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经济议论文

中国经济议论文

发布时间:

中国经济议论文

1、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就业保持在5%左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2、经济韧性好是因为经过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3、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之中,并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出新动力。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全面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层次、高起点开放发展。三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我国经济正由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4、从三大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由此可见,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层次提升,都将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

中国经济议论文高中

近日,在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阐述我国发展状况的文章,该文作者把我国归入了初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笔者看后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成了发达国家,哪怕是初级的,这能不让13亿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吗?然而我们是发达国家吗?愚以为非也。不错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业居世界前列,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可这就能说明我国已是初等发达国家了吗?中国西部有多少失学儿童?别忘了中国1/3的人刚刚脱贫,8千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发达的地区也就4个直辖市和海岸线边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课上,老师在讲“苏锡常三角经济带”时,说:“西藏一年全省的产值和苏州一样多,甚至有时还不及苏州。”这句话让每个江苏人都感到自豪,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心酸。一个是全国最大的省,一个是以小巧玲珑著称的“中国威尼斯”。诺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苏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时还不如苏州),尽管苏州的GDP增长率已超过广州,上升为全国第一。历史上的吴国等国也以此为自己的都城,当时有一句俗语:“苏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苏州的富饶。这么大的贫富差异也能说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封建土地国有制: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土地经营方式: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中国经济议论文论据

1、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就业保持在5%左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2、经济韧性好是因为经过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3、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之中,并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出新动力。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全面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层次、高起点开放发展。三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我国经济正由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4、从三大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由此可见,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层次提升,都将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

明清:多熟制,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引进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经济作物面积扩大。(4)经济重心南移:①过程:魏晋时开发江南;安史之乱后开始南移;南宋,江浙成为经济重心(“苏湖熟,天下足”),完成南移。②南移的原因:北人南迁,带来劳动力与技术,南方稳定,自然条件优越,统治者重视。2.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2)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代表:商周时期的井田制:①演变:商代出现,西周盛行,春秋后瓦解。②实质:名义上国有,实为贵族所有。③瓦解的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私田增多(根本原因);战争使劳动力减少;各国税制改革,立法确立土地私有制。④瓦解的影响:封建剥削方式产生。(3)封建社会:①以封建土地私有制为主:有君主私有、地主私有、自耕农私有三种;地主土地私有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将公田转为私田、赏赐、买卖等)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②封建土地国有制:A.三国:屯田制,军屯、民屯;保证军粮,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北方经济发展。B.北魏至中唐:均田制。a.内容:按性别、年龄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其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b.实施前提:国家控制足够多的土地。c.实施效果:保证国家赋税和徭役,稳定社会恢复经济;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4)土地经营方式:①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至明清一直占主导。▲出现条件:a.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生产工具、耕作技术的进步:牛耕、铁农具逐渐普及。▲特点:个体农耕、男耕女织、耕织结合、铁犁牛耕、自给自足。▲地位及影响:a.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b.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c.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和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d.局限: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抵抗灾害能力弱;是封建社会发展缓慢、阻碍近代社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②田庄式经营:以东汉、唐为典型。③租佃制经营:战国产生,宋代仅次于自耕农,明清时期普及全国,占主导。▲租佃式经营普及的意义:佃农对地主人身依附减弱,农民有选择雇主和支配产品的自主权,甚至与市场发生联系,积极性提高,有利于农业和商品经济的稳步发展。3.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中国经济发展议论文

1、随着中国经济体量不断增大,7%左右的经济增量已相当可观,在目前世界上仍属较高增长水平。同时,伴随着7%经济增长率的是物价基本稳定,居民收入增长略高于经济增长,就业保持在5%左右。经济增速适度放缓有利于改善市场供求关系,缓解资源环境和物价上涨压力,把工作着力点放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上,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由此显示,中国经济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大格局。2、经济韧性好是因为经过改革发展,我国已经建立起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奠定了较为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形成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潜力足是因为我国经济有着庞大的内需市场和投资前景,在外部环境持续疲软情况下,内需将继续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回旋空间大是由中国人口众多、地域面积广、区域差异大、消费层次多等因素决定的。3、一是新型经济彰显市场动力,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仍处于加快发展过程之中,并与信息化高度融合,创造出新动力。二是国家战略增添市场活力,“一带一路”战略全面推进,将带动沿线地区经济全面布局,实现区域经济高层次、高起点开放发展。三是创新驱动激发市场潜力,我国经济正由劳动力、资本、资源三大要素投入,转变为创新驱动,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4、从三大产业分析,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比上年同期提高1个百分点;从需求结构分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继续提升。由此可见,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层次提升,都将使中国经济持续保持稳中求进的态势。

主要看你的具体要求,可以找中国期刊库的小编帮忙。

近日,在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阐述我国发展状况的文章,该文作者把我国归入了初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笔者看后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成了发达国家,哪怕是初级的,这能不让13亿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吗?然而我们是发达国家吗?愚以为非也。不错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业居世界前列,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可这就能说明我国已是初等发达国家了吗?中国西部有多少失学儿童?别忘了中国1/3的人刚刚脱贫,8千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发达的地区也就4个直辖市和海岸线边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课上,老师在讲“苏锡常三角经济带”时,说:“西藏一年全省的产值和苏州一样多,甚至有时还不及苏州。”这句话让每个江苏人都感到自豪,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心酸。一个是全国最大的省,一个是以小巧玲珑著称的“中国威尼斯”。诺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苏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时还不如苏州),尽管苏州的GDP增长率已超过广州,上升为全国第一。历史上的吴国等国也以此为自己的都城,当时有一句俗语:“苏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苏州的富饶。这么大的贫富差异也能说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中国经济议论文1000字

论文报告

首先,目前的经济增长率尚未超出我国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其次,大量商品不是供不应求而是供大于求。物价上涨是在前几年物价长期负增长或零增长的基础上涨价,是一种恢复性上涨,是我们几年来治理通货紧缩要达到的目的。第三,能源或原材料等基础行业除了电力、钢铁等供给暂时比较紧张外,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全面供给紧张,目前在建的基础行业供给能力很快便足以缓解暂时供给压力。第四,资产“价格泡沫”也仅在局部地区的房地产有一定的体现,在政府一系列措施调控后,形势已开始好转。全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只约为5%,股市则已低迷两年半。

新华社北京8月4日电(新华社记者 刘铮)在世界经济低迷不振的不利环境中,中国经济增速在二季度画出一道漂亮的上行线。如何判断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下一步应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自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国家信息中心的专家们近日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确立 “我的基本判断是,中国经济回升的态势基本形成和确立。”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王一鸣指出,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刺激下,我国成功扭转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经济增速快速下滑的趋势。 今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7.1%,特别是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呈上升态势,经济增速回升到7.9%,比一季度增速提高了1.8个百分点,扭转了2007年三季度以来连续七个季度同比增速下滑的势头。 王一鸣认为,综合起来看,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基本触底,二季度由“前低”向“后高”转换。随着一揽子计划逐步落实到位,经济回升的态势将进一步得到巩固和确立。 当前,国内需求特别是投资需求快速增长是经济回升的主要驱动力,农业和农村形势良好对稳定全局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业生产逐步恢复标志着供给面出现了积极变化,就业形势逐步走出谷底。 随着经济形势的向好,市场预期和信心正在回升。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连续5个月超过50%的临界点,股市继续呈上行走势,房地产销售快速增长。王一鸣指出,这预示着市场驱动作用逐步增强。 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一些结构性问题有所改善。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主任祝宝良认为,投资、工业、区域协调、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进展。 祝宝良指出,从投资结构上看,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环境和第三产业投资增长较快,为增强经济增长的后劲奠定了基础;在工业内部,高耗能行业增速放缓,高技术行业、抗周期行业增速较快,制造业结构有所调整;从区域结构看,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速度明显快于东部;从收入分配结构上看,上半年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跑赢了”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仍面临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 “对当前宏观经济形势,我持谨慎乐观态度。回升态势比较明显,但显然没有恢复到正常水准的程度,还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不能盲目乐观。”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年均增速是9.8%。而从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长7.1%的数据看,与历史平均水平还是有明显差距的。更重要的是,与上一轮经济上升期外需强劲的环境相比,如今的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 牛犁认为,世界经济情况不仅直接影响中国出口,还影响中国经济中为出口服务的相当一部分产业。如果没有新的意外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世界实体经济负增长的程度也有所缓解,但世界经济的状况不可能在较短时期内显著改善,需要时间调整。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持续攀升,会明显减弱这些国家的消费能力和需求,对中国经济长期形成的出口导向的发展方式构成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内部的问题与矛盾也需要消化解决。祝宝良指出,突然的外需严重不足,使得这一轮产能过剩的矛盾比亚洲金融危机时要深刻得多。过去一个时期外需主导型发展形成的很多产能并不属于落后产能,调整起来是相当困难的,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虽然市场驱动作用正逐步恢复,但经济回升的内生动力仍显不足。王一鸣认为,当前经济回升在相当程度上还是依靠政府扩大投资带动,内生动力还不够强。 通胀预期明显上升也是一个不确定因素。王一鸣指出,虽然年内出现通胀可能性非常小,但货币信贷的迅速扩张和资产价格的迅速上升,强化了人们对通胀的预期。在经济还没有复苏的情况下,通胀预期上升使宏观政策同时面临促进经济稳定回升和防范通胀风险的双重压力。 推动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 正处于企稳回升“关键时期”的中国经济,下一步究竟应当采取怎样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专家们认为,要保持宏观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的好势头。 “要推进经济进入稳定回升的通道,形成一个不可逆转的经济平稳增长趋势。在当前内生动力还不足的情况下,必须坚持实施扩张性的宏观经济政策,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这个基本立场不能动摇。”王一鸣强调。 他同时也指出,短期政策对扭转经济下滑趋势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经济根本复苏和持续平稳增长,必须把短期政策与中期调整战略结合起来,下一步要更加注重结构调整和深化改革,培育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为我国经济进入新一轮增长期创造条件。 对于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通胀预期和货币信贷供应量问题,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宋立认为,未来通胀压力虽有所增强,但不必过度担心。 宋立说,上半年7万多亿元的信贷总量虽然比较大,但要看到去年贷款偏紧了一些,今年上半年有恢复补偿的性质,尤其是危机时期需要一定的“超额”货币信贷供应。通胀预期对经济复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但通胀预期和现实通胀压力比较难把握。总体来看,既有货币信贷造成的上行因素,也有产能过剩的下行因素,两种因素抵消之后的现实通胀压力不会太大,因此,不宜过度渲染通胀。 宋立建议,下一步在继续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更加重视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的自主增长,同时消除可能存在的泡沫。还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加对中小企业、非公经济、中西部地区的贷款支持。 对于增强未来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方面,祝宝良建议,要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未来消费增长的关键领域,还是在住和行方面。同时,要加快城市化进程,使得农民工能够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这将开拓出巨大的消费增长空间。 王一鸣建议,从深层次上解决扩大消费的动力问题,还要推进形成合理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上要加大对新兴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通信等对未来竞争力有重要影响的产品研发和产业化。而无论是收入分配结构调整,还是产业转型升级,都要通过深化改革来实现。

近日,在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报纸上看到一篇阐述我国发展状况的文章,该文作者把我国归入了初等发达国家的行列,笔者看后心潮澎湃,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这么多年以来,我国一直是一个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现在我国成了发达国家,哪怕是初级的,这能不让13亿中国人民欢欣鼓舞吗?然而我们是发达国家吗?愚以为非也。不错自改革开放以来,神州上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综合国力跃居世界第7位,每年GDP的上升也在10%左右,航空航天事业居世界前列,钢铁产量、煤炭产量居世界第一。可这就能说明我国已是初等发达国家了吗?中国西部有多少失学儿童?别忘了中国1/3的人刚刚脱贫,8千万人还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中国发达的地区也就4个直辖市和海岸线边的沿海省份。初二的地理课上,老师在讲“苏锡常三角经济带”时,说:“西藏一年全省的产值和苏州一样多,甚至有时还不及苏州。”这句话让每个江苏人都感到自豪,让每个中国人都感到心酸。一个是全国最大的省,一个是以小巧玲珑著称的“中国威尼斯”。诺大的西藏竟和小小的苏州不分伯仲(令人心寒的是有时还不如苏州),尽管苏州的GDP增长率已超过广州,上升为全国第一。历史上的吴国等国也以此为自己的都城,当时有一句俗语:“苏杭熟,天下足。”更是反映了苏州的富饶。这么大的贫富差异也能说是发达国家?发达国家不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到如此地步!列位看官何

  • 索引序列
  • 中国经济议论文
  • 中国经济议论文高中
  • 中国经济议论文论据
  • 中国经济发展议论文
  • 中国经济议论文1000字
  • 返回顶部