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渤海大学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渤海大学

发布时间: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渤海大学

渤海大学创作很多学术刊物,在很多论坛网站都有嗯,在百度百科渤海大学里面就可以看到这些东西

这问题的范围真广

不算很好,如果可以的话还是近清华有出息,必竟是名大嘛

呵呵~~上面的朋友不能那么说啊~~虽然和想像中的不怎么一样但读了肯定比不读好~~渤海大学在省内还可以吧以前就是锦州师范学院现在叫渤海大学~~怎么说也是2本~~但劝你别选师范累专业了~~现在教师都已经饱和了~~一个老师能干三四十年等你毕业了我想工作很难找~~那的文学应该不是很强吧~~你去他们的学校网站了解下~~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

中文核心是北大图书馆认证的 比较权威 科技核心不怎么权威

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之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总览》)和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分别列出的核心期刊表和统计源期刊表是国内作者发表论文应用最广的选刊标准,它们都是经过一定的选刊原则筛选出的高质量的期刊目录,也是科研院所进行学术成果评价时最常利用的参考工具。两者既有关联,又有区别。本文以2004年版《报告》与《总览》为依据,以其中的生物医学类期刊为例,对两者进行比较。1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对某一主题而言,将科学期刊按照其登载相关论文数量的减序排列时,可以分出对该主题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几个区,位于核心区的期刊称为核心期刊。广义的统计源期刊是指被各类检索系统、数据库等收录而作为其文献统计来源的期刊。《总览》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的子课题---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的成果,研究人员采用文献计量统计与定量评价,同时结合学科专家对定量评价结果的定性评审形成最终研究成果。《总览》所确定的核心期刊表在国内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应用范围比较广泛。《报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权威性名列国内首位,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下文所说统计源期刊即指此目录。2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相同点1 理论依据相同 两者都以加菲尔德引文分布规律与布拉德福分布规律为理论依据,因此可以认为都是经过严格的文献计量学标准而获得的核心期刊。2 均采用多指标的定性、定量评价指标体系 2004年版《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定量评价指标体系由7 个评价指标组成。2004《统计源期刊》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期刊引用计量指标与来源期刊计量指标两部分共15项指标。3 两者研究成果均不能作为金标准使用 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都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评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其研究结果不可能像自然科学那样精密,因此两者只能起参考工具作用,不能作为检验期刊质量的"金标准",过分夸大其作用只会带来负面影响。3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的区别1 编辑出版单位不同 《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研制而成,属于民间性质;而《统计源期刊》由国家科技部委托中国科技息研究所完成,具有一定官方性质。2 学科分类原则不同 两者都采用分学科统计评价指标数据的方法。学科划分对期刊评价结果影响很大,学科划分过大,小学科学术性强的期刊会被淹没;划分过细,小学科的一般性期刊就会进入核心区。《总览》基本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4版)》划分学科,同时考虑学科期刊的数量、期刊性质等多种因素,共设学科类目74个。《统计源期刊》则根据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学科分类国家标准和《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4版)》的学科分类原则,同时考虑综合性期刊情况及各学科期刊数量与学科性质差异,增设了综合类和理工大学、工业综合类、管理学类,对农业学科及医药卫生类学科作了进一步细分,共设55个学科类目。3 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5 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两者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之比较,见表1,属于《总览》核心期刊而非统计源期刊者,见表2。 表1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比较 学科类目名称 《统计源期刊》(略)6 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7 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4 注意合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中文核心期刊与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简称"统计源期刊")之比较(2)2007年12月17日 星期一 上午 11:3 期刊的来源与范围不同 《总览》以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统计文献量总计达943万篇,涉及期刊2万种,通过多指标综合评价的定量评价方法及定性评价,取各学科专业期刊数量的15%和进入统计的期刊数量的2%,共评选出1798种核心期刊。覆盖的学科范围广泛,包括社会学科(社会学、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历史等)与自然学科(医药、农业、工业技术等),但未收录港、澳、台及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统计源期刊》来源期刊的选择综合参考了国外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国内期刊的情况及国内已有文献计量分析成果、国内大型检索工具、各学会学报及其重要期刊等各种期刊表,并征询了专家意见,每年根据期刊文献的被引用情况等因素对来源期刊表进行一定的调整。期刊入选原则是:①期刊文献的同行评审;②期刊文献计量指标;③期刊的社会和学科影响;④期刊文献是否反映了本学科的研究成果;⑤照顾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⑥适当的地区性考虑;⑦在国际和国内的显示度。《统计源期刊》仅包括国内出版的科技类期刊,包括国内出版的英文刊物,但不包含社会学科期刊。 4 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总览》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核心期刊选择了52种数据库或文摘刊物作为评价指标统计源,评价指标体系由7个评价指标组成: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影响因子、被摘率、获奖或被重要检索工具收录。专家定性评审力度大,共选聘1871位评审专家参加了核心期刊的评审。而《统计源期刊》定性评价力度相对小,虽然经过一定的同行评审,但以定量研究为主,强调研究结果的客观性。2004年评价计量指标选择了两部分共15项指标:①期刊引用计量指标: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扩散因子、引用期刊数、即年指标、他引率、被引半衰期。主要显示期刊被读者使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与作用。②来源期刊计量指标:来源文献量、参考文献量、平均引用率、平均作者数、地区分布数、机构数、国际论文比、基金论文比。通过来源文献的统计分析,全面描述该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状况和科学交流程度5 收录期刊数量 《总览》核心期刊表收录期刊总数1798种,其中生物科学类44种,医药卫生类223种。《统计源期刊》收录期刊总数1576种,其中生物科学类51种,医药卫生类423种。223种生物医学期刊既是《总览》中确认的核心期刊,又是统计源期刊。两者在特种医学、耳鼻咽喉、皮肤、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儿科、妇产科、口腔医学、外科、皮肤与性病等学科类目中所收刊种完全一致。两者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之比较,见表1,属于《总览》核心期刊而非统计源期刊者,见表2。 表1 《总览》与《统计源期刊》收录生物医学期刊类目刊种比较 学科类目名称 《统计源期刊》(略)6 出版周期不同 《总览》每4年出一新版,出版时间比数据统计大约滞后5年,反映期刊变化不够及时。《统计源期刊》每年更新,能够较快反映期刊发展动态。7 对综合性学科与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评价效果不同 由于《总览》是分学科评价的,因此综合性和交叉学科期刊会因为刊载的论文学科分散而难以进入核心期刊表。2000年版开始通过增加综合性学科类目,将综合性期刊分散在各学科的数据汇总一起进行评价,产生综合性核心期刊表,较好解决了综合性期刊问题。但边缘性、交叉性学科的优秀期刊进不了核心区的问题仍未能很好解决。《统计源期刊》选择入选期刊时给新兴学科和高技术学科一定考虑,并适当照顾期刊的地区性。因此诸如《中华男科学》、《颈腰痛杂志》、《循证医学》、《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期刊能入选统计源期刊。4 注意合理使用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学术期刊评价比较客观公正,从而成为国内目前比较公认的期刊评价工具。但核心期刊与统计源期刊只是一种相对统计的概念,没有完全绝对的量化指标,其研究成果可以作为评价学术研究成果的参考工具,可以作为读者投稿的参考工具,但如果作为衡量论文水平的绝对标准来用,就可能发生谬误。从个体角度看,发表在核心期刊或统计源期刊上的论文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高,而发表在非核心期刊、非统计源期刊上的文章未必每篇学术水平都低,应该根据评价项目具体情况请学科专家来评价论文本身学术价值。因此,使用两种期刊表时应避免因片面夸大其作用而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个问题不应该在这问的

核心期刊4年一评!北大认证!全国认证、科技只是在这个领域有名、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呵呵,估计不是。2011年的核心期刊及其影响因子刚出来不久,2012年的怎么可能知道啊?如果2011年的目录里没有“中国高校科技”,那么2012年也够呛。整体上,2011年的影响因子比2010年下滑了许多。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是北大核心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期刊,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08年版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简称CSCD)创建于1989年,1999年起作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系列数据库之A辑,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与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联合主办,并由清华同方光盘电子出版社正式出版,CSCD中分为核心库(C)和扩展库(E)。

《中国高校科技》是北大核心期刊。目前,我们是把期刊分为省级、国家级、核心级三种。有一些地方如高校会根据不同的情况给期刊划分为A、B、C级等。具体的划分标准你需要了解你们的具体要求。望采纳。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基金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合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发布的期刊,每4年更新公布一次。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科技部公布的, 就是指《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有时我们可以见到一本杂志同时标有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或中文医药卫生核心期刊),事实上前两条是没有区别的。 CSCD核心期刊: 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分为核心库(C)和扩展库(E),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第三军医大学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重庆医科大学学报》是中文核心、中国科技核心、CSCD遴选和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

NSFC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双语对照词典结果:NSFC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 很高兴为你解答!如有不懂,请追问。 谢谢!

1、CSCD是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的简称,也就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2、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期刊,每4年公布一次,2012年有更新。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核心期刊三者的区别:

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刘道玉是武汉大学的蔡元培,是1980年代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他开 创了武大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之后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十七年前刘道玉因为改革激进, 得罪了保守势力,被突然免职,并几乎被封杀。武大辉煌不再,刘道玉成了武大学子挥之 不去的心结。从此,“有井水处皆咏柳词”--有珞珈学子处,皆有刘道玉话题。11月5日 晚,应武大某学生社团邀请,刘道玉时隔十七年后首次重登武大讲台,就他的新作《一个 大学校长的自白》发表演讲。刘道玉卸职时仅有3-4岁的大学生们竟然为之沸腾了,许 多学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他们掌声雷动--为这位传奇的校长,为这位最有个性的校长 ,为这位永远站在学生一边的校长。以下是选摘自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被免职 部分的内容。 ------------------------- 1988年1月25日至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直属院校工作会议,部署了新 的一年工作的安排。回校后,我向中层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要求各院系、各部 处在放寒假以前,提出本单位新学期的工作计划,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加大教学改 革力度的措施。与此同时,我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法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 院、管理学院、中文系、化学系进行调查研究,直到2月9日上午,我还在物理系召开教师 座谈会。我的打算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的时间,制订《武汉大学第二个十年教 育改革纲要》,以便从寒假以后的新学期开始,掀起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次高潮。 可是�搅说诙�欤?月10日),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日上午,国家教委驻汉 工作组组长张文松通知我到东湖宾馆谈话,宣布免除我的党委副书记、校长的职务。当天 晚上,工作组在东湖宾馆召开武汉大学校级干部会议,宣读了国家教委免除我职务的传真 文件。 时值春节前夕,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校内外为我请愿的信函纷纷寄到 北京,质问这是为什么?虽然这些于事无补,但是为我鸣不平的深情,却使我得到了极大 的慰藉。正如一位教授对我所说:“道玉同志,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 步伐太大了,致使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我心想,是呀,我32岁任副教务长, 39岁任党委副书记,45岁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48岁任大学校长,54岁被免职 。所以,有人说,我是个超前的人,不仅教育观念超前,而且任职和离退也都超前了。 过去,有不少人曾不解地向我提过相同的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辞去教育部的任 职和拒绝出任武汉市的市长?要不然,你现在也能当上一个什么大官了,至少地位、物质 生活条件要比你现在强多了。”在某些人看来,这的确是不可思议的,有些人为了往上爬 ,削尖脑袋投机钻营,到处跑官、要官,甚至不惜用重金去买官。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不 可理解的,人各有志,人各有求嘛。尽管人性中有一种迷恋权势的倾向,但我却重义轻利 ,重术轻权。我国自古就流传着:“文人不做官,做官的非文人。”我相信这一点,我崇 尚自由,只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不愿任人摆布,想说自己想说的话,不愿鹦鹉学舌。在一 些高官看来,他们是主,群众是民,他们可以搞特权、耍威风,但是他们在其上司的面前 ,又是某种意义上的臣仆,我讨厌这种依附性的主仆关系。古时文人中有一句俗话:“不 做官,不受管。”我很欣赏这句话,所以就不愿做官。 当然,我先后多次婉拒了堪为要职的安排,对于我来说,这是一种放弃,可能使我 失去了本可以得到的某些东西,但是我并不后悔。其实,在我的一生中,还有过很多的放 弃,如放弃了在前苏联学习研究的优越条件,放弃了获得副博士学位的机会……对此,有 人就说:“刘道玉太傻,不该去响应什么‘反修’的号召,如果像其他人那样‘两耳不闻 窗外事、一心专门作研究’,他肯定会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副博士学位,凭着他的聪明才智 和勤奋精神,或许也评上了中科院的院士,也会名利双收。”但是,我认为人生是一个大 舞台,我们每个人都要在其中扮演某一个角色,有的是自己选择的,也有的是阴差阳错促 成的。我认为,在人生的舞台上,不管你担任何种角色,只要你尽心尽力,光明磊落地做 人,那么你就问心无愧。因此,我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无论是追求也好或是放弃也好,我 都无怨无悔。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对马克思作了这样的评价:“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 ,但未必有一个私敌。”我很欣赏这一句话,也很敬仰这位学识渊博的学术大师的做人行 事的典范。 我信奉孟子的“性本善”的观点,在教育实践中也一贯倡导博爱精神。因此,对于 我来说,不存在“有过许多敌人”,更不可能“有一个私敌”。但是,我崇尚教育改革, 身体力行地实践教育改革,在改革中两种观念上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于是,那些抱着极 “左”路线不放的少数几个人,对我妒忌,左右都看不顺眼,把我当作“敌人”,总是欲 除之而后快。我突然被免职以及以后所遭受的打击,就是他们这一思想的表现,是对我的 报复。其中的一个人,在他整我的目的达到以后,曾洋洋得意地对人说:“我把刘道玉整 倒了,真是痛快得很,我毫不手软,要让他永世不得翻身。”还是这个人,利用手中的权 力,指使一个青年教师进京告我的状,并说如果没有路费,可以到他那里去报销。本来, 这个教师是我的学生,他原在外省的一所普通大学任教,但是他工作了十多年后还没有提 升为讲师,他感到受压。于是,他写信给我,希望调回母校,报效母校。我觉得那所学校 的做法太过分了,出于保护学生的思想,我把他和他妻子(本无对口工作)一起调入了武 大。为了支持他的工作,很快解决了他的讲师职称,我还亲自为他的一本书写了序言。但 是,他并不满足,紧接着他又要求提升副教授,我未予同意。就这样,他反目成仇,并立 即投靠了那个搞“左”倾的人,充当了反刘的急先锋。 但是,这个教师恩将仇报的做法暴露以后,很快遭人不齿。他无法在学校呆下去了 ,于是要求调走,再次改换门庭。不知是出于良心自责还是别的什么原因,他在离校前居 然来向我告别,并征求我对他的意见。我接待了他,心平气和地对他说:“中国知识分子 十分重视道德文章,我认为你缺少的就是品德修养。尽管你做出了对不起我的事,但是作 为你的老师,我还是不忘传道之责,至于听不听由你。怎样做一个德行高尚的人呢?我赠 送给你三句话:不以胜败论英雄,不以好恶判是非,不以得失分亲疏。”接着我解释说, 这三句话是我的信条,包含了很多做人的道理。在正常情况下,人们总是要争取胜利而避 免失败,但是对胜利与失败也必须作具体的分析,那种靠整人起家,踏着别人身子而爬到 高位的胜利,是“胜”而可耻;而那些因为说了真话而受到打击或因改革而遭受的失败, 虽败犹荣。是非是有客观标准的,并接受实践的检验,是不以人的好恶为转移的。亲与疏 也应当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念之上,不能因为得到了某人的好处就亲近他,或者反过来就 憎恨他,如果这样,那岂不是把人降为普通动物一样了吗? 类似的情况,在我的经历中还有很多很多,真是不胜枚举。有的人,受到我的培养 而成才,但他却忘恩负义;有的人受到我的器重而擢升,但他又背弃我;还有的人,因犯 错误受到我的保护而摆脱困境,但他却又写书恶毒地诽谤我。更多的人是,在你得势时, 他紧跟你,但是一旦气候变幻,他们马上变脸,或揭发批判,或划清界线,对此,一些好 心的人问我:“你对那些无情无义的人怎么看,是否后悔过?”人本来就是形形色色的, 从个人总结识别人的教训来看是应当的,但后悔却是不必要的。我的信条是:宁可人负我 ,而我决不负于人。我还认为,爱是奉献,是以不求回报为前提的,如果你要求索取,那 就是把爱心当作了商品,这是对伟大爱的亵渎。因此,我对任何人做的一切事情,都是自 觉自愿的,是无怨无悔的。 1988年7月中旬,我的学生田安邀请我到通山县九宫山去避暑,正好我想利用这个机 会在那里写书,于是我同意了。说实在的,我太累了,在任副校长、校长和高教司司长的 15年间,没有过一个寒暑假,没有游览过名山大川,甚至连校工会组织教职工分批到庐山 夏游,我也未能享受。被免职以后,我真正品尝到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时所发出的“无官一 身轻”感叹的滋味! 一天,我携带一箱图书和文献资料只身上山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避暑胜地过暑 假,一切费用完全自理。那时,旅游条件比较差,道路还是碎石路,坑洼不平,汽车颠簸 得很厉害,沿着崎岖的山路,到午后1 时才攀上海拔1500多米的九宫山的天池,在一个县 乡镇企业管理局的普通招待所住了下来。 8月5日,学校派车把高伟送到九宫山我住的招待所,她的突然出现使我惊愕不已。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问:“你怎么来了,出了什么事?”她说:“几天前,学校党办 打电话找你,说教育部要你到北京去一趟。我告诉他们你出差去了,没有写信回来,现在 在哪里我也不知道。我对他们说,刘道玉已经免职了,还找他干什么,没有什么好谈的。 可是,昨天他们又来电话说是李铁映要找你谈话,好像很急迫似的。所以,我们商量一下 ,看去还是不去?” 我突然被免去校长已6个多月了,事前事后均没有任何领导人给我做工作,为什么现 在要找我去谈话呢?我们分析意图有二:一是对我免职的做法不民主、不公平、不公正, 因而引起了校内外的强烈的反响,以至于教育部陷入十分被动的局面。他们请时任中央政 治局委员的李铁映出来约我谈话,目的可能是安抚,变被动为主动。二是可能重新安排我 的工作,因为我被免职以后,教育部一再放出了风声。我们认为,我被免职与李铁映同志 无关,因此无论从组织原则抑或从礼貌上说,我还是应当去。于是,我和高伟乘火车于8月 8日到了北京。 9日上午,教育部人事司负责人安排我与教育部的主要负责人见面,当我得知其中有 实际上的一把手参加时,我提出不愿与他见面,如果他出席我就不参加,因为免我的职就 是他一手包办的,而且是借机发泄对我进行改革的不满。关系弄得很僵,一个想参加,另 一方不要他参加,相持不下。怎么办呢?最后,朱开轩副主任多次给我打电话,说明那位 负责人是诚恳的,是专程从北戴河赶回来见我的,希望我消除误会,有话当面说清就是了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没有再坚持,还算是顾全大局的了。 谈话的场面十分尴尬,似乎谁也不想首先发言。沉静片刻之后,还是那位一把手先 开了口,他说:“道玉同志,我们之间有太多的误会。其实,我们对武大的改革一直是肯 定的,对你的工作也是肯定的……”我插话说:“不是什么误会,而是你对武大的改革成 见太深,你不是说:‘学分制在美国失败了,苏联不搞学分制也出了优秀的人才嘛!’这 怎么能说你对武大的改革是肯定的呢?你既然对我的工作是肯定的,又为什么不明不白地 免除了我的职务呢?校长可以不当,是非必须澄清。还有,1986年12月15日,我在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资助的一个学术讨论会上,作了一个《关于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几个问题》的 学术报告。可是,会后你派人搜集我发言的录音带,其用意何在?这是极不光明正大的, 这篇发言在《高等教育学报》和《上海高等教育研究》都发表了,还用得着你去搜集吗? 这是违法行为,粗暴地践踏了学术研究政策。” 那位负责人辩解说:“我不是对着你的。听说武大有个教授在会上发言时很激动, 宁肯被开除党籍也要批评国家教委。我以为这一个教授是对我有意见,因此想找到录音带 听听,以便检查自己的工作。” “不,绝对是冲着我来的,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均说明了这一点。我认为,在改革 中有不同的意见是正常的,但决不能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打击报复持不同意见者。” 谈话当然没有结果,最后不欢而散。下午,人事司负责人陪同我们到了北戴河,住 在全国教师休假活动中心。 按照约定,8月10日上午去接受李铁映同志的会见。那是一栋两层楼的别墅,隐藏在 参天青松翠柏之中,四周是绿茵茵的草地和盛开的鲜花。教委人事司的负责人陪同我,穿 过了戒备森严的层层守卫,最后来到了接待大厅。谈话是在我与李铁映同志之间进行的, 他的秘书和人事司的负责人均没有参加。 我们是第一次见面,彼此寒暄了几句。他首先打开话题说:“这一次请你来是个人 间谈谈心,主要是想听听你对教育形势的看法,特别是希望你谈谈教育改革的建议,对国 家教委工作的意见。同时,也想就你的工作安排问题交换一下看法。” 既然已经出了题目,我就本着实话实说的态度讲了以下的意见: 首先,我介绍了武汉大学8年以来的教学改革的情况。总的说来,我们思想解放,改 革步子迈得比较大,紧紧围绕着教学制度改革这个重点,创建了6种新的教学与管理制度, 使教学质量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素质全面提高了,毕业生深受社会特别是沿海开放城市 的欢迎。此外,还进行了科学研究体制、人事制度、后勤工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使学校 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局面,科研成果和学术著作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丰收。因而,武汉大学被 誉为“高教战线上的深圳”。 其次,对全国教育改革形势也谈了我的看法。我认为,全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严重滞 后于经济改革,1985年通过的《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基本上没有落实,教育经费不仅没有 增加,而且绝对值的比例下降了。教学领域的改革根本没有列入国家教委的工作日程,以 至于旧的教育观念、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我们学校教育中占着统治的地位。 不客气地说,教育战线在全国是最保守的,其原因就在于国家教委保守,主要负责人不放 权、不改革、不深入基层。这种情况正如维新变法先驱者梁启超所说:“变法不变本源, 而变枝叶,不变全体,而变一端,非徒无效,只增弊耳。”今天,我国的教育改革形势正 是如此,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其前景则是令人忧虑的。 再次,关于武大的所谓领导班子调整问题。我认为,这次班子调整是不民主、不公 正、不分是非的。工作组在长达21天中,不仅没有进行广泛的民主测验,而且只找了6个教 授个别谈话,置全校95%以上师生员工的意见于不顾。所谓正常换届,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的,我的任命本无任期,如果一定要4年换届的话,那也没有到期,而且与我同时任职的一 位61岁的女副校长仍保留职位,却要免去一个励志改革、年方54岁的校长职务。对此,我 口不服心亦不服,校长我可以不当,但我要求说明原因,分清是非。 最后,关于工作安排问题。我说,既然已经免职了,我希望就不要再安排了。同时 ,我国的干部仍然是终身制,只能上不能下,只能高不能低,只能官不能民,这种情况, 迟早是要废除的。我既然励志改革,那么也就决心从我做起,我愿意做一个普通的老百姓 。再说,干领导工作就像吃大肉一样,也有吃腻的时候。我现在腻厌了,太累了,我需要 休息,尝试另一类的生活。 李铁映同志耐心地听完了我的介绍,中间基本上没有打断我的讲话。待我讲完以后 ,他针对我的讲话,一一作了表态。他说: “关于武汉大学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教育界的反映也是好的。 你富有改革精神,事业心强,工作作风踏实,密切联系群众,这些都是必须肯定的。至于 武汉大学领导班子的调整,我完全不知道情况,因此我说不清当中有什么问题。不过,既 然已经调了就要面对现实,承认现实。我希望你向前看,改革的成绩是任何人也否定不了 的,是非将来自有公论,现在就不必再提了。我觉得重要的是把你的工作安排好,继续在 改革中发挥作用,工作实践将说明一切。 至于你的工作,你自己可以选择,来北京也可以,去沿海城市也可以,到国外大使 馆当参赞也可以。不过,我希望你到北京来,最近准备成立一个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领导 小组,在国务院直接领导下工作,建议你来抓这项工作。怎么样?如果你现在定不下来, 回去考虑后再作决定也可以。” 时针已指向12点了,谈话进行了3个小时,似乎应该结束了。于是,我说:“铁映同 志工作很忙,感谢你拨冗接见。至于你谈到的工作安排建议,我还需要认真考虑再作答复 。” “好吧!今天就谈到这里,以后有事再联系。” 实际上,这些都是客套话。我所说的“认真考虑”,只不过是礼貌性地、婉转地回 绝了他的建议;他说的“再联系”,也是客套话,以后我们彼此再也没有联系了。

使朱九思下台的事,我倒是知道。当年一个冒充是北京某高干的儿子,直接见了朱九思说要在华工读书。朱九思估计是老糊涂了居然相信了这个人,居然让他在华工里面落了学籍。直到3年后,才有人揭发那个人是,根本上不是什么高干子弟。朱九思因为这件事情颜面扫地,于是便黯然下台了。我是华工毕业的,不过这件事情估计连很多华工的学生都不知道,可是内幕消息哦~如果你想知道朱九思还有些什么事,可以问问我,也许我也是知道的哦~————1929年就读于扬州中学,1935年毕业。1936年考入国立武汉大学。1937年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1949年后曾任《群众日报》、《天津日报》、《新湖南报》总编缉、社长。1953年,与查谦等人创建华中工学院(1988改名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改为华中科技大学),任副院长。1979年,担任院党委书记、院长。1984年担任名誉院长。曾获日本广岛大学名誉博士。

高校校级学生代表大会名额一般不少于会员人数的1%。《规则》要求,学生代表大会代表经班级、院(系)学生会组织选举产生。代表名额一般不低于学生会组织会员人数的1%,名额分配要覆盖各个院系、年级及主要学生社团,其中非校、院(系)级学生会组织骨干的学生代表一般不低于60%。各院系代表名额原则上依照各院(系)学生会组织会员人数按比例分配,代表名额不足3人的以3人计。代表的产生、权利、义务、资格终止按照《规则》的有关规定执行。其他要求:《规则》要求,学生代表大会召开周期不得超过两年,院(系)学生代表大会会议召开周期为一年,坚决避免长期不召开或不定期召开的现象。在不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的年度,每年应至少召集1次常任代表会议。学生代表大会须有应到会代表总数三分之二以上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学生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表决须经全体代表过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对章程及其修正案(草案)的表决须以全体代表人数的三分之二及以上同意为通过。《规则》要求,代表可以个人或者联名方式提出提案。提案按照一事一案的原则提出,应包括案名、案由、建议或措施等内容。校级学生会组织权益工作机构或部门对提案内容进行分类,以工作建议和意见的形式递交学校党政部门和有关职能部处,及时将提案办理意见汇总整理后反馈给提案代表。《规则》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各级学生代表大会、研究生代表大会,各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可根据本规则,制定落实细则并报上一级学联学生会组织备案。科研教育机构研究生代表大会可参照执行。

刘道玉,1958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 1962年-1963年在苏联科学院元素有机化学研究所攻读副博士学位1933年11月生,湖北枣阳人。字叔嘉,笔名路石。中共党员。著名教育家、化学家。1977年,出任高教司司长,为恢复统一高考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组织了24个全国性会议,如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全国高等学校科研规划会议、教材会议等等,还担任了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秘书长。在教育战线拨乱反正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自始至终是一名积极的倡导者和开路先锋。1981年起担任武汉大学校长,成为新中国自己培养的大学生中第一位担任大学校长的人,也是当时中国高等院校中最年轻的一位校长。他有意识地运用自己的校长权力去推动这种解放,从教学内容到管理体制率先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学分制、主辅修制、插班生制、导师制、贷学金制、学术假制等等。拉开了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序幕,其改革举措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影响。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1988年3月6日,刘道玉被国家教委干部局负责人奉命宣布免去武汉大学校长职务。现为刘道玉教育基金会会长。曾任武汉大学副教务长、党委副书记,国家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等教育司司长、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和校长,化学教授。退休后曾任私立武汉新世纪外国语学校校长。全国青年联合会第三届委员,中国共产党全国第十次和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湖北省第三届和第四届委员会委员,武汉市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第一届和第二届主任。中国化学会永久会员和第22、23届理事,中国科学院金属有机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国际《无机化学》杂志审稿委员,全国民办教育管理专业委员会高级学术顾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英国剑桥名人中心(IBC)终身会员和名誉顾问等。 主要研究金属有机化学。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863”高技术和攀登计划项目等多项重点项目。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近100篇,部分获优秀论文奖。在教育方面,从事高等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先后出版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知识·智力·创造力》、《创业与人生设计》、《爱的学校》等10多部著作并在报刊上发表了150多篇文章。1983年撰写的《要重视大学生智力培养》获湖北省高等教育研究会优秀论文一等奖;《高等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获湖北省优秀社科图书三等奖;《教育经济学研究》获全国教育成果一等奖。《爱的学校》获武汉市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一等奖(1997)。1985年获法国总统密特朗最高荣誉勋章,1987年获日本东洋哲学学术研究奖章,1993年获英国剑桥名人中心二十世纪功勋章。以下是选摘自自传《一个大学校长的自白》中被免职部分的内容:1988年1月25日至31日,国家教委在北京京西宾馆召开直属院校工作会议,部署了新的一年工作的安排。回校后,我向中层以上的干部传达了会议的精神,要求各院系、各部处在放寒假以前,提出本单位新学期的工作计划,重点是转变教育观念,制定加大教学改革力度的措施。与此同时,我组织了一个调查组,先后到法学院、经济学院、图书情报学院、管理学院、中文系、化学系进行调查研究,直到2月9日上午,我还在物理系召开教师座谈会。我的打算是,在调研的基础上,利用寒假的时间,制订《武汉大学第二个十年教育改革纲要》,以便从寒假以后的新学期开始,掀起武汉大学教育改革的第二次高潮。 可是,到了第二天(2月10日),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是日上午,国家教委驻汉工作组组长张文松通知我到东湖宾馆谈话,宣布免除我的党委副书记、校长的职务。当天晚上,工作组在东湖宾馆召开武汉大学校级干部会议,宣读了国家教委免除我职务的传真文件。 时值春节前夕,消息传出,全校哗然,业内震惊。校内外为我请愿的信函纷纷寄到北京,质问这是为什么?虽然这些于事无补,但是为我鸣不平的深情,却使我得到了极大的慰藉。正如一位教授对我所说:“道玉同志,你被免职是因为你的观念超前了,改革的步伐太大了,致使那些‘九斤老太们’不能容你。”我心想,是呀,我32岁任副教务长,39岁任党委副书记,45岁任教育部党组成员兼高教司司长,48岁任大学校长,54岁被免职。所以,有人说,我是个超前的人,不仅教育观念超前,而且任职和离退也都超前了。朱九思 男,江苏扬州人,1916年生。我国著名教育家,日本国立广岛大学名誉博士。1936年入武汉大学学习,1937年12月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执教,1953年--1984年任原华中工学院副院长、院长、院长兼党委书记等职,为华中科技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特别重大的贡献,其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85年至今从事高等教育学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现任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出版学术著作《竟争与转化》、《高等教育刍议》、《高等教育散论》、《高等教育管理》4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先后主持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多项,指导研究生30余人,其中博士生9名。

  • 索引序列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渤海大学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5次年会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青年基金
  • 河北省高校学报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