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

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

发布时间:

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

看看他生活的时代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祼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相关纪念(15张)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他的愧疚事是他抛妻弃子。陈军当他留学日本时,结识了一位日本姑娘并与之结婚,后来他出家后,他妻子赶到杭州,但他只见了一面。

字写的还可以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音乐小杂志》是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他既研习油画,又从音乐家村上音二郎攻音乐,为中国较早研究西洋音乐者之一人。1905年农历十月,他就与友人着手出刊《美术杂志》,其中包括音乐内容。后因这份杂志流产,李叔同便独自在东京办起了刊物,这就是《音乐小杂志》。

《音乐小杂志 》。

看看他生活的时代

这 需要你自己去体会 。别人说的 终不是你的感受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谁创建的

刘雪庵积极从事音乐报刊和理论研究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早在30年代初,刘雪庵就开始从事音乐刊物的编辑工作。1934年,他参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音乐艺术社”,并任《音乐杂志》编辑;后转任上海《新夜报》音乐周刊编辑。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刘雪庵主持中国作曲者协会的日常工作,还自己掏钱办起了《战歌周刊》,后改名为《战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音乐刊物。《战歌》自1937年10月创刊至1940年4月终刊的两年半时间,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出版了18期,对救亡歌咏运动的蓬勃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刘雪庵(作曲)歌曲《西子姑娘》表演者:周璇傅清石词 刘雪庵曲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几声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轻渡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铁鸟威鸣震大荒为君亲换征裳叮咛无限记心房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天马行空声势壮逍遥山色湖光鹏程万里任飞扬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春水涟涟春意浓浣纱溪呀(映)花红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一瞥飞鸿云阵动归程争趁长风万花丛里接英雄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抗战胜利后,空军制作了一首与空军相关的歌曲《西子姑娘》,希望广为传唱,此曲出自刘雪庵之手。这是一首战争歌曲。西子湖畔的少女,向她任职国军飞行员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咛和殷勤的寄盼。沙场机声,水乡柔情,令人想起白先勇小说《一把青》中郭轸的飒然英姿、朱青的羞涩眼神。那传统中国女性的情怀,就和著静姝温婉的曲调,飞到了白云的尽头――激励着军心士气。在影片《笕桥英烈传》中也用了这首歌曲,代表了杭州姑娘对中国空军战士情谊的《西子姑娘》,影像末尾部分的中国空军战士,那青春的面容,那潇洒的风姿,让人流泪不止。

1918年8月19日,在杭州虎跑寺剃度为僧  李叔同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先驱、中国话剧的奠基人。他是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的主要成员。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节演出的那扯《茶花女》,是国人上演的第一部话剧,李叔同在剧中扮演女主角玛格丽特。后来,他还曾主演独幕剧《生相怜》、《画家与其妹》和改编自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的话剧《黑奴吁天录》。李叔同的演出在社会上反响极大。李叔同的戏剧活动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话剧的帷幕。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更是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在音乐方面,李叔同是作词、作曲的大家,也是国内最早从事乐歌创作取得丰硕成果并有深远影响的人。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国内第一个用五线谱作曲的也是他。他在国内最早推广西方“音乐之王”钢琴。他在浙江一师讲解和声、对位,是西方乐理传入中国的第一人,还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他编辑出版的《国学唱歌集》,被当时的中小学取为教材,他创作的歌曲内容广泛,形式多样,主要分三类。一是爱国歌曲,如《祖国歌》、《我的国》、《哀祖国》、《大中华》等;二是抒情歌曲,如《幽居》、《春游》、《早秋》、《西湖》、《送别》等;三是哲理歌曲,如《落花》、《悲秋》、《晚钟》、《月》等。李叔同的歌曲大多曲调优美,歌词琅琅,易于上口,因此传布很广,影响极大。   李叔同是中国最早介绍西洋画知识的人,也是第一个聘用裸体模特教学的人。他同教育家、作家夏丏尊共同编辑了《木刻版画集》。他是中国现代版画艺术的最早创作者和倡导者。他广泛引进西方的美术派别和艺术思潮,组织西洋画研究会,其撰写的《西洋美术史》、《欧洲文学之概观》、《石膏模型用法》等著述,皆创下同时期国人研究之第一。他在学校美术课中不遗余力地介绍西方美术发展史和代表性画家,使中国美术家第一次全面系统地了解了世界美术大观。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李叔同本人在西画上也卓有建树。他画过大量的素描、水粉画和油画。人们在今天仍能看到其炭笔素描《少女》、水彩《山茶花》、油画《祼女》和《自画像》等作品。更为可贵的是,李叔同不仅大胆引入西方美术,而且十分重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和技法,尤其善于将西洋画法与中国传统美术融为一体。他与弟子丰子恺合作的《护生画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为世人所称道。   李叔同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为世人所瞩目。他的书法早期脱胎魏碑,笔势开张,逸宕灵动。后期则自成一体,冲淡朴野,温婉清拔。特别是出家后的作品,更充满了超凡的宁静和云鹤般的淡远。这是绚烂至极的平淡、雄健过后的文静、老成之后的稚朴,恰如他自我表白的那样:“朽人之字所示者,平淡、恬静、冲逸相关纪念(15张)之致也。”   李叔同的篆刻可谓独树一帜。他早年治印从秦汉入手,兼攻浙派。35岁那年入“西泠印社”。39岁在杭州虎跑定慧寺出家前,将平生篆刻作品和藏印赠与“西泠印社”。该社为之筑“印冢”并立碑以记其事。治英赏英论印,是终其一生未曾放弃的癖好。他在给友人的信中提道:“刀尾扁尖而平齐若锥状者,为朽人自意所创。锥形之刀,仅能刻白文,如以铁笔写字也。扁尖形之刀可刻朱文,终不免雕琢之痕,不若以锥形刀刻白文能自然之天趣也。”李叔同对印学的贡献还体现在他对近代篆刻事业的弘扬上。他亲自发起成立了继“西泠印社”之后的又一印学团体——乐石社,定期雅集,并编印印社作品集和史料汇编。这也是在近代篆刻史上领风气之先之事。   李叔同的诗词在近代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一席之地。他年轻时,即以才华横溢引起文坛瞩目。客居上海时,他将以往所作诗词手录为《诗钟汇编初集》,在“城南文社”社友中传阅,后又结集《李庐诗钟》。出家前夕,他将清光绪二十六至三十三年(1900—1907年)间的20多首诗词自成书卷。其中就有《留别祖国并呈同学诸子》、《哀国民之心死》等不少值得称道的佳作,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出家前的五六年间,他还有30余首歌词问世。这些作品,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了人们在相同境遇中大都会发生的思想情绪,曾经风靡一时,有的成为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   弘一法师对联语也有浓厚兴趣,并有极高的鉴赏和创作水平。尤其是出家后,大师为各地寺院和缁素撰写的诸多嵌字联语,更表现出他的奇思妙想和深厚的艺术功底。他在宣传佛法导引终生佛化过程中,将联语这一形式作为劝人为善的巧妙手段。他书写的那些内容深刻、极富哲理的名联,现也成为警示后人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   弘一大师对佛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他对律宗的研究与弘扬上。弘一大师为振兴律 学,不畏艰难,深入研修,潜心戒律,著书说法,实践躬行。他是近世佛教界倍受尊敬的律宗大师,也是国内外佛教界著名的高僧。   弘一大师入佛初期,除了阅读僧人必读的经典,其进修博览而广纳。何况,他原是个对任何事情,除非不做,做就要做得认真彻底的人。做了和尚,在佛学思想方面,自然也得做出自己的特色。对此,林子青概括说:“弘一大师的佛学思想体系,是以华严为镜,四分律为行,导归净土为果的。也就是说,他研究的是华严,修持弘扬的是律行,崇信的是净土法门。他对晋唐诸译的华严经都有精深的研究。曾著有《华严集联三百》,可以窥见其用心之一斑。”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其临终时曾要求弟子在龛脚垫上四碗水,以免蚂蚁爬上尸身被不小心烧死,其善心可见一斑。   中国佛教律学,故译有四大律,即《十诵律》、《四分律》、《摹诃借祗律》、《五分律》。为弘扬律学,弘一大师穷研《四分律》,花了4年时间,著成《四分律比丘戎相表记》。此书和他晚年所撰的《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篇》,合为精心撰述的两大名著。李叔同的 《送别》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由谁创建

《箫韶》

《音乐小杂志 》。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由谁创建的

刘雪庵积极从事音乐报刊和理论研究工作,也是硕果累累。早在30年代初,刘雪庵就开始从事音乐刊物的编辑工作。1934年,他参加了以蔡元培为首的“音乐艺术社”,并任《音乐杂志》编辑;后转任上海《新夜报》音乐周刊编辑。抗战爆发后,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刘雪庵主持中国作曲者协会的日常工作,还自己掏钱办起了《战歌周刊》,后改名为《战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音乐刊物。《战歌》自1937年10月创刊至1940年4月终刊的两年半时间,先后在上海、武汉、重庆等地出版了18期,对救亡歌咏运动的蓬勃兴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者: 刘雪庵(作曲)歌曲《西子姑娘》表演者:周璇傅清石词 刘雪庵曲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几声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轻渡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殷情期盼莫负好青春铁鸟威鸣震大荒为君亲换征裳叮咛无限记心房柔情千缕摇曳白云乡天马行空声势壮逍遥山色湖光鹏程万里任飞扬人间天上比翼羡鸳鸯春水涟涟春意浓浣纱溪呀(映)花红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碧望天空一瞥飞鸿云阵动归程争趁长风万花丛里接英雄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抗战胜利后,空军制作了一首与空军相关的歌曲《西子姑娘》,希望广为传唱,此曲出自刘雪庵之手。这是一首战争歌曲。西子湖畔的少女,向她任职国军飞行员的情人表露了深切的叮咛和殷勤的寄盼。沙场机声,水乡柔情,令人想起白先勇小说《一把青》中郭轸的飒然英姿、朱青的羞涩眼神。那传统中国女性的情怀,就和著静姝温婉的曲调,飞到了白云的尽头――激励着军心士气。在影片《笕桥英烈传》中也用了这首歌曲,代表了杭州姑娘对中国空军战士情谊的《西子姑娘》,影像末尾部分的中国空军战士,那青春的面容,那潇洒的风姿,让人流泪不止。

《音乐小杂志》是我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杂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李叔同东渡日本,留学于东京美术学校,他既研习油画,又从音乐家村上音二郎攻音乐,为中国较早研究西洋音乐者之一人。1905年农历十月,他就与友人着手出刊《美术杂志》,其中包括音乐内容。后因这份杂志流产,李叔同便独自在东京办起了刊物,这就是《音乐小杂志》。

  • 索引序列
  • 近代第一本音乐期刊
  •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
  •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谁创建的
  •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由谁创建
  • 近代中国第一本音乐期刊是由谁创建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