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发布时间: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过程管理就填写你写论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或者可以写你写论文的步骤等,论文有问题就找中国期刊库哦!

教学成果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重点专业14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会计学 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电气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汽车服务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资源循环利用实践教育中心、化学材料及其应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 高等数学、数字电路、机械制图、统计学、广告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工程力学、心理教育学、职教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基础。 学生荣誉截至2014年0月,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900多项,其中,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每年选派多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任教。积极主办和协办国内、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学校成功主办(承办、协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清论坛”,中国物资循环利用高层学术报告会,WORLD RECYCLING’SHANGHAI,“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启动会暨项目专家论证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德国、加拿大、美国、乌克兰、韩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该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与挪威、德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术期刊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分为《江苏理工学院:自然科学版》、《江苏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该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各学科领域、各专业门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3月,馆藏纸质文献7万册,中外文现刊153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39万多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多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EI工程文摘数据库、EBSCO-HOST等中外文数据库27种。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广东理工学院创建于1995年,位于珠三角城市肇庆市,是201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科为特色,文、经、管、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高要校区、鼎湖校区(在建)两校区,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总占地面积62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约110万册、电子图书3500GB。  院系专业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41个。  师资力量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各专业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并聘有欧美、日本等国的专家担任专任教师。有教师712人,其中专任教师568人,兼课、兼职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52人。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11项,市重点建设课程和教学改革课题共71项,省级重点培育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校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实验中心1个、校级综合应用实验平台5个、实习工厂5个,各种实验实训室10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个。  对外交流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与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合作开展3+1、3+2专升本教育交流项目,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可通过此项目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优质本科院校学习。并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各自办学优势,签署留学生美国进修计划,在美修读完规定课程,经测试合格,可授予美国教育部认可的相应的学位。  科研平台  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校级创新研究实验平台2个。  校级创新研究实验平台(2个):工控系统实验室、EDA与系统仿真实验室。  科研成果  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7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0多部,获得专利、计算软注1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110余万册,电子图书3500GB。并拥有超星“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等数据服务平台,建有电子图书检索、查阅、管理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术期刊  《广东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理工学院主办、肇庆市广电局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主要刊载高职教育研究为主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研究论文。  建校铭  巍巍学院,赫赫黉宫。山环水抱,烟绕云笼。崛起于西江之畔,建成于南岸之东。连野连城,规模何大;美轮美奂,,气势何雄!笔架山前,重开笔架;文峰塔下,再创文峰。邻斯祈福名区,碧桂新园,得天独厚;建此育才基地,别处难逢。千亩校园,培植为栋为梁;万名学子,当能成凤成龙。默默园丁,洒汗化为时雨;莘莘学子,登堂如坐春风。当头日月丽天,翚飞鸟革;放眼芬芳满院,李艳桃红。百年伟业新兴,永载教坛史上;一代丰碑高树,长留科技行中。  校训  知礼求是 学以致用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古人将“礼”列为治国四纲之首。《管子·牧民》讲:“国有四维,礼义廉耻。”《诗》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晏子春秋》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知礼”的培养,使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知礼”,主要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实践。“知礼”的特点在于主体性、实践性和群体性,是一种高尚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致用”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意为做学问要崇实尚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则贡献愈大。学以致用,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学”是手段,是途径;“用”是目的,是关键。鼓励师生要具备将“学”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校歌  《青春飞扬》  作词:姚立宁 作曲:戴定澄  笔架山下  闪动着青春的身影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促进发展知礼求是,学以致用  科技精神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  振兴中华激励着我们展翅飞翔  啊~聪明才智在这里锤炼成钢  美好的时光永远不忘  勤奋学习,让青春飞扬  让青春飞扬  文峰塔畔  洋溢着朗朗的欢笑  学习开启智慧  奉献实现理想  知礼求是,学以致用  人生舞台等待着我们展现辉煌  理工学子等待着成为社会栋梁  啊~聪明才智在这里锤炼成钢  美好的时光永远不忘  勤奋学习,让青春飞扬  让青春飞扬

刊名: 江苏社会科学 Jiangsu Social Sciences 主办: 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3-8671 CN 32-1312/C 邮发代号 28-148 创刊年:1980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2004版核心期刊 刊名: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办: 江苏大学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苏省镇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671-6604 CN 32-1655/C 邮发代号 28-181 曾用刊名: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 创刊年:1994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刊名: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办: 江苏科技大学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江苏省镇江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673-0453 CN 32-1743/C 曾用刊名: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年:2001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刊名: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The Journal of Jiang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主办: 江苏行政学院 周期: 双月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9-8860 CN 32-1562/C 邮发代号 28-278 创刊年:2001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刊名: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Jiangsu Polytechnic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主办: 江苏工业学院 周期: 季刊 出版地:江苏省常州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672-9048 CN 32-1720/C 曾用刊名:江苏石油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创刊年:2000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刊名: 江苏政协 主办: 江苏省政协办公厅 周期: 月刊 出版地:江苏省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16开 ISSN 1004-7433 CN 32-1350/D 创刊年:1992 中国期刊网来源刊 以上是不完全统计楼主想更多了解的话,可以给我发百度HI消息!PS:苏大哥你怎么也跑来逛知道啦?

教学成果 截至2014年10月,学校拥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品牌、重点专业14个,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省级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基地1个,省级高校实验/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点)11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名师2人,省级精品(优秀)课程8门。 国家级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省级品牌、特色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化学、会计学 省级示范实验中心 电气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化学化工基础实验中心、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汽车服务工程实训基地、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物理实验中心、先进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资源循环利用实践教育中心、化学材料及其应用学科综合训练中心、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中心。 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教师教育教学团队、机械设计与制造基础课程教学团队 省级精品课程 高等数学、数字电路、机械制图、统计学、广告设计、通信电子线路、信号与系统、工程力学、心理教育学、职教心理学、职业教育学、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机械基础。 学生荣誉截至2014年0月,学生在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科技竞赛中累计获奖900多项,其中,获“小平科技创新团队”、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等。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学校每年选派多位中青年教师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交流活动,邀请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乌克兰等国专家来校讲学任教。积极主办和协办国内、国际高层次学术会议。学校成功主办(承办、协办)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双清论坛”,中国物资循环利用高层学术报告会,WORLD RECYCLING’SHANGHAI,“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启动会暨项目专家论证会等国内外大型学术会议,在业内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截至2014年3月,学校与德国、加拿大、美国、乌克兰、韩国、挪威等国家和地区的多所高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与德国国立梅泽堡应用科学大学进行“2+2”跨国本科人才培养;与德国F+U集团萨克森职业培训学院等合作建立中德诺浩汽车实训基地,接轨德国汽车行业和职业培训,培养该国职业教育急需的汽车维修专业教师和汽车维修领域高端技术人才;与挪威、德国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 学术期刊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分为《江苏理工学院:自然科学版》、《江苏理工学院:社会科学版》。该刊主要刊登机械工程、电气信息工程、化学化工、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艺术设计、外国语言文学等学科与职业技术教育科学以及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各学科领域、各专业门类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及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 图书馆藏 截至2014年3月,馆藏纸质文献7万册,中外文现刊1530多种,中外文电子图书139万多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5万多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EI工程文摘数据库、EBSCO-HOST等中外文数据库27种。

孟子把“辩”作为宣扬自己思想的最佳途径,他不仅好辩,而且善辩,在《孟子》中就充分地展现了其高超的论辩艺术,千百年来为后世津津所乐道。孟子非常擅于说服诸侯国君接受他的理论,或者是智斗论敌,以“辩”取胜。因此,孟子的言“辩”方法显得尤为有效,其论辩艺术令人称赞,言“辩”自有一派风格。 (一)直接论证,逻辑严密 直接论证,即直接对观点进行论证,包括直接证明和直接反驳两种。顾名思义,直接论证就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事实上,无论在逻辑论辩中还是在日常交际中,直接论证始终是最普遍的方法。孟子往往从概念或命题出发,论点清晰,论证过程一目了然,得出结论水到渠成,便于理解和接受。如在回答诸侯问政时,孟子首先提出仁政的思想,然后直接讲道理,举例子论证,既不偏不倚地回答了问题,又极有力地显示出其对理论的自信,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论者的人格魅力和语言感染力,论点明确,使人印象深刻。 来源: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作为广理大三学生可以告诉你这些:学校风评校风都是很不错的,而且最近学校做了很多提高我们学习,生活质量的事,像是重新装修图书馆,安排了更多运动场地,对于我们学生来说,还是很不错的。而且还邀请到了袁隆平先生为我们学校题字,就在学期,学校门口的字跟着更新啦!关于制度,我们学校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入党方面需求都会有格外照顾,各系部都会积极举办一些会议内容,促进我们对党的认识。除此之外,平时还会有很多知识竞赛,对我们个人的学习成长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关于宿舍,基本上采用的都是上床下桌的模式,个人隐私空间还是有的。而且每个宿舍有独立阳台和卫生间,还有空调。采光方面也很充足。学校周围的绿化做得也很好,所以环境自然也是很赞的!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公开发行的优秀期刊,江苏理工学院学报具有正规的双刊号,其中国内统一刊号:CN32-1847/N,国际刊号:ISSN1674-8522。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杂志社由江苏省教育厅主管、江苏理工学院主办的省级期刊。

广东理工学院创建于1995年,位于珠三角城市肇庆市,是2014年5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的一所以工科为特色,文、经、管、艺术多学科协调发展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有高要校区、鼎湖校区(在建)两校区,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总占地面积62亩,校舍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文献约110万册、电子图书3500GB。  院系专业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设有11个二级教学单位,开办本科专业9个,专科专业41个。  师资力量  根据2014年12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各专业以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为专业带头人,并聘有欧美、日本等国的专家担任专任教师。有教师712人,其中专任教师568人,兼课、兼职教师329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152人。  教学建设  根据2015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省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教育厅教学改革课题立项11项,市重点建设课程和教学改革课题共71项,省级重点培育专业2个,校级特色专业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2个、校级精品课程8门。校级实验中心1个、校级综合应用实验平台5个、实习工厂5个,各种实验实训室106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9个。  对外交流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该校与中国教育服务中心合作开展3+1、3+2专升本教育交流项目,专科毕业生毕业后,可通过此项目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优质本科院校学习。并与美国西北理工大学合作,利用各自办学优势,签署留学生美国进修计划,在美修读完规定课程,经测试合格,可授予美国教育部认可的相应的学位。  科研平台  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拥有校级创新研究实验平台2个。  校级创新研究实验平台(2个):工控系统实验室、EDA与系统仿真实验室。  科研成果  根据2015年6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主持和承担各级各类教研、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学术论700余篇,出版教材、专著40多部,获得专利、计算软注14项。  学术资源  馆藏资源  根据2015年5月学校官网显示,图书馆馆藏纸质藏书110余万册,电子图书3500GB。并拥有超星“读秀学术搜索”、中国知网等数据服务平台,建有电子图书检索、查阅、管理系统及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  学术期刊  《广东理工学院学报》是由广东理工学院主办、肇庆市广电局主管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本刊主要刊载高职教育研究为主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理论水平的研究论文。  建校铭  巍巍学院,赫赫黉宫。山环水抱,烟绕云笼。崛起于西江之畔,建成于南岸之东。连野连城,规模何大;美轮美奂,,气势何雄!笔架山前,重开笔架;文峰塔下,再创文峰。邻斯祈福名区,碧桂新园,得天独厚;建此育才基地,别处难逢。千亩校园,培植为栋为梁;万名学子,当能成凤成龙。默默园丁,洒汗化为时雨;莘莘学子,登堂如坐春风。当头日月丽天,翚飞鸟革;放眼芬芳满院,李艳桃红。百年伟业新兴,永载教坛史上;一代丰碑高树,长留科技行中。  校训  知礼求是 学以致用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古人将“礼”列为治国四纲之首。《管子·牧民》讲:“国有四维,礼义廉耻。”《诗》说:“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晏子春秋》曰:“凡人之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礼也。”“知礼”的培养,使之“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知礼”,主要靠自我教育、自我改造和自我实践。“知礼”的特点在于主体性、实践性和群体性,是一种高尚品德和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  “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求”追求、探究;“是”,真也。《说文》引申为真谛、规律、本质。“求是”在这里,即指探究自然、社会和人本身运动(活动)的奥秘、规律,更指追求真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陶行知先生有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做人、做学问、做事情求真求是,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致用”出自于《周易·系辞上》:“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莫大乎圣人。” 意为做学问要崇实尚用,学术愈精,应用愈广,则贡献愈大。学以致用,指出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同时又体现了“知行合一”的教育教学思想,“学”是手段,是途径;“用”是目的,是关键。鼓励师生要具备将“学”运用于实践、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进而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  校歌  《青春飞扬》  作词:姚立宁 作曲:戴定澄  笔架山下  闪动着青春的身影  知识就是力量  科学促进发展知礼求是,学以致用  科技精神伴随着我们学习成长  振兴中华激励着我们展翅飞翔  啊~聪明才智在这里锤炼成钢  美好的时光永远不忘  勤奋学习,让青春飞扬  让青春飞扬  文峰塔畔  洋溢着朗朗的欢笑  学习开启智慧  奉献实现理想  知礼求是,学以致用  人生舞台等待着我们展现辉煌  理工学子等待着成为社会栋梁  啊~聪明才智在这里锤炼成钢  美好的时光永远不忘  勤奋学习,让青春飞扬  让青春飞扬

1、“关于衔接的几个问题”(《外语学刊》1994/10);2、“英诗赏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江南学院学报》2000/03);3、“文化差异在汉英语言中的反映”(《江南学院学报》2000/09);4、“语音手段的表意功能”(《江南学院学报》2001/03);5、“头韵的魅力”(《江苏理工大学学报》2001/03);6、“从语言鉴赏的角度来上《大学英语》精读课”(《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2);7、“结构主义的语言学基础”(《福建外语》2002/03);8、“关于‘突出’的三个关键问题”(《江南大学学报》2002/08);9、《四级高分写作》(主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3/08);10、“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理论的跨学科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01);11、“构建一个全景的衔接体系”(《语言文学研究》2004/02);12、“英语专业英文写作课改革初探”(《中美英语教学》2004/05);13、《英文写作指南》(主编)(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05);14、“多视角的英语词汇记忆法”(《美中外语》2004/05);15、“对索绪尔语言理论根源的再思考---兼与姚小平先生商榷”(《江南大学学报》2005/02)16、“浅谈中西方大学校训之差异”(《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2);17、“中西广告标语比较---中西思维模式差异浅析”(《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03);18、“国外著名大学校训的语言特点及文化内涵”(《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07/03);19、“跨文化视角中文学翻译的异化取向”(《江南大学学报》2007/06);20、“英语写作教学:优化的同伴反馈”(《国外外语教学》2007/08);21、《最新商务英语读本》(第二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07)。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意义世界的埋葬》,原载《中国社会科学》1989年第3期《哲学的希望与希望的哲学》,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1年第4期《我读<老子>书的一些感想》,原载《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有人在思”》,原载《书法研究》1993年第3期《关于“文物”之哲思》,原载《哲学研究》1993年第7期《中西关于“形而上”问题方面的沟通》,原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和融通》集刊(一),东方出版社1994年版《论艺术的古典精神》,原载《哲学研究》1994年第12期《“画面”、“语言”和“诗”——读福柯的<这不是烟斗>》,原载《外国美学》集刊第10期,商务印书馆1994年10月版《漫谈庄子的“自由”观》,原载《道家文化研究》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希腊奥林帕斯山上诸神与希腊神话之古典精神》,原载《外国美学》第12辑,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亚里士多德与形而上学之思想方式》,原载《自然哲学》第2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人”“有”一个“世界”“(存)在”》,原载《场与有——中外哲学的比较与融通》〈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1996年6月版《世纪的困惑》,原载《中国哲学史研究》1997年第1期《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死”观》,原载《中国文化》第14期《“哲学”如何“解构”“宗教”》,原载《哲学研究》1997年第7期《中国艺术之“形而上”意义》,原载《中国文化》第15~16期合刊《科学性思维方式视角中的柏拉图“理念论”》,原载《庆祝杨向奎先生教研六十年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论哲学的“创造性”——重谈德国古典哲学》,曾部分载于《开放时代>>2000年第1期《古典哲学的永恒魅力》,1999年10月7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须得把握住“自己”》,原载《哲学研究》1999年第6期《哲学作为创造性的学问》,原载《哲学门》第一卷[2000]第2期《希腊哲学从宇宙论到伦理学的过渡》,原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1~2期《试读<大学>》,原载《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1期《我们为什么要读书》,2000年2月3日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做哲学的辛苦》,2000年8月14日于北京《与新生谈学习哲学》,2000年12月9日整理成文《“哲学”“活在”法国》,原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3期《从康德到列维纳斯》,原载《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2年第4期《斯宾诺莎哲学的历史意义——再读斯宾诺莎的<伦理学>》,2002年8月16日北京《哲学的三种境界》,2003年9月21日于北京《我的父亲梅兰芳》续集序,2004年3月16日于北京《哲学的“未来”观念》,2004年11月16日北京

1. 应当吸取文明戏堕落的教训 文艺评论通讯 1984年第1期2. 论王思玷小说的艺术特色 东岳论丛 1984年第3期3. 拜伦的《该隐》与鲁迅的《狂人日记》 苏州大学学报 1985年第2期  4. 拜伦的《海盗》与鲁迅的《孤独者》《铸剑》 湖北大学学报 1985年第6期  5. 论《该隐》对鲁迅思想的影响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85年第4期  6. 鲁迅对中西文化发展模式的比较 文史哲 1986年第6期  7. 略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逻辑层次 当代文艺思潮 1986年第6期  8. 论中西比较文学 批评家 1986年第5期  9. 略论中国文化及其现代命运 东岳论丛 1986年第6期  10.严复的哲学认识论对鲁迅的影响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第1期  11.古老中国的心声 山东文学 1986年第7期  12.个人与类略说 青年思想家 1987年第1期  13.当代中国文学的深化 文学评论家 1987年第2期  14.再谈文学与文化 批评家 1987年第5期  15.寻根文学的寻根 文学研究参考 1987年第11期  16.孔子、基督与中西文化 山东大学学报 1987年第1期  17.关于文学和文化的对话 文学评论家 1988年第2期  18.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危机 青年思想家 1989年第2期  19.论鲁迅的中西文化比较观 鲁迅研究 1989年第14辑  20.关于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设想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1.从中西文化比较看形式主义批评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22.从中西民族性格的比较看太阳文学与月亮文学 文学评论家 1989年第3期  以上三篇为“青年评论家”小辑  23.试论拜伦对鲁迅的影响 中国比较文学 1989年第2期  24.失范后的现代文学研究 北方论丛 1989年第2期  25.鲁迅与中国文化传统 山东社会科学 1990年第4期  26.论文学的使命感 文学评论家 1990年第4期  27.略论中国文化对死亡的超越 东岳论丛 1991年第2期  28.艺术的悲剧精神与作家的逆境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1年第1期  29.鲁迅、尼采与孔子、耶稣 鲁迅研究月刊 1991年第4期  30.论孔子对鲁迅的影响 齐鲁学刊 1991年第4期  31.胡适与中国的比较文学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第6期  32.生存的困境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4期  33.五四与文革:两个迥然相异的文化运动 法言(香港) 第二卷第五期  34.孔子论《诗》与鲁迅论《诗》 文史哲 1992年第1期  35.面对现代化:当代中国作家的双重选择 文学评论家 1992年第6期  36.关于戏曲及其现代化的思考 戏剧丛刊 1992年第5期  37.审美:中国文人的至境 文艺百家 1992年第3期  38.鲁迅与新文化运动新论 文艺理论研究 1992年第1期  39.不得已:为艺术而艺术 文学世界 1993年第1期  40.荒原上的野草:门外谈诗 黄河诗报 1993年第5期  41.鲁迅的艺术选择与文化选择 山东大学学报 1993年第2期  42.鲁迅与雪莱 外国文学评论 1993年第3期  43.论鲁迅“恶”的文学观及其渊源 齐鲁学刊 1993年第4期  44.鲁迅与萧伯纳 东岳论丛 1993年第2期  45.释圆圈:《阿Q正传》新探 百科知识 1993年第12期  46.中国本土与异域文化冲突的基本类型及其转换 中国比较文学 1993年第2期  47.摄取外来文化的一面镜子 中国比较文学 1994年第1期  48.不知死焉知生与不知生焉知死 百科知识 1994年第7期  49.鲁迅与辛亥革命 山东大学学报 1994年第4期  50.拜伦对鲁迅思想和创作的影响 鲁迅研究月刊 1994年第2期  51.世纪末话“主义” 天津社会科学 1994年第2期  52.鲁迅在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选择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第4期  53.经典之我见 文学世界 1995年第1期  54.摄取文学的文化精魂 天津社会科学 1995年第3期  55.鲁迅与墨子 理论学刊 1995年第5期  56.中西诗学及其现代对话 东方丛刊 1995年第3辑  57.文学的五四精神及其沦丧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3期  58.文化的碰撞与认同 中外文化与文论 1996年第2辑  59.五四文学的西化方向及语法规则 中国比较文学 1996年第2期  60.对鲁迅文化的多维透视 当代学术信息 1997年第5期  61.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的文化冲突 文史哲 1998年第5期  62.文学与癌症 百科知识 1998年第4期  63.谈“消解” 文学世界 1998年第4期  64.“吃”与中国文化 百科知识 1998年第11期  65.秋风秋雨悼吾师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1999年第1期  66.鲁迅:在医生和患者之间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第1期  67.继往开来泣吾师 鲁迅研究月刊 1999年第1期  68.五四:为民主政治扫清道路的伦理革命 东方文化 1999年第3期  69.走向世界文学的桥梁 文学评论 2000年第1期  70.新世纪现代文学史编撰的前景与方法 文学评论 2000年第4期  71.参与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2期  72.论鲁迅不用之用的文学观及其矛盾展开 东岳论丛 2000年第2期  73.鲁迅是表现主义者吗? 山东社会科学 2000年第3期  74.走向21世纪的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7期  75.巴金与基督教 中国比较文学 2000年第3期  76.论文学研究会理论倡导与文学创作的矛盾 天津社会科学 2000年第5期  77.一个温情的反异化神话 外国文学 2000年第5期  78.对“文革”文学的文化反思 东方文化 2000年第5期  79.不废江河万古流 齐鲁学刊 2000年第6期  80.重估鲁迅 鲁迅研究月刊 2000年第10期  81.后殖民语境中的东方文学选择 文史哲 2000年第6期  82.价值重建:面向21世纪的文学课题 河北学刊 2001年第4期  83.世风流俗的大雅之路 中国图书评论 2001年第5期  84.论中国古代人情小说的发展流变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第5期  85.是祸是福? 东方文化 2001年第5期  86.走向民间:20世纪中国文学启蒙精神的流变 山东社会科学 2001年第6期   胡风、路翎与鲁迅传统的正脉 鲁迅研究月刊 2001年第12期   中国传统诗学的现代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春之卷  89.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哲学 长江学术 2002年第1辑  90.论中西文化合壁的新文学传统 中国文化研究 2002年夏之卷  91.鲁迅改造国民性研究的出路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5期  92.意象与Image的维度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  93.鲁迅改造国民性的笨人策略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9期  94.对20世纪文学研究中全盘西化现象的反思 文学评论 2002年第4期  95.对五四语言革命的再认识 齐鲁学刊 2002年第4期  96.鲁迅是阴冷阴毒的无赖吗 鲁迅研究月刊 2002年第12期   现代中国文学摄取外来文学的深层语法 中国现代文学(韩国) 第23号2002年12月   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6期  99.对20世纪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反思 南都学刊 2004年第2期   论梁实秋批判五四文学之得失 天津社会科学 2004年第4期   论梁实秋对文学批评学科的建构 江西社会科学 2004年第8期   面对左翼: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演变 齐鲁学刊 2004年第5期  103.论梁实秋对中西文化的沟通 中国文化研究 2004年第3期   论梁实秋人性论的性质及其演变 理论学刊 2004年第12期  105.重估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化价值 外国文学 2004年第6期   论鲁迅与梁实秋的论战及是非功过 鲁迅研究月刊 2004年第12期   论《雅舍小品》的审美风格及其在中国大陆的接受 江汉论坛 2005年第1期   论梁实秋的文体批评 山东社会科学 2005年第1期   梁实秋:慎言比较文学的比较文学家 东岳论坛 2005年第1期  110.梁实秋的当代文化魅力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  111.论梁实秋的文学跨学科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2005年第2期   学科的由来、困惑与出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5年第5期   关于弘扬鲁迅精神的随想 鲁迅研究月刊 2006年第4期  114.中西文化与文学的发展模式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   鲁迅:持续不断的文化魅力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3期   走异路:为家乡所放逐 鲁迅研究月刊 2007年第4期   鲁迅小说不如张爱玲的吗? 理论学刊 2008年第3期  鲁迅传统的形成及其当代命运 社会科学战线 2008年第4期  119.鲁迅是革命家吗?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  中国文体意识的中和特征 湘潭大学学报 2008年第6期  新世纪的思想学术建构与生态批评 理论学刊 2009年第6期  季羡林:跨文化研究的典范 中国比较文学 2009年第4期  阿Q画圆圈与中西文化的发展模式 中国图书评论 2010年第10期,新华文摘 2011年第4期全文转载  论现代中国文学中的清华传统 文艺研究 2011年第1期  伯林批评理论的矛盾及文化身份的根源外国文学研究 2011年第1期  现代中国文学西化追求的经验教训 中国比较文学 2011年第1期  论中西文化的泛审美主义与泛科学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11年第2期  论钱钟书诗可以怨的合理性及限度 复旦学报 2011年第4期  儒家伦理的宗教功能及其文化作用 理论学刊 2012年第3期  文学与戏剧及影视关系新论 艺术评论 2012年第5期  论悲剧精神在中国现代文体转型中的错位 北京大学学报 2012年第3期  论中国文化的中和精神与分析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  近代、现代与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须重新划定 文艺研究 2012年第8期  世界文学的跨文化反思与学科重估 外国文学研究 2012年第4期  对孙景尧先生几个学术片段的追思 中国比较文学 2012年第4期  对20世纪中国文学一味趋新之教训的反思 扬州大学学报 2012年第6期  莫言获诺奖的现代意义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2期  鲁迅:颠覆既有文本形式的文体家 理论学刊 2013年第7期  鲁迅是谁?——文化身份的规定性与当代解读的片面性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  鲁迅价值再议 艺术评论 2014年第2期

让我来吧,但是请那些滚一边去。

我这里可以帮你代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可以发8月!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招生简章上应该有吧

不可以。《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是江苏警官学院主办,以公安学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学术性期刊。期刊为江苏省一级期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期刊得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公安大学等高校众多学者的大力支持,具有良好的学术声誉和广泛的社会影响。馆藏资源根据2014年7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文献资源118万册(其中印刷型图书60余万册,电子图书58万册),数据库13种,中外文期刊800余种、报纸80种。

  • 索引序列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江苏警官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怎么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