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如何推荐审稿人sci

如何推荐审稿人sci

发布时间:

如何推荐审稿人sci

一般来说有以下途径第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如果你引用了别人的文章,并且属于同研究领域,可以推荐作者作为审稿人。第二,行业内的公认的学术领军人才。这种人被推荐肯定是合理的,不过一般这种人比较忙,效率低。第三,你在学术交流中认识的同行。这也是审稿人的开源。

sci审稿人如何审稿

首先,一篇SCI文章映入审稿者眼帘的便是图表,因为图表在纯文字的文章中成为了唯一突出和抢眼的地方。故而,图表的写作是SCI审稿人最爱计较的内容。对于图表的写作,我们需要遵从以下的原则:法则一,图表的形式应尽量简洁,所承载的问题不要过多明确图表所要阐述的问题,在图题、图注或图内直接回答这些问题,或者在正文中通过提供更多的背景而间接地回答这些问题。复杂的图表尽量安排到论文的尾部,以便读者在有一些相关知识的基础上理解。相互间有比较或参照意义的插图可整合为同一个图中的多个分图[(a), (b), (c)],以减少文字表述的复杂性。如果期刊对插图的数量有规定(通常不超过6个),应严格执行;法则二,图表的设计要基于成果的表达,准确地突出作者的贡献图表是论文中的空白处(blank area),即:图表本身或周边的留空容易吸引读者的注意和阅读。因此,图表的内容和视觉效果一定要重点突出。尽可能地将论文的代表性贡献用关键性图表清楚地表达出来,不要包含太多不属于本文工作的信息,以免作者的贡献被淹没在无关的细节大海里;法则三,根据数据或观点表达的需要选择最合适的表达形式(插图或表格,对于表格或插图的选择,应视数据表达的需要而定。表格的优点是可以方便地列举大量精确数据或资料,图形则可以直观、有效地表达复杂数据。因此,如果强调展示给读者精确的数值,就采用表格形式;如果要强调展示数据的分布特征或变化趋势,则宜采用图示方法,一定要避免以插图和表格的形式重复表述同样的数据)除非重复的理由十分必要;法则四,图表的表述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水平,应具有“自明性”。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同时,对于SCI写作中图表的制作我们还需要注意避免以下的错误:(1)图、表格内容与文字重复。在SCI论文中,相同内容不宜用文字、表格和统计图重复表达,应根据内容的需要选择一种表达形式即可。这方面的原则应是:凡是用简要的文字能够表达清楚的就不用图和表格来表达;凡是用表能够一目了然表示的就不用图。为使读者便于对照比较和了解精确结果时,以表格形式为宜。(2)表格中数值计算不精确,保留位数不一致。表中数值精确与否是决定统计表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科学实验结果是否严密的具体体现。由于表格中的数据是经过原始数据计算得出,因此往往不是整数。应该使用相同的小数位。表格中同一指标数字的有效位数应一致,不足者以“0”补足。计算百分比时,应注意各百分比相加应为100%。(3)缩略语及量和单位不规范。表格中所列的指标名称不宜随意而定,应使用固定的缩略语。特殊情况下使用不常用的单位和缩写词时,需在表注中说明。表格中的法定计算单位,一律使用符号。单位应该遵循国际标准命名原则。在数字和单位之间应有一个单一空格。(4)表中分组变量与观测指标的位置颠倒及数据排列不当。表中数据的排列应接同类数据纵排的原则安排,排列不当则导致读表费力,不易对照比较和从中了解变化规律。(5)表注说明过繁。表注是对表中有关内容的必要补充和说明,应简明扼要。如需要说明的内容较多时,应移入表前的正文中用文字介绍,表中数据的计算公式,应在论文的“Materials and Methods”部分介绍,不宜列入表注。(6)罗列原始记录数据。典型的表和图是对结果的总结,研究过程中的原始数据,不必全部罗列于表中。表格中的数据一般应是经过统计学处理的。其次,在大致查看了SCI稿件中图表内容之后,审稿人便会正式阅读文章内容。而在SCI文章的内容中,最先被审稿人关注的便是SCI的摘要。因为这个部分的内容是文章的高度概括。只要阅读这部分的内容,审稿人便能了解文章所论述的主要内容。故而,摘要的好坏也是决定一篇SCI能否成功的关键。在写作SCI摘要的时候,我们需要体现四点内容:1、写出文章正文中所采用的材料及简要的处理方法。切记勿将所有的正文大部分截取作为摘要,摘要主要是体现论文的大纲,不用过多作为一个详细介绍,简明扼要描述出正文中实验所采用的材料和简要不可少或者特殊的处理方法,吸引读者,也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阅读性。2、重要的结果在摘要就体现出来,比如多重比较结果,或者是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正文的重要结果可在摘要体现出来,这样一来道出文章主旨,也给读者一目了然的信息,或者还可以是简单介绍实验,再列出分析结果,不要将读者误导,也不要过多留悬念。读者可能会因为你的论文摘要表现太多迂腐,从而对你的文章提前作出反感心态。3、最后写出本文的一些重点意义。摘要部分还是要透出文章的科研意义,和实验的价值意义所在,体现出文章的特殊性和现发现等信息。读者是首先透过摘要信息对正文的大致了解的,对摘要的截取要细心斟酌。4、将结果部分比较重要信息复制过来就可以了。正文的表达中最后会写出结果部分,这些也可以作为摘要的选择。在最后一句提出实验的意义和展望就算是完成了。最后,除了以上图表和摘要做为审稿人查阅一篇SCI时最为计较的两个要点之外,在一些内容的写作上审稿人一样那么爱计较。这些内容包括了:1、SCI论文标题要创新、简洁。创新是因为写科技文章的目的在于报道新的科技进展,缺乏创新因素就会失去发表的意义。但运用创新要建立在已有的科研成果基础上,太过于“创”这个字可能会适得其反。2、SCI论文写作的实验操作要真实。在遇到实验数据发现偏差时,绝对不能主观臆断,应该完全遵循实际的实验结果。重复实验或增加采样数量是获得最好数据的方法。即便预期的实验结果和实际的实验结果存在偏差,也应根据实际的实验结果来撰写SCI论文。有时候差异也可能使这篇文章具有争论的焦点成为文章的亮点。3、SCI论文参考文献与引言规范。参考文献规范可以使读者了解文章的依据,也显示出自己对科研工作的准确定位与对知识的尊重。推荐使用文献管理软件对参考文献进行编辑可以避免各种细节错误。SCI引言应简练明了介绍科研内容发展历程在这研究方向中所占的重要位置。4、SCI论文整体的格式要标准化。SCI论文内容段落分明,排版清晰有利于审稿人的审阅。SCI论文段落与段落之间留出空行,使得文章看起来简洁明了。SCI论文正文、标题和参考文献分别用不同的字体区分开来。

一般SCI的审核周期,也就是大多数SCI的审核周期,这个周期大概是是2-5个月,最快的2个月左右就能出结果,慢的得5个月,这个差距还是蛮大的。所以,这需要你提前做准备,然后投稿,这个提前最好是2年,因为要刨除中间等待的时间。如果你比较着急,你可以试试找淘淘论文网这样的机构看看,但是也只要部分可以帮助发表。。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非常感谢!

�皇嵌晕颐钦庑┬〉ノ坏娜司涂嗔耍�蛭�悴蝗鲜端�牵�膊豢赡苁撬�堑难��D阒挥小⒅荒芡ü�岣咦约何恼轮柿坎鸥�谢�帷;褂芯褪锹���省⑿��,但目前因为杂志生存的原因,较之以前速度可能也都快起来了,也甚至还有些只要给钱就收的杂志,类似于西太平洋大学似的,这是卖文凭,人家就是卖文章的,当然我想大部分杂志还是能够“客观、公正”进行稿源选择吧,但愿吧。 那SCI杂志又是如何审稿呢,相反应该更“客观”,至少不会歧视你是来自无名的单位,就受邀于几个杂志作为其审稿人来说,绝大部分都采用同行审稿(peer-review),也即邀请你审稿的文章多半是与被邀请人所作的研究相似,这就不存在一定是所谓的“牛人”来审了。与你的职称完全没有关系,不是说教授就有资格,而初级就没有资格被SCI杂志邀请审稿杂志社一般都会通过你发表文章找到你的email(我想应该是这样的,所以通讯更牛叉啊,否在人家不会邀请到你的) 当然你也可以拒绝,因为毕竟不是所有的文章我们都有能力去审的,至少我还没那水平,也曾拒绝过一篇关于基因分析的(虽然了解一些,但很难把握)如你接受后,则会自动连接到审稿人页面(如下),除了author centre外,同时也有reviewer centre的页而一般如果没有被邀请审稿,通常进入作者系统后,只会有anthor centre接下来就是审稿了,这篇文章是国内某F教授为通讯的一篇关于血管紧张素在皮肤中作用的综述,毕竟人家在国内还是相当的啊,也是顺便学习了一下,可一下载稿件一看,怎么看怎么不像综述,充其量是个mini review,四个段落,1198个字,26篇参考文献。既然杂志社邀请我审稿,也综述的我所做过的研究,却没引用我的文章,有点“失落”,更重要的是更多文献他们也没有引用,而是引用他们自己的“中文”文章,但还是认真的“分析”了此文。给出审稿意见如下:The review by *** et addresses the interesting and novel topic of the renin-angiotensin-system (RAS), which was originally described as a cardiovascular endocrine system, in skin physiology and Only in recent years, the cutaneous RAS has become an area of scientific interest, and the number of related publications is increasing from year to Therefore, it is indeed time for an article which reviews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up to However, this review has a number of 中国人语言每次都被审稿人发飙,我的也是,至少部分文章投出去审稿人也是要让我改进,唔,每次让我找个母语的人帮修改,我滴个汗,俺们中国人哪有以说英语母语的,索性每次都“忽悠”过去了,当然也许只是些小杂志的原因吧,语言真的需要提高、再提高。同样该综述,我也提出了我的部分语言意见 - Language editing is -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dealing with the RAS in skin is still not very Therefore, there is no need to focus this review article on the AT2-receptor (for which data are even more limited) Instead, this review should consider all published data about the cutaneous RAS - Many publications are For example: �6�1Min et , Endocrinology 2004 �6�1Nakai et , J Dermatol Sci 2008 �6�1Rompe et , Hypertension 2010 �6�1Steckelings et , (Exp Dermatol 2004) �6�1Yevdokimova et , J Dermatol Sci 2007 �6�1Morihara et , J Am Acad Dermatol 2006 �6�1Yahata et , J Biol Chem 2006 �6�1Takeda et , Am J Pathol 2004 并逐部分给予我的意见:Abstract:- In the case of AT1R-blockade, AT2R unmasking may indeed be important, but blockade of the AT1R thus interrupting AT1R-mediated actions of Ang II, is at least as The respective passage in the abstract is Introduction: - 3, line 13: “disorders of RAS”: A “disorder” of the RAS has so far only been described for scleroderma (not saying whether the deregulated RAS is a primary cause or only a secondary phenomenon) It is indeed likely that the RAS is deregulated in the other mentioned dermatoses as well, but this is pure speculation and should be discussed as - 3, line 19: “existence of RAS in skin”: References 2 and 3 demonstrate only the existence of receptors, but not of the whole RAS in Adequate references would be: Steckelings et , Exp Dermatol or Philips MI et , In: Saavedra J M, Timmermans P M W M, Angiotensin New York: Plenum Press, 1994: 377– - 3, line 20: “It has been documented…”: It is correct that AT2R upregulation has been demonstrated in skin, and it is also correct that Ang II has been shown to accelerate cutaneous wound However, it has never been shown that acceleration of wound healing by Ang II is mediated by the AT2R In fact, this is rather unlikely, since the AT2R acts anti- - Chapter II 1: Physiological receptor expression should be addressed prior to receptor expression in - p4, line 5 from bottom: “Ang II either…” Please add - chapter II 2: The high expression of Ang II receptors during foetal life indeed suggests a role in However, Ang II receptor knockout mice show no severe developmental deficits, in particular not in Furthermore, there are almost no data about what specifically the role of the AT2R in development may This should be - chapter II 3: This chapter is much too For example, the description of deregulated receptor expression in some dermatoses by Takeda and Kondo (Am J Pathol 2001, Br J Dermatol 2001 and 2002) has not been This chapter may further be the place for some speculations (based on data from non-cutaneous tissues) in which dermatoses the RAS may be - page 5, line 5: “Kawaguchi et al …in SSc fibroblasts, suggesting that… “: This is not a logical What is the causal link between AT2R in SSc fibroblasts and excessive ECM production? Furthermore, expression of AT2R has been shown by several authors for normal - page 5, line 12: Steckelings is a woman (“her” colleagues) - page 5, last section: The impact of AT2R expression on immune cells and of AT2R effects on vascularisation and neuroregeneration with regard to wound healing is not sufficiently - 6, 2 lines from bottom: “…restoring normality not only in the CV system but also in many tissues, such as ” Please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tatement that the AT2R has been shown to restore normality in 最后提交时杂志社会有一个勾选表,该文被我拒了该文编辑在结合另一个审稿人意见的情况下还是reject此文了,从投稿到最后给出decision约6个星期,应该说是正常速度了。有意思的是中途,编辑发信催审稿了,估计是作者急着想知道结果,可以理解,想想之前的我们也何尝不是啊,每天都不停得刷屏,也写过催稿信,还以为没有用,甚至有时候也不“敢”写,因为害怕是否会有“反”作用,看来某些时候写信催催也还是可以的。总之,审稿也未必是件好差事,不过倒是可以知己知彼,可以站在审稿人的角度去思考我们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别人文章的有哪些优点、缺点,我们都可以好好去总结,同时我们也获得与最新研究领域的接触也为以后研究,能够写作提供更多的思路。

sci投稿推荐审稿人

SCI论文投稿一般要先查找期刊的Guideline,按要求进行一步一步来.其中的一个重要步骤如下:同行审阅(PeerReview)你可以自己选择推荐或者排除审稿人。许多SCI期刊倾向于把这些决定留给作者自己,因为作者比编辑更清楚谁最有资格来评估你的工作。如果你附加上推荐审稿人的联系方式,是最好不过了。对于顾问编辑团队的期刊,你可以在里面选择相应的审稿人。记得千万不要推荐在你单位、部门或公司的研究者,即使他们与你不在同一地区。同样,朋友、共同第一作者(三年内)、合作者(提供给你实验材料等)也不在允许范围之内。对于排除审稿人,合适数量通常是2个左右,并分别简要写明排除的原因,例如财务支持上的竞争、观点上的偏见等。对于SCI期刊的编辑,他们通常在选择审稿人的时候也是通过PubMed的搜索,选择一些有审稿经验的,比较负责的,并且比较公正的同一领域研究学者。修改(Revision)通常情况下,如果文章不被拒收的话,期刊主编都会提出不同程度修改意见。如果编辑回复并特意列举了一些需要修改的地方,这就意味着这些是修改的重点。同时,也必须照顾到每个审稿人的意见。充分全面的回复修改意见是文章能被接收的前提,不要自己选择性地回复,这也是你对他们意见的重视程度的表现。除了这些意见,你必须同时在文章中的相应位置明确标注哪些是已经被修改过的。如果你确实不能满足审稿人的建议,你必须提供合理的原因来解释为什么这些修改在目前的情况下能以实现。虽然这些理由不一定总是有用,但编辑会慎重考虑你的解释。

有用啊!看看别人在做什么,行文思路如何,可以提高自身水平。有可能的话,还可以接触相关领域的学术圈子,退一步讲,到时候跟别人介绍自己时,可以说自己某某期刊的审稿人。这里也需要提醒大家,国内的增刊特刊并非绝对不受认可,比如个别单位也会认可增刊的文章,有些做降级处理,例如核心期刊增刊的论文就只能被认定为国家级期刊论文,而不能算作核心级论文,因此,SCI增刊特刊是否适用于自己,需要作者详细了解具体情况。如果有其他相关问题也可以咨询广东文华氏,广东文华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立之初就致力于医学领域的高端学术服务,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一站式学术服务解决方案。

sci如何审稿

审稿流程正视审稿前的初次评估论文的质量的评价主要是取决于所投放的刊物的影响因子高低,像《自然》杂志的影响因子就很高(IF:30以上),想要投放在它上面的人自然就很多。审稿的前期过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很多杂志都会采取网络运作的模式来提高效率,NATURE杂志也会要求投稿者将稿件通过邮件或者其他网络方式进行投递。

这个就是让你写写这个Sci论文里就是平高的时候有什么意见,比方说他的观点要比较有创新性,然后论据要比较充分。

SCI论文审稿,意见撰写。这个意见赚钱,你首先得要有论文啊,你这个没有论文看见不见论文,让我们胡写什么呀?

如何成为sci期刊审稿人

真正的高质量论文的核心在于内容,如创新性,行业影响力等。高质量论文的核心是有货真价实的干货,包括:文献调研、理论研究、样品制造、实验分析、数据整理等等,这些都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

一般来说有以下途径第一,引用的参考文献的作者。如果你引用了别人的文章,并且属于同研究领域,可以推荐作者作为审稿人。第二,行业内的公认的学术领军人才。这种人被推荐肯定是合理的,不过一般这种人比较忙,效率低。第三,你在学术交流中认识的同行。这也是审稿人的开源。

相关如下:学术生涯以来被数十个期刊邀请审过数百余篇/次的文章,publons统计验证的数据。有jacs、nature子刊,也有四区末流。拿过几个期刊的年度最佳审稿人奖。最大的感触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造假的、灌水的、一稿多投的,真tmd多。欧洲的关系稿真tmd多。相对而言,好期刊下审到的中美单位的稿子质量普遍最高。中国学者的文章不少创新性极高,但爱偷懒,经常会漏那么几个昂贵但重要的表征或control。美国单位学者普遍把有用的没用的数据都会补得很全,si洋洋洒洒几十甚至几百页,但不少是卖惨流,创新性一般。同一个期刊不同编辑对文章质量的把控尺度真是千差万别。以及审稿主观性其实很强,一篇文章不同审稿人能给出完全对立的评价,相当常见。而编辑一般都是以宁杀一千不放一百的心态,哪怕别的审稿人夸得有多高,只要有一个强烈的负面意见就会拒绝。高质量的文章里,投中一个好期刊在我看来只是概率问题。我个人审稿风格比较nice,看不明白的或者感觉逻辑不通的,都会提问并建议给修改机会,毕竟个中细节只有作者最清楚。当然除了那种一看就是错误的、谷歌之后发现抄袭的、一稿多投的、创新性极低的之外,我基本全部都建议编辑给修改机会。但我有个同事比较变态,只要他不懂的地方他都会偏执地认为是作者做错了,拒稿率高达95%以上(当然我极其瞧不起这位同事)。以及点名批评RSC旗下的Chem Common和Nanoscale,那里的个别编辑经常给审稿人发邮件说这是约稿不能拒。但文章明显有问题还不能提负面意见了?后来也就拒绝为这俩期刊审稿。私底下认识几个编辑,听过他们一些吐槽,大多认为来自欧洲的审稿人普遍审得很慢、倾向抬杠以及给负面意见。这和我每次开学术会议时的感觉是一致的:欧洲科学家比较喜欢在一些无关重要的细节上钻牛角尖,经常会表现出很明显的瞧不起别的同行的研究。所以后来我投稿时,也会在“opposed reviewer(规避的审稿人)”里尽可能写多几个方向相近的欧洲同行,能躲几个算几个。

一、选题。根据本领域研究热点来选择适合自己,且易于发表的研究方向、论文题目。具体可通过查看web of science近几年本领域的已发表论文的主题内容。二、选择意向投稿期刊。根据本领域SCI收录期刊来选择。通过查看期刊的影响因子、发文频次及数量等来判断发文容易程度;查看期刊近几期或近几年发文情况,判断其主要刊载主题、研究方向。三、根据所选意向期刊要求,阅读大量相关中外文文献,进行论文撰写。四、请本专业领域其他学者阅览,最好是知名学者,提供参考意见。可通过查看发文量,被引频次较高的学者来选择学者,也可请认识的学者来看。五、投稿。

  • 索引序列
  • 如何推荐审稿人sci
  • sci审稿人如何审稿
  • sci投稿推荐审稿人
  • sci如何审稿
  • 如何成为sci期刊审稿人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