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

发布时间: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

《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使》记载吐鲁番盆地种植葡萄历史悠久,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据《史记·大宛列使》和《汉书·西域使》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就发现这里种植葡萄,并将其引人内地。《明史·西域使》记载《明史·西域使》说此地有桃李枣瓜葫芦之属,而葡萄最多。《西域闻见录》记载《西域闻见录》记载吐鲁番土产麦、谷、胡麻,而甜瓜、西瓜、葡萄种类最多,无不佳妙,甲于西域。《(382)号的出土文献》记载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古墓《(382)号的出土文献》中,曾发现有任命管理浇葡萄的官方文件《攻曹条任行水行官文书》。文中提到较多的官吏专管灌溉葡萄用水,反映了当时种植葡萄的规模是相当可观的。从出土的北魏太延三年(公元436年)民间记事的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农家栽培葡萄的面积和风蚀对葡萄的危害。古墓的殉葬品中还出现较多的葡萄果穗、葡萄干、葡萄种子和葡萄枝条。

针灸之祖———黄帝 传说中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现存《内经》即系托名黄帝与歧伯、雷公等讨论医学的著作此书对针刺的记载和论述特别详细脉学倡导者———扁鹊 姓秦,名越人,战国渤海郡郑(今河北任丘)人太子尸厥已死,而治之复生;齐桓侯未病,而知其后五日不起,名闻天下《史记·战国策》推崇其为脉学倡导者外科之祖———华佗 华佗又名敷,字无化,后汉末沛国(今安徽亳州)人尤擅外科,对“肠胃积聚”等病,饮麻沸散,须臾便知醉,肠洗浣,缝腹摩膏,施行腹部手术医圣———张仲景 名机,汉末南阳郡(今河南南阳)人相传曾任长沙太守,当时伤寒流行,病死者甚多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对祖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预防医学的倡导者———葛洪 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著有《肘后备急方》,书中最早记载一些传染病如天花、恙虫病症候及诊治“天行发斑疮”是世界上最早有关天花的记载药王———孙思邈 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曾治愈唐太宗皇太后头痛病,宫廷要留他做御医,他谎称采“长生不老药”献给皇上,偷跑了监视他的人谎报采药时摔死,太宗封他为药王儿科之祖———钱乙 字仲阳,北宋郓州(今山东东平)人著《小儿药证直诀》,以脏腑病理学说立论,根据其虚实寒热而立法处方,比较系统地作出了辨证论治的范例法医之祖———宋慈 宋朝福建人所著《洗冤集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法医文著药圣———李时珍 字东壁,号频湖,明朝蕲州(今湖北蕲春)人长期上山采药,深入民间,参考历代医书800余种,经27年艰苦劳动,著成《本草纲目》,所载药物共1758种《医宗金鉴》总修官———吴谦 字文吉,清朝安徽歙县人乾隆时为太医院院判《医宗金鉴》是清代御制钦定的一部综合性医书,全书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最完善简要的一种转

我们一般所说的出土文献,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的。广义的出土文献是相对于传世文献而言的,即考古发掘出土的(或经过鉴定、来源明确的馆藏品)文字材料,都可叫做“出土文献”。原文化部的“古文献研究室”编辑了五辑《出土文献研究》,其涵括的研究对象上自甲骨文、金文、战国盟书、玺印、简牍、帛书、敦煌文献、吐鲁番文书,下到明清墓志,还有佉卢文等古民族文字等等。另外,像古籍整理规划领导小组制定的出版规划所列的出土文献等,都是用的广义的概念。王国维指出的对中国学术有重大影响的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几项发现是甲骨文、敦煌文献、汉晋边塞竹简和中国境内的外族遗文,还有内阁档案。这其中,除了内阁档案一般不包括在内,其他都算是出土文献。——这是广义的出土文献。狭义的概念,一般是指出土的书籍(包括典籍和公、私文书),主要是指上个世纪大量出土的简牍、帛书和纸质文书等。广义概念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已形成了自身的独立的学科,像甲骨文;有的则成为其他学科的一部分,如金文,现在更多的把它作为器物——青铜器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另外,像墓志、碑铭,则更多的被纳入传统的金石学的范畴里。可以看出,不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概念,都不是一个严格的分类学上的概念。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双十佳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他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美妙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吐鲁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鲁番的地理特点→气候特征“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也准确地概括了吐鲁番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游客们,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东面与哈密接壤,西、南面与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北面与昌吉毗邻。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面积6.四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2%。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盆,博格达山和库鲁克塔格山南北夹峙,中间是吐鲁番盆地。地区下辖二县一市,即都善县、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总人口约52万。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俄罗斯等。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由于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北面有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中部有横卧东西绵延100公里的赤热的火焰山,还有火焰山脉中闻名天下的7公里长的葡萄沟,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为一体,犹如一幅巨型的风景画卷,让人驻足流连。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了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这里平均气温为35℃一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9.6℃,而地表温度超过70℃,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沙窝里能烤熟鸡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饼”

1《中晚唐的估法与钱币》,《社会科学》5卷11期,1949年。2《论朔方军》,《周叔弢先生六十生日纪念论文集》,1950年3《专制主义在唐代行会制度上的表现》,《光明日报》1956年2月16日4《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试教工作里的一些经验》,《历史教学》1956年6月5《介绍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历史教学》 1956年7月 46《从西晋到唐劳动人民徭役负担的减轻》,《光明日报》1956年8月30日7《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二册的基本线索和重点》,《历史教学》1957年3月8《关于唐朝法律的几个问题》,《历史教学》1957年4月9《敦煌唐代差科簿考释》,《历史研究》1957年12期。10《<唐律>所载“同居有罪相为隐”一语如何理解》,《历史教学》1962年3月11《论魏徵》,《学术通讯》1962年3期,37-42页12《关于唐律疏议中三条律疏的修改》,《文史》8辑,1980年13《唐田令研究——从田令和敦煌文书看唐代土地制度中的几个问题》,《纪念陈垣诞辰百周年史学论文集》,1981年14《试论唐前期布的货币职能》,《中华学术论文集》,中华书局,1981年15《介绍敦煌文书西魏大统十三年记帐户籍残卷》,《历史论丛》2,1981年16《唐天宝差科簿研究——兼论唐代色役制度和其他问题》,《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1982年17《唐代土贡资料系年――唐代土贡研究之一》,《北京大学学报》,1982年4期。18《试论勾官――唐代官制研究之一》,《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19《试论唐代丝纺织业的地区分布》,《魏晋隋唐史论集》2卷,1983年20《七十年来我国敦煌研究文献目录》,《丝路访古》,1982年21《吐鲁番出土范德达告身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2辑,1983年22《敦煌吐鲁番文书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1985年6期23《论唐代前期行政管理的较高效率与法制的关系》,《北京大学学报》1985年3期24《关于唐代均田制中给田问题的检讨——读大谷欠田退田给田文书》, 《中国史研究》1986年1期25《唐代的小自耕农和租佃制及其他》,《中华文史论丛》1986年4期26《敦煌写本唐开元水部式校释》,《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3辑 1986年27《略谈陈寅恪先生的治史方法》,《清华大学学报》1986年1期28《再论唐代勾检制—唐代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86年2期29《敦煌吐鲁番文书中有关唐勾检制资料试析》,《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4辑 1987年30《论唐代的均田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2期31《论韦皋在唐和吐蕃、南诏关系中的作用》,《北京大学学报》1988年2期32《关于唐代后期方镇官制新史料考释》,《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33《武则天长安二年西州括田括户中官府勘田支书考释》,《出土文献研究续集》 1989年34《关于唐代门荫制的一些史料校释》,《郑天挺纪念论文集》 1990年35《伯三三四八背文书研究》,《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 1990年36《关于唐代流外官两点意见——唐流外官制研究之二》,《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2期37《读吐鲁番文书札记二则》,《中国文化》4卷? 1991年38《吐鲁番出土唐代天宝四载十——十二月交河郡财务案残卷考释》,《北京大学学报》1991年5期40《读吐鲁番出土唐代军事文书札记》,《纪念李埏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五十周年史学论文集》 1992年41《通典载唐开元二十五年官品令流外官制校释》,《文史》35辑 1992年42《杨隋氏族问题述要》,《季羡林教授八十华诞纪念论文集》 1992年43《吐鲁番出土唐西州某县事目文书研究》,《国学研究》1卷 1993年44《论敦煌吐鲁番出土唐代官府文书中“者”字的性质和作用》,《九州学刊》5卷4期 1993年45《读吐鲁番文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1期46《唐灭高昌及西州庭州考论》,《北大史学》2 1994年47《试论唐代前期的河西节度使》,《国学研究》2卷1994年48《敦煌吐鲁番出土唐官府文书缝背表记事押署钤印问题初探》,《文史》40辑 1994年49《学习柳如是别传的一点体会――柳如是的民族气节》,《柳如是别传与国学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50《陈寅恪史学的渊源和史学思想述略稿——斯文自有千秋业》,《学人》10辑1996年51《读〈陈寅恪读书札记·旧唐书新唐书之部〉》,《学人》2辑 1996年52《论唐代前期幽州节度》,《学人》11辑 1997年53《从陈寅恪读两唐书札记看他的史学》,《中国文化研究》1997年4期54《论唐代前期的陇右节度》,《国学研究》4卷 1997年55《宋本大唐六典说明》,《一九一一――一九八四影印善本书序跋集录》,中华书局,1995年56《简述陈寅恪先生之学》,《学人》13辑,1998年57《陈寅恪“读书不肯为人忙”述义》,《学人》14辑,1998年58《试论唐太宗对敕勒族的政治军事政策》,《北大史学》6卷,1999年59《敦煌文书与唐史研究》,《文物》2000年8期60《陈寅恪先生对华夏民族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述略稿》,《学术研究》2000年12期61《关于敦煌文书研究的两点意见》,《东方》2000年7期62《关于读资治通鉴的一些意见》,《文史知识》2002年1期63《述陈寅恪先生〈论韩愈〉之作的重大意义》,《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期64《学习〈唐代政治史述略论稿〉的一些体会》,《书品》2003年4期65《唐人小说红线的历史背景》,《文史知识》2004年2期,100-103页66《唐人小说虬髯客与唐史研究》,《文史知识》2006年6期,74-76页67《论李靖》,《仰止集――王玉哲先生纪念文集》,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55-66页68《读《唐六典》的一些体会》,《文史知识》2009年1期

吐鲁番全市南北宽约240千米,东西长约300千米,总面积70049平方千米。总人口63万人(2012年)。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俄罗斯、满、壮、苗等民族,其中维吾尔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0%;汉族约占总人口的23%;回族约占总人口的7%。吐鲁番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吐鲁番盆地中部。地貌为北高南低、西宽东窄,平均海拔高度8米。火焰山呈东西走向卧于盆地中部,把盆地分成了南北两半。2015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立地级吐鲁番市。这也是继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后新疆设立的第三个地级市。截至2017年10月,吐鲁番市总面积7万平方公里,辖高昌区、鄯善县、托克逊县,有33个乡(镇、街道、场)、171个行政村、963个村民小组、65个社区。扩展资料吐鲁番风俗禁忌:吐鲁番的少数民族同胞多信仰伊斯兰教,不吃未经念经宰杀的牲,不吃病死的牲畜和家禽,不吃任何动物的血和猫、狗、驴、骡等动物的肉。不允许将吃的食品随便乱扔。在吃饭和交谈中,禁止吐痰、放屁、擤鼻涕、打呵欠等。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吐鲁番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每周新书

《吐鲁番出土文书》图文对照本全4卷,1988年立项,文物出版社,1992~1996年出版。本书署名依次为: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原中国文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武汉大学历史系。本书1997年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国家图书奖提名奖,1999年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第二届古籍整理图书评奖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共产党中央宣传部颁发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图书评奖一等奖,同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首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

吐鲁番出土文献

各位游客:欢迎大家来到吐鲁番。提起吐鲁番,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宾,他那“吐鲁番的葡萄熟了,阿娜尔罕的心儿醉了”,美妙的歌词,动人的旋律,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吐鲁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鲁番的地理特点→气候特征“最热、最低、最旱、最甜”,这是人们对吐鲁番的形象描述,也准确地概括了吐鲁番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游客们,我们先来介绍一下吐鲁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中部,东面与哈密接壤,西、南面与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乌鲁木齐市183、公里,北面与昌吉毗邻。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面积6.四万平方公里,占全疆总面积的4.2%。地形特点是两山夹一盆,博格达山和库鲁克塔格山南北夹峙,中间是吐鲁番盆地。地区下辖二县一市,即都善县、托克逊县和吐鲁番市。总人口约52万。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汉、回、哈萨克、满、俄罗斯等。 吐鲁番盆地是天山东部一个东西横置的形如橄榄状的山间盆地,四周环山,北高南低,西宽东窄。由于距今约30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塑造了奇特多样的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北面有常年覆盖着皑皑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达峰,中部有横卧东西绵延100公里的赤热的火焰山,还有火焰山脉中闻名天下的7公里长的葡萄沟,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国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约旦死海,为世界第二低地。吐鲁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为一体,犹如一幅巨型的风景画卷,让人驻足流连。 由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吐鲁番成了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这里平均气温为35℃一37℃之间,极端最高气温达49.6℃,而地表温度超过70℃,所以人们形容这里“沙窝里能烤熟鸡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饼”

吐鲁番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东部,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又称“火洲”,地理坐标在北纬41°12′~43°40′,东经87°16′~91°55′之间,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相接。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面积70049平方千米,辖吐鲁番市、鄯善县和托克逊县,共26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72个行政村。人口63万,其中以维吾尔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约占70%;非农业人口8万人,农业人口2万人。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现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吐鲁番,又称“火州”,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吐鲁番位居丝绸中路要冲,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自两汉以来,长期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文化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现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吐鲁番风光美丽,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纳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还有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呢。市内还有高昌公园,在建的水上乐园和民俗度假区,可谓是民俗古城。  历史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吐鲁番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资源  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65种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铁、铜、芒硝、花岗岩、钾硝石、钠硝石、硼润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为5651亿吨,占全疆煤炭预测资源总储量的8%。铁矿探明储量5亿吨,占全疆铁矿总储量的近30%,保有储量25亿吨。钠硝石是我国仅有的硝酸钾、硝酸钠资源,为世界第二大钾硝石、钠硝石矿产地。花岗岩储量大、成色好,保有储量94万立方米,“鄯善红”已成为全国名牌产品。蒙皂石矿是我国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矿床。膨润土居全疆第二位,且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钠基膨润土。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吐鲁番成为了“天然聚宝盆”。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峡谷中距市区约15公里的葡萄沟,却别有洞天,景色秀丽。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春季,繁花似锦;盛夏,硕果累累。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

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

在古籍方面﹐见到《毛诗关睢序》残页﹐晋人写本《三国志》臧洪及吴主权传残页。又见记有赵王伦与张华事迹的残页﹐当为东晋某家所修晋史之抄本。高昌王国时期的文书以中国所藏为多﹐日本龙谷大学所藏大谷文书中也有若干件。中国所藏个别文书用永康年号﹐知是阚氏王朝﹔大量文书属于朝。史籍记载高昌的行政﹑赋税制度和郡城的设置﹐在文书中大体得到证实﹐而且补充了不少史籍记载的缺略﹐纠正了一些错误。大量朝公文书反映的典制﹐可以看到中原政制的强大影响﹐同时还可见到上承汉制﹑下启唐制的十六国以至北朝典制在本地区演变的过程。在赋税方面﹐可以见到自汉朝以来直至南北朝制度的影响﹐但也有其本地区的特点。 高昌王国私文书中﹐租佃契约有较大的数量﹐契文本身的格式化与完整性﹐反映了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某些官府机构的土地也采取这种方式经营。土地﹑房屋买卖契约亦有若干件。在朝晚期还出现了“指节印”在契约上的运用。从买卖契及私人遗嘱中﹐我们还见到一种可以买卖﹑继承的“作人”。文书中反映这时期寺院及其经济活动的发展﹐在使用奴婢﹑雇工﹑土地出租和高利贷剥削等方面﹐均无异于世俗地主。经济生活中﹐银钱铸造及其普遍使用也是一个特点。朝延昌八年(568)写本带注《急就篇》﹑隋薛道衡《典言》等残卷﹐多是今已失传的珍本。在有年款的写经题记中﹐可以看到有萧道成具衔的《普门品》写经残卷。这时还出现有道教符箓。这都表明高昌虽称王建国﹐但在文化﹑宗教上仍同内地保持紧密的联系。唐代公﹑私文书不仅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就目前所知﹐流散于日本﹑英国﹑苏联﹑德国及其他各国的文书中﹐绝大部分属于唐代。唐平氏高昌后﹐将行之于内地的一套政治﹑经济﹑军事制度亦实施于本地区。因而大批官文书不仅使我们得以了解本地区的历史﹐帮助我们了解史籍记载的真实含义﹐而且补充了李唐一代文献记载的缺漏。大量的籍帐文书﹐包括手实﹑户等簿﹑貌阅文书﹑户籍﹑点籍样(见彩图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 新疆吐鲁番出土 )﹑籍坊(库)牒﹑诸乡户口帐等﹐是研究唐代籍帐制度﹑阶级关系以及田制﹑赋役制度的重要依据。各类田制文书﹐如勘田﹑欠田﹑给田﹑退田﹑请田簿等﹐是研究均田制及土地占有的原始资料。文书中大量的差科簿及匠﹑役人名籍﹐以及有关文书是研究差科﹑色役﹑杂徭制度的宝贵资料。唐在西州先后建立前庭﹑天山﹑岸头﹑蒲昌四个折冲府﹐文书中有府兵名籍﹑卫士资装簿﹑领取甲杖文抄。除府兵外﹐还有征发百姓乃至奴婢﹑部曲入军的记载。各处要道﹐还设置了镇﹑戍﹑守捉﹑烽﹑铺等军事机构。许多文书还反映了为维护统一所进行的战争﹐垂拱年间的汜德达告身澄清了文献中关于安西四镇设置含混不清的状况。文书反映镇﹑戍之类军事机构屯田的情况﹐有关白涧屯纳粮帐反映了屯田的组织与管理方式。 长行坊文书及其他馆驿文书﹐反映了交通组织管理情况﹕各种馆驿的分布﹐运输工具的管理﹑使用﹐秣粮供给。我们不仅看到唐代官吏的行踪﹐也见到汉﹑胡商人和行旅的来往。大量私文书中的各类契券﹐形式较前代更为严谨。“指节印记”的普遍施用﹐五人联保的出现﹐都是为了增强契券的可靠性。文书中属于土地买卖的契券虽未见到﹐但借贷等券揭示了地主﹑债主通过高利贷掠夺土地的情况。此外﹐还有互换佃种的契券。大量辞﹑启反映了劳动人民备受官吏﹑地主﹑高利贷者的剥削压迫﹐是研究阶级关系﹑赋役剥削的重要资料。文书中反映﹐西州有少量部曲﹑客女﹑奴婢。寺院中除奴婢外﹐还有一种依附者叫“家人”。

吐鲁番,又称“火州”,位于中国新疆天山东部山间盆地,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吐鲁番位居丝绸中路要冲,是名闻遐迩的历史重镇,自两汉以来,长期是我国西域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之一。  文化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曾经是西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历史悠久,有四千年文字记载。文化积淀深厚,从最早的交河故城,到高昌故城、坎尔井、苏公塔、维吾尔古村落,已发现文化遗址200余处,出土了从史前到近代的4万多件文物,出土文献中仅文字就达24种之多,大量的文物和史实说明,吐鲁番是东西方文化,中国、印度、伊斯兰、希腊罗马四大文明体系的交汇点。现有国家5A级景区1处、4A级景区1处、3A级景区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32处。  吐鲁番风光美丽,市郊有火焰山,千佛洞,苏公塔,葡萄沟,交河故城坎儿井,阿斯塔纳古墓等美丽的景观和古迹,市内有博物馆,博物馆里面还有新疆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巨蜥化石呢。市内还有高昌公园,在建的水上乐园和民俗度假区,可谓是民俗古城。  历史  “吐鲁番”之称,最早见于明人陈诚所著《西域番国志》一书。吐鲁番,维吾尔语意为富庶丰饶的地方。据《西域同文志》:系回语“蓄水”之意。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通名大辞典》释为维吾尔语,意为“都会”。  吐鲁番古称“姑师”(《史记·大宛传》),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西汉时期是东师前王庭地。《汉书·西域传》称:车师前国王治交河。西汉元帝元年(公元前48年)设置戊已二校尉屯田。东汉和帝三年(公元前91年)戊已校尉驻地由交河城迁驻高昌。晋置高昌郡,北魏属“蠕蠕”(亦称“芮芮”或“茹茹”),称高昌国。唐设安西都护府治,称西州。唐末吐蕃军队进入西域,开始了与唐长年的西域争夺,吐鲁番被吐蕃占领。宋号称辉和尔,即畏吾儿。元设畏吾尔都护。元末明初分设柳城(今鄯善县的鲁克沁)、火州、吐鲁番三部,皆设万户府“达鲁花赤”(即长官)。清朝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设吐鲁番领队大臣,始筑广安城(今老城)。光绪12年(1886年)置吐鲁番直隶厅,隶属迪化府,辖今吐鲁番、鄯善、托克逊三县范围,治所在吐鲁番。民国2年(1913年)直隶厅改为吐鲁番县。1984年12月撤县设市。  资源  吐鲁番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65种矿产,石油、天然气、煤炭、黄金、铁、铜、芒硝、花岗岩、钾硝石、钠硝石、硼润土等矿产储量大、品位高,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其中:石油总资源量为75亿吨,天然气总资源量为3650亿立方米。预测煤炭资源储量为5651亿吨,占全疆煤炭预测资源总储量的8%。铁矿探明储量5亿吨,占全疆铁矿总储量的近30%,保有储量25亿吨。钠硝石是我国仅有的硝酸钾、硝酸钠资源,为世界第二大钾硝石、钠硝石矿产地。花岗岩储量大、成色好,保有储量94万立方米,“鄯善红”已成为全国名牌产品。蒙皂石矿是我国唯一具有一定规模的大型矿床。膨润土居全疆第二位,且为我国为数不多的钠基膨润土。丰富的资源禀赋使吐鲁番成为了“天然聚宝盆”。  从吐鲁番市遥望火焰山,赤砂灼灼,草木不生。但火焰山峡谷中距市区约15公里的葡萄沟,却别有洞天,景色秀丽。与沟外形成鲜明的对照。一进沟口,铺绿叠翠,茂密的葡萄田漫山遍谷。溪流、渠水、泉滴,给沟谷增添了无限诗情画意,桑、桃、杏、苹果、石榴、梨、无花果、核桃和各种西瓜、甜瓜及榆、杨、柳、槐等多种树木,遍布沟中,使葡萄沟又成了“百花园”、“百果园”。春季,繁花似锦;盛夏,硕果累累。沟中藤蔓交织,曲径通幽,串串葡萄,举手可及。

  • 索引序列
  •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
  •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双十佳
  • 吐鲁番出土文献散录每周新书
  • 吐鲁番出土文献
  • 吐鲁番出土文献词典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