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

发布时间: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

互联网精神的五大要素是什么?有奖励写回答共3个回答小小芝麻大大梦聊聊关注成为第4085位粉丝“互联网精神”即:开放、平等、协作、快速、分享。它是互联网生命力之所在,也是新经济能否发展的命脉,是其发展的关键。1、开放精神,互联网的特质决定着它既没有时间界限也没有地域界限。2、平等精神,在网络面前没有人知道你是谁。3、协作精神,你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4、快速精神,互联网快速精神表示信息的传递速度。5、分享精神,互联网的分享精神是互联网发展的原动力。技术虽然是互联网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却不是关键,关键是应用。扩展资料:正是由于互联网精神“能够消解任何个人或者阶层垄断高贵与伟大”的精神,因此,它与中国的现实国情存在一定的矛盾。如中国千百年来遗留下的等级思想、主奴心态、看客心理、一言堂以及自私专制的劣根性等,都与互联网精神相悖。因此,互联网及互联网精神的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话语权等方面是一个挑战,也是对年轻一代(如80后、90后)的挑战——如网络的负面影响、网络的社会责任与转型、互联网精神的深层内涵、互联网的生物形态等。2010年,中国网络的3Q之战引发的互联网乱象已经引起了中国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中国互联网已经丧失了互联网精神,要通过强大的第三方和用户反垄断运动来使互联网巨头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和责任,让中国互联网重获互联网精神。

第一,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互联网思维的第一核心,这个已经毋庸多言。其他思维都是用户思维在价值链不同层面的延展。雷军所谓“专注、极致、口碑、快”都是用户思维的体现,周鸿祎所谓“体验至上、免费策略”也都是用户思维的体现。第二,数据思维。用数据驱动商业决策,是互联网企业很典型的特征。从桌面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再到iot(万物互联),都是逐渐数据化的过程。万物互联的本质是万物数据化。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最后都变成了数据。数据思维是另外一个关键思维。第三,生态思维。绝大多数理念都是生态思维。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产品售卖型的交易关系,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边界也不再那么明显;老板与员工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变成了合伙关系,大家是利益共同体,自组织也将成为非常重要一种组织模式。互联网思维八大核心思维一、何谓“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是一个多元概念。一般认为,互联网思维指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对用户、对产品、对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本质是发散的非线性思维。二、互联网思维的特点互联网思维的特点,概括起来就是:“民主、开放、平等”。三、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理念互联网思维最重要的,就是用户思维。即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从整个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建立起“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文化,只有深度理解用户才能生存。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要遵循三个法则:一是得“屌丝”者得天下。成功的互联网产品都抓住了“屌丝群体”、“草根一族”的需求。二是兜售参与感。

跟传统终PC端相比,移动端互联网在以下各个方面有很多不同。1、输入输出2、使用场合3、使用时段4、网络环境5、使用人群6、其他下面详细解说1、输入输出输出:显示屏幕较小。这意味着一次可显示的内容比较少,90%以上的内容应显示用户关注的焦点。内容简洁,清晰,直奔用户目标。同时当需显示的内容比较多的时候,不同类的内容应放入不同屏幕中,切屏应很方便。输入:文字输入不是很方便,不适合输入大幅内容。应多用按钮代替文字输入。2、使用场合随身随时:可多采用消息机制,采用消息驱动方式。但也不能过多干扰用户的线下活动。对消息应进行分类,比如分为需及时处理的,非及时的,知会型的。可根据消息种类对提示音进行分类。接收消息可采用驻留内存的自研App或者第三方App。操作打断:操作容易打断,比如来电话了等,要做好会话的心跳处理,内容暂存等。设备丢失:随身设备相对容易丢失,要做好相关的安全处理比如对于涉及大额金钱等的操作,操作前要确认身份,不能保留密钥。身份绑定:对于不需要用户登录的产品,传统方式对于统计用户数据比较麻烦。但通过手机号的绑定,可以完全定位用户,可做相应的后台数据分析。位置定位:可利用地理位置定位,开发相关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或者统计用户信息。3、使用时段一般在上下班、出差等时段使用较多。此时,网络环境往往不好。所以能提供下载的内容要提供下载,方便离线阅读。此时,人往往较多,要注意隐私保护。4、网络环境无线环境带宽相对小,设计产品时要考虑流量。无线网络容易被劫听,对于重要信息要加密传输。网络不稳定,要支持网络重连等功能。5、使用人群年轻化,女性化比较明显。要多根据此特点开发产品。6、其他内存和CPU一般较低,开发的APP要考虑此限制。手机上的信息易丢失,可提供云端信息保存服务。、而且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针对的用户群里,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计出最适应本用户群体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互联网包含的要素,这个要从它的不同角度说起,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又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世界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

传感器网络技术是物联网技术的核心传感器技术是计算机应用中的一项关键技术。它将传输线上的模拟信号转换成可处理的数字信号,并将其交给计算机进行处理。它主要将传感器、数据处理单元组件和通信组件集成在需要随机分布的信息采集和传输的区域,形成一个网络结构(即传感器网络)。节点数量相对较多,可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它在物联网与信息交换和传输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物联网技术中,以物联网卡片为载体。通过在设备中插入物联网卡来实现身份识别和承载服务的功能,可以实现物联网的各种技术。

物联网概念始于1998 年,它的愿景是生活中所有装置,都能通过网络传递信息(M2M), 触发装置的侦测、识别、反应或控制等等行为。物联网被公认为是后移动时代的下一个杀手级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应用前景。目前的物联网四大核心技术包含RFID射频识别、传感器、云计算、网络通讯。

TCP/IP协议

互联网意识。

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包括

tcp/ip ipv6

在网络的各层中存在着许多协议,它是定义通过网络进行通信的规则,接收方的发送方同层的协议必须一致,否则一方将无法识别另一方发出的信息,以这种规则规定双方完成信息在计算机之间的传送过程。下面就对网络协议规范作个概述:ARP(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 它是用于映射计算机的物理地址和临时指定的网络地址。启动时它选择一个协议(网络层)地址,并检查这个地址是否已经有别的计算机使用,如果没有被使用,此结点被使用这个地址,如果此地址已经被别的计算机使用,正在使用此地址的计算机会通告这一信息,只有再选另一个地址了。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网络管理协议 它是TCP/IP协议中的一部份,它为本地和远端的网络设备管理提供了一个标准化途径,是分布式环境中的集中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份。AppleShare protocol(AppleShare协议) 它是Apple机上的通信协议,它允许计算机从服务器上请求服务或者和服务器交换文件。AppleShare可以在TCP/IP协议或其它网络协议如IPX、AppleTalk上进行工作。使用它时,用户可以访问文件,应用程序,打印机和其它远程服务器上的资源。它可以和配置了AppleShare协议的任何服务器进行通信,Macintosh、Mac OS、Windows NT和Novell Netware都支持AppleShare协议。AppleTalk协议 它是Macintosh计算机使用的主要网络协议。Windows NT服务器有专门为Macintosh服务,也能支持该协议。其允许Macintosh的用户共享存储在 Windows NT文件夹的Mac-格式的文件,也可以使用和Windows NT连接的打印机。Windows NT共享文件夹以传统的Mac文件夹形式出现在Mac用户面前。Mac文件名按需要被转换为FAT(3)格式和NTFS文件标准。支持MAc 文件格式的DOS和Windows客户端能与Mac用户共享这些文件。BGP4(Border Gateway Protocol Vertion 4)边界网关协议-版本4 它是用于在自治网络中网关主机(每个主机有自己的路由)之间交换路由信息的协议,它使管理员能够在已知的路由策略上配置路由加权,可以更方便地使用无级内部域名路由(CIDR),它是一种在网络中可以容纳更多地址的机制,它比外部网关协议(EGP)更新。BGP4经常用于网关主机之间,主机中的路由表包括了已知路由的列表,可达的地址和路由加权,这样就可以在路由中选择最好的通路了。BGP在局域网中通信时使用内部BGP(IBGP),因为IBGP不能很好工作。BOOTP协议 它是一个基于TCP/IP协议的协议,它可以让无盘站从一个中心服务器上获得IP地址,现在我们通常使用DHCP协议进行这一工作。CMIP(Common Management Information Protocol)通用管理信息协议它是建立在开放系统互连通信模式上的网络管理协议。相关的通用管理信息服务(CMIS)定义了访问和控制网络对象,设备和从对象设备接收状态信息的方法。Connection-oriented Protocol/Connectionless Protocol面向连接的协议/无连接协议 在广域网中,两台计算机建立物理连接过程所使用的协议,这种物理连接要持续到成功地交换完数据为止。在nternet中,TCP(传输控制协议)即这一类型的协议,它为两台连接在网络上的计算机提供了可相互通信且确保数据成功传输的一种手段。面向连接的协议一定要保证数据传送到对方。在广域网中,对接收方的计算机不做在线状态,或接收能力的测试,都能使数据由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外一台计算机上的协议。这是包交换网络中的主要协议,在Internet中的IP协议即无连接协议,IP只关注将数据分成数据包进行传输,并在这些数据包被接收后重新组包,而不关注接收方计算机的状态。由面向连接的协议(如Internet中的TCP)来确保数据的接收。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 它是在TCP/IP网络上使客户机获得配置信息的协议,它是基于BOOTP协议,并在BOOTP协议的基础上添加了自动分配可用网络地址等功能。这两个协议可以通过一些机制互操作。DHCP协议在安装TCP/IP协议和使用TCP/IP协议进行通迅时,必须配置IP地址、子网掩码、缺省网关三个参数,这三个参数可以手动配置,也可以使用DHCP自动配置。Discard Protocol抛弃协议 它的作用就是接收到什么抛弃什么,它对调试网络状态的一定的用处。基于TCP的抛弃服务,如果服务器实现了抛弃协议,服务器就会在TCP端口9检测抛弃协议请求,在建立连接后并检测到请求后,就直接把接收到的数据直接抛弃,直到用户中断连接。而基于UDP协议的抛弃服务和基于TCP差不多,检测的端口是UDP端口9,功能也一样。Echo Protocol协议 这个协议主要用于调试和检测中。这个协议的作用也十分简单,接收到什么原封发回就是了。它可以基于TCP协议,服务器就在TCP端口7检测有无消息,如果有发送来的消息直接返回就是了。如果使用UDP协议的基本过程和TCP一样,检测的端口也是7。FTP(File Transfer Protocol)文件传输协议 它是一个标准协议,是在计算机和网络之间交换文件的最简单的方法。像传送可显示文件的HTTP和电子邮件的SMTP一样,FTP也是应用TCP/IP协议的应用协议标准。FTP通常用于将网页从创作者上传到服务器上供人使用,而从服务器上下传文件也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使用方式。作为用户,您可以用非常简单的DOS界面来使用FTP,也可以使用由第三方提供的图形界面的FTP来更新(删除,重命名,移动和复制)服务器上的文件。现在有许多服务器支持匿名登录,允许用户使用FTP和ANONYMOUS作为用户名进行登录,通常可使用任何口令或只按回车键。HDLC(High-Level Data Link Control)高层数据链路协议 它是一组用于在网络结点间传送数据的协议。在HDLC中,数据被组成一个个的单元(称为帧)通过网络发送,并由接收方确认收到。HDLC协议也管理数据流和数据发送的间隔时间。HDLC是在数据链路层中最广泛最使用的协议之一。现在作为ISO的标准,HDLC是基于IBM的SDLC协议的,SDLC被广泛用于IBM的大型机环境之中。在HDLC中,属于SDLC的被称为通响应模式(NRM)。在通常响应模式中,基站(通常是大型机)发送数据给本地或远程的二级站。不同类型的HDLC被用于使用X25协议的网络和帧中继网络,这种协议可以在局域网或广域网中使用,无论此网是公共的还是私人的。HTTP1(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Vertion 1)超文本传输协议-版本1 它是用来在Internet上传送超文本的传送协议。它是运行在TCP/IP协议族之上的HTTP应用协议,它可以使浏览器更加高效,使网络传输减少。任何服务器除了包括HTML文件以外,还有一个HTTP驻留程序,用于响应用用户请求。您的浏览器是HTTP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请求,当浏览器中输入了一个开始文件或点击了一个超级链接时,浏览器就向服务器发送了HTTP请求,此请求被送往由IP地址指定的URL。驻留程序接收到请求,在进行必要的操作后回送所要求的文件。HTTPS(Secure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安全超文本传输协议 它是由Netscape开发并内置于其浏览器中,用于对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操作,并返回网络上传送回的结果。HTTPS实际上应用了Netscape的完全套接字层(SSL)作为HTTP应用层的子层。(HTTPS使用端口443,而不是象HTTP那样使用端口80来和TCP/IP进行通信。)SSL使用40 位关键字作为RC4流加密算法,这对于商业信息的加密是合适的。HTTPS和SSL支持使用X509数字认证,如果需要的话用户可以确认发送者是谁。ICMP(Internet Control Message Protocol)Internet控制信息协议 它是一个在主机和网关之间消息控制和差错报告协议。ICMP使用IP数据报,但消息由TCP/IP软件处理,对于应用程序使用者是不可见的。在被称为Catenet的系统中,IP协议被用作主机到主机的数据报服务。网络连接设备称为网关。这些网关通过网关到网关协议(GGP)相互交换用于控制的信息。通常,赡养或目的主机将和源主机通信,例如,为报告在数据报过程中的错误。为了这个目的才使用了ICMP,它使用IP做于底层支持,好象它是一个高层协议,而实际上它是IP的一部分,必须由其它IP模块实现。ICMP消息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发送:当数据报不能到达目的地时,当网关的已经失去缓存功能,当网关能够引导主机在更短路由上发送。IP并非设计为设计为绝对可靠,这个协议的目的是为了当网络出现问题的时候返回控制信息,而不是使IP协议变得绝对可靠,并不保证数据报或控制信息能够返回。一些数据报仍将在没有任何报告的情况下丢失。

互联网的核心协议是 tcp/ip

一、计算机网络协议技就是网络规则,是各种硬件和软件共同遵循的守则。网络协议融合于其它所有的软件系统中,在网络中协议是无所不在的。网络协议遍及OSI通信模型的各个层次,从比较常见的TCP/IP、HTTP、FTP协议,到OSPF、IGP等特殊协议,有上千种之多。局域网常用TCP/IP、NetBEUI、IPX/SPX这三种通信协议。二、TCP/IP协议是最重要、最基础、最麻烦的一个,上网时需要详细设置IP地址、网关、子网掩码、DNS服务器等参数,不过随着技术的进步,现在基本是自动获取了。三、TCP/IP协议族中互为关联的协议有上百个之多,且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布在不同的协议层, 常用协议如下:1、UDP:用户数据包协议,位于传输层,和IP协议配合使用,因为不能提供数据包的重传,所以适合传输较短的文件;2、NFS:网络文件服务器,可使多台计算机透明地访问彼此的目录;3、FTP:远程文件传输协议,允许用户将远程主机上的文件拷贝到自己的计算机上;4、SMTP:简单邮政传输协议,用于传输电子邮件;5、Telnet:提供远程登录功能,一台计算机用户可以登录到远程的另一台计算机上,如同在远程主机上直接操作一样。四、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一种特殊的软件,是实现计算机网络功能的最基本要求。现在互联网技术是飞速发展的,计算机网络协议也千变万化,想要详细了解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行。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不包括

无论你做什么,要很好地结合互联网,融入互联网技术,融入互联网思维;回答完毕,欢迎采纳

互联网由边缘部分及核心部分两大部分组成。互联网高效率,信息传递迅捷,能迅速让人们都知晓。有着高精准度,发布的信息能精确传递给用户。实时便捷:主要指信息的展示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1、计算机网络分成通信子网和资源子网两部分。通信子网的功能:负责全网的数据通信;资源子网的功能:提供各种网络资源和网络服务,实现网络的资源共享。2、网络硬件系统和网络软件系统。网络硬件系统:主要包括有:网络服务器、网络工作站、网络适配器、传输介质等。网络软件系统:主要包括有:网络操作系统软件、网络通信协议、网络工具软件、网络应用软件等。计算机网络由哪两部分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扩展资料:一些相互连接的、以共享资源为目的的、自治的计算机的集合。若按此定义,则早期的面向终端的网络都不能算是计算机网络,而只能称为联机系统(因为那时的许多终端不能算是自治的计算机)。但随着硬件价格的下降,许多终端都具有一定的智能,因而“终端”和“自治的计算机”逐渐失去了严格的界限。若用微型计算机作为终端使用,按上述定义,则早期的那种面向终端的网络也可称为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网络由哪两部分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从用户角度看,计算机网络是这样定义的:存在着一个能为用户自动管理的网络操作系统。由它调用完成用户所调用的资源,而整个网络像一个大的计算机系统一样,对用户是透明的。一个比较通用的定义是:利用通信线路将地理上分散的、具有独立功能的计算机系统和通信设备按不同的形式连接起来,以功能完善的网络软件及协议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计算机网络由哪两部分组成,各自的作用是什么?从整体上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把分布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计算机与专门的外部设备用通信线路互联成一个规模大、功能强的系统,从而使众多的计算机可以方便地互相传递信息,共享硬件、软件、数据信息等资源。简单来说,计算机网络就是由通信线路互相连接的许多自主工作的计算机构成的集合体。最简单的计算机网络就只有两台计算机和连接它们的一条链路,即两个节点和一条链路。

互联网+的核心是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产生新的发展模式,企业的互联网+不是简单的与互联网相加,也不是简单的建网站做APP,这些都是表面的东西,不是互联网+的核心。互联网+普及工程推进单位鸭梨科技认为企业互联网+的核心是搭建互联网生态圈,将企业网站、手机站、微站、APP以及企业OA等互联网元素联系起来,组成一个生态圈,相互联系相互沟通发挥聚合作用。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是

规制互联网的四重要素:政府、市场、技术和网民。当前,互联网治理正在从技术为主进入社会综合治理的关键时期,日益迈向“多边参与、多方参与”的治理格局。保障人人享有基本的互联网权利,更好地发挥各类非国家行为主体的作用,日益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焦点。互联网治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需要多方面的平衡和较量,涉及到至少包括政府、市场、技术和网民四大利益相关方力量的博弈。影响1、从国家政府角度来说,在互联网日益普及的时代,最危险的国际斗争手段,不是军事武力,而是网络控制。某些国家凭借网络技术优势,不仅可以掌握他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情报,还可以使其通信网络、金融系统甚至军事系统瘫痪,最终不战而胜。因此对于一国政府来说,互联网治理的目的主要是对外要保障国家网络主权,对内保证社会安全稳定,减少网络犯罪。这种初衷倾向于对于互联网实现绝对控制,限制了新工具的使用,客观上会限制网络的发展。2、市场则恰恰相反,对于以效率和效益优先,盈利模式最优化的市场要素而言,更少的束缚,更宽容的法规是市场繁荣的关键,只要技术上做得到满足人们的欲望,资本就会高唱赞歌。但现实网络市场中以算法排名、分级服务、智能推送等技术名义恶意敛财的诸多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公平交易原则,绝对的市场会造成诸多问题,涉及到伦理、隐私,由于技术的发展和资本的贪婪本性,如果任其发展,会严重影响社会公平正义和安全。3、技术在四大利益相关方要素中是最为特殊的一方,主要体现为它既是构建网络空间、实现网络治理的关键要素和基础,又必须具有无差别对待的根本属性,即保证技术的中立性。大多数技术都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技术无所谓好坏,关键是使用者的善恶,这不但需要道德伦理的约束,更需要法律法规的完善和规范。网络技术中立的核心是信息系统规范,信息系统规范具体表现在对信息系统、信息自身及信息使用中的机密性、可鉴别性、可控性、可用性。具体反映在信息系统物理规范、运行规范、数据规范、操作规范的四个层面,也就是信息流转全过程的规范。只有坚持网络的中立性原则才能依法治理网络,这也是网络治理基础中的基础。4、网民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受益者,但多数网民都是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者,自由和攀比的天性对来自政府、市场和技术的任何限制都会本能的反对。无原则的效益优先和无原则的公平可能在同一个群体出现,当他们处于优势地位时片面强调效益优先,当他们处于弱势地位时往往强调公平。同时,互联网海量的信息在满足了其知情权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信息冗余,造成其无所适从,并为虚假内容利用人性的弱点进行传播提供了可趁之机,这除了尽快提升全民的信息化素养之外,还需要从提升自我认知,不信谣,不传谣的基本社会基本素养方面予以提升。

跟传统终PC端相比,移动端互联网在以下各个方面有很多不同。1、输入输出2、使用场合3、使用时段4、网络环境5、使用人群6、其他下面详细解说1、输入输出输出:显示屏幕较小。这意味着一次可显示的内容比较少,90%以上的内容应显示用户关注的焦点。内容简洁,清晰,直奔用户目标。同时当需显示的内容比较多的时候,不同类的内容应放入不同屏幕中,切屏应很方便。输入:文字输入不是很方便,不适合输入大幅内容。应多用按钮代替文字输入。2、使用场合随身随时:可多采用消息机制,采用消息驱动方式。但也不能过多干扰用户的线下活动。对消息应进行分类,比如分为需及时处理的,非及时的,知会型的。可根据消息种类对提示音进行分类。接收消息可采用驻留内存的自研App或者第三方App。操作打断:操作容易打断,比如来电话了等,要做好会话的心跳处理,内容暂存等。设备丢失:随身设备相对容易丢失,要做好相关的安全处理比如对于涉及大额金钱等的操作,操作前要确认身份,不能保留密钥。身份绑定:对于不需要用户登录的产品,传统方式对于统计用户数据比较麻烦。但通过手机号的绑定,可以完全定位用户,可做相应的后台数据分析。位置定位:可利用地理位置定位,开发相关功能,为用户提供方便,或者统计用户信息。3、使用时段一般在上下班、出差等时段使用较多。此时,网络环境往往不好。所以能提供下载的内容要提供下载,方便离线阅读。此时,人往往较多,要注意隐私保护。4、网络环境无线环境带宽相对小,设计产品时要考虑流量。无线网络容易被劫听,对于重要信息要加密传输。网络不稳定,要支持网络重连等功能。5、使用人群年轻化,女性化比较明显。要多根据此特点开发产品。6、其他内存和CPU一般较低,开发的APP要考虑此限制。手机上的信息易丢失,可提供云端信息保存服务。、而且要非常注意一点,就是针对的用户群里,要针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设计出最适应本用户群体使用的移动互联网+的产品。

互联网包含的要素,这个要从它的不同角度说起,互联网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但是又是一个特别真实的世界

互联网精神是何方神圣?互联网时代最让人敬畏,也是最让人晕乎的词汇,大概就是“互联网精神”。那么,互联网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必须回到互联网的诞生地美国。在英语中,其实并没有与常用的“互联网精神”对应的特定词,直接翻译成为“The spirit of Internet”,也偶有使用,却绝对没有中国这样到处流行。搜遍浩瀚的维基百科,也没有这个词条。显然,“互联网精神”是一个很富有中国特色的词,却不是无中生有的词。精神(Spirit),又译为灵、魂,它有许多不同的意义,通常意指灵魂、心灵、意识、理念等,是人类生命力的来源,为物质或肉体的反义词。有时候它也会等同于神明或是鬼魂。日本人最早使用这个词来翻译英语中的Spirit,后被中国所接受。因此,所谓的互联网精神,就是互联网革命在文化层面的精髓所在,是互联网世界主导性的意识形态,也就是互联网世界一套独特的价值观和信仰。与互联网精神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倒有不少,比如互联网文化、互联网思维、互联网价值观、互联网方式、互联网思维模式、网络文明、信息文明、网络文化(Cyberculture)和黑客文化(Hacker culture)。在美国,最接近也最能够体现互联网精神内涵的词汇,那就是网络文化,也通常译为赛伯文化。而网络文化的源头和内核就是黑客文化或者叫黑客伦理(Hacker ethic)。互联网精神之所以灵验,一方面取决于虚拟网络空间独特的规律与特性,另一方面有赖于网络世界的文化和价值观传承。今天,我们就对互联网精神的来龙去脉,做一次简略而独特的旅行,一次思想上的有趣历程。黑客文化是互联网精神之母,而黑客文化历史悠久:从百年前电报系统的黑客,到20世纪初期的无线电爱好者,再到40年代的大型机系统。二战时期兴盛的雷达系统,是黑客文化的史前孕育阶段。逐渐成形的黑客文化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MIT的26号楼破土而出,再到70年代硅谷电脑爱好者,以及旧金山的反主流文化运动,以及虚拟社区和自由软件运动,到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乃至今天的维基解密和斯诺登。技术变迁,物是人非,唯有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基于五六十年代美国互联网先驱们开始确立的严谨的道德戒律和规范。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与美国当时工业社会体制、成熟的法制系统以及有效的社会信誉机制相辅相成。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现实社会过度僵化的反叛和制衡。所谓互联网精神,实质上就是网络文化的内核和价值观,具体而言,就是开放、自由、创新、平等、协作、分享等理念。这些理念都有其参照物和对立面。比如,开放,对应于日渐封闭的自上而下的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对应于越来越严密、完备与完善的法律制度;共享,对应于不断变本加厉唯利是图的知识产权制度;创新,对应于固化守成不宽容失败的产业和商业体系;平等,对应于越来越分明的社会阶层和等级制度;协作,对应于不断专业化、流程化的社会知识结构和割裂的协作精神。一切从挑战和重塑现实社会出发无论是纯粹的黑客文化,以及由此发扬光大的互联网精神,它们的出发点都是向美国传统主流文化价值观发起的一种挑战。在工业社会越来越严谨的金字塔式层级制的社会中,诞生了一股全新的自下而上的抗议力量,它们以反理性、反技术、反体制为旗帜。核心就是不信任工业文明!这种试图打破工业社会清规戒律的羁绊的反抗,也正是信息文明或者说网络文明的曙光。迄今最富有原创性思想的网络社会学家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总结说:“网络文化是由人类技术进步过程中的技术统治信仰组成的,由崛起于自由、公开的技术创新性黑客社会执行,深植于以重塑社会为目标的虚拟网络之中,并由金钱驱使的企业家在新经济的运行之中使之物质化”。正是这种互联网精神,从一开始就决定了网络文化的精神内核,也决定了互联网的技术架构、运行机制、管理模式以及最终的商业模式。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革命的力量源泉,是理解互联网浪潮的钥匙。互联网精神是互联网文明超越传统工业文明的最本质价值观,也是互联网时代各领域成功的秘诀。互联网精神的探源历程,实际上就是一部网络文化的思想简史。网络文化这个概念也是一样模糊、多样,而且处于不断变化和演进之中。一般而言,所谓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物质基础,以现实人在电子空间中进行网上生活为基本内涵的新的社会文化形态。维基百科对网络文化的定义是:由于将计算机用于沟通、娱乐和商务而出现和正在出现的文化。美国学者戴(R E Day)在2002年马里兰大学网络文化研讨会上,对网络文化做了一个要素归纳式的定义:“网络文化的概念包括许多通过技术媒介进行互动的个体,并由种种相似或不同的行为(打字、聊天、搜索、漫游)、作品(主页、链接)和象征物(按钮、表情符号)等构成,这一切都发生在由电子硬件与软件所制造的时空条件下(网络空间、在线),并伴随着特定的心理、社会、政治和经济语境。”这一定义包含四个关键要素:技术媒介、行动主体、符号形式、社会语境,反映了目前网络文化研究中最受关注的议题,应算是迄今为止较为切要而不流于空疏的概括。雅各布·梅塞克(Jakub Macek)从乌托邦、信息学、人类学和认识论等四个维度论述了网络文化的概念。而曼纽尔·卡斯特将网络文化归纳为四层结构性特性:技术精英文化、黑客文化、虚拟通讯文化以及企业家文化。显然,卡斯特的内容更便于我们追根溯源。毕竟,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也必须依托于具体的人和事,才能展现。六大亚文化和十大思想圣地互联网精神的文化溯源,从社会层面看,最为公认的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席卷美国的反主流文化运动。在学术层面看,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以及控制论是他们的哲学武器。具体到行业之中,就表现为黑客文化运动以及衍生出来的自由软件运动(包括后来的开放源代码运动)。如今的互联网精神,已经充分全球化和主流化,远远走出了早期非主流、小圈子的黑客文化范畴。因此,我们在卡斯特的基础上,将视野放得更加开阔,对于过去百年,尤其是最近塑造今日互联网的半个世纪进行扫描。一部网络文化的历史就是从亚文化到主流文化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从小群体的反主流文化出发,从模糊到明晰,从几股处于社会边缘的社会亚文化逐渐扩散,逐渐分蘖,形成越来越多的亚文化,当众多亚文化的群体逐渐扩大,规模大到一定程度,渗透到主流群体;亚文化多到一定程度,就汇聚成为足够强大的文化历史,与主流文化融合或者变革,成为网络时代全新的主流大众文化。最终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全球化的超级文化。深入剖析,追根溯源,网络文化起源,主要与以下六大亚文化血脉相连。学术精英文化:学术精英超越军事,超越政府管制。黑客文化:超越学术禁锢,不断挑战原有体制。校园文化:校园是各种自由文化的交汇和联结点。电脑爱好者:奇客文化,新时代的黑客文化。社群文化:早期民间网络社区和商业联机服务社区文化。高科技创业文化:资本驱动、走向主流的必经之路。这六大亚文化本身也是彼此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清晰分开。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呈现出浪潮效应:后浪推前浪,一浪超越前一浪,在继承中有发扬。前五种文化都在一定程度上挑战现实、排斥体制,也排斥商业和资本主义精神。但是,他们最终被强大的高科技创业文化收编和驯服,通过风险投资的推波助澜,将创新技术和创新模式商业化,顺利挺进了主流社会。但是,不管互联网如何翻天覆地,不管这些亚文化如何作用,互联网精神作为整体互联网文化的内核,始终没有改变!文化是形而上的,但是,文化的载体和展现来自具体的人和机构。纵览互联网思想历程,有10个机构和组织无疑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正是这十大机构中的灵魂人物和独特环境,创造了互联网革命的各种创新技术,也缔造了互联网精神的基因。 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波士顿,雷达英雄圣地) 麻省理工学院人工智能实验室(波士顿,黑客文化和自由软件运动发源地) ARPA(美国高级研究规划局,互联网项目诞生地和早期资金支持机构) 斯坦福研究院增智研究中心(硅谷,早期创新技术的摇篮) 施乐PARC(PC和互联网创新技术的梦工厂) 全球概览和WELL(反主流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婚房) 家酿俱乐部(硅谷,硅谷革命的策源地) EFF组织(互联网精神的守护者) MIT媒体实验室(波士顿,未来学家的梦工厂)哈佛大学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网络文化全球化的吹鼓手)下面,让我们通过领略这十大圣地以及它们的神话与传奇,去感受互联网精神的前世今生,领悟互联网精神的真谛,触摸互联网精神的灵魂。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雷达英雄传奇麻省理工学院辐射实验室加上美国与英国在雷达方面的努力,可视为孕育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这段历程几乎是史无前例的。至少有两项诺贝尔奖——核磁共振与微波激射,可以直接追溯至战时的雷达研发工作。现今,每天有数千架商用飞机展翅升空,事实上,雷达持续追踪所有航空器。许多船舶上也装备了长程导航系统。这些设备实际上都直接源自辐射实验室,就连全球暴风观测系统与电视上的气象预报都是。晶体管、数字计算机、计算机的阴极射线显示器及内存,都要归功于雷达的研发。微波电话与早期的电视网,也是由战时雷达的研发工作促成的。雷达技术也打开了电磁波谱的另一领域,对天文学造成极大的冲击(从光学观测时代进到电波观测时代)。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麻省理工辐射实验室。就连今日家庭中十分常见的微波炉,也得归功于雷达的研发;而这全是因为一九四~年秋,一只秘密的雷达发射机由英国被带往美国,才形成了这些省时装置的精髓。在麻省理工学院(MIT)一间旧实验室里,曾经有一群至情至性的雷达先锋,他们在5年时间谱写了一则可歌可泣的惊世传奇。但是,由于各种错综复杂的历史因素,这段令人叹惋的豪情历史始终隐没在其他历史的光环之下。技术作家罗伯特·布德瑞在斯隆基金会“20世纪重大技术发明史写作计划”的赞助下,花费8年时间挖掘历史,出土埋存的历史真相,写成一部精彩著作《屋顶上的精英》(台湾译为《雷达英雄传》)。二次大战进行到最后几周,一切已经胜券在握。一直隐身的研究雷达的“辐射实验室”准备向全世界公开真相和事迹,并且接受大众的掌声。公共关系部蓄势待发,《时代》周刊准备以雷达作为封面故事,介绍这个引领盟军接近胜利的关键技术。不过,就在1945年8月20日那期的截稿日接近时,两颗原子弹应声而落。很自然,原子弹把雷达轻松地挤下了封面。缔造原子弹的奥本海默和洛斯阿拉莫斯的英雄们成为杂志的主角。幸存下来的雷达的报道仅占了3页篇幅,连“辐射实验室”本身也仅用“一支由科学家组成的无名军队……”一笔带过。物理学家贝特说:“雷达当然是致胜关键……可惜的是,战争结束后,它的风采却被原子弹给遮蔽了。”就连制造原子弹的功臣也打抱不平:“原子弹只不过为战争划下了句号,真正赢得战争的却是雷达。”可是,这就是历史的命运!加州理工学院人文学教授丹尼尔·凯夫乐斯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隐姓埋名的雷达英雄,事实上对盟军最后的胜利和对世界和平,贡献是最大的。现在,布德瑞的《屋顶上的精英》终于可告诉我们这个伟大而丰富的故事了。这本书写得很生动、令人赞叹,它太重要了。”《屋顶上的精英》一书深入技术内涵和历史深处,以人文的笔触,详细探究了这些精英们的智慧轨迹,描绘了其中的精彩逸事。当然是战争促成了这段传奇。1940年11月麻省理工的辐射实验室刚成立时,只有20位核心人物。到1945年8月1日,由于科研的需要,成员已经激增到3897人。其中30%是科学家和工程师,这些人中近500位拥有博士学位。就人数和研究者学历而言,辐射实验室遥遥领先于战时美国的其他科研机构,就连曼哈顿计划(原子弹研制计划)也瞠乎其后。在战争的巨大压力下,5年来科技人员对雷达的密集研究,取到了正常情况下可能要用20年才会有的成果,包括晶体理论、天线制造、无线电信号传播和微波电路。雷达的发明不但是扭转二次大战战局的关键,也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摇篮。在MIT这间简陋的实验室里,一群至情至性的科技精英,将科学天才的敬业、敏锐、骄傲和痴狂演绎到了极致。战争结束了,使命完成了,这批经过熔炉锤炼的精英就如“鸟兽散”,奔向工商学研等不同方向,这些头脑和技术就转移到民航雷达、微波炉、射电天文望远镜、激光、计算机、通信网络、半导体、宇宙飞船等的研发工作,促进了民用工业、天文物理、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开创了崭新的光电时代、网络通信时代和太空时代。随后掀起的计算机革命的先驱,如布什、杰伊·福雷斯特和道格·恩格尔巴特等,也来自雷达领域。因此,这段历程可谓史无前例。缔造电子工业和计算机工业的最核心的发明——晶体管,是由构成雷达接收器核心的固态半导体晶体发展而来……雷达的冲击还不仅如此,早期的粒子加速器也要归功于辐射实验室。这个时刻也是《屋顶上的精英》这本书故事的开端。这本书的特点是以二战的进程构建了扣人心弦的时代背景,超越了技术发展本身,直接从“人”入手,展开了雷达研发前前后后的故事讲述。在占有丰富的资料之后,尽量以通俗化的文笔进行表达。“我很清楚,如果要写出确确凿凿的雷达史,探讨雷达对科技的全面冲击,那就不能用戏剧化和曲折的叙事文体来撰写。但我想述说的是人的故事,而不是钻研技术进展史;我想呈现出这些人所有的大胆举动,无论是多么愚蠢可笑,还是严肃认真,我也要阐述他们的想法与动机,恐惧与竞争。”但是,对于仅仅想获得故事的刺激性和新奇性的普通读者,阅读这本具有一定“技术含量”的书籍还是有一定挑战性的,但是对于关心科技管理、发展谋略尖端科技的人,一定会有深刻的启示。值得一提的是,在辐射实验室的500位博士精英中,有一位中国女性,她就是中国最早的女物理学家之一、现今96岁高龄的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贞。虽然书中并没有提到王明贞(该书只注意了那些核心人物),然而我们应该记住,在科学发展史上,在早期雷达研制的“精英”中,曾有这样一位中国女性。为社会大众挖掘科技世界中精彩的未知领域,是布德瑞乐不疲此的工作。就如作者在《屋顶上的精英》一书序中所言:“本书也许无法真正呈现全貌,然而我希望借着寻求‘人’在其中的重要性,来阐述更为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从重要科技中迸发出来的‘创新’与‘发现’的精神,以及大家所信仰的,并由此改变现代世界面貌的主张。”阿帕(ARPA):互联网之母我们看到的文献中,都习惯把互联网当作美国军方的项目成果。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ARPANet)的确发源于军事的需求,来自美国军方的资助,但是,这个项目却绝对不是美国军方真正有意为之的正式成果,而完全是无心插柳的意外成果。军事机构的封闭与保密,官僚与专制,与开放的互联网,完全是两个极端的物种。因此按照卡斯特的说法,互联网的诞生反而更是“表现了人类超越制度的条条框框,克服官僚障碍以及在开创新世界的过程中推翻现有价值观的能力”。那么,互联网之所以能够诞生,一定与一些能够突破军事体制的特殊人物有关。其中,鲍勃·泰勒(Bob Taylor)非常关键。1965年,他担任高级研究规划署(ARPA,“阿帕”)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任职期间,他第一个萌发了新型计算机网络试验的设想,并筹集到资金启动试验,这就是互联网的前身——ARPANet(阿帕网)的来由。他把拉里·罗伯茨招入“阿帕”,具体负责项目,直接促成了今天互联网爆炸式的发展。也是他,毫不犹豫地决定支持计算机怪杰道格·恩格尔巴特(Doug Engelbart)的研究,促成一系列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他不但是富有远见的梦想家,而且是执着的传教士,他像一头斗牛犬一样。他将计算机界最好的脑袋都集中在一起,而他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技术管理者。”这些世界顶尖的技术天才,他当年的老部下,对他都口服心服。全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互联网的发展速度而惊讶,只有泰勒感觉平淡,相反他还奇怪发展得如此之慢,“我早就预言了互联网。1975年,所有的技术都已经准备好了;1985年,所有的技术都应该很平常了;而直到1995年,居然才开始起飞。看来,我对时间的规划很糟糕。”60年代初,美国政府启动了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美国各种部队驻扎在全球各地,美国军事部门需要一种命令和控制网络以便有效地与它所有辽阔的财产——士兵保持联系。这种网络需要钱,大笔的钱,而大部分钱要来自为一系列政府计划提供资金的新税收。这些计划之一后来被称为高级研究规划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 Agency),简称“阿帕”。核心小组之一是信息处理技术处(IPTO)。目的是在计算机图形、网络通讯、超级计算以及高级教育机器方面进行研究。“没有人要求我们的研究课题必须与某一军事项目有关,但我们通常在没有人授意的情况下,注意瞄准国防部的技术问题,因为这类问题也是美国乃至全世界许多其他部门试图努力解决的难题。”泰勒说。作为信息处理技术处处长,泰勒的办公室位于五角大楼的三楼,紧挨着国防部部长的办公室。泰勒的办公室有一间里屋是终端室,里面摆放着三台终端,型号都不相同,分别与3台主机相连。一台主机远在麻省理工学院,一台远在加州伯克利大学,一台位于加州圣莫尼卡市,三个终端互不兼容,各有各的程序语言、操作系统和上机步骤。而三套程序和指令都不一样,一旦有急用,尤其让他头疼。大部分时候,他上机都是因为有急事,因为这三个终端都通向计算机界的最前沿。这些设备本身是一流的,但三台格格不入的终端,其嘈杂之声整日不绝于耳,听起来活像一间小破屋乱糟糟地开了好几台电视机,同时播放不同的频道。一不小心,便混淆了,常常把泰勒弄得头昏脑胀。“很明显,我们得想个办法把这些活宝联到一块去。”信息处理技术处只有两名工作人员,泰勒本人和他的秘书,但他拥有10亿美元的预算拨款,其中大部分经由他的手流入波士顿、坎布里奇及加州的大学和研究室中。这些经费成了浇灌计算机技术的重要肥料。泰勒有极其敏锐的直觉。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本领,总能沙里淘金,挑出富有创新而且能够成功的项目和研究人员。1966年,泰勒担任信息处理技术处的第三任任处长,他才34岁。他被“终端问题”天天纠缠,他想到为什么不建立一个电子网络,不但自己的三台机器相互可以沟通,而且各地研究小组也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构思成形后,他走进“阿帕”署长赫兹费德(CHerzfeld)的办公室,向他讲了自己的联网计划,建议由“阿帕”出面创建一个小型的试验网络,先搞4个节点,然后再逐步扩大。泰勒讲得很简练,其中最能打动赫兹费德的,恐怕就是网络的可靠性:一旦建成了这种由多条通道构成的通讯系统,即使发生了战争,即使某个节点被核武器炸毁,国防部下达的命令仍然可以通过其他节点传送,军事通讯依然畅通无阻。“这个工作难不难?”“不难,我们已经想好了怎么做。”“很好,去干吧,先给你100万经费。”赫兹费德痛快地开了绿灯。泰勒走出办公室,看了看表:“我的天,只用了20分钟。”从这一刻起,泰勒提出的联网项目,也就是后来被称为“阿帕网(ARPANet)”,就正式启动了,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重要的改变世界的“20分钟”。有了赫兹费德的支持,有了经费保障,还缺一个项目负责人来主管该网络的设计制造工作。这个人既要通晓计算机,又要精通远程通讯。这样的双料人才可不好找。泰勒瞄准了林肯实验室的年轻人:拉里·罗伯茨(Lawrence Roberts)。泰勒亲自登门拜访,向罗伯茨谈了联网计划,泰勒把全部情况都倒了出来,但罗伯茨仍不表态。“我要考虑考虑”,他干巴巴地说了一句。泰勒觉得罗伯茨的回答等于礼貌的回绝。他失望地离去,想另谋人选。但是除了罗伯茨,似乎没有第二人选。数周后,泰勒再次登门。罗伯茨不那么冷漠了,但彬彬有礼地暗示泰勒:他在实验室干得很愉快,不想去华盛顿当一名技术官僚。屡遭拒绝后,泰勒使出了“杀手锏”,向“阿帕”署长赫兹菲德求援:“你不是掌握着林肯实验室的经费吗?难道你就没有办法让拉里来为我们工作?”赫兹菲德听后立即拿起电话,给林肯实验室主任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就笑着回答:“让我们等着瞧吧。”罗伯茨迫于无奈接受了这项工作。这一年罗伯茨29岁。后来证明这个决策再英明不过,1967年,罗伯茨提出了“阿帕网”的构想《多电脑网络与电脑间通讯》,正确地为“阿帕网”选择了“分组交换”通讯方式;1968年,他提交了一份题为《资源共享的电脑网络》的报告,提出首先在美国西海岸选择4个节点进行试验;他领导着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协同攻关,最终导致了“天下第一网”——“阿帕网”诞生,标志着人类社会正式进入网络时代。互联网成功后,罗伯茨被公认为“阿帕网”之父,也相当于“互联网之父”。1962年,泰勒与来自信息处理技术处的大部分高级项目的代表出席了一个会议。信息处理技术处小组的负责人——声学家立克里德(JR Licklider),是有权使用“旋风”计算机的第一批心理学家之一。“旋风”是40年代末在麻省理工学院建造的巨大的SAGE计算机前身,它是美国第一个集成化空中交通和防御网的核心。当时,立克里德是BBN(位于坎布里奇的一个技术研究小组)的会员。他的终端与一台早期的数字设备公司(DEC)的计算机相连,并配置成好像自己的“个人”电脑,一群终端“共享”计算机强大的处理能力。这是最早的分时系统。立克里德探索了如果计算机在工作时长期与人相伴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他的探索产生一系列科学论文,从而设计出“人机界面”的关键性思路。即人应该怎样与计算机合作。这将被称作图形用户界面或GUI。立克里德是泰勒心目中的偶像,当时立克里德正忙于把计算机学界拉到“阿帕”麾下。1963年,泰勒惊喜地收到了一份由立克里德亲自发来的邀请,请他参加国家航空航天总署一个研究项目。立克里德告诉他说,已经看过他写的论文,写得还不错。立克里德的赞扬让他喜出望外。当得知立克里德转向计算机研究后,泰勒马上跟进学习这种新的工具。1965年初,立克里德前脚跨出“阿帕”,泰勒后脚就跟了进来,先给IPTO第二任处长当副手,不久,就自己坐上了那个位子。泰勒将罗伯茨拉进信息处理技术处,让他负责网络的建设。一切妥当后,泰勒于1969年离开了“阿帕”,将位置让给了罗伯茨。泰勒后来回忆说:“我离开国家航空航天总署的根本原因,是长期以来我一直赞同立克里德的交互式计算的观点,他在1960年写的有关人与计算机共生关系的文章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我的毕业论文是关于神经系统的功能,但我一直感到,立克里德提出的计算机研究理论最终是会产生结果的。因此,我对计算机的兴趣越来越大,同时渐渐失去了对人脑研究的兴趣。”他在犹他大学呆了一年。不久,施乐找上门来。1969年,施乐公司CEO彼特·麦考洛夫(Peter McColough)打算为公司未来创建“信息建筑师”,重点是计算机技术研究,以防公司主营业务——复印机、打印机受到冲击。这就是传奇色彩的帕洛阿托研究中心(PARC)的起源。最初麦考洛夫让乔治·派克(George Pake)负责这项任务,他成为帕克的创始人。而派克的首要任务就是把泰勒找来,让泰勒组建帕克。这是后话。因为对互联网的前身——阿帕网、个人电脑和计算机网络等现代计算技术发展的富有前瞻性的领导,鲍勃·泰勒获得了1999年度美国技术奖章,这是国家最高荣誉。由当时的总统克林顿亲自颁发,但令人吃惊的是,泰勒不愿意出差到华盛顿,他说:“我这辈子出差已经出够了,现在只想呆在家里,实在不愿再出门。”他的理由居然被接收了,最后还是他当年“阿帕”的老上级赫兹费德替他从克林顿手中领过奖章。

  • 索引序列
  •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包括
  • 互联网的核心技术包括
  • 互联网的核心协议包括
  • 互联网的核心部分不包括
  • 互联网的核心要素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