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国—东盟、文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法学等栏目,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有2个,一个社科版一个理工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最新的北大中文核心期刊;《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就是普通期刊,啥核心也不是。

定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 社区旅游与社区参与/Community Tourism and Community Participation旅游人类学与社会学/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旅游与族群关系/Tourism and Ethnic Relations主要研究课题 研究课题/Research Projects[1]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区参与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研究”[2] 主持:中山大学文科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粤港澳旅游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3] 主持:中山大学“博学工程”——“《旅游消费者行为学》教材建设的实践与探索”[4] 主持:国家民委“海南三亚民族关系研究”[5] 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岛型区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研究――以海南岛为例”[6]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西南族群生物遗传多样性与区域文化研究”[7] 参与:美国LUCE基金“宗族、乡镇企业与乡村权力结构的变化”[8] 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中国藏族地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9] 参与:福特基金“中国农村人口流动与培训”[10] 参与:台湾CCK基金“‘汉’的重新思考:广东的族群关系和地缘认同研究”[11] 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会人类学与华南田野调查”[12] 参与:澳门文化司署“澳门族群与省澳文化关系” 主要论著目录/Publications[1] 孙九霞 赋权理论与旅游发展中的社区能力建设 旅游学刊,2008(9):22-/Sun J Empowerment The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ommunity Capability in the Development of T Tourism Tribune, 2008(9):22-[2] 保继刚,孙九霞雨崩村社区旅游:社区参与方式及其增权意义 旅游论坛,2008(1):58-/ Bao Jigang, Sun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of Yubeng Village:Means of Participation and its Significance for E Tourism Forum, 2008(1):58-[3] 孙九霞,陈浩粤港澳合作背景下的广州城市旅游成长机制研究 思想战线,2008(3):129-/ Sun Jiuxia, Chen H Guangzhou Urban Tourism Growth Mechanis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ourism Cooperation between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 Thinking, 2008(3):129-[4] Sun Jiuxia, Bao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in China: The Case Studies Across R Tourism and Community Development Asian Practices World Tourism O pp23-[5]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8,3:144-/ Sun J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8,3:144-[6] 孙九霞新农村法制建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视角 广西民族研究,2007,4:179-/Sun J Socialism New Countryside Legal System Construction: View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7,4:179-[7] 孙九霞旅游人类学在中国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2-/ Sun J Anthropology of Tourism in C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8,3:144-[8] BAO JIGANG AND SUN JIUXIA Differences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evelopment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9]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0]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Yulong River in 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1] Sun Jiuxia, Bao J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Arcadia in Y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12] 陈志钢,孙九霞城市边缘区乡村旅游化动力机制分析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7(3):206-/Chen Zhigang, Sun J Analysis of Countryside Tourist Motive Mechanism in the Suburb of a C Journal of Sou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2007(3):206-[13] Sun Jiuxia, Bao J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Model of Tourism: an Empirical Study of Yunnan and G China Tourism Research, 2006,2(1-2):137-[14] Bao Jigang, Sun J The Impact of Tourism Development on the Preservation of Traditional Minority Culture ,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ultural Tourism and Local Communities, [15] 孙九霞,保继刚 从缺失到凸显: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脉络 旅游学刊,2006,7:63-/ Sun Jiuxia, Bao J From Absence to Distinction: the Research Context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Tourism Tribune, 2006,7:63-[16] 孙九霞 守土与乡村社区旅游参与――农民在社区旅游中的参与状态及成因思想战线, 2006,5:59-/ Sun J Land-watch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Village Tourism: A Study of the Farmer s Participation in Communal Tourism and its C Thinking, 2006,5:59-[17] 保继刚,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中西差异 地理学报,2006,4:401-/ Bao Jigang, Sun J A Contrastive Study on the Difference i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between China and the W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2006,4:401-[18] 孙九霞 旅游发展与傣族园社区的乡村都市化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2:40-/ Sun J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Rural Urbanization of Daizuyuan C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06,2:40-[19] 孙九霞 藏区城镇、农业、牧业社区文化比较研究――以甘南夏河县为例 青海民族研究, 2006,3:33-/ Sun J Comparative Study on Community Culture among Town, Farm Belt and Pasturing Area of Tibetan——Case Study of Xiahe County G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2006,3:33-[20]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世外桃源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82-/ Sun Jiuxia, Bao J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m Anthropology ——A Case Study of the Peach Resort in Y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2006,1:82-[21]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阳朔遇龙河案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6-/ Sun Jiuxia, Bao J On Tourism Anthropology Involving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A Case Study of the Yulong River in Yangshuo,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1:86-[22]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的理论透视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5:89-/ Sun J Theor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D Journal of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2005,5:89-[23] 孙九霞 社区参与旅游对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正效应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4:35-/ Sun J Positive Effects of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upon the Protection of Ethnic Traditional C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5,4:35-[24] 孙九霞 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认同与民族关系――以海南三亚凤凰镇回族为例 民族研究, 2004,3:61-/ Sun J The Ethnic Identity and Ethnic Relationship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Modernization: with an Example of the Hui People in Fenghuang Town of Sanya, H Ethno-national Studies, 2004,3:61-[25] 孙九霞,保继刚 社区参与的旅游人类学研究――以西双版纳傣族园为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129-/ Sun Jiuxia, Bao J Tourist Anthropology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A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4,6:129-[26] 孙九霞 节日符号在民族旅游开发中的问题及运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 134-137/ Sun J Applying Festival Symbols to the Exploitation of Ethnic T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3,6: 134-137[27] 保继刚 孙九霞 旅游规划的社区参与研究――以阳朔遇龙河风景旅游区为例 规划师, 2003,6:132-/Bao Jigang, Sun J On the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in Tourism P Planners, 2003,6:132-[28] 孙九霞港澳旅游业比较研究余振主编双城记――回归后港澳的政治、经济及社会发展澳门:澳门社会科学学会,/Sun J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ourism Industry between Hong Kong and M In Yu Zhen(Ed) A Tale of Two Cities: politics, economy and culture of Hong Kong and M Macao: Maocao Social Science Institute, 2003[29] 孙九霞 澳门土生葡人认同解析 广西民族研究,2003,3:104-/ Sun J The Identify Analysis to the Portuguese Born in M Study of Ethnics in Guangxi, 2003,3:104-[30]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1,5:72- / Sun J The Ethnic Groups and their Relations in the Foreign-invested Enterprises of Pearl River D China Social Sciences Digest, 2001,5:72-[31] 孙九霞 澳门文化资源的旅游价值及开发 思想战线,2002,5:51-/ Sun J The Value of Macao’s Cultural Resources in Tourism and Their D The Ideological Front, 2002,5:51-[32]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上)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3:10- / Sun J Racial Groups and Racial Group Relationship in the Enterprises from Outside in the Perl River D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3:10-[33] 孙九霞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以深圳中成文具厂为例(下)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39-/ Sun J The Ethnic Group Components of Foreign Enterprises in the Pearl River D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 2001,4:39-[34] 孙九霞 民族服饰文化与宗教文化关系 民族问题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2001,/Sun J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Dress and Religion C Ethnic Issues Research(Duplicated Materials by People's University), 2001,[35] 孙九霞 外来人口对粤文化的吸纳与整合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49-/ Sun J Nonnatives Assimilation of and Conformity with the Guangdong C 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01,5:49-[36] 孙九霞 澳门族群与族群文化研究 开放时代,2000,3:74-/ Sun J Research on Macao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C Open Times, 2000,3:74-[37] 孙九霞 论影响澳门族群关系的三个主要因素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4:7-12/The Three Major Factors Impacting the Ethnic Group Relations of M Journal of the 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1999,4:7-12[38] 孙九霞 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23-/ Sun J Ethnic Groups and Ethnic Group I 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 1998,2:23-[39] 周大鸣,孙九霞 史前人类的文化与生态南方文物,1997, 3:48-/ Zhou Daming, Sun J Prehistoric Human Culture and E Relics Form South, 1998,2:23-[40] 周大鸣,孙九霞 澳门人口与族群南方人口,1996,3:45-/ Zhou Daming, Sun J The Population and Ethnic Groups in M South China Population, 1996,3:45- 主要社会服务/Social Services[1] 参与: “桂林市旅游发展规划(修编)(2008-2009)”[2] 参与:“林芝地区四县旅游发展规划(2008-2009)”[3] 副组长:“山东省日照市涛雒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4] 副组长:“新疆哈巴河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8)”[5] 副组长:“阳朔可持续旅游发展指标监测(2006-2009)”[6] 参与:“新疆喀纳斯禾木村文化景观保护规划(2007-2008)”[7] 参与:“山东日照涛雒镇雒园文化旅游区控制性及修建性详细规划(2008)”[8] 副组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规划(2006-2008)”[9] 副组长:“莱芜市莱城区旅游发展整合提升规划(2007-2008)”[10] 参与:“新疆喀斯湖旅游发展规划(2005-2006)”[11] 参与:“武陵源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6-2007)[12] 参与:“蒙山旅游区整合提升规划(2005-2006)”[13] 参与:“黄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4] 参与:“桂林阳朔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4-2005)”[15] 参与:“西双版纳在澜湄次区域旅游合作中的战略研究(2003-2004)”[16] 参与::“西部旅游投资规划(西南片)(2002-2003)”[17] 参与:“海南五指山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2)”[18] 参与:“贵州省赤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丈洞景区、四洞沟景区、竹海桫椤景区总体规划(2002)” 参加主要学术会议/ Academic Conferences[1] “2008’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南京大学主办,2008,南京。[2] “异文化与多元媒体”学术研讨会,台湾世新大学主办,2008,台北。[3] “第七届人类学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贵州民族学院主办,2008,贵阳。[4] “自然环境与民俗地理学”国际会议,北京师范大学、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主办,2007,北京。[5] “中国社会与中国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主办,2007,南京。[6] “遗产与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7,广州。[7] “当代中国的旅游、认同与全球化”研讨会,香港大学社会学系主办,2006,香港。[8] “纪念费孝通教授江村调查70周年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讨会”,上海大学主办,2006,吴江。[9] “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等主办,2006,广州。[10] “人类学第三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中南民族大学主办,2005,武汉。[11] “边境旅游与社区旅游”国际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西双版纳景洪,2005。[12] “第二届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旅游论坛暨第三届中国旅游学术论坛年会国际学术会议”,香港理工大学、中山大学主办,2005,广州。[13] “人类学第二届高级论坛” 国际学术会议,宁夏大学主办,2004,银川。[14] “第15届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国际大会”, 世界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主办,2003意大利佛罗仑萨。[15] “事件旅游与目的地组织管理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国际地理联合会旅游游憩运动专业委员会等主办,2003,宜昌。[16] “第十四次粤澳关系研讨会”,澳门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办,2002,澳门。[17] “人类学高级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广西民族学院主办,2002,南宁。[18] “族群理论与族际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南民族学院主办,2001,武汉。[19] “城市可持续发展与中国人类学百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山大学、中国都市人类学会主办,2001,广州)。[20] “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联合会中期会议”,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国家民委等主办,2000,北京 主要学术奖励/ Academic Awards[1] SUN JIUXIA AND BAO JIGANG Anthropological Tourism Analysis on Community Participation ,The Case Study of Dai Village in X Chinese Sociology and A SPRING 2007/VOL39,NO3一文获得“陈传康优秀旅游地理学术论文奖”,中国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2008年7月。[2] 《社区参与旅游的中西差异》(第二作者,地理学报,4:401-413,2006)2008年获得“吴传钧优秀人文地理论文奖”一等奖。[3] 《珠江三角洲外来企业中的族群与族群关系》(《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4期)一文获中国都市人类学会组织的“中国都市人类学研究十年优秀论著评奖”的一等奖(2001)。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设置有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中国—东盟、文学、经济学、语言学以及法学等栏目,尤其以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大力刊发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以及处于学术前沿的有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新材料的其他人文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稿件。

《浑沌学纵横谈》(苗东升、刘华杰著)、《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学》、《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天涯芳草》、《博物人生 》、《植物的故事》等。 刘华杰,论自然科学的有限性原则,《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6期。刘华杰,浑沌的意义与指称,《自然辩证法研究》,1992年5期。刘华杰,熵量守恒定律没有物理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3年3期。刘华杰,论浑沌对决定论的影响,《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12期。刘华杰,百年非线性动力学浑沌思想简史,《自然辩证通讯》,1995年5期。刘华杰,“伺服”与“役使”,《自然辩证法研究》,1997年3期。刘华杰,方法的变迁与科学发展的新方向,《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刘华杰,分形之父芒德勃罗,《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年第1期。刘华杰,科学元勘中SSK学派的历史与方法论述评,《哲学研究》,2000年1期。刘华杰,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第1期。刘华杰,格路谓词的表示与科学实例,《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5期。刘华杰,“反科学”种种:一种语义分析,《北京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刘华杰,关于对因果性一个教条的质疑,《哲学研究》,2004年第7期。刘华杰,论科普的立场与科学传播的信条,《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4年第8期。刘华杰,《植物学》中的自然神学,《自然科学史研究》,第27卷第2期,2008年。Liu Huajie, Instability, Modus ponens and uncertainty of deduction, 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 V1, N 4, 2006, 658-刘华杰,博物学与自然美:植物茎手性一例,《艺术与科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67-76页。刘华杰,大自然的数学化、科学危机与博物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47卷第3期,第64-73页。刘华杰,理解世界的博物学进路,《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6期,第17-23页。刘华杰,自由意志、生活方式与博物学生存,《绿叶》,2010年11期,总第149期,第35-42页。刘华杰,博物学与地方性知识,见:江晓原、刘兵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科学的越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33-61页。刘华杰,近代博物学的兴起,见:刘兵等主编,《新编科学技术史教程》,第14章,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12-232页。刘华杰,博物学论纲,《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6期。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季刊创刊时间1995年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主编吴尽昭执行主编黄祖宾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50/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462国内总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内邮发代号48-96国外代号4765Q国内定价00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5年,季刊,以反映和传播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构想和新技术成果为宗旨,设置有科技史研究、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化工研究等栏目,尤其以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海内外进行组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文末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3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主编谢尚果执行主编秦红增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出版日期单月15日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78年,双月刊,以“弘扬创新精神,提升学术品位”为宗旨,倡导严谨学风,规范学术研究,注重学术创新。以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为特色栏目,全力推进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东南亚研究等学科建设;突出民族性、文化性、地方性、区域国际性,吸引、汇集了海内外一流人类学学者,使“人类学”研究栏目成为中国以及国际人类学界同仁进行学术交流、展示学术成果的平台,成为世界人类学研究的信息中心之一。《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每一期围绕某一学科焦点或重大问题研究领域推出“主打栏目”,力邀学术名家担任主持人(封面学者),刊发论文注重国际视野、关注社会焦点、突出地域文化,在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方面推出一批高质量、高品位、代表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能够产生较大学术影响和社会效益的优秀论文。《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先后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03年)、“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3年)等荣誉称号;系“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入选期刊(2004、2006年);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给予评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论文作者所覆盖的地区为《今日民族》的9倍多。这一方面说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在民族学研究中受全国的民族学学者关注度高,对该学科的研究与交流有着广泛的影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张泽青先生曾在《中国期刊协会通讯》上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作了评价:“我国期刊另外一种走向世界的方式是提高期刊的质量和学术水平,使得期刊得到国际学者的认可,主动向刊物提供一流水平的稿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把人类学研究作为期刊的特色,刊登的学术论文达到了国内一流的水平,引起不少国家学者的关注。”著名人类学家乔健教授说:“《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这个杂志编得越来越好……是中国人类学能够联系两岸三地的一份学术期刊。”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原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龙协涛称《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为“学报界的独秀峰”。据“中国知网”统计,《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机构用户总计四千多个,分布在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个人读者分布在中国大陆,港、澳、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越南、挪威、新西兰、加拿大、印度、新加坡等三十个国家和地区。《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哈佛大学、东京大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首尔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以及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所订阅,作为人类学民族学专业必读刊物。在中山大学,被认可为社会科学类重要期刊一类B级;在南开大学,被认可为二级学科(人类学)的一类期刊。 本刊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本刊致力于中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建设,以提升中国社会科学的学术品位,要求所有来稿均应附有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须完整,规范(主要限于作者直接阅读并引用的、发表于正式出版物的文献)。论文必须包括:题名(20字以内)、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邮编、摘要、关键词(3~8个)、作者简介、参考文献(3条以上),如系基金资助项目请注明项目全称及编号,此外必须附上前五项内容的英文。摘要应写成报道性文摘,应反映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字数200字左右,采用第三人称表述。作者简介应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研究方向、通讯城市、邮编、电子信箱。本刊实行以学术价值为唯一依据的、合乎国际学术期刊惯例的双向匿名审稿制度。在收稿后3个月内通知作者稿件处理意见。稿件恕不退还。坚决反对一稿多投、一稿多发以及剽窃虚构等学术造假行为。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刊 名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刊期季刊创刊时间1995年主办单位广西民族大学主编吴尽昭执行主编黄祖宾编辑出版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印 刷广西区党委办公厅凤凰印刷厂国内统一刊号CN 45-1350/N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3-8462国内总发行南宁市邮政局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总公司国内邮发代号48-96国外代号4765Q国内定价00元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95年,季刊,以反映和传播自然科学研究前沿的新构想和新技术成果为宗旨,设置有科技史研究、计算机技术、数学研究、物理学研究、化学化工研究等栏目,尤其以科技史研究为特色栏目,聘请知名专家学者担任栏目主持人,在海内外进行组稿。《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荣获《中国学术期刊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执行优秀奖;2003年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2004年被美国《爱西斯》(ISIS)(国际科技史权威文摘)、德国《数学文摘》收录;2004年被评为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评比“二等奖”;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2007年荣获首届全国民族地区十佳自然科学期刊和“名栏”奖;2011年在第二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中被评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扩展版A-)”。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不委托亦不接受任何中介机构或网站的稿件投递。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文末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3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现为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广西民族学院学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兼任广西民族学院汉民族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中南民族大学特聘教授、民族学学科带头人、人类学研究所所长,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博士生导师。并任中国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都市人类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人类学会理事、中国民族理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民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期刊协会理事、中国百越史研究会理事、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理事,以及广西文史馆馆员等职务。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于2003年获得“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3年被评为“中国百强报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国家社科基金资助优秀期刊”(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2012年入选),2004、2006年先后入选教育部名栏、名刊建设工程;系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

  • 索引序列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廖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编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主编是谁
  •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