代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研究之六》,《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第3期。40、《关于藩属体制的几个理论问题——对中国古代疆域理论发展的理论阐释》,《学习与探索》2007年第4期。41、《〈三国史记 高句丽本纪〉史料价值辨析——以高句丽和中原王朝关系的记载为中心》,《东北史地》2008年第2期。42、《边吏与古代中国疆域的形成——以两汉为中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43、《由解明之死看高句丽五部的形成与变迁——以桂娄部为中心》,《东北史地》 2009年第3期。44、《浅议元朝的“四等人”政策》,《史学集刊》2010年第2期。45、《两汉王朝治理西域的经验与教训》,《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46、《简论曹魏的鲜卑政策》,《黑龙江民族丛刊》2010年第5期。47、《多民族国家疆域研究的历程及其特点》,《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李大龙教授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其中对汉唐边疆史、高句丽历史、中国疆域形成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在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著:《白语与白族历史文化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论文:《佤族<司岗里>神话的历史人类学研究》,载何明主编《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6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一部不应被忽略的佤族研究著作——读<滇西边区考察记>》,载那金华主编《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气候、资源与信仰——白族的传统知识与气候变迁》,载《学术探索》2009年第2期。《现代民族学·文献研究方法》,载瞿明安主编《现代民族学(下卷)》第一册,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2月。《白族生计模式变迁——云南省大理市挖色镇高兴村》,载张跃、何明主编《中国少数民族农村30年变迁》,民族出版社,2009年1月。《当代中国的饮食人类学》,载瞿明安主编《当代中国文化人类学(上)》,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南诏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语地名考释》,载《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第4期。《白语地名考索》,载林超民主编《民族学评论》第二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世纪生态环境史——中国民族村寨生态专题研究》(第二作者,与李继群合作),载张跃主编《中国民族村寨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双语对白族命名的影响》(第一作者,与王锋合作),载《民族语文》2003年第5期。《方国瑜和南诏大理史研究》,载《学术探索》2003年第5期。《试论云南民族史研究与民族语言学的结合》,载《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4期。《南诏大理时期洱海地区的白蛮语考释》,载林超民主编《新凤集》,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集史料之大成 树文化之丰碑――云南史料丛刊简介》,载《西南古籍研究》2001年卷,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版。《南诏官制考》,载林超民主编《民族学通报》第一辑,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

  • 索引序列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地址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格式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邮箱是多少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